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產商販要做注膠蝦?不是很容易查出來嗎?被查出來會怎麼樣?

看到這條新聞:溫州市場現「注膠蝦」 業內:不僅增重賣相更好
好像前兩年就爆出過類似的事,但我覺得比起漂白、染色這些非常手段,注膠不是個很累的體力活嗎?一隻只注射都是人力成本啊……而且還很容易被查出來,為什麼商販要做這樣費力的事呢?監管部門又是怎樣監管的?這樣的好查出來嗎?被查出來會怎麼樣?(是罰點小錢了事導致的屢禁不住嗎?)


為什麼水產商販要做注膠蝦?
Jessica li的回答已經很清楚了,就是weile為了增加蝦的重量。
比起漂白、染色這些非常手段,注膠不是個很累的體力活嗎?一隻只注射都是人力成本啊……而且還很容易被查出來,為什麼商販要做這樣費力的事呢?
說到注膠這件事,要一個個注射,非常費力,人力成本高。但新聞里明確說了,注膠的都是上百元一斤的大蝦,一人一天在熟練的情況下,可以注射2000-3000隻蝦,一隻蝦注入個2g,也可以產生上千元的利潤了。

監管部門又是怎樣監管的?這樣的好查出來嗎?被查出來會怎麼樣?(是罰點小錢了事導致的屢禁不住嗎?)
監管部門怎麼管?Jessica li說了需要通過有資質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得出結論。
下面我就分析一下,我們該怎麼進行檢測判定。
明膠的主要成分是動物的膠原蛋白的部分水解產物,直接測定其含量比較困難,而且在《GB 2760-2014 食品安全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食用明膠是可以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添加的食品添加劑,因為其沒有毒性,所以也沒有測定食品中明膠含量的方法標準。當年「三聚氰胺」事件後,有人往牛奶中添加膠原蛋白水解物,科研工作者研發了測定膠原蛋白水解物特徵產物-羥脯氨酸的方法,並制定了相應的標準。但這一標準明確規定了其適用對象為奶製品,在法定檢測時,是不能用於蝦的檢測的。所以通過測明膠含量來判定基本是不可能了。
如果添加的是工業明膠,因工業明膠採用的鞣製工藝會產生較高的鉻含量,通過檢測鉻含量,也許可以判定蝦是否合格。
在《GB 2760-2014 食品安全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食用明膠是可以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添加的食品添加劑, 「注膠蝦」如果注射的是工業明膠,則屬於《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一)用非食品原料生產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的食品;
如果注射的是食用明膠,則既不屬於第一款,也不是第四款規定的:(四)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 只能歸為第六款的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六)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
現在我們再來找找有沒有關於凍蝦的產品質量標準,通過檢索可以找到《GB/T 30889-2014 凍蝦》,這一標準2015-3-1開始實施
按照GB/T 30889-2014 凍蝦的要求,凍蝦不得混入任何外來雜質,因此可以根據這一標準判定「注膠蝦」為不合格產品。

也就是說不管添加的是工業明膠,還是食用明膠,根據標準規定,我們都可以判定其為不合格產品。
至於怎麼處罰,第一百一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吊銷許可證;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和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十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其第一款即為:(一)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或者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食品;
所以,如果監管部門能找到他們使用的明膠原料,而且通過包裝、或者進貨渠道等確定其為工業明膠,那麼他們就違反了本條規定,這是要判刑的。
如果是食用明膠,因其對人體沒有什麼危害,可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處理,一般以罰款和吊銷許可證為主。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
其中的情形之一就是:(五)經營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


感謝邀請!晚上回答。
這是我第一次回答問題,以前也被邀請過回答問題,但我都沒有回答,主要原因是覺得自己對問題不太了解。這次決定答題,是因為感覺知乎裡面關於食品安全方面的回答不是很豐富,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先說說題外話,研究食品安全問題有4年多了,我本身是學經濟學的,所以我對食品安全的研究更多的是從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社科的視角展開,而並不是從技術的角度分析。四年來,寫了一些文章,也參與編寫了幾部食品安全方面的書籍。總體來說,感覺大家在食品安全問題方面存在不少誤解,比如下面有人說「監管部門是在被動檢查出來的,有幾個事件是監管部門主動發現的」,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根據我的研究,我們國家超過三分之一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政府發現的,只不過媒體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更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導致大家都認為政府在這方面不作為。這真不是為政府說話,以前我也是像大部分人一樣,一提到食品安全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不作為,政府懶政,但後來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四年來,我參與了十幾次田野調查,去過多個省份的十幾個地級市,深深感覺我們國家食品安全問題的複雜性,這個並能是政府在短時間內能解決的。今年5月份,我到山東沿海某大城市調研食品安全體制改革,期間發現該市某區食藥局的局長又黑又瘦,與其他部門的啤酒肚領導形成鮮明對比,因為該局長每天都要到處跑,抓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方面是「一票否決制」,壓力非常大。當然,政府也有自身的問題,作為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監管者,在曝光食品安全方面只發揮30%多的作用是不是太少了?但作為一個有素養的社會人,我們在發表觀點的時候是不是要更理性一些(此話僅針對網路上過於偏激的網友)。

廢話說多了,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注膠蝦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商販在利益面前的盲目,這個大家都已經提到了。商販們往往都是短視的,為了追求眼前的一點利益就不惜採用非常規手段。這也契合了我們消費者的審美習慣,我們買東西的時候都喜歡買顏色鮮艷、漂亮的,但往往越是這也的就越有問題。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改變了這一習慣,在碰到看似完美的食品時,首先想一想是不是「到過韓國整過容」。
其實,一個人這樣做也沒有問題,最可怕的幾乎整個行業都在這樣做,注膠蝦儼然成為了行業的潛規則。當大部分人都這樣做的時候,其他人就會想「別人這麼做,我也這麼做」,就會隨波逐流。即使有些商家不這樣做,售賣安全的良心蝦,但他們賣的安全蝦不僅賣相相對較差,而且價格還要比注膠蝦高,消費者在不知道具體情況的時候就都會選擇注膠蝦,使這些良心商販沒有市場,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注膠蝦很容易發現,但真的就很容易被檢查到嗎?這要從我們國家的國情說起。我們國家的食品生產企業以中小企業和小商販為主,呈現布局分散、聚集程度地的特徵,以豬肉生產廠商為例,雨潤、金鑼等大廠商的市場佔有率之和僅為百分之幾,這已經是不錯的了,那剩下的90%以上的都是小廠商和私人屠宰場。這樣分散的局面就加大了監管的難度。這就是所謂的「監管對象相對無限,監管力量相對有限」。再說到批發市場的注膠蝦。據我了解,一個縣級的食葯部門人數極為有限,他們要做的包括應對上級部門下放的各項「專項整治」,食品企業的登記、檢查等,這佔據了他們的大部分工作。大部分情況下,有營業執照的(正規)的食品企業都檢查不過來,更不用說去監管數量眾多的小商小販了。至於批發市場,國家之前專門設定過標準,要在批發市場配備人員和設備,但現實很難操作,很多批發市場的檢測設備都沒人會用,過了幾年一點作用都沒發揮的高價設備就這樣報廢了。
說到底,這是監管力量和監管資金的問題。食葯部分成立的時間相對較晚,在部門中算是弱勢部門,雖然2013年進行了大部制改革,但新的食葯系統自上到下的機構調整還比較混亂,改革在基層還沒有到位,基層的監管力量很難保障。

先說這麼多吧,以後有機會再補充。(第一次答題,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勿噴喲)


謝邀。在目前監管的轄區內還未接收到這樣的投訴。
商販做注蝦膠的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蝦的重量,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馬克思在《資本論》時說過「當利潤達100%時,就有人鋌而走險;當利潤達200%時,他們就敢於上斷頭台危險;當利潤達到300%時,他們就會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
對水產行業不了解,要經過比對正常蝦和注膠蝦的感官上有哪些不同,歸納總結,再利用其差別判斷其是否為注膠蝦。但我們監管人員通過肉眼觀察的結論不能作為判定依據,還需要進一步通過有資質的檢驗機構去檢驗,得出的結論才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經檢驗,確定人為添加膠體物質,可根據相關的法律進行行政處罰,根據案件的性質,需移交給公安機關。


食用明膠和藥用明膠都是從動物皮、骨里提取,經過多道工藝混合而成的。這種明膠在規定的範圍內使用是安全的,如果攤販使用的是食用明膠,一般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商販注射明膠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增重和使得蝦子的賣相好啦,但這屬於欺騙消費者的行為。任何往蝦裡面添加蝦本身以外的物質都是違法行為。


謝邀。首先說為何要注膠,蝦在冷凍和解凍過程中,水分是會流失的,注膠大約可以增重百分二十至三十,可以彌補水分流失造成的重量損失。包括漂白染色等等,所產生的收益是遠大於投入的。至於監管,注膠蝦多見於農貿市場,貨物來源途徑複雜,可能有販賣的,也可能直接在漁船收購的,監察難度大,並且如果只是注射食用明膠,只是算欺騙消費者,並沒造成重大食品安全問題,這在量責方面都是很不好確定的事情,處罰力度也都較小。不良途徑獲得的收益遠大於所要承擔的責任後果,這是屢禁不止的原因。


感謝您的邀請~
非法獲利和監管處罰是天平的兩端,利欲熏心就會鋌而走險,有敬畏之心就會恪守為商之道..


瀉藥。

注射成本很低,用噴槍加針頭,設定好注射速度很快就能完成。

蝦屬於農產品。在進入流通領域之前,歸農業部門管,進入市場後歸食藥局監管。商販從生產者手中獲得標示合格的大蝦,然後再進行注射作業,由於商販手中有合法來源的憑證,食藥局一般是不管的,抽查不合格就意味著和農業口子撕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國的豬肉就是這樣的,經常有肉販從定點屠宰點拿了銷售憑證,然後搭售私宰豬肉。食藥局無法可管。

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這個環節最容易出問題,也最不好查證,所以商販有僥倖心理也就不足為奇了。


首先,以我親身經歷來看(在廈門八市海鮮店干過)是不存在這樣注膠的,因為海鮮貴在一個鮮字!活的規格比較大的日本對蝦,好吧,其實他們都說的俗稱:斑節對蝦,一斤240左右,死掉的只能賣100(還不一定有人要),你說為了注膠把蝦弄死這是不現實的,活的和死的差價太大了,為了幾克膠虧死了好嘛!還不算上買明膠和注膠的人工費。

當然有的人會說,你舉例的是比較貴的蝦,那普通的蝦呢!

南美白對蝦:「嗯?聽說有人在說我?」

這個不好說,但我覺得注膠還是虧,市場價根據規格大小价格也不同,大概30一斤左右,死蝦我就不知道了,肯定便宜(內陸的同學輕打臉,我指的沿海地區)畢竟死蝦和活蝦的差價擺在那,一注膠蝦就跪了,蝦變質是很快的,先是頭胸甲變黑,最後整個身體變紅。

畢竟無風不起浪,我很能理解大家對水產品質量的擔憂,不能因為我沒看見黑暗就否定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所以大家還是盡量買活的吧!

第一次回答問題,好緊張啊,不過終於能在自己的專業問題上說說自己的看法了,純手打~膜拜那些動不動碼一大堆字的大神。。。。。


溫州地區市場監管工作人員,最初發現的時候,瑞安聯繫過市裡的各級檢測機構,檢測困難很大,不了解的人都不好說是什麼東西,現在已經運用dna手段來判別了。
批發市場在蒼南,已經立案,來源從廣東地區。
各地現在一日一報查處情況
然後很多媒體開始去炒作去年的注水蟹一類的,也造成很大的干擾


這事細說起來有點難,第一問是利益傾向使人無畏;第二問是容易查出來,但事實上是不容易檢查發現,因為在中國,食品的問題都是被動發現的,或者說監管部門是在被動檢查出來的,有幾個事件是監管部門主動發現的;第三問就算是查出來也是個體行為,頂多是查處沒收,不會警察介入查處物鏈上下,所以力度不大。個體也就無所謂了。


新聞中說了冰凍大蝦,往往會在解凍後顯得乾癟,分量也會減輕,為了賣出好價錢,注了之後增重了,賣相好了,單價就上去了。一般人不仔細的,不會注意到,直接洗洗就煮了。被發現了,也不過是罰點小錢,與賺的相比,很划算。


感謝相邀,現在這種情況很普遍,食品安全就是這樣產生的,不是食材本身有問題,重要的是生產及經營的人心出了問題,這種情況如果證據確定的話可以找工商部門,肯定會受到一定的處罰


感謝邀請!
注膠蝦對養殖戶也是極大的傷害。蝦在育苗、養殖環節是不會注膠的,問題都是出現在流通、餐飲環節。如果民眾對注膠蝦產生極度恐慌,會減少蝦的消費,這對養殖戶是致命的。就像央視曝光的「吃藥海參」,雖然這幾年大眾的高端消費少了,但民眾的恐慌也是導致海參價格下滑的原因之一。


謝邀。
1、樓上的答主們基本都說了。主要是保水的作用,也有增重的嫌疑。水產都有正常的乾耗,就是失水。過分失水會讓商品很難看,產生損失。至於裡面加的是什麼,很難說不明真相或明知真相、追求利益的商販會加什麼東西,也可能就是普通的飲用水,或者鹽水。所以不一定有加的就不好,沒加的就很好。常識還是,選擇活的原料,烹飪後更美味。
2、要想搞清楚必須到實驗室檢測。有的摻假或者無害加水肉眼無法識別。
3、至於查出來會有什麼結果,不知道啦,沒碰到過。猜測要罰沒所得。


新聞裡面說的是200一斤的蝦,比較貴的了,便宜的沒人搞。同時既能賺錢又提高賣相,何樂而不為呢?無法監管,導致商販利欲熏心,啥都敢幹。


利益使然,為什麼會有假冒山寨。相關職能部門切實引導行業良性競爭,提高保障合理利潤是關鍵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許多果汁飲料(比如水溶c100)明明不是蘋果汁飲料卻要添加蘋果濃縮汁?
如何評價食品質量與安全這個專業?
為什麼喝碳酸飲料之後尿特別多?
牛奶致癌嗎?
海底撈特色滑牛肉到底加了些啥?

TAG:食品安全 | 食品監督檢驗 | 水產養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