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教學裡應該引用 counterfactual history 嗎?


方法學意義上,counter-factual還是很正統並且重要的。雖然它近年來criticism越來越多,仍然擁有小部分忠實擁躉。其實就拿Robert Fogel在1993年主要憑藉通篇使用counter-factual history來解釋美國經濟發展史的研究拿到諾獎,就說明counter-factual在吹毛求疵的學術界還有一定地位和威信。因為有之前的研究聲稱美國在二十世紀初的經濟飛速發展、趕超歐洲主要是因為鐵路的建造,Robert就假設了一個沒有鐵路存在的美國,並用一系列令人頭痛的cliometrics證明這個「無鐵路美國」也能達到高速經濟發展。類似方法學的papers很多,如果需要我們可以深入交流。

其實我自己感興趣的是另一種,純粹為了counterfactual而counterfactual的意義。我現在經濟學博士在讀,業餘historical fiction寫手,為了精進寫作跑去讀了個歷史相關的碩士也算腦洞很大,結果卻事與願違。在我的感知里,academia對於純counterfactual的接受度不高。在research degree深度的教學和更深的研究中,我感覺越來越重視「錯誤最小化」而非「創新最大化」,不管是歷史還是經濟。本想另闢蹊徑去休息一下而讀的學位(educational gap year?),其實最大區別在於我是在塵土飛揚的檔案館還是輻射很大的Bloomberg電腦上跑數據而已。而counterfactual留下的變數太多了,因此可以給人詬病之處也太多。有天我跟我博士的導師喝酒,喝大了之後跟他講了一個我長久以來的想法,我說如果沒有那麼多農民起義和清軍入關,明朝一直發展下去會出現君主立憲制。因為導師不是中國人,我事無巨細的用兩個小時講了很多描述性細節去佐證我的觀點。導師聽的津津有味,最後評價說:"非常非常有趣,但不要寫進你的畢業論文里喲。"

最後高深莫測的(因為我自己也看不太懂)引用一位歷史哲學家的觀點,這個問題在於counterfactual的定義,因為任何模型的建立都存在counterfactual元素的使用。我智商太拙計,直接丟Ref給感興趣的人吧:
Mary Morgan
"Models, Storie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2001)
"Imagination and Imaging in Economic Model-building" (2004)

寫完了喵~


推薦閱讀:

「崖山之後無中國」是對我們少數民族的侮辱嗎?
如果楚漢戰爭最後是項羽贏了,那麼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
公羊傳中所提到的「常事不書」是基於什麼理論提出的?
柏楊的歷史學功底如何?
請詳細介紹一下 五音姓利?

TAG:經濟學 | 方法論 | 歷史哲學 | 方法學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