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醫藥行業「看病難,治病貴」的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中國醫藥行業現在面臨著嚴重的「以葯養醫」「以械養醫」現象,這一問題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不請自來,目測題主和醫療體制會被樓下很多答主吐槽
我就先拋出兩個問題
1.說中國看病難、看病貴,是主觀臆斷還是客觀事實,如果是客觀事實,那麼世上哪個國家在醫療水平不低於中國大陸的情況下看病比中國容易,同時醫療費用比中國低?
2.在中國目前普遍「東西值錢,人力不值錢」的環境下,說「以葯養醫,以器械養醫」不合理,那麼以什麼養醫比較合理,或是不養醫比較合理?
不請自來,就今天去看病講一下。
喉嚨腫痛兩三天了不能正常工作,到小診所里拿了點葯又打針,但是沒啥效果。無奈只能去市一醫院。挂號排隊,七點多去的,九點多才輪到我,醫生看了下說是咽炎,開了點葯。去繳費的時候發現:我天吶!395.8元!一個咽炎要這麼貴?看看葯才發現,每種葯給我開了三盒。讓我喝一個月嗎?!(其實每種喝了一板就好了,一盒三板)有必要開這麼多?夠一個普通工薪族,肉疼好幾天了!如果是更加貧窮的人呢?
當時我想,會不會是醫生的業績福利和平時患者看病花的錢成正比(勿噴,見識淺,純屬想像)也許只是極少數醫生這樣。一個醫生,治療咽炎,我相信她有性價比更高的治療方案。
讓患者花最少的錢,把病治好,應該是他們的基本職業素養,而不是為醫院賺更多的錢。謝邀,但這個問題太大,鄙人才疏學淺,可能無法準確作答,很抱歉。
這事情,怎麼說呢,,,
有次去看病,前面一老頭,說腰疼,在縣醫院做了個手術,七八千,用處不大。
來省里,主任說,我們做,得六萬塊。還得排隊。您自己決定,來先開點膏藥貼貼。
——————————————————————————
好資源在哪個行業都是稀缺的。你沒錢,500塊買個國產手機,壞了自己得認。要麼自己小心用別整壞。所以,沒錢,注意保養,要麼去社區診所,真不貴。也不排隊也不貴
——————————————————————————
另我那次主任號四塊五,全國專家。都靠挂號費,要麼醫生全餓死,要麼大家都出國謀生路。
中國的醫療體制就是打著「為人民服務」的大旗,進行著「市場化改革」的怪事。不是反對市場化改革,只是,要堅持醫療體制的公益性,政府要擔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責,不能把基本的醫療需求甩給醫院,甚至是患者。是啊,政府的負擔輕了,可以整天喊窮,把大把大把的錢投到房地產和海外投資,可是卻要醫院個醫生背起這個「看病難,看病貴」的黑鍋,呵呵呵,中國醫療體制不改,要是這個問題可以解決算我輸!
狐狸辦了個藥廠,生產出來賣2塊。老虎規定只能在黑熊開的醫院裡銷售,灰狼制定了招標制度,一盒收了1塊,給定了個8塊的中標價,黑熊開的醫院一盒拿走3塊,老虎收了一盒2塊的保護費。狐狸一盒花了兩毛雇了幾隻兔子賣貨。綿羊們覺得看病貴不滿意了,老虎讓臭鼬去調查,臭鼬調查一圈滿森林宣傳說兔子推高了葯價!
排隊3小時看病5分鐘 當你老了怎麼辦
摘要今日,一則#排隊3小時看病5分鐘#話題躍入微博熱搜榜,許多網友吐槽看病「耗」在各種排隊的時間最多。其實,這條新聞關注的是近年大熱的醫養結合式養老模式,在發展中所遇到的瓶頸。
排隊3小時看病5分鐘張大爺直喊難死了張文圖,今年67歲,住在北京的養老院,他有高血壓、糖尿病,三天兩頭就得去三甲醫院開藥。
早上八點半,張文圖老人就從養老院出發,但打車時就遇到了麻煩。
為了節省挂號時間,快到窗口時,張文圖甚至已經算好了找零的錢。
因為是醫院的常客,所以從就診到醫生開藥,張大爺總共花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
大夫開完葯,老人又一次加入了排隊的大軍——去繳藥費。
取葯也排隊,老人等了20分鐘才拿到葯,完成了今天來醫院的全部任務。
從上午八點半,到接近中午一點鐘,近五個小時的時間,67歲的張大爺看病花了5分鐘,往返醫院近2個小時,交通費88元,近3個小時的時間,全部用在了排隊上。
醫養結合的養老院為何看病難、取葯麻煩?張文圖所住的北京市雙井恭和苑養老院,早在2013年,就被北京市政府確定為「醫養結合」的試點養老機構。主要醫療保障就來自於雙井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僅一牆之隔,張大爺為什麼還要跑到三甲醫院去開藥呢?慢性病患者社區醫院難開藥與三甲醫院相比,目前北京社區醫院有將近一半以上的慢性病治療藥品都沒有庫存,而大部分後期治療疾病的「二期用藥」即使能開出也無法報銷。
該養老院主要醫療保障來自於雙井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該院院長詹永表示,「目前我們用藥目錄有280多種西藥,和330多味中藥。同過去相比,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了。」
對此,養老院負責人譚疆宜的感觸也特別多。作為北京市「醫養結合」的試點,社區醫院已經被批複納入醫保覆蓋範圍。這是北京市五年來未審批後的首次開閘。她希望藉助這次醫保的批複能為養老院的老人們辦點實事。養老院醫療服務有瓶頸養老院的老年人大多數患有多發病、慢性病,他們生病的幾率是正常人的幾倍,而醫療這一塊又恰恰是養老院的短板。
目前,北京市雙井恭和苑養老院提供專業醫療服務的輪班醫生有3位,護士5位。但對於200多位老人來說,這個數字很單薄。
而醫護人員也需承受巨大的服務壓力。比如孟申是社區醫院的大夫,也是兼職養老院工作的唯一的一位主任醫師。每次輪到孟大夫的專家門診,來看病的患者就增加很多。醫養結合看著很「美」 行路很「難」「醫養結合」作為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在摸爬滾打中,仍有不少「成長」的煩惱。
由於基層醫療機構缺乏合作動力,醫保對接「隱形門檻」多,政策還不完善,以及民政、衛生、醫保各部門多頭管理等原因,「醫療資源輻射養老機構」還遠未實現實質性突破。
所以相關部門需要培養和支持像微問診這類移動醫療應用,微問診APP在國內首開視頻問診諮詢,特別適合不擅網路的老年用戶使用,不用打字及其它複雜操作,用戶在家裡就可以與醫生遠程及時溝通。
因此,政府要發揮協同作用,健全「醫養結合」要素,完善涉及到的一系列體系、體制、機制。同時,政府還要發揮調節作用,有效規範市場。比如說在用藥方面,社區醫院和三級甲等醫院的巨大差異,由此導致的養
老機構醫療資源的局限問題。從根本上實現「醫」與「養」的無縫對接,才是突破「醫養結合」瓶頸的關鍵。本文綜編自央視財經、京華時報、北京商報新華網等媒體報道。作者馬曉蓓 健康界編輯想要一雙慧眼,看清真實的醫療生態,藉此寫出真實的人情與事態。
醫療資源本來就是很難分配。客觀講,我們的醫療在平等和效率方面還是做得不錯的,沒有因為貧富差距而導致所看醫生水平上的差距,至於醫療器械、藥品方面的差距,那是另外的問題,起碼在公立醫院的方面,醫生的挂號費差別不大,基本能夠滿足所有病人的要求,而且只要你掛上號,都能看上病。需要改進的是服務質量問題,降低醫療器械、藥品價格問題以及政府醫療保障問題。服務質量的提高就得依靠供給擴大,產生競爭,醫生的培養不像產品的製造,這不是一朝一夕的;醫生本來就是高級服務提供者,收入得有保障,服務費(挂號費)低,醫療器械和藥品方面還不補貼一點,那就沒人學醫了;政府醫療保障在這裡討論也沒有意義。
所以總體上,除了超大城市的挂號難,我們的醫療制度,雖有改進的空間很大,但私以為還是沒有到無法接受的地步。推薦閱讀:
※國人可以在哪裡學慣用藥知識?
※為什麼掛不上空軍總醫院專家號,包括網上預約,電話114,但是號販子卻有號,原本9元的號要400元?
※家裡有精神病人,我該怎麼辦?
※現在的醫院坑么?
※看病時掛「普通號」和「專家號」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