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廟號為什麼從太宗改為成祖?
首先,原因並非 @秦去烹 所言。因為在嘉靖九年,嘉靖皇帝就將德祖朱百六的神主遷入祧廟,將太祖朱元璋視為周后稷,神主放在正中,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這七宗依序放入。即使獻皇帝進太廟也不會多出來。
此事與明代中期最著名的政治事件「大禮議」有關,嘉靖為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確定尊號與群臣相爭,「始而爭考﹑爭帝﹑爭皇,繼而爭廟及路,終而爭廟謁及樂舞。」嘉靖給太宗改廟號就發生在「爭廟」這一過程中。
這時嘉靖生父已經尊為獻皇帝了,但是因為生前沒當過皇帝,不能稱宗入太廟,只好單獨弄了個世廟,單獨祭祀。可是嘉靖還是想找機會讓他爹稱宗袝廟,機會說來就來了: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揚州府同知豐坊上疏言:「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請復古禮,建明堂。加尊皇考獻皇帝廟號稱宗,以配上帝。」 ——《明史》
揚州府同知豐坊,奏請復古禮,建明堂,把嘉靖他爹抬進去配上帝:
明堂祭天是古代禮制中最重要的一種,它和郊祀是只有天子才能舉行的祭天大禮。郊祀祭天要以始祖配祭。明堂是在宮殿里進行的「堂祭」,明堂祭帝,也就是昊天上帝,其實還是天,也需要有功德的祖先配祭。西周郊祀由后稷配祭,明堂由文王配祭。明初,無明堂祀上帝及配位之制。
那麼恢復了明堂由誰來配祭合適呢?
禮部尚書嚴嵩說:至配侑之禮,昔周公宗祀文王於明堂,詩傳以為物成形於帝,猶人成形於父。故季秋祀帝明堂,而以父配之,取其物之時也。漢孝武明堂之享,以景帝配,孝章以光武配,唐中宗以高宗配,明皇以睿宗配,代宗以肅宗配,宋真宗以太宗配,仁宗以真宗配,英宗以仁宗配,皆世以遞配,此主於親親也。宋錢公輔曰:「郊之祭,以始封之祖,有聖人之功者配焉。明堂之祭,以繼體之君,有聖人之德者配焉。」當時司馬光、孫抃諸臣執辨於朝,程、硃大賢倡議於下,此主於祖宗之功德也。今復古明堂大享之制,其所當配之帝,亦惟二說而已。若以功德論,則太宗再造家邦,功符太祖,當配以太宗。若以親親論,則獻皇帝陛下之所自出,陛下之功德,即皇考之功德,當配以獻皇帝。至稱宗之說,則臣等不敢妄議。 ——《明史》
嚴嵩說啦:
《詩》傳認為萬物成形於上帝,如同人成形於父親。因而季秋在明堂祭享上帝,而以父親配祀,取萬物成熟季節之意。所以配你爹沒問題,但是宋代錢公輔、司馬光這幫人說得有功德的人配祭,程頤朱熹都支持,所以配太宗。
怎麼辦呢,你自己拿主意。但是就算配你爹就非得稱宗么?呵呵,臣等不敢妄議。
嘉靖不高興了,說配誰必須給個說法,我皇考稱宗,何為不可,再給我議。
戶部侍郎唐胄疏爭之曰:
「三代之禮,莫備於周。《孝經》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又曰:『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說者謂:周公有聖人之德,製作禮樂,而文王固其父,故引以證聖人之孝,答曾子問而已。非謂:有天下者,皆必以父配天,然後為孝。不然,周公輔成王踐阼,其禮蓋為成王而制,於周公為嚴父,於成王為嚴祖矣。然周公歸政之後,未聞成王以嚴父之故,廢文王配天之祭而移於武王也。及康繼成,亦未聞以嚴父之故,廢文王配天之祭而移於成王也。後世祀明堂者,皆配以父;此乃誤《孝經》之義,而違先王之禮。昔有問於宋儒朱熹者,曰:『周公之後,當以文王配耶?當以時王之父配耶?』朱熹曰:『祗當以文王配。』又問:『繼周者如何?』熹曰:『只以有功之祖配之,後來第為嚴父之說所惑耳!』由此觀之,明堂之配,不專於父,明矣。今禮臣不能辨嚴父之非,不舉文、武、成、康之盛,而乃濫引漢、唐、宋不足法之事為言,謂之何哉。雖然,豐坊明堂之議,雖未可從,而明堂之禮,則不可廢。今南、北兩郊皆主尊尊,必季秋一大享帝,而親親之義始備。自三代以來,郊與明堂各立所配之帝。太祖、太宗功德並盛,比之於周,太祖則后稷也,太宗則文王也。今兩郊及祈谷,皆奉配太祖,而太宗獨未有配。甚為缺典。故今奉天殿大享之祭,必奉配太宗,而後我朝之典禮始備。
——《明史》
皇上繼統之初,廷臣執為人後之說,於是力正大倫,惟張孚敬席書諸臣。及何淵有建廟之議,陛下嘉答諸臣,亦云:『朕奉天法祖,豈敢有干太廟。』顧今日乃惑於豐坊之言耶?臣謂明堂之禮,誠不可廢,惟當奉太宗配,於禮為宜。若獻皇帝得聖人為之子,不待稱宗議配,而專廟之享,百世不遷矣。」 ——《明會要》
唐胄說:《孝經》說周公設定祭天禮法,有聖人之德,而文王恰巧是他的父親,因而引用來證明聖人的孝敬,回答曾子的提問罷了。不是說有天下的人,都必定以父親配天,然後被稱為孝。
周公把還政之後,沒聽說成王因為尊父的原因,廢去文王配天的祭祀,而換作武王。朱熹也是這個意思。漢、唐、宋全都是瞎弄,放著周代不參考,參考他們,可見嚴嵩要麼是不懂,要麼是心裡明白皇上的意圖而裝糊塗。咱們太祖、太宗功德並盛,太祖相當於後稷,太宗相當於文王,現在郊祭和祈谷都是太祖配祭,太宗啥也沒有,所以這回必須得太宗,輪不到你爹。而且你當初爭大禮的時候說,朕奉天法祖,豈敢有干太廟。現在咋變卦了?獻皇帝就在自己的世廟裡呆著挺好,百世不遷,用不著稱宗。
然後唐胄就下了錦衣衛獄了……
然後嚴嵩就說:「考季秋成物之指,嚴父配天之文,宜奉獻皇帝配帝侑食」……
今援據古義,推緣人情,皇考至德昭聞,密佑穹旻,宗以其德可。聖子神孫,傳授無疆,皆皇考一人所衍布,宗以其世亦可。宜加宗皇考,配帝明堂,永為有德不遷之廟。 ——《明史》
嚴嵩援引一大堆古書說,皇考有至高的德行和昭顯的名聲,在天上秘密佑護,按其德行宗奉是可以的。而且之後聖子神孫,傳授不絕,都是皇考一人繁衍廣布,按其世次宗奉也可以。
帝以疏不言祔廟,留中不下,乃設為臣下奏對之詞,作《明堂或問》,以示輔臣。大略言「文皇遠祖,不應嚴父之義,宜以父配。稱宗雖無定說,尊親崇上,義所當行。既稱宗,則當祔廟,豈有太廟中四親不具之禮」帝既排正議,崇私親,心念太宗永無配享,無以謝廷臣,乃定獻皇配帝稱宗,而改稱太宗號曰成祖。 ——《明史》
嚴嵩只提稱宗,不說祔廟,嘉靖大為不滿,奏疏留中不下。沒人配合,只好自己回去親自寫了一篇《明堂或問》明確表示,稱宗必須祔廟。可是這樣一來,自己排正議,崇私親,導致太宗永遠沒有配享,大臣是不會滿意的,以及給太宗改廟號為成祖,二祖郊祀並配天,作為彌補。
嘉靖十七年,九月初一日,太宗廟號改為成祖,其生父獻皇帝,上廟號曰睿宗,十三日,神主祔太廟。二十一日,在大內玄極寶殿,舉行明堂秋享禮,以睿宗配祭。
PS.
朱棣千方百計確認自己的嫡子身份,連親娘都不認了,非要當孝慈高皇后的孝子,動不動就說自己是太祖嫡子,我皇考我皇妣的。結果百年之後,躺中一槍,正兒八經的太宗廟號,讓嘉靖給改了,在法統上被黑了一把……
附錄《明堂或問》
問者:又曰配義雖明稱宗何為。
答曰:稱宗之義在今時無有一說但不過是尊親之意,亦無憑據比附,亦無輕重亦無利害則是個崇上之義耳。
問曰:稱宗祔廟否。
答曰:祔廟與稱宗是一行,今文臣但以祔廟必祧,不如專享百世為上,此不過愚哄其君耳。我皇考雖未即生存之位,今日亦有如生之義祖示列聖歡聚一堂,獨去我皇考一人,人情不堪,時義不順,皇天皇考之所眷思,子子孫孫之所不忍。獨攵人殘狠之無比也,非害於義害於禮者即無意思之,爭辯必稱宗必祔廟,親盡必祧,則可以成一代宗廟之禮,豈有太廟中四親不全之禮乎?人而無父有諸?況人君為人之極可乎?
問者又曰:時人但為太宗不得一配為爭耳。
答曰:此說不是尊崇之實,假藉以制時君又上欺太宗為無道之甚夫。假借制君之罪固重,上欺太宗之罪尤重。今日之始祖太祖也,始祖故配郊也,今日之嚴父獻考也,嚴父故配明堂也,此文人亦知之明。明知太宗即不可上並始祖又不可降擬近親,故曰祈谷可一奉祀,又欲復屋下以重明堂之祭,此強牽妄擬欺愚君上是人為哉?
問曰:若是說者則太宗永無配享之典,汝寧忍之哉?
答曰:禮之正所當為者,不可避不可讓也,避則自詭,讓則負天。禮之不正不當為者,不可妄不可欺也,妄則自失,欺則詐情以事神,神必不欲聖人教人如是耶?
問曰:太宗功兼創守,將何以報之哉?
答曰:我太宗當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壞復興起之,便是再創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遷此,乃報崇之正。然稱號太宗未免無異於列聖,當以祖字列之,庶見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謂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謂有功者焉可同宗稱之,此當別之者也雲。
嘉靖的時候封自己的爹成了皇帝還不滿意,還想把他爹也弄進太廟去。但是那時候,太廟中的九個名額已經滿了,要是再塞進去他爹,就得整出一個出來,沒辦法,他又不敢把誰整出去,只有把朱棣的廟號和太祖齊名,就有了成祖,這樣可以使他與朱元璋並稱祖,同為「萬世不祧」之君,在太廟正中供奉。時間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
補充: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嘉靖是旁支奪嫡,雖然是因為大宗絕嗣,但是總是被人非議,於是他就把朱棣從「太宗」這個正規的廟號改成「成祖」,表面上是尊稱,實際是暗示早就是旁支奪嫡了,你們別嘰歪。
上面說的不錯,不過古有云:祖有功,宗有德,以朱棣的文治武功,都北京,修大典,下西洋,征四夷,興盛世,說他為「祖」也並不為過
例如清朝的康熙帝,雖不是開國之君,但是也是盛世景象,廟號聖祖,順治帝,廟號世祖,雖然稱祖有點名不副實,但是也是清朝第一個坐鎮北京的,同時基本上完成統一的皇帝
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一般開國皇帝稱「太祖」,第一任繼承稱「太宗」。朱棣是第三任奪嫡,其功績也並不輸開國皇帝,所以和「祖」起名了。。。
推薦閱讀:
※靖難之役如果朱棣的對手是朱元璋,他會贏嗎?
※我喜歡上朱棣了,很多年了,誰來告訴我怎麼辦?
※朱棣當時真的知道朱允炆的下落了嗎?
※為什麼江~公主們的戰國裡面織田信長家裡和旗上會有永樂通寶呢?
※朱棣為什麼能夠反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