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也是可以扭曲摺疊嗎?


廣義相對論中認為我們的世界由時間和空間組成,時空不可分割,而質量能夠扭曲空間,空間扭曲的程度就是「引力」。即有質量的物體能夠扭曲空間,只要質量足夠大則能完全「穿透」空間,而能夠做到的物質被稱作黑洞,雖然黑洞是理論預言存在的物體,但其對引力波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而兩個黑洞一樣質量很大的物體,相互旋轉,吸引,然後爆炸,就能讓其存在的時空發生震蕩,整個時空會被扭曲形成波紋形式的震動,因此科學家將之稱之為:引力波。這種引力波事實上,準確的說扭曲的是時空,因為在相對論理論中,空間是一個四維甚至多維的時空,時間作為時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和空間不是相互隔離的,在相對論里,時間和空間是相互影響的,在空間中,只要速度達到光速,甚至超過光速,就會有時間縮漲效應,時間會變慢(相對地球)。

在太空中的許多運動很有可能超過光速,其中包括上文所說的兩顆質量極大的物質相互碰撞,類似於宇宙誕生的時候,因為速度的原因,時間也產生了,而這個時間和空間共同構成了時空。就像之前引力波剛被發現的時候,有人說,如果引力波到達地球,人類會被擠壓到變形,實際上,除了我們身體的變形,之外,我們還會明顯感覺到時間變快(如果能在經歷引力波的時候看到其他未受引力波影響的人的情況下。)簡單來說,就是當引力波產生的時候,其扭曲的的是時空,即由時間和空間組成的時空概念。因此,空間能被扭曲,時間一定也會被扭曲。


愛因斯坦提出認為:光速不變,必然要求空間會「變」。空間會彎曲,而不是平整的。引力是空間「被掰彎」的程度,數學定義叫曲率,而彎曲的程度受物質質量的影響,兩個超大質量的物體互相旋轉,周圍被彎曲的空間就會發生持續的拉伸和收縮震蕩。原來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理所當然認為的許多日常觀念,漏洞百出。

科學家發現引力波的新聞刷屏了。先感嘆幾句:科學之瑰麗壯觀,它所有的迷人之處,是簡潔、優美、可以理解。這種超越人類經驗的存在,超越感官可觸及的東西,卻能被人類認知。

探尋真理讓人沉醉...

情懷抒發完了,接下來問題,引力波是啥,這一發現為何如此轟動?

看到圍觀群眾紛紛不明覺厲,筆者朋友圈很多受過高等教育、擁有一流學歷的人也在問同一個問題,不免感嘆我們教育真的存在很大的問題。被習題和試卷禁錮的大腦,難以真正深入理解一個東西,沒有熱愛,創新又如何能萌芽?背誦課文不會萌生髮現的喜悅,更不談獨立思考認知世界的快感。我們「權威」的教科書,我們以前「高高在上」的老師和教授,需要自省,甚至回爐。

第一個問題,愛因斯坦發現,光速不變,必然要求空間會「變」。

先普及一個常識,我們看見的太陽散發出來的刺眼的光,跟我們看不見的收音機、手機、衛星發射和接受的電磁波,其實是同一個東西。「可見的光」是頻率在某個範圍的電磁波。

近代研究電磁現象有一個重大發現,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是恆定的,也就是光速是一個固定的數值。無論是在火箭尾焰上出現的光,還是在一架列車上向外打手電筒,「光」這種東西居然不會因為處在運動狀態下提高速度。

就是這麼一個問題,別人都「習以為常」,卻在愛因斯坦頭腦中縈繞了多年。最後,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光速不變,是因為以光的視角看,它沿途經過的空間發生了摺疊伸縮。

這是什麼意思?當某個人要加速的時候,道路突然變長了,然後它到達某個地點的時間還是固定的。

第二個問題,引力是什麼?

很多人對引力的課本記憶還停留在「重力」,重複了一千遍的「一顆蘋果砸到牛頓腦袋上」的故事。

普通人對引力的理解,應該是「兩個物體天生就有互相吸引靠近的力,叫做引力」。這要極需被糾正的常識,引力並不是一種「力」,它是一種屬性,我們生存的宇宙空間(嚴格來說是時空,時間空間互相影響,不可分割)的一種幾何特性。

一開始,我們認為空間是獨立於任何東西存在的。就像一個空曠的舞台,沒人的時候存在,有人的時候也存在,台上會有各種表演,或者堆滿了各式「道具」,而無論上面發生了什麼,都是表演者和道具的事,舞台不受影響;

理所當然,單純依靠人類經驗會認為,空間是我們棲身的地方,無論在地球還是在宇宙,「舞台」本身是永恆的獨立存在。後來,科學家發現「舞台」並不是不受任何影響,「舞台」會因有質量物體的存在而「彎曲」。

空間會彎曲,而不是平整的?空間可以被「掰彎」,證據呢?

實驗證據,日食觀測

常識認為光線是沿直線傳播的。光線發生「彎曲」,並不是光本身發生了彎曲,而是空間發生了彎曲,即光走的路是「彎」的。牛頓力學認為月球繞地球運轉是因為月球受到地球引力的吸引,但廣義相對論則認為是地球的質量扭曲了附近的時空,月球在彎曲時空以最自然的方式運行,走出了一條繞地球運轉的曲線。就如火車沿鐵軌運行一樣,當鐵軌變彎曲後,火車自然沿彎曲的鐵軌運行。

1911年愛因斯坦預言,當恆星的光非常接近太陽時,因為太陽的引力將會有一個小小的偏離,並第一次提出這種恆星光線的彎曲是可以測量的。

1915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發表,並計算出星光在穿過太陽附近時所產生的偏折角度為1.75角秒。光線在引力場中的彎曲,廣義相對論計算的結果比牛頓理論正好大了1倍,愛丁頓和戴森的觀測隊利用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進行觀測的結果,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引力波可以彎曲,那麼時間也可以嗎?

愛因斯坦相對論中關於時間的相對性是不是空間扭曲造成的?空間扭曲使得時間界限扭曲,標準時間面改變,從而使高速運動的物體中的時間和真實時間存在偏差…… 就像三維空間面向外拉伸,高速運動的物體在扭曲的頂端的時間才是真實時間點,而測量時間為原來的三維空間面上的時間.形象點說就是桌面的一塊布,將它的中心用線拉起一點,那麼布所在扭曲面就是真實時間面,而記時者取桌面為記時標準面,使得所記時間超前,造成高速運動的物體的時間稍晚於測量時間.高速運動的物體使空間分界面扭曲,就像被它向它運動的方向拉伸一樣.我們經常所認為的時間間斷要比高速運動物體上的時間間斷要長.如果把它放到二維空間:可以看成一條直線在高速運動物體處被彎曲,當我們看到物體到達該直線時計時,此時我們所測得的時間實際上是它到達彎曲頂點處的時間,但它此時卻不在該位置,而在我們定義的直線上.當物體運動速度更大時,這種差別更明顯.因為時鐘的機械連接並沒有改變,即它的走動是勻速的,所以並不是時鐘走慢了,而是時間真的變慢了,與時鐘沒有任何關係.而空間的扭曲真的只是高速運動物體引起的嗎?會不會還有另外一種我們未曾發現的力,在高速運動物體周圍被激發而扭曲空間,從而阻礙它的運動;這一點又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速率增加,質量增加.」有關了,它的質量真的增加了嗎?還是它所受的阻力變大了,阻礙它發生變化.

所以既然引力波可以彎曲,那麼時間當然可以重疊。


stemmer原創觀點:實時間不可變。

引力波的發現,又一次說明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廣義相對論講,隨著速度增加,時間會變慢,產生鐘慢效應,觀測結果,也是如此。如果不考慮鐘慢效應,衛星就不能正常定位、通訊,會與常規計算結果相差甚遠。高速運行環境之下,必須應用廣義相對論,充分計算鐘慢效應,才與實際相符。

但是,對廣義相對論,存在太多誤區,真正理解廣義相對論的,除了愛丁頓,狄拉克,不知道還有誰?也許活著的只有楊振寧先生了,楊振寧先生的理論沒發現與廣義相對論相違背的地方。順帶科民也民科一句,科學共同體中存在太多廣義相對論民科,對廣義相對論曲解多多,引力子理論直接違反,曲解並違反的有多重空間理論、平行時空理論、時間旅行理論、二維投影及時間靜止理論、反因果論理論、量子糾纏超光速理論,等等,等等,都有一個共同點,都反對因果論,懷疑愛因斯坦提出的局部性和現實性。

局部性和現實性被「否決」,在於證明貝爾不等式「不成立」,用量子糾纏「超光速」現象「證明」的,用與速度無關的量子自璇的屬性「證明」的。一切當「歸功」於妖魔化」的量子自璇,讓愛因斯坦也兩次忘記了相對論。

科學的根基,在於因果論,在於現實性,在於可重複性,否則規律不在,專門研究規律的科學也將不復存在。

廣義相對論,建立在量子力學基礎上,狄拉克功不可沒,沒有狄拉克函數,沒有狄拉克算符,沒有狄拉克方程,也就沒有愛因斯坦場方程。

狹義相對論是平直時空,也即非加速系下的廣義相對論的特殊解,薛定諤方程也是低速下的狄拉克方程的特殊解。經典力學更是低速下的廣義相對論的特殊解。

廣義相對論本質:光速不變,運動規律不易,引力的本質是時空彎曲效應,質量是內稟時空彎曲效應,一切,包括時空都是量子化的。

水星進動,引力透鏡,引力波的發現一次又一次驗證了時空彎曲效應,說明了引力,說明了引力子不存在。只是愛因斯坦沒能將引力效應與三大力統一,留下終生遺憾。

再說時間,本無時間,只是個概念,只是個物質運動快慢與方向性的概念與度量之一。

時間的本質是熵增,不反演,不快進,時間旅行不可行。

熵的本質是不可利用能量與總能量的佔比。用物質運動複雜度來表示熵,只是近似表述,存在太多矛盾,自然界中,存在太多能量運動後,封閉體系中整體有序化的現象,比如結冰,冰箱里的冰凍水,輕動一下,瞬間結冰。

熵只增減,時間單調遞增。光速不變,時間勻速遞增,不論何時,不論何觀測者。

跟著愛因斯坦騎光旅行,腦洞一下,做個思想實驗,任何空間,假設都產生了光子對,所有光子對可到達任何空間,這樣,會發現,只要光速不變,所有的空間中時間都同步,不快也不慢,一步一步地躍著,永不停步,也不跨越。

再說雙生子悖論,弟弟看哥哥時間變慢,哥哥看弟弟時間變慢。假設為三胞胎,中間的那個,是個超人,同一起點,終點,永遠處在其餘兩者等距上,那時會發現,哥哥弟弟的時間同步,分秒不差。

為此,鐘慢效應不是時間本質,只是不同空間下的相對觀測結果,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相對觀測之規律,描述的是光速延遲效應。

光速不變,是實測結果,不是假設。光速不變,就有光速延遲效應,就有不同的參考系觀測時間延遲,就有鐘慢效應,所有才有:

相對的廣義相對論。鐘慢效應產生的只是觀測相對時間,是虛時間,不是實時間。

引力波的發現,證明了空間是可以彎曲的,彎曲的空間彎曲程度不同,引力效應也不同。如果空間不可彎曲,基於光速不變,時間概念得重作,得可彎曲。

廣義相對論說時空是彎曲的,現已假定空間彎曲,這就夠了,時間不用也不可扭曲摺疊。

stemmer原創觀點,保留版權,轉載註明。


每當涉及到這種超現實的問題,就容易出現客觀描述與主觀理解的偏差。專業的描述太晦澀,看過還是一臉懵懂。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裡面有一篇文章寫時間的盡頭,用橘子放在膜上面,幫助普通人去理解空間扭曲。


理解空間扭曲之後,再來尋找時間的結點,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扭曲的空間中,引力場的波作用也是扭曲的,光也會扭曲,時間自然也會扭曲。因為時空本來就是一體的,只不過人們在分析具體問題時,為了表述清楚,在特定語境下把時間和空間要分開來講。


但是,我要說但是了!時空會扭曲,不代表人類可以進行時間旅行。因為這是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時空是宏觀宇宙環境。而我們人類活在經典物理空間,生物本身是穩定的物質構造(改變場能就會改變物質組合形式),時間對於我們的意義就在於自身與環境之間的物質運動帶來的整體變化過程。

而在宏觀上的時空描述的意義,只在於思維的拓展和認知的延伸,不具備現實意義(不是說對現實不產生意義,而是不能與現實直接掛鉤、等同)。在哲學上是兩個層次的概念,雖然用的詞一樣。在科學上是兩個量級之間的概念,雖然用的原理也一樣。

在不同維度的空間中,物質運動速度不一樣,時間衡量尺度就不一樣,觀察者參照系也不一樣。人要想像進入另外維度的空間去體驗時間流逝,必須要擺脫肉體的生物特性。如果你無法想像無我的存在,就無法真正想像時空的扭曲和摺疊時的狀況。因此,探討這類問題時,人的立場要明確、清晰。不能因為得出時空是可以扭曲的結論,就認為人類自身可以通過扭曲的時空進行任意穿越。否則就跟這本書里的老者一樣,認為自己憑意識一瞬間就去過了那個時間結點又回來了。過度的想像與現實相結合,天才就會變成神經病了。??


  空間和時間,兩大科學上的概念,讓我們感受造物者的神奇和厲害之處。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如果空間變換,時間扭轉,那麼可以達到穿越於未來的目的。具體怎麼實現呢?

  把整個人類空間比作一張正方體的白紙,也就是是假想人類生存在空間的三圍區間內,如果扭曲了空間,那麼三圍時空將被打破,空間在原來的正方體中變成類似黑洞的龍捲風形狀。

  

  兩個點相遇見,過去的那個點遇見未來的那個點,人類就有可能衝破時空的鏈條,從過去的奇點穿越到未來,人類就可以穿越時空的枷鎖暢遊宇宙,但是這個點的說明只能是現在去未來,卻無法從過去到未來,畢竟還沒有科學找到過去直接通往未來的奇點。

  

  神奇的是這個假設正方體經過扭曲變成月牙狀,生活在面積里的區間的人並不能感受到時空的變換,除非人類在這個正方體的正上方,這裡的面積變小,而下層將變大,據科學家說時間即空間,如果運行的正常路線被改變,那麼就是時空的改變,人類在空間上轉換了位置,在時間上變換了運行路線,這樣時空扭轉即可達成。

  

平行宇宙說的就是兩個宇宙就像兩條平行線一樣相互平行,不重合也不相交。平行宇宙中也存在著我們眼前看到的同樣的物質,比如說這個宇宙中存在著地球,在平行宇宙中也存在著另一個地球;在這個世界中存在著我,在平行宇宙中也存在著另一個「我」。

科學界發布了一則消息——科學家在地球和月球之間發現了與黑洞相似的能量場。科學家認為,黑洞除了吞噬還有其他的功能,就是作為連接平行宇宙的通道。這是一個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能量場,科學家為此做出了大膽的猜測,蟲洞是通往平行宇宙的通道,而黑洞和白洞分別是入口和出口。它可以產生一些很特殊的能量,這種能量或許可以扭曲空間,從而可以通往平行宇宙,科學家把這一種能量稱之為「黑洞橋」。

平行宇宙一旦被證實是真實存在的,那麼這就將是人類在這個宇宙外發現的第一個宇宙,說不定日後人類移居的星球就是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地球。


1:好吧,談談我個人的看法哈,那麼是這個樣子的,愛因斯坦的理論已經指出了,大質量的天體會造成空間的凹陷,那麼凹陷的空間肯定已經彎曲了,那麼由於時間和空間是存在聯繫的,所以時間應該也是存在彎曲或者扭曲的。

2:再來說說什麼是時間扭曲呢,打個比方,如果說空間是一條直線的話,那麼這條直線因為某些原因變彎了,那麼相對應的時間應該也是變慢了,因為光再通過這條彎曲的線的時候,線的距離被拉長了,那麼光相對應也應該彎曲,那麼光等同於時間,所以時間肯定是扭曲了。


3:那麼,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存在單獨的時間扭曲,因為時間和空間不是各自獨立的,他們是相互的,所以準確的說就是時空扭曲,首先是空間彎曲,然後會帶動時間的扭曲,單獨的時間扭曲我們這個宇宙空間不存在,因為它無法解釋,也無法存在,所以單獨的時間扭曲超出了宇宙規則,宇宙不允許。


4:最後說說摺疊,還是一樣,時間怎麼摺疊呢?就目前人類研究的理論當中,空間是可以摺疊的,但這個理論被成為時空摺疊,還是那句話,空間和時間是相互的,不存在完全單獨的關係,所以時間和空間必然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的一個關係,時間摺疊也就意味著空間摺疊,它們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那麼,這個問題單獨把時間拎出來,我個人認為不合適。


「時間存在嗎?」這個問題聽起來似乎很蠢,但仔細一想卻也嚴肅。

如果一開始基於的假設就是錯誤的,那麼之後推導出來的一切都是扯淡。同樣,如果時間一開始就不存在,往後基於時間的科學研究都需要重新審視。

細思極恐。因為一旦否定了時間的存在,人類目前的物理大廈似乎岌岌可危。但為了科學的升華,這又是遲早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無時無刻都在不斷發生變化。人們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其實更準確地說是感受到了物質變化,比如太陽的東升西落。時間的意義正是為這些變化尋找一個原因,時間流逝是自變數,物質變化是因變數,事物隨時間的流逝而變化。聽起來是個美好的想法。事實上,這個設想也確實幫助人類更好地生活了下來,直到現在。

但當我們冷靜下來,重新審視一下「時間」這個東西。卻會有新的看法。

目前,人類怎麼將時間可視化?沒錯,用物質變化去衡量時間變化。無論是普通鐘錶還是原子鐘,都是用一定程度的物質變化去表示一定程度的時間變化。人類這到底是幹了什麼事呢?其實,人類相當於做了一個定義:假設有一個球,它從A狀態變化到B狀態,定義為時間上的1秒。時間過了3秒,意思就是這個球應該完成了3次A到B的狀態轉變。

我們再來假設一個有趣的問題。

情景:鐘錶計時,CD兩地相隔1000米,一輛汽車的速度是20米每秒,理論上這輛汽車從C到D需要50秒,也就是說計時的鐘錶要走50秒。但如果此時全球的鐘錶同時發生了神秘現象,都只走了40秒,沒有正常鐘錶的參照,也就是說人類無法意識到是鐘錶本身的問題,屆時全人類會作何反應?沒錯,會認為「時間扭曲」。

這聽起來似乎只會讓你產生某種奇怪的感覺。但這個情景的可怕之處在哪裡呢?不妨進一步設想,如果這些鐘錶變慢的原因是空間扭曲導致空間內的物質變化率發生了改變。從空間外看,這一區域的空間「變慢了」,而在裡面看,這個區域的內部仍然保持一致性。而人類若是被「時間」這個概念緊緊束縛,不僅難以認知科學真相,甚至還會為所謂的「時間新發現」而沾沾自喜,這就非常可怕了。

事實上,時間更像是一把虛擬的均勻標尺,是人類想用均衡的思想去審視和度量宇宙的外在體現。即使上述事例中鐘錶出了問題,人類還是會固執地認為時間過了50秒。均衡的思想沒有問題,但如果就此認為它真實存在,這就需要三思了。

但無論如何,實際參與物理過程的其實從始自終都是物質變化,時間從沒出現過。這也就給了我們一個暗示:既然全程只需要物質變化的參與就能度量,何必引入「時間」這個概念,時間存在與否似乎無關緊要。因為同處於一個空間,物質變化具備某些相關性,當那個球從A狀態變到B狀態時,可以理解過了一個空間變化度,在同一個空間變化度內,其他物質也會發生改變。但物質變化的相關性可能並不絕對,而現存的時間概念就非常絕對,當那輛車從C地到D地時,那個球未必就恰恰完成50次狀態變化,但在時間上卻是要求嚴格的50次。更有趣的是,人類還會固執地將誤差算到那個球的頭上,可實際上,球的變化才是宇宙的自然面貌。像時間這樣均勻的東西,更像是虛擬的假想尺,而非實際的能和物質、能量、空間這些平起平坐的某個東西。或許,時間本就不存在,物質變化才是宇宙的根本屬性。物質變化本身就是自變數,是自發進行的,而非需要時間這樣的自變數來讓它成為因變數。

如果時間不存在,人類將如何度量這個世界?正如上文所言,可以引入「物質變化的相關性」。當然,此後物理學的諸多理論都需要重新認識和理解了,包括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想像獨立的空間兩個賽道分別是走路和跑步,但是同時間到達。是不是很難理解?因為走路是直線,而跑步因為速度加速使得路變成一個弧度,所以路程遠了。在現實中是不可理解的,在有曲率的因素在就可以解釋了,道路明明一樣,為什麼變長了?時間還一定?,,,有沒有想過如果速度達到一個臨界點可以不用沿著彎曲變長的道路走,而是直接穿過?結果是時間變短了,只是因為空間摺疊了造成的。速度可以轉變成質量,引用引力波的現象想像:速度達到一定臨界點引起空間變形,可以跳躍式。比如黑洞質量大可以引起周圍物質向他吸引,想像一下宇宙是一張無限大的一塊布,但是黑洞的另一邊是使空間這條布摺疊的另一個隨機點,這個隨機點是不定的,但是質量越大穿越去過的隨機距離就越遠是一定的,如果根據這個質量可以推算穿越距離範圍。所以時間也是可以摺疊的。如果這個概念可行,那麼時間空間都是可以運用的了,到那個時候時間和空間就不是原來的定義。。。。。所以維度這個詞也是狹義的,決定於你能運用它。比如我們是「三維」,空間和時間都一定。能運用這個「質量」間接改變一定範圍的時間和空間就是「四維」。五維可以脫離時間影響,時間就是一個個事件拼接的。你可以說維度很多也可以很少,, , 好了,我也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瞎想的


空間扭曲是相對幹線性空問來說的。擔曲了的空間內不存在平行直線的概會。對於二維空間來說,相當於平面與曲面的差別。空間內線段的長度是否可變化?可變化者,稱為非可測空間。非可測未扭曲的空間,常見的有兩類,仿射空間與射影空間。 長度不可變者,稱可測空間。可測空間內,兩點的連線中,存在唯一一條長度最短的曲線。 它的長度稱為兩點間的距離,是一個幾何不變數。如果可變了,空間就是非可測空間了。每一個空間,在其一點的鄰域內,都可看成是一個線性空間。稱為空間在該點的切空間。可測空間的切空間是經驗空間,即是歐氏空間(歐幾里得空間)。非可測空間之切空間,是仿射空間或射影空間,絕不可能是歐氏空間。當一個空間與其切空間重疊為同一個空間時,這個空間就未被扭曲過。

一個物體在近地空間內拋出去時,軌跡不是一條直線。可以有兩種解釋。因空間隨拋物而發生了扭曲。或者,空間未被扭曲,是受地心引力而使拋物軌跡彎曲。按前者解釋理解,近地空間是非可測空間。測量無意義了。接後者解釋,??近地空間是歐氏空間,與經驗一致。故大家公認,應承認後者。在空間內運動的引力中心,不改變宇宙空問的幾何性質。不然,宇宙空間成為非可測空間,一切觀測都毫無實際意義了。非可測空間內,不存在距離概念,也就不存在速度概念了。無所謂光速變與不變了。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割的。引力波的發現,只是又提供了時空扭曲的證據。

其實無論是從狹義相對論還是廣義相對論來看,時空一直是一個整體。一些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

①Gps的時間調整,由於衛星在外層空間,其所處的引力場強度要小於地表,導致時間要比地上慢了一丟丟,那麼表現在導航上面就是十幾公里的誤差。

②上世紀,科學家也曾做過實驗,在一架飛機上放上一個原子鐘,地面上再放一個,然後環球飛行之後,返現飛機上的鐘慢了,數據和相對論所預測的符合相當好。

再多講幾句,實際上從相對論來講,更本不存在什麼引力。那都是時空彎曲的表現而已,在時空中天體都是按照測地線前行的,放到平面上來講,就是一直在走直線,不會去拐彎的。而由於大質量天體的存在(如太陽),導致時空產生的彎曲,質量越大,曲率越高,那麼此時如果有小質量的天體在附近經過,那麼就會被「捕獲」,一直繞著大質量天體做閉合運動(當然也可能會轉個彎飛走)


推薦閱讀:

TAG:物理 | 宇宙 | 天文 | 科學 | 引力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