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在1659年為什麼要和清政府議和?


謝邀!

這個問題問的我有點蒙,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我說一下我的疑惑。

話說鄭成功在1659年,正在南京、長江一帶,聯合南明張煌言的部隊,和清軍打的不亦樂乎,什麼時候和清政府議和了?

但是前面兩位朋友都說的信誓旦旦的,真的讓我有點懷疑人生。還望看到的、知道詳細的朋友,解釋一下哪個史料上記載鄭成功在1659年和清政府議和了,不勝感激!

接著說疑惑,不只在1659年,縱觀鄭成功的一生,也沒有和清政府議和過啊!

哦,應該說沒有議和成功,談判確確實實是有的。從1653年8月到1654年8月,清政府一連幾次派遣使者去找鄭成功談判,甚至最後一次派出的使者中,還有鄭成功的親弟鄭渡、鄭蔭兩人。

清政府在給鄭成功的承諾中,表示願意封鄭成功為海澄公,並給予泉州、興化、漳州、潮州這幾個地方,但都被鄭成功拒絕了。因為他覺得清政府根本就沒有誠意。

要是說鄭成功為什麼同意談判,這個很好理解。古往今來,願意議和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互相之間誰都滅不了誰。清軍在陸地上很牛,鄭成功海面上很牛。

大家想議和,清軍是想招安,也懼怕鄭成功,因為鄭成功最火的時候,直接包圍了南京,盟軍張煌言的部隊,也佔據了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縣,順治帝聽到這消息,嚇的都想回東北老家避風頭了,被他母親痛罵了一頓才作罷。

鄭成功也想被招安,但條件沒談妥啊,清政府有清政府的堅持,鄭成功有鄭成功的堅持。而且關於談判,鄭成功也有休養生息的意思,1651年到1653年的漳州、海澄之役,鄭成功損失太大了。


前面那個回答屬於典型的扯淡,因為收復台灣是1661年開始的,歷經大半年到1662年才成功,台灣物資緊張個毛,就算緊張跟鄭成功有(和諧)關係?

台灣收復期間清鄭方面保持相對和平,一方面是鄭是為了騰出手來收復台灣,因為之前鄭成功的老巢廈門實在是太小了,根本養不起數萬大軍,也沒法做長期的抗清基地,另一方面滿清剛在廈門大海戰失敗,也無力再進一步。鄭成功一生的夢想並非反清復明,而是「比於高麗「裂土封王,做一個明或者清的「藩屬」,所以從頭到尾,鄭成功一直在試著與清朝對話,但是由於後者一直不給予它所想要的獨立性,所以他一直奉明朝為正朔。他曾經對他爹鄭芝龍說過:「清朝若能信兒,則為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

鄭與清議和是一種與滿清政府商討價格的嘗試。鄭的價碼很明確:「不上岸,不剃髮,比於朝鮮,永為臣屬」。清朝的態度也很明確:「不行!」

這不是在黑鄭成功,客觀上鄭成功收復了台灣,打出了中國對歐洲的一次漂亮戰績,成為民族英雄一點不為過,不過其奮鬥理念與李定國這樣一心就是為了回復一個漢人政權的目的不太一樣,鄭成功始終是把鄭氏集團的利益擺在第一的,所以在李定國提出會師廣東,夾攻天下的建議時,鄭成功並不積極。鄭氏畢竟是脫胎于海盜集團的利益團體。


簡單說,兩方面。一則形勢所迫,內外交困。台灣物資對大陸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依賴大,需要合作。另一方面因為自己需要養精蓄銳,重新崛起,需要時間。議和也是緩兵之計。總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利益集團之間永遠都是如此博弈,分分合合。


推薦閱讀:

明朝皇帝朱元璋姓朱,那麼殺豬行業是怎麼規避皇家忌諱的?
元朝宮殿是什麼樣的?
「神宗」的廟號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帝王們總喜歡追溯祖先?
都說向日葵是明代才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那為什麼明代以前的古詩文里會出現向日葵呢?

TAG:鄭成功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