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列強允許日本明治維新成功?

一個強大起來的日本,不是應該不利於他們掠奪財富嗎?


1. 在甲午戰爭前,日本被普遍看作是一個弱小的國家。

雖然在明治維新期間,明治政府提出「富國強兵」的口號,日本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在甲午戰爭前,日本被國際社會仍看作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甲午戰爭開戰前夕,日本的海軍綜合實力相對於西方列強來說並不強,且沒有鐵甲艦,最大的軍艦是巡洋艦。甲午戰爭開戰時,國際輿論大部分認為清國會很快擊敗日本。因此在甲午戰爭前,日本不被看作是一大威脅。

2. 列強的確認為一個特彆強大的日本,會威脅他們在遠東的利益關係。

但是,隨著甲午戰爭的進行,戰爭結果令西方列強大跌眼鏡。日本的在陸地、海上均大破清軍,直抵京師。列強此時提出的要求就是,不允許日本進攻北京,威脅清國穩定,導致清政府崩潰瓦解,進而損害列強商人在華利益。

另外,在日本與清國兩國全權代表與馬關談判時,條約內容公布後,俄國、法國、德國立刻進行干涉,強迫日本放棄「用軍人生命打下來的遼東半島」。原因在於,日本若佔領遼東半島,就像兩隻手抓住了清國的脖子,陸軍和海軍時刻威脅清國的穩定、安全。因此無論日本對列強怎樣乞求,最後連旅順港都沒有保住,被迫還給清國。

3. 列強認為一個比較強大的日本,會與俄國達成「遠東實力均衡」。

那為什麼在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願意看到明治日本繼續快速發展呢?因為俄國。

不同於其他西方列強,俄國在遠東有自己的領土。且俄國一直希望在遠東有不凍港,因此俄國一直覬覦滿洲平原、朝鮮半島,甚至朝鮮半島與日本之間的小島對馬。在甲午戰爭後,俄國的確加快了侵佔滿洲的步伐。並且俄國一直在修建西伯利亞鐵路,修建完畢後,俄國即可由鐵路源源不斷地在遠東增兵。顯然,其他西方列強認為俄國若獨吞清國,會極大損害他們在清國的權益。因此願意見到日本繼續快速發展,遏制俄國,達到「遠東實力均衡」。根據這一原則,日本與英國達成了對等的「英日同盟」。

4. 遠東利益大頭在清國。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列強在遠東的權益,大頭在清國。如果日本的發展不至於嚴重威脅列強在清國的權益,那麼不會進行干涉的。

與此相對的,可以看大韓帝國。列強在遠東,與清國、日本、朝鮮、琉球均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獲得了貿易特權、治外法權等等。朝鮮王國在甲午戰爭後,改國號為大韓帝國。然而,在日俄戰爭,日本擊敗俄國後,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朝鮮可以由日本支配。因此,最後大韓帝國被日本吞併。列強之所以不重視朝鮮半島的緣故,就是因為朝鮮半島不是列強的利益焦點所在。列強的利益大頭在清國,每個列強都希望在中國獲得一些權益,但絕不允許其他列強獲得更大的權益,甚至獨吞。

差不多就這些,總之,一個比較強大的日本,對西方列強不是一個威脅,且不會過多影響西方列強在遠東權益。因此明治政府能夠長期維持下去,不被列強所干涉。


除了各種歷史原因,從地緣政治來看,東亞地區,中國一家獨大,除了體量第二的日本之外,第三第四的韓國越南已經落到中國一省級別的程度而且歷來受到中國的朝貢體系控制,除了日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挑戰中國在東亞的絕對主導地位,中國龐大的體量是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包括俄國美國)無法駕馭的,一旦幫助中國過早工業化現代化,將會對歐洲文明的霸權產生可怕的挑戰,幾百萬高識字率的擁有現代武器的常備陸軍,幾千萬的動員潛力,幾億的工業人口,在原子彈等戰略武器發明前是令人絕望的存在,所以勢必要扶植日本作為抗衡中國的存在,而且日本西化阻力小回報快,中國相對土地狹小民風彪悍的日本,則是良好的原材料產地和工業品輸出市場,因此明治維新本身沒有受到多少列強幹擾;總之,一個西化的次強工業化日本和一個部分西化的半工業化中國剛好能在東亞達成一定程度的均勢,阻止絕對強權的出現,是符合歐洲利益的。


我補充一下當時的國際政治情況...

黑船來襲是1853年
明治政府與舊幕府軍的戊辰戰爭發生在1868年。

此時美國剛打完南北戰爭(1861-1865)無心對外擴張勢力,普魯士在準備統一德意志,周圍鄰居打了個遍(1864普丹戰爭,1866普奧戰爭,1870普法戰爭),奧地利在義大利獨立戰爭(1859-1866)泥潭深陷外加最後被普魯士一仗踢出了德意志家族,沙俄在四處侵佔領土,在庫頁島和北海道方面對日本的壓力還是很大的。但是在明治維新當中起主要作用的還是英法兩國,英國支持薩摩藩等倒幕勢力,而幕府則與法國交好。

另外我覺得列強放任日本明治維新做大做強也是站在上帝視角的觀點,在當時遠東明顯從清政府榨取的利益更多一些,日本對他們來說不算一塊很大的肥肉。再者日本在近代的崛起有很大的運氣因素,要不是打贏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本能否崛起真的很難說。


你現在知道日本人強大了,後來還對傳統列強有威脅了,當時可是不知道。
這世界上學技術學制度的多了去了,成功的才幾個?美國人還年年孜孜不倦的向落後國家推銷自家那套制度----最早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紀,老美為了解決黑奴問題,在非洲買了塊地盤給黑人建國,把自家一套體制手把手教給黑叔叔,讓他們學民主憲政-----就是現在的賴比瑞亞,現在這地方還是世界最窮國家呢。
亞洲的菲律賓,也是這個吊樣。老米管的嚴的時候還穩定點,老米一撒手,這政變內戰啥的就全來了。
洋務運動前兩百年,牛頓的著作就在歐洲滿天飛了,找人出趟國拿點銀子就能買到,但二百多年咱中國人始終沒人學這個,義和團時期老王爺還在向太后宣傳刀槍不入,怪誰?
明治維新和賴比瑞亞憲政,在當時列強看著是一回事(現在來說是政治不正確):這幫劣等民族,學點東西不當食人族,讓我們的商人不擔心人身安全就是大功一件,就他們那智商,還不信上帝,能折騰出啥來?


日本其實對自己角色認識很清楚。

《坂上之雲》第五集,秋山真之的老師高橋是清帶真之去尼亞加拉大瀑布觀賞,途中碰到一個印第安人,高橋說,這個人就是被迫居住在保留地的irokowa族後裔。北美曾經有180萬以上印第安人,現在只有20萬不到,白人來到北美後,不親自動手,利用irokowa清除了北美其他的部落,然後又清除了irokowa人,clearance of indians。真之聽了大為震驚。

高橋是清說,現在西方國家又開始找亞洲的irokowa了,日本最好是當他們的工具,獲得支持,然後強大起來之後再恢復主權。

所以日本就是英國扶植起來,遏制中國俄羅斯的工具。兩次海戰,日本幾乎都是買的英國軍艦。

當然,日本強大要挑戰西方秩序了,他英國美國就會打擊他了

前言--------不知何以為興,焉知何以為衰


  近來的東瀛,熱鬧得很,修憲稱軍喊萬歲,眼花繚亂,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鬼畜米國在四島上空投了什麼興奮劑、搞了什麼生化試驗。說起來,戰後的日本,腦子裡叨念著「皇國」、「皇軍」可是好幾回了,世人通常把它怪罪為「軍國主義思潮」,不過在我看來,這隻緣於一個因素,或者說四個字----------「刻舟求劍」。
  在日本人眼裡,古代的「神國史」不算,自打近代以來,真正舒坦的只有明治時代-----大正這個獃子治理下的腳盆雞有了皿煮,可也來了貪腐,經歷過的人都罵那是最黑的時候;昭和就不提了,亡國之君有什麼可說的。還是明治大帝那光景好--------人才輩出、國威赫赫,打哪兒哪兒服、做啥啥成,幾十年把日本從半殖民地搞成世界大國,簡直是開了掛啊!自打明治以後,日本人一過得不舒服,就想去找明治大帝看看有木什麼精神遺產可挖---------上世紀20年代末,日本人覺得那些鳥政客貪污腐敗,弄得國內貧富差距太大,想出的法子是什麼?讀《古事記》、讀西鄉隆盛等維新三傑的傳記,說白了,就是找明治去;後來到了90年代初,人陷入「失去的十年」,NHK拍了什麼紀錄片-----------關於「明治人」的,還是找明治。要說現在的日本人想著天皇元首制、想著國防軍、想著「帝國」全是因為軍國主義,那倒真有點冤枉人家,人家就是想重新過得舒坦點,好像只要人人學「明治人」,日本就又能冒出一堆伊藤博文、大山岩、東鄉平八郎來,又能「心想事成」地過上好日子。
  遺憾的是,這其實只是「刻舟求劍」而已,沒有戰略頭腦的鬼子從來就不知道:他們的崛起,從一開始就是非常國際政治、地緣政治和科技背景下的「歷史插曲」;他們的的確確只是因為中了一張「歷史彩票」,所以才有了那100來年的「大日本帝國」風雲;「明治人」只是他們崛起的必要條件之一,還是那佔比不太大的一塊;他們只看到自己因戰而興、因戰而敗,只看到30年代的「失策」,而不知道這一切其實都是從他們崛起的那天就定下的宿命。
  一切的一切,都還要從大家在研究這段歷史時不那麼關注的一個盟約------英日同盟開始說起。

一 萬里之遙,疆土怎保?----------約翰牛的憂慮
  為什麼要說起英日同盟呢?因為事實上,腳盆雞能有當年,完全是拜大英帝國的霸權所致。 龍騰網 龍騰網 - 傾聽各國草根真實聲音,縱論全球平民眼中世界
  我們一起來重新回顧一下19世紀的風雲激蕩吧,19世紀是殖民主義的時代,用彭總的說法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來到欠發達地區,「架起一門大炮,就能統治一片土地」,整個世界都是英、法、西、俄等資本主義強國跑馬圈地、違章搭建的大園子。為了殖民地,這些哥們也沒少開架,鴉片戰爭等欺負發展中國家王公們的仗自不待言,從七年戰爭到克里木戰爭直到二戰,這些哥們自己也沒少火併,更沒少黑吃黑(普法啊美西啊,大家都懂)。在這些「道上中人」里,地盤最大、聲名最響的,莫過於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約翰牛了。
  現在讓我們坐在19世紀唐寧街的首相官邸里,以大英帝國首相的身份站在大英皇域圖,哦不世界地圖面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怎樣完成19世紀大英首相的任務:拓展並確保大英帝國的全球原材料來源和市場,或者直白地說,是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即半殖民地)。
  先來看看歐洲,請記住,直到19世紀末以前,歐洲大陸基本沒有漢斯喵什麼事兒,漢斯喵那旮旯主要是充當戰場的,當時制霸歐陸的是高盧雞和KUMA熊,而這兩家共同的特點是陸軍NB,「左拿帝右彼得」不是假的,盎格魯撒克遜這幫海盜,玩海戰那是一個溜兒,要他們在陸地上玩命,自古證明是不怎麼行的(要不英法百年戰爭怎麼最終被法國佬趕回去了?),能為聯軍貢獻一個威靈頓,那就真心了不起了,全世界沒聽說過陸軍要學他的。但為了確保歐陸上不出現又一個「羅馬帝國」,他們需要始終保留多數主力軍,用來準備隨時在高盧雞和KUMA熊之間插一腳。同時鑒於歐洲是那年頭的第一世界,各國造船能力都不錯,又是自己家門口,英軍始終在家門口和地中海保有相當實力的海軍力量。 龍騰網 龍騰網 - 傾聽各國草根真實聲音,縱論全球平民眼中世界
  再來看看非洲,非洲這些個只會用飛梭和竹槍的土人,不足為慮,但非洲一方面是重要的礦產和人力資源(黑奴們在控訴)產地,更重要的是距離歐洲近,在那個沒有灰機的年代,這個地理優勢可以說非常重要,而距離歐洲近,就意味著第一世界的主要競爭對手也比較容易搶,所以在非洲,尤其是北非,英帝國也保有相當之軍力,同時別忘了,在沒有蘇伊士運河的時代,好望角就是兩洋唯一的溝通點,所以英帝國在南非要費盡心力打布爾戰爭,也因此好望角也是英帝國海軍重要的活動據點。
  然後來看看西亞,要說近東有什麼牛國,那是扯淡,奧斯曼土耳其早就不行了,阿拉伯國家那會兒還不是狗大戶,都啃沙子放牧呢。不過那地兒倒是三大洲通衢(所以別以為「橫跨幾大洲」有啥了不起,就近東那旮旯,只要歐洲佔個角,埃及佔個角,西亞佔個角,那就妥妥的「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來著),又能堵住KUMA的出海口,所以那裡也向來是英國陸海軍布置的一個點,從克里木戰爭到一戰達達尼爾海峽戰役,這個旮旯和老毛子沒少打,火雞還雄起過一次(就是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現在我要鄭重推出英帝國在東半球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的「中心」和「基本點」-------印度和新馬。說起來英屬印度那真是個奇蹟,大英帝國萬里之遙,就憑那麼十來萬號人,加上一些「土兵」,居然真能把阿三這個上億人口的民族控制得服服帖帖的,實在是不知應該佩服約翰牛的手腕還是哀嘆阿三哥全體兜里沒蛋。不過從全球戰略來講,為了這顆「英王皇冠上的寶石」,大英帝國基本耗盡了自己在亞洲所能投送的陸軍兵力。而新馬作為東南亞地區重要的天然良港,自然成為了英帝國遠東海軍的最佳活動據點(其實更好的是印尼,不過那是荷蘭的地盤)
  最後讓我們著眼於東北亞,看著富饒廣闊的東亞大陸、大西洋與之相比只能算「游泳池」的太平洋,問題來了------------
  ① 大清國固然是一個一打就腿軟的主兒,可是大清的腿好像也不像阿三那麼軟,這不,前一陣兒,法國的茹費理剛就因為廣西那破事兒,走人了;大清光靠兩門炮,還真嚇不住,不能指望大清老老實實照看英帝國的利益。
  ② 上大清的歐洲國家著實不少,英法西葡美洋洋不缺,更可怕的是東亞大陸直接和俄國接壤,在西歐和KUMA打也不敢說自己就佔便宜,萬里之外,陸上怎能和KUMA戰痛快?
  ③ 太平洋那麼大,大英海軍雖然NB,也就那麼些船,西歐非洲南美全部要罩著,還有東南亞,饒是大英海軍世界第一,又哪有那麼多船、那麼多海員,能給你照看太平洋上的權益?

所以,對約翰牛來講,在它自己無力照看亞洲權益的情況下,它迫切需要找一個「利益照看者」,或者說一條忠犬,為它照看在東亞的利益,防止法、俄做大,防範中國作為一個亞東大帝國爬起來翻身,同時又不會脫離英國的控制而擠壓英國在東亞的利益,具體而言,它需要這樣一個國家:

  ① 國土不大不小,既不能因為太小而全無力量,又不能因為太大而具有完整的自給自足的物質基礎(英國看不住美利堅,說白了就是這個道理;同樣沒人希望中國統一發展,原因也是如此)
  ② 人口不多不少,能正好養得起一支能與遠東俄軍、清軍保持平衡的陸軍和能夠壓制俄國太平洋艦隊、牽製法國遠東艦隊的海軍,並且能夠支撐為了培養這樣一支軍隊所需的必要重工業以及輕工業,如有必要,最好該國輕工業正好能滿足英國在東亞所需低端工業產品,同時最好不要與英國工業發生競爭。
  ③ 從民族性來講,能夠服從英帝國的安排,能夠接受自己成為英帝國全球霸權中「爪牙」的身份。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已經明白了,這是什麼國家了。沒錯,它,就是日本。許多中國人都不明白,日本這麼個小地方,在鴉片戰爭後不久就被美國叩開國門,還挨過九國海軍聯合炮擊,怎麼就不像緬甸這種國家被吞了呢?甲午海戰,明明是大英的民船吃了日本海軍的炮子,怎麼大英不但不吭氣,還給日本發貸款呢?現在大家要明白:
  日本能在黑船事件、九國海軍炮擊下關事件後還能保持獨立,通過殖產興業、富國強兵走上富強,固然有明治維新和「明治人」攙和,更重要的因素是它在中國淪為列國跑馬場、全球霸主英國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人口限制無力在東亞投送和保持控制東亞大陸和太平洋所需力量的背景下,被全球霸主「欽定」為英帝國在東亞的爪牙,甲午戰爭是英帝國給自己的狗餵食,日俄戰爭則是日本這條英國的狗忠實履行其在亞洲的使命,阻擋俄國擴大在亞洲勢力範圍。

二 從「三國干涉還遼」到「朴茨茅斯條約」,看約翰牛的狗鏈
  日本是一條狗,不過非常遺憾,它從來不是英國佬莊園里溫順的貴賓犬,而是一條惡狗。從一開始,日本的國家戰略就和英國為它打造的角色相衝突的---------1890年,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向明治天皇上奏《外交政略論》,認為:「國家獨立自衛之途有二:一曰防守主權線,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護利益線,不失形勝地位何謂主權線,國家之疆土是也;何謂利益線,同我主權線安全緊密相關之區域是也。」而他那條「利益線」顯然就是要以日本為中心,擴張殖民利益,這就勢必要排斥英國在東亞的權益。既然如此,為何英國還敢「開閘放狗」呢?這就涉及一個日本精英們-------包括那些「維新志士」們從來沒看明白的、最終把日本坑死的問題----------資源。
  統管十九世紀的東亞,不難發現,老謀深算的英國充分吸收了咱老祖宗「守險不守陴」的智慧,表面上看,英國東洋艦隊基地在新加坡、陸軍主力分別集中於印度與新馬,似乎把東亞這塊肥肉拱手交給了日本這頭惡狗來看,其實他們早就給日本套上了狗鏈,那就是資源。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強國在進軍中國的同時,獨霸了東南亞的熱帶專屬戰略資源-------先是橡膠,後來還加上石油。北邊倒是有油,不過您得去問KUMA要。而鐵礦等資源主要在華南,正好又是大英的勢力範圍。同時,日本彼時軍事工業還是進口為主,錢都是英國銀行貸的,我一停貸,你就要抓瞎。這樣一來,無論「大日本帝國」在東北亞多麼耀武揚威,敢不聽大英帝國?嘿嘿,給你斷戰略資源,看你能混多久?想戰?陸上你想達到北京容易,想一口氣打到華南可就難了。後來昭和時代中日軍力比有史以來最有利於日本,皇軍也不敢說就把華中華南全擺平了,何況當時?要說海上,你稚嫩的皇軍海軍,船還主要是從我這裡買的,和我遠東艦隊玩?就算你把它磕了,我援兵也來了,你就等死吧。 英日盟約對日本來講,就是一條繩子--------服從英國時,它可以拿來用,方便自己;如果它吃了豹子膽,敢和英國磕,那這繩子就會困住日本,讓它老老實實服從英國利益。

在英日同盟的存續期間,日本兩次被這根狗鏈子捆了一把:
  第一回是「三國干涉還遼」,這事兒大家都清楚,俄法德三國看著日本要獨吞遼東,覺得日本做的太過,於是一面外交抗議,一面德、法出裝備(給大清),俄國出人(25000多遠東俄軍),準備和腳盆雞玩一場。當時腳盆雞想到了自己的乾爹英國,結果呢?「英國照會日本說:『英國對日本抱有最誠篤之友情,同時也不能不考慮本國的利益。因此不能應日本之請而援助日本。』」歷來許多人的解釋是英國怕三國,但我們可別忘了,在遠東英日陸海軍實力加起來,對法、俄可以說構成絕對優勢,漢斯喵彼時在亞洲連個立足點也沒有,只能派船跟著打醬油,而且如果能夠藉此機會驅逐除日、俄(因為太近)外列國在華利益,對英國而言也是很大的利好。所以英國不讓日本出頭,絕不是怕了三國,而是另有所圖,其所圖的,就是防止日本吞下遼東、推進到滿蒙後成為控制不住的惡犬。
  第二回的「朴茨茅斯條約」就更明顯了,三國干涉還遼後日本人憋不住這口氣,和俄國在中國東北明爭暗鬥,終於又搞了一架,這就是日俄戰爭。說起來日俄戰爭雖然是日本為了自己打,但客觀上也是日本在履行自己作為英國在遠東看門犬的責任,可是後來英國人就發現日本乾的不對頭了,尤其是在奉天會戰以後,看樣子日本是想把滿蒙給獨吞了。說起來沙俄時代KUMA熊還真就是個泥足熊,工業水平本身就不行,組織能力更是一塌糊塗,軍隊居然沒有密碼,一戰開初就有過士兵木棍衝鋒這一出。要是日本忍一忍,真把KUMA給趕出去也說不準,可日本還真就沒法忍了,怎麼回事兒?說白了,就是個錢的問題。根據學者研究,日本當時46%軍費來自英國貸款或者在英國金融市場發行的債券,說白了就是英國人養著日軍。而日本如果真的把俄國人給趕出去了,將意味著什麼呢?英國沒有餘力投送到中國大陸了,俄國又被趕走了,法國和漢斯喵也沒有立足點,中國就成了日本口中的肥肉,這是英國不能容忍的。所以英國佬夥同美國資本家幹了一件很簡單的事兒---------停止貸款、不買債券。你大日本帝國要自己玩去,爺我不撒錢了。只一招,就只這一手,就讓明治的日本停手了。要知道,當時多少日本人等著佔了全遼東以後搶來的戰利品啊!為了合約的事兒,日本人都鬧出日比谷暴動了。你要說「明治人」比「昭和人」聰明在哪兒,也就聰明在這兒:要擱昭和,桂太郎、大山岩一干人等早就被天討了,而明治人雖然國內吹噓自己是「大日本帝國」,出了門還是知道自己就是一條狗的,還懂啥叫「見好就收」。

階段小結---------日本崛起的四個條件
  綜上所述,日本的崛起需要四個條件:

  (一)中國的虛弱,如果中國不是一個虛弱的國家,那麼日本無論是原材料還是市場,都沒有拓展的空間,能做一個中等國家,那已經是祖上燒高香了。
  (二)多個強國爭奪東亞,如果某一個中日之外的強國已經取得決定性優勢,那麼就不再需要日本了。具體到明治,如果說俄國直接佔據了東亞,或者英國有餘力控制中國,哪怕只是扛住俄國,那麼日本妥妥的被殖民。
  (三)存在可以依附的域外強權。首先,必須要在域內存在域外強權,因為域內國家不會自己為自己樹立強敵,只能指望域外國家。其次,該強權必須能與地頭蛇對抗,如果該強權無法給予日本支撐,那麼日本不但接不到血管,還很快會被砍掉。
  (四)必須有可能在日本和東亞其餘國家之間存在「代差」,也就是能夠碾壓。因為日本本身國小民寡,如果不能形成足夠代差,則力量對比無論如何都無法與中、俄等過相比。而明治時代日本對中國形成完全碾壓,對俄國在遠東的勢力也形成代差優勢(俄國遠東落後而日本則發達、俄國組織系統混亂而日本組織精良)。


上面有幾位說到了點子上,英國是支持日本初期發展的幕後之手。

日不落帝國的統治策略從來不是親力親為,而是培養代理人,分而治之,人家那才是有傳統的smart power。英俄在中亞的大博弈結束之後,俄國勢力全力扭頭向東開疆擴土。英國在遠東迫切需要一個得力的夥伴來遏制俄國實力。當時的日本在列強眼裡,就是一個這樣的角色,對自己完全沒有威脅,同時又可能成為自己的潛在盟友,作為遏制俄國,平衡中國(當時列強對中國的體量還是有所顧忌的,尤其是洋務運動以後)的棋子。

到了1900年,時機終於成熟了,英日結盟,日本在日俄戰爭中以巨大的代價重挫沙俄(主要是陸軍的,海軍損失不大)。為英國緩解了戰略壓力。可是在這之後,英國也看到了日本的近代化成就和戰爭潛力。於是日本在後來想續簽英日同盟條約,英國也不肯了。。。直到20年後雙方攤牌。


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戰→結束後順便對蘇聯紅軍作戰
一戰之後,日本獲得列強資格。

簡要的說,日本是英國在遠東遏制俄國,順便遏制一下德國的棋子(最先),後來成為列強後,成為想要打破英國遠東秩序的先鋒。


主要英國人比較看好日本。
1.想在遠東有人牽制帝俄這條大瘋狗,當時俄國一直在為找港口在打仗,要控制下。
2.日本資源不多,瘦的跟猴一樣,沒有油水,還老是有自然災害,弄過來沒意思,也只有美國人過去,當時美國只能在列強後面撿垃圾。
3.日本人態度好,看起來比較聽話,事實上也確實比較聽話,一個民族,只要發展起來都會膨脹。
4.還有,可能日本女人活好,又很open,中國女性太保守,電影鴉片戰爭里,中國妓女都選擇性接客,還賣藝不賣身,就這種態度?還是日本好。
以上,俄國應該是主要原因,不但日本人怕俄國,歐洲人也怕,中國人更怕。
以前一段子,二戰結束,流氓開分贓會,丘吉爾一看到斯大林進會場就不由自主的站起來,然後,中指貼褲縫,站的筆直,後來一想,我為什麼要鳥他?他是boss,我也是,我還一貴族呢!
第二天,斯大林進會場,丘吉爾又站起來了,站的筆直,氣場大,壓不住!
俄國boss出名的都是霸王型的,民族性擺在那裡,我國都是沒有鬍鬚溫和型的。
好像扯遠了。


膚淺地回答一下吧。

這個問題要比較詳細客觀地回答,在邏輯上首先要區分兩個基本的概念,那就是能力和意願。列強在客觀上看起來是「允許」了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但那是我們觀察到的事實,至於意願上列強是否真的就樂意放過日本,需要史料進一步證明或證偽。

其次是能力問題,當時的西方列強當然在科技和軍事上領先世界,但在經濟的存量上西方和東方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增量當然是西方成長得快)。再說,戰爭不是說我軍事牛逼了就想打誰就可以打誰,在航海技術還不那麼發達的近代,即便是英國,遠洋出征也需要在裝備、補給、人員和戰略上做充分考量。有可能的一個情況(個人假設)是由於中國是遠東最大的市場,列強最希望拿下的是它,等拿下它後,受限於戰場資源的配置,就無暇顧及日本。這種可能性在得到史料證實之前當然只是猜想,但至少邏輯上是一種可能。

因此,回答這個問題的兩個基本面,就是從意願和能力兩方面去回答。這裡著重從意願方面回答。

雖然明治維新名字里有新,其實真正的要義是emperor restoration也就是恢復到公元645年前的天皇統治。這點在羅素的《中國問題》一書里講日本的章節有明確論述。

尊皇攘夷的口號,其內在邏輯並不清楚,因為恢復天皇統治趕走幕府,僅僅是源自於德川幕府抵抗佩里艦隊不利,被迫簽訂了通商條約,但是天皇統治並不必然意味著日本就會因此強大,而且從邏輯上講,把制度恢復到幾百年前的一個朝代,難道不是應該更落後嗎?從這點考慮,也許西方列強在意願上就沒有很強的動力去注意日本。

其次,剛才說了。當時遠東最大的市場還是中國,日本在甲午和全盤西化之前,對中國的態度也很老實。因此你要是西方侵略者,當然首要的精力是要打敗中國,讓中國市場開放。我以為英國的目標就是先盯著大頭就是中國,不然也不可能放任美國去逼迫日本簽訂通商口岸,自己卻不跟著撈一票。邏輯上講不通。

最後,史學界其實對西方列強到底有多強侵略性的判斷並沒有達成一致。因為即使是看鴉片戰爭,英國最需要達成的協議也並非割地賠款,而是五口通商,打開中國市場,在經濟上強大英國自己。美國後來的對華政策也基本很少有領土上的直接要求,其最重要的戰略意圖依舊是讓美國商品打入中國市場。如果我們把侵略性的定義狹隘地只限定在赤裸裸的領土要求,那麼近代中國面臨的最恐怖的敵人不是美歐,而是俄日。說這些的point是說,在回答題主的問題時,西方列強是否也更加註重經濟上對日本的入侵,而非領土上的,這也是回答題主所謂「為何西方列強允許明治維新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

羅素在《中國問題》這本書里已經間接提到了這方面的證據,他說日本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非常差。在整本書里,他提到最多的關於日本的是其軍事和科技力量崛起,卻很少提到日本在經濟上的優勢。他甚至認為日本的崛起僅僅是在科技和軍事上學習了西方,整個社會的骨架依然深深根植於封建時代。比如,天皇崇拜無處不在,就連憲法都規定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比如雖然國會可以通過限制預算的方式來制約軍國主義,但陸軍和海軍部可以直接用前一年餘下的預算繼續發展軍事。這些都顯然不是一個真正現代化的經濟體應該具備的特點。簡單說日本學西方就是把最硬的最能立竿見影的東西,軍事和科技給學了過來,deep in heart,當時的日本人對西方價值理念,包括市場經濟,有很深的戒心,因為這根本上或多或少地都和天皇崇拜是衝突的。

那麼如果英美是以經濟的方式實現「入侵」,干不干涉日本這麼一個生產落後產品的國家的崛起,就是無所謂的事情。這裡再次回到戰爭解決問題的話題上來。戰爭解決問題看似直接,但成本也很高,很多時候如果能在經濟上打敗對手,對母國的商人也好,對中國也好,其實都是雙贏(甚至能逼迫日本人把產品做得更好),這種競爭方式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經濟上對日本的遏制,長遠來看是最有效的辦法。而事實上,後來日本在一戰期間大肆擴張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以及二戰期間被西方制裁而被迫對美國宣戰,這些都在暗示西方列強對日本經濟制裁的作用:一戰期間他們忙著互掐,中國市場就拱手讓給日本;一戰結束後大家回來,日本這個國家在經濟上資源上的劣勢一下子就體現出來了(即便是二戰期間佔了中國那麼多土地和資源,還是怕美國石油禁運)。所以,對這樣一個經濟上並不十分強大的國家,也許沒必要花費特別的注意力去限制它的發展,反正它也長不大。


列強走神了


我們看待日本的時候,看到的是21世紀極其富裕技術先進國,一個全勝時期經濟匹敵歐洲的國家,腦海中回憶到的是肆虐整個東亞毀滅大英帝國的舊日本帝國。但在當時列強的眼中,日本可不是這樣的。

甲午之前,掛著大清帝國的龍旗的戰艦可以把大炮對準長崎;日俄戰爭時期遠東的最高司令認定只有俄國人有權力選擇何時何地進攻;一戰時期英國人開始後悔盟約限定在印度洋以東,但依舊強迫日本艦隊進入地中海的站列。

為什麼允許?因為根本沒有想過阻止,日本或者說黃種人在二戰之前受到一貫蔑視,即使是盟友日本也無法像其他英國小弟一般獲得大英帝國貿易圈的優待,甚至在舊日本帝國軍力最強大的時候,美國人在懷疑日本人不會駕駛飛機,哪怕日本海軍是最早講艦載機運用到實戰的,英國人在嘲笑日本聯合艦隊,自信新加坡就可以堅守五年。

這就是列強的態度,即使是我們歷史書中殘暴的日本,在他們眼中也只是會穿衣服的猴子。列強眼中盯著的只有彼此,所以大英帝國才在盟約中限定了印度洋以東,並只有在對三方加入戰爭的情況下才會履行盟友義務,因為日本是其在遠東對抗沙皇的代理人,而狗是用來咬人的不是讓主子拚命的。

日本能夠崛起,既是列強輕視也是因為賺到了足以受到英美默許存在的軍力。而這個賺取是以犧牲整個日本國朝鮮半島東北三省與外東北國民的幸福為代價的。即使擁有了畸形的軍力,也只能把軍隊奉獻給英國保護其脆弱的東方如此才得以存在。當大英帝國變得過於龐大,延續其貿易保護的傳統,成為橫堵在一切弱勢民族前的巨獸時,總會有另一隻惡狼來切下他的腦袋。幸運的是這只用整個東亞民族苦難喂大的凶獸也淹死在巨獸臃腫的脂肪里。由此才能開始東亞的繁榮。


教科書思維要不得呀。

英國當時的對外經濟路線是什麼?就是把越來越多的國家納入國際貿易體系。從"掠奪財富"的角度,這些國家越富強,自然油水更多。日本要是不維新,除了點不值錢的米絲,有什麼可掠奪的?

至於這些國家強大了以後是不是會對先進國家有競爭甚至威脅,這至少不是近期的問題。再說,英國內部本身就有不同利益集團,外部還有法美俄德這些競爭國家。你不幫別人幫,機會就流逝了。

總的來說,日本一直是被強鄰低估的國家,明治時期更是內亂紛紛,一點也沒有後來痛打英國的跡象。很多歐洲公知都覺得日本肯定從此分裂衰落了。


感覺這個是「美日歐不允許中國和平崛起」的發散衍生體。


不要以為人家動不動就是要來搶你這個,奪你那個的...
想一想,比如山西大學的前身山西大學堂是怎麼來的?燕京大學和協和大學門是怎麼來的?伊拉克最大的油田合同又是被誰拿走的?然後就不難明白了

Added: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海灣戰陣之後的伊拉克,1997年GDP僅僅為100億美元,到了2000年翻番到了250億美元,結果2002年又下跌到了190億不到。
然後伊拉克戰爭來了,10年之後的情形呢?2012年達到了2100億美元。
參考:https://www.google.com/publicdata/explore?ds=d5bncppjof8f9_met_y=ny_gdp_mktp_cdhl=endl=enidim=country:IRQ:SYR:LBY#!ctype=lstrail=falsebcs=dnselm=hmet_y=ny_gdp_mktp_cdscale_y=linind_y=falserdim=regionidim=country:IRQifdim=regionhl=en_USdl=enind=false


為什麼說允許?這個問題就很奇怪。百日維新,洋大人沒幹涉吧?洋務運營,也沒幹涉吧?
全是內鬥的結果,與列強無關。


比如幾百諸侯的存在讓日本能更快的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的大一統卻在此時起了反作用。參見德國和俄國地現代化道路。
比如島國和大陸國家的文化,民族特性不同。
類似的對比有很多。
沒幹貨的吐槽一句,"運氣"來了,誰都擋不住。中日,日俄,一戰,日本一步步走向強盛。


題主的教科書(歷史唯物主義,呵呵)思維嚴重。。。
看《坂上之雲》,最讓我震撼的是開篇的第一句話:「世界上再沒有比日本更弱小的國家了吧」(推薦去看《坂上之雲》)
我們自受教育以來,所了解到的日本,無論是殘暴、文明或者先進,無論是否喜歡,其實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日本是一個強國,所以才有能力做壞事。
而事實不是如此,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就是一個落後到不值得一提的國家。自甲午一戰賭贏了之後,在不斷掠奪中國的基礎上,保持著積極進取的發展態勢,其實其底蘊還是遠遠不及西歐及美國。1931年,9.18佔領東北,最精銳的關東軍基本上就被困在東北專心打造其大後方了。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政府完全是在沒做好準備的情況下,被迫開戰,結果也成功將日本拖入了持久戰(大家可以參考對比一下日軍、國軍、德軍和法軍的裝備),最終日本後繼無力,瘋狂地孤注一擲發動太平洋戰爭,加速其滅亡(由於美英國家對日本的物資封鎖,導致其不發動戰爭,基本上就被困死了)。如果不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大量殺傷美軍,美國人被打疼了。真的很難說,歐美國家有多看得上日本。。
作為一個學霸,你會擔心一個在你看來先天不足智商有問題的傢伙,拚命讀書而影響你的學霸地位嗎?
而我們接觸的日本,其實能有今天這麼強大(不要笑話日本人現在的軍備,那是人家有美日同盟,美國協防日本,人家沒必要浪費錢,要知道日本改裝的美式戰機比美國原產的還強大,你就知道人家的技術實力了),更多的是靠戰後幾代人的努力,(推薦去看《不毛之地》,其中那句「我們就是要將戰爭年代想用戰爭手段獲得的資源,現在以非戰的手段獲得」的台詞也很讓我震撼)【補充一點,建議大家了解一下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外生產總值,不要以為兲朝的gdp超過日本就真當自己是世界老二了。。】
這個世界上,你要爭氣,沒那麼多壞人來阻攔你,關鍵是你有沒有把時間都浪費到其他地方去了。
縱觀中國近代史,其實一直都在不務正業,又不肯踏踏實實努力,總想走捷徑(國民革命軍北伐——暴力統一中國,代價高、破壞了民選政治的推進。某黨(哦,國民黨)反動派,不遵守雙十協定,把國家拖入內戰;建國後,民主黨派拖後腿,政治協商無從談起;後面的。。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欲速則不達,現在再看題主的題目。。。呵呵,你要學好,沒人管你,你丫學壞,落井下石,那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事情啊。


準確的講,是西方列強為什麼沒有像侵略其它亞洲國家一樣,對日本進行野蠻掠奪。沒有「侵略」,客觀上給了明治維新機會。
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日本缺乏被列強「侵略」的吸引力——沒有市場和資源。
加上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在當時的西方看來是完全不可理喻的。舉個不嚴謹的例子,日本人剖腹自殺這種自傷行為就能很好的「嚇住」西方人。
有時間再補充。。


樓主的問題體現了一種典型的中國特色思維。關於亡我之心不死學說的深度延伸。
其實,資本主義的推動力在於市場開放,自由競爭。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市場,投入資源,並具有消費力和購買力,這是英美諸國想看到和支持的。
不說日本,韓國,智利,以色列和土耳其後來不也是繁榮富強起來了。
當然蔣氏在某島的改革也是一樣的。


主要是中國近代的遭遇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中國的體量太龐大了。

因為列強互相扯皮,所以搞了個「利益均沾」出來,而在中國人眼裡感覺列強一個鼻子出氣。

對日本這種小國而言,列強就沒那麼多扯皮的願望了。

大英帝國收了日本這個小弟,當然是希望他能強一點。

其他的列強看不得日本好,但是也不值得為了這麼一個小國去和大英帝國翻臉。

就這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秦敢於廢周,而日本的將軍卻都不敢廢去天皇?
求教各位大佬,淺井政元究竟是怎麼死的?
永祿十年,北條高廣的上野廄橋城歸服北條家以後,後來有背叛並投靠別的勢力嗎?
「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的中文翻譯成「請多指教」真的正確嗎?
日本的山文化是怎樣的?和中國的山文化有何異同?

TAG:日本 | 歷史 | 日本歷史 | 明治維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