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日本文學界只關注中國三個作家(莫言、閻連科、殘雪)?
日本文學界只關注仨中國作家:莫言閻連科和殘雪
文章發布時間:2009年10月21日 08:03
不如說是具有國際聲譽的。
莫言、殘雪在90年代已經世界聞名了,閻連科是在21世紀以後。
他們不是籠統的魔幻風格,而是寫作都具有了現代性。
相比其他還在土裡刨食的庸俗現實主義作家,當然應該他們出名。
馬原、余華、蘇童、王安憶,也都具有現代性,但創作生命力沒這三位那麼頑強。
王小波、王朔對國民當然有深刻的意義,影響要比這三位大,但放到國際上,有一個普世的藝術標準,感動中國人的對外國人不適用。
著重說一下殘雪,在小說的探索上一條道走到黑,真是個苦行僧。但在中國除了中文系的,幾人知道?
莫言要不是獲了獎,閻連科要不是一些社會新聞,怕也沒多少人知道。
而他們都在海外有廣泛的知音。
記得上比較文學的時候有同學把殘雪和川端康成拿來比較的,他們兩者有些共同點,比如對死亡的描寫、對一些極致甚至有些病態的美的感受。我想某種程度上迎合了日本人的口味吧,日本的物哀傳統就很注重人的善感性。
我認為這三位作家在當代文學作家中確實算比較有獨特性的,既沒有一味只是挖掘中國鄉土題材並停留在用傳統的現實主義的手法的階段上,他們都在當代文學的探索中更加向前進了一步。
莫言不說了,確實如題者所說,閻連科的神實主義最近就非常引人關注,有點像拉美作家的比如卡彭鐵爾的神奇的現實主義的意味。閻連科一直都在超越著現實主義的手法去表現著「真實」,他也跟莫言一樣挖掘著自己的家鄉為原型的素材,並且表達出來的都是偏離傳統現實主義的另外的表現形式。
我覺得怎樣把中國本土的題材用更加獨特的形式或者說更貼近現代派文學的形式結合起來豐富作品表現力、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內涵,是莫言和閻連科這樣具有海外知名度的原因之一,也是當代作家所要致力追求的一個方向。
莫言: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有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那就是知名作家都是野路子出生,幾乎絕無正規文學院出生,並且學歷好多很低,上過大學本科的都不多。莫言自然不例外,他好像連小學都沒畢業。 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文學院也不可能培養出專業作家,一些不了解文藝學的人就借著莫言這事又批判了半天中國坑人的語文教育。
正是因為野路子出生,莫言的文字中沒有書卷氣,很多是原生態的文化。一出道,莫言拿出長篇《紅高粱家族》,一股原始山東人的粗獷豪爽席捲而來,大家覺得這個味兒倍兒爽!
我有一個觀點,那就是一種文化的生命力就體現在他對性的追求上。但我們中華文明在世界上傲視之時,我們的文明對性的態度也是最開放的,秦漢盛唐無不如此。而到了明清,卻在走向萎縮,性變得遮遮掩掩起來,中國文學中的男人在一夜之間似乎全都ED了,只有西門慶這樣的淫魔或者賈寶玉這樣的偽娘了。
但從八十年代開始,中國文學的男性生命力在覺醒。莫言和賈平凹無疑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二者有著細微的不同,所以莫言獲得了日本人的肯定,賈平凹獲得了法國人的欣賞。
最大的不同就是,莫言中的男人仍然是悲劇色彩的英雄,他無數次的抗爭,張揚著自己的生命力,但最後仍然不得不失敗。而賈平凹則不同,賈平凹中的男人幾乎平凡到爆炸,如《廢都》中的大作家「庄之蝶」,但整個城市的女人都想和他上床,都以和他上床為榮,加上那大段大段赤果果的描寫。
莫言獲得日本人的喜愛,原因也很簡單,他寫出了日本民族的那種憋屈的心靈狀態。二戰之後的日本也入莫言筆下的男主人公一樣,有著無限的精力,卻無處發泄,最後一再碰壁。美國這個太上皇高高在上,日本天皇都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人,不是神。莫言另一個偉大之處便是他滿足了日本人對YY的需要,日本人也時刻希望能夠像我爺爺一樣把我奶奶放倒在高粱地里,日個不休。所以同樣的蘇童的《妻妾成群》在日本評價也非常高。
賈平凹則幾乎滿足了法國人關於浪漫的全部想像。於是,就在全中國文學評論家都看不起賈平凹,說他寫地攤色情文學的時候,法國人毫不吝嗇地給他發了一個又一個大獎。最終,牆裡開花牆外香。
當然,這並不是莫言獲得日本人欣賞唯一的原因。還有一點也同樣重要,那就是莫言作品中流露出來的苦難意識。
莫言在諾貝爾答謝辭中講《我的母親》的演講,幾乎和曾經選入中學課本的《一碗陽春麵》一樣的感人至深。日本文學中那種細膩的情感,淡雅的親情,關於艱難歲月的回憶,總是能夠喚起所有人的共鳴。在這兒強烈推薦,《一碗陽春麵》文字乾淨而感人。苦難無疑是莫言作品的最大主題之一,在不利自然環境下生存的日本人讀起來感同身受。
你以為這就是莫言在日本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嗎?扯淡去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真實的原因是,人家莫言在日本有朋友,大江健三郎。這年頭,有朋友就是好,兩個人交流交流,什麼都有了。作為日本國內的文學泰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發話了,我覺得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於是乎,日本民眾就很好奇,莫言?shut up?什麼人?他竟然能超越我們的村山春樹?不行,我要給村上生孩子,趕緊買一本來提升逼格。
於是乎,莫言作品在日本大賣。之後,莫言果然獲獎,書也就賣的更好了。
———————————————更新分割線————————————————承師姐邀請,誠惶誠恐嘗試作答,不妥之處請指教。
首先,這個命題肯定是有問題的。是媒體慣用的誇張手法。打開原稿可以看到,原句是這樣的:「客觀地說,能夠進入日本文學評論界視野的中國作家非常有限,我認為,真正被日本文學界關注的只有三位,包括莫言、閻連科和殘雪。」在記者採訪期間為谷川毅擔任翻譯的田原,一直在日本從事創作、研究和教學工作,他更為直接地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現狀做出了批評。
這個判斷是一個作為翻譯的學者的話,多大程度上能代表日本文學研究界甚至是日本普通讀者的觀點?值得存疑。
其次,解釋一下如果這個命題成立,或者部分成立,有什麼合理性? 就我看來,它的合理性就在於這三位作家也是我目力所及的中國當代作家中「國際性」最強的。主要體現為對西方現代派表現手法的大量借鑒融合。像莫言,算是公認的馬爾克斯的信徒,莫言自稱與馬爾克斯「搏鬥」多年,也側面證明了馬爾克斯在其心中難以抹去的「影響的焦慮」。閻連科呢?更是將卡夫卡、納博科夫等人作為講座中的口頭禪反覆提到的。(不久前閻連科斬獲卡夫卡文學獎,我猜這個獎對他個人應該是很有意義的。)至於殘雪,之前沒有讀過,不好亂講,但據讀過的同學說,相當晦澀,很有現代派的氣息。此外根據她的出版作品來看,她對卡夫卡和博爾赫斯也是推崇有加的。
而像中國八十年代之後崛起的一批所謂「現代派」和「先鋒作家」中,一部分如劉索拉、徐星、馬原等人曇花一現;一部分像蘇童、格非,作品較少且缺乏長篇,而且後來也逐漸投筆轉型;另一部分像余華這樣,雖然堅持寫作,但之後的作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加的向傳統的現實主義靠攏,離西方的現代派好像也遠了一點。
這三位作家,都是有相當數量的作品流傳,並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用西方的形式講述中國的故事,這樣對於歐化程度較高的日本來說,形式上更容易接受,內容上也更具有吸引力。
此外,像原文中提到的,由莫言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在日本的廣泛流行使莫言獲得較高的關注度。
最後,我想說的一點是,我可以理解日本文學界為什麼關注這三位作家,但我不能理解日本文學界只關注這三位中國作家的論斷。而且這個新聞是2009年的,近年來殘雪女士頗為沉寂,應該也淡出了國內很多人的視線,不知日本文學界是否還在持續關注她?關於文章最後提到的「中國當代作家不具有開放感」,我是不同意這樣的說法的,難道只有和西方價值觀、審美趣味相同,讓西方人看得懂並且接受就算成功的文學?在我看來,中國當代有許多作家是具有很高的開放性的,不論從寫作方法、寫作內容,甚至審美趣味來講,他們都在求新求變,中國作家也沒有必要一味地迎合西方的口味,過分看重所謂「國際聲譽」,如果能踏踏實實寫好腳下這片土地的人和事,寫出自己豐富的內心,也同樣是偉大的。諸葛先生說得好:西方人圖樣圖森破,諸君不宜妄自菲薄。
順便提一下,殘雪的哥哥是鄧曉芒,who 翻譯了康德的《純批》,大陸當下德國古典哲學第一人
這個文章是09年的,我已經加上標註了,請各位針對當時的時代背景說吧。。。
搞出這種問題不提示大家時間的實在是有點怪。。。
咱們也只關注他們的村上春樹、渡邊淳一、東野圭吾呀
摘自我的另一個問題里的回答。
我算是殘雪的骨灰級讀者,如果要我來說的話,殘雪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被認可為「世界文學」(the world),以及她本人為什麼能得到歐美文學界,日本文學界的好評,是因為她提供了一種新的文學標準,所謂「新經典主義文學」(新古典主義),先是規划出了「靈魂文學」(描述人的靈魂的文學,或者稱為有生命的文學,例如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的作品),再強調去挖掘出靈魂文學作品中的另一個世界,靈魂的世界,靈魂的結構,這個結構是隱藏在文字背後的,人要動用自己的生命力,自己的靈魂去發掘這一結構,不然就無法進入那樣的世界來看清如此的風景,這個過程就是對創作的補充,再創作。以上是從審美學(美學)和文學的角度來說的,此外,她的作品還存在著哲學視野(西方哲學),邏各斯與努斯的二元對立,人性的掙扎在演繹著自然的原風景,矛盾的深入與知性直觀的領域——————在此就不過多解釋了,這個哲學視野就是順著古希臘與羅馬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早期哲學也算德國古典哲學的延伸與生長,人本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合一)的藤下來的。
哲學,審美學,文學,在真正的現代文學中,就是三位一體的存在,譬如卡夫卡的作品。殘雪是當年的先鋒文學界中唯一一個至今仍然保留著現代文學傳統的作家,當然獨一無二了。實際上能夠真正讀懂殘雪作品的人很少,中國評論界沒有,民間還有希望,而美國也就是少數的專家教授能夠看懂她,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另,殘雪作品在日本的譯者(近藤直子)不僅是殘雪自己親自指定的,而且和殘雪是文學上的好友,也是少數讀得懂殘雪的人之一。所以殘雪在日本文學界出名,一部分原因也是由於譯者的優秀,在歐美文學界出名也是同理。
莫言和閻連科確實有水平(有達到嚴格的靈魂文學標準的作品,並且數量還不少),相比余華僅僅是早期的優秀來看。
科普幾個真正有水平的中國作家:薛憶溈,梁小斌,張小波,余華(早期作品,包括《在細雨中呼喊》),魯迅(靈魂文學作品是野草和故事新編,其他的小說也還不錯,就是有點文以載道),王小波,北村,鍾阿城,格非(前期作品),李銳,艾國柱(阿乙),哈金,北島,馬原洪峰王安憶(部分作品)………………
還有,紅樓夢和金瓶梅也是靈魂文學。上次去日本一個鄉下地方的圖書館看了看,中國當代文學那一欄真的就只有殘雪和莫言。
另外,殘雪的日文翻譯者也翻譯了瓊瑤的小說
要說中國現在大部分民眾吧,連書都不看,更不用說看一些高級的文學
我一般看日本暢銷小說,芥川龍之芥、川端康成也讀一些。我記得有人評價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可翻譯性更高。我不懂日語,也沒有什麼比較,感覺日語和中文還是有些差距。一個作家的文字表述方式可能也影響書籍的傳播吧!
我只知道《蛙》是莫言寫給日本人的,然後莫言的鄉土情懷很像日本的。也許日本很大程度上和莫言有共鳴,辜鴻鳴不是說日本就是唐朝的中國么,那也間接說明日本人懷舊。殘雪也是很有水平的,我只看過她對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評論,印象是她對人性頗有見解,日本雖說推理殺人橫行市場,但也隱含著對人性的批判。另外一個我也沒看過。知識有限,希望能起點幫助。
我比較喜歡閻連科,第一次讀他的文章時感覺很有卡夫卡的感覺
這三位作家首先成就最突出,成就最高。被顯示出來的。估計也和日本作家所追求的他們自己的風格不同吧。。。也會涉及到一些歷史問題。。。
完全是媒體誇大而已 沒有依據 只能說在特定人群裡面近些年關注度較高而已
我沒有看過殘雪的文章,但是在鄧曉芒的文集中看過他的一篇文章:《來自異域的毒眼》,其中講到殘雪的文字沒有文革後一直以來的傷痕氣息,沒有類似莫言的「通過對虐待,濫交等行為的細膩描寫來實現自我虐待」。我對文學了解甚少,就不多說了。
對了日本人的胃口而已,不見得這幾個人就是中國作家的最好水準。大部分作家都只能在某一種或幾種文化範疇內獲得認同。
這麼軟文,不嚴謹、容易引發過激非理性民族情緒的問題,還不刪掉,知乎要變廣告平台嗎?
如果你要宣傳閻連科、殘雪這兩個人,大可以拿出他們的作品說事。
用這樣的問題,吸引人關注,搞得好像除了那一小搓人,其他人都審美低下,觀念狹隘似的。
其實只不過你們這些無良的廣告人想讓一些不成熟的跟風者多去買幾本他們的作品,然後丟在某個角落裡積塵,滿足你們這些作者,經銷商,卻這些消費者本就不多的時間和金錢。
貢獻了GDP,卻浪費地球資源。無節操的營銷,在文化領域同樣是有害的。
如果你要宣傳他們傳達的觀點,就拿作品和理念說事。如果他們只是為了迎合某一小撮人,就讓ta停留在那一小撮人中好了。
推薦閱讀:
※下聯:路遙萬里莫言難。求上聯?
※如何評價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在國內社交網路引起的反響?
※少兒適合閱讀《白鹿原》之類的書籍嗎?
※賈平凹與莫言相比誰的文筆更好?
※莫言和余華,文學價值和貢獻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