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為何偷襲珍珠港惹火燒身?
【日本偷襲珍珠港拿國運賭博,卻未傷美國筋骨,反促中美聯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摧毀、重創多艘美國軍艦和上百架飛機,導致美方2400多人死亡。這一事件被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稱為「國恥」,讓美國人至今不忘。1994年8月23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每年12月7日定為全國珍珠港事件紀念日。這一天,全美各地都會舉行活動,紀念在珍珠港事件當天遇難和受傷的美軍將士。在日落之前,美國各地政府機構會降半旗致哀,珍珠港事件倖存者也通過媒體講述自己的故事、參加相關追思活動。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美國雖然沒有對日本選戰,但是從外交、經濟層面對日本實施打壓,試圖抑制日本擴張野心。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華盛頓體系為基礎,美國試圖在遠東構建新的國際政治格局。《九國公約》拆散了《英日同盟》,讓日本無法安心侵佔中國。《五國海軍條約》限制了日本海軍的發展。當日本以武力手段打破格局時,必須向規則的制定者——美國發起挑戰。
如果北上挑戰蘇聯,實現所謂的日德瓜分蘇聯,就必須擁有強大的陸軍。諾門坎戰役失利後,日本認識到其陸軍實力根本無法挑戰蘇聯,加之不願將苦心經營的佔領區——中國東北變為戰場,日本最終選擇利用海軍尤其是航母對美國冒險一搏。
1941年美國當地時間12月7日,日本海軍對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日、美正式開戰。日美交戰,對於獨撐抗戰危局的中國軍民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
當時,美軍已經有所防範,但是日本的偷襲比較隱蔽,利用航母遠程機動,艦載機機群長距離偷襲的戰術令珍珠港的美國艦隊猝不及防。由於偷襲未能傷及美國海軍航母,日本聯合艦隊也不敢戀戰,所以偷襲珍珠港只是沖創美軍,但是並未傷了美國海軍的元氣,反而加快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滅亡!
不知道你有沒有學過中學的歷史書,當時我們歷史老師講二戰時,說的最多的就是:促使二戰結束加快的轉折點——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珍珠港未被偷襲前,美國還未參戰,正處於搖擺不定的位置,大發戰爭財.
也不知道當時山本五十六怎麼想的,非要偷襲美國珍珠港. 雖說美國在當時切斷了日本所需的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爭材料,但是日本想以此消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使得美國主力艦隊元氣大損,從而迫使美國投降或者加入其中,再爾恢復日本所需的原材料.
然而,計劃終歸是計劃,能不能成還不一定呢。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那一天,不知道是不是巧了,美國的航母在不在港內、使得日本只轟炸到了一些船艦,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海軍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從而打擊日本.
日本對美國的偷襲,也為美國對日本扔下 彈彈 埋下了伏筆,從而加快了日本的投降,二戰的結束.
不得不說日本這一行為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太平洋戰爭,以日軍偷襲珍珠港為開始,一次性了美太平洋艦隊,基本了摧毀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艦隊,其它艦艇也損失不小,更造成上百架飛機的損失,導致美方2400多人死亡。
這一事件被稱為「國恥」,美國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受到襲擊,當時美國並沒有意識到,日本會偷襲珍珠港,因為該地距離日本相當遙遠,沒有人相信,日本艦隊可以接近這裡不被發現。
美國對情況估計不足吧,甚至有說法稱,美國在此前已知道日軍的計劃,但是被有意無意的忽視了,有情報但是相信與否,以及如何應對,實在是一個大問題。
至於日本動手的原因,無可選擇了。日本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國家,入侵中國等,實際就是想獲取資源,但是當時的日本對美國及西方國家的依賴依然不低,也許很少有人很知道,二戰之前,美國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等產品的出口國,東南亞地區也是西方殖民地,日本的石油、鋼鐵等供應被美國等控制。
1941年時,日本已深陷中國戰場,即無法取勝,也沒法撤軍,與美國在對華問題分歧很大,日本想獨佔中國,美國不同意,而且日本趕一件落井下石的事,對法屬越南進行入侵,這讓西方無法接受,於是西方發起對日本的經濟封鎖,在當時的情況下,日本只能在屈服壓力,從中國及越南撤軍外,只有與美國開戰一個選項了。
經過對比之後,日本選擇了開戰,因為撤軍是輸光一切,開戰還可以賭一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本之所以偷襲珍珠港,在於和美國打仗打定了。
日本當時的選擇有兩個,北上和南下。
北上就是佔領蘇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南下就是佔領東南亞地區。
現在看來,日本乘著蘇德戰爭進而攻擊佔領遠東和西伯利亞還是有機會的,最低程度不會打敗。
但這對於日本沒有現實的意義。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尤其缺少石油資源。
當時石油開採技術有限,世界上主要的大油田都被列強控制。在東亞,壓根就沒有大油田,蘇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也沒有現成的油田。
距離日軍最近的,就是荷屬東印度群島也就是今天印尼的油田。
日軍如果北上,佔領的西伯利亞有石油,但是恐怕十多年才能開發,遠水救不了近火。
這種情況下,日軍北上打蘇聯毫無意義。
二戰是世界大戰,也就是要麼你中立,誰都不入侵;你如果要入侵佔便宜,就必須站隊。
但日本目前入侵的中國大陸和台灣、越南北部,都是美英法的勢力範圍,雙方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種情況下,日本要麼放棄中國、越南的已經佔領地盤,要麼遲早和英美法打仗。
在美國對日本進行禁運,要求日本退出越南和中國大陸以後,日本自然會選擇打仗。
而日本國力較弱,遠遠不如美國,就只能採用偷襲的方法。
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將他摧毀。
1941年12月7日凌晨,從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第一攻擊波183架飛機,穿雲破霧,撲向珍珠港。7時53分,發回「虎、虎、虎」的信號,表示奇襲成功。此後,第二攻擊波的168架飛機再次發動攻擊。倉促應戰的美軍損失慘重,8艘戰列艦中,4艘被擊沉,一艘擱淺,其餘都受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188架飛機被擊毀,數千官兵傷亡。僅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爆炸沉沒時就有上千人死亡。日本只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遺憾的是,美軍的航母不在軍港內,所以實際上還保存了大部分戰鬥力。
首先要明白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七十這兩個數字是虛的,美國1895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加之在一戰中大發戰爭橫財,在經濟上已經碾壓世界其他各國。而英法德意日等國先是經歷了一戰的摧殘,接著在1933受到經濟大蕭條的打擊,使得各國的經濟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多數國家的經濟實力甚至未恢復到一戰前水平。而美國不單在一戰中大發戰爭財,並且通過羅斯福新政,順利渡過經濟危機的難關。
二戰在歐洲率先打響後,大多數美國民眾其實並不願意加入二戰,許多美國人的心態是置身事外,甚至像一戰那樣發戰爭財。因此美國對國防的投入相較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來講是相當少的。美國國防開支占其財政收入的比例並非像現在這麼高。所以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七十這兩個數是虛的。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之所以能迅速恢復,一是如上述所講,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二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其實早就想加入二戰了,只是在國會中無法說服兩院議員加入二戰。羅斯福比美國民眾更加了解二戰,他深知一戰和二戰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一戰僅限於歐洲大陸,而且是無法說清孰是孰非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二戰則不同,二戰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不論是希特勒還是日本法西斯都是慘絕人寰的反人類份子。一旦德國完全佔領歐洲大陸,日本完全佔領亞洲大陸,等待美國的也將是亡國滅種。羅斯福知道美國想要避免亡國滅種必須加入二戰,站在同盟國這邊,幫助中國、英國和蘇聯抵抗法西斯的入侵。
可問題是美國大多數民眾並不知曉這一切,羅斯福無法說服美國民眾參戰。就在羅斯福無計可施的時候小日本幫了羅斯福(也可以說打醒了醉生夢死的美國人)。有種說法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前,羅斯福就已經知曉,為了迫使美國民眾參戰,假裝不知,上演苦肉計,而且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夕,美國僅有的三艘航母已駛離珍珠港。日本偷襲珍珠港只是對珍珠港造成比較大損失,而對美國整個國家來說造成的損失只是九牛一毛。反而導致美國直接參戰,最終同盟國戰勝了軸心國,正義戰勝了邪惡!
日軍偷襲珍珠港的主要原因是,1941年9月,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締結了三國同盟條約,日本溫和派首相近衛被迫辭職,主戰派陸相東條英機組閣,為支持軸心國密友法西斯德國,強硬的主戰派決定發動一場令世界為之震撼的軍事行動,偷襲美國在夏威夷群島中瓦湖島南岸的空軍基地珍珠港。日本主戰派認為德國有240個戰鬥師,其中有186個強悍的突擊師,24個裝甲師,德國空軍和海軍戰鬥力也很強,已將波蘭60個師、挪威6個師、荷蘭18個師、比利時22個師和法國138個師、英國13個師逐出歐洲大陸,這增強了日本向美英開戰的信心。因為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結成軸心國,美國開始制裁日本,凍結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財產,仃止與日貿易,禁止日本船隻從巴拿馬運河通過,激怒了狂妄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
美國自恃強大,以為日本資源匱乏,欺負貧弱的中國是可以的,對美國這樣的工業強國,日本不敢冒然與美國開戰。所以,美軍根本沒想到日軍敢偷襲珍珠港。雖然美國事前也得到一些訊息,但因盲目自信而依然戰備鬆懈。美國為贏得道義上的支持,始終強調不開第一槍,思想比較麻痹。
對於偷襲美國珍珠港,日本高層意見不一。奉命執行偷襲任務的軍官就認為,襲擊珍珠港,如同飛進敵人心臟,風險很大。但東條英機首相卻說,如果偷襲成功,把美國空軍、海軍主力太平洋艦隊的心臟打壞了,打爛了,摧毀了,就可以在以後完全戰勝美國了。悍然命令三本五十六大將指揮聯合艦隊秘密地從日本海出發,偷襲美國珍珠港。
明治維新後日本強大起來,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看到歐美列強因侵略而獲得巨大利益,蠢蠢欲動。日本因地狹物稀,歷史上就有搶掠傳統,如明朝時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日本其實都是一場賭博,但日本贏得了戰爭,珍珠港事件可以認為是日本的又一場賭博,只不過這次賭注下大了。從當時情況看有兩點讓日本下了決心突襲珍珠港:一是全面的中日戰爭已經打了四年多,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讓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破產,那時戰線太長,物資匱乏,兵源不足,美國的制裁讓日本雪上加霜,日本想控制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地盤和物資,美國太平洋艦隊成為最大威脅。二是日本錯誤地低估了美國人的決心,美國在歷史上有自保的影子,立足美洲,且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外參加大戰的經驗不足,毅力上不夠~美國戰爭初期的搖擺不定說明了這一點~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人只想坐山觀虎鬥,坐手漁人之利。日本基於這幾點,且當時無路可退,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誰知道觸犯了美國的底線,於是乎美國人開動了戰爭機器,發出了讓日本人坐噩夢的戰爭潛力和戰鬥意志。
關於美日衝突,蔣介石早有預料,認為美國參戰將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轉機,此點認識支撐了蔣介石政府堅持抗戰,苦撐待變~終於等來了珍珠港事件。發過來,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頑強抗戰逼迫了日本人鋌而走險,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直至毀滅。
有意思的是珍珠港事件後,德日意在戰場上高歌猛進,美英蘇等國節節敗退,恰在此時,中國戰場的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岳將軍的「天爐戰法」消滅日軍6萬人,是那段時間同盟國軍隊取得的唯一勝利,中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了,直至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回來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日本偷襲珍珠港並不是引火燒身,在當時的日本看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起源於1940年法國對德國的投降,日本以軸心國成員的身份接管了法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包括今天的越南,泰國,柬埔寨,寮國,同時由於荷蘭的投降,印尼這一塊在日本看來,理應也是日本的,特別是印尼有當時遠東最大的油田,但是印尼和印支半島隔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英美殖民地,假如日後攻列印尼,必然要走這條航線,石油要運回日本,也要走這條航線,而英國已經和德國開打,屬於敵對陣營,而當時的美國還在中立,但是明顯傾向於英國。不得不說一下日美談判,根據日美貿易協定,當時美國一直把鋼材石油出口日本,但是條件是日本不得侵犯美國在華利益,美國準備逼迫中國政府接受偽滿洲國的事實,接受華北自治,以換取日本的停戰,但是隨著日本接受印支半島,日本海空實力可以威脅到菲律賓的美軍,同時日本暴露了對印尼油田的野心,美國人全面停止對日本的石油鋼材出口,同時不承認滿洲國,要求日本全部撤出在華軍隊,日本馬上陷入石油恐慌,要麼卑躬屈膝撤退,繼續被美國掐脖子,要麼自己動手去搶,日本人絕對會選擇後者,而去搶印尼,就必須打菲律賓和馬來西亞,與美國開戰,巧的是美國太平洋艦隊此時離開了聖地亞哥,跑到珍珠港來了,日本人感覺就是一但開戰,美國艦隊就會從珍珠港出發攻打日本本土,既然決定開戰,擒賊先擒王,當然最好是自己先打掉美國艦隊,然後放心地去打南洋,這是日本人的整個思路。
其實在日本高層,他們也非常明白,如果和美國開戰,自己又將多了一個新的對手。但眼下的問題是,雖然沒有和美國宣戰,但是美國背地裡已經和日本作對。比如說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賬戶,以及在太平洋上封鎖日本的商船。不向日本出售戰略物資和能源等,這就嚴重製約了日本軍事工業的發展,另外美國在亞洲還有許多忠實的朋友,這也讓日本在亞洲施展不開拳腳,於是日本認為當務之急,就是把美國的觸角趕出亞洲,趕出太平洋,於是日本不惜冒天大的風險,偷襲珍珠港,將以此打掉美國太平洋勢力,但只可惜的是,如此一來,倒是美國名正言順的投入了二戰,日本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給自己找了一個強大的掘墓人。
因為日本軍事上的盲目自大和政治上的錯誤判斷,軍事上,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就正好在通往東南亞的重要海路旁,並且,美國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使日本非常惱火,正好,日本的海軍當時有很大的提升,盲目地認為自己可以單挑美國海軍,政治上,儘管美國保持中立,但他明顯是偏向於英法,當時的日本人都認為如果太平洋戰爭打響,自己如果不進攻菲律賓。當日本陸軍深入到新加坡的時候如果美軍突然對日宣戰, 那麼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當時的羅斯福正找不到參戰的理由,德國謹慎,沒有給他理由。日本這個愣頭青,直接送上門來!
推薦閱讀:
※軍艦前端下方部位為何有個大圓球?
※海岸炮在現代戰爭中有沒有用?歷史上有海岸炮對決艦船的戰例嗎?
※為什麼潛艇那麼怕驅逐艦?
※mc里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2016年末的遼寧號航母戰鬥群和庫茲涅佐夫航母戰鬥群相比,戰鬥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