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 Top30 的學生,睡眠真的很少嗎?

為什麼我感覺大部分人還不如 c9 的學生努力?(可能是我哪裡出錯了,請務必告訴我!)

新聞的真實性如何?


答主在美國本科top30左右的學校,總結出了所在學校的以下黃金定律:
1、越是學習效率低的人,越容易發熬夜苦學的朋友圈,有的還配上帶濾鏡的照片。其中,發的時間越晚,或相片質量越高,則其學習效率越低,學習效果越差。
2、越是清閑的人,越容易在朋友圈發自己看似忙碌的工作內容,有的還附一張自己的日程安排或者活不下去的感想。日程安排越滿,感想越深邃,則其正經事兒越少。
3、越是公開自己deadline時間的人,越容易拖延自己本可以很快做完的作業。這就好比一個大壞蛋在馬上消滅主角之前一定要瞎bb一樣,明明可以一秒鐘就獲得勝利,非要先讓大家知道自己苦逼的一生多麼不易。

剛入學的新生,往往喜歡炫耀大學的各種豐富活動,各種牛逼知識,因為以前沒見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見得多了,自然覺得發出來很沒意思。同理,當自己的學習強度,工作習慣和輸出效率還沒有適應大學水平的時候,有點作業就要出來訴苦,有點考試就累覺不愛整晚不睡覺,這也很正常。習慣了大學學習和工作方式,並懂得適當取捨的人,反而不會覺得生活節奏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身邊曬睡覺少,日程緊,累的要死,一日度十年的人並不一定牛逼,最可怕的是特忙特努力,精力高度集中,卻自覺清閑,遊刃有餘,悠哉於其中的人。


在哥大如果得A+的話GPA算4.3。 所以我作為我周圍唯一一個gpa沒過4的少年談一下切身體會。

GPA過4的大神都會靈巧的使用碎塊時間。比如兩節課之間有35mins休息時間,不長不短。可能我喝口水吃點兒東西刷幾輪知乎就過去了。大神基本就是喝口水去個衛生間看30分鐘書。

GPA過4的大神除期末或特殊情況以外不熬夜,平時從來不髮狀態...朋友圈啊,臉書啊,推特啊,狀態幾個月更新一次。(過4.0如此,不過4.0自己看著辦)

就像初中物理的力學一樣,力的方向一致,合力最大;力的方向相反,合力最小。努力方向對了,大學還不至於到熬夜的壓力。方向錯了,有人初中就熬夜。

話說GPA上不了4的核心原因就是平時知乎上太多了。所以想好好學習先利用上知乎的時間去讀書。

還有就是一般學習極度刻苦的人一不會上知乎來回答問題,二不會讓你知道...

所以一般你知道的都是假象...


"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千萬不要自己感動自己。大多人看似的努力,不過是愚蠢導致的。什麼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誇耀,那麼富士康流水線上任何一個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如果某天真的需要只睡4個小時才能搞定,只能說自己之前做得太差...
學校20名左右搖擺的學渣


在美國加州UC系統下的一間大學上本科,屬於那種相親的時候不好吹牛逼,面對牛逼的人也不算磕磣的學校,申請時候的想法是,在加州的陽光和海灘下,優雅的揮霍掉幾年青春,曬出一身小麥色肌膚,給自己積累一些有趣性感的經歷,方便以後跳廣場舞的時候跟隔壁老頭子吹牛逼。抱著這樣單純樸實的出發點,我開始了我的 California Dream。

面對選專業的問題,我媽說:「學經濟好,上個星期股票又被套了,學完出來炒股讓我也牛氣一回。」我爸說:「經濟都是些假大空,我覺著學數學好,上次吃飯隔壁桌就一直在談什麼大數據,雲計算,聽著就厲害,我看靠譜。」為了促進家庭和諧,我選了經濟數學專業,兩位金主對此表示很滿意,而後來當我的頭髮以指數函數的速度脫落的時候,我內心詛咒了幾十遍那個不好好吃飯硬要談大數據裝逼的傻逼。

每次抱怨的時候,我媽總說,好歹是走過高考獨木橋的人,數學這不是小兒科嗎,再不濟,工科專業男生多,公式悟不出來物個男人總可以吧,每當我聽到這,就想起了上過的一節抽象代數課,一眼望過去,清一色的拖鞋,大褲衩,雞窩頭,和他們電腦桌面上的新垣結衣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這個只有一個非洲裔和一個越南裔女生的班級里,我二十多年來第一次拿下了榮譽班花的頭銜,在下一次我媽旁敲側擊打探情感問題的時候,我說有時候人是很難和環境抗爭的,人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所以,我選擇單身。

而在一節50分鐘的抽象代數課里,教授講的天花亂墜,各種數學符號和某個天才數學家蹲馬桶上想出來的理論穿插其中,抽象程度堪比我幼兒園表妹畫的《未來星球》,每次上完這節課都感覺頭暈眼花,走出教室感受到加州暖暖的陽光後,有一種劫後餘生的滿足感。

而比抽象代數課更抽象的是抽象代數課的作業。第一次拿到作業,一看,才五題,一頁A4紙不到,頓時鬆了一口氣,覺得教授真夠意思,沒有進一步把上完課苟延殘喘的我們給掏空。看完第一題題目,愣了一下,一共兩句話,裡面的每個單詞都來自初中英語課本,但是組合起來卻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

旁邊的美國同學總結這叫「Bullshit」。

沒辦法,硬著頭皮把課本從頭啃了一遍,似乎有點懂這個「Bullshit」到底是哪一種「shit」了,但是光知道是哪一種不夠,還得用邏輯分析他為什麼是個「shit」,是什麼讓它成為了一坨「shit」,就這樣反覆鬥爭了一個多小時,用掉了半疊草稿紙,終於把這個「Bullshit」的祖宗十八代都搞清楚了,而後面,還有四坨同樣噁心的豬屎,牛屎,雞屎,羊屎在等著我...這感覺就像是老師今天教了我該怎麼開關機,緊接著就讓我寫出個牛逼哄哄的程序。

當時就惡從膽邊生,想著這破作業老子不寫了,說好的陽光海灘和揮霍青春呢?我總不能在跳廣場的時候吹自己解出過多少bullshit吧,我不要面子的?就在我想要扔掉作業放飛自我的時候,收到了教授發來的syllabus,作業佔30%,計入總成績,周五due。

操。

就這樣,我「被」成為了一個奮進青年,朝九晚不知道幾點,每天最興奮的事是佔到圖書館最舒服的大靠背椅,在加州浪蕩了一年多,去海邊的次數一隻手能數清,別人以為我被大師開光,找到了人生的真諦,我苦笑一下,下星期倆midterm,要麼死磕,要麼出局。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美國的評分制度,這個評分制度最兇殘的地方在於,他們劃分等級不是按分數,而是按比例,只有20%的學生能拿到A,意思是光你牛逼不行,你得確保你比別人更牛逼,有一次統計學考試,100分我拿了95分,心裡想著這次穩了,但是結果一出來,22%的人都在95分以上,最後拿了個A-。

這個考試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不管雞湯上說的多麼動人,這個社會始終遵從二八法則,大部人都是炮灰,而頂尖上的人永遠是踩著別人的屍體上來的,既兇殘又真實。

之前總看到新聞說,哪個留學生又抑鬱了,又想不開要一哭二鬧三上吊了。當時只覺得矯情,覺得留學再苦也苦不過在底層為生計掙扎的人,但是現在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留學生與其說是苦,不如說是焦慮,在這樣一個到處都是競爭機制的環境里,不想當炮灰,只能拼盡全力往上爬,這讓強者更強,因為他們能調整自己變的更高效,更專註,解決完一個問題,馬上迎接下一個,在這一次次循環中不斷提升,而對於弱者來說,這是個地獄,一次沒考好就會影響總成績,而前面沒學懂,緊接著後面的考試又來了,於是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只能在高度焦慮中疲於奔命,還得時刻擔心被學校開除的風險。

大家壓力都大,都不容易,於是總在學校廁所看到這樣的塗鴉

「不要害怕痛苦,它能讓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這面牆中間有人寫了一句 "Reasons to live?」

有人引用聖經,說活著是為了服務上帝

有人寫著:「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個」開掛「按鈕,按下它之後,你就能做任何瘋狂的事,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你會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和力量。」

還有人說:「可以哭但不要死。」

美國人熱衷蹲在馬桶上思考人生和哲學,除了肛腸科挂號越來越困難,這樣的解壓方式省錢又接地氣,至少我很喜歡。

綜上,多讀書,少上網,沒事兒別瞎矯情,既然揮霍不了青春,就成為那個牛逼閃閃的top20%。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of transitioning from high schools to universities for many students is learning time management skills. The better one is at time management, the more one will sleep. 8 hours is optimal, but disorganized students will often settle for six or fewer hours each night.

In high school, your entire life is rigidly structured by other people. You have to wake up at a certain time, get to school at a certain time, takes classes at certain times, eat at certain times, do activities at certain times, do homework at certain times, relax at certain times, and then go to sleep at certain times. You have very little direct control of your scheduling and how you live your life in high school. This is true for all high school students, but especially for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pared to Americans due to Chinese parents being mo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ir children』s lives.

Then students go to college and find they suddenly have to figure out how to run their own lives. Each student chooses when he or she wakes up, goes to sleep, eats, studies, and even when to go to class. Many students struggle to adapt and maintain their own schedules. Some even take months or years to get used to the idea of controlling their own lives. They might study too little and party too much, or even study too much and have no life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Either way, they fail at time management and don』t get good results.

The students who are worst at managing their time tend to sleep the least. Maybe they party when they should be studying so they end up pulling 「all-nighters」 before tests. Or maybe they just watch Netflix and hang out with friends all night rather than sleep. All college students will occasionally go through periods of little sleep simply because they have a lot of school work, but only those who are bad time managers will consistently sleep little and hurt themselves.


並不,我反而是最忙的時候睡眠足,很閑的時候經常熬夜玩遊戲。


說一個親身經歷的事。

高三的時候,備戰高考,我們是住校的,軍隊化管理。

高三一年,每天只睡4-5個小時。白天要喝咖啡扛著。保持16小時高強度狀態。
而且這樣的人不止我一個,衡水有很多。(首先聲名我不是衡水中學的,我的中學在一個叫武邑縣的小縣城裡)

我的同班同學最多的一天喝九包咖啡。
我基本是一天三包咖啡,一周一瓶眼藥水,一周一盒木糖醇。

我只是想說,不要覺得4-5個小時是合理的,我承認對當時的我們幫助很大,讓我們完成了為期一年每天16小時高強度的刷題。

但是後果呢,高考完的那一周,我每天要睡覺超過12小時,身體抗疲勞的能力明顯下降。現在我大學快畢業了,每天睡不夠7小時,第二天一點精神都沒有。周末我都會睡上十小時,稍微有點工作量,我就會覺得累。

像高中那樣的節奏無疑是傷身體的。

接著說和題有關的,你覺得他們睡的少?有統計過他們的睡眠時間嗎?有可能只是睡的晚而已,再起晚點就平衡了。

還有,他們睡眠少的頻率高嗎?我覺得一個月中某一天就睡了四個小時是根本不值得拿出來說的,當初和小夥伴們參加數模競賽的時候我三天三夜沒睡覺的。

如果你眼中的那些勤快的人真的大學四年努力學習到每天只睡四小時,他們沒到畢業估計就已經進醫院了。

最後想說的是,自己平時浪多了,作死在某一天通宵趕作業,那純粹是自己作。

而且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時間分配,他們絕不少睡覺也不賴床。而且很重要的一點:真正的牛人如果真的要忙到通宵的時候,他是沒時間發動態的。他們如果發動態肯定是非常清閑的時候,而且發的內容也是很清閑的。

最後說一句,大神也是會通宵的,他們也有熱愛的東西,他們喜歡晚上安靜的環境,比如通宵擼代碼,就跟你通宵打遊戲一個道理,你通宵打遊戲會去專門發條動態嗎?他們也同理,根本不會去想發動態的事。而且,大神通宵不是不睡覺,只是把睡覺的時間移到了白天或者其他時候,總之他們其實已經安排好時間了。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再怎麼努力都找不到一件可以放棄掉睡覺的事,因為這本身就是違反生理科學的。

少喝雞湯多吃藥。
傳說都是帶誇張成分的,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這篇文章是一個去美國讀研究生院的學生寫的,用非常具體的親身事例來說明這個觀點,就是:美國的學習一點也不輕鬆,美國學生很勤奮,相比之下,中國學生進大學後等同放羊,學的淺,學的弱,還學的很不努力。

index_files/94476247_2.jpg

文 | 大西洋船員

在去美國讀研究生院之前,我想大部分國人和我一樣認為,美國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方式和觀念都以人為本什麼的。感覺美國的教育都是讓學生一邊玩,一邊學,一點也不痛苦,學生有很多課外業餘愛好。總之一句話,他們是素質教育,我們是應試教育。而在好多人眼中,美國人都不怎麼愛學習,學習很次,中國是個人去了就可以稱王等等。到這裡學了以後,發現以前感覺的完全是扯淡的。美國的高等教育比中國還應試,美國的學生平均學習刻苦程度是中國學生不能比的。

比如,在我的觀念里,到大學,作業是可做可不做的,嚴格說是不會的可以不做的,老師不收,大家在家只要努力做了,做不出來沒關係,第二天老師會在課上講。所以作業都是良心活,好學生都自覺完成了,實在不會的就放著。

我開始還是拿這個觀念去對待美國老師的作業。當時看完書已經晚上10點多了,第二天要上這門課,我本來認為估計老師上課對對答案,有問題問問就可以,估計沒做完也沒事。不過我還是憑著國內學習養成的老師給的良心活必做的習慣,堅持把題做完了。當時寫到了半夜2點半多,其中好幾次想放棄睡覺算了,不過最後還是寫完了。

我當時還說第一周就寫到半夜兩點半,當時覺得以後不會這樣,這是我自己給自己施加的壓力罷了。結果沒想到,第二天上課,老師就真都把作業收了,虧了我把卷子都寫完了,否則就傻眼了。當時老師說收的時候,我心想還真收啊?後來逐漸才明白原來美國作業是計成績的,每次作業都會給你按照對錯打分,記出成績,最後和所有平時考試期末考試一起算最後的總成績。

而且最讓人接受不了的是,題你要是不會做,你不寫,或者寫錯了,你就不得分,最後就會影響你的總成績。在中國是,平時允許你犯錯,允許你不會,你不會可以空著,聽老師講,最後考試時會做就可以。因為從高中以後學得就比較難了,作業有不會做的很正常,老師是允許的。但是在美國就不一樣了,老師每周都會給你留一大堆作業,你在下周上課前要交上來,如果有不會的,你要在交作業前去自己去問老師,老師不會在課上給你講的。如果到交作業時還沒有問老師,因為不會不做或者做錯了,那麼你就要承擔這個責任,老師不會因為你實在不會就手下留情的,你的作業就會被扣分。每次作業老師都會記錄的,最後會一起給你算總成績的。

這樣每周的作業都相當於一次考試,因為得的分數直接影響你最後的總成績。

我這學期學選了3門課,分別是經濟數學,高級微觀經濟學,高級計量經濟學。最痛苦的是第一次計量經濟學作業。計量經濟學是我們這裡面最難的課,基本就是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而且這門課是最近幾十年才興起的,國內教得很淺,以至於我一值認為統計學是門比較好學的課程。

但是在申請美國大學的過程中在論壇經常聽他們說外國的經濟學要求數學非常高,其中最難的就是計量經濟學,還有統計學。數學和統計學最好申請,因為太難,外國人沒人去學。當時還不理解,為什麼統計學這麼難學,現在終於知道了。我們老師用了一堂多課就把前4章講完了,前四章就涵蓋了我本科學的最難的一元線性回歸和假設檢驗的所有內容。然後就留作業了。

到快交作業的前幾天,我才拿到課本,於是趕緊做。因為這一部分本科沒有學紮實,為了做作業,用了幾天把本科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又看了一遍,感覺還是沒怎麼看懂,然後就做作業,一點一點摳到凌晨5點多,實在做不下去了,然後就交了。

後來發了作業,20分滿分得了16分。

來說說美國研究生科目的成績是怎樣算出來的?

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第一次期中考試佔20%,第二次期中考試佔20%,期末考試佔20%,平時作業佔40%。

最後總成績按照ABCD給你評分,90-100評A,80-90評B,70-80評C,70以下D或者不及格。而且碩士研究生畢業有一項成績要求就是每學期平均分不能低於B,否則下學期你就留校察看,如果再不行就被開除了。也就是碩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數是平均80以上。

如果是十分簡單的學科考80分以上不算很難,關鍵是現在學得都是非常難的,作業和考試很難。所以如果保證所有科平均80以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估計了一下,難課程如果都保持80分左右就不錯了,所以最後很有可能的結果是大部分都是B,然後如果都是B的話,只要有一科是C,那麼平均就是B以下,那麼就可以走人了。而如果得C的這一科是因為平時考試和作業都是剛好80分或平均剛好80分,恰好有一次作業得79分,那麼這一門課可能就因為這一次作業的80以下,造成最後這門課B以下(或者說C),如果恰好其他課又都是B,那你很有可能平時表現都不錯就因為這一次作業的一分而被開除走人。

當然你要說哪裡有這麼恰好的事情,我說這個已經是很好的情況了,很有可能你的考試和作業會很多次上不了80分。我這次作業就是在懸崖邊上:16分,20分滿分,看似不錯,實際上16除以20等於0.8,也就是80分,已經是最低可以接受的分了。所以我以後作業必須要拿儘可能多的80分以上才能避免因為有80分以下而最後失足的情況。所以這次只是剛剛及格。

index_files/94476247_3.jpg

說完這次不是很成功的第一次作業,再說說美國的考試

我在國內時看學校主頁上的這學期學習安排,說是10月7日左右期中考試。期中考試對我來說已經8年沒有遇到了,因為上了大學以後,好像就沒有期中考試,也許工科的同學有,不過我們經濟這種文科的學科就沒有了。期中成績老師大多是以出勤率來計算,而且佔30%,期末考試才是大頭70%,最多就是中期可能會有一片論文當作成績參考。

所以我來之前一直有我們專業不會有期中考試的僥倖心理。結果上了第一周課我就傻了,所有3科都有期中考試,而且期中考試都不只一次,有的課是2次,有的課是3次,加上期末考試,基本上每個月每門課都會有一次考試,這個我們在應試教育的中學感受過,不過那個叫做月考,或者小測,不計入最後成績,而且那個最後成績對你也沒有用,因為最後要看你的高考和中考成績。而美國這個考試基本上是所有考試各佔20%,作業佔20%,沒有輕重。或者都是25%等,或者老師對這個評分比例進行微調,反正權重基本都是一樣的,而且所有的這些平時成績最後折算成的總成績會跟你一輩子,找工作時,用人單位會讓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時成績,因此你那次都不能馬虎,包括作業。

在沒有考試的第一個月,我們就覺得已經很難了。來之前我認為我只選了3門課,以國內的經驗來說應該是很輕鬆,而且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沒課,每周可以休息3天,生活應該很愜意。

可是知道了我上面所說的美國大學的教學制度後,你就發現你每周都要寫作業,而且要寫好。而老師上課基本上對你寫作業是沒有什麼幫助的。因為課堂時間有限,老師就講他喜歡講的部分,然而你就要把所有書都看了,然後再把所有題都做了。基本上老師每次課都講一章。一章的內容大概30-40頁書,這30-40頁的書是大書就是比國內16開紙大一點的那種書,而且是英文的小子,密密麻麻,比中文的30-40頁的內容應該多,而且最關鍵是書中每一句話都有複雜的數學和邏輯關係,你要看透,都需要你想很長時間,或者自己在草稿紙上推導和畫圖幫助理解,這樣有的時候十幾頁的書都要看5,6個小時。你每周要讀3本這樣的書(100多頁)然後做3門作業。

每次作業都很費時間,數學作業最簡單,不過你要用計算機寫,用word打十分複雜的數學符號,矩陣,希臘字母等,很費勁。但是用4個小時應該可以寫完(國內寫作業我記得好像能寫2個小時的算是比較多的了)微觀和計量經濟學的作業一般都是十幾個小時。因為作業就相當於考試,但是這個比考試要求的時間松,而且屬於開卷,所以老師留的題都很難。最可恨的是計量經濟學的老師,講課非常快,我拿到課本時,他已經結束前7章了,我們每周休息的三天,我都在趕他的進度,講了一個月到期中考試了他已經講了12章了,一本近1000頁的書,他講了快一半了,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好在這個課本講的十分詳細,因為我看我本科的書看了好幾天,就是不明白怎麼回事,看了這本書前4章以後就徹底明白了,講得太細了,太系統了。

粗略的算了一下,每周每門課上課看書時間要30個小時,寫作業的時間要10小時,那麼三門課一周學習就要用120小時。而一周7天每天24小時一共就168小時。你就會發現你完全沒有休息時間。和我們一起上課的一個台灣同學發現我們選了3門課很驚訝,說他學2門都快受不了了,我們居然選3門。開始我們還不理解,現在明白了,下學期一定學2門。

就這樣我們在緊張學習了一個月以後,開始了長達近2個月的考試之旅。我們這學期,數學有3次期中考試,1次期末考試,一共4次考試,其他兩門2次其中考試,一次期末考試,分別共3次。也就是從9月30日開始到感恩節放假前一天,我們幾乎每周都有考試。

我們國家考試數學、物理這種計算為主的考試過去都是以大題的形勢出現,這種大型綜合計算題最能體現數學能力,過去一般都是考3-4道數學或物理大題,每道25-30分。但是因為數學物理這種學科確實太難了,所以用這種考試會使很多人不及格的,少做一道就幾十分沒了,少做兩道就不及格了,過於太殘酷了。學數學和物理的很多都是要麼滿分,要麼不及格。雖然很殘酷,但是可以體現能力,老師喜歡這種考試,就像語文老師說得,其實語文什麼都不用考,什麼花樣都不用出,就考一篇作文就可以了。

但是為了照顧大多數考生的面子問題,這種考試好像在改革開放之後逐漸被取消了,因為我們引入了西方的觀念,第一是注重學生自尊心培養,總是考不及格會有陰影的。第二是引入西方的標準化考試,也就是什麼選擇填空題,因為美國托福,GRE還有美國文職公務員考試都是選擇填空題。

這樣我從小經歷的考試沒有純大題的形式。我經歷的有的比較牛的數學和物理老師說都考純大題才好呢,考什麼小碎題。但是到了美國以後,我們引進了西方的觀念發現在西方行不通,這裡考試完全和我們沒有改革開放之前的考試一樣,數學、微觀經濟學都是4-5道大題,每道20-25分。沒有一道選擇或填空。

國內學經濟學,就背背概念。這裡經濟學基本上是可以說是文科中的物理學。老師上課就是在黑板上用數學推導公式和證明定理,最多在最後根據公式說一下經濟意義。

就這樣我們在已經被國內淘汰了的過於殘酷的純大題考試中要都保持80分以上,難度有多大了吧?還好,我的高等數學學得還不錯,計算基本功還行。所有數學考試全部95分上下。一次,微觀經濟學考試是拿回家考試,開始我們認為比較輕鬆,結果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出的題太難了,我做了3天。有一道證明題我把自己鎖到廁所里想了6個鐘頭,最後用歐拉定理硬證出來了。

對於計量經濟學,實在是沒有辦法,太難了。我幾乎在開學初的90%時間都用在計量上,在第一次考試前總算大體明白了這門課是怎麼回事了,趕上了前12章的進度。

本來開學初我們還信誓旦旦的要拿全A,結果這門第一次考試就考了54分,而全班平均70。第二次拿回家考試,我還說這個還好可以拿回家做,結果我和那個中國同學費了整整一個星期在建立模型,前面1個禮拜試驗了近百種可能性的模型,結果就是相關係數不到20%,根本不能用。後來折騰了很久,花了兩天時間完善模型和寫報告,最後寫到凌晨5點。

以為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結果得了66分,說是有一個環節論證方法出了問題。我的心都涼了。因為這門課90分以上才是A,80-90是B,80以下是C,所有學科平均不能低於B,我這科很可能就C了。最後我把總複習的時間全放在這科上面了。最後才有所收穫,得了85。

說到美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說一下我們的認識誤區。在來美國之前我一直被美國的青春喜劇給誤導,電影上演得都是他們怎麼怎麼不學習,怎麼怎麼調皮搗蛋,以至於我們國家的學生也開始學習和模仿,估計是最先傳到港台,然後港台的電影開始影響大陸的。導致大陸的學生也開始變的很痞子。

我不知道美國導演是不是故意的,雖然我問了美國人,他們說他們拍那樣的電影只是表達了學生想擁有那樣的生活,而不是他們真實生活的寫照。但是我還是要對美國導演提出抗議,我們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學習還要靠自覺的情況下,你們這是毀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苗子啊。

美國的大學校園生其實是這樣的:

每個校園裡走的學生都背個書包匆匆去上課,沒有一個在嬉皮打鬧的,即便是等公共汽車或者做公共汽車上,也在看書。在咖啡店裡或者休息的地方,你會發現很多美國學生要麼在看書寫作業,要麼用電腦寫作業。非常安靜,沒有人大聲喧嘩。我本來還帶著掌上遊戲機,有一次在公共汽車上拿出來玩,有外放聲音,突然發現大家都在看書學習,我很不好意思的又放回去了。突然覺得我在國內本來是很自覺學習的好學生,在這裡怎麼感覺自己跟痞子小混混一樣,成了不良少年。

有一次晚上去系裡列印講義,走在在夜色下的校園裡,突然想到了我們國內平時大學校園裡晚上是什麼樣子,再對比一下這裡,我發現校園裡路上沒有人,有的人也都是背著書包匆匆的行走去趕時間學習。而我印象中至少是我們省的高校校園,夜幕下都是一對對的情侶在共享好時光。有一次去這個城市的主街看看,看看那些吧里的人都在幹什麼,突然發現人們都在那裡拿著電腦學習。當時想了想國內酒吧里無數失足男女青年在裡面群魔亂舞,不禁感慨萬千。

index_files/94476247_4.jpg

美國真實校園生活就是整個一個中國理想中的好學生的聚集地,美國學生學習這樣的場景只有在中國的電影里才能看見,而我國的真實學生卻在積極模仿美國電影里的東西。圖書館裡學生們都在很安靜的上自習,圖書館的機房,學生們都在用來寫作業,沒有一個干閑事的。我還真的注意觀察過。

我在國內上大一的時候覺得學校圖書館和計算機中心的機子比家裡的好,而且便宜,就去帶著遊戲到那裡去打遊戲。第一學期期末還和全宿舍的人去圖書館包夜通宵打遊戲,我們那還要錢,這裡用的計算機都不要錢,但是全都是用來學習。我想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方面是我們管理不嚴。我想如果你在美國的學校機子上打遊戲,基本就可以準備回家走人了。第二,即便是讓你打遊戲,就按照我上面說的作業和考試的壓力,你有時間打遊戲嗎?

接著說美國學生的學習,他們在賣星巴克的地方看書寫作業是很正常的事情。那個寫作業是真寫,不是裝的。他們學習刻苦還體現在兩次計量閉卷考試前,老師都發了去年考試的卷子,因為這不是作業,所以我和那個中國學生都沒寫。這很不符合我們的風格,因為在國內好學生都是老師越不要求做的,都越做。結果來了美國以後,由於老師逼的太緊,有極度的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結果只要不計分的堅決不寫,也不看。

但是我發現這兩次每次美國學生都把所有題目都做在紙上了。我又一次體會到了他們才是好學生,我們都是混混。還有就是他們學習都很積極,我們上的研究生課程,只有3-4個是研究生,剩下的十幾個都是本科生,他們為了將來更好的學習,在本科階段就自己主動選研究生的課程,而且有的是我們選的魔鬼3門,他們也都選,他們還有自己的本科課程,我們光這三門就快受不了了,他們要學至少4-5門課。總之美國學生各個很刻苦,永遠看不見他們玩。

再說說我們學的東西的難度:

此處,省略部分文字,細述國外國內高等數學難度差異...

這些數學還是不是最難的,主要是經濟數學和微觀經濟學在用。我相信國內研究生數學應該也學這些,不過可能不會理解這麼深,因為沒有人逼你去瘋狂做題和不斷考試。

此處,省略部分文字,細述國外國內經濟數學難度差異...

每一章節我們都有綜合題去當作業去寫(交作業包括:數據文件,gauss或SAS的程序文件,和說明報告)。

說到Gauss編程,這個語言是一個專門運算矩陣的專用語言,所以被統計和計量所廣泛應用。編程對於大部分中國學生還是比較難,因為國內計算機教育還是相對比較落後。最開始整理數據都是用excel人工整理,後來有一次和一個美國學生探討問題,發現他gauss用的極好,都是用gauss的程序直接控制和整理數據,於是我也下載了一本gauss的書,一邊看書一邊就把gauss掌握了。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說美國的大學教授的能力。我們這個計量經濟學的老師光計量經濟學的課本就有20多種,各種統計軟體SAS,Gauss,SPSS等等都很精通,教材也很多。計算機編程也很牛,我還從他那裡學了不少技巧。而且他用計算機上多媒體課都是自己接線路(美國老師都是自己接),國內的老師好像都要有個專門搞計算機的人給他接好,才會用。

美國的老師電腦用的比我這個對電腦很痴迷的人都好,雖然他們都不是學計算機的。要知道這些教授們都50多歲了,年齡和我父親差不多,國內和我父親差不多的人,很少有人願意用電腦的。上課有時候還問問我們微觀經濟學學得怎麼樣,然後他會瞬間說出我們學的部分的各種函數的性質和定理。人們都說他要求學生嚴,但是他說他遇到的老師才嚴,他上大學時,他老師考他是任何拼寫和標點錯誤這種和學科不相關的錯誤都會扣分的,他說他不會那麼要求我們的,所以他說他對我們要求很松。

美國的教授一般都是像他這樣很厲害。有一次上完微觀經濟學,後面上自然資源課的教授進來看見一黑板數學公式和推導,立即說出是這是Shepherd』s Lama(謝波德拉馬定理),後來有說了很多,好像很有感情似的。我想一個教自然資源的居然還對數學定理這麼了如指掌。

美國教授都是博士,博士這個詞在國內反正對我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的,因為我們國內,只要考上了,就都能畢業,所以看這個人厲害不厲害主要看他考這個學歷時的考試水平。我國高考參加的人最多,所以競爭最激烈,所以最能體現人的水平,所以名牌大學的全日制本科對我很有威懾力。但是參加碩士研究生考試人就少了,所以名牌大學的碩士在我眼裡也就一般。而博士,參加的人就更少了,博士一般混5-6年就畢業了,沒有聽說過在國內上博士有人學得要死要活還不能畢業的。所以博士對國內的一般人來說感覺不是那麼有影響力。

而在美國,博士這個詞是很有影響力的,教授都是博士,在學校人們一般不會稱呼他為某某教授,或者某某官銜,這些教授或者當官的有博士學位的更喜歡人們叫他們某某博士,因為這個代表了榮譽。

比如我們微觀經濟學的助教就是個上博士的,結果他上學期考試有C,被勸退了,現在正在我們城裡的一個商場賣東西。

我不禁很感慨,一個上博士的中途被開除,然後就只能去商場賣東西去了。也許我光經歷美國的研究生教育,而沒有經歷國內研究生教育,就對國內研究生教育橫加指責過於武斷了。我相信我前面說的學的內容國內這個專業的研究生肯定也學,但是我敢肯定沒有幾個能像美國學校出來學這麼紮實的。

我同系的那個中國同學,他說他的在國內上研究生的同學整天閑著沒事幹,咱們卻在這裡整天一夜一夜不睡覺。而且據說有一個他的同學學計量,先學了一學期gauss編程課,我們這兒人生地不熟的,上來就很難,然後還要自己看書學gauss編程,每次交計量的作業都比一次考試耗費精力。有一次,我和那個同學寫完作業已經凌晨3點了,這個時候,他的QQ上的也在美國留學的同學都在QQ上,都還沒睡覺呢。交流一下,全部都很痛苦。

一個在紐約學金融同學說:「也不知是老師有問題,還是我自己太笨沒有領會老師的意思,那個題按照老師的意思要用excel算一千遍」。當時我很感慨,美國的高等教育實在是太強了,對人要求太高了,我來之前還在算我們學校和北京大學在國際上的排名,當時覺得比北京大學高,但是自己說的時候也很沒有底氣,但是現在不同了,我有一種不管排名誰高,有本事就出來一起比一比的氣勢。確實在這種殘酷的教育下我們學得非常紮實。

記得有一個老師從美國碩士畢業回來,閑著無聊就去考研報名,去考北京大學的光華管理學院,這個基本是我們經濟管理領域的最高學府,多少人擠破腦袋去考它,競爭十分激烈,這個老師最後就背了背政治,別的什麼也不複習然後就考上了。我以前在人大經濟論壇問過問題,被他們罵做不懂經濟的人。現在我再去那裡,有一個人不會做,我瞬間把全部數學推導給寫了出來,後來沒人敢說什麼。而我問的問題,幾個月都沒有人回答。

我的中學教育很好,以至於大學畢業後工作幾年,我仍然對高中的所有知識點記憶猶新,拿起數理化的題就會做。但是大學學的東西什麼都記不起來了,只記了幾個名詞,剩下的什麼都沒有。大學畢業時,我還抱怨大學沒學什麼東西,我父親還安慰我,大學學的是一種思想和方法,有了這種思想和方法就可以了。但是企業不是靠耍心眼,小聰明就可以成功的,靠的是實打實的技術,我們大學的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有幾個能拿出真本領的?

index_files/94476247_5.jpg

再說說美國這種教育下的成果:

如果說美國這種殘酷的高等教育不能產生很好的效果,那大可不必去學習。我們學經濟學,學得都是方程組組成的模型,然後用模型計算出結論。計量經濟學靠統計量來估計模型的係數。這個如果在中國多數企業中你要用這個,估計會被人嘲笑,罵成書獃子。我當時就想看看美國的真實生活中用不用這個這麼理論化的東西。

我們對此問題專門問過美國學生。他們的回答令我們很吃驚。美國人幾乎幹什麼都會用數學計算,比如你要開個超市或者快餐店,老闆會找人去建立模型,然後按照模型去經營,因為他們相信這個是最科學的,最優化的。我問道如果要是不用模型呢,憑自己的經驗和感覺呢?美國學生說那基本上肯定是會破產的,因為感覺的東西靠不住,永遠也不如數學計算的精確。而且他還說經營一個企業不用模型會破產,用錯了模型,也會破產的。

我問他父親的賣樹苗企業用用嗎?他說當然用。我問他用不用模型處理日常生活,他說他用,比如買汽車,他要根據當時的利率,油價,汽車的價錢和時間建立一套模型,算出當利率和油價多少時,他能接受的價格範圍以達到最優選擇(他還不是學經濟學的,是學森林學和地理學的)。當時我們聽了都目瞪口呆,感覺美國人太強了。原來我們都以為美國人個個都是數學白痴,只有中國人數學最強,看來我們中國是只會計算不會運用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華盛頓州立大學的那個台灣同學說他去年的微觀經濟學老師太強了,他去年上他的課,由於太難跟不上,在第一次期中考試之後得了十幾分後就放棄了,所以今年重新學這門。他說去年那個老師今年退休了,去年第一次期中考試,全班最高30多分。上課老師基本不怎麼講,留作業都是他外面接的公司的工程,我心想理工科的可以接工程,我們學得這個經濟學也有公司信嗎?

他說當然有啊。華盛頓州的漁民為了經營的更好,都是請他去做諮詢。所以他留的作業是最難的,和實際結合最緊密的。

我們國家人們往往說的和實際結合的意思是,不要去用課本學的東西,因為那個解決不了問題,還是在社會上學本領吧,其實我覺得不是課本的東西解決不了問題,是因為你學的不精不會解決問題,而美國人相信理論一定會指導實踐的,他們如果發現理論如果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那麼一定是理論不夠完整和完善,所以他們會用更複雜的數學去完善理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學美國的東西感覺那麼難,因為他們要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而被迫把理論改造的很複雜,實踐證明這樣複雜的理論確實可以解決問題,我們這學期學的計量後感覺自己就可以做點東西的。

學生們都不會做他的作業,但是不做又沒有平時成績,所以都被迫大家一起課下約個時間,找個空教室一起研究題。

研究題的方法是大家坐一起,誰會哪道題,誰就去黑板上寫出來,給大家講,最後把題都做完。那個台灣同學繼續說我們沒有趕上那個老師很遺憾。我們想我們一個計量經濟學就夠受的了,如果再加上那個老師,非吐血不行。

我這個人比較喜歡計算機和電子科技產品。來美國之前,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那麼聰明,所有的電子產品的核心的控制晶元,內存晶元都是美國公司或者日本韓國公司造的,中國自己為什麼造不了?雖然大部分電子產品都是中國製造,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裡面的晶元幾乎全市國外的,中國所做的只是把晶元,內存買來,焊到電路板上,然後組裝上外殼就可以了,乾的完全是最低端的,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活。因此企業賺的錢都是很少的部分,這些電子產品的價格有一半多要被外國的晶元廠賺取。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子產品不能和國內的農產品,普通小商品一樣有適合中國人的價格,而電子產品一般都是和美元國際價格接軌的。因為成本降不下來,產品的主體成本,是外國廠商定的,我們要降價只能降自己不到20%的利潤,所以降價空間很小,一旦外國廠商也把同類產品降價,那麼我們的國產廠就沒有取勝機會了。

現在液晶電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造成這個情況的根本原因上是沒有核心技術。為什麼沒有核心技術?以前總是認為為什麼美國那麼走運,老天怎麼那麼照顧他?我來到美國以後,感受了一下美國的高等教育,又回顧了一下自己的高等教育感覺非常正常,太正常不過了。

我在學習的中期,上留學論壇看了看大家在美國的反應,結果這些國內十分優秀的人,在美國也都開始發起牢騷,我可以列舉如下:

考,考,考,考死算了。

每兩個星期就考一次試,考完試還有一大堆homework,全都算進期末成績里的。前次考完瘋趕作業,拉下兩天的課沒複習,還沒緩過勁來,又要考了。

第一學期上課聽不太懂,我覺得我下課要花比別人多很多的時間看書,第二個星期才發現聽懂了一些。上的課還是我沒學過的,別人聽課算複習而已,對我來說全是新的內容。

師兄師姐安慰我說過一個學期就好了,可是大部分的考試都在第一學期,第二學期只有一兩個考試了,適應又怎麼樣呢?大局都定了。

鬱悶,繼續看書去了。

大家累么?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感覺這樣,上課累死,考試累死,實驗累死,寫文章累死,專業還不好找工作,於是修外專業的課,作業能寫傻,出來找工作吧,認識的人好多因為交流工作不順被fire掉,每天神經都處於緊張狀態,覺得晚上醒來的時候還興奮的不行,活的那叫一個提心弔膽。

等等,以上是我在這學期中期的時候看見的帖子,當時大家都在喊累。

到了期末我又上了上論壇,看見有一個博士得了C,教授建議他退學,他想重新申請。

PhD第一年成績不好,緊急求助-PhD第一年成績有了一門C,教授建議我Quit,但是還是希望能在美國繼續待下去,想問一下各位前輩轉學要如何轉?對於去年申請過的學校,還需不需要另寄材料?我可不可以把已經讀完的兩門B的課程的學分轉過去?

還有一個一科平均78.5結果B以下,也在人心惶惶:

緊急求教各位如果GPA低於3.0,還能繼續做TA嗎?我這學期有一門課的總成績是78.5分,也就是C,這樣使得整個的GPA&<3.0,這樣導致了一個scholastic probation,本來下學期已經定好了要去biology做ta的,biology="">

還有一個碩士2年沒有讀完:

我的master要延期畢業了...

當時拿的獎學金只給兩年,今年8月份以後我就要自費了,sigh~

我一年前還雄心壯志要讀phd,現在連個master都讀不明白,sigh~

每次見到朋友和親戚,別人都問我為什麼要延期,我就說課很多,沒修完。

實際上,別人都修完了,只有我沒修完。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我太挫了,只是我沒有說出來……

所以我說的這種壓力和教育模式在美國都是一樣的,並不是我們學校特殊。而且我們學校只是美國排名一百多名的學校,據我們系的那個中國同學說,在美國常青藤名校學習的人基本每天只睡2個小時。

在美國的學習使我感到,我們的高等教育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要知道我是在全美排名100多名的學校,並不能算美國的非常好的學校,但是學到的東西確實是實打實的。而我在國內本科的學校在全國的排名也至少在前100,至少是個以省名命名的大學,但是從中出來確實是什麼也沒有學到,你讓我們講講什麼經濟規律,或者讓我們的工科同學講講晶元怎麼回事,基本都講不出來。

總之,美國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制上的問題我不想多說,多少經濟學家都有很好的建議。我覺得我們最能控制的,也是在整個人類改造自然和世界過程中最有活力和主觀能動性的人本身。我們的高等教育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我們的高等教育缺少了監督鞭策和激勵機制,而且對於學習的東西也並沒有從難從嚴要求學生,導致反而沒有中學階段學生們學的好。如果說我們的中學教育是在整個中國教育中最有效率的(但並不是最好的,因為對於應付選拔性考試,老師只重視學習好的學生,而學習不好的學生好多都破罐子破摔了),但是這個教育只是基本功訓練,距離可以用來指導實踐,改造世界還差很遠。

所以基礎教育再好,高等教育出現問題,我們的科技也上不去,科技上不去,經濟也只能做一些最低層次的。每年諾貝爾獎評選結束之後,我看網上有很多中國網友,都在憤憤不平,說就是因為美國的軍事政治強大,所以評選委員會迫於壓力會給他們評上很多,而我們國家人很聰明,卻總是離諾貝爾獎很遠,太不公平了。還說美國出現經濟危機了,卻都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國經濟這幾年發展這麼快,卻得不了經濟學獎,太不公平了。他們不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以外,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一樣智慧勤勞勇敢。如果說一百多年前,林則徐呼籲中國要睜眼看世界,那麼現在我們國人仍需要透過迷霧看世界,不要被外國的種種假象所迷惑,不要再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樣低估自己沒有看到的東西。


看到這題我忍不住來說兩句。
利益相關:
1. 答主在一所在大多數人看來被過譽的top20
2. 答主是從國內某985(不是C9但至少算中上啦)轉學過來的,並且認識不少也是從國內或者是其他美本(一般是30-50之間的學校)轉來的同學
3. 答主在國內念了兩年建築;來這邊以後,答主學建築和音樂兩個專業,上個學期主要上了建築的各種課,這個學期主要是音樂的課和一些屬於artssciences學院的課

背景介紹完畢,進入正題。
要說比較國內和美帝大學的work load以及美帝top 30和非top 30的work load,肯定要控制一定的變數才能保證這種比較的可靠性。

a. 先說說建築
答主在國內念的是五年制的建築學本科,在美帝是四年制的。關於四年制有沒有課程壓縮這一點,我覺得是不存在的,因為國內的五年制培養出的是拿建築學學位的畢業後能直接工作的人,而美帝的四年制是為研究生階段進行更專業的培養做準備,目的不一樣,所以不存在四年比五年本身就課業量大的問題。在國內和美帝都是一學期一個設計課,在國內一般一學期不止一個project,而在美帝一般就是一學期一個project,在這種情況下……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美帝的work load至少是國內的兩倍。雖然最終只做出一個project但是前期的概念生成、場地分析都要做得更透徹,後期的方案深化(其實就是改圖改模型)也要變態得多。
大概是因為美帝會更注重整個過程,而相比之下國內的建築學教育更看重最終的方案,所以在國內的時候我一般交圖前的一兩周會熬得多一些,而在美帝時不時就來一個review,每周都要有明顯的進展所以平時也熬成狗。

b. 說說其他專業
因為建築學專業不能代表學校的總體情況,所以我們來說說其他專業,不過這部分內容大多來自和其他同學的交流。
感覺其他專業(此處不包括BME/pre-med/其他苦逼專業...)與建築相比要好很多,除了期中期末考試交論文交實驗報告之外,熬夜的情況不太常見。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作業、閱讀和課堂測驗真的特別特別多。一個從40-50名的學校轉來的同學說他無比懷念原來學校的work load,甚至後悔轉過來,另外一個從30名左右的學校轉來的同學表示在這邊拿A比原來難太多了。
我自己的感受是,嗯其實一部分(大概40%我猜?)熬夜是可以避免的,拖延症大家都有…但是剩下的呢…畢竟還想有點社交,也想在大部分課上拿好成績,再加上周圍的同學都好聰明好拼(誰說美國人不拼的?),是必須的!嗯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必須的!除非只是想混混日子,或者那種周末也憋在家裡學習完全放棄社交的純學霸(其實我沒見過這種人)。
我的義大利語老師說,她和她老公是當年她在義大利念大學她老公(美國人)去義大利交流時認識的,她說當時在義大利大家都只學一個專業,而她老公居然繼學生物又學音樂又學義大利語。後來他們在一起了(=_=好吧不知道是不是和她被他的勤奮好學震驚到了有關),然後一同來到美國,她才發現原來美帝人民都這麼拼,不禁嚇呆了。不過這個例子不太具有說服力因為義大利你懂的(沒有黑義大利的意思=_=畢竟我很喜歡義大利,只是說努力程度的話還是和我大天朝沒法比)。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表達很多top 30的學生是真的處於缺覺狀態,雖然確實有拖延症在作祟,但出來留學不容易,大家也都想有好的GPA有各種豐富的經歷,所以很多時候熬夜也是在所難免。最後弱弱地說一句我覺得我們學校還是配得上這個排名的(≧?≦)諸位看官請輕拍。


我們學校也算是抓住了top30的小尾巴,可以負責的告訴你,睡眠少那都是瞎扯淡的。我當初基本是學到12點快一點睡的,作業多,課業忙的時候也會學習到一兩點,很少有通宵,早上有課的時候也是8點多起床的,基本上平均每天能保證7小時的睡眠時間,我周圍那些同學平均睡覺的時間也是在一點左右。良好的睡眠有助於學習與記憶,還能提高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道理我想大部分人都懂,能進top30的學生,是不會做熬到深夜這種顧此失彼的瞎比操作的。

前段時間,凌晨四點的哈佛成就了經典的雞湯文,至今還有人不斷轉載,給不少人留下了頂尖大學「燈火通明、懸樑刺股」的印象,以為學霸們都熬夜學習到深夜,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了。到後來連哈佛自己都受不了了,主動澄清謠言,發表了一篇名為Widespread Rumors Claim Harvard Students Are Super Studious的文章,告訴大家哈佛絕對不是大家所傳言的那樣。對於許多不明真相的國內群眾而言,大家所崇拜的似乎不是真正的哈佛,而是大家臆想出來的哈佛。

其實稍微動腦子想想就知道,能熬夜到凌晨4點的學生,哪裡還有時間去拍照,有那閑暇時間不如早點回去睡覺。而那些在圖書館學習還拍照的人,你應該可以考慮到他是處於什麼目的了,那些越是學習效率低的人,越容易發熬夜苦學的朋友圈,如果他發出來的照片還極具美感與逼格,那他的學習效率更低,效果更差,因為這麼做不是擺明了在向朋友圈裡的人展示,你看我學習多努力多認真,凌晨4點還在刻苦學習。

不拿點數據來說明可能有點空洞,運動設備廠商Jawbone藉助其智能手環的睡眠監測能力,發布了一份美國大學生睡眠報告。

縱向為入睡時間,橫向為US News排名,我們可以看到,哥倫比亞、賓夕法尼亞、斯坦福、康奈爾等一眾頂級名校的學生最常熬夜,但是最晚的睡眠時間也不超過1點30,而這些學校的平均睡眠時間也是保持在6.8小時左右的。

睡眠質量的好壞和學習效率的高低直接掛鉤,如果你眼中的那些勤快的人真的大學四年努力學習到每天只睡四小時,且不說他們沒到畢業估計就已經進醫院了,連時間都不會安排的人,能成為什麼大牛。


我贊成高票匿名答案所說。光是努力和辛苦就能搞成事的話那的確是富士康工人最有出息。


總有些人把自己不夠優秀怪罪於睡眠不夠少。


美本Top5,每天能保證9.5小時睡眠,每周有三四天可以睡十個小時以上。感覺主要看個人習慣,我室友每天三點睡六點半起,中午偶爾睡一個小時,她說高中的時候就習慣這樣了,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目前感覺如果要保證睡眠時間的話有的時候會犧牲一些鍛煉身體和吃飯的時間,學業壓力很大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態,基本上可以兼顧。


學校排名常年在25左右出來答。。。

睡眠多的時候一天能睡12小時自然醒然後床上再賴兩個小時,少的時候經常連續30小時不睡

決定你睡眠多少的變數太多了,排除學習以外還有吃飯喝酒玩電腦刷知乎啥的。。。

累不累,看你學什麼課。要是在專業上,課表上,以及各種教授評分上下足功夫,順便gpa不去強求,那麼基本可以保證每天三個小時學習時間以下,吃飯喝酒麻將德州dota隨叫隨到。

不過我本人。。。因為專業的緣故。。。每天閱讀時間就是四小時起了。。。平均每天學習時間6小時吧。。。

要是選課和專業都非常慘的,加上對gpa要求高的,順便學分修的稍微多一點的,每天平均下來八小時學習一點也不誇張。

到了final week,八層的圖書館,才4000學生的學校,半夜一點鐘反正圖書館是找不到座

另外本校gpa出奇的難拿,打個比方,別的學校每學期優秀學生大概標準是gpa3.7,我們是3.4,就這樣每學期也就三成的人能進去。。。再打個比方,據2014年統計,本校六年畢業率(對!六年!)大概是85%左右,也就是說,每20個人裡面就有三個六年也畢不了業(本科學位)

畢竟work forest。。。


據unreliable source傳說我校是全美平均睡眠時間第二少(且不是party school)的大學,就我目前的觀察和體驗,我認為這個題目的答案是:是。

以及,我就是愛在票圈賣慘,而且是因為成績不好所以才會很慘所以才需要通過賣慘來宣洩。希望答案里提到的遊刃有餘的精英們默默地鄙視我們就好,不用大聲說出來,畢竟情緒需要出口,我已經很鄙視我自己和我的效率低了。當然,如果各位再理智一點,完全可以說,為什麼鄙視自己知道自己的缺陷卻不改變呢?是這樣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凡人。


睡多久,因人而異。
睡的多的一般課少輕鬆效率高,不緊不慢也沒啥壓力。
睡的少有各種原因,課多,社團,socialize,party,我只能說我周圍平均睡眠時間大多在6小時左右。也可能是因為Cornell比較學霸吧。周圍每天三四點睡的人不少,然後通宵也是挺常見的。

只是這個問題下的某些答案挺讓人呵呵的,別覺得好像睡的多=智商高,睡的少=瞎勤奮,你是沒見過那些智商又高又給自己壓力很大的那種人,尤其是一些美國人,學好幾個專業,club,實習,party,運動隊一個都不誤,隨身裝咖啡因片,人家一年做的事情能頂你四年。

這些都是個人選擇罷了,但是睡個覺還睡出優越感就是你的不對了。


純屬胡扯。最多就是如果平時浪多了快ddl的時候這樣刷一下。


更新:題目被修改為美國top 30了,我答的時候沒有限定詞,以下為原文:


LSE的學弱過來答一個。

今天剛過完lent term考試周,上午考完最後一門,回家稱體重瘦了5斤,面色也很不好。想補個覺都睡不著,大腦持續在興奮的備考狀態里。

LSE是bad fail一門直接不給學位,加上考試時間設在大家玩得最瘋的聖誕、元旦之後。
結果就是有考試的人,吃不好 睡不好 玩不好;
沒有考試的人幾天內交論文,基本也是吃不好 睡不好 玩不好。
最緊張的幾天內,刷知乎的時間都沒有,每天從早到晚圖書館,並以上廁所、下樓列印作為休息;等電梯時嫌太慢,下雨時為節約時間不回去拿傘。去買個咖啡要去程小步跑、回程快步走。

一組流傳很廣的照片:summer term期間,LSE圖書館複習眾生相,侵刪。

上個學年為了給學生減壓,在圖書館附近直接攔了個... 動物園 ⊙﹏⊙b
山羊、羊駝、小豬,什麼都有...

LSE很多同學都聽過的話:

"sorry I don"t need to fuxx, because LSE fuxxs me everyday."
「先不約了,還要考試呢。」


我在本科top30左右的學校,說實話如果你是因為學習和做其他正事搞到每天只能睡不到7小時,你絕對是學校裡面前10%(甚至5%)勤奮的了。。。如果你的效率比較高,又願意犧牲一些玩樂,每天睡10個小時完全可以(參考學術狀態帝)。


推薦閱讀:

Sat2物理知識有哪些?
UCLA為什麼托福只要80分?
北大本科畢業,在國外的學校念 PhD 心理落差很大怎麼辦?
如何成為 Instagram 的網紅?
SAT考試怎麼報名?

TAG:睡眠 | 美國大學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