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QiCYCLE R1 公路自行車?
如何評價小米投資的騎記發布的公路車 QiCYCLE R1
官網產品介紹:概述
騎過R1,里程沒算,千島湖,天荒坪還有上海市區。
車架整體非常合我胃口,座艙空間夠舒展,幾何緊湊,但是對不太能彎腰的人來說一點都不友好。加速快,加速感真心不輸一些我騎過的好車架。車架沒啥明顯的氣動設計,但是下坡快。這是我騎過那麼多車裡面下坡感覺最爽的一輛,過彎時真的指哪兒打哪兒,軸距短,但又不是太短,靈活但是不會過於神經質。舒適性的話,首先騎姿對於習慣爬坡車類型的人來說沒什麼問題,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就顯得比較激進;緩震及格,比不上市面上幾乎所有的耐力型車,但是不會死硬,跟前文一樣,習慣這類車的人能好好坐著。
但是槽點也非常多。
1.塗裝真特么丑,哈哈哈哈哈。如果要我買這輛車,買回來肯定要花錢重新做塗裝;
2.國產貨的細節啊……座桿必須用止滑劑,否則會下滑;碗組一度搖車時有異響,總之不少細節問題;
3.配件不想吐槽。座墊是fizik arione鋼軌,可能也有騎友喜歡吧,但是據我了解,它對於大多數騎友來說都是碎蛋器一般的存在。瑪吉斯外胎的路感像屎。鋁合金壓縮把,42cm寬,顛,質感不好;
4.原配的輪組沒怎麼用過,一直是換別的輪組用的,不評論,除了功率後輪我要說一句,真的超重……用這種後輪怎麼爬坡……
5.車架只有電變安裝選項。挺大膽的,個人是很認同的,電變當然是之後的趨勢;
6.塗裝真丑,塗裝承載了我80%以上的怨念。
總體來說,是一輛好好打扮一下就會超級好騎的車,尤其是操控感簡直了。但是各種各樣的細節問題讓我無法就這麼說它是一輛好車。
不過再怎麼說,這輛車現在也沒人會買了吧。
臨時手打,寫的都是大白話。
利益相關,我是騎記QiCYCLE的創始人!
詳細的產品配置詳見官網:
http://www.qicyc.com
現在,終於產品出來了,是騾子是馬,我們會拉出來溜溜。
19號,在廈門,面對福建車友進行騎行測試。
20號,在廣州,面對廣東車友進行騎行測試。
後續下周,還會有更多的地方!!!
下面馬上就是到杭州、上海、北京了!
下面來談談測試和認證的事情!
這幾天有不少圈內圈外人對於騎記公路車的獲獎和各類證書發布了各種觀點,我也說說我個人的看法。拋開對這些證書本身的質疑和含金量不說,竊以為這都只是一道很低的門檻。正如一個應屆畢業生走出校門的那一刻,背包里的證書都是各式大小的敲門磚——在首次就業面試的時候,學生自身的才華和能力是無法被有充分展現的。如果團隊在首款新品的時候不具備這種背書的能力,那就連牛都不用吹了。
在這裡面,工作量最大的自然是德國EFBe的剛性和疲勞測試,研發團隊可以得到第三方機構對產品自身的客觀反饋。測試本身需要很長的機台運作時間,連上報關、運輸和文件交涉,前後花費接近4個月時間,目前德國的機台上也在進行下一代型號的反覆驗證。
通過TUV SUD對ISO4210-2:2014和GB3565-2005的認證,是針對銷售產品和人身安全的基本考核,也是行業內最入門的品質保證。前者是國際標準,後者是國內標準,任何一款市面上正規銷售的自行車都需要對這兩項進行送測,否則貿然上市會面臨工商甚至品質上的問題。
關於UCI認證,難免認為這是一個繁文縟節和諸多掣肘的甚至於無益的動作,筆者以前也是這麼認為。不過前年我採訪Cervelo創始人Phil White和已經跳槽到Cannondale的工程師Damon後有了一點點的改觀。他們的觀點是一道道的有形和無形細則組成了一個公平的、嚴密的遊戲框架,真正有實力的玩家就應該在規則下把遊戲玩到極致,當然業內也有個別激進的設計團隊對之嗤之以鼻。為此在R1車架研發的中段,也因應的UCI器材認證進行了若干次的細微修改,研發團隊也和公司上層進行了慎重的權衡和取捨。
關於紅點和台北自行車創新IF設計獎,可能很多圈外人都認為這兩個獎是有錢就能夠評獎,那想法還是簡單點。其實對於一個設計團隊來說,評獎本身考驗的是一個團隊的綜合能力,對行業的熟練和各項準備工作的充分。設計獎對產品本身而言,只能說明該產品不是公模、假冒和抄襲罷了。對圈內人來說,前者是充分條件,後者是必要條件。
以上說的一切,對於騎記的硬體團隊來說只是繁瑣而不艱難的工作,因為團隊人員都是來自傳統自行車行業並且工作多年,對以上的運作可謂了如指掌,需要磨合的只是對各項送測工作的調度安排和時間節點控制。然而正正是團隊里資深人員對以上種種「遊戲規則」的信手拈來,才有對第一款新品的底氣和信心,建立口碑之前要做大量的功課,是騎記硬體團隊18個月來醞釀產品走出的第一步。
騎記這台R1有多好,誠然不是靠這些PPT、獎項和證書來說明來證明,只是通過前期能做的這些「功課」的來說明不會比市售的品牌車架差。而這些,就相當於初出校門畢業生背包里的一堆「證書」來爭取被人力市場檢驗的機會。
因為還沒有見過實際評測,僅從價格方面做一個分析:
ut電變目前7k左右;
功率輪組算6k左右;
三件套和坐墊及其他算1k。
如此算來,車架的價格在6k左右。
那麼,這價格能買到什麼級別的車架?
對於一些高品牌價值的歐美品牌,只有最低端碳架,如閃電8、9r,崔克300、400碳,至於意法逼格品牌如梅花,pina,look等,估計還摸不到門檻;
對於台灣品牌,g、m大概都可以買得到非氣動車架的次頂級,如斯特拉、tcr;
對於大陸做的好的幾個品牌,如kung,quick,銀貝斯等,已經可以拿到頂級車架了。
而整車20k的價格,要逼格可以選擇閃電傻根版venge,崔克emonda sl6(以上為指導價,不排除有些同學可以拿到更優惠的渠道價),就是輪組略次,以後必須升級的節奏;捷安特的tcr Pro1,次頂級車架加ut加碳刀也算是一步到位;真追求性能的,也見過不少zeit加ut加萬元級別碳刀的車友。
考慮到該車網上銷售,線下售後基本沒有,而且品牌附加值幾乎為0,這台車定價20k的價格,個人覺得是有點偏高了大概2k~3k。
而且最重要的是沒逼格,騎車不裝逼跟鹹魚有什麼區別,這價格很多人連美利達都不考慮了,為什麼選一個聽都沒聽過的品牌!- 這價格,挺貴的了。比剛發布的野獸高配足足貴了5000,比Kung的頂級款貴了3000。而且兩萬塊的話Trek、Giant、Specialized等主流品牌都有較多選項了。
- 碳刀:國產廈門碳刀4k以內的有大把可選,碳刀並不是啥亮點。這價位的碳刀還不如黑瞎貓、黑R0或者DA C24開口好使。
- 電變:挺不錯的!
- 功率計:比野獸speedx貴了5k,5k已經可以買到stages、powertap p1了。這車的花鼓功率計說實話並不貴,powertap gs零售價也不到4k。
有小米的招牌在這車的初始市場反響還是不錯的,整體感覺也比野獸要好很多。
請注意,從上到下是按照時間順序更新的。
2016/3/17 19/18編輯了一次,談論了新曝光的宣傳圖片以及答主個人對「練功」的一些看法。
2016/3/18編輯了一次,添加了對新曝光的宣傳圖的一些看法。
哎呀媽呀居然有人來邀請我惹!惶恐的來了。
我們先來看看人家給了些什麼信息先~似乎只有微博一張圖。
一張圖,有用信息還蠻多的~
那個佔據了圖的主體的機械部件應該是shimano的RD6870後撥~這個後撥是shimano家次頂級電子變速套件UT di2的一部分~那麼應該是暗示該車使用了這一種變速套件,且應該是大套件。
UT di2在shimano家的產品線裡面的定位還是很高的,說「專業級」當然是沒有問題的,性能也不錯。價格大約~至少有個6000左右。
然後,從文案來看,特別突出了「功」字,那麼表示應該使用了功率計~但暫時還看不出是哪一種功率計。
最後說價格,19999這個價位,一般可以買到一台cannondale super.six evo.ut公路車加一對vision tc50的碳刀輪組(僅僅是舉例子,不是建議,價格請自己砍)。這種產品的賣點會是:超六車架、防彈碳纖維、ut 11 速、大牌高框碳刀、重量進7、蜘蛛牙盤這些。
按照小米系產品一貫的定價來看,19999的公路車的零件價格(近幾個月平均實際交易價格)總和應當達到25000甚至是30000以上(個人推測,也許偏保守了),基於這樣的推測我們可以對其配置做大致猜想。
車架:極可能是高模量的碳纖維車架,有較高可能是氣動架型,有較高可能使用內走線,有較高可能會和很多知名的氣動車架的外形非常類似,有較高可能宣傳使用了東麗公司生產的T1000級別以上的碳纖維材料,有較低可能使用isp座管,尺碼可能不會太多,塗裝樣式應該3個以內並且可能會宣傳其塗裝工藝。
套件:猜測是UT di2全套,幾無可能採用了別家的牙盤,有可能使用了swissstop的煞塊,有較小可能使用了KMC的鏈條。
彎把及把立及把套:較大可能會使用破風型彎把,材質可能為碳纖維,其他沒什麼好說的了。
輪組:可能會使用歐美大廠的成品輪組,較低可能使用國內的成品輪組,較大可能是碳刀,較大可能是中等或者高框的碳刀(框高估計38~55),可能使用管胎。如果不是成品輪組,碳圈可能使用台灣產品、輻條可能使用sapim cx ray、花鼓有較大可能是chosen,有較小可能是chris king r45,可能會宣傳編圈能力。
座包:難猜,也許是義大利牌子。
腳踏:可能沒有或者渣渣,反正都會上鎖,當然也有可能會上shimano的公路鎖踏。
功率計:難猜,有較小可能採用了pica的功率計,有可能採用了其他品牌的功率計。
智能性:有可能使用內置感測器,通過與小米手機鏈接(通過APP)使得小米手機轉化為多功能碼錶(提供速度、位置、路線設計、競賽、模擬訓練計劃、交通情況及天氣預報功能),有較小可能在車架內安裝防盜設備(車架內部放置低耗電量的GPS定位器),功率計測量結果也會顯示在app內,組合小米手環的心率監測功能形成全套的訓練監控。
以上就是2015.3.16時我的猜測,之後會更新,不知道最後會中幾個呢~
……就在3.16當天……
有哥們提醒我,我被打臉了,不是破風架,我感覺再也不會愛了。
這天殺的長這樣
細細的後上叉,應該可以提升舒適感,應該是用了整套的UT di2沒什麼意外,車架管型沒有太破風的設計,輕量化有優勢吧,但是高速巡航應該一般。拉扯、起步、爬坡也許會更有強一些。
應該是內走線,猜中了但不太開心,作為前技師會覺得有點麻煩。
車座很薄沒什麼可說,輪組應該是碳刀,個人猜測38~45,編法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吐槽一句:不太好看。
先這樣。
…………還是在當天…………
美騎網在網上已經出了報道,實車現身台北展。該車應該是和騎記app合作,由江蘇永祺代工的產品,重量據稱會控制在7公斤內,採用的是低框輪組,座墊品牌為飛賊。
據樓下的一位朋友透露的信息,這車有向著cervelo r5和cannondale supersix evo看的意思,這麼看我一開始舉例簡直神預言了……當時還不知道是這樣的架子。
那麼其實很明顯了,我們直接把該車和超六對比,5000的差價來個不錯的碳刀問題真的不大,如果假設車架和其他配件基本相同的話,其實就是讓人在電變和機械變的差距加上公路計和內走線的價值來比拼超六的溢價(這個比較已經是比較不利於超六的了)
我選超六
理由1.:電變和內走這兩個「優點」未必有利於一些需要自己裝車和維護的用戶(一些減重黨未必會喜歡帶著電池一起爬坡,比如我的一位基友就已經明確反對,但我自己是覺得沒有問題,內置電池重量據資料顯示才59克),現階段也難以確定該品牌安裝調試與售後服務的水平。
理由2.:品牌溢價。
…………在3月17日…………
美騎網更改了之前的新聞稿,代工方修正為台灣永祺車業。此外在今天中午左右,小米放出了一張圖片,應該與此前第一張是相同系列的,放在下面。
還是在強調「人人有功練」的概念,圖片中把立蓋微微升起,露出一塊小小的原型電路板,電路板上也可以看得到晶元(猜測是感測器一類的東西),這應該是在展示單車內部的「智能部分」,與文案結合的推測是該產品可以通過分布在車上各處的感測器收集騎行時的各種數據,再通過APP(騎計)進行匯總、記錄與分析,達成「練功」的目的。
此外再補充一個細節,通過展示的整車來看,電子變速套件應該使用了內置式的電池BTR2。
安裝位置應該在車架及座管內部,重量為50克(wiggle數據,比CP家的V2電池130克的重量輕多了)。
這裡再說下感想,單純拋開品牌來看,R1其實有點適合作為一些「老鳥」的主力參賽車以外的練習車使用,推測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內走線和電變這樣的優點遠遠算不上「小白友好」,尤其是長期使用過程中電子變速的使用及維護工作對騎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UT的電池大約可以使用700小時,耗盡後即無法變速,寒冷天氣會減少續航時間,不太適合一些入門者。此外據稱電變的線管有一定的脫落風險。當然電變的前撥自動半檔功能基本解決了鏈條蹭前撥的問題還是帶來了很多方便的)
2.功率訓練方式在目前情況下基本還是「PRO們」的專屬,功率計與其他感測器所提供地數據更適合作為競技導向的訓練的參考(對一些擁有著拉練習慣的業餘車手來說,可能會將更多的預算投入到其他部件的升級之中,例如答主身邊的大部分車友都表示售價已經較為低廉的國產功率飛輪的誘惑遠遠小於同等價格的無牌自編碳刀)。
當然從答主本身出發,是樂見「fitting」和「功率訓練」在「公路黨人」中的普及的,相信在將來,其普及程度將會逐漸接近於「上鎖」也許將來連公路車車友們聚會聊天時,也會逐漸按照功率的瓦數而非愛車的價格或品牌推選出真正的「大神」
但也許,不會那麼快。
無論如何,路還很長,不管是距離R1實際發布,還是中國自行車手們的明天。
…………在3月18日…………
小米繼續曝光了一張宣傳圖,如下。
內容蠻明顯的,R1採用了功率計花鼓,否定了之前PICA的猜想。
功率計花鼓當然不算是首創了,powertap之前就做過好幾款這類產品,採用藍牙和ANT的方式連接,目前售價大約在4K以上(wiggle的powertap g3大概是4300)。
說到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很多人看來,R1和之前發布的」野獸「的高配版在配置上的主要差距是功率計(我姑且認為野獸的氣動架和R1的超強爬坡架打平好了,實際上嘛,就不去探討了),雙方的價格差距正好也是5000元整,那麼一台原裝的R1如何在」俗人「眼前體現出自己的優勢來?
接下來談談功率計花鼓,發布會還沒開那麼先用同類產品來猜猜好了,就比如2013年出現的powertap gs
這款花鼓重量大約是320克(13年的數據,對比chris king的R45大約重了100克以上),售價約6000,誤差大概百分之2左右(官方說法是1.5),自帶電池(差不多能夠用350小時,萬一R1上用的產品高度相似,那麼恭喜用戶們,你們又多了一個設備要充電),根據philip eleven的博客」powertap測量功率的方式,是通過測量軸心和軸殼的相對位移量,結合當時速度來換算功率的。也就是說,其軸心與軸殼的左側相連,右側和軸心之間是沒有剛性連接的,因此其驅動側也就相當於放在了左側。原廠註明輻條交叉數必須大於2X。「(本答案不討論同時曝光的法蘭盤和法蘭距這些,有興趣的請問Philip eleven或別的大神)
下圖為花鼓結構,引用自上述博客
powertap的準確度是有好評的(缺點是似乎不能分別測出兩腳的功率,但對訓練應該影響不大),對比其曲柄功率計來說實在不能算是個壞選擇,那麼現在的問題是:
2016年三月份發布的R1搭載的功率計花鼓能夠達到甚至超越2013年發布的powertap gs的水平嗎?
我想,也許只能等待3月22號的發布會了。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最近R1在廈門和廣州會有試騎活動,能去的朋友還是希望盡量去吧,作為一個在三線城市的苦逼娃,我已經說不出話來了。
------------------------2017.8.25------------------
一年過去了,R1,總體上來說不能算很成功。渠道的鍋有之,尺碼的問題亦有之。一方面來說不錯的重量與接近Cervelo R5的騎行感受確確實實彰顯了實力。
但在另外一方面來說,這種專業公路車居然在初期連S碼、L碼都欠奉,顯然是…………嗯。
很為這一款車可惜。
目前大概16000的價格,想試試可以自行入手。
車子看上去不錯,只是為什麼只有一個配置的?
難道沒有人像我一樣比較喜歡傳統點的機械變速么。。。。先不說車怎麼樣
單單看售價
普通人會買?
專業玩公路的會買小米?
車子本身不評價,但應該會有騎行遊戲、訓練系統,所用的硬體包含功率計+騎行台+電腦屏幕,各種智能配件收集騎行數據彙集到電腦,可以進行訓練、比賽、遊戲等,參考ZWIFT。
原因:個人比較看好這塊,車子本身帶功率計,搞了這麼久不帶這個系統,說不過去,當然這個純屬猜測。
3/23更新,
官網推出來的圖片和數據,
1.看看重量的問題:
一開始我有點小失望。
原本我收到的資訊是800g左右的車架,我馬上就聯繫了開發這款車架的朋友,從他那邊得知Qicycle這款車架裸架的確是只有810g,不過它重量的演算法比較厚道,就是把水壺螺絲,座管夾以及其他一些車架上的金屬配件都算上去,在一些比較雞賊的品牌那邊這些都不算在內的。
不過沒有在重量上去衝刺700g等級,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剛性上來,這本身就是專業的做法,剛性好才是競技型車架的命門。
7Kg的整車不算超輕量,但也算數一數二,還是值得點贊的。
2.車架的設計
這輛車設計的角度尺寸比較激進,常常說的比較激進指的就是車架的立管角度,就是B這個值seat tube angle,一般這個值在69°到74°之間,越大則速度越快,越有利於衝刺,越小則舒適。
可以看到這個值基本上是上限設計值,就是完全沖著競技車來的。
這張圖值得玩味的地方在UCI標誌,查了它的編號,是真的通過了,所以是可以參加正式比賽的標準車型,側面也可以看出車架設計師的功力來。
見過很多大牌的設計師常常會設計出車架不能通過UCI還要修改的。
上面那三個……我就呵呵了……
3.配置:
這個配置當然在這個價格也是好得不要不要的,飛賊坐墊、功率花鼓、Di2變速,這都是裝逼利器,看看同價格崔克的,只能買個105的……
4.智能功能
一直認為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不必太在意。
5.代工廠:
代工廠實力很強,TOPKEY的確是業界王者,閃電也是他們代工的。
但是宣傳說在台灣生產,我就笑笑不說話了,現在哪家不在大陸開廠的?
為什麼非要覺得台灣生產的比大陸質量好?
6.說說缺點:
車是好車,若說缺點一個是售後問題,非專業車商總會有這樣的疑慮,萬一車有問題,保修將是一條艱難的路。
二是size太少,既然是定位專業競技車,size過少就讓許多專業人士少了選擇,畢竟頂級車友,車大一點點騎起來都不舒服的。
以上個人愚見
--------------------------------------------------------以下廣告,可以不看--------------------------------------------------
華山先生的小店 華山先生的小店
最近幫過幾個朋友返修過受損的碳纖產品,發現很多人找不到返修的門路,如果有需要一些可以返修的我可以幫忙一下。
另外我知道有些碳刀、把手、水壺架等配件在售,性價比也不錯,碳刀也就幾百塊,也是代工廠的產品,沒有貼品牌標而已,有需求可以考慮
http://weidian.com/s/904192714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或者點連接 華山先生的小店
騎記腦殘粉。
之前我不知道他們在搞公路車,但這幾年和騎記吹牛最多的是,如何綜合判斷一名騎行愛好者的能力(戰鬥力、綜合水平 whatever),這裡就不扯專業運動員或發燒友的全套設備(佳明全家桶——GPS表頭、速度計、踏頻器、心率帶、功率鎖踏等,玩具搬搬磚都會有,我還差最後一個)。
一開始,我覺得騎公路肯定是拼速度了,於是騎記里的個人信息出現了「最高速度」這項指標,但後來發現這個參數很容易因為手機抽風、數據異常飆出很奇怪的數值,而且大家為了刷速度,容易出現安全問題,所以用「最高速度」來衡量某個騎行者,不是很科學。
接著想,不如我們用騎行的總里程來算?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發現,長期霸佔排行榜的那些用戶,因為軟體用的久,平時也很活躍,新玩家基本打不過,歷史裡程也不科學。
那就再試試看平均速度吧,如何平均呢?每次騎行的平均速度,來做平均?這塊我沒有問具體的細節,雖然覺得還是哪裡不對,如下圖
通勤速度,我一般保持在15-20公里/小時(10公里內,山馬),訓練速度一般在25-29左右(50公里以上,大組公路)。用AV似乎也不是很好的展示騎行者的能力。
===================================================================
以上數據,我們只要一台車、一個騎記APP就能獲取,接下來是普通數據和騎行數據的分割線。
「小夥子,你踏頻一般在多少啊?90-110RPM左右吧,AV30巡航的時候一般保持在115。」
另一名旁聽的小夥子,就會回家默默的google,踏頻什麼玩意兒,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沒多久,車上多綁了一塊藍牙踏頻感測器,和騎記APP可以關聯。
踏頻的多少,也不是很可觀的體現騎行者的能力,畢竟通勤和訓練的情景不同,踏頻器也是一個門檻。踏頻數據主要是幫助騎行者提高成績,讓自己騎得更輕鬆,避免運動損傷的參考值。
===================================================================
「我在爆發的情況下,心率能到200!」
旁聽的那名小夥子,又嚇尿了,卧槽這裝備黨怎麼還有奇怪的東西,回家google了一下,又買回了一條藍牙心率帶,和騎記接著繼續採集數據。
心率對運動來說,都是個好東西,只要採樣準確,可以讓運動員在跑步、騎行時對自己身體情況有著很好的控制。控制心率,相當於控制自己的功力,在關鍵時候突破,在巡航時保持節奏。但要知道,專業運動員和普通愛好者的心率會因為心肺鍛煉而有著很顯著的不同……別人AV25相當於熱身的時候,你的心率估計已經到150左右了,別人AV上40的時候,你的心臟可能快崩出來了。
不要老看破風裡的佳明Edge520,心率220,人不是成仙了就是設備壞了。
===================================================================
看看騎記的殺手鐧是——人人有「功」練。功率這玩意,我應該是去年和騎記討論過,說當時我想買個stages的功率曲柄(價格感人),他告訴我,騎記馬上就要有顛覆性的產品,把功率計市場拉下水!
每個騎行愛好者,無論是山神還是30巡航的公路,單位時間內的做功,是可以精確統計的。
如此,可以根據功率數據的長期統計和數值分布,算出一個人在騎車訓練時的平均功率——也就是這個人的戰鬥力了。
參考 和職業自行車運動員一起騎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公路車
如果知曉你的功率,再去看職業運動員的功率,容易出現下面的情景,所以自己幾個盆友為什麼一起騎都贏不過專業選手,是很簡單就能判斷的。
順便曬一下自己的數據,以後遇到最大平均功率比你厲害的人……老老實實服軟,然後加強訓練,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吧
===================================================================
總結騎記這款大組公路:- 車架設計的思路就是輕量化,為什麼選擇輕量化而不是氣動架,因為有數據支持,具體的參考騎記社區里的帖子
- 套件搭配,騎記這群人也是很久之前就放到社區帖子里了
- 碳刀什麼的……某叔用的就是碳刀,我好奇為啥不上橢圓盤,估計是預算要加
- 內走線?技師的噩夢,能不提就不提,不要老拿內走線說事
- 感測器,踏頻、速度、功率計,樣樣都是黑科技,一台20k的車集成了功率計,值得一試
你以為一台20k的公路車,就是這次採購的總成本嗎?
- 騎記沒給你配鎖踏,7公斤的車 好意思裝個300g的鎖踏?然後淘寶一看,買個look的還是speedplay的?預算2000-3000
- 水壺架和水壺考慮一下超輕和破風的版本,預算500-1000
- 買個氣動頭盔把騷年,預算500-2000
- 手套、騎行服,預算500-2000
- 騎行眼鏡,預算500-1500
最後告誡大家,一定不要玩公路車!
最後告誡大家,一定不要玩公路車!
最後告誡大家,一定不要玩公路車!
更新一下設計師信息
說明出來了,大家自己看吧
http://home.mi.com/shop/detail?gid=139
轉發刀疤兄的一篇文章說明誠意
曾經我以為我只是買不起房子和汽車,如今我連自行車都買不起了。
相比樂視好的多了,至少三觀正確.配置也還不錯,不知道沒有品牌加成會怎麼樣,真希望出硬尾山地,國內很多時候還是需要硬尾山地的.
有功率計和電變碳刀老實說賣2W並不貴,基本上一步到位了
上周參加了上海的試騎活動,我給這個車打80分
5分扣在車架:只支持電變,升級車架後這個車架很難處理
5分扣在坐管:坐管不支持碳軌坐墊,而且是異形管,很蛋疼;坐管頭用了很雞肋的專利技術(坐墊角度調節和坐墊前後調節分開),個人感覺華而不實
還有10分扣在坐墊。如果這車沒有坐墊,我只扣它5分。
然後說說車架吧,1000w的表顯功率拉了幾次,感覺強度對得起價格。
最後我們看看車架做工吧。我就拍了一張車架內壁圖。這個價位大牌太多了,沒意思。
而功率花鼓是最大敗筆,導致輪組不能換,換掉這個車就沒有任何價值了,職業隊都是用牙盤功率計是有道理的
整體配置在這個價位上吸引不到目標用戶
自行車和汽車一樣是有品牌積澱的,別說人好不好,品牌溢價粗俗又實在,每個騎車人都認的,1.9w這個沒法搞
這個車給我印象第一眼,和國產車品牌比亞迪有些像。品牌就有毛病,看到qicycle.這幾個字母,我感覺在騎一個小綿羊。麻煩能用點心不?能多學點英語么?還是中英合璧的,還不如比亞迪的BYD呢。就沖這個標,不買這個車
。。。。沒逼格。
基佬看不上,新手也看不上的一輛自行車 留給米粉吧
有世巡塞車隊使用嗎?有Pro佬騎著參賽嗎?都沒有,那我幹嘛選這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