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國時期的劉璋?


我們看到的各種影視文學作品,劉璋形象不佳,是一個祖業不能守,部眾不得馭的慵懶之人,在三國時期,高手如雲,劉璋這樣級別的選手,在二三線選手的搏擊中,尚能取得一個不錯的名次,在與高手的對決中,走不了一個回合,就被剝奪了爭霸權利,退出了歷史舞台。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同時期的史學家,《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道:

璋才非人雄,而據土亂世,負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見奪取,非不幸也!

陳壽作為三國的終結者——晉朝的史官,對三國的各個英雄人物如數家珍,他的評價有一定的代表性。

劉璋是標準的官二代,他的父親是劉焉。

劉焉是漢朝宗室,從首都官長一直到封疆大吏,有出色的政務能力。188年,黃巾起義已經蔓延4年,東漢朝廷左支右絀,漸不能支。作為宗室里的精英,劉焉不失時機地對漢靈帝建議設置州牧,對地方官委以軍政大權,要求各地剿滅黃巾起義軍。漢靈帝也無他法,從其所請,並且將他派駐到了益州,就是現在的四川,做了州牧。

劉焉此策一出,猶如打開了東漢末年三國爭霸的總開關,各種英雄人物輪番登台,中原板蕩,十室九空。劉焉見此情形,就派張魯佔了漢中,阻絕了與中央的交通,幾成半獨立王國。

劉璋這時候在哪兒呢?

他與他的兩個兄長被漢靈帝當作人質扣在了洛陽。過了幾年,董卓作亂,又被裹挾帶到了長安。之後,董卓、呂布中了王允的離間計,董卓敗死。王允因處置失當,使得群龍無首的涼州兵,一方劫持了天子,一方劫持了百官,在長安大唱對台戲。劉璋的兄長劉范與馬騰商議誅殺國賊,不巧事泄被殺。劉璋此前被當作給劉焉傳旨的朝官,劉焉留了他下來,沒讓他回長安,不然劉璋也會死於非命。

劉焉聽聞喪子,悲痛欲絕,不久撒手人寰,一代梟雄,還沒有施展就此離世。原本不是劉焉正選的接班人的劉璋,在懵懂間,被命運之手推上了歷史舞台。

劉璋少年登基,被劉焉部下擁戴,並非因為他多麼英明睿智,而是因為他昏暗懦弱,這些將軍們好控制。於是,他剛剛升帳做了主公,就管控不了局面。將軍們為爭權奪勢,擁兵自重,自相攻殺。後來擁立劉璋的趙韙打敗了其他幾路人馬,當了益州的二哥,表面上的一哥是劉璋。

劉璋為人懦弱,但是性情仁慈。此時來自關中、中原一帶的流民,有十幾萬人,衣食無著,在當時被稱為流民,是黃巾軍天然的兵力來源。劉璋看到他們扶老攜幼,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心生惻隱,就收留了他們,編入了軍隊。這些人不可避免與原有的世族百姓有了衝突,而劉璋不能制止他們,於是很多本地人就投靠了趙韙。趙韙一看,覺得時機成熟,就發動了叛亂。劉璋依靠這些外地人組成的軍隊,擊敗了依靠本地人的趙韙,暫時坐穩了益州一哥的位子。

在漢中,張魯自劉焉去世後,就一直處於半獨立狀態。張魯也是一代人傑,把漢中地區經營城了道教王國,也收留了不少中原離亂之人,勢力飛漲。劉焉在世時,因為張魯的母親精研道術,雖人到中年,依然風韻不減,和劉焉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張魯也因為這種關係,被劉焉委以重任。劉璋本就對張魯驕橫不法有不滿,這下子逮到由頭把張魯的母親和弟弟都殺了,跟張魯做了死對頭,也因為跟張魯有仇怨,所以漢中不僅沒有成為益州的屏蔽,甚至還成為了益州的心腹之患,並最終為劉璋的黯然退場埋下了伏筆。

劉璋手下的張松、法正等人,對劉璋的慵懦無為很是不滿,在對外聯繫的過程中,結識了劉備,認為劉備是個人才,在亂世之中可以托以身家,於是極力向劉璋彙報,言稱曹操打張魯之後必然會打益州,不如請劉備過來助防。劉璋沒有其他心思,覺得可行,就邀請劉備入川,引狼入室。

公元211年,劉備帶了3萬人來,到了益州北邊,也不打仗,就天天搞關係,劉璋心裡著急,張松心裡更著急。張松就讓人傳信給劉備,讓劉備快動手。可是被告發了。劉璋大怒,馬上就跟劉備決裂,雙方打了3年,劉備費了很大勁,才把成都打下來,還折了軍師龐統,最後關頭不得不從荊州調諸葛亮、趙雲、張飛三路人馬入川增援,才最終打下來益州,這也形成了蜀漢政權的荊州派、本土派的由來。

劉備爭奪益州的時候,曹操在關中跟馬超在打仗,並沒有給劉備製造多大的困難,讓劉備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劉璋在成都城內本有3萬精兵,糧草充足,本可一戰。可是劉璋本來就沒有什麼大志向,就說:我在益州20多年,沒有什麼恩德給大家,大家怎麼會給我賣命呢?於是開城投降。劉備也不難為他,看著是同宗的份上,就把他遷移到老家湖北,當了一個閑官。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估計一個閑官還是得需要勞動的,不知道劉璋在田間勞作時,回首過去,有沒有後悔沒有在成都城做最後一搏?

關羽敗死後,孫權部俘獲劉璋,又讓他做了益州牧——估計是為了噁心劉備的,讓他在老家秭歸當官,不過他也知趣,是給別人當槍使,沒多久就病死了。

劉璋生於亂世,沒有爭雄之心,卻被推上了天下的富足之地——益州的州牧的位置上,不得已捲入了亂世紛爭。內政外交,被他處理的一團糟糕。同樣的基業,劉邦可以4年得帝位,劉備也能三分天下,劉璋自保尚且不能。

當天下亂世,自守之州牧,境內少戰火,民眾少流離之苦,對於民眾而言,劉璋的昏懦,無疑又是一個福音。一個雄心勃勃的州牧,民眾不知要為他的勃勃野心去打多少仗,服多少徭役,又要死掉多少人命。從這個意義上說,劉璋的昏懦,也給了亂世爭雄的天下人一個平靜的去處。要知道,劉備當政的10年間,大戰、小戰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造成蜀中凋敝,人口稀少。所以劉禪才在鄧艾兵少時,選擇投降——蜀中民意已失。

南朝范曄寫史評論道:

璋能閉隘養力,守案先圖,尚可與時推移,而遽輸利器,靜受流斥,所謂羊質虎皮,見豹則恐,吁哉!

羊質虎皮,可謂一針見血。張魯都奈何不了,又怎麼能奈何劉備?


推薦閱讀:

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中的三藩是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指的是誰?
在博物館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崇德五宮中為何淑妃最不得皇太極寵幸?
古代忠臣因亡國而慷慨赴死是否不以天下蒼生為重?
諸葛孔明的躬耕地究竟在哪裡?

TAG:三國 | 劉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