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有沒有什麼冷門知識?

本學渣想漲漲姿勢,各位大神請賜教了


玄奘西遊後,元宵燃燈開始流行


唐代的很多節日習俗都和佛教有關,元宵節燃燈就是這樣。在《藥師經》里,燃燈能夠驅邪和祈福,另外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印度有佛舍利在空中放光,時間正好對應了中國的正月十五,所以隨著這些經典在唐代的流行,正月十五元宵節放花、燃燈的習俗也就在唐代傳播開來了。

我們今天說的「火樹銀花」,正是當時燃燈的實際描繪。當時的花燈叫「燈輪」、「燈樹」,是一輪一輪的燈盞,越往上越窄,有點類似纏繞了彩燈的聖誕樹,所以叫「火樹銀花」。

另外 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團團圓圓!!!!


就像第一名說的!元宵節就是中國情人節!

不僅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的也是今天——元宵節

所以有妹子的約妹子,有漢子的約漢子,沒對象的去猜猜燈謎用自己的才華去吸引有情人吧~

圖片轉自:元宵節快樂!!快帶上小夥伴一起吃元宵猜燈... 來自島風Hisland


元宵節其實是傳統的中國情人節。
那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說的就是這天。


不知道「吃」這件事,算不算冷門
當南北方還在爭執吃湯圓還是元宵這件事的時候
悄悄告訴你
元宵節的美食可遠遠不止這些

1、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洒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5、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6、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7、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8、豆麵糰

昆明人喜歡吃豆麵糰,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9、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0、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11、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古語有云:「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此文獻記載於《史記·樂書》,講述的是漢朝時期盛行的一種官方禮樂活動----太一祭儀,人們通過夜祭,觀星,童男童女歌頌等方式來祭祀太一神君。
這太一神君即東皇太一,出自屈原《九歌》。因漢皇室源於楚國,在當時,這太一神君是當時人們所崇拜信奉的地位最高的神祇。所以在漢朝,這元宵節是漢武帝求仙的日子。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正月十五正式成為重大的節日。

?
有關元宵節習俗的明確記載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有紫姑、蠶神、偷戲、打簇、登高、賞燈等習俗。 「煌煌閑夜燈,修修樹間亮。燈隨風煒燁,風與燈升降。」出自《藝文類聚》第八十卷,描寫的就是晉朝時期,元宵節的盛況,由此可以看出,元宵節張燈的習俗已經出現。晉朝的貴族們將花燈掛於枝頭,隨風搖曳生姿,草含春而動,可謂是良辰美景。

?
而這賞花燈的習俗到唐朝才普及到大街小巷。
唐代十分推崇佛教文化,在《大唐西域記》中有這樣一段關於舍利的記載「諸窣堵波高廣妙飾,中有如來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節,光潤鮮白,皎徹中外。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帶紅縹。每歲至如來大神變月滿之日,出示眾人。此時也,或放光,或雨花。」 玄奘指出在佛教興起的印度於十二月三十日(如來大神月滿)有佛事活動,要將供養的舍利出示眾人,而根據《蓮花面經》中佛告阿難要以種種燈明來供養自己,據此就推斷印度的摩訶菩提伽藍有燃燈活動,玄奘的注釋中也說印度的十二月三十日相當於唐朝的正月十五日,說明唐朝在正月十五日燃燈受佛教的影響。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火樹銀花,正是當時燃燈的實際描繪。當時的花燈叫「燈輪」、「燈樹」,是一輪一輪的燈盞,越往上越窄,所以叫「火樹銀花」。

?

我們再往下看,到了宋朝,慶祝元宵節更是達到了萬人空巷的景況。《東京夢華錄》中有記載「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擊丸蹴踘,踏索上竿。」說明汴京御街兩廊有各式各樣的才藝表演。近門亦有內等子班直排立。萬姓皆在露台下觀看,樂人時引萬姓山呼。」戲劇、歌舞表演更是人聲鼎沸。由此可以看出,燃燈、賞燈,祭祀祈福活動依然是慶祝元宵節的活動之一。稱得上是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
此外,宋詩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坐間成四韻》寫道: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爛烏雲里,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的「團圓事事同」,似是在說元宵夜裡月是圓的、圓子是圓的、人是團聚的等意思。詩中描寫的水煮圓子的情況,很像今天的水煮元宵的情況。圓子浮在水裡,像珠子一樣翻滾,盛在碗里又白白的、圓圓的,很像天上的月亮,這可能也就是後來圓子又稱「湯圓」的原因。
而到金貞元年已有元夕之慶,元宵節習俗開始為北方民族所接受,大大的促進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在元代曾瑞的雜劇《留鞋記》(《錄鬼簿》作《佳人才子誤元宵》)中描寫了賣胭脂女子與秀才的愛情故事,他們的約會就在熱鬧的元宵節里發生、發展。因此。元宵節也被後人認為是當時的「情人節」。
明清時期慶祝元宵節的時長和規模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清代的元宵燈市依舊熱鬧,並且在當時稱元宵節為「燈節」。清代元宵燈會雖然從規模上不及前朝宏闊,但其燈具品類更多,燈會設計更精巧,元宵張燈習俗也更為豐富多彩。清代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鰲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描述了元宵節燈飾精美,燈會繁盛、熱鬧的景況。
縱觀時間脈絡,正月十五元宵節,在漢時期形成,唐宋期間有了明顯的發展,金元時期為北方民族所接受,得到進一步發展,到明清時期則成為新年期間相當重要的節日,一直演變到今天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元宵節。

————————分割線————————

好啦,從漢到清簡要講述了元宵節的演變過程,想必大家都已經乏了,最後,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元宵節由來的有趣傳說:
據說在漢武帝時期,有名善良又很有風趣的大臣叫東方朔。一年臘月,連著下了好幾天的大雪,有一天東方朔興緻勃勃的跑去花園想要摘梅花獻給武帝,突然看到一個妙齡女子在井邊哭,準備投井自盡,東方朔趕緊上前攔住這位女子,並問其為何要自殺。原來這是一個進宮多年,卻沒有回家見過家人的宮女元宵。因為極其想念家人,又想到以後不能在父母面前盡孝而極度傷心,所以想要一死解千愁。東方朔聽後非常同情宮女,並且答應宮女他會幫助她實現與家人見面的願望。 一天,東方朔去街頭擺攤占卜。來向他求卦的人特別多,但奇怪的是每個人求到的卦都寫著「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看到這簽語的百姓萬分擔憂,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的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奉命火燒長安,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你們把它傳給聖上吧,讓他想想辦法。」說完,扔下一張紅帖就走了。
在漢武帝看到百姓那裡傳來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的貼時急急忙忙的把東方朔叫來,問他這該怎麼辦。東方朔看了一下貼,假裝率有所思的說:「聽說火神君喜歡吃湯圓,宮女元宵不是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就讓元宵做好湯圓。並且傳令讓每家每戶都做好湯圓供奉火神君。另外還要在長安城內點燈、放鞭炮、放煙火,像是火燒了整個長安城,這樣玉帝就以為真的火燒了長安。
到了正月十五日那天,長安城張燈結綵,百姓進城觀看燈火,十分熱鬧。宮女元宵的父母也進城看燈。他們看到大宮燈上寫著:「元宵」,便興奮得大叫:「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人團聚。 一夜過後,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便下令說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長安城都張燈放煙火,每家每戶都做湯圓供奉火神君。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祝大家元宵快樂!

請多多關注我們
關注更多有趣有料有依據的民俗風情
歡迎給我們留言
告訴我們你心中的故事
也歡迎加入我們
和小貳電台一起成長

··············see you············

掃碼並關注我們
更有主播放送更多有關民俗的有聲小知識
?

http://weixin.qq.com/r/8j8jO0bEdBsLrQJY92rg (二維碼自動識別)


·

難道不是吃元宵圓、賞花燈和看梨園戲嗎?!

·


超市買的那種很小的湯圓,裡面是沒陷的


元宵和湯圓不是一種東西


推薦閱讀:

TAG:節日 | 民俗 | 傳統文化 | 元宵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