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式的手帳在中國不流行?

我覺得手帳極其方便,特別是記錄起來要比用手機快得多,看起來也容易,為什麼在中國很少有人使用,也沒有養成手帳文化呢(特別是在手機普及前)?沒有用手帳的習慣的各位知友都用什麼記錄自己的日程的呢?


謝喵。
在國內的本科時代,我有一個帶日期的小記事本的。沒有日本的手帳功能全面,但是基礎的把事情記錄在該日期下的功能還是有的。另外輔助的就是舊式手機的提醒功能,比較重要的事情會設置在當天早上或者前一天提示。

之所以在日本手帳必需,除了從小養成習慣這一因素,還有兩個原因。
第一,在日本各種活動比較多而雜。我爸媽至今仍舊用腦袋記所有要辦的事兒,要開的會,沒有什麼太大障礙。因為他們生活比較規律,偶爾有個活動,用頭腦就能記住了,不需要記本子上。
第二,日本的日程往往定的比較早。比如一個party,除非是很熟的幾個朋友臨時決定出去玩,否則稍微正式一些的活動都是提前一周以上決定好時間地點的。學校停電,恨不得提前一個月通知,還有提前一年通知的。時間早就容易忘,因此需要詳細記錄。


用過的人來發個言,原因就是因為手賬太重了。
放在包里很麻煩,出門時又不能只拿鑰匙錢包和它。
google日曆的功能很好地替了它,而且可以修改(這點很重要,寫錯了字再塗改的手賬看起來很煩人),並隨時查詢一年前的記錄。


在國人開始意識到需要引入個人時間管理,知識管理的時候,基本上已經開始進入互聯網時代了,各種軟體產品已經可以替代手帳這個東西了,沒必要再從手帳這東西再開始了。
但是日本人開始的那個時代,基本上連電腦都是研究室的試驗品什麼的,只能使用紙質的手帳,今年來隨著smartphone,tablet的活躍表現,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使用這些新的設備來代替傳統的手帳。
但是作為一種習慣,手帳估計還會在日本流行很長一段時間。

說道手帳回頭掃了一眼辦公室,30歲前後的日本人用筆記本加smartphone的比率還是蠻高的,相反上了歲數的日本人果然還是人手一本手帳。


主要和影響以及習慣有關。
說說我身上發生的:
自我記事起就發現老爸就有非常詳盡的記事習慣,不過他那時還沒那麼高級的本子給他記,一般是記錄在一張張的紙片上。大到開會活動,小到倒垃圾拖地板(這活兒在家都是我老爸干),做完一樣劃掉一樣,幾乎每天都不遺漏,而且非常詳細,連給我作業本簽名都寫上去了,我曾一度覺得這是不是強迫症的一種……
後來我升學到了初中,學業開始繁複起來,記事在不知不覺中也成了我的習慣之一。或者說,是因為老爸的影響,讓我開始也漸漸的做起了這事。不過我可比他高級多了,買了日系或韓系風格的小本子去記錄。
記的事情大多是和學習有關,不過和學校的備忘錄沒有關係,備忘錄是另開本子學校規定要記錄的。(其實我想備忘錄是不是學校有意識的在培養學生記手賬的習慣?)
做完一樣划去一樣,非常清楚,帶日曆形式。甚至我曾記錄過消費支出。日積月累久了或把頁數給寫完了,會發現小有「成就感」。
搬家數次,那個記錄了我生活的小本子不知道還在不在,如果在的話,會回來補圖:)
另外,我已多年不見老爸,某日回家見到他,發現白髮蒼蒼的他又掏出這樣的紙片,在上面輕輕的划去一筆,我不知道是不是劃的「女兒回家」,就當是好了,那瞬間他那熟悉的動作,讓我恍如隔世,似乎我又回到了那個整天和他在一起的童年。


我想來吐個槽。
因為日本的行程計劃往往在年初就規定好了,然後不會再通知了。
比如說我10月3號入學的時候教務處通知我11月4號體檢,我想他一定是在逗我。

日本人非常不喜歡變化,電車到達的時間都是一分不差,所以他們可以用手賬把每件事情都記錄下來。國內顯然沒有這樣的條件,倒不是說不守時,堵車啊臨時變化啊都是不可預測的,畢竟國情不同。


首先對於一般人來講,沒那麼多事情需要專門記在本子上,還要細化到幾月幾號幾點鐘做什麼的程度。

其次,用簡易記事貼就很方便了,或者隨手從本子、活業薄上撕下來一張紙記下來,事情完成後就可丟棄掉了。

如果是商務旅行之類的,會在小的皮質筆記本上記下日程安排和重要事項,也方便放在口袋或是包里。手帳本太大太厚了,還是不方便。


因為google日曆已經能很好地代替他了。


文化差異問題。見過日本人連掃除什麼的都要做記錄的,之前在日企工作,部門老總的電子日曆是跟我們分享一以便掌握他的日程,當我看到他連晚上幾點到幾點看球賽都記錄的時候,真心覺得分享過頭了吧,太細了。P.S.樓上提到hobo手賬在豆瓣流行,個人認為這種手賬的流行觀賞性大於實用性吧。hobo做得成功也是抓住了文藝清新范兒的細分市場客戶群體。hobo手賬感覺跟日本森女風代表蒼井優類似,不是主流,但是喜歡的人特別喜歡。有熟悉這塊的人可以告知一下日本主流的手賬是哪種嗎?身邊的日本人和企去日本留學的朋友幾乎很少看到用類似hobo這樣手賬的。原來在日企年終發的記事本做的都非常精巧,大小15cm*8.5cm,前後有今年去年明年三年的日曆,標註日本,香港,中國大陸和韓國假期,後頁附有坐標紙和厘米尺,這個比一些記事本裡面專門陪把尺要實用多了。這種記事本攜帶方便且實用,到新公司後我們一特別抵制日貨的老闆看到後還特意讓我去找原來的同事要了一本,據說是在業內口碑頗好。相反一些國內企業和歐美企業的記事本都是超大,超沉,讓人沒有想用的慾望。上圖!


可能是因為不流行就變得更不流行了吧?( 我看了豆瓣那個boho日的小組,雖然說我也覺得用手帳這個事兒本身就是形式大於內容,是個「對自己生活負責,讓自己高興」的體現。但那個小組看完讓人覺得這形式感也太重了,比如對mt膠帶的各種膜拜啊什麼的。)
其實在國內的心盛女孩兒這麼大的群體里對這個手帳什麼的還是有相當大的需求的,但是這個需求不夠普遍化日常化,不像日本什麼的,在地鐵里總能看到50歲左右的上班族男性認真的記啊什麼的,用那種三色的圓珠筆,密密扎扎很有條理的樣子。不太能想像我國50歲男性如此行為,應該是非常少見的。日本還會有人用自己給手帳織個毛線的可愛的套啊,或者認真研讀怎麼記手帳的書啊,像hobo日每年就都出書,晨光什麼時候也能往這個路線發展一下啊?
從市場角度來看,國內代購,以日系的hobo日啊,歐美風的moleskine啊還有traveler"s note這些廣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品牌為主,另有大量韓國產品,價格略低,多以卡通圖案的那種為常見。國內的文具品牌中高端的產品少,幾乎沒有,現在在城市裡找個像樣的文具店都很費勁了。我工作的地方旁邊有三所大學,若干中小學,一個好的文具店都沒有。


覺得對自己有用,就用;覺得無用浪費時間,棄用;曬帳成癮者,自便~

本來是個人生活實用之選,棄用之間,還能暴露人品了不成?本是個人私事,然而我怎麼就只看到滿紙自覺優越呢?

叫手帳幹嘛啊?是筆記本。

不用刻意叫它手帳本提升它的比格,其實就是筆記本。

時間管理功能,自律的人不在乎用什麼工具做時間規劃哪怕是個破紙頭或者用自己的大腦。

記規劃,記日程,記日記,靈感筆記。加起來,這是日記的功能。

手帳本的功能實際就是日記本的功能。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有記日記的習慣,為了趕流行,你也可以說自己擁有手帳。

那麼問題變成了中國人怎麼不像日本人一樣擁有記日記文化?你猜猜下面答案會是啥樣。

本為便利生活,如果刻意把它當個文化一樣膜拜遵循標榜,本身就已經脫離它的意義了。


1 不是很容易堅持下來
買過幾個不同大小的手帳,文具店到牌子貨都有,但是總是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堅持,慚愧…
主要原因是每天做的事都類似 比如說 「洗衣服」 這每天都要做的吧

2 寫入手帳和能夠完成無法劃等號
一周下來,發現一些事情還是一拖再拖,我感覺和性格相關 我是一個想到什麼就去做的人 但是雞血期一過也就呵呵了

3 手帳本身對我有限制
比如寫多少 我要麼不寫 寫就會寫很多 一些小格子的手帳本我寫不下 大得太厚

總之,手帳是個長久的習慣 如果無法堅持 寫在一張紙便利貼上 節約還環保

btw 前陣子做項目發現gantt chart是個好東西 對付需要長時間跟進的項目絕對是神器 當然啦 執行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一在中國變化比計劃快。這樣算下來記日記匯總的人當多過做計劃的人。
其二,中國很難保證文件的私密性,不小心就會變成變天帳或行賄記錄。
其三,中國人做事馬馬虎虎,除了新聞聯播,沒有守時的概念。

這樣下來,大家都覺得學禪宗不立文字最好!


中國人是懶惰而勤快的. 戰略上懶惰, 戰術上勤快.

前者表現為直接將大眾的三觀拿來做為自己的, 從不考慮為什麼要如此, 反而對意圖進行此種考慮的人加以嘲笑: 吃飽了撐的. 有這點時間賺點錢.

賺錢, 在當下的中國就是戰術目標. 所以勤勞的中國人對加班, 對早起晚睡都毫不在意並樂此不疲.

手帳上的活動需要你更多地關注戰略層面: 從戰略到戰術自上而下的目標/任務分解; 從戰術到戰略自下而上的回顧/自省.


在日本也談不上流行。。。至少我身邊沒有看到有人用。。。

這個本身跟工作內容還是有關吧,我以前在國內公司的時候忙得手機24小時開機,每天通話時間超過10個小時的時候,我也有本手賬,記錄我當天要做什麼,已經做了什麼,但自從我離開那個繁忙的工作,就再也沒用過手賬了。


看上面諸多答案批判國人懶惰什麼的也都是夠了

日本連老頭老太太都睡到十一點才起來買菜,能不能說明懶?中國人不用手帳就能說明懶嗎?

知乎上什麼時候跑出來這麼多日雜的啊

其實中國人不需要手帳的原因只有兩點
1.中國人的時間比日本人靈活,中國人沒有日本人那麼一加一隻能是二的民族性的一根筋
2.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講,上百元買個筆記本(紙質)簡直是吃飽了撐的行為

日本人有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傳統文化,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傳統文化,非要叫中國人去按照日本人的一套子行事,不做手帳就是懶,這邏輯說的通嗎?

上面那些標榜手帳如何提升一個人品格的,來日本住兩天就知道什麼叫沒時間在本子上塗塗畫畫了


堅持過一段時間。比較大的感覺是閑的時候記這個沒什麼必要,忙起來的時候根本來不及記。
所以用了一段時間就自然放棄了。


首先這不是文化間的差異。
2010年我在台灣跨了個年,深深感受到那裡的手帳文化的流行。對,不僅是日本流行手帳,台灣、香港都極有記手帳的氛圍,他們出門都會攜帶著,相約出去玩什麼的都會看一下確定自己什麼時候有空,而定下來的日子和事情就不會輕易改變,頗有先來後到的意味。我覺得這樣是極好的,避免自己忘事,也讓約定更具儀式感,顯得對對方的尊重。

所以針對上面有人說到「國人討厭約束」,其實約束是對自己、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時間的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沒有什麼不好。

那中國未流行,我覺得第一就是國人懶,第二參見@epeeper 的幾條,第三我有點想歸咎於生產廠商的不作為。我們很少有生產手帳類的筆記本公司(而是熱衷於做日常使用、賣得多的本子),少量生產出來的也完全不夠精緻、好看、實用,因此我們很少人真正用過好的手帳本並形成記手帳的習慣,因此也形成不了群體激勵和使用氛圍,所以就更沒人用了,廠商也更不用生產了。

但這些並不能抹殺手帳這個東西的好。手寫文字的質感真心是電子設備永遠不能比擬的,手帳的作用也不僅是提醒,更是一個全年的記錄。那些隨手寫下的做某些事、見某些人的感悟、摘抄的句子以及突顯的靈感,一年結束後翻閱一遍便知自己的收穫,自覺彌足珍貴。

去年我去香港逛了下誠品,他們在舉辦一個手帳展覽,各式各樣來自日本、韓國、台灣等等設計感不一、功能不一的手帳,讓人心癢。臨近年底,台灣的那些小書店也會有自己設計的手帳出售,通常在11月到1月間(過時就買不到了),朋友間也會互送手帳做新年禮物表示心意,私以為甚合適。

2010年時我覺得好奇在台灣買了一本,然後一直是我到現在最珍視、買過最好、記錄最詳細的本子。之後每年我都想淘好看實用的手帳(特徵主要是輕便、簡潔、設計精美),都未尋得滿意的,漸漸也失了記事的心思。

如果我們也可以極盡細節去生產一本可以踏實地用一年的本子,我相信會有人愛上手帳的,國人也可以流行起手帳。而這對於培養國人的責任感、更好地利用時間有百益而無一害呢。


我覺得手帳是日本人嚴謹守時的一種體現,而中國人好像在這方面比較差,而且在近幾十年文字本身都在退步,更不要說手寫了。
樓上說到Evernote之類,反倒加劇了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更不利於手帳這種紙筆管理系統。

應該說,中國人是不善於自我管理的,靠無為到有為是比較難的。


完全不理解,手帳的格式讓我很有約束感。我覺得國人好多都特別討厭約束,而日本人對這種約束似乎非常習慣。

從我個人出發,我覺得相比手帳,我更需要的是一個碎片化信息自動整理的工具,而不是一個給你格式按格式出牌的手帳。


要說不流行的原因,猜測大概有這麼幾條:
1. 使用起來稍顯繁複,畢竟日本的手帳經過多次設計後使用規則較多,上手不是很容易。
2. 長期記錄習慣的缺失。這東西要想起到效果,長期的記錄習慣必不可少,這是目前大多數人欠缺的。
3. 計劃趕不上變化,許多不靠譜的領導、公司及政府造成計劃這事做起來尤為麻煩。
4. 缺少好的文具支持。國內那些做文具的,很少有支持你做這麼複雜的記錄的。
5. 電子設備的使用。evernote的全平台電子化記事本很大程度上衝擊了這類紙質工具的使用(PS,如果evernote出一款專用的支持手寫的記錄硬體該多麼好)。
以上。


推薦閱讀:

德法作為文化大國,為何未生產出出如英美一樣高流行度與高風靡度的電視影視作品與流行音樂?除語言主導問題與中文世界引進問題外,還有哪些因素?
為什麼我聽到「阿三、小日本、棒子心裡會不舒服?
為什麼中國服務人員的態度比較差,服務熱情比較低?
如何向外國人解釋「風水魚」?
如何評價墮胎廣告?

TAG:日本 | 時間管理 | 文化差異 | 生活習慣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