越野跑和公路跑有哪些區別?

本題已加入圓桌 ? 挑戰山野,更多「越野跑」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路跑更多的集中於場地或者公路,涵蓋了健身跑領域,也涵蓋了一定意義上的馬拉松比賽。越野跑則花哨得多,路線在野外,在大自然之中,少了一些健身元素,多了幾分探險和挑戰極限的性質,越野跑把跑步運動帶進人類本能領域,跑,就是跑,沒有原因,不分時間地點天氣和環境,所有的收穫、榮譽或者別的什麼都是跑動後的副產品,是自然產生的。越野跑大概會是跑步的終極版本,因為它昭示了跑步的一個輪迴,從原始中來,又到原始中去。

距離不是惟一要素

路跑領域裡有很強的距離概念,你跑過五公里,十公里,還是跑過馬拉松,都是什麼成績,大概能區分出你是個「多能跑」的人。同時還有眾所周知的「跑量」概念,一個月跑了多少公里,基本確定了你有「多勤奮」。這些與距離相關的指標的確代表了一類觀點,公路是平的,以距離和時間來判斷一個跑步者的水平還算靠譜。比如你的馬拉松成績比我好,我就認為你比我跑步能力強,別管你跑的是波士頓還是張家口。

但是從來沒有人拿北京TNF百公里的成績與香港百公里的成績來做比較,甚至不同兩屆北京TNF百公里的成績也不能說明什麼,因為距離相同的比賽環境會變,賽道也會變,距離只是越野跑諸多影響因素中的一個。如果只關注距離,你的越野修鍊才完成了幾分之一。

越野跑是個系統工程,一般會涉及到路況不同,台階、石板路、碎石路、沙土路、草地……會考驗跑步的技術;如果在山區越野,有爬升和下降,會突出累計爬升指標;高海拔的越野,高反對有些人來說會是極大的影響因素,最糟糕的是,高反將把你的低海拔跑步能力不成比例地削弱;很多超長耐力賽都超過12小時,你需要跑過白天黑夜甚至更多地球上的時光,將遇到更多環境難題,溫差大帶多少衣服合適?時間久帶多少食物和飲水?颳風下雨怎麼辦?晝夜顛倒如何克服疲勞困頓?我曾經跑過一個波士頓24小時接力賽,白天最高溫度接近30度,晚上幾乎降到0度,冰火兩重天印象深刻,還好那天沒有下雨,沒有讓我在泥濘的路上摔跟頭。

綜合來看,越野跑要面對長度要素、路況要素、累積爬升要素、高海拔要素以及一些溫差、飲食、晝夜顛倒等環境要素的衝擊。所有這些都帶給越野跑一個特徵「不確定」,這也正是此項運動的魅力所在。

使用肌肉不同

請你仔細觀察路跑者和越野者的身材,一個顯著的差異可能就在大腿上——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大腿肌肉的前側和後側。路跑更多使用向前推進的肌肉,股二頭肌會比較發達,越野跑因為有各種情況發生,包括上下坡,使用身體向上推進的肌肉群頻率增加,於是會有相對發達的股四頭肌。加上路況複雜需要經常保持跑動中的平衡,上身力量也會明顯提高。所以你會看到馬拉松高手上山明顯失去優勢,而越野跑高手到了平地也不具速度優勢,因為是兩塊兒肉嘛!

另外,馬拉松基本上是路跑領域的最長距離,少數的公路百公里多少模糊了路跑和越野界限。不過真正越野跑的距離概念在無限延展,百公里、百英里,甚至更長的「巨人之旅」——義大利泰尼卡公司贊助的一個比賽,環阿爾卑斯山進行,總距離330公里,累計爬升超過兩萬米。為此,需要準備大量有耐力的肌肉群和能量儲備,甚至一個強大的胃。

訓練方法大不同

鑒於第一條,距離不是惟一要素,我們基本可以知道,越野跑的訓練一定比路跑複雜得多。好的越野選手都會有實戰情節,到山裡,到實際的路線去跑,一個是野外自由度高,一個是有些問題不到實際場地是無法模擬的,比如樹枝很低撞到鼻子,比如下坡很多把腳磨出水泡,比如泥濘的路是否需要登山杖,比如某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是否需要攀岩技術……

人對於陌生環境多會產生一些心理障礙,會變得精神集中和更加小心。這也是為什麼越野跑實戰的比例要顯著增加。好的越野選手都是實戰出來的,經歷的路況、環境越複雜,應對各種特殊情況就越有譜。當你跑遍各種山頭地貌,有了龐大的經驗體系,就真的是如履平地,到哪裡都跟操場繞圈一樣了。TNF贊助的頂級選手運艷橋就是這樣的人,沒事兒就到山裡去跑,他的能力很大一部分是野地里磨練出來的。

路跑則有一個相對成熟的體系,間歇跑、LSD(長距離慢跑)、節奏跑……各種訓練方式的組合保證你達到想要的目標,穩定的訓練能力決定了幾乎穩定的路跑成績。從這點上講,路跑的可控性更好,計劃性更強。

路跑的訓練相對安全一些,當然,城市中如果考慮到交通的不靠譜因素,也是充滿危險的。我的經驗告訴我練習速度一定要到操場,因為那裡環境穩定,不會有車輛出入,也不會有不同的地形突然出現,你對每個四百米的環境了如指掌,就可以安心地集中精力於速度練習,如果你既想提高速度,又沒有在操場中進行過練習,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你已經是個高手但真的沒有在操場中進行過速度練習,我強烈建議你現在就去操場,這將使你快速成為一個「超高手」。

配速的概念消失了

如果你玩兒路跑,如果你參加馬拉松比賽,配速這個詞一定是被提到最多的,如果你還不知道什麼是配速,說明你是個新手。配速的概念即多少分鐘跑一公里,經常被跑友用數字簡化,比如450,就是4分50秒/公里,很多美國書籍還堅持使用多少分鐘/英里的計量單位。馬拉松跑得好,基本上是穩定的配速,全程下來都按照一個速度跑,它是路跑的硬指標。

越野跑又不玩兒配速了。不能說越野完全沒有配速概念,只是實際情況決定了其必然行不通。一個下坡可能會衝到3分/公里以內的速度,而上坡很可能要花上20分鐘/公里甚至更多,相差如此之大,加上地形複雜,上坡、下坡、側切,碎石、台階……根本無需也無法配速,如同我們無法只用一種禮物討好女朋友一樣,實在是太複雜了。

連賽事理念都不一樣了

不知你是否發現,馬拉松冠軍基本上都是黑人,肯亞和衣索比亞兩個國家基本上把世界馬拉松賽場都當成了農田,那裡是他們贏取獎金收穫糧食的地方,馬拉松獎金很大程度地補貼了非洲大陸上相對落後的經濟。另外一個觀察就是,越野領域的高手,沒有黑人。

一種可能是黑色人種天生善於平地奔跑,而不善於更長距離山路奔跑;另一種可能來自於越野跑賽事理念本身——獎金很少甚至沒有獎金,更多的是身心體驗。結果造成經濟不發達國家的黑人選手不願意前往沒有獎金的越野賽,來的都是吃喝不愁的知性群體。

當然,以上針對專業選手的論調不適用於業餘跑步愛好者,其實路跑也好越野跑也罷都對人有很大的歷練作用,如果說一個最直接的求同存異的區別:路跑的頂級高手都能掌握好節奏,而越野跑的頂級高手則應變能力超強。

如果你是個計劃性很強的人,去跑馬拉松吧。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多變喜歡冒險與挑戰的人,一定要去越野。

這兩者都能豐盛你的人生。

王樂&>撰文

首發於戶外探險雜誌

擴展閱讀:

四川有哪些越野線路值得推薦?


我們都知道越野跑和路跑有很多區別,但究竟有什麼區別還不是特別明確。有一些人,剛開始路跑,想進入越野跑又不知道從哪入手,有些人處在路跑越野跑過渡時期,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技能有一些提升,
想對越野跑有一些清晰的了解。

所以,今天我來分四點給大家講述越野跑和路跑的區別。

一, 理念

1, 馬拉松

核心詞:配速

一個人從最開始跑步,到接觸路跑一段時間以後,會慢慢的知道什麼叫配速,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配速。從一公里、三公里、五公里逐漸加量,直到十公里,就出現了另一個詞--萬米成績,萬米成績決定了一個跑者的馬拉松水平。隨著跑量繼續上升, 參加了馬拉松,就出現了第三個詞--PB。但大家對PB的理解是有誤區的,普遍認為是賽道最好成績,真正PB指的是單賽道的最好成績。雖然都叫馬拉松,但是不同馬拉松的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比如鄭開與廈門,重慶與北京。所以PB成績也不是非常精準的,而萬米成績是精準的,大部分萬米成績都是場地的成績。隨著PB的產生,又出現了馬拉松成績。馬拉松成績分幾種,一種是PB,一種是賽會的成績,有的北馬成績是330,秦皇島的是430,康寶的是530,也不一樣。

2, 越野跑

核心詞:自由

在越野跑中,得到的是內心的一種成長,對自己的一種嚮往,是與自然相結合、融入自然,擁抱自然,自然賦予你更多的是一種能量和力量。越野跑不會以配速要求,如果越野跑中有人問你「你配速多少?」,那這個人一定是個新人。越野跑是以公里數來衡量的,,「你參加多少公里的比賽?」 25、30、50、100、168、330公里等。越野跑中還有一個詞叫「虐」,虐到體無完膚,而這個虐的過程就是對越野跑精髓理解的一個過程。還有個詞是飛行,很多人喜歡越野跑,就是喜歡下坡中的那種感覺,一種像小鳥一樣貼地飛行的感覺。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詞伴隨著越野跑:未知,多變,不可預測,探索,這也是越野跑的與路跑的不同。

二, 環境

對於馬拉松來說,有兩種環境:一種是場地的訓練,一種是穿上運動鞋,在附近的馬路上進行跑步,還有一些人對成績要求比較高,可能會去防火道,帶一點坡度的馬路進行訓練。

而越野跑,首先是在自然當中。既然在自然中,環境就一定具有多變性,土路、碎石、大石頭、台階、泥濘、棧道、過水、過雪山,這些都是我們在越野跑中會遇到的壞境。

三, 裝備/補給

在裝備上,越野跑與路跑有明顯的區別。一個人是路跑還是越野跑,從裝備上一眼就能看出來。

路跑的裝備比較簡單:跨欄背心,三分短褲,路跑鞋,遮陽帽,路跑手錶。級別高一些的跑者可能會對裝備有特殊要求,比如鞋,會追求輕量化、極簡、抓地能力強的特點。

而越野跑中,裝備很多,個性也極其明顯。有時,你看到一個越野跑者甚至可能會把他當做一個武裝分子,因為他的裝備精良。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越野跑鞋。一雙好的越野跑鞋是非常重要的,他起到了支撐、穩固、防滑的作用。

第二,是越野包。越野包按容量分為不同規格,小到3L、大到30L,中間還有5L、8L、12L、16L等等,按賽程不同,我們要選擇不同的包。越野跑要應對多變的天氣和戶外環境條件,所以有時從裝備和補給角度來講,越野包是必備的,包括替換或禦寒的衣服等,而路跑是用不到這些的。

第三,我們說一下壓縮裝備。越野跑是長距離的消耗戰,我們在持續的不斷地消耗我們的肌肉,產生乳酸。壓縮裝備幫助我們延遲乳酸時間,使得運動更持久,幫助我們發揮最大的運動能力。壓縮裝備對於短距離的路跑者不必備,但對於越野跑者來說相當重要。

第四,手杖。越野跑地形變化的特點,導致上坡下坡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有一副好的手杖,並且有非常好的使用技巧,相當於多了兩條腿,非常輕便。一個工具好與不好是有加減分的,手杖更是如此。關於手杖的選擇以及使用方法與技巧,後期有機會我們可以單獨講解。

第五,單沖。遇到惡劣天氣時的護身符。還有眼鏡、帽子,有些路跑的可能不會穿,但越野跑的人都會穿。

在補給上,馬拉松的時間短,只需要鹽丸、能量膠作為補給即可。

而越野賽事不同的,一次比賽時間長,消耗大, 不能簡簡單單的以能量膠、鹽丸來提供能量,所需要的補給除馬拉松的補給外,還需要碳水、糖和快速幫助提供能量的一些能量食物。

四, 訓練

馬拉松的訓練模式很簡單。在一定的基礎跑量和基礎訓練下,做好三件事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成績,並且有一段時間積累後,在個人能力範圍內任意pb。

這三件事是間歇、節奏和LSD。間歇是幫助提高乳酸閥值的,節奏是控制速度的能力,而LSD是有氧耐力訓練。保持速度的能力是目前馬拉松訓練的技術核心,包括現在我們的訓練營都是以此為核心展開的。對於馬拉松來說,如果有一套非常完整訓練計劃,再加上科學的時間和訓練強度,同時中間穿插一些力量訓練,是很容易達成pb。

越野跑以實戰為主。穩定性,協調性,靈活性,都是隨之需要不斷的學習、掌握,是一個不斷往複的過程。

關於越野跑技術,內容非常多,包括上坡、平跑和下坡的技術。這裡我們簡單說一下下坡的技術,幾乎是大部分人進入越野跑都是被下坡所吸引。下坡的時候真的像飛一樣,這種貼地飛行的感覺會令人快樂,同時會完全釋放自己,找到自由的感覺。

在越野跑中,下坡相對複雜,難度高,變化也非常多,講起來可能需要很長很長時間,而且要結合不同地形來講解。

在此簡單總結一下:

一、下坡時使用前腳掌落地。當然,這跟坡度有關,如果坡度在45以上,那麼需要用腳後跟作制動,同時重心和平衡需要做變化,這可能在實地才能感受到。

二、腿部要彎曲,身體要保持略微前傾。很多人不敢跑下坡,怕摔、怕崴腳,而通過重心做牽引,把腳身體超前帶,是可以讓適能發揮到最大的。

三、抬起手臂,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想像著自己是一隻小鳥,在樹林中展開雙臂自由的飛行。

四、 要注意腳下的路,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五、還有一點是身體要保持放鬆。

六、最後一點是重要的一點,就是下坡怎麼樣最快:直線最快。如何選擇最優路線,選擇出來後如何邁出第一步,都是有技巧性的,這需要我們結合實地來講解。

除了這些技巧,力量訓練在越野跑中是至關重要的。由於地形、路況與整個身體肌肉群的變化,
腰、腹、臀、膝蓋、足踝都需要鍛煉, 身體除了大肌肉群外,股四頭肌,脛骨前肌,臀中肌,包括足踝,膝蓋周邊的小肌肉群都需要鍛煉。

以上是我今天解答的內容,越野跑與路跑的一些區別。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只有明白了什麼是越野跑什麼是路跑,才會了解自己做到哪一步,還有哪些差距。
對於剛剛接觸越野的人,和已經進入到越野跑當中的人來說,需要了解哪些沒想到,哪些沒做到,做的和真正能幫助提高的是否一樣,哪些還需要提高。先了解原理,原理背後是技巧,是行動,是以整體訓練模式作為支撐,不斷地提升和改變。真正走進越野跑,讓靈魂自由的飛翔。

?V?.????


區別之一就是越野跑更傷膝蓋


1時間:越野跑比賽用時更長

2關鍵詞:路跑時幾乎只需要注意配速和心率,越野跑需要看清前方十幾米並迅速選好下腳位置,需要看到前方樹枝會不會戳到臉,怎麼樣跳下坡,怎麼樣拱上坡,必須帶上補給因為路上很難有補給。

3專註:路跑時我會想七想八,越野跑除了上坡,很少有時間想太多,因為需要專註於路面,但越野跑的時間很長,環境也更孤獨,所以會和自己心靈有更多交流。

4全馬:大約前半程會用超過80%的心率,越野跑前半程只能用70%,再高後面會跑蹦。

5訓練:其實都需要很多方面的訓練,也包括核心力量和上肢力量(如果越野跑你習慣用杖的話更要練練),無論如何,好的路跑能力是越野跑的基礎。

瀉藥,目前就想到這麼多


推薦閱讀:

翼裝飛行有多難?
迪拜跳傘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們登山是為了什麼?
burton雪板真偽鑒別?
在珠峰頂上看星星是什麼樣的感覺?

TAG:跑步 | 體育 | 戶外運動 | 極限運動 | 越野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