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結局?

自己小時候看了西遊記、很痴迷、後來自己還看了原著、本以為是個喜劇結尾、但是為什麼有的人說西遊記看似喜劇、其實是悲劇?


謝邀。

我看《西遊記》:
唐僧求佛法,最後得佛法;
悟空求長生正果,最後得佛位正果;
八戒求吃飽,最後得飽食;
沙僧求脫苦刑,最後達成所願;
白龍馬求不死,最後也免了死刑。
不忘初心,雖歷經艱辛,必有善果。

有人說悟空失了自由,但其實它本來也並不太看重這個,當年當弼馬溫的時候也是兢兢業業的做事,未曾見它對於這種生活有何不滿,最後離職也是因為待遇問題。

《西遊記》第四回:
玉帝又差木德星君送他去御馬監到任。當時猴王歡歡喜喜,與木德星官徑去到任。
這猴王查看了文簿,點明了馬數。本監中典簿管征備草料;力士官管刷洗馬匹、扎草、飲水、煮料;監丞、監副輔佐催辦;弼馬晝夜不睡,滋養馬匹。日間舞弄猶可,夜間看管殷勤,但是馬睡的,趕起來吃草;走的捉將來靠槽。那些天馬見了他,泯耳攢蹄,倒養得肉膘肥滿。不覺的半月有餘

現在提高了待遇當了佛,應該是好事。因為它當年所求,也是這個。

《西遊記》第一回:
猴王道:「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眾猴聞此言,一個個掩面悲啼,俱以無常為慮。
  只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通背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如今五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
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
猿猴道:「乃是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
猴王道:「此三者居於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閻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
猴王聞之,滿心歡喜,道:「我明日就辭汝等下山,雲遊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君之難。

孫悟空所求,本就是佛仙神三者,所以最後斗戰勝佛之位,乃是善果。

------------------------------------------------------
《西遊記》講的是心,其意包羅萬象,有仁者能見慈悲,有智者能見人情,有悲者能見悲哀,有八卦者能見陰謀暗線。

《86版電視劇》《大話西遊》《悟空傳》都加入了這些改編者的個人感悟,雖然有些與原著有所出入,但同樣也不失為優秀作品。


求正果的得正果。

求長生的得長生。

求飽食的得飽食(八戒這麼多年都很餓真的好可憐其實(??ω??))

求脫離痛苦的脫離痛苦。

求活命的不再是罪犯。

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當然是喜劇。


結局就是那麼個結局,吳老明明白白寫在書里的。

為什麼有人覺得是個喜劇有人覺得是個悲劇?道理不是簡單的很嘛,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哆啦A夢。想讓悟空一直藐視天地的人覺得讓他修成正果是悲劇,想讓唐僧弘揚佛法的人覺得取得真經是喜劇。

另所謂悲喜,雖都是人的主觀感受,也不免受到社會環境及他人價值觀的影響。近年來對西遊記的改編層出不窮,也不乏經典之作,與此題關係不大so在此不加以陳述。真正能讓人覺得有悲劇性的往往是對於西遊的「過分解讀」。

《驚!原來悟空中途就被六耳獼猴替換!》
《倒著寫西遊記原來更有韻味》
《太上老君竟是紅孩兒真正父親》

乍一看覺得是戲謔,奈何寫文者還真的羅列了條條證據看似無法反駁。於是大家就都開始想,這西遊記肯定沒那麼簡單,吳承恩這麼高深的人一定埋了伏筆,搞不好孫悟空入職以後被潛規則了??


他們認為是悲劇因為他們認為猴王失去了本性,不再是齊天大聖了。

不過他卻成了斗戰勝佛。


除了佛,沒有人是贏家


謝邀。
西遊記,我個人看法,這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神魔小說。
悲劇或喜劇,我不想這樣去界定,我們總喜歡界定太多東西。
西遊記有悲劇性,有喜劇性。

只說一點:
有的人極力認為的西遊記是悲劇是因為孫悟空從齊天大聖變成斗戰勝佛,失去了靈性,天性成了等級森嚴毫無創造力的佛界一員。

肆意洒脫的天性或者叫野性,在經歷磨練後有了佛性或者叫人性。我不認為這是悲劇性的。

這世界是否真的有孫悟空?但這世界是真的有人。
人自然有天性,有獸性,有野性,我們馴服了自己的野性,不斷克服天性中粗鄙骯髒的弱點,學會了克己。

人,貴在克己。
我們骨子裡的殺戮氣質,服從於叢林法則,優勝劣汰,但今天很多人沒有殺過人,為什麼?因為有制約,有社會,有規則,要服從。

人之所以成人,不是因為直到今天也存在的某些進化無能,思想無能,剋制不住體內洪荒之力的少數,而是大部分人,都還是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克制自己,按規則生活。


受邀而來。
然而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系列還沒有給它結局,後人也沒有給它結局。
當年的《西遊記後傳》算結局嗎?還有黃玉郎改編的漫畫。
這類作品,已經有許多粉絲,和研究者,暫時沒有結局,還會有更多的同人創作。


對於追求自由的人來說,結果當然是悲劇,因為自由沒了;所有的重點都在孫悟空,因為曾經擁有的一切,最後都灰飛煙滅,空有戰鬥勝佛的名份。看成喜劇是社會的普遍觀點,看成悲劇是心裡有想法,關鍵的是,當你自己的世界觀念確定後,自然知道是喜劇是悲劇了。


如果你認為成長是一件好事,那麼這便是一出喜劇。所有的跋山涉水,歷險救難都是值得並且意義非凡的。
如果你拒絕長大,覺得再沒有什麼比長大更能改變人心,那麼這便是一出悲劇。所有的人和事,都不過是服務於和你相對的那一面,不論那對面站的是人,是秩序,還是信仰。
如果你冷眼相看,那麼這便只是一齣戲。一出熱熱鬧鬧,冷冷清清的戲。
如果你覺得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就是喜劇的話,這是喜劇。
如果你覺得你失去了更珍貴的東西才得來的,這是悲劇。有一句話可以很好地形容,他衣錦還鄉,無家可歸。


蟹腰。
因為那些人自己過的不順利,混不到體制內,所以就安慰自己,成佛就是進體制,進體制就是悲劇。


這事得從韓愈的《諫迎佛骨》說起...


一種科幻分析方法在《西遊記》中的運用及其重大突破 - 荒廢千年 - 知乎專欄
參見本人專欄文章。
總結如下:
西遊記結果是一種宇宙加之於個人的必然悲劇。

另外,記得贊啊,別光關注。


悲劇在於,好不容易取回來的經,還沒念一個字就被帶走了。這經啥意思也沒人懂了


西遊記的結局可以說是開了大嘲諷之術。
陳家莊勢利眼一流,見唐僧他們要成佛了,各種求佛各種阻礙唐僧的去路,但最終無果。
八大金剛倒有點幽默,逃走的,誦經的,絲毫沒有尊重可言,不過他們說的還算實事求是,雖然送了他們一程,但對唐僧他們沒有啥好態度。
到了地方,八大金剛反而不想讓孫悟空他們拋頭露面,只怕真是不想讓那些人知道到底是誰出了力,只想讓唐僧一人領功。
唐僧最後還有點良心,將幾個徒弟和白龍馬都介紹了一遍,算是沒有辜負他們幾個,不過他最後還是沒有眼力,說孫悟空幾人不懂禮數,呵呵。在天上當過官的三個人加一個龍王太子不懂禮數?
最後,唐僧準備在長安誦經,結果剛拿起經卷,八大金剛就要帶他們走,意義何在?不過就是不想讓唐僧等人把經文真正的內涵都傳播出去,這點是顯而易見的。
最後封佛的時候,唐僧真沒有啥功德,只不過堅持走完了全程,解經水平不如三個徒弟,法術一點都沒有,只有一個緊箍咒約束一下孫悟空而已。順便,他的佛號為旃檀功德佛,恰如其分。啥用都沒有,看著好看,聞著好聞而已,一個無用的佛果。在這得贊一下古人的幽默感,這個看似高貴的名號,普通人可能連發音都發不準,可是稍微懂點的就會發現,歧視這個名號的意義就是,沒啥卵用,看著高大上而已。
而孫悟空,僅僅得到一個煉魔降怪的功果,而其他的呢?勸善,治病之類的一點不提,而佛教最基本的就是五戒十善,這時為啥不說了?
八戒雖然好色,但降妖除魔也出了不少力,不過他和沙僧一樣都沒有出全力,雖然如此,卻只得一個挑擔有功,這如來眼睛算是白長了。
然後沙僧,默默無聞,但降妖除魔也出了不少力,結果如來卻只說他牽馬的功勞,呵呵噠,不吐槽了。
白龍馬算是倒霉,最後成為八部天龍馬,還是沒有脫得馬身,還是匹馬。
最後,大眾合掌念的是諸佛諸菩薩的名號,這點有點意思,凈土宗最喜歡的就是念阿彌陀佛,不念其他的,這點也算一次非常有趣的嘲諷。


出家就是悲劇,佛道即超然脫俗。像唐僧那樣本來無一物的人,原本就不屬俗世之間。像八戒那般俗人,卻是凡人真實的寫照。沙僧那樣本來就糊塗的人,最後也是糊裡糊塗的結果(無所作為)。就像悟空那樣的有能力的人,最後也只能出家為僧。難道不是那整個社會的悲劇么?原本悟空可以作為一個改革者,改變天庭,最後只能出家為僧被改變。原本唐僧可以改變整個佛界,卻被貶下凡歷練。豬八戒只不過犯了一個凡人都會犯得錯誤就被搞成豬了。沙僧只不過打了權貴的一盞燈,被受刑責,事實證明人家做過最厲害的一件事也只不過打了一盞燈。


推薦閱讀:

孫悟空不也是妖怪嗎?為什麼那麼憎恨其他妖怪,非要趕盡殺絕?
如果裘繼戎飾演美猴王,能不能超越六小齡童?
如何理解西遊記中如來佛祖與三妖怪(大象、獅子、大鵬)中那個大鵬的關係?
菩提祖師為什麼會把偌大的神通傳給孫悟空?
為什麼唐僧明知道妖怪都要吃他,還總是告訴別人自己從東土大唐而來,是唐僧呢?

TAG:小說 | 電視劇 | 西遊記書籍 | 四大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