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軍的伙食怎麼樣?

都有什麼?詳細點~關於《惡魔的飽食》,這本書不是說731細菌部隊的么?他們也不能代表整個日軍啊,我想知道二戰時日軍的伙食情況,有資料最好,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日軍伙食情況,他們都吃什麼,食物品種和食物供給情況,還有單兵的飲食標準飯菜的設計等等都很想知道。謝謝大家了。。


【長文慎入】
原文鏈接:二戰中日兩軍的伙食對比【原帖來自德三吧】
最初作者:

薩蘇的微博_微博

日本武士因為身份是軍人,要時刻應付艱苦的作戰,所以他們被訓練為不在乎飲食的好壞。古代日本武士往往吃1個飯糰就當做一餐飯。古代日本武士作戰跟中世紀歐洲騎士一樣,都必須自己攜帶糧食作戰。糧食一般由僕人攜帶,口糧量從維持一周作戰到一個月作戰不等。
大名一般不提供給武士們糧食。除非作戰時間超過之前的預計,大名們才會強制自己領土
內的農民們將糧食送到前線。好在日本國內領土狹小,大名又多如牛毛,一般戰爭在一周左右就會結束,所以軍隊的糧食問題並不嚴重。
這段時期,武士基本自帶什麼就吃什麼,所以五花八門,什麼都有。貧窮的武士帶雜糧飯,干蘿蔔和少量肉乾,富裕的武士則帶精米,鮮肉和高檔魚乾。
到了豐成秀吉統一日本以後,國家開始建立正規的軍隊,軍事供給制度也開始轉變。武士作戰開始不需要自備糧食,糧食全部由大名供應。這樣有助於提高軍隊戰鬥力和補給水平,不至於這個武士還有1個月口糧,而那個武士口糧只有3天了。
豐成秀吉時代,日本武士口
糧非常簡單,就是稻米,調味的味增和鹽。武士一天的口糧大概是稻米半升左右(糙米約700克,做成米飯大約1500克,也就是1公斤半),一勺鹽,兩勺味
增。由於沒有副食供應,這些稻米
其實是不夠吃的。日本武士由於大部分需要披著鎧甲,拿著各種武器作戰,所以體力消耗很大,一頓吃500克飯根本就是小意思,一頓吃上1公斤米飯的也不稀
罕。所以每天的米僅僅滿足武士最基本的需要而已。
==========================================================================
隨著日本明治維新的開始,日軍開始向現代化軍隊躍進,不過軍用口糧的變化還有個漫長的過程。
1874年借口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進而吞併琉球,是日本建立新式陸軍以後第一次對外使用武力。當時登陸台灣的日軍有3600人。為了這3000多人正常吃飯,負責後勤供應的人員就有2300多人。

軍的軍用口糧還在初創期,非常簡陋。它們是一個飯糰,加上日式腌菜和其它少許鹽,附使用竹葉包成的一個所謂便當。此時日軍士兵每天的米量還是月700克。
大家可以看到,其實 這段時期日軍的 口糧同豐成秀吉時期 沒什麼不同 ,唯一區別是採用便當 這種容易
攜帶的方式。由於口糧單一,缺乏營養以及缺醫少葯等問題相當嚴重,此次日軍出兵台灣病死650人,而戰死的僅僅20多人,這為日軍敲響了警鐘!隨後是日軍
口糧迅速發展期。6年後的西南戰爭,也就是鎮壓西鄉隆盛為盟主的舊武士叛亂期間,日軍出兵高達6萬人。他們的口糧就出現了現代化的英式餅乾,魚乾和牛肉罐
頭。
之後幾十年內,日本軍隊的伙食越來越好。
西南戰爭期間的餅乾,魚乾和牛肉罐頭雖然可以彌補人體的熱量消耗,但口感都不敢恭維。以魚乾為例,採用日本傳統做法做成柴魚,導致高度脫水,堅硬無比。吃的時候要用刀用力削成一片片,如果軍隊在急行軍中就只能用牙齒硬咬,一般牙齒稍差的人根本是咬不動的。
==========================================================================

到了日俄戰爭期間,日軍的口糧已經不錯了。士兵攜帶的一天口糧,基本為干米飯650克或者餅乾600多克,一個250克的牛肉罐頭或者鱒魚罐頭,還有干蔬菜,腌制的魚肉,魚乾,干蘿蔔絲,福神漬,干海帶,醬油,味增,清酒等等。
中國大陸有種錯誤的看法,就是二戰日軍的口糧很差。誠然,日軍在二戰後期因為部分軍隊,尤其是太平洋群島上的日軍補給被切斷,導致出現大量餓死人甚至吃人的情況,口糧自然不可能好。
不過實事求是的說,在整個抗戰中的中國戰場的日軍口糧是相當不錯的。除了少數日軍因為孤軍深入導致後勤極度困難(比如從上海殺到南京),基本不存在吃喝艱難的情況。

有些文章中列舉如下:
一位入伍前在橫濱當造船廠工人的新兵說:「在我入伍的第一天,我們吃到了一頓特殊的美餐,紅小豆煮粘米飯,但是就在我們吃飯的時候,上司發話說:『這是你們吃到的最後一頓好飯了,從今之後一切都會變得嚴酷起來。』」
後來,陸軍和海軍新兵們通常所吃的早餐就是涼米飯加鹹菜以及一杯冰冷的茶,而且要極快地吃完,以便趕回去繼續軍事操練。午餐可能是米飯加上一點肉或魚,晚飯則不過是一碗湯加上一點點米飯和蔬菜。
其實這是將一篇文章斷章取義的結果,以表現日本人吃的也很差,國軍吃的差也不算什麼。
他們拿這些日軍新兵訓練說事,其實只是看到一個表面。日本士
兵進入新兵訓練的幾個月時間,伙食非常差,也吃不飽。這並不是日軍無法以高標準供應新兵,而是主要是日軍因為訓練需要才刻意這麼做。這種目的是為了鍛煉日
軍士兵的意志和絕對服從命令 的能力,包括新兵在 這期間被教官和老兵隨意毆打也是這個意思。
一旦完成新兵最初的訓練,日軍士兵的口糧立即增加,完全不同了。日軍新兵完成訓練以後,一般會比沒參軍之前強壯很多,體力也有很大提高。
在抗戰之前,其實日本國內並不很富裕,尤其大部分農村地區也比較貧困。普通農民青年平時也就吃吃雜糧飯和蘿蔔,各種節日期間才能吃糙米飯和魚肉,至於鮮肉,雞蛋和精米是很少吃的。

日本士兵的伙食標準明顯高於普通日本人,基本相當日本國民中小康之家的水平。米飯管夠,每天都有肉吃,副食也相當豐富。即使在日俄戰爭中作戰的部隊,一天
也是早中晚三頓。主食全部是米飯,早飯一般是腌菜,午飯和晚飯則正正經經吃鮮肉,雞蛋或者罐頭肉,也就是每天兩餐必須有肉吃。
而當時同時期的日本年輕工人很多 也是軍事化管理。他們每天的副食基本就是腌菜,味增,蔬菜。一周僅有四頓飯有葷腥,而這些葷腥不過是所謂的豆腐豬肉湯,鹹魚,魚乾這類最低層次的副食。而這樣的工廠還是日本國內所謂伙食待遇很好的工廠,很多日本農村青年都搶著報名。
通過這些對比,足可以見在日本軍人被重視的程度。

其實日軍的飲食是一個完整而且科學的體系,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研究和驗證定下來的,比國軍要先進了幾十年。
==========================================================================

抗戰期間日本伙食標準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陸軍發布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對軍人在口糧定量標準進行了修正。日本軍方根據近一年以來在中國的實際作戰經驗,提高了日軍士兵伙食和肉類的定量標準,如此制定了日軍之後7年多的標準伙食。

日軍基本伙食定量(駐地伙食)
精米660克(約等於13兩)
精麥210克(約等於4兩)
鮮肉210克
蔬菜600克
澤庵60克
醬油0.08升
味增75克
鹽5克
砂糖20克
茶葉3克
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
香煙20支(約一包)
特殊定量(主要用於戰鬥期間)
精米580克
餅乾或者壓縮乾糧230克
罐頭肉150克或者干肉60克
乾菜120克
梅干或福神漬45克
醬油粉30克或者濃縮醬油40克
味增粉30克
鹽5克
砂糖20克
茶葉3克
營養食品45克
清酒,甜食,香煙同上面一致
替換定量
另外還有一種替換定量,主要針對戰時物資不足提供上面兩種定量的替換。
以主食為例,精米870克或者麵包1020克,或者餅乾690克,或者壓縮乾糧60克,或者精穀物900克,也就是說這裡面五種都是可以替換的。
肉類則包括:熏肉80克或者雞蛋180克
腌菜包括:鹽漬或糠漬醬菜120克
調料類為:味增150克或者鹽0.08升或者調味汁0.08升
==========================================================================
可以說,日軍戰時的飲食水平是相當高的,不但主食定量很高,而且有大量肉類作為副食,同時還提供了適合日本人口味的腌菜,味增,甜食等各種東西。
日軍戰時的口糧基本兼顧了日常行軍和戰鬥期間人體所必須的熱量,維生素,蛋白質需要
,更接近於日本人平時的餐飲習慣,同西方軍隊有著極大的不同,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的。

平時精米的運輸通過汽車,輪船,火車,每次運輸量是很大的。對於這種山地地形,日軍就只能使用馬匹運輸,運輸量就大為減小了。日本士兵用大米飯逗中國的小孩子,當時大米飯對小孩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連中國士兵也吃不上大米。
==========================================================================
精米:所謂精米就是精磨後的精白大米,是指去到糠皮和糊粉層的大米。日本古代農業技術是比較落後的,糧食產量也不高。普通農民為了糊口,只能吃舂過一次糙
米。糙米的口感和精米有明顯不同,糙米去殼後仍保留存些許外層組織,故而口感較粗,質地緊密,煮起來也比較費時,但比較容易填飽肚子。
在古代日本,能夠吃到加工過2,3次以後的精米的,只有少數貴族,大名以及一等武士(大名身邊的親信內臣)。

到18世紀,由於日本國內稻米連續豐收,人口又不多,導致糧食過剩。此時日本人敢於浪費一些糧食,普遍將糙米精加工搞成精米,連普通的武士和農民也開始吃
了。精米的口感很好,一吃就愛吃,越吃越愛吃。不知不覺中,日本國內開始了一個所謂精米熱。老百姓把精米尊稱為銀舍利子。遺憾的是,日本並不是每年都有這
樣的豐收,大部分年份普通老百姓只能吃糙米,少量精米只能留在接待客人或者重要宴席的時候吃一下。
精米是貴族和大名的食物,也是身份的象徵。但可笑的是,由於大名們長期吃精米,吃不到糙米的米糠上面富含的許多維他命、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導致普遍出現可怕的腳氣病(缺乏維生素B導致)。在不知道維生素為何物的古代,腳氣病是一種無法控制的絕症,一些大名還因此喪命。
日本近代明治維新以後,軍人成為全國最重要的人,自然不能吃農民的糙米,而必須吃最好的精米。這樣一來反而給日軍官兵帶來極大的麻煩。據統計,甲午戰爭中,有百分之二十的日軍死亡病例,是因為腳氣病導致的。
隨後的八國聯軍侵華中,參戰的2萬日軍只有300多人戰死,900多人受傷,但居然有2300多人患上腳氣病不能作戰。

到西方醫學家在1912年發現了腳氣病致病原因以後,日軍才恍然大悟。他們本來想將精米完全改為糙米,但已經吃慣了口感極佳精米的日軍官兵幾乎全部強烈反
對。當時日本農村很多年輕農民尚且不能經常吃到精米,在殘酷的新兵訓練中,他們唯一的樂趣就是吃精米飯。現在如果連這點樂趣也沒有了,那真的只能毫無樂
趣,形同苦行僧了。況且精米做飯還有用水較少,易於長期存放的特點,所以日本官兵們以這兩個借口去鬧,看起來是很有道理的。
日本軍部無奈,只好下令禁止官兵以精米作為主食,每天吃的精米中,必須加上百分之三四十的糙米或者大麥。
可以看到,日軍一天定量中精米高達13兩,精麥也高達4兩,光是主食就已經有870克,接近一公斤了。這個標準是相當高的!
現在北朝鮮陸軍士兵因為國內嚴重的農業問題,平時吃飯幾乎沒有副食,所以主食量特別高,也不過每天只有800克。二戰中,日軍的標準比現在的北朝鮮士兵還要高,但日軍 卻有著相當豐富的副食,這些副食本身有著很高的熱量。
==========================================================================
大麥:一部分是日本自產的麥子,另一部分則從美國和歐洲進口。當時日本每年和美國有大量的貿易,這也是美國在抗戰開始後,不同意經濟制裁日本的原因之一。大麥不是單獨吃的,而是混在精米中煮,目的很簡單,就是防止腳氣病。
==========================================================================
餅乾

這裡的餅乾不是今天的壓縮餅乾,而是普通的餅乾,類似於今天中國市面上那種餅乾。在918事變之前,日軍的餅乾同美國軍隊的餅乾沒有什麼不同,甚至原料麵粉都是從美國進口的。
可是美軍的作戰區域,卻和日軍有著明顯的不同。日軍當時的作戰區域已經定為中國大陸地區,尤其是中國的北方,東北,華北地區。這些地區水資源不足,很多地方缺水。而美國麵粉的特點是粘性不足,容易吸收水分。所以日軍士兵在日俄戰爭中大量吃這種餅乾的結果就是,非常口渴,但又找不到乾淨的水源,導致戰鬥力大減。
同時,中國的公路水平差,運輸車輛,無論是汽車還是馬車在路上都會劇烈顛簸。這些粘性不足,相對較脆的餅乾很容易在運輸途中就脆裂,導致無法整塊食用。
而且中國東北華北地區秋冬季比較寒冷,華中地區又多陰雨天氣,這種餅乾容易吸水,一旦遭遇雨雪哪怕吸一點水以後也會溶解成麵糰,根本無法食用。
其實這些也都是其次的,日軍官兵在日俄戰爭開始大量食用餅乾,他們最抱怨的是餅乾口感非常不好,吃餅乾如同嚼蠟。日軍官兵普遍厭惡這種美國麵粉製作的餅乾,甚至私下用餅乾向東北的中國老百姓換大米食用。
日俄戰爭結
束以後,日本軍方針對這些問題,改為進口粘性高,營養更豐富,口感也比較好的歐洲麵粉。用這種麵粉成的餅乾基本解決了以上的問題,滿足了作戰需要和日本人
的口感。同時,這種餅乾同當時日本民間餅乾也有一定的區別,為了補償士兵消耗的體力,餅乾烤制的時候還加入了芝麻,米粉,土豆粉等材料。

於不需要燒煮,餅乾也是二戰中日軍士兵作戰時最長吃的主食。日軍製作的餅乾,每塊100克左右,6塊為一天的主食量,戰時包裝為60塊一鐵箱。這種餅乾口
感同現在超市出售的餅乾相比,自然要差多了。不過還是很壓餓的,是很實際的食物。但作為日本人,還是很喜歡吃熱飯的。只要有條件,他們盡量還是把米飯燒
熟,哪怕是在泥濘不堪的前線。
==========================================================================
壓縮乾糧

日軍的壓縮乾糧在整個二戰中算是獨樹一幟。
日軍制式壓縮乾糧為1931年正式定型的,研發期間由於遭遇很多技術難題,前後居然用了7年之久。
日軍壓縮乾糧的主要原料是脫水膨化糙米,也就是普通糙米經過壓榨膨化而成。這種膨化糙米易於保存和食用,無需再次燒煮,澱粉含量高,是很好的壓縮食品,在當時世界其他國家是沒有的。
不過,膨化糙米的致命缺點在於根本沒有味道(吃它只是為了活命而已)。必須食用各種有味道的副食和甜食調味後才可以吃。不然,真的只能捏著鼻子往下咽了。
==========================================================================
營養口糧

營養口糧類似於今天解放軍的精力口糧,主要用於彌補體內大量的熱量消耗。根據日軍戰前研究,在極端情況下,日軍普通士兵一天消耗熱量可能超過4000大卡。如果連續持續這樣的消耗,單靠日軍的正常伙食,恐怕無法有效彌補熱量的損失。
這也是營養口糧被日軍發明的原因。
圖上就是其中一種。由於中國人和日本人的飲食不像白人那種吃肉吃奶動物那樣高油高脂肪,所以往往需要營養口糧給與補充。
日軍的營養口糧有很多種,但原料大體相同,都是以奶粉,酵母,麥芽糖,葡萄糖壓制而成的高熱量食物。以1號營養口糧為例,它還添加了可可粉,食用椰子油,每塊僅重8克,熱量卻高達600卡,一天吃10塊就足以滿足任何的熱量消耗。
除了1號以外,還有2號,3號等好幾種。
==========================================================================
副食品

副食
肉類包括:鮮肉,罐頭肉,干肉,也包括雞蛋

鮮肉
鮮肉顧名思義是新鮮的肉食,日軍在作戰期間,如果作戰區域比較靠近自己的控制區和補給線,比如短時間的掃蕩戰,控制區內的調動行軍,一般可以
供給新鮮的肉食。
這些新鮮的肉食就五花八門了。由於日本本土遠離中國大陸,所以從國內運送鮮肉顯然不現實,也沒有這個必要。鮮肉基本都在中國大陸本地徵收(也就是搶奪),日本人在汪偽政權控制區主要採用所謂購買的方式,也就是用基本一錢不值的軍票向老百姓,商人,甚至汪偽政權進行購買。在日軍控制區,日軍基本就是赤裸裸的搶劫,每到一處就把中國農民的牛,豬,羊,雞,鴨掃蕩一空。日軍相當喜歡吃中國的雞肉,也許是因為中國農民養雞很多的原因。電影《地道戰》中,民兵隊長從地道出來的時候,上面的鬼子正在興沖沖的煮一隻雞。這個鬼子很貪心,讓一個偽軍替他把雞毛拔完以後,就趕偽軍出去,不遠跟他分享雞肉。結果這個偽軍反而因此保住了性命。
東史郎在
日記中寫出了一些日本兵的心聲:在我們眼中,中國人還不如一頭豬。殺死一頭豬至少可以吃肉,殺死一個中國人,有什麼用?也有很多可憐的中國老百姓被日軍殺
死以後做成烤肉改善伙食------那些割肉的日本兵不會告訴其他人這是什麼肉,只會說我得到了一次額外改善伙食的機會,沒有人會認出一堆切碎的肉是什麼

所以日軍的鮮肉種類很多,有中國農民飼養較多的雞魚豬肉,也有隨意殺死中國農民的耕牛得到的牛肉,以及中國北方較多的羊肉,南方較多的鴨肉等等。
總體來說,日軍通過這種手段,在鮮肉供應方面還是問題不大的。除非他們駐紮的地方實在過於貧窮,比如山西山東的一些山區,河南饑荒區域。當地老百姓連飯也吃不上,吃肉就更不用說了。這樣一來,這些地方的鮮肉多通過兵站從其他臨近的日佔區調運,因為總有比較富裕的地方。
==========================================================================
罐頭肉

鮮肉雖好,但真正日軍作戰和在國軍控制區行軍作戰期間,並不容易吃不上鮮肉。因為鮮肉無法長時間保存,也不容易運輸。鮮肉在中國華中華南炎熱的夏季,只需要30分鐘就會開始變質。那麼罐頭肉就是鮮肉最好的替代品了,他易於保存,易於運輸,雖然口感較差,卻具有很高的熱量和蛋白質。
日軍研發裝備肉罐頭的時間很長。在西鄉隆盛的西南戰爭結束時期,日軍步兵針對軍用口糧做了若干試驗,最終得出結論是必須立即大量裝備罐頭肉。日軍高層開始大量購買本國產和外國產的牛肉罐頭。
牛肉罐頭主要進口國還是美國,當時美國對於牛肉罐頭的製作已經非常成熟,逐漸演變為流水線製作。到了二戰爆發前,美國人從殺死一頭牛到製作出牛肉罐頭,僅僅需要不到30分鐘時間。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人緊急 從美國進口了一批牛肉罐頭,一共花費了2.5萬日元。但是,日軍官兵再一次非常不喜歡美國的牛肉罐頭的口味。因為日本人的口味偏甜,他們更喜歡本國自產的牛肉罐頭。
日本人自己的牛肉罐頭中,除了牛肉以外,還有土豆,牛蒡,胡蘿蔔一起用大和煮的方式製作,並且放入少許砂糖,醬油調味。日軍對這種牛肉罐頭極為喜愛,日本平民也很喜歡吃這種罐頭。遺憾的是,罐頭在日本民間銷售的很少,幾乎全部作為軍用品送到前線。
牛肉罐頭是日軍裝備最多的罐頭,而並非是有些書里說道的魚罐頭。因為牛肉的熱量和蛋白質含量非常高,有利於補充士兵的體力。這點是魚罐頭所辦不到的。當然,除了牛肉罐頭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罐頭。比如兔肉,馬肉,魚肉(包括各種魚)等等。
一般一個罐頭內容納肉150克,正好是一天的分量。
==========================================================================
熏肉乾肉,雞蛋

熏肉乾肉在日軍中並不罕見,日本陸軍使用的干肉主要是三種,牛肉,兔肉和馬肉。由於官兵對馬肉口味不滿,在1938年乾脆將馬肉取消,增補了鯨魚肉,沙丁魚肉,鱈魚肉,烏賊肉這四種海味肉,這也是因為日本人很喜歡吃海味。這些干肉全部為30克一份,是吃一餐的分量,全部用防水紙包裝,一箱裝460塊。

雞蛋主要也是在中國大陸地區搶奪來的,由於生雞蛋不方便運輸,一般都煮成熟雞蛋,每個士兵攜帶幾個。遺憾的是熟雞蛋也無法保存很長時間,基本要在1,2天內吃完。
==========================================================================
蔬菜包括:新鮮蔬菜,乾菜,腌菜,梅乾等

新鮮蔬菜:

鮮蔬菜同新鮮肉一樣,作戰時候不容易吃到,主要在駐紮區想用掠奪中國農民的各種蔬菜。在國軍控制區,日軍輜重兵帶一些比較易於保存和運輸的蔬菜,一般最多
一周吃完後,下面就必須依賴後方輜重部隊把新鮮蔬菜送到前線。新鮮蔬菜都是在中國當地強行搶來的,就因為農民有時候沒有糧食和蔬菜可交,日軍在中國進行過
上千次的掃蕩,殺死了很多無辜的農民。
蔬菜罐頭:
蔬菜罐頭的技術難度很大,關鍵在於一旦進行高度殺菌處理,蔬菜立即就稀爛,罐頭也就成為蔬菜爛湯。而如果不進行高度殺菌處理,雖然蔬菜不會很爛,而且吃起來口感較好,但保質期就大大縮短,這對於軍用食品來說,是不可取的。
蔬菜罐頭製作問題,解放軍也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大體解決,所以日本在二戰期間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蔬菜罐頭,蔬菜主要以澤庵類腌菜,梅干或福神漬代替。
==========================================================================
日軍在佔領區的交易體系:
在汪偽政權控制區的城市,日軍不便於直接屠殺,就採用軍票購買的方式。
日軍軍票其實並不容易兌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堆廢紙。據1940年日本正金銀行不完全統計,從日軍1937年杭州灣登陸起到1939年底,僅甲、乙、丙、丁4種軍票的總發行量已高達34,2959億元。操控這些軍票的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主計大佐新莊健吉也承認:實質上軍票沒有任何保證。這不過是換一種名目的搶劫。

==========================================================================
乾菜:
乾菜就是完全脫水的蔬菜,它比新鮮蔬菜的體積小,重量輕,是為了運輸和食用的方便,也延長了蔬菜的保存時間。乾菜的又是是保存了一部分蔬菜的營養,缺點是口感太差,跟新鮮蔬菜沒法相比。
日軍的乾菜已經用味增汁經過調味,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在此煮食。乾菜的種類非常多,因為日本人同中國人一樣把蔬菜作為主要的副食。乾菜包括:菠菜,小白菜,蘿蔔,白菜,牛蒡,茄子,馬鈴薯,胡蘿蔔,香菇,藕,裙帶菜,難關,甘薯等等十多種。這種乾菜有些類似於今天速食麵中的那種干蔬菜。
戰爭爆發以後,又增加了干蘿蔔絲,干海帶,干豆,干葫蘆絲,干豆腐等11種之多,這些東西更容易保存。

==========================================================================
納豆:
納豆是營養豐富的食品,對於蛋白質食品匱乏的日本軍隊非常重要,經過日本科學家研究100克納豆,便可以從中獲取相當於吃3個雞蛋、80克牛肉或者120克豬肉所含的蛋白質。
二戰期間納豆已經在日本是一種軍人要吃,百姓也要吃的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甚至在震驚世界的珍珠港事件中,日軍為了減輕負擔,每艘出動的微型潛艇只帶有足夠的納豆作為食物,為士兵提供身體每天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納豆成了重要的軍需產品。

==========================================================================
澤庵漬:
蘿蔔採用米糖等腌制,其實就是日本民間的腌菜的一種,用大白話說就是腌蘿蔔。其實澤庵是人名,他是江戶時代一位名叫澤庵宗彭的臨濟宗僧侶,曾任京都禪宗寺院大德寺住持。為甚麼漬物的名稱會冠上他的法號?據說「澤庵漬」這種用米糠、鹽水腌成的醬菜製法是他發明的,但這只是一種民間傳說而已。
其實澤庵同中國福建的黃土蘿蔔腌菜非常相似,一般認為是從中國福建傳到日本的。澤庵是用晒乾的白蘿蔔或者黃蘿蔔,加上食鹽與米糖等物腌制的。同中國的腌菜一樣,一般需要3個月才能腌制完成。同中國普遍的腌蘿蔔不
同,澤庵中由於使用米糖,所以有一定的甜味,符合日本人的口味。日本人對於澤庵的態度,並不是僅僅當做腌菜而已。在當年日本人的日常飲食中,無論是農民工
人,還是日本皇室,澤庵或者說腌菜幾乎是必備的餐桌副食品。日本人對腌菜有很深厚的感情,是代表著日本、故鄉及母親的溫暖味道,所以他們拿起一碗熱騰騰的
白飯,加一點點腌菜,便是最令人滿足的食物。

==========================================================================
福神漬:
福神漬澤庵都屬於日式腌菜的一種同(什錦八寶菜)是在東京上野漬物老鋪「酒悅」第十五代主人於明治十九年發明出的。據說材料使用了蘿蔔、茄子、劈刀豆、藕、瓜、紫蘇、蕪菁七種蔬菜,於是用關谷中七福神的來給它命名了。製作方法是將七種蔬菜切成碎片後,用醬油、砂糖、味醂腌成的大眾醬菜。
福神漬也是日本人極為喜愛的腌菜。用中國話來說都是小菜,老薩本人也很喜歡吃腌蘿蔔,這也是江南的常見小菜。

==========================================================================

梅干:
也就是「鹽漬黃梅」是日本傳統的鹹菜食品。對日本人來說,咸黃梅就像以前中國人過冬必吃的大白菜一樣,是每家必備的東西。到了黃梅雨季節,在各個家庭與食品工廠就開始生產梅干,當時的外國記者誇張的說:整個日本都瀰漫著一股梅子香味。據說梅樹的原產地是中國長江的中游、湖北省的山嶽地帶。大約一千五百年以前,遣唐使(630-894)從中國把「烏梅」帶回日本來。最初梅子在日本是作為漢方藥物使用,並不是作為食物,傳說村上天皇的病就是用梅干治好的。
到了江戶時代,日本普通老百姓開始大量製作和使用梅干。梅干除了可以調味以外,更有很好的保健和解毒作用,深受日本人的喜愛。梅干除了調味以外,還有個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腳氣病,因為梅干裡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
日軍在太平洋和緬甸作戰期間,由於糧食緊張,日本老百姓往往只能用梅干下飯。可笑的是,由於米飯中間放一個梅干,很像日本的國旗,居然把這種白飯加梅乾的可憐飯食叫做日之丸便當。真是辛辣的諷刺。
==========================================================================

調味料
日本料理雖然清淡,日本人其實還是很喜歡吃有滋味的東西,所以日軍的調味料是很多的。
味噌:
味噌是一種調味品,其實就是日式大豆醬,以營養豐富味道獨特而風靡日本。味噌最早發源於中國,它是豆類通過黴菌繁殖發酵而製成的,同中國的豆瓣醬、黃豆醬、豆豉等非常相似。據說,它是由唐朝鑒真和尚傳到日本的。日本人離不開味增,上圖是四種味增。因為每個母親製作味增的方法都有少許不同,所以遠在海外的日本人都以懷戀味增的味道來表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在日本,主要以味噌湯的方式食用味噌,此外在蒸魚、肉、蔬菜時加入味噌、糖、醋等拌和的調味料,能使菜的味道更鮮美,經常食用有利於身體健康。據說日本人的長壽就與經常食用味噌有關。味噌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脂肪、糖類以及鐵、鈣、鋅、維生素B1、B2和尼克酸等營養物質。日本人對味噌的喜愛程度可以說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如果缺少味噌,日本料理的風味會遜色不少。日本麵條每年銷售在100億份以上,其中至少有50%是味噌風味。當時日本的調味品市場有著世界各地的調味料,但味噌對日本人而言是不可缺少的。
由於味增每天都要消耗不少,日軍野戰部隊一般以70公斤一桶來運輸。在最前線由於方便運輸,則採用15公斤的小桶,一個輜重兵就可以抗動了。
日軍也裝備一些可以速溶的味增粉,以作為一線激戰時候使用。這種粉用防水紙包裝,每包分量為30克,正好是一天的分量,可以由單兵自己帶著,這樣攜帶和煮食都方便的多。
除此以外,還製作了塊狀味增,罐頭裝味增等,總之各種花樣都有,針對各種作戰情況。
==========================================================================

酒:
雖然日軍每天都有清酒的配給,但除了冬天和少數嚴寒地區(關東軍和朝鮮軍必須需要),顯然作戰時候顯然是不能喝酒的。
酒主要用在日軍平時駐防,尤其是過節或者慶功的時候。日軍清酒主要是知名品牌月桂冠等,全部從民間直接購買而來。
除了清酒以外,日軍還供應啤酒和威士忌,汽酒,葡萄酒,杜松子酒等,還包括蘋果汁,葡萄汁,桔子汁等飲料。
啤酒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朝日,札幌,惠比壽,三得利,這還是普通士兵可以喝到的。
威士忌則需要自己花錢購買,免費供給的只有日本將校級軍官,一年也不過供應4到5次而已。

香煙:
抽煙對身體不好,卻有助於暫時緩解疲勞,也能夠短時間集中精神。這對於戰場上的士兵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放鬆。日軍還是很喜歡抽煙的,上圖是日軍和汪偽政權偽軍一起抽煙的場面,被宣傳為所謂中日親善。
中越戰爭的老山前線陣地,解放軍士兵夜大量抽煙,多的一天四五包。日軍士兵普遍抽煙,軍官也抽。他們每天的配給是一包20支紙煙。這點比蘇聯人要好得多,蘇聯人在戰爭期間一般乾脆給士兵們發煙草,讓他們自己去捲煙,那麼蘇軍士兵還得四處找《真理報》捲煙去。這在前線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讓日軍士兵遺憾的是,配給的香煙往往不能及時送到第一線。所以很多日本士兵乾脆買中國的紙煙來抽,中國紙煙的價格低廉,缺點是煙味較重,日本兵抽起來是很不習慣的,他們喜歡味道清淡的本國產香煙。

侵華日軍把大量清酒搬運到前線,他們生活還是很滋潤的。出發之前每人喝一點酒,作為鼓勵。

日本民族是喜歡甜食的民族,而甜食中最主要的也是易於攜帶的奶糖和羊羹。
讀了東史郎日記,大家會奇怪的看到東史郎特別喜歡兩種食品,一個就是奶糖,一個就是羊羹。

其實日軍戰爭中 配給的甜食遠遠不止這兩種。日軍甜食種類眾多,包括奶糖,水果糖,飴糖,巧克力,果凍,柿餅,水果罐頭,煉乳,羊羹等等。

糖果
東史郎在華北曾經看到過一個中國小孩,他很喜歡這個孩子,就給了他一顆奶糖。也許我們現在看起來不覺得什麼,其實東史郎是將自己最喜愛的東西讓小孩分享。
當時給日軍提供奶糖的,也就是今天日本糖果製造巨頭森永和明治。他們在二戰期間為日軍士兵製造了品質不亞於西方人的奶糖。
上圖是明治制果生產的軍用糖果。這種奶糖用最好的奶油,牛奶和糖精心製作而成,還針對東亞氣候添加了不容易受潮濕融化的成分。其中森永牛奶糖奶香特別濃郁,營養也極為豐富。而森永除了牛奶糖以外,還有水果糖等,都採用易於運輸的鐵盒包裝,每個鐵盒重1斤。後來因為便於分配,乾脆一紙盒包裝,每個士兵拿一盒就是幾天的量。

羊羹:
羊羹是以豆類製成的果凍狀食品。其後隨著茶道的發展,羊羹逐漸成為一道著名的茶點。
羊羹起源自中國,其後再傳入日本而成為當地的傳
統點心。初期,羊羹的確是一種加入羊肉煮成的羹湯,再冷卻成凍佐餐。後期羊羹傳至日本,但在鎌倉時代至室町時代佛教的禪宗傳入,由於僧侶戒律不能食葷,故
羊羹亦慢慢演化成為一種以豆類製成的果凍形食品。此後,羊羹成為了茶道的其中一種著名茶點,而日本人亦慢慢將羊羹發展和轉化,變成今天多款不同口味的羊
羹。
羊羹作為甜食也是日軍的定量配給品,又是果凍一樣易於攜帶,成為戰地日軍士兵的最愛。
==========================================================================

日軍在抗戰中常用的九二式飯盒,分內外盒:外盒用來煮菜,內盒用來煮湯或者煮飯,一次性可以煮好飯和菜。
使用九二式方和一次可以做出兩天分量的飯,這樣節省了第二天做飯的時間。在1940年之前,日軍煮飯都必須用木材或者各種燃料,也包括圖中的蠟燭。1940年之後,日軍開始使用攜帶型固定酒精燃料,每塊燃料都可以燒好兩個飯盒的飯。
==========================================================================
在部隊行軍時候,普通日軍士兵需要攜帶6天的口糧。
這6天的口糧包括3天的精米(2610克),1天的餅乾(690克),2天的壓縮乾糧
(1380克),1天的罐頭肉(180克),6天的干肉(720克),6天的味增粉(180克),6天的味增(450克),6天的砂糖(120克),6天
的鹽(30克),6天的營養食(270克),這些總重量已經接近7公斤了。
除了這6天的口糧以外,日軍士兵每個人必須攜帶2天的應急口糧。應急口糧重量為1700克,主要是不需要燒煮的餅乾(也可以是大米),肉罐頭,鹽和腌菜這類,因為激烈的戰鬥中一般沒有時間做飯。
應急口糧並不是給士兵自己吃不上飯時候應急用的,而是必須在指揮官下令的情況下,才允許使用。不然就算士兵活活餓死,也不允許動用應急口糧,違者會被嚴厲懲處。
應急口糧一般用於日軍作戰的最後關頭。以在抗戰的作戰來說,一旦指揮官下令使用應急口糧,就說明出現兩個情況,一是日軍後勤補給已經被切斷或者中斷,二是戰爭已經到了緊要階段,如果2,3天內日軍不能獲得成功,恐怕就只能撤退了。
抗戰中一旦日軍被國軍包圍導致補給斷絕,日本空軍往往會
空投大量這種應急口糧。比如台兒庄戰役期間 被痛擊的第10師團,太原會戰中平型關戰役被
國軍包圍的第5師團,武漢會戰在萬家嶺被包圍的第106師團,都靠這些空投補給苦苦支撐。

通口糧加上應急口糧的近2公斤,光是口糧就要將近9公斤的重量。再加上步槍,彈藥,九九式背囊,衣物,雨衣,毛毯,牙刷牙粉毛巾肥皂,甚至還有150張衛
生紙,日軍這樣負重也就有20公斤了。好在日軍在長距離機動的時候,往往依靠鐵路,汽車,運輸船之內,所以真正步行行軍還是有限的。
==========================================================================
以上說的口糧,都是日軍作戰時候的口糧。如果在日軍的駐紮地,他們的伙食往往是相當不錯的。
因為在抗戰初期,日本人以到鄉村掃蕩的形勢,將大小村莊裡面的家禽,牲口全部變成新鮮的肉食,農民們種植的各種蔬菜自然也逃不過他們的掠奪。
日軍在駐紮地佔領區,往往有固定的食堂,以中隊為單位集體進餐。各種食品種類眾多,單單主食就有:米麥飯,栗飯,什錦飯,牛肉飯,福神漬飯,紅薯飯,小豆飯,豆腐拌飯等等。
至於湯居然也有20多種,包括:味增汁,青菜湯,蛤蜊青菜湯,白菜豆腐湯,鯉魚湯,尊魚湯,鱈魚海帶湯,薩摩湯,葛汁湯,吳汁湯等等。
另外還有幾十種燉菜,幾十種燒烤菜,以及花樣眾多的油煎菜,涼拌菜,醬菜,西式菜,病號菜,簡直就是開大宴席了。
除了日軍日常免費供給以外,日軍 中隊,大隊的駐紮地全部都有軍用小商店,裡面物品極為豐富,出錢就可以買到,包括各種罐頭,啤酒,飲料,甜食,糖果,糕點。
奇怪的是,購買這些以士兵居多,因為日本陸軍有一種觀念,軍官不能貪圖享受。所以軍官不能經常購買超過普通士兵標準的東西,如果買多了就會瞧不起。
不過在中國駐紮的日軍軍官生活自然遠遠比普通士兵要好,有的甚至還包養了當地的日本妓女,有的還由偽軍出面做起了生意。

日本海軍和飛行員

艦上的軍官以上:
早餐
魚乾、海苔、味增湯、腌醬菜、白飯(日本人只在生病時吃粥),如果有人想吃西式的,也可以於前一天晚上告訴勤務兵準備咖啡、麥片粥之類的英式早餐,有留洋經驗的軍官並不會排斥這一類西式早餐,但是大多數還是喜歡日式早餐。
午餐:

照湯、魚、肉次序上菜的西式全餐,不論寒暑用餐時需要穿上外套、並且按照英式餐桌禮儀用餐。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是在自己的私室中用餐,有勤務兵隨伺在旁,有
時也會在司令官廳用餐,同時招待艦隊要員等一同進餐(按照禮儀,司令長官坐於桌子一邊中央,參謀長跟他對面而坐,其它有資深幕僚人員、副官、艦隊譯電長、
艦隊氣象長、艦隊輪機長、艦隊主計長、艦隊醫務長、艦隊軍法長、旗艦艦長等)。
軍官分高低階分別在軍官室跟基層軍官室中用餐,聯合艦隊司令官用餐
前五分鐘,軍樂隊在後甲板奏半古典或歐美的流行音樂,而非軍歌軍樂等,即使在戰中也保持這項傳統,這也算是樂隊每日的練習時間。官兵們多半儘快吃完午飯,
到後甲板享受音樂。不過這隻有在艦隻錨泊的時候才會舉行。
晚餐:
日式,包括生魚片、腌制蔬菜、烤魚、蒸蛋、味增湯等日式料理,在軍艦位於不同地方時會有當地風味菜,如龍蝦、鯛魚等。

餐後吃不飽的軍官會向勤務兵要剩飯,事實上是伙房特地多煮一鍋來應付這些軍官,另外在加上幾個荷包蛋跟醬油、烏醋等當作第二頓晚餐。艦上的菜色隨軍艦的大
小各異,越大的菜色越好。海軍中以「大和旅館」的菜色最好,但是山口多聞卻抱怨量太少(他是出名的大胃王)。軍官必須自付伙食費,年輕的軍官們往往花錢如
流水,有家計的特務軍官(從士官升上來的軍官)相較之下比較懂得節約。
一般海兵:
沒像軍官一樣必須吃全套西餐,但是菜色中也是和洋並有,奶油燉雞、咖哩牛肉等洋菜、味增湯、魚、腌醬菜等日式菜。
主食是混了大麥的米飯。早餐也以飯、醬菜為主,七點半用早餐,但是在吹起床號前就必須起床值日的時候,為了先填飽肚子,會跑到廚房先要些吃的,通常廚房給他們大麥飯、油豆腐碎片、伴上醬油跟醬菜的雜菜飯。

飛行員:
由於受到傳統飲食的影響,日本的軍事後勤部門一直想盡一切辦法改善飛行員伙食.
以執行轟炸重慶任務的飛行員為例,他們的主食是三明治、壽司和米糕,喝的是好茶和葡萄酒,以及在當時最高級的乳酸飲料。此外每個飛行員都另外配發巧克力和優質的糖果。
==========================================================================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上面的被俘的日本鬼子雖然又矮又挫,但身體很是強壯。下面是被俘虜的國軍戰俘,瘦弱不堪。

至於抗戰中國軍的飲食,說起來真是可憐。
1945年美國軍方的營養學家,針對中國人的體質特點,曾經制定了一份最低標準的飲食單給蔣介石。蔣介石看到以後只能苦笑一聲,這個標準是絕對辦不到的,甚至這個標準的一半也不太可能辦到。
由美國營養專家提出供給標準(每人每日發給):
大米:27.3盎司(850克)
蔬菜:11盎司(340克)
大豆:2.2盎司(70克)
花生:1.1盎司(35克)
肉類:1.1盎司(35克)
植物油:1盎司(30克)
鹽:0.35盎司(10克)
1盎司=31.1035g
國軍主食為一頓三兩米飯,米也不是大米,能找到什麼米就是什麼米。有人說,一頓三兩米,一天不就是三頓九兩米,也差不多夠了。
根據二戰各國 軍事學家估算,一個普通士兵不作戰,正常駐紮和訓練 ,至少需要耗費3000卡左右的熱量,而作戰期間則至少耗費4000卡,最高可以達到7000卡。
根據正常計算,士兵作戰期間的口糧,包括主食和副食消耗每天不能少於1.5公斤,不然絕對是無法保持正常體力的。這一天三頓九兩米,無論如何也達不到1.5公斤的水平。
況且,國軍在抗戰期間,根本沒有一天三頓飯一說。只有最精銳的機械化部隊第五軍以及後方黃埔軍校最受重視的學員,一天才能吃三頓飯。其中第五軍學員必須吃三頓飯,居然還是蔣介石親自下手令要求執行,真是讓人心酸啊。
國軍士兵正常每天吃兩頓飯,上午,下午各一頓,也就是說一天僅僅吃到6兩米飯。

飯時候他們把自己攜帶的米倒入伙夫的大鍋中,如果米沒有春好,還必須提前自己去春,這一春就又要減少1成米糧。如果是春好的米,由於都是
農民自己手工搞的,還有一些黑心商人在裡面使壞,米裡面往往有不少石子沙土之類,但也沒有時間搞乾淨。吃飯時候必須很小心,因為不注意就會把牙齒崩壞。
一天六兩米飯,對於我們這些城市白領來說,也許足夠了。但國軍副食基本是0,菜裡面完全沒有油水,這點主食也就遠遠不夠了。

電影《三毛從軍記》中,國軍中央軍士兵蜂擁盛飯,三毛擠進去的時候已經是空飯盆了。這其實也符合歷史,因為飯肯定是不夠的,盛飯時候往往大家都去搶,慢一步也就沒沒有了。

國軍士兵平時的副食就是伙夫就地能夠買到的蔬菜,有青菜就吃青菜,有白菜就吃白菜,有蘿蔔就吃蘿蔔,如果真的什麼 都買不到就用鹹菜熬一鍋湯,大家湊合著吃。如果連鹹菜都沒有,那就只能一碗白飯了。
這些蔬菜的特點是根本沒有一點油腥,因為伙夫根本沒有任何食用油。偶爾能夠搞到一小塊豬油,也只能在炒菜時候在鍋裡面擦上一圈。
這種清水煮蔬菜,按照今天標準就是減肥食物,正常人是很難下咽的。這種東西吃多了以後,光是看見就夠了,完全不想再吃。但在當年,這是國軍士兵唯一的副食,你不吃有的是別人搶著吃,所以青菜白菜也是很受歡迎的。

國軍部隊如果是在後方駐紮,一般一個月可以由1,2次改善伙食。
所謂改善伙食也就是吃一些肉!這所謂的肉基本上就是放置不知道多久的鹹肉或者腌肉,也不是大家想的每人給幾塊,而是切碎到扔進青菜湯或者豆腐湯裡面,士兵們盛菜的時候每人給一勺。運氣好的有幾塊碎肉,運氣不好的只有一點肉末。

種伙食,嚴重影響了部隊士兵的體質。抗戰結束前的很多畫報中,國軍士兵頗有一些身體強壯,虎背熊腰,身材高大的士兵,很是英武。這主要是因為戰前經濟還沒
有惡化到戰時的情況,駐紮在江浙皖鄂一帶的中央軍伙食還算不錯,至於軍閥部隊的粵軍,東北軍之流更是財大氣粗,吃的很好。粵軍士兵還定時吃一些廣東特有的
肉菜。

戰爭爆發以後,隨著海岸線被封鎖,中國主要財政收入的關稅不復存在,加上大片富裕地區被日軍佔領,對外貿易線路也被日軍切斷。國軍就只能依靠西部一些貧窮的省份供給,能夠保證國軍官兵吃到這些東西,已經是後方軍需官用盡一切力量了。
在河南等地,因為天災和戰亂造成可怕 的饑荒,老百姓都餓死無數,國軍官兵至少還有口飯吃,一對比就是天堂了。
戰爭後期日軍曾經公布了一些被俘的國軍和八路軍新四軍士兵的照片。這些士兵統一的特徵就是瘦,有的瘦的幾乎只剩一把骨頭,而且面色蠟黃,雙眼深陷,一看就是長期處於嚴重的營養不良中。

有些話說起來很難聽,但也是事實。日本的軍犬吃的都比國軍士兵要好。日軍的成年軍犬,也就是狗,每天的食物標準包括米150克,麥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鹽10克。還有其它幾種口糧搭配,但牛肉始終是350克,或者就是400克的沙丁魚。
大家說說看,日本狗比國軍吃的都好,抗戰還能夠打贏,這容易嗎?圖中國軍士兵圍著一口破鍋吃飯,眼睛卻盯著鍋內,看看還有沒有剩菜剩飯。

這些還是非戰鬥時候的伙食,戰鬥期間國軍士兵伙食就更差了。
一線作戰伙食有兩種,一是類似於日軍的應急伙食那種。不同的是,日本人的應急伙食是餅
干,肉罐頭這些,而國軍絕大部分士兵連罐頭啥樣子都
沒有看過,有的人一輩子沒吃過餅乾。駐印軍官兵剛從國內坐飛機到達印度以後,曾經有幾個人士兵猛吃了一頓壓縮餅乾,結果一喝水以後全部急性胃擴張,差點送
命。美國醫生問他們為什麼一次吃這麼多,他們回答,從來沒吃過餅乾,也不知道吃多少能飽,就拚命吃了。
國軍戰鬥時候的食品一般是北方農民常吃的那種不含水分的大餅,也有類似於朝鮮戰爭的那種炒麵。一塊大餅就著隨身帶的鹹菜,就是一頓飯了。

外,國軍完全依靠後方二線伙夫送飯。由於戰爭往往一打很久,比如淞滬會戰雙方打了三個月,光靠士兵自己的應急口糧是不可能支持下去的。所以往往是後方伙夫
燒好了飯,然後冒著槍零彈雨送上前線。由於日軍空軍強大,陸軍炮火又極為猛烈,白天送飯基本不可能,所以一般伙夫也就是黃昏時期送一次飯,國軍一天只能吃
一頓。甚至不要說送飯,就連做飯都很困難。
淞滬會戰期間,川軍一個團在後方距離前線十幾公里地方等待命令。由於是地方部隊,從沒參加過現代化戰
爭,他們用在四川內戰時候那種方法埋鍋燒飯。燒草的一片片濃煙在迅速引來了幾十架在空中盤旋的日本飛機。一頓猛烈的轟炸以後,這個川軍團傷亡近半,連日本
人都沒有看到,就被迫返回後方休整補充了。
在一線激戰中,國軍後方被日軍火力完全封鎖,伙夫就算不要命,也根本上不來。如著名的萬家嶺戰役中,到
處都是山地激戰,伙夫幾乎是爬著一點點前進。往往一頓飯送上來就要1,2天時間,飯到國軍士兵手中已經發霉變質,有的甚至都已經長毛。就是這樣,國軍一線
士兵還是很感激這些伙夫的,因為勇敢的伙夫們為了送這頓飯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以上說的,都是在國軍控制區的情況,在敵後作戰的國軍就更慘了。
以國軍的在華北敵後的支點中條山為例,為了對付四面不下10萬人的日軍,中條山駐紮的國軍總兵力大約有18萬人。

條山地處呂梁山區,本來就是中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當地地廣人稀,山民們自己也經常吃不上飯。10幾萬大軍在此處駐紮,想依靠當地提供糧食補給是不可能
的,只得將糧食千里迢迢的從後方運送過來。運輸部隊需要先穿過山西幾百公里的大山,再用木筏木船運送過波濤洶湧的黃河,最後由中條山的士兵靠人力扛上山。
由於山上有10多萬大軍,所以需要糧食量也驚人。中條山國軍部隊的士兵們每天都要分出高達三分之一的人去打柴,挑水和去黃河邊搬運糧食,再靠人背著糧食徒步走過上百里山路,回到駐地。一趟往返要2到4天時間。一旦遭遇惡劣天氣或者日軍襲擊無法運輸,那麼山上立即就會斷糧。

條山基本不產糧,如果想和日軍長期作戰就必須貯存糧食。可是糧食補給實在太困難,每個部隊拼了老命也頂多只有三天的存糧。平時不打仗的日子,普通士兵也吃
不飽肚子,至於副食跟不要說了。連團長之流的高級軍官也只能吃點鹹菜下飯,旁邊士兵還看著眼紅。因為整個中條山都缺鹽,他們往往一二周才能吃一點鹽。偶爾
每年春節時候改善伙食能夠吃上1、2兩豬肉,士兵們就個個興奮的嗷嗷叫了。
沒有足夠的糧食,這也是導致中條山戰役慘敗的一個原因。戰前就有大量國
軍官兵生病,最常見的是腹瀉和浮腫病,實際上這些人已經不能作戰。戰鬥中,很多國軍部隊和日軍激戰一周後就餓得舉不動槍了。一些部隊被日軍包圍以後,因為
嚴重缺糧,實在無法堅持,只得向日軍投降。此次中條山戰役被俘國軍有2萬多人,這對於抗戰中的若干次大型戰役來說,是相當多的了。

不過,國軍中也有例外的情況,國軍吃的最好的就是在在緬甸作戰的遠征軍。
遠征軍敗退野人山以後,進入印度整訓,根據中國和英美的協定,所有後勤補給和軍事裝備全部由英美負責。美國佬英國人有的是錢,在美國人看來只要不讓美國大兵送命,給再多的錢他們也願意的。美國佬隨即將大量的美金轉換為各種物資,運送到印度。
於是,新一軍和新六軍的士兵就有口福了。他們軍按照英軍殖民地士兵的標準供給(指印度籍,馬來籍,緬甸籍士兵,這種供給比英國兵低很多。英國士兵每天還有乳酪,黃油,果醬,糖,甚至朗姆酒等等)。
遠征軍士兵的標準為:每餐(注意不是每天)一個牛肉罐頭,兩包麥片,餅乾,一包茶葉,一包香煙,一顆維他命片。
遠征軍官標準更高:每餐麵包,水果,火腿,雞肉,牛奶和蛋類食物。
吃飯的時候還是一鍋煮的,每頓都是2個大鍋。1個裡面是肉燉菜,1個裡面是煮餅乾麥片,每人給兩大勺,吃飽肚子完全沒有問題。

遠征軍這下可揚眉吐氣了,不但傢伙好,吃的也好、。
不過,這個高標準也只是在中國官兵眼中的高。如果把這個標準用於當時美軍作戰部隊,美國大兵一定會痛罵食物單調,罵陸軍高層黑了心。
美軍二戰最常用的C型食品(單兵作戰食品),也是美國大兵們吃得最多的伙食,就有11種搭配餐可供士兵選擇。就是這樣,美國大兵還一致怒罵戰地食品難吃。
甚至有一次,一個美國新兵在法國的一所美軍食堂裡面說了一句:今天的飯真好吃。居然立即被美軍大兵抓了起來交給憲兵!因為他們認為這個說食物好吃的士兵肯定是德國間諜,美國大兵每人都說陸軍食堂做出來的食物很難吃。
讓人心酸的是,這種美國人所完全不屑的標準,對於一個月吃幾粒肉粒的國軍士兵來說,已經是做夢也想不到的天堂了。
一個國軍老兵在風燭殘年接受採訪的時候,還激動地說:當年我在印度吃的牛肉罐頭真是太多了,能堆滿一間房。國軍以前吃的什麼東西,天天一碗米飯,根本吃不飽,吃的那個差啊!這些遠征軍官兵甚至吃了幾個月以後,已經吃膩了肉類和餅乾,很想吃一些新鮮蔬菜。
遺憾的是,在當時500萬國軍中,遠征軍還不到50分之一,而且他們作戰的區域也是在遠離中國的緬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遠征軍是在英美的壓力下,為英國人和美國人作戰。在遠征軍在緬甸勢如破竹大勝的時候,國內精疲力盡,物資極端匱乏的國軍正遭遇了豫湘桂會戰的失敗。
在蔣介石向美國人求援,要求將遠征軍調回國內作戰的時候,等來的卻是羅斯福總統要求將國軍指揮權交給美國將軍史迪威的命令,並且以停止所有盟國援助作為要挾。


人罵國民政府無能,讓士兵吃成這樣。要知道,當時中國就是這樣。老薩寫新長征系列時候看過這樣一個真實歷史,遵義會議期間,紅軍發給每個士兵現金,讓他們
自己去買東西吃慶祝打下遵義,很多人吃了豬肉和雞肉。其中一個剛入伍的紅軍貴州籍新兵激動的說:我今年17歲了,這17年來只吃過一次雞肉,還是我姐姐出
嫁時候吃的。
國家的國情就是這樣,老百姓窮到這種地步,巧媳婦做不出沒米飯。除非你讓蔣介石學耶穌,變出來麵餅和魚來。
哎,落後就要挨打!

【END】


只要不是被美國佬圍困,補給斷絕的話,吃飽還是可以的。
太平洋戰場,後期像臘包爾這樣的據點被圍成鐵桶,但有今村均這樣的聰明人,就地開展生產,還是能勉強吃飽的。瓜島新幾內亞這樣的悲劇地方就等著吃人肉吧。
至於中國戰場,沒飯吃可以搶劫,直接就地補給了。

至於海軍馬鹿,八嘎,吃的太TM好了,現在國人也比不上二戰時候的日本海軍馬鹿軍官,人家如果願意可以頓頓吃魚啊。(非黑,中國人沒富裕到頓頓吃三文魚)


這麼說吧,45年終戰前江田島剛剛把早餐的黃油換成白砂糖


戰爭史研究 35期 惡魔的飽食——舊日本帝國陸軍伙食一席談 有詳細介紹


二戰日軍伙食好可不是謠言。只要不像太平洋戰爭被困在幾個島那樣吃的都不差。下面是wiki 記載的IJA Rations:

The rations issued by the Imperial Japanese Government, usually consisted of rice with barley, meat or fish, vegetables, pickled vegetables, umeboshi, shoyu sauce, miso or bean paste, and green tea. A typical field ration would have 1? cups of rice, with barley. The reason why rice was issued with barley was to combat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such as beriberi.

[2]

Often, soldiers would forage for fresh fruit to provide their vitamins.

[3]

Typically ? cup of canned tuna, or sausages, and/or squid would be cooked from either captured locations or hunting in the nearby area. Preserved foods from Japan typically were issued sparingly. Other foods issued: 1 ? cups of canned cabbage, coconut, sweet potato, burdock, lotus root, taro, bean sprouts, peaches, mandarin oranges, lychee or beans. 3 teaspoons of pickled radish (typically daikon), pickled cucumber, umeboshi, scallions and ginger added flavor to the rations. Sometimes less than an ounce of dried seaweed, was issued for making sushi in the field, or beer and/or sake was issued to help boost morale.

=====================================================================

基本上,米飯,魚,肉,蔬菜,乾果,水果,點心和飲料應有盡有。偶爾還會發一些做壽司(當然不是帶生魚那種)的原料。至於關東軍就更不用說了。肚子餓了就去當地的東北菜館點份豬肉燉粉條還不用給錢。國軍的伙食跟日軍的差距簡直比武器裝備和訓練水平還要差的多多。就算德軍,英軍和蘇軍的伙食(在同樣作戰條件下)也不能說比日軍好。伙食比日軍好的只有美軍


手機碼字,不容易。
二戰時期,日本國內傾盡舉國之力,供給前線作戰士兵口糧。具體就是單兵每日不少於600g精米,200g糙米小麥,以及不少於200g肉,味增湯,傳統日式腌菜,相對高級的軍官甚至可以領到咖啡、巧克力等緊俏物資。
日軍每次作戰前,一次需要帶足5-7天的口糧,如果按照每日1kg計算(600g+200g+200g),日軍的口糧重量達到驚人的15斤,而整個作戰包裹應該不會超過20公斤,也就是說食品是大本營非常重要的一環。
為什麼在有600g精米的時候還要攜帶200g糙米?這是因為在東南亞地區日軍大規模爆發了腳氣病而影響作戰,導致日軍大規模出現疾病,糙米能提供大量的B族維他命,以及足夠的纖維素。所以日軍在營養搭配上也做了大量研究。
也不是當年日本富的冒油,當時日本國內的老百姓日子過的還是以和稀 窩窩為主,即使是肉類也都是日本的那些魚乾為主。


日軍戰爭前後差異和戰區差異很大,,但美國人才是財大氣粗。


再怎麼不好相對於只能吃摻沙子谷糠番薯藤還有各種草的國軍非嫡系和八路還有新四軍來說已經是不錯的了


推薦閱讀:

中國人食用狗肉的習慣自古都有,為什麼近年來被廣大愛狗人士和媒體猛烈譴責和制止?
法國人為什麼吃蝸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的?
小龍蝦的生存環境是怎樣的?真的像網上說的那樣歷史上是用來清掃屍體么?
你見過哪些奇怪的過敏源?
麥當勞的雞翅這麼好吃是怎麼做出來的?

TAG:日本 | 食品 | 食物 | 軍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