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衛計委為解決兒科醫師,急診醫師緊缺而採取的執業醫師考試定向加分錄取政策?

這件事是剛剛在丁香園微博上看到的。據我理解,意思就是,兒科和急診科醫生很緊缺,大家都不願意干。然後衛計委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給那些感覺自己醫師證要考不過的考試一條路,申請兒科和急診的加試,加試分數計入總分,合格了的話,你就可以在兒科和急診註冊。我的理解就是不能幹其他科,或者就是一種類型的專科醫生了。

好吧,其實兒科醫生和急診醫生缺少大家都知道什麼原因。以馬雲說的話,無非就是錢沒到位或者工作受委屈。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家都也知道,就是錢和制度保障。但是細問怎麼樣保障錢和制度。我也沒辦法。我只能說,這樣的方法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出來的餿主意。但是讓我想,也想不出其他什麼好方法?

感覺有點股市暴力救市的味道?說不定是新一代領導核心的集體智慧。

那應該如何理性看待衛計委這項政策?


雖然看到這個消息時我被雷成外焦里嫩,但現在還是試著理性分析一下這條政策。

根據博弈論的觀點,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性,擁有信息一方需要向另一方傳遞信號,從而使雙方有機會達成最優的合作模式。

舉個簡單例子。招聘的時候就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企業不了解應聘人的情況,不知道來應聘的人是不是將來可以勝任相應崗位的工作。這時候,應聘人就是擁有信息的一方。為了達成合作,應聘人需要通過某種信號向企業傳遞一個信息,讓企業相信自己將來可以勝任工作。這樣的信號途徑有很多,比如說學歷或者畢業學校,通過自己受教育水平來向企業傳遞自己的能力信息。之所以文憑可以作為信號來傳遞信息,是因為教育程度是有成本的,能力低的人要獲得更好的教育水平,需要付出更大成本,那麼他會選擇放棄,於是這個成本可以把能力高低的人區分開來,企業也就可以靠這個來區分是否勝任工作。
這在醫療行業也有應用。醫療行業也是信息不對稱的市場,比方說患者不知道什麼樣的醫生是好醫生。現在政府通過設立一些考核監督制度來傳遞信號。比如政府評審出醫院級別,希望使得級別越高,醫療質量水平越高;政府設定一些職稱評定標準,希望使得職稱越高,醫生業務水平越高。這樣的評審就是一種成本,水平一般的醫生要在更高級別醫院獲得更高職稱,需要付出更大成本,那麼他就會選擇放棄,這樣就可以把「好醫生」和「一般醫生」區分開,讓大家可以簡單的評價大醫院的高職稱醫生就是好醫生。(這裡對於評審的內容不做評價,僅討論這種形式。)

現在看國家衛計委出台這項政策會帶來什麼影響。我們知道兒科學是和內科、外科、婦產科並列的最重要的二級學科,兒科學不是簡單的對某個系統研究,而是要對人類一定年齡段所有系統全方位的研究,需要醫生同時兼具內外科思維,這種要求至少不比其他二級學科更低。
根據衛計委政策,如果一個醫學生執業醫師考試成績比較低(沒過及格線),但是加考兒科學的成績加起來能夠到達及格線,那麼這個醫學生也是可以拿到兒科專業的執業醫師資格的。這看上去「合情合理」,畢竟加考內容是兒科學,我把這個醫生也局限在兒科學領域了。但是如前所述,如果一個人對於整個內外科的知識有欠缺,你怎麼保證他對兒科的認識是好的?對於醫學的認識只有50分的人,考兩次加起來他就變成100分了;但是顯然,對於這種「100分」的醫生,大家都知道他只有50分的水平。
現在如果按照這樣的信號輸出,我們知道水平是50分的人是可以做兒科醫生的,那麼這樣就會阻擋真正水平是100分的人選擇做兒科,因為在這個領域裡,你已經沒有方法去區分50分和100分的人了。這樣的結果就是,即使是有100分能力的人想要做兒科,他的最佳選擇也應該是放棄,因為將來他和50分水平的人向外傳遞的信號是一樣的,這對於100分的人來說就是很大損失。那麼久而久之,你就可以保證在兒科領域裡,最終都是50分的人在做醫生。
同理可得,急診科的醫生也都變成50分的人。

所以,隨著政策出台,那些本來沒有能力拿到執業醫師資格的人,通過選擇兒科和急診科可以最終做醫生,短期內或許可以解決兒科和急診科醫生不足的問題。但是這樣做的遠期結果,必然是導致這兩個學科成為臨床醫生中水平低一等級的科室。到那個時候,兒科和急診科就可以作為一個信號來向外傳遞信息了——什麼?你是兒科醫生?哦,看來你水平不咋地啊!
以前政府出什麼昏招好像都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證明自己的政策其實是好的,只是執行時出了問題或者情況出現了變化。但是這次,我特別想聽聽官老爺們的解釋,因為我通過理性思考,想破腦袋也想不出能為這種昏招找到什麼借口。


實在不知道關於醫療的問題大家為什麼還能討論得那麼熱烈?我反正看各種新聞早就麻木了。
因為明擺著最大的問題只有一個:政府不給錢。壓榨醫療系統作為維穩工具。
你把其他影響因素分析到天上去也沒用。


繁衍後代是一件基於動物本能的事情。越來越多的人在涉及這樁由本能驅使的事情的時候,更多表現出的是動物性。在我的小時候,很多平常很不堪的人,都知道按照「五講四美」的標準教育子女,教出體面的後代。但如今,越來越多的體面人,在養育子女的時候用傾向獸慾的方式,採取叢林法則,為自己生而優沃的那陀人格未滿、只不過是一陀會抽動、會「吱吱」叫的肉塊,爭取他們難填欲壑所想到的一切,理由其實只是自己難以自制的玻璃心。

但是,熊孩子是一種非常坑爹的生物。雖然有著「37度5休息、38度5打退燒針,五天不退燒輸液,再四天不燒退換阿奇」的原則,但是原則只是教科書學習階段接觸到的「典型」。學習「典型」的倒霉孩子,會用自己的一生,學習課本上少有涉及的「非典型」,有時「非典型」會坑爹到佔據主流……

不用打聽這些文字背後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這些患者的轉歸和本文的敘事無關。選取他們只是憑藉一個標準:他們身上一些看似小小不然的病程現象,家長視為稀鬆平常。等家長留心了,他們距離報病危、進PICU插管上呼吸機也就剩下一至幾天的時間了。還有一些更反應家長責任心的案例,像是放著好端端大上海的醫療條件不用,跑到俺們鄉下找神醫吃草藥;像是摔到頭或是誤服百草枯,雖然誤服百草枯的患兒多的時候一天來院三例,以至於護送他們的高速公路交警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很多人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不付贅述了。但是對於醫生來說,他們掌握的知識是95%的發熱按照上呼吸道感染治療沒有原則性錯誤,剩下的5%是各種感染各種炎,以及機率微乎其微的風濕病結締組織病川崎病淋巴瘤血液病腦部佔位性病變……但是究竟如何鑒別這些「非典型」?如何避免病人在自己的手上從「小小不然」走向插管上機報病危?

今天的醫學成就建立在一個脆弱而幼稚的基礎上。不到一個世紀之前,中國最好的醫院上海仁濟醫院,兒童肺炎的死亡率是70%。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名作《麥田裡的守望者》,書中著名的男主角,因為淋了雨,就覺得自己會得肺炎,進而想到了死,於是跟妹妹單方向的生離死別一番。兒童醫學進步到肺炎不再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死關口就是昨天的事情,這一保障的脆弱可想而之。近二十年來,在悲劇的發展環境中,天朝兒科的進展實際上是非常稀鬆的。某業內表示,近二十年來兒童病死率的下降,得益於經濟進步改善了兒童的營養和體質,讓家長們負擔得起丙球蛋白和呼吸機這類支持手段。近二十年來,兒童醫學取得的進展,就是支持手段多了,可以給患兒們續一秒又一秒,等來下一秒可能發生的奇蹟。但是,醫學做不到完美,不是每次都會有奇蹟,所以有人面對壓力會逃避。

醫學的不靠譜,對應著醫療環境中的人類往往有著極強的求生欲,此時求生欲表現出的不是「其言也善」,而是令人生畏的利己。秩序,道德,良心,在求生這件事情的面前,都是脆弱的。多數人不能從容的接受死亡。

兒童,這些毫無緣由被寄以厚望的被造物,比起長命百歲或是做大官,最肯定的人生未來是死,個別人甚至是不幸夭折。死亡對兒童來說或許是遙遠的,但是當它迫近人生還未開始的兒童的時候,什麼生存質量、生存期之類對於成人病人和他們的家屬或許能夠聊以自慰的概念,完全沒有意義,只有活下去、健全的面對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兒童夭折率已經被控制到極低的當今,多數人們不能接受兒童夭折。

玻璃心的家長火急火燎的送患兒入院,甚至因為過程中未能如同他們理想中的乾脆利落而大動肝火,實際上是迷信病房就是起死回生的魔術箱,送進去病童,出來的必然是健康的孩子。這是像所有社會大眾那樣不能接受死亡和夭折的他們,逃避面對思考自己責任引起的精神壓力的方式。那麼,當醫學這一對抗客觀規律的裱糊技術不管用的時候,又會怎麼樣呢?

轉一篇文

那些死在家長的「愛」中的小孩

兩個來月的小孩,先天性心臟病,又得了支氣管肺炎,當地醫院處理不了,千里奔赴上級醫院。幾年後,高鐵通車,這段車程縮短到了一小時二十分鐘,這是後話。到了上級醫院,接診的小醫生一聽診,毛細支氣管炎合併心衰。幾個月大的小孩,肺功能發育還不完善。肺部感染造成氣道分泌物和血液中含有大量炎性因子,導致患者支氣管平滑肌出現收縮,並對患者的血腫有舒張作用,從而造成患者的血管出現血漿滲出和水腫,致使患者毛細支氣管出現阻塞。病情會使患者的小動脈出現痙攣,使患者肺動脈的阻力大大增加,加劇患者心臟負荷能力,造成心衰合併發生。簡單說,肺里有病,心臟帶動血液循環經過肺臟完成氧氣交換的負擔就重,所以容易宕機罷工。這個小孩同時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患病期間心臟的負荷更重,更容易出現心衰的危險。

確診了病情,趕緊治療。住院?現在是臘月,兒科病房床位使用率130%+。住院部圖紙上是走廊、陽台、消防通道、住院患兒在家人陪伴下徜徉日光的陽光房的地方,都擺滿了行軍床,住上了不需要吸氧和心電監護的輕症患兒,輕症包括腦梗塞。按理說出院病人應該在結束當天治療、確認治療效果的第二天離開醫院。但是為了加快病床周轉速度,不管治療多晚結束,不管您回家的路有多遠,不管是不是還有決定臨床治癒與否的化驗結果有無出具,請您發揚風格,病已經治的大差不差了,打完點滴趕緊收拾東西走人,外邊還有人等著呢。所以,住院部不可能有一張可以隨到隨用的空床位。接診醫生按照習慣,請患兒家屬去急診搶救室接受對症治療,穩定病情,等待住院的機會。但是這一家不慌不忙,說「我已經聯繫好病床了,我直接去住院部,您就別操心了」。不讓操心就不操心,看來這家人在轉院之前已經聯繫好了床位?不管了,外邊還有一走廊的候診病人呢。

一家子帶著小孩來到了住院部一樓,在大廳里找了張長椅安頓下,開始打電話。他家認識一個在這家醫院供職的大醫生,有他幫忙,還愁沒床位么?天朝長期以來是一個飢餓的世界。想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讓自己的基因延續下來,就顧不得太多。資源,是要通過叢林手段爭取的,這個觀念印在天朝許多人的潛意識裡。在古老的「叢林」,人們靠拳頭。經過漫長的演化,一個人的拳頭髮展為基於血緣的、為資源生產和分配而組織起來的社會關係,資源從側重一個人的拳頭轉為側重「關係」。沒有「關係」的人,出於對規則和他人的不信任,離開環境尤其怕吃虧,所以在各種排隊的場合各種拚命的擠。有「關係」的人,自然是依靠「關係」,即使在醫院這個突顯人性的地方,也可以毫無「同病相憐」的把資源從別人手裡搶來了。但是,不巧的是,大醫生是外科醫生。在醫院裡拉「關係」,最不靠譜的就是拉上外科醫生。外科醫生雖然是在醫院體系中舉足輕重的「一把刀」,說話辦事都相當方便。但是,你們急需要聯繫他的時候,他多半在做手術。一時聯繫不上大醫生,眼看孩子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大概是餓了吧?喂些奶吧!一喂不要緊,出事了……

精神狀態很差的小孩,喝奶嗆咳了。本來因為肺部的感染不堪重負出現心力衰竭的心臟,終於不能承受這個突如其來的劇烈刺激,罷工了。闖了禍的孩子母親在幾聲尖叫著求救之後立即冷靜了下來,她扔下一地行李,抱著小孩飛奔向一百米之外的兒科急診室。當班醫生見到了剛才的老面孔,迅速的收起驚詫,投入搶救。幾分鐘之後,小孩的心臟開始了跳動。但是,此時孩子的心臟還很不穩定,心衰未能糾正,心電圖上房顫和撲動一波接一波的襲來,心臟隨時有再次罷工、永遠罷工的危險。

小孩一家期望已久的貴人終於出現,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外科科室主任。因為現在是臘月,擇期手術減少,這位經常一天做十幾個小時手術、不時跟好友發牢騷說站在手術台上「累得想哭」的大醫生,終於有機會在中午一點之前離開手術室。但是,即使是權威的外科主任,面對此時的情況,結論也跟接診的小醫生是相同的:「趕緊住院治療,搶救室應付不了現在的情況。」但是,本院的床位至少要等到一兩個小時之後才能騰出。轉院的話,此時小孩的生命體征已經不允許了。

午後兩點,住院病區的護士長說服一家「被出院」的患兒家屬再次發揚風格,騰出床位,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完成最後的輸液。然後,護士長拿起電話聽筒,告訴搶救室,床位消毒半小時就可以用了,心衰的那個患兒轉過來的時候,吸氧的瓶瓶罐罐一定要一併拿著。聽筒對面,一個倦怠的聲音回答:「謝謝護士長,不必麻煩了……」

有大醫生的面子在,家屬沒有對搶救過程有任何異議,靜靜的離開了。所以,大家還是很喜歡接待關係戶的。

兩歲多的小孩,奶奶照看著,吃花生,氣管異物了。

一家人來到城裡最好的耳鼻喉科,接受氣管鏡檢查。好消息,雖然小孩有些呼吸困難,但是花生卡住的位置非常萬幸,沒有把氣管完全堵死,而且還待的還挺牢穩的,一時半會兒不會動。如果花生一直待在那裡不動,小孩的情況是穩定的。壞消息,氣管鏡無法把花生從氣管里撈出來,必須手術。

醫生和孩子的父母交待手術的相關知情事項,獲取家屬的授權,進行術前準備。小孩被安排在醫生辦公室對面的病房,等候當天進行手術。根據小孩目前的病情,醫生下了一級護理的醫囑,護士準備好搶救用品,每15~30分鐘就要巡視孩子的情況。小孩太小不好哄,孩子的奶奶一直陪在他的身邊。醫生交待,小孩目前的情況既幸運又危險,務必要讓孩子靜卧,免得那粒花生的位置發生改變。如果小孩病情突然惡化,趕緊去喊他們,立即進入手術室進行手術。耳鼻喉科病房和手術室相隔一條十幾米長的走廊,醫生認為他有能力處置他能想到的突發事件。就在醫護人員忙進忙出,一時病房裡沒有醫護人員的時候,小孩的奶奶突然平靜的抱起小孩,離開了病房。

等到祖孫倆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小孩的臉已經因為呼吸困難憋紫了。祖母抱著小孩沖入了兒科急診室,坐診醫生聽見診室外蒼老的慘叫聲,三步並兩步的奔了過去,從老祖母那裡奪過小孩,沖入了搶救室。因為老祖母情緒激動的說不清楚前因後果,醫生認為小孩是心臟病突發,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最後,當醫生得知小孩的真正病因的時候,已經晚了。

老祖母聲稱,孩子突然發病,她在病房找不到醫生,抱著孩子離開病房找醫生,結果孩子因為沒有醫生的救治死在醫院了,怎麼想都是醫院的錯。

病房的監控錄相不支持老祖母的說法。監控畫面中,老祖母抱著小孩站在滿是醫生忙碌的辦公室門口,往裡探頭探腦了一番,又抱著小孩離開。畫面中,她雖然一臉疑惑,但是和懷中的孩子都表現的較為平靜。

人腦的老化是不可逆的。出現老年痴呆病情的患者,會在自己和家人都不能察覺的情況下,因為腦力退化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老年痴呆初起病一至三年,是老年痴呆初期,表現為記憶減退,對近事遺忘突出;判斷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對事件進行分析、思考、判斷,難以處理複雜的問題;工作或家務勞動漫不經心,不能獨立進行購物、經濟事務等,社交困難;儘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對新的事物卻表現出茫然難解,情感淡漠,偶爾激惹,常有多疑;出現時間定向障礙,對所處的場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對所處地理位置定向困難,複雜結構的視空間能力差;言語辭彙少,命名困難。對於患病的老人來說,不能以根據他們過去的行為產生的印象,衡量他們當下的能力。

深愛著小孩的一家人,不接受失去孩子的現實,在醫院的大院里拉橫幅、擺花圈、燒紙,打砸,大哭大鬧。有關部門前去溝通,孩子的父親說,他家只要醫院認錯,賠錢賠一萬元就行。

這個數字並不多,但是可以盡量為老祖母和一家人買到今後的心靈平靜。之前給因為腦血管疾病吞咽功能差的偏癱病人餵食烤紅薯,導致病人窒息而死的家庭,他們僱傭的律師就說,他不想把事情鬧大,只要醫院賠三萬,讓一家人覺得錯不在己就行。雙方可以簽一紙協議,有了這三萬塊錢,這家人再也不會跟醫院發生瓜葛。

但是,醫院堅持自己沒錯。事後,法院認可了醫院的主張。

初冬,呼吸道疾病高發期,兒科門診輸液室擠滿了患兒。因為流感,這一年的患兒格外的多。因為這一輪流感病情非常頑固,很多患兒要在門診持續治療十幾天甚至一個月左右。

因為昨天醫生交待要空腹驗血,三歲的小孩沒有吃早飯。等他掛著點滴瓶跟媽媽在輸液室坐定,就哭著鬧著要吃東西。小孩的病情在這家醫院已經治療了幾天了,但還是不見好,咳嗽仍然很厲害,一鬧、一激動,就咳得厲害,讓當媽的聽了心痛。好在母親早有準備,身邊攜帶的保溫瓶里給孩子準備了粥,她摟著懷中哭鬧的孩子,一勺勺的餵給他吃。

半個多小時之後,小孩伴隨著一聲緊過一聲的咳嗽,突然出現呼吸困難、青紫、四肢抽搐的狀況。經過一番搶救,孩子還是過世了。

家長認定,問題肯定出在輸液的藥品里,是藥物過敏造成的。很快,家長在藥單上發現了某種頭孢類抗生素。小孩在這家醫院治療了三天,在此之前,還在另兩家醫院治療過。其中一家醫院的皮試表明,小孩對這種抗生素過敏。在這家醫院的門診病歷封面上,還蓋著頭孢類藥物過敏的紅色印章。

家長憤怒了。來院第一天,接診醫生已經看過這些病歷了解之前的治療情況了,她寫的病歷上也寫了孩子「曾在XX醫院和XX醫院治療,未見好轉」的字樣。知道小孩對藥物過敏,還給孩子開藥,這是嚴重的草菅人命!拉橫幅、擺花圈、燒紙,打砸,大哭大鬧,要讓她償命。之後,家屬的情緒稍微穩定,決定罪人可以在償命和賠一百萬之間二選一。

四十來歲的女醫生的職稱是正主任醫師,她一天三位數的門診量,已經記不清小孩第一天來診的事情了。女醫生回到母校,求助她的博士生導師。導師表示,藥物過敏反應來得快,不可能輸液三十分鐘左右才出現癥狀。何況之前已經無異常的輸了幾天,而且在最後一家醫院的皮試是陰性。之前XX醫院的皮試過敏反應未必準確,貴圈的大家都知道頭孢用了一陣子會出現過敏假陽性。依他看,可能是輸液時的飲食,造成小孩吸入性肺炎,並迅速發展為心衰。

女醫生請求導師公開他的觀點,導師說沒有屍檢報告,他說什麼都沒用。

自然,女醫生不可能在屍檢這個事情上跟主張她賠命的家屬達成相互理解。

於是,之前醫院的皮試是假陽性還是之後醫院的皮試是假陰性的爭論,變成了純粹的嗓門比賽。

醫院認定,過錯明確無誤的全在女醫生身上,之前別的醫院的病歷上明白寫著藥物過敏嘛,一百萬由她獨自承擔。醫院表示請你麻利的轉賬付款,成天有人堵在大門口鬧,挺礙眼的。

女醫生賣了房子付清了賠款,平息了事端。而後她辭職,從這個圈子裡消失了。

但是一百萬跟一個深愛著的家人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

類似的JP的情況哪都有。沒照看好小孩,小孩摔到頭,癥狀性癲癇一波接一波的抽搐,家長來院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孩子是美國公民,你們將來要承擔外交責任」和「我是XX大學雞柴處的!你們醫院歸我們管!」前一句讓人立即想替他聯繫大使館,問問聯邦政府能不能代行監護權,以換取更好的依從性和療效;後一句喚醒了合併後廣大群眾的亡校奴情結。當然,天佑美利堅,這位黃皮子小揚基最後病情好轉出院了。


以上的例子每天都在發生,人性的脆弱驅使受難者攻擊他們的救命稻草。儘管人們在忍受,但沒有人是傻子。

在這種嚴苛的環境中,不管是土鱉山炮還是高端洋氣的大學行政、美國綠,營造出的行醫環境都是這樣的,那麼人們有什麼理由不用腳投票?

在逃離兒科的大環境中,所有的旁觀者,都是加害者。你們對惡行的麻木,你們對肥大自我慾望的不加節制,以及對恣睢行使主觀情緒的同情,都是導致自己後代失去醫療保障的罪業。前一分鐘無視醫護人員受辱,後一分鐘爭先恐後的把病歷杵在醫生臉前,撕裂的不是醫護人員的初心或是醫患間本應有或者是哪怕虛偽的掩飾一下的含情脈脈,而是你們許諾給後代「給你最好的未來」。

肥大的自我中心讓人自取滅亡。

利益相關:冷漠、無理想、信仰缺失的不知名段子手。不打算成家生子,所以樂於把此事當笑話看。


謝邀~

@馬前卒先生提到:這種為了應付擴大的需求而降低質量的做法,如果換成疫苗之類的藥品,恐怕微薄上朋友圈裡會鬧翻天。

但是我敢確信(期待被打臉),除了圈內人士嗟嘆一下,這則帶來的震撼不亞於疫苗事件的通知,恐怕並不會在更廣泛的受眾中得到傳播。

長久以來,我國人民一直有一種樸素的思想:吃進肚子里的/打進血管里的東西,那才有價值,至於服務,嗨,那算個啥?

所以奶粉質量出問題了全民聲討,疫苗質量被曝光了不轉不是中國人,而這則事實上代表「兒科急診從業人員服務質量將低於醫院其他科室」的新聞,沒人在乎。大家一邊抱怨醫生只會開藥開檢查,一邊又把醫生定位為「開藥開檢查的」,或者頂多加一個「開刀的」。沒有人在乎診斷和治療方案制訂這些服務的價值,但有趣的是,民眾對醫生的抱怨之一,就是「服務意識差」。當然,我知道這兩種服務不是一回事,後者更貼近洗腳按摩那種feel。

回到問題本身,題主提出的是「如何理性看待」,我覺得 @米調炫楓同志說得很好,你指望餵雞委這個只能跟醫務人員橫一橫的超·弱勢部門搞出什麼大新聞呢?無非就是「醫院付不起工資了需要廉價勞動力——搞規培」;「兒科急診沒人去了腫么辦——降低資格考試合格標準」。他們也只能做到這一步了。提高從業人員待遇,改善從業人員生存環境,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臣妾偏偏做不到。

就如同中國足球,大家都在嚷嚷「足球要從娃娃抓起」,「要建立健全的青少年足球培養體系」,「要擴大群眾基礎,多建足球場」,最後足協能落到實處的,也無非是什麼高原拉練啊國際名帥啊賽前政治動員啊這些的。

一個道理。


兒科急診正式成為醫院二等公民。


我理解著,就是把一批要去做醫藥代表什麼的的人弄到兒科和急診了……

我只能說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把學習好的醫生都要麼砍死了要麼砍到別的科室去了,現在該到還的時候了233333

反正影響的是你們不是我,我是沒啥壓力,將來我自己的孩子生了病我自己解決,反正我是學醫的2333333

啥?你讓我去急診去兒科?
不去,我又不發愁考證。

沒錯我這個人就是沒心沒肺愛看熱鬧……我搬個小馬扎繼續看,等回頭你們把學習不好的也砍完了,我就辭職去賣赤腳醫生手冊,自學兒科急診必備

————————————————————
過百贊了補個正經答案吧,不過不取匿了~
我離考醫師證還有一段時間,前兩天找個學長打聽醫師證好不好考。
對曰:「考不到480我不認識你」
……
做過我們學過的部分的執業醫師考試題,不得不說和我們期末難度差不多……
所以在我看來這個考試就是把你大學期間的期末試卷訂在一起考你,如果考不過的話……
大概就是大學時候講的「掛了專業課」吧……

也不知道那些人怎麼想的,這就相當於大學時候,老師把平時分給的高高的讓你及格,你說是幫你還是害你?

餵雞委把平時分給的高高的,讓你的醫生及格……
天啦嚕……

現在很多人說要改變這個現狀了,我教你們怎麼改變,撥那麼些錢是沒有用的。
只要嚴懲醫鬧,能保障醫生的人身安全,就不會出現現在這種情況。
這個要求很過分嗎?

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上八年學出來還要讓人砍的工作了吧。

一個高中生變成醫生,中間的學費大概是六萬塊錢,基本相當於前兩年的工資,不算生活費,也就是說要是把所有費用加起來核算下來,三十歲以前讓人砍了,人先放的一邊,錢就虧了不少……
沒見過我這麼算賬的對不對……我腦洞比較大,見諒

嘿!看吧,再這麼下去,別說兒科和急診了,連醫生都沒有了
(回頭真混不下去了,我就辭職只給熟人看病,反正當初家裡啥都不缺就缺個大夫這才讓我學的醫……)


1.衛計委知道未來二十年,中國的醫生素質將不斷下降,因此希望下一代從兒時開始就適應這種狀況,不能適應的,直接在兒時就淘汰掉。
2.衛計委沒能阻止二胎的全面放開,既然不能把你消滅在出生前,就把你消滅在兒科里。


來來,接地氣女王來給非醫療人群講講這是發生了什麼事。

2015年7月27,國家餵雞委下達了《關於醫師資格考試試短線醫學專業加試專業內容通知》,這份通知的主要內容是說:如果你考試不及格,但是你願意做院前急救或者兒科,那我們可以給你安排一場加試,加試分數加到資格考試的分數裡面,加完你及格了,那就可以拿證書,但是拿了證書,你就一定要做院前急救或者兒科,不能拿了證又想跑去做內科外科婦產科,包括你拿的那本證書,也是註明「院前急救」或者「兒科」的證書。

好,誰叫我接地氣呢是吧,不跟他們比宏觀不跟他們比格局了,我們講點俗的。

先說醫師資格考試是個什麼東西?

醫師資格證是一個醫生的根本,拿到這本證才算是一個醫生,沒有這本證就沒有行醫資格,不能開處方,不能獨立值班,所寫的一切文書都需要上級醫師簽字所做一切操作都需要上級醫師督導,否則就是非法行醫。
那麼醫師資格考試難不難?我跟你講(捂心口),真心不算難。
這就是一個最基礎的考試,這都過不了真心沒資格做醫生。執業醫全是選擇題,總分600,我那年分數線是360,就跟100分要求你考60分一樣的啊!而且考的基本上都是「最」,最基礎,最常見,最典型……看見題面里有長期午後低熱想都不用想,選結核,看見多飲多食多尿體重下降想都不用想,肯定糖尿病。實在這些都撈不夠及格分數,還有醫德醫風那部分可以撿分啊!以下哪種回答方式是錯誤的,當然選「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啊!就算你日後還是會說這句話,那又怎樣!這還能選錯?
這麼簡單的考試,三甲醫院都形成潛規則了,應屆畢業生招進來都是簽一年的合同,一年之後就考試了,考過了續簽,沒考過,呵呵。所以結局就是,你們在三甲里看見的青年醫生,基本都是一次過關的。那麼那些沒通過的人是什麼水平?我只能說至少截止考試為止,他為醫學付出的努力不夠,太不夠了。

證書上標明「院前急救」或者「兒科」是個什麼概念?

醫師資格證上本來是沒有規定你做什麼科在哪家醫院做的,它只證明你有資格做醫生,放之四海而皆準。執業證書上面才會規定你是什麼科的醫生,在什麼地方行醫。

院前急救、兒科,苦不苦?苦啊!尤其兒科,若要以葯養醫,小孩那點體重你能開多少葯?做不下去了怎麼辦?換科室?不是不可能啊,根據《關於醫師執業註冊中執業範圍的暫行規定》(衛醫發[2001]169號):

六、醫師註冊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原註冊主管部門申請變更執業範圍:

(一)取得註冊執業範圍以外、同一類別其他專業的高一層次的省級以上教育部門承認的學歷,經所在執業機構同意,擬從事新的相應專業的;

(二)在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業務培訓機構,接受同一類別其他專業的系統培訓兩年或者專業進修滿兩年或系統培訓和專業進修合計滿兩年,並持有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業務考核機構出具的考核合格證明,經所在執業機構財政部,擬從事所愛培訓專業的。

跨類別變更專業,必須取得相應類別的醫師資格。

吶,假如我本科畢業做兒科,後來我窮則思變,我去讀一個婦產科的研,或者我給領導車尾箱塞了些奇怪的東西,單位送我去外科進修,回頭我就可以換了啊。

但是,假如你自己寫了一份沒有時間限制的申請書說你願意做兒科,你的資格證跟別人不一樣上面就寫著「兒科」,你還想跑得了?

所以整合起來講,就是這兩個科室缺人,缺得慘絕人寰,缺得令人髮指,缺得領導認為先別管水平了有人在那個崗位上再說!綁死在那個崗位上!

好,唯一一個被摺疊的答案裡面講,當初要不是有赤腳醫生不知道多少人因為缺一針青黴素就活不到今天了。是不是這樣?是。那這個答案錯在哪裡?錯在他就覺得有赤腳醫生就夠了。

不是我黑我媽,赤腳醫生出身衛生系統奮戰了多年,到退休也不知道帶狀皰疹跟水痘是同一個病毒,還想打青黴素呢。她做事認真啊!可是她們那個年代的赤腳醫生培訓2年就出師了,能教多少東西?她連字母表都念不準,你還指望她比對國內外指南優劣?

赤腳醫生質優嗎?不優啊!但是已經是當時最優化的辦法了!當時國家沒有能力培養覆蓋全國的高精尖人才啊。現在呢?憑良心講,醫學在高考志願裡面,還是比較熱門的,怎麼就沒人了?你去問問985/211醫學類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有沒有競爭?怎麼就沒人了?

這是赤裸裸的倒退!

我也不同意一些答案裡面講的,不這樣還能怎麼樣。怎麼沒辦法了?

一線說,這個待遇與付出不成正比,我們不願意接受,我們要走。於是領導說,這沒有辦法,都怪你太貴了,我找菜鳥做,菜鳥便宜還聽話,做得好不好無所謂。

兒科病不典型,孩子說不清楚哪兒不舒服,診斷需要特別高的水平與耐心細心是吧,提高診金行不行?
院前急診累是吧,既然基層有基層補貼,給院前急診發補貼行不行?
這兩個科室醫患矛盾都比較突出是吧,給他們建立職業風險基金行不行?
腹黑一點,評優評先評職稱排隊等入編……優先考慮這兩個科室行不行?

從來物以稀為貴,農民都知道今年大米歉收了,我就是賣得貴,不吃你餓死。國家不讓漲價,可以啊,大家商量個合適的價你補貼給我啊,豈有不讓漲價不補貼還不讓轉種白菜的道理。

那麼多疏導泄洪的方法不用,去用一個圍追堵截的方法,一潰千里也就是你我有生之年能看到的事。我真心誠意地勸在校醫學生,好好學習兒科學,多給兒科老師斟茶倒水捶腰松腿,多多摩挲你的兒科學課本,十年之後你孩子要是病了,要想靠譜你得自己給孩子看。

以上是2015-07-30原文
-----------------------------------------------------------
以下是對評論區的一些觀點的回復

單身才子誠徵破處的 @咖喱雞提到,南京(對,就是南京,請南京妹子抓緊)一些醫院將兒科夜班費提到其他科室的3倍,兒科醫生也不領情。
可是夜班費本來就只有小几十好嗎?杯水車薪不見效不能說水就是滅不了火的對吧?

還有雙Q離奇風靡萬千少女的 @Luxenius提到,高層本應抓住了最有意義的大數據來輔導決策,昏招背後會不會有隱情。
我也覺得高層一定不比我們傻,至少不比我傻。可能就是先扇一耳光,吼一聲「想跑?門都沒有!」然後過一段時間也有可能就逐步地出台相應的安撫政策,好比「最美山村教師」啊!不是一樣服了?

然後還有一位 @chue jacques (不好意思我不認識你沒法描述了),提到一個這麼做至少是合法的,的問題。
我比較俗,我貼百度,你不要笑我,說真的。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規範體系。這個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你看,法就是國家定的,國家做什麼不合法?本來這個考試不及格,不管去哪個科做醫生都是非法,現在不就是改了么,不就合法了么?
而我的意思,是這個方式太流氓了,它不對。


他們明明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減少兒科醫生流失,無非是保障人身安全和提高待遇,但是他們卻選擇降低標準錄取,他們絕不是弱智也不是豬腦子,這才是讓我細思極恐的地方。

提高待遇勢必要多花錢,財政壓力必然加大。提供人身安全保障就必然要採取強硬措施處理醫鬧,勢必與廣大人民群眾矛盾激化,怎麼看都是吃力不討好的選擇。但是如果降分錄取的話,醫生數量將會在某種程度緩解,至於醫生質量嘛,那也不是什麼大事,反正沒醫德的被砍死也無所謂,就醫難就醫貴的黑鍋也有人來背了,真是一群精明的決策者啊。


寧可降低醫生素質,也不給錢

就是不給錢,上面的態度太明顯了


現在腦筋正常的人,真有願意當兒科醫生的?活受罪,喊叫哭鬧此起彼伏,聽起來像正在切腿的戰地醫院。邊上還一群分分鐘恨不得一棍子敲死你給自己孩子續命的家長們。
昨天晚上我們這裡的兒童醫院,晚上二百多患兒排急診,值班醫生兩名,家屬氣得報警了。報警了.....簡直神奇。

惡性循環那麼久,沒人幹了怎麼辦,提高待遇?沒錢!多招人?沒人!制定政策的人傻嗎?不傻。


意思是 支持以後學習成績最差的一批醫學生往兒科,急診發展

突然覺得細思極恐????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加分之後必來爛人。
恭喜廣大患者,一大波專業水平欠佳的急診科和兒科醫生正在靠近……


我是上海某大學醫學院的兒科學研究生。看到這條消息後,我決定畢業後去醫院門口賣煎餅果子。以後這兒科大夫真沒法當了。 這條政策出來之後,侮辱了所有愛孩子,為了醫術精進不惜花費更多時間在更高層次上學習的青年兒科醫生。會導致大批高素質(潛在)兒科醫生的流失,而且也絕對不會換來多少較低素質的兒科醫生。 不信的話,我們一邊吃煎餅果子一邊瞧。


飲鴆止渴


每天出門,我都會路過街口一家賣皮具的店鋪,門口掛滿了放血清倉」、「最後3天」、「老闆跑路」、「今晚搬走」的標語,旁邊還有個喇叭在無限重播:「十塊十塊全場十塊十塊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然而從我看到這個「最後3天」算起,這家店已經開了三年了……


以上,是我看到「急診、兒科醫師考試大優惠」的新聞之後,第一時間想到的場景。

7月27日,國家衛計委醫師資格考核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關於醫師資格考試短線醫學專業加試專業內容有關事項的通知》:為緩解院前急救和兒科崗位專業人員匱乏的現狀,2015年起,在醫師資格考試中,對於院前急救和兒科崗位從業人員,開展相關專業內容的加分考試。


也就是說,如果你沒能考到醫師資格,但是有志從事急救或兒科崗位,那以後可以讓你參加加分考試,如果算上加分通過執業醫師考試的話,將授予限定急救或兒科方向的執業醫師資格。實際上跟高考的特長生類似,相當於變相降分。


我的媽呀!這麼天才的主意,我們之前怎麼沒有一個人能想到呢?領導的水平果然是不一樣!

不知道各位看到這些所謂「跳樓清貨」的東西有什麼想法,反正我就會想到「地攤貨」、「山寨」、「假冒偽劣」、「騙一票就跑」,然後,我會大義凜然地跟老闆說:「給我來半打……」(誤


如果是一百幾十的東西嘛,買來玩玩,被坑也就算了,然而現在說的可是攸關性命的急診和大家最看重的小孩哦?!你讓一班拿「山寨醫師證」的傢伙來忽悠我?!


反過來看,醫學生會買賬嗎?他們的感想,很可能這樣的:急診兒科還要降分什麼的,不用說肯定是火坑,只有那些正規考試不過的low逼才會去考吧!


結果,這次醫患雙方的意見出現少有的統一:

如果這個政策真的實行,能不能讓急診和兒科醫生數量瘋漲我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根據劣幣驅逐良幣的原理,以後這兩個科室將充斥著靠加分及格的「特種醫生」,如果你聽說「哎喲,當年的隔壁二傻子當了醫生,可有出息啦」,那很可能是當了急診或者兒科醫生。


唯一的好處,就是急診和兒科的醫鬧事件可能會因此減少,因為如果這個「加分考試」考的是武術,你眼前的這個醫生分分鐘是「銅鑼灣扛把子」、「前散打冠軍」之類的人物,根本打不過,讓你做啥檢查吃啥葯還不得乖乖照辦。想想還有點小期待呢!

最受傷的恐怕還是現在的急診和兒科同行,本來跟其他人一樣堂堂正正拿的醫師資格,工作日日夜夜,收入凄凄慘慘,現在突然無緣無故就被劃入了「劣等醫生」的行列!


這簡直是,「同志們辛苦了,請你們吃口屎慰勞一下!」

嗚呼哀哉!天可見憐!有這樣為人民著想的領導,難怪今天的醫療環境如此感人!


前段時間不是有「高校醫科專業遇冷」的新聞嘛,結果包括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在內的多間名校都要降分錄取。是的,又是降分。然而,跟我們只有一水之隔的香港,七成會考狀元表示有意願報讀醫科。


這是為什麼?

前廣東省衛計委副主任「波子哥」廖新波一語道破:在香港或者其他發達國家,醫科屬於「精英教育」,醫生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經濟收入都很高,願意並且有資格去讀醫的都是考生中的佼佼者。而且,他們還要接受艱苦的學習和培訓,通過嚴格的考核篩選之後,才能正式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


據統計,香港培養一名醫生的成本高達300萬港元,與之相應,公立醫院的副顧問醫師的月薪平均8萬港元起,還不包括各類津貼。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急診和兒科醫生累死累活還天天挨打,但我們也許不知道,根據「醫脈通網站」的《2015中國醫師薪酬報告》,急診和兒科醫生的平均年薪分別為7.38萬元和6.88萬元,還不到別人一個月的收入


到此,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表象的形成往往有深層的原因,我們平常看到的各種怪現象,往往是整個行業體系自下而上爛掉的表現。


而我們的政府,卻最擅長搞面子工程,疾病根在臟腑發於皮膚,我們就把上麵粉飾光鮮,多快好省,只要在我這一屆班子不出大問題就行。降分這種辦法,既不花錢,又快見效,實在是這一哲學的完美體現。


終會有一根稻草,把駱駝壓垮;終會有一塊磚瓦,讓高樓倒塌。

今天兒科和急診醫生不夠了,降分!明天其他科的醫生不夠,再降!沒人考醫科了,又降!還是不夠,降無可降怎麼辦?我出個主意吧:坐牢的犯人,願意來做醫生的,減刑!或者立刻釋放!還有智力殘障的患者,也應該給他們一個平等就業的機會,願意當醫生的免考錄取!

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開發一切潛在的用戶,降低邊際成本,顛覆傳統行業,真是符合「互聯網+」的本質啊!


別說了,有這麼美好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何愁不成?真有那一天,我一定率先移民,給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宣傳我們的成功經驗。


但願這次的事情跟重慶醫改的八日維新一樣僅僅成為個笑話。

http://weixin.qq.com/r/AEhqcrHE8eyOrfUR9x0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來兒科和急診的活兒就不好乾,病種雜、變化快,需要過硬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現在又變相降低從業門檻,鼓勵通過執業醫師有困難的人從事這兩個專業,是嫌醫療事故發生的少么?說真的,連正常的醫師資格證考試都過不了的話就真的沒必要勉強來幹這一行了。 衛計委知道大家不願意乾兒科和急診,為什麼不從提高待遇方面下手呢?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大家畢竟都是混口飯吃。 藥丸吶! 手機答題,為什麼不能分段。


衛計委,請問這是變相計劃生育的方法嗎?


寧可徵收偽軍充數,也不給正規軍發糧草

這樣下去等偽軍都不夠用的時候,就要開始抓壯丁了吧?


結合「浙大附院害死孩子」,這酸爽。


推薦閱讀:

醫生喊窮,病人喊貴,錢都讓誰賺了呢?
我國醫療體制究竟走向何方?

TAG:醫療 | 兒科 | 醫療改革 | 醫療行業 | 執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