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孫悟空的那塊石頭,真身究竟是誰?
《西遊記》書里寫的很明白:「山上有一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
而下文又接著說:「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日秀,地精月華,感之及久,遂有靈通之意。」
這句話,正是解釋上一句話,「石頭」是從開天闢地那會兒就存在的,不是民間傳說女媧補天剩下的神石,也不是誰刻意留在那兒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一塊石頭。
只不過地理位置好,那地方每天都能接收到來自天地間的「靈氣」,時間久了就孕育出「仙胎」。
但凡神話故事裡成精的妖怪,不都是這麼來的么?
可能原本是哪裡的一顆樹,正好周圍靈氣充盈,時間長了幻化成精,再加上一些機緣,指不定那天就修夠了年歲,羽化飛仙。
孫悟空也大致如此。
而下文又繼續講到:孫悟空見到菩提祖師之後,菩提老祖問他父母是誰?悟空答無父無母,菩提再問:「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
孫悟空答:「我雖不是樹上生,卻是石里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這一段話,悟空交代的很明白,他出生的時候,旁邊沒人,只有自己,然而他既然能記得「花果山上有一仙石」,那就說明他在石頭裡發育的時候,是有意識和記憶的。
從石頭裡生出之後,孫悟空已經相當於成年的妖精,所以他在處於「石中意識」的階段,就清晰的明白,自己只是一塊仙石里的胎。
而這塊石頭的來歷,用他的話說,也非人或神力所致,只是自然形成。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
石頭,原本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不過奪了天地造化,變成了一塊能吸收日月精華的靈石。
吸收靈氣的時間一久,自然孕育出孫悟空,整個過程,跟其他神話小說里的橋段差不許多,大致相同。
謝謝。
古今編劇筆下妖王孫悟空的叛逆,使他從一開始就背負了欺師滅祖的原罪,不得不在「緊箍咒—兒歌三百首」的壓制下收斂殺心,跟隨唐僧西行取經。
然而,他心中仇恨最深的還是如來佛祖。從某種意義上說,唐僧作為如來佛祖座下弟子,對他的敵視不過是轉嫁了對如來佛祖的仇恨而已。但是,要解答這一仇佛心理,就要解開孫悟空出身的另一個隱秘之處——它的父母究竟是誰?
佛之子:石頭裡蹦出的俄狄浦斯情結
孫悟空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吳承恩《西遊記》的開篇第一回,就描寫了那塊聳立在花果山頂上誕育了孫悟空的仙石: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
這段說書似的講解,暗示孫悟空其實無父無母,乃是天地精華孕育而成。頗為類似《聖經》中「道成肉身」的隱喻。事實上,在《西遊記》的眾多祖本中,孫悟空確實無父無母,《西遊記》的「直系老祖」南宋時期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里,孫悟空只是自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今來助和尚取經」,但卻並未提及自己的出身,只是說自己曾「九見黃河清」。
元代《朴通事諺解》下卷轉引《西遊記平話》,同樣稱孫悟空是一隻「老猴精」,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里,孫行者自道「一自開天闢地,兩儀便有吾身」。同樣沒有石頭裡蹦出猴子來的出身。只有元末《曲海總目提要補編·北西遊》提到:「花果山水簾洞石猴竊食老子金丹,遂成銅筋鐵骨、火眼金睛,又能七十二變,大鬧天宮」。在這裡才將石頭與猴子聯繫在一起,而後成就了「石猴靈胎」的經典傳說。
然而,問題在於石頭成胎的故事並非孫悟空獨享。如果按史料時間排列,從石頭裡生出來的第一人是大禹,其次是他的兒子——後來建立傳說中夏王朝的啟。《淮南子?修務訓》中即稱「禹生於石」。而《繹史》徵引先秦佚書《隨巢子》中載大禹娶塗山女為妻,因為大禹治水時化為熊身,塗山女「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著急要孩子的大禹,對著石頭大喊一聲:「歸我子!」於是「石破北方而生啟」。這個故事與石猴靈胎非常相似,從出生的角度講,孫悟空與夏朝的啟才是「同胞」兄弟。
在人類學裡,石頭產子的傳說並非如此簡單。著名的人類學家伊利亞德發現,在全球各地的人類起源傳說中,都有石頭產子的故事,在羅馬尼亞的民歌里,甚至還有救世主基督是從岩石中誕生的故事,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名畫《岩間聖母》,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射了這一點。在很多地方的原始信仰中,對石頭的崇拜正是對生殖力的崇拜。
岩石表面有凹陷的石頭往往被視為女陰的象徵,而高聳的岩石則被視為男根的象徵。吳承恩筆下「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的仙石,恰恰可以看作是男根的象徵,而它上面「九竅八孔」這些凹陷洞穴,則是女陰的象徵。
因此,就像日本民俗學家中野美代子女士所發現的那樣,誕育孫悟空的這塊靈石,兼具男性與女性雙重生殖之力,根據《莊子?知北游》中的說法,「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因此,孫悟空既是胎生又為卵生。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究竟誰有如此大能,誕育出這樣一位卵胎同生、男女雙性的石猴呢?
唯有天地間最有權能之人,才能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誕生出一個叛逆的孩子。吳承恩儘管沒有在他的書中白紙黑字地指明這一點,但在他的家鄉江蘇地區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卻留下了孫悟空出身的蛛絲馬跡。
在上世紀民俗傳說調查風行之時,江蘇地區的民間文化調查者,收集了6種孫悟空出身的民間傳說,這些傳說中除了一個與哪吒鬧海中的石磯娘娘聯繫在一起,屬於人類學上的「文本污染」之外,其他版本的故事都指向這塊象徵原始生殖崇拜的靈石之所以能夠生出孫悟空,乃是因為它受到了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的垂青。其中以1988年7月搜集於江蘇丹陽市司徒鄉的傳說最精鍊,也最露骨:
「如來佛祖經過雲台山,坐在一塊大石上休息,遺下精子,走後,觀音老母也在這塊石頭上休息,留下卵子,精卵結合,受日月精華,孕育為石猴。」對創造這個民間傳說的人來說,這個傳說解決了一個問題,為何每次孫悟空遇難,都是觀音去解救,因為這是一個母親在搭救自己的孩子,而如來佛祖之所以將五指山壓在孫悟空的頭上,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嚴厲的父親用巴掌(「如來神掌」)懲罰自己頑劣不堪的逆子。
這種嚴父慈母加一個叛逆兒子的人物設定,在今天的電視劇里已經司空見慣,但對古人來說,這種解釋很好地解決了一個倫理上的難題。如果我們循著這條思路反過頭來回顧《西遊記》原著中的故事情節,就會發現,孫悟空與觀音的關係最為親近,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尋找觀音幫忙降妖伏魔,而如來佛祖卻只能激起他的敬畏之心,恰如一個受到了懲戒的兒子面對他嚴厲的父親。
如來佛祖將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最後又派觀音菩薩指引唐僧將孫悟空從山下放出的情節,彷彿是一種特殊的「再生儀式」的戲劇性表演,通過了這一儀式的孫悟空,不再是之前大鬧天宮的叛逆妖王,而是一位重返佛教大家庭的回頭浪子。
【找空空】學如何選好貨,免費鑒假,聽行業內幕。點擊翡翠講堂頭像——點擊主頁底部聯繫空空。
相關推薦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ea5000035da0d71fb78", "vname": "", "vid": "56a5a7d6b184492e84e58ae1297c9421",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3bff000ec6ada13f6fd6",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ea5000035da0d71fb78",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3485290},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7398551},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2394849}}, "md5": "2ff3d4d9f84d973b22bf0c6bb0b1acf2", "duration": 59.84, "file_sign": "2ff3d4d9f84d973b22bf0c6bb0b1acf2", "thumb_uri": "3ea5000035da0d71fb78", "vu": "56a5a7d6b184492e84e58ae1297c9421"} --}
關於孫悟空的身世網路上有這樣一個流行的說法:孫悟空原本為女蝸娘娘廢棄的一塊補天神石。話說上古時期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一是對冤家,見面就打架,而有一次共工被祝融狠狠的揍了一頓,他覺得很沒面子,一氣之下就用腦袋撞倒了支撐天地的不周山,致使天河之水湧入人間。女媧補天
女蝸娘娘不忍人族受苦,於是她煉就了36501塊五色神石,然而補天只用了36500塊,剩下的那一塊石頭有很多人認為就是《西遊記》中的靈明石猴孫悟空。但很可惜這種說法有明顯的漏洞,據名著《紅樓夢》中所述:這第36501塊石頭的確轉世了,但轉的不是猴子,而是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賈寶玉。
影視劇中的石磯
第二種說法源自《封神演義》,話說通天教主坐下有一女徒弟,和孫悟空一樣,也是一塊頑石采天地靈氣、受日月精華,苦曆數千年才修鍊成精的。《封神》原著中就曾交代此石生於天地玄黃之外,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一個意思,江湖人稱石磯娘娘。大家知道《封神》中有個出了名的熊孩子「哪吒」,因為哪吒殺了石磯的兩個徒兒,石磯一路追趕哪吒到了太乙真人的道場乾元山金光洞,不料哪吒的師傅太乙真人十分護犢子,不分是非直接用三昧真火燒死了石磯,石磯死後也就現出了頑石的本相。而就這塊石頭又受天地靈氣,采日精月華,內育仙胎,後來蹦出的石猴就是孫悟空了。乾元山和花果山
為此小將特意查了地圖,驚奇的發現太乙真人的道場也就是石磯死的地方乾元山,旁邊的那座山就叫做花果山。由此可見孕育孫悟空的那塊仙石很有可能就是死後的石磯。另外中國神話中石頭成精的一共也沒幾個,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更是只有他們兩個,所以說《封神演義》中的石磯娘娘極有可能就是孫悟空的母親。
北京兒童醫院專家曾對生悟空的那塊石頭做過生理化驗,證明悟空出生時,被一層厚13.7公分的胎衣包裹。為灰褐色。據【補天錄】載,女媧悲憫,補天造人,九九陰火鍊石九萬九千年,補天缺,從此天得圓滿,天初成,極寒,萬物不生,陰盛陽衰,女媧鍊石,九陰真火而少陽氣,故天下陰寒。女媧所造之人,終未成功,女媧遂在崑崙之巔設萬丈祭台,裸身其上,鴻鈞老祖依然,二人相擁翻滾,陰陽交合,至此,天地陰陽平衡,冷暖有別,四季分明。因此,女媧受孕於鴻鈞,女媧開山取石,石粉呼入巨多,分娩之時,生下一物,狀若肉囊,色呈灰褐。當時無產婦,鴻鈞且為之。女媧視之,看鴻鈞良久,閉目曰:拋之。淚流滿面。鴻鈞遂拋肉囊於崑崙。女媧補天,感天動地,天地不忍,天降甘露,地哺精氣,以潤肉囊,天長地久,胎衣石化,堅如磐石,其內嬰兒毫髮無損,一日,鴻鈞老祖自推一卦,知有子傳世,思前想後,忽然後悔,遂於女媧跪於補天處,瞬間天地轟鳴,日月無光,肉囊崩裂,一嬰兒出世,嬰兒自離母體,經歷萬年,雖有天地哺育,終歸營養不良,貌似猿猴,傾刻消失於茫茫之中。後鴻鈞遍尋天上人間,化名菩提祖師,傳授兒子法術,以保平安。兒子自小缺乏溫暖,性格叛逆,造成大鬧天宮。當然就是孫悟空啦。如來把悟空壓在五指山下,在如來回西天的路上,女媧和如來以死相拼,補天神劍斬下如來右腿,不是鴻鈞出面,如來性命難保,女媧愛子心切,凌霄寶殿大罵玉帝,不速放悟空,女媧就收會補天石,從此天塌地泄,乾坤顛倒,天不為天,地不為地。玉帝大驚,遂請悟空凌霄寶殿,封齊天大聖,天上人間任你行。其實悟空在五指山下一個星期,只是治安處罰,根本沒有五百年之說。後女媧給兒子滿天介紹對象,悟空從來不去相親,在御桃園被悟空輕薄的七個仙女去向女媧哭訴,死也要嫁悟空,可悟空因從小缺乏母愛,有些戀母情結,居然愛上觀音,悟空素來我行我素,群仙皆知他們的愛情,觀音萬年修行盡毀悟空之手,覺得有損形象,遂同悟空隱居花果山。後七個仙女所生兒子去花果山認父,與觀音所生兒子孫小空大戰花果山前,鴻鈞把八個孫子帶回洞府,後來悟空和如來反目,才有八子大戰八百羅漢,如來逃回老家,搬來其母釋靈珠,珠穆朗瑪峰女媧決戰釋靈珠,從此拉開佛道天界大戰。
我個人通過去連雲港的花果山水簾洞的親身經歷,我覺得孕育孫悟空的那快石頭是吸取日月精化而幻化的神石孕育的孫悟空這種說法有點牽強,沒有說服力。我覺得還是女媧娘娘補天時損落的神石是有可能的,她就是有著靈氣的石板娘娘,一日如來佛祖,途經此地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使他停下前行的腳步,在石板娘娘的那塊神石躺了片刻。便有一絕色美貌的仙子向他走來。與他眉目傳情,互訴衷腸。使如來醒來倍感舒爽。日後這塊神石就幻化成人型,騰空而起,就有了孫悟空的出世。
孫猴子的老媽必須是遠古時期的人物,而且在太上老君之上,如果沒說錯,應該是九天玄女。沒感覺猴子一路走來都是很順嗎?他的無敵師傅菩提老祖至今都是個謎,誰安排的?猴子想學長生不老術,想要個好兵器,都能輕鬆得到,大鬧天宮各路神仙都不敢亂來,只能點到為止,正好老君來降服他,幫他練就一身金剛不壞,火眼金睛?怎麼回事?是不是太順了?所以寡人認為猴子的老媽是遠古時期的重量級人物,才能得到各路神仙的關照!
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時候一定沒想到,如今的網路這麼發達,網友們刨根問底的精神如此之足,別刨了,再刨就刨漏了!這是建立在神話傳說基礎上的虛構小說,禁不起如此推敲的!
如果孫悟空是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塊頑石,那他和青埂峰上的那塊又有什麼關係?親兄弟?那他們的爹到底是誰?女媧補天到底煉了多少五彩石?367塊?還有沒有?
如此推敲下去,有意思嗎?拿這個當個學問來琢磨,是不是有些過了?
有沒有這種可能!第一種悟空從前是一個大魔頭被封印在石頭裡!吸取天地精華!魔心泯滅!重生!第二種是悟空本是一隻猴!突然有天悟了道!便坐下頓悟!時間太久!山上灰塵太多積累成石!吸取天地精華!為何有這兩種大膽的猜測呢?第一悟空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炸出來的! 被封印後!重生就得炸啊!封印這麼久!脾氣肯定不好!得炸!第二點悟空從未見過它展示有一點石頭的屬性!說明他不是石猴!
大禹為治水 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媳婦最後變成瞭望夫石 說明大禹把石頭睡了 孫悟空是從石頭上蹦出來的 說明孫悟空是大禹的孩子 況且金箍棒原名叫定海神針 但是卻只聽孫悟空的話 這裡的奧妙很值得深思啊
我從另一本書|中也講了個小故事,話說當時觀音遊覽東海時,長途拔涉累了,在這塊石頭休息正好來潮,使石塊得了卵。後如來佛祖以此經過,坐在石頭上,使石塊得了精,因此形成石胎。經歲月的養育,形成石猴,石猴吸取了日月精華,而化成石爆石誕生。
可能也是亂寫的,別當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