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何用?

讀書真的有用嗎?無論是哲學歷史名人傳記還是散文隨筆言情武俠,更有甚的是那些多得不能再多的心靈雞湯勵志成功學,對個人生活有何幫助?而當代而言,文人的作用又在哪裡?對國家發展起了那些作用?


從書店出來的時候,門口的大媽看著我抱了滿懷的書,很不屑的看了我一眼:
「XXX小學沒畢業也當了大老闆,看這些書有什麼用啊,還不如多打一份工。」
我笑了笑沒有說話。這是倖存者偏差,你讀過書就明白了。
我想起以前我的室友也用過這種眼神看過我:
「你讀這些雜書,有什麼用嗎?」
我依然笑了笑什麼都沒說。你多讀一本書,就少說一句求人的話。
當你欣賞沿途風景時,只會說「卧槽好美。」
我則不露聲色的在照片角落配上隨心的幾筆絕句七言。
當你看到身邊美女時,只會說「卧槽好美。」
我會說: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當你被人坑過吃虧時,只會說「******。」
我早已用博弈論和經濟學得出了最優解免於上當。
當你抱怨時事制度時,只會說「******。」
我已經看清了它的實質,不會因為無知所以抱怨。
我讀過了很多的書,也確實忘記了很多。
就像孩提時吃過的食物,雖然絕大多數已經忘記了味道。
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化作了我的血肉筋骨,成為了我的一部分。
就算那些高數、物理、化學、馬哲等與生活平行的東西,對我而言也有深遠的意義。
是的,買菜確實用不到它們。但它們能決定你去哪買菜,買什麼菜。
更何況,不學這些,你的所受的高等教育難道要教你買菜嗎。
在我不能遠行的年紀里,閱讀為我照亮了窗外的世界。
在我懵懵懂懂的年紀里,閱讀為我構築了正確的三觀。
在我渴求關愛的年紀里,閱讀為我帶來了安靜的陪伴。
在我涉足世事的年紀里,閱讀為我精進了生存的技能。
因為閱讀,所以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感觸。
面對挫折,知道如何堅持。
面對機遇,懂得怎樣把握。
面對惡意,更加處變不驚。
面對世界,總會心懷謙卑。
一直到有了一種名為「書生氣」的東西,對不能釋懷的事情開始變得從容淡定了。
筆記上的封面有一行燙金小字: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給你帶來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自己。」
面對一個劣性的人,也許不能這樣輕易的離開。
但一本不好的書,我可以從容的將它放回書架。
很喜歡馮驥才先生的一句話:
「風可以吹起一大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
看著那些人的人醉生夢死,庸庸碌碌,伸出手抓向你的腳踝,想把你拉到深淵和他們一起。
但是對不起,這個世界,至少還有人是清醒的。
韓愈的《原毀》亦云:
「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旅途中從來都不缺少惡意,所以應當存留一份堅守。
那些射向你刻毒的言語,雖然使你傷痕纍纍,但卻是鞭策你的笞杖。
我尊重你看不起我的權利,但也保留我當你是傻X的權利。
「荒唐的是你,看不穿卻說我可憐。」
轉載自 @晏墨涼


無意於乃佳,不必太探究有沒有用,只要愛讀書,就讀吧。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等時間長了,細枝末節都忘記了,剩下來的,就成了氣質。


工作後原來同學去我家玩,看到我書架上滿滿的書,遂用同情兼鄙夷的口氣說:「xx,你玩蛋了,你這輩子都嫁不出去了!看看你這一屋子的書,哪個男人看見,不害怕呀?誰還敢娶你呀?!」
當時沒說什麼,但心裡想的是:如果一屋子的書就能讓一個男人害怕並打退堂鼓的話,原因不過有二:第一不夠愛,第二,這個男人不夠優秀並害怕比他優秀的人。
這樣的人,我不屑於嫁。

後來我戀愛,我的老公會千里迢迢寄給我喜歡看的書。


關於為什麼讀書?很多先賢大家都發表過相關言論。

胡適認為讀書的作用主要有三種: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智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可接受這些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來源。【1】

簡言之,宇宙無限,生命有限。我們通過前人知識經驗的積累,便可在有限的生命里研究更加深入的範疇;讀了書,知識面廣了,便可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從前你覺得艱難晦澀的書籍,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你的「任督二脈」被打通,再看的時候便可豁然開朗;當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讀書量大的人,可以靈思泉涌,很快可以提供好幾個方案以待選擇,而沒有任何積累的人想了幾天也憋不出一個解決方案。

王小波認為,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文史知識目的在於「溫故」,有文史修養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代一個漫長的時間段里。學習科學知識目的在於「知新」,有科學知識的人可以預見未來,他生活在從現在到廣闊無垠的未來。假如你什麼都不學習,那你只能生活在現時現世的一個小圈子裡,狹窄得很。【2】

季羨林認為,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3】

季羨林的觀點和胡適對讀書觀點的第一條是完全一致的,從知識文化的傳承性考慮,而王小波則從個人角度來闡述。

關於讀書這件事,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古時候,上升通道狹窄,普通人家只有科舉這一條路可以改變命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當時的社會寫照。彼時對讀書的崇拜達到了病態,社會輿論中出現「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主流論調。

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一文將這種病態進行了辛辣地諷刺。當時社會階級地位劃分為士農工商四民,即讀書為先,農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後。

當讀書變成一種投資品而不是必需品的時候,整個社會人士,乃至讀書人都陷入到一種深不可拔的浮躁境地,正如當今房地產一樣,當房產從民生「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演變成為具有金融屬性的投資品後,繁榮與浮躁並行,財富與泡沫共存。當讀書變成追求名、利、權的工具,為了適應考試製度,「死讀書」、「填鴨式」讀書不可避免,同時也阻礙了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發揮。

不過,在「讀書至上」達到白熱化之前,古代書香門第之家對於讀書的認識,不僅僅是參與科舉、通往仕途,更是家族秉承「讀書明理」的理念。那時候的老百姓對讀書大多懷著仰望和崇拜的心情,讀書人的地位與現代相比已然不可同日而語。

那麼,是什麼讓一個民族從視讀書為「萬把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變成了「讀書無用論」?其實「讀書無用論」在古代就有,主要為個別文化人對讀書產生質疑,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大眾性的行為。真正出現深刻的「讀書無用論」併產生極大影響的當屬文化大革命時期,認為讀書並不能創造財富,沒有實用價值,「文人無用論」是當時對讀書人的評價,「讀書越多越反動」對讀書的價值蓋以全面否定。

時至今日,隨著文化信念的斷裂以及商業的繁榮,「讀書無用論」獲得了龐大的人群擁護。你肯定聽過這樣的話「北大學生還不是淪落到賣豬肉的境地?"

你肯定也看過這樣的段子「記者採訪一個擁有百萬家產的年輕人,是如何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年輕人說,『因為學習方法和同齡人不同,20歲那一年,我被父母叫了過去,他們交給我一包東西,鄭重得對我說:孩子,這是20年來沒送你去讀書省下來的錢。」這個段子有折射當今教育負擔過重的現實,但更多人讀到的是讀書無用,不如省錢做生意的經典「教訓」。

賣豬肉有什麼不可以?如果都覺得賣豬肉是一件上不得檯面的事情,那麼我恰恰認為,正因為接受過比一般人更多、更好的教育,北大才子才沒有普通人根深蒂固、視賣豬肉為「恥辱」之事的思想,打破常規思維。事實是,北大才子就算賣豬肉還是比普通人賣得好,賣成了千萬身家。「讀書無用論」的人,也許只看到了北大才子賣豬肉,卻看不到人家賣成了豬肉連鎖店。

至於「沒讀書省下100萬」的例子,讀書無用論者是否想過,這位年輕人拿到100萬後究竟如何?況且這100萬在一線城市還不夠買一套房子呢。對於大多數沒有文化、沒有其他謀生技能的人來說,100萬隻可能隨著時間遞增的消費而日趨減少,他們根本不懂得如何利用現有資金進行二次開發。

要麼就是坐吃山空,要麼就是拿去賭博、花天酒地,頭腦清醒的則懂得利用資金做生意,然而沒有什麼閱歷、知識和技能的年輕人,失敗的概率遠比成功的概率大得多。「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讀書可以明事理,可以教化人,通過讀書,你將懂得如何學習,洞察事物原理,觀摩前人經驗,幫助你少走彎路,可以讓你從某個領域的白痴變成資深人士甚至專家。

我想這就是讀書的意義。我們應以理智的態度看待讀書這件事,不把讀書神聖化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地位,但也應該深明踐踏知識,將知識文化踩到腳下並宣言「讀書無用論」是多麼愚蠢的行為。

這個命題的真的太大,越寫越沒辦法駕馭,就此擱筆(滑鼠)。
-----------------------------------------------------------------------------------------------------------
【1】 選自胡適《容忍與自由》。
【2】 選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3】 選自《季羨林談讀書治學》。
以上回答來自本人公眾號「1點和99度」的原創文章《讀書有什麼用》,跟這個問題如出一轍,因此粘貼於此,供參考。
「1點和99度」談讀書、電影、工作和生活,希望通過堅持讀書寫作,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客觀判斷和系統推理的能力。堅持原創,拒絕粗製濫造。


讀書先對自己有用吧。因為讀書,我擁有了如下能力:1、體會語言的魅力,延伸開來,我的表達清晰、得體,使人明白、愉悅!因為閱讀美好的語言,我的心情時常因為別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驚嘆而開心……
2、思考辨別的能力:閱讀歷史、傳記、經濟學、邏輯學使我常常從事情的細節中跳脫出來關注宏觀,從對比中判斷事情的本來面目
3、識人的能力:因為大量的閱讀有很多前人的經驗使我參考和分析,能夠從品德、行為選擇、專業能力各個方面去判斷每天接觸的人可以放置在我生命的什麼位置上
4、選擇的能力:因為閱讀使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提高了我的自由度
5、認識上帝:大量閱讀帶來的思考使我歸入主耶穌基督的懷抱認識真理,享受真理。
......


真不知道這種問題為什麼會被問。


只是單純喜歡讀書,喜歡讀書時安靜的自己......


跟學習無關,但讀書一定能決定你成為什麼人。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讀書使人平靜,讀書會讓人思考,讀書是與著者的思想的交流,讀書與金錢無關,愛讀書就是把心靜下來與人交流的過程,有時會有享受獨自遊歷的狀態,有時像聞見花香,有時可以美美的暢意想像,讀書無關其它。。。就是享受的過程。。。


生活需要藝術,藝術從何而來,從學習中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讀書學習是一生的功課,


推薦閱讀:

何兆武的《上學記》裡面有一段話,說大陸四大無恥文人:郭沫若、馮友蘭、老舍、臧克家,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
如何看待錢文忠一天只吃一頓飯一天只睡三個鍾?
中國當代社會哪些方面的問題其實「清末」與「民國」的學者、文人已經看的很透、闡述的很准(舉例說明)?
怎樣的女性可以稱之為「先生」,比如冰心先生、蔣英先生、楊絳先生?
是否應對文人的道德做出更高的要求?

TAG:讀書筆記 | 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