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朝嘉靖鄧州志記載古隆中歸鄧縣管轄,難道南陽郡在當時管轄古隆中?
這裡就說說所謂的南陽、襄陽之爭吧。
諸葛亮曾經在東漢末年隱居於古隆中,後來劉備聽說諸葛亮有才,三顧茅廬,他們在隆中的一番對話,被稱為「隆中對」,我們讀中學的時候再語文課上學過的。後來諸葛亮成了歷史文化名人,於是隆中二字也因而跟著成為一個大家景仰諸葛亮的地方。而隆中到底在哪裡?卻是一個充滿了爭議的問題。大體上說,關於諸葛亮所隱居的隆中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在南陽,一說是在襄陽。
先來說第一個說法,諸葛亮在給後主所上的《出師表》里說道:「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諸葛亮自己說的,難道還有錯?後世也一般都這麼說,比如劉禹錫的《陋室銘》里就說道:「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但是,襄陽說也不是毫無根據的。東晉的時候有一位史學家名叫習鑿齒,他在《漢晉春秋》中說諸葛亮隱居地是在「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那麼諸葛亮到底在哪裡隱居呢?確切的答案是襄陽。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南陽卧龍崗一帶歸曹操管轄,劉備絕對不敢接連好幾次跑到曹操的轄區內,那無異於自投羅網。
可是,為什麼諸葛亮自己說是「躬耕南陽」?他自己說的話還能錯?這就要說到古代的行政區劃的問題。在漢代,天下被劃分為一百多個郡。其中在今天南陽盆地、湖北省中北部地區設立了南陽郡,也就是說當時的南陽郡管轄的範圍非常廣,比如劉秀的老家是棗陽,但在當時棗陽就歸南陽管。諸葛亮躬耕的襄陽古隆中,在行政區划上說,也是屬於南陽郡。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曹操佔據了南陽郡的郡城,而南陽郡的南部則是控制在劉表手中,所以劉備才有三顧茅廬的可能性。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必要去爭辯,襄陽、南陽都是諸葛亮的躬耕地,這是古今行政區劃變遷的結果。所以當一個襄陽人去南陽做了知府,他曾經寫過這樣一個對量:「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我在本問答中看到一篇文章,感到非常困惑。由感而發此文。作為一名由頭條認證的博士,竟然不知道「沔之陽″在水的北邊還是南邊。大家可以參與討論一下,「沔之陽」到底在水的哪一邊?歡迎參與討論……。
下邊說說,明嘉靖鄧州志。鄧州(鄧縣)自從曹操把鄧縣一分為二之後。在隨後的一千多年中,從未染指過初始的南半部地盤。襄陽隆中距鄧縣約近百里。明朝的鄧縣誌豈能真實地記錄出千年之前,又無實際管轄過的地方呢?唯一的解釋是:一個無法考證的東西,只有根據史書所引野史《漢晉春秋》所言了。作為地方,能傍上一位千古名人,任人都會樂上天,何樂而不為呢?因此說這種史志不可信。
最早記載諸葛亮家所在地的史書,是正史《蜀記》。它明確地指出,諸葛亮家所在地的方位,在「沔之陽″。更進一步祥細到一個叫「隆山″的地方。根據「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我們可以肯定,南陽有個「隆山″無疑。具體的隆山在哪呢?《爾雅釋山》記述「宛中=隆″(山)。也就是今天的南陽卧龍崗。象以上我所列舉的,凡是上過學的人,都應明白的道理。我就不再多說了。
隆中屬南陽郡,所以隆中是躬耕地——狗屁不通!!
"襄陽說"咋這樣神邏輯嗎???
湖北襄陽搶躬耕地,先"證明"這兩個"結論"再說
1、證明諸葛亮說的"南陽"是南陽郡,而非南陽城(宛),如《後漢書》、《三國志》中許多"南陽"不是指南陽郡,而指"南陽城"(宛)。
2、證明,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時,隆中屬於南陽郡,而非襄陽郡、南郡、南鄉郡。很明顯,諸葛亮不可能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
3、證明隆中有"草廬",這可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交代的啊。不過【飄逸的歷史】極力否定,他說諸葛亮沒說過"三顧南陽草廬"。
世上本無《隆中對》
細研陳壽《隆中對》一文,全文除標題外並無「隆中」二字出現且明示為地名,更不用說其位於今襄陽隆中;那麼《隆中對》一文源自何處?
從編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進諸葛亮集表》時的「泰始十年(公元275年)」起,至今已有1700多年,《隆中對》通篇文字,在《諸葛亮集》中一直以《草廬對》而定名、問世;《草廬對》篇名本無爭議,為歷史正宗。後人(清代以後)在整理諸葛亮文集時,開始用隆中對一名代替草廬對,爭議就是這樣被一些不負責任的人不經意間創造出來的。草廬對策源於劉備三顧茅廬(南陽諸葛廬)時與諸葛亮對話的內容,既然是在諸葛亮的草廬中形成的對策,本就是草廬對。「隆中對」在《三國志》、《晉書》、《蜀志》、《後漢書》和《資治通鑒》等正史中都沒有記載,世上本無隆中對一說,只有關於《草廬對》的記載。「隆中對」一名最早見於清代文集《古文喈風》,充其量不過二、三百年,既缺乏可靠的歷史依據,又不能反映客觀實際,因此,《隆中對》純粹為後人所加,應尊重歷史,還《草廬對》歷史地位與真面目。孔明本人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更是有力佐證。既然清代以前世上本無《隆中對》一說,襄陽說把《隆中對》做為今隆中是孔明躬耕地的依據,那麼關於躬耕地是卧龍崗還是今隆中之爭就是一個假命題了。
為地域私利而爭搶名勝歸屬地的寡民心態,讓人聯想到搶孔聖人的薩德民族。『』躬耕南陽『』典故流傳幾千年,已融入漢文明血脈,成為中華文化烙印之一,翻得過來么?
黑里說成白里,隆中對是偽造的,隆中歸那管不等於是躬耕地,我聽老人們說過,以前沒有隆中,隆中才一百多年,說襄陽的是假的,話真是這樣說的我不會為諸葛亮是躬耕那裡和誰變白,因為我得不到一分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