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意義的掃街 ?
感覺自己拍的照片沒有主題,既拍不出風光大片,也拍不出人文情懷。40mm的定焦應如何用好 ?
當你不再懷著「人文情懷」去拍照片時,掃街就會有意義了。
什麼是人文情懷?
各大網站所謂的人文 無非是把鏡頭對準
老人 孩子 尼泊爾老人 尼泊爾孩子
皺紋 黑白 眼神 滄桑
照片的故事靠編
武藤蘭死了 老頭失聲痛哭
作者意淫 為了國家
孩子走在街上
作者:可憐的孩子迷失在鋼鐵森林之中
過度意淫 過度腦補
出片靠臉 立意靠編
你他媽給我看的這叫人文
我他媽只看到一攤狗屎
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拍什麼可能比怎麼拍還要重要。
很多回復都說到技術方面的突擊一個月問題就解決了,機器熟了,技巧也熟了,拍什麼呢?
人文,風景,人像,怎麼才能拍好呢?感動,人文情懷,瞬間,構圖,個人認為這些基本都是扯淡。布列松的那張打醬油的小男孩不錯吧,當你掃街的時候看到一個小男孩打醬油,你感動嗎?給他拍張照片就算人文關懷了?你捕捉到小男孩一個俏皮的表情就藝術了,經典了?這不和文藝青年看見兒童的笑臉,就覺得這笑臉感動了全世界是一個路數了嘛!
掃街拍什麼呢?我看過的大多數攝影愛好者的掃街照片都是在模仿經典照片,最爛大街的就是所謂的森山大道風格的掃街,拍幾張傳朋友圈,指不定還有幾個友人在下面留言膜拜大師呢!但是拍過的人心裡都知道自己在拍什麼?理光GR在手,開啟高對比黑白模式,然後單手操作,拍拍行人,拍拍動物,拍拍廣告牌,然後輸出高對比,粗顆粒,常常對焦不準的照片,是的,你已經拍出了森山大道風格了,但是這些照片的意義是什麼呢?你能解釋一下你的作品嗎?這個時候文藝青年的優勢就出來了,什麼疏離啊,空間啊,好像挺唬人的,但是又有幾人能把疏離、空間這兩個詞解釋清楚。這種類型的掃街,基本和臨摹字帖是一回事,打發一下時間,練練手藝的個功效還是有的,如果還要扯別的,就不靠譜了。
還有一種層次似乎要高一點,比較典型的是布列松風格的,兼顧照片的形式和內容,構圖古典,工整,說實話,這類照片可看性更強,但是這類照片的核心精神常常是趣味,經典的瞬間,構圖的高超,其實不少攝影愛好者都能拍出過這樣的照片,但實際上你要他談談自己的這張照片,他可能說了兩千字,其中只有二十個字不是廢話,起碼我個人經歷是這樣的。當照片拍到這個程度,拼的早就不是技術了,而是想法。事實上照這個路數玩下去,到死也就是一個山寨布列松,說不定也會被媒體看中,炒作一下,上雜誌,辦個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你的作品的價值到底在哪兒呢?難道就因為你拍到小男孩打醬油,他俏皮的表情打動了你?
如果攝影的價值僅限於此的話,我認為作為藝術的攝影最多也就是三流藝術,甚至只是工藝品。最開始攝影的時候,我常常思考攝影和文學、電影比較他的價值在哪兒?《阿Q正傳》有著對國民性和中國社會深刻的批判(雖然現在提國民性已經顯得有些過時,但是在魯迅的時代,這確實有著很強的社會意義),電影《黑客帝國》在炫目的特效後面探討的是後現代的哲學問題。那照片呢,在他背後有什麼呢,哲學思辨,社會問題,道德困境還是複雜的人性?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長時間,最終的答案卻異常簡單,我看的太少了。比如布列松身前很不屑的現任馬格南掌門人馬丁帕爾,他滿世界跑,到處去拍普通人的庸常生活,然後將這些照片組合起來,變成了一組對消費社會的嘲諷批判的藝術作品,從單張照片的拍攝技術和構圖來講,很多攝影愛好者都拍得出馬丁那樣的作品。當你和馬丁帕爾面對同一個場景的時候,你和他的差距其實只是腦子裡的想法。到了今時今日,表現攝影人或者藝術創作者對人,社會,世界的觀察和思考才是藝術的最高形式。
扯了這麼些是為了裝逼嗎?並不是,只是為了說明道理。假如沒有這些,那麼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都可以變成安德烈斯古斯基,照相機往河邊一架,按下快門,然後回家把河岸上的破工廠P掉,這不就是《萊茵河2》了嘛,恭喜你,你的照片和一幅價格400萬美金的照片一模一樣了。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古斯基是藝術品市場造出的一個神,他的作品拍賣價格也有太多的炒作成份,但是這一切的基礎是建立在古斯基透過他的作品對我們所處世界的思考的基礎上的。否則張三李四的作品都能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翻雲覆雨了。
還有一個就是藝術的體制問題,不得不承認,在藝術圈或者我們就說攝影藝術圈吧,其實是存在一群騙子或者裝逼犯,不少國內所謂新銳攝影師就屬於這類。他們會模仿國外一些先鋒的攝影,而這些攝影作品也不乏吸引人眼球的地方,這類作品其實並沒有作者的思想在裡面,只是對別人作品皮相的模仿,但是攝影展、美術館、媒體都需要吸引人眼球的新東西出現,於是這類人就獲得了機會,就比如國內很多攝影師他們拍攝的作品,你完全不理解照片里的人為什麼不穿衣服,在一些真正有思想的先鋒作品裡,裸露時常是用來表達一個觀念的,比如艾胖子讓他的模特在天安門廣場掀起裙子,其實就是對在政治權力的不屑和嘲諷,假如沒有掀起裙子的那一瞬間,那也就是一張遊客照片,但是現在的很多人照片里的裸露卻只是對別人作品皮相的模仿和噱頭。此外很多別人當年用過的東西,現在時過境遷,你現在再用,其實已經失去了革命性意義。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你在文革時公開朗誦了一首情詩,那是具有顛覆性的,因為你在表達個人情感,客觀上就對當時的權威發起了挑戰,是人性的復甦,但是在今天在這麼干一次,除了泡妞還有別的的意義嗎?
個人觀點,很多所謂新銳攝影師還不如在大街小巷模仿布列松的攝影愛好者,儘管他們的照片並沒有深刻的內涵,起碼人家活兒是實在的,態度是真誠的。
照相機是什麼,是玩具也是工具,妹子們吃飯的時候自拍一張,他是玩具,你旅行的時候對遠處的山來一張,他也是玩具。作為工具的照相機在有的人手裡是生產工具,比方說影樓拍婚紗照的攝影師,而在有的人手中他就是表達自己思考的工具,當然還有在某些人手裡就是裝逼工具!
一點個人觀點,不一定都對!好像偏題了。補充「如何有意義」部分:人文意義不是刻意牽強附會得來的,能把打動你的瞬間記錄下來,再通過攝影技術儘可能地高保真傳達打動你的東西給別人,自然就有意義。而不是看到乞丐小孩老人就去拍。
——————————————————————————————————
接下來是「如何掃街」部分:
不要覺得每次出街就能拍出大片。好的街頭攝影師都是勞模,勤走勤拍是遇到好瞬間的必要基礎。
現在手機攝影興起,手機的便攜性與不那麼專業的外觀正是街拍利器。首先,天天帶手機出門本身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天天帶相機出門,在他人眼裡就是很突兀的事情;帶相機出門,腦子裡未免會有「今天一定要拍出點東西來」的念頭,但是珍稀的瞬間不是招手即來,如此精神負擔大、又難有如期收穫,那麼這就是攝影佔據了我的生活;而帶手機的話,則更多是正常地去生活,偶遇了珍稀的瞬間才進行記錄,攝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附一些我平時用手機拍攝的圖
地鐵里,我意識到這三個人的衣著打扮行為,以及他們之間的距離,向我傳達著一種不自覺的疏離。有意思,拍
一日學習良久,出來散個步呼吸新鮮空氣,便遇到這一幕,有意思,拍。
遊走淘金一帶,偶遇玩耍的兒童,「錢眼」與「鑽出來」這兩個東西的組合讓我感覺很有意思,拍
我覺察到狗和主人的行為的反差,覺得能揣測出他們的心理,有意思,便拍下
「Don"t look for the moment, wait for the moment to come to you." -- Lok from DigitalRev TV
推薦一下最近看到的Kelby Training出品的片子叫做《A Day with Jay Maisel》以及《Another day with Jay Maisel》。裡面街拍攝影師Jay Maisel在大街上邊拍邊講述自己的街拍心得,包括等候時機,與人溝通,抓拍,地點選擇等等。
例如這樣:
首先,掃街得有把好的笤帚
我之掃街觀
從2012年底開始真正對攝影有些開竅到現在大概一年半了,其間在2013年耗了一萬多的快門,2014年開始以富士X100s為主力後掃街方便多了,半年功夫快門就突破了7000,於是想對掃街這件事情有些理論的總結,算是整理下自己的思路。構思了幾天,實在難以下筆,於是就寫點散文,一段一段的寫吧。
什麼是掃街?
掃街,就是環衛工人在工作——開玩笑的,掃街就是拿著相機在街頭隨意走動,遇見什麼就拍到什麼。
紀實,掃街,題材及吐槽
紀實和掃街算是有不同的,紀實要求的是「慢」,攝影者要與被拍攝者建立某種聯繫,對被拍攝者有充分的了解,拍出的組照深刻反映了被拍攝者的狀態,並從中發掘出其中的社會意義。因此紀實者往往有採訪的背景,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而且由於中國傳統文以載道的社會責任感,紀實題材往往是社會的最底層,一些「不正常」的,邊緣的生存狀態。
就如同中國的小說,九十年代以前的小說更多的是在關注農村的生活,後來慢慢的出現了從農村到城市的生活,直到2000年以後城市題材的越發增加,這都是中國城市化的反映。掃街恐怕是近些年相機大眾化和城市化的結果,所謂掃街必須有「街」,於是就不可避免的成為城市化物質載體在文化上的代言。在各攝影論壇可以看到,掃街者的年齡會直接影響到掃接題材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年紀偏大,有一定「協范」的會將關注點放在底層市民,而年輕的掃街者會更加關注城市生活的點滴以及情緒感受。
其實對於題材也沒什麼好吐槽的,因為不同的題材各有各自存在的價值,都是對這個世界的反映。但至少在我看來,主流的看法仍然對掃街是存在著輕視的,如果同時有兩張掃街片,一張是關注社會底層,一張是反映現實生活,往往前者會得到更多的關注與讚揚。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一種好的狀態,這就像主流界一定要要求相聲「教育人」一樣,總是希望文藝是治病的良藥,不肯承認文藝只是現實的反映。
我見過有攝影者旅行至山區鄉村,看見當地兩三歲的孩子在自己用海碗吃飯,就拍了一組照片,感嘆窮人孩子之不易,城市孩子多麼幸福云云——我是很不以為然的,因為至少那組只能算一種生活狀態,談不上不幸。許多以拍攝鄉村貧苦為題材的片子在我看來與那些去西藏「凈化」自己的一些攝影者其實是一樣的,獵奇,無病呻吟,偽關懷。這是我所反對的。
我也見過有拍出非常好紀實片的大神,因為自己較為激烈的政治看法,所以在對自己掃街片子進行命題和評論的時候有著過於強烈的主觀臆斷,完全不顧客觀內容。這也是我所反對的。
掃街的幾種狀態
本來自己還是覺得掃街的幾種狀態是有高下之分的,但後來想想覺得這樣過於武斷,只能說自己所追求的高下之分,因此下面歸納了幾種狀態所說的高下只是自己個人的追求了。
在公交車站,街頭隨意拍攝,沒有事件,沒有主體,甚至只有一堆背影,這是掃街的初學狀態。
把相機架在步行街,大長焦拍美女經過,此事現在據說居然還成了氣候,專業攝影師專在換季時拍攝這樣的片子賣給媒體發在報端。這種狀態我相當無語,我不認為這是掃街。
街頭各種人經過,面對面拍攝對方的臉,或背影,或回眸,或憤怒等等,技巧相當專業,國外掃街片最近也相當推崇這種。有些攝影大師據說也如此成名——然而以我拙劣的智商實在是無法理解這種狀態,至少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最近流行的去歐洲,尼泊爾等等和去西藏獵奇在我看來也沒什麼區別。
行走在田子坊、南鑼鼓巷、鼓浪嶼,各種漂亮的小店,這也是一種狀態,不過也不是我要去的地方。
像幽默畫,漫畫(不是卡通)一樣,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故事,或反映社會側影,或給你會心一笑,這是目前正在走的路,至少是試圖走的路。
故事不簡單,故事後面有思考。電影《梅龍鎮》里如此形容,好的菜肴不是被誇好吃,而是吃的人一句話說不出來,只能挑大拇指的份。我相信好的掃街就是一種小情緒,觀者看見故事會心一笑,或感受到自己曾經相同的情緒,如同啞巴吃蜜,卻無處評論。——這是我未來要去的地方。
我覺得怎樣是好的掃街
掃街很容易,伸手就是一張。但是好的掃街其實真的很難,有以下幾個不易的因素:
相對於紀實,掃街一般不會與被拍攝者有交流,因此是純粹的旁觀者,甚至於掃街者所理解的會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偏差。
掃街不僅僅不能擺拍,而且還要瞬間抓住那個場景,在這樣的一個瞬間,構圖,色彩,場景,人物表情都要到位,但經常就會有在發生故事的瞬間站位不對,構圖不行的,甚至於無法保證拍攝的清楚。所謂天時(遇到故事),地利(站位正確),人和(技術)都要佔全。
儘管只是瞬間的場景,可是卻要提煉出社會的典型性,給人以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感覺,這就需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對生活深刻的理解,還有很好的歸納能力。
紀實一組會有多張片子來說明思想,同時還有文字來表達。但對於掃街,很多時候往往就是一張流,而且無法有太多的文字,這時需要有一個好的題目或配文,從而對作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甚至可以大幅度提升作品的深度。
掃街的主觀性很強,但同時又要客觀的反映現實,因此需要在這兩種之間找到平衡。
綜合以上,我覺得一個好的掃街作品,一定是有著「令人驚艷的戲劇性瞬間」,而且一定要有人的因素(有時候無人勝有人也是有的,但那其實也仍然有著「人」在)才會鮮活。這個瞬間可能是一個故事,給觀眾共鳴,也可能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另觀眾身臨其境,並且似曾相識。只有這樣才可以成為好的掃街作品。
關於掃街的後期
有一種觀點,是紀實(掃街)重要的是記錄,是內容,不需要去後期。這是我不同意的。我認為這是只抓一點,不計其餘的做法。掃街誠然內容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有適當的後期,作品一定會更上一層樓。什麼叫適當?就是不能形式大於內容,而是為內容服務。過度的形式很可能會搶走觀眾對內容的關注。
我們都是拍照的貓貓
記得國外有對夫妻養了只貓,他們很想了解貓貓在做什麼,於是就給它脖子掛了個可以自動拍照的相機,半分鐘一張。每天他們會回收上千張照片,裡面會選出有價值的幾張,貓貓視角的攝影很受歡迎。於是人和貓都出名了。
如果有台打字機,有隻猴子在隨機敲鍵盤,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猴子也可以打出莎士比亞的名句。
我現在沾沾自喜的拍照,與那隻貓貓並沒什麼本質的不同。從偶遇中按動快門,然後從無數廢片中挑一張。這張無論我拍或不拍,都在那裡。賦予照片的含義其實都是事後的想法,當時也顧不上想許多。但是掃街就真的只是如此嗎?是否有可以跳出來的境界?至少我現在還回答不了自己。那你可以回答嗎?修改
學生狗
沒有什麼固定的拍攝目標
掃街 掃了兩年多
整理出了很多系列
也確定了自己的風格和方向
一開始也覺得大街能有什麼?
擁擠.無聊.還有點不好意思
但定下心堅持下來後確找到了意義
@林文默 進步過程,嗯~怎麼談起呢?兩年的話或許正如題所說,找到了掃街的意義吧。
其他部分的提高,不管是構圖、光線、涵義······在圖片上的表現過於潛移默化,我確實不知道該怎麼講哈。
邏輯比較差,單純從2014 ·10—2015·2在公交車上拍攝的幾個月里的變化講。
最初,我把目光停留在街道上。
之後,因為放學時間的關係,我通常會遇見許多放學的中學生。
漸漸,我注意到,站台等車的人、街道邊商店的主人、逛街的人們······
慢慢,我也會注意到自己乘坐的公車上的乘客,路過的公車上的乘客。
包括,商店內的顧客、居民樓的人們、裝修的店鋪、店鋪內的商品·····觀察到越來越多的東西。以上所有圖片均在公車上拍攝,因為公車速度較快,捕捉、構圖的反應速度、對焦······遇到一些問題和鍛煉,或許是進步之一。
掃帚一把,口罩數個,清潔車一輛。不謝
先鍛煉自己發現意義的能力,有時候也不是什麼深刻的意義了,大部分時候是生活的樂趣.
我對於掃街的最初就是技能的鍛煉,熟練的使用我的相機,快速對焦,迅速的構圖,敏銳的觀察力,怎樣取捨更好的表達主題,與人交流的能力。。。這些都是我的街拍里所存在的東西,攝影先是技術,再是藝術。我的技術都還不熟練,我還操心藝術?多此一舉吧! 到後來,我更喜歡的作品來自杜瓦諾。 我對於街拍的理解也就變成了平實的生活,我的作品裡這就是我獨一無二的城市。 附幾張作品
不要刻意模仿,刻意立意,只拍打動你的瞬間。
我以前喜歡拍人像寫真,現在喜歡掃街,意義呢我也在思考,用圖舉例。
1、記錄展現生活百態
2、捕捉巧合有趣瞬間
3、關注易被忽視的群體
4、體現所謂的人文關懷(下圖1是流浪漢)
5、拓展科學前沿(手動滑稽)
掃街不需要意義,意義是自己賦予的。
拍點自己覺得有趣的景物,想想自己對什麼人什麼東西感興趣,走在街上就注意觀察這類人或物,嘗試一下不同的角度。
能拍出能讓人感興趣,多看兩眼的照片就挺棒了。
不要在拍照的時候糾結意義阿情懷阿,拍有趣拍心酸拍溫暖拍憤怒拍能觸動你感情的照片。
帶若干電池腳架和1-2個備用鏡頭,必要時背腳架,準備好乾糧和充足的水,拿到一本攝影書籍或時尚雜誌,可以出發前在家翻翻,也可以路過書店進去翻看一下,找到幾種適合街拍的類型進行參考,可以拍任何事物,不要考慮他們是否有意義,街拍的靈感要慢慢品,其實很多人拍都要進行一定的後期處理,來對自己的片子加工,並賦予其所謂的「意義」。(心態、觀念和興趣點指引著你的個人方向)
不要惆悵什麼情懷,很多時候就是感覺加技能熟練程度,「無心栽柳」的事情
總之,隨手拍開始是很累的,但如果你能從中得到甜頭,你一定會樂此不疲。有時需要等好久,一連數天都沒有成效的情況是慣例。
多拍,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記得多鍛煉身體(增強耐力),有時還是有風險的。(原因:可以參考街拍大師的故事來了解詳細內容)找到你喜歡的構圖或配色地點(出好片的幾率多的範圍),偶爾路過停下來做個記錄(下次還來)。
題主請問還需要什麼?
掃街本來就只是記錄,是瞬間的定格,時間的凝固,為啥非要去糾結它的意義呢?那麼非要去定義它的意義又有什麼意義呢?
比如我的幾張掃街
這只是一條狗看到了另一條狗,當時拍它是因為覺得這個場景很有趣,非要糾結的話,也可以說什麼 巷口溫馨的對望 之類矯情的話……
接送孩子,工作都是所有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我要非要賦予它意義,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和價值,這也沒錯……
嘛,總之,我個人覺得,街道和人都是客觀的,而感動和意義都是很主觀的,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人認為這就是日常生活啊有什麼可矯情的,有人就會覺得這個場景好感動啊……都沒錯……所以,你覺得有意義那麼就有意義了,你覺得沒意義或者實在看不出什麼意義那也不用非得去糾結啥啊……
放幾張我的掃街圖,我就啥都不說,我想各位看官看到的想到的肯定都不一樣吧……
所以呢,不用再去糾結到底怎樣拍有意義,只要你覺得打動了你,對你來說就有意義,管別人怎麼說呢……
自己覺得有意義就行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世界 慢慢找 找到了 你所謂的意義也就出現了
有意義的掃街?那先思考人生的意思吧。
看到才能拍到。先練習『看』,從一張照片中盡量多地提取信息,開始可以從形狀、色彩、影調等基礎角度入手,後期可以從刺點、意趣、主從關係、描述方法等邏輯思維角度練習;細心看完1000張照片後,用同樣的方式『看』現場,不帶相機;再練習一段時間,就可以拍了。你需要找到環境的節奏和控制按快門的速度,而不僅僅是控制快門的速度。
至於焦段,原來有很長的時間也一直糾結標準35mm或50mm,後來不糾結了,因為這種問題,時間久了自然就有答案了。enjoy it!
建議看一下DigitalRev的「cheap camera,pro photographer」系列。
私以為好的掃街照,一是要等待;二是要有和被拍攝對象的溝通(雖然這點可能在中國文化語景里比較難實現)
推薦閱讀:
※請問如何拍攝堅果類物品的商業圖片?
※攝影師如何給偏胖女生拍照又不會被罵?
※新人初次嘗試人像攝影,求大神幫忙指導一下~對很多攝影知識都不是很懂,只是盲目的拍,求教!?
※怎麼在非常平凡的環境里拍出好照片?
※如何提高自己的攝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