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個階段,應該當做未來的跳板和綵排,還是應該更多專註於當前?

我們從小上學就被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考上好大學;上了大學後很多人一開始就已經在為考研做題,為找工作考證。彷彿人生所有的階段的意義就是為下一個階段提前做準備,每個「當前」都只是未來的一個跳板。這樣的好處是我們一開始就非常明確下一個階段的目標,有計劃有準備。缺點是好像過於注重結果,很難專註於當前。

另一種態度是專註當前,深入挖掘目前人生階段的資源,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這樣的好處是比較享受當前的過程,然後可以發現自己之前沒有認識到的可能的人生道路。缺點是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打算,從而可能疏於提早計劃和準備。

我們總是想最大限度地最優化自己的人生,生怕一步走錯,生怕一個選擇不是最優的。因此一步還沒邁完,就要趕緊想著下一步。我們一進大學就著急地詢問師兄師姐關於考研出國的注意事項。很多時候每一批人都是在按部就班地按照前一批人的足跡行進。當然,被無數人驗證過的道路通常也都是最優的。

後來看到一篇文章《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原文:《中國教育報》電子版)。裡面講了一個父親對兒子和女兒成長的觀察和思考。文中說:「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覆覆、猶豫不決。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他們小時候我有種誤解,以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麼,而妹妹很會做選擇。」文中作為妹妹的女兒可能更像上面說的第一種人,對自己有一個普世的要求和計劃;而作為哥哥的兒子則更像第二種人,一直追求自己內心感知的最好的東西,不太有顧忌,不太顧得失。

當然,這兩種態度不是完全互斥的,很多時候也難說孰好孰壞。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樣的體會和想法。


謝邀,其實這個問題我以前也一直思考過,並且思考了很久。

很久以前我就像你說的第一種人一樣,是活在未來的人。我總是為了未來在做準備,高考以後我以為幸福會來,但大學並沒有給我帶來幸福,出國以前我以為出國了會幸福,但是剛出國的鬱悶現在想起來也歷歷在目。之後我又開始期(huan)待(xiang)畢業回國以後的美好生活。

就這樣一直到有一天,我才突然幡然發覺,在我長長的學習生涯中,在每一次做習題的午後,在每一個難眠的考試前的夜裡,在一次又一次不願意麵對困難的清晨,我何時真正的生活過。

因為我每一次寄希望和幻想在未來,所以錯過了所有去體會當下美好的時刻,我路過風景優美的小店,我對自己說不要進去,以後還會有更美的。朋友邀約品嘗美食,我對自己說現在不要去,以後會有更好吃的。我把自己關在家裡,我對自己說未來總會有的,你錯過的都可以得到補償,但其實,沒有,那一刻錯過了,就是永遠的錯過了,那家店永遠不會再出現在我生命里,我也永遠不知道當時朋友約的美食到底味道如何,是的,我永遠也不知道了。

我就這樣一直拼拼拼,拼到出國之後,回頭看,什麼都沒有,我的青春,乏善可陳。而我期待的無憂無慮的未來,也從來沒有到來。

於是那一刻開始,我決定開始你說的第二種生活,活在當下。

我便這樣「活在當下」的度過了半年,這半年我里,我從來不拒絕朋友對我的任何的邀請,不錯過任何出去旅遊的時間,不放過任何認識新人的機會。我讓自己去體驗,去發現,去看見,彷彿為了彌補我曾經錯過的所有的東西,用力的活著。就這樣過了半年,我再次陷入了迷茫。

我以為我是對的,我終於可以不用活在未來,可以活在當下,可以用心去體會當下的所有的事情。但其實,不行,我覺得這彷彿只是一種自我麻痹,這種麻痹並不能驅散我對未來的恐懼,其實我內心一直對未來的恐懼都存在,只是我故意讓自己忽略而已,沉溺在當下的短暫快樂。

那到底如何是不活在未來,又能快樂的活在當下。

最後我發現,無論是關注於未來,還是關注於現在,其實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關注自己。前一種,寄自己希望快樂於未來,所以制定很多計劃,很多目標,但是計劃沒有變化快,目標之後還有目標,失望也是來源於此,並且錯過了太多當下。而盲目的當下,又彷彿是墮落的代名詞,沉溺於片刻的快感中無法自拔。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關注於外部環境,情況,金錢,成就,權利而多過了我們自己。無論是未來或者是現在甚至是沉溺於過去,都其實只是迷茫。

而真正的過好人生的每個階段,是無論在哪一個階段,你都清楚明白的知道,你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這個人不是依靠外部環境存在的,不是要成為有錢人或者大明星,而是依靠於內部存在的人:智慧的人,勇敢的人,或者善良的人。那外部的條件就無法制約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而你現在走的每一步,也都有了意義。不會為了片刻的快樂而墮落,不會因為計劃的改變而失望。

因為人如果人的快樂是依靠外部環境,那情緒就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而如果是依靠內心的力量,那才會是更有力量和持久。

小小愚見,全當拋磚引玉。


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書籍,包括『當下的力量』、『津巴多時間心理學』等等可以幫助你得到自己的想法。
大多數普通狀態下的人(也就是最懶惰、自然的狀態、完全不控制自己意志力的狀態)都是焦慮於未來,不重視現在。而小孩則是被動沉浸在現在,忽視未來。
個人認為一個人完美的狀態是連續時間注意力(連續曲線)主動沉浸在現在,片段時刻(線段,或者點)注意力放在未來。


我曾經以為日子是過不完的,未來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在,我就呆在我自己的未來,我沒有發現自己有什麼真正的變化,我的夢想還像小時候一樣遙遠,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經不打算實現它了。——王朔


大四的我看到你的問題突然很有感觸,因為我發現這這個問題也是我,甚至是我們這個年齡段一直糾結的問題。從我個人的經歷談談,表面上作為一個為了出國奮鬥一年多的第一類人,但骨子裡自己還是很希望自己是第二類人的我(有些懷疑自己第二人格)私以為這個問題實在沒有一個答案。因為不同的家庭,學歷以及不同經歷的人對未來的期望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未來偏好是不同的。

作為一個家庭一般,被未來的生存壓力和過去的期許壓得喘不過氣的人來說,即使心中有第二類生活嚮往的火苗也會強迫自己習慣上第一種人的生活。 而在我認識的很多第二類人,我把他們分為兩類,一類往往外力優越,從小自由可以很踏實自我得走第二種路。第二類就是看似隨心,可是實質上是無法承受努力地辛苦做出的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就像我身邊一些放棄考G的同學,他們的理由自己不適合,自己希望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實際上他們可能是被這份辛苦嚇退縮了。 以我現在的理解,我認為人生選擇一還是二並不重要,不必為未來焦慮因為未來真的不可預知,也不要刻意挖掘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因為這些東西如果有,真的不需要你挖掘。

也許年輕的我還無法深入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想把我的規劃給你借鑒。認認真真走好第一條路,讓自己具備承擔該承擔的責任的能力,然後我們才能拋開束縛去迎接真實的自己。倘若你真的是第二類人,你會被瞬間點燃。私以為在這兩種生活方式之間周期性的切換是我覺得不錯的方式。不是中庸,而是兩全,只有我們深刻嘗試過這兩條路之後,也許才能選擇自如,珍惜並且真正的坦然生活。


---------------2014.03.07更新----------------
後來想了想,可以換個思路用圖表解釋。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對當下和未來的矛盾感,原因在於兩點:一是我們可能在強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但是值得去做的事情;二是我們對「值得做」的事是否真的合乎自己的需要產生了疑問。不管是哪一點,我們都會因此產生一種倦怠的心態,不想去做,不樂意去做,不儘力去做。

學英語考四六級不是最優的努力方向,考研出國也不是最好的本科畢業出路。如果對自己大學生活的理解還停留在「大家學什麼我學什麼」、「輔導員說什麼好我就幹什麼」的層次上,那說再多也都是白搭。

在這個世界上,值得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能讓我們成長和成功的道路太多太多。我們讓自己幸福的方式就是:盡量放棄不值得去做的事,也不要強逼自己去做不喜歡做的事。下面的回答中所提到的多讀書、多交流、多思考、多經歷,無非就是讓我們去認識到哪些事我們值得去做以及哪些事我們喜歡去做。當我們專註於上圖第一象限中的時候,就能夠達到當下和未來的統一。

道理,其實很簡單,難的地方在於我們如何去了解自己喜不喜歡,如何了解值不值得,這是一個積累和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喚醒自己智慧的過程。所幸知乎剛好就是一個這樣的平台,通過它我們能夠收穫很多。

----------------------------------------------------------------------

題主的這個問題,可以說反應了大部分在校大學生的心態。這種心態主要是對自己以及世界的片面認知所導致的。
用三個字形容就是「太急了」。引用最近知乎上很火的那句話:「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這樣說可能太武斷了,但僅僅只是針對題主的描述來判斷的。
也許在你看來,所謂努力就是考證、考研、考期末、學英語、學高數、學專業、出國等等,可能我沒有例舉全,但以上這些應該就是題主認為的「為下一個階段提前做準備」了吧?

以上所列的各個項目,除去要應付的課程、吃喝拉撒、日常交際、遊戲娛樂等時間(其實你會發現這些佔去了你絕大部分的時間),隨便一項都是差不多要花小半年的時間來完成的,而且還要求你確實是努力去做,才能有好的效果從而達到目的。你將它們做一遍,大學也差不多讀完了。
但是,幾年之後,回頭再看看,這些曾經為之付出努力,那些坐在自習室的時光,喝咖啡咬牙頂住的日子,真的是「最大限度地最優化自己的人生」嗎?
可能不是。我身邊就有朋友發自內心後悔自己讀了研,因為三年下來沒學到什麼(不得不說法學類的研究生是真的學不到東西啊,三年研究生讀下來還有各種司法考試考不過的、從來沒發過論文的等等),她一心想考公務員,但似乎今年的公務員比三年前要難考很多,好的崗位也少了。

在我看來,大學真正的意義是提供我們一個走向成熟的平台,讓我在這幾年中認識世界,認識他人和認識自己,而這,才是最大限度優化自己人生的途徑。
而考試、學習,這些事情你一輩子都可以去做,何必著急呢?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學習,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

所以,這個世界會跟你開的一個玩笑就是:無知+努力=浪費了當前的時間+對不起未來的自己。

來說說另一個選擇——活在當下。
題主認為,活在當下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找到未來的道路,我認為這是很難的。在你不了解這個世界和自己之前,在你還沒有進入社會和這個世界來一次正面衝撞之前,你的選擇和思考都是狹隘的,這種狹隘很難讓你找到「未來的道路」。
所以,還是多讀書,多交流,多思考,多經歷,這才是活在當下的真意吧?不要急著去選擇去下個判斷「自己的人生路」。

當你明白自己想要做什麼,為什麼想做以及有多少能力去做的時候,你既活在當下也活在未來,你成為了你自己,也活出了你自己,你會覺得幸福,不留遺憾。


拋磚引玉。

借用知乎上的一句話:你人生經驗太少,所以只能將其戲劇化,泛道德化,在一些老手看來,一股泡麵味。

先不說題目怎樣,來看看你的問題描述。

我們從小上學就被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考上好大學;上了大學後很多人一開始就已經在為考研做題,為找工作考證。

不可否認大學之前的教育很強調考大學,但是你確定「我們」被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考好大學?你確定上了大學之後很多人都在準備考研考證嗎?你的觀察樣本豐富嗎?怎麼我以我自己的角度來看周圍的人反倒沒什麼考研的呢?

彷彿人生所有的階段的意義就是為下一個階段提前做準備,每個「當前」都只是未來的一個跳板。這樣的好處是我們一開始就非常明確下一個階段的目標,有計劃有準備。缺點是好像過於注重結果,很難專註於當前。

你自己都用了「彷彿」,說明你對你的結論也是不完全自信的。下一階段是什麼?「當前」又如何定義?你問題里的主要概念卻不給出清晰的定義?好處和壞處真的如你所說這樣嘛?我為了工作學習鍛煉技能就不算專註當前?我初步準備以後考研就代表有計劃有準備?


另一種態度是專註當前,深入挖掘目前人生階段的資源,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這樣的好處是比較享受當前的過程,然後可以發現自己之前沒有認識到的可能的人生道路。缺點是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打算,從而可能疏於提早計劃和準備。

深入挖掘目前人生階段的資源發展興趣就不為未來做準備了?還有深入挖掘目前人生階段的資源具體是指什麼?前面說的考證和準備考研算不算髮現未來發展的可能?你確定按你所說這種做法是享受當前過程,然後就可以發現之前一直沒有注意到的人生路?你確定這樣就是對未來沒有明確打算?什麼叫明確打算?

我們總是想最大限度地最優化自己的人生,生怕一步走錯,生怕一個選擇不是最優的。因此一步還沒邁完,就要趕緊想著下一步。我們一進大學就著急地詢問師兄師姐關於考研出國的注意事項。很多時候每一批人都是在按部就班地按照前一批人的足跡行進。當然,被無數人驗證過的道路通常也都是最優的。

這段大部分是你自己的臆想和感嘆,是主觀的感受,並不是準確的現象描述。不要用我和我周圍一些人的生活來概括「我們」這個很大的概念,你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真正了解他人的生活和目標嗎?如果沒有你怎麼確定你的想法是準確的呢?你有足夠的證據來顯示「很多時候每一批人都是在按部就班地按照前一批人的足跡行進」?而且這句話太抽象,具體神馬才是按部就班重複足跡?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不是只有兩種人生態度,不是只能選擇一種「純粹」的生活方式。生活是連續體,人也是無時無刻在變化的,那麼簡單地用兩種描述來概括準確嗎?更何況,你所描述的這些,大多是你自己的感受和臆測而已,根本不是現實。

對於我來說,既有近期目標,也有遠期目標,兩者並不矛盾。我在努力實現近期目標靠近遠期目標的時候在一點點地提升自我,而且我的遠期目標是隨著我自己的發展而不斷調整的。為何要把自己的想法認為是現實然後變成自己身上的束縛呢?


今天剛寫的一篇文章,標題與中心思想姑且提煉為」人生可以拖延,但最好不要提前」。


一個四十來歲依舊長著張娃娃臉的老男人,縱然不被認為是帥與可愛,至少也會被誇上一句親和,或者面善;一個十一二歲就冒出胡茬與喉結的小男孩,即使心再大的父母,多半也會捶胸頓足方寸大亂,相互埋怨著追究是不是誤吃了激素,或者營養過濫。

一個愛玩愛鬧愛逗趣、童心未泯的老太太,在大多數判斷標準里,都會比一個在豆蔻年華間就妝奩出滿身艷俗風塵氣的早熟女生,更加討人喜歡。

所以,儘管我素來不喜歡諸如「人在什麼階段就應該做什麼事」的自我設限,但是很顯然,如果生命真的存在某些復盤鍵,大約人們更能夠接受的還是閃回,而非快進。


這些年在大學裡任教,見慣了急著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大一兼職,大二實習,大三創業,大四全職上崗,恨不得把整個職場生涯都濃縮模擬一遍,到最後畢業時回味,唯獨留下的遺憾,竟然是沒有好好上一堂課、好好聽一次講座、好好泡半天圖書館,甚至躺草坪上好好發半日呆、睡半日覺——總以為自己上手多、實踐密、先人一步、追求卓越,修夠了十八般武藝、貨賣於待價而沽的職場,卻忘了你我年少,原該做些遼遠的春夢、走些舒緩的程途——在許多人的知識攝入只限於微信公眾號的虛浮世代中,唯獨沒有人想著,拿自己最美好的四年,去踏踏實實地讀上五十本書。


這些年剛做了父親,就被灌輸了一肚皮培養孩子要趁早的勸世良方,遭逢了不下百幅「三歲學英語四歲學美術五歲學樂器六歲學奧數」的藍圖(其朗朗上口程度不亞於「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彷彿每個幼童都等著沖齡踐祚、名動鄉關,要一勞永逸地、先發制人地贏得生命的角力,卻忘了無論是尼采「復歸無垢的嬰孩」還是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無論是華茲華斯「童年家園」論,還是李卓吾所謂」古今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矣」,都在陶醉和沉溺於這生命最無憂無慮的序幕階段,若急於將之物化和籌碼化,無異焚琴煮鶴、哀梨蒸食,好像把家中一塊傳代的寶石,拿來做了裙邊一角不起眼的亮片。

忘了是誰說的:人終究會被幼年時想得而未得到的東西困擾和左右一生。殊不知,眼下,這「想得而未得到「里,幾乎都要包括了「幼年」本身。

我們活得太焦慮、太恐慌、太缺乏安全感,彷彿這個世界已被無數人覬覦和瓜分,未來很可能再沒有一介凡夫立錐的位置,所以總想著笨鳥先飛、寧早勿緩,提前取號、提前安檢、提前拿票,如此,方能自保。畢竟,人這一生看起來太無趣了,大部分人一輩子只有五次成為局部話題中心的機會:出生、考大學、結婚、生孩子、死亡(這其中,結婚和生孩子又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我們只能上緊發條,用這一點平庸的進益和變化,來證明自己的死水微瀾。


然而,時間本無刻度,無非是為了記錄的方便,才依著線性進程標出了格子,沒有人要求過你儘早地把那些前方的格子據為己有,生活不是築土為城、日高一寸,不會有任何許諾判定走得快走得急就一定接近於到達明天,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好」是一場小確幸,「前」卻無限近似偽概念。

仔細回憶的話,好像我最喜歡拿老資格、最喜歡叫別人孩子的時候,逃不過初二、高二和大二,每次都是「覺得自己終於熬成了師哥學長,所以看誰都能擺出譜來」,果然,每個以為自己跑贏了時間的刻度,都與「二」有關,忙於宣布自己長大了的,多半都不曾真的長大。


人類歷史最迷人的區域里,那些最迷人的個體,先秦諸子、盛唐名士、古希臘智者哲人,每次看到他們的時候,都免不得替他們著急:這些人,什麼時候才可以成熟、才可以長大啊,拿著這些玄思、清談、辯難和寫詩時間,去報個班學點東西,該有多好——可是,就是他們,在日復一日孩子氣的胡扯和自high里,為整個宇宙,奠下了最恆久、最厚實的根基。


如果有人說你幼稚,不要慌張,在這個人人急於長大的時代里,幼稚也許是最美的褒獎。如果有人說你笨拙,不用憂傷,在這個人人過於精明的時代里,笨拙也許是最美的勳章。

最後,還是那句支撐我走過這些年的、被我重複過無數次的六字真言:

慢慢來,比較快。


作者信息:

微信公眾號:邵邵的私人書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簡書ID:聆雨子


一輩子活下來,常常是,在最有意思的時候,沒有有意思地過,在最沒意思的時候,想要有意思地過結果卻再也過不出意思。


或者,換一種表述就是,在看不透的時候,好看的人生過得不好看;看透了,想過得好看,可是人生已經沒法看了。


這句話說得並不繞。其實,人生比這個繞多了。


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場遊戲:在慾望浮沉中,把生命扔到很遠很遠,最後,只為了找到很近很近的那個簡單的自己。

我們的窗外,就有藍天白雲,我們的身邊,就有鮮花綠草,沒有誰囚禁我們,但我們卻囚禁了自己。


常常是,在追不上的時候,才去追;在味道盡去的時候,才想品;在不得已時候,才珍惜得已;在人生的大片美好過到支離破碎後,才去撿拾一些碎片,拼湊美好。

【轉載自豆瓣】


有句老話: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在我看來,題主的問題:「人生的每個階段,應該當做未來的跳板和綵排,還是更多專註於當前」並不矛盾,因為:

專註於當前,是保證做好未來跳板的基礎。

當前漫不經心、朝三暮四,很難有一個精彩的未來。

@Ashley zhang回答里的那兩種生活,是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直接跨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階段,這種生活的突然轉變肯定很難讓人從心理上一下就接受,而且,「活在當下」並不代表隨波逐流,不代表要接受一切邀請、不錯過任何事物。

另外摘一段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里寫的一段話:

上天賜給了我們七十年的壽命,如果我們的心志太高傲,想要永生不死,這七十年,確是很短促的,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地稍為平靜一點,這七十年也盡夠長了。一個人在七十年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享受到很多的幸福。要看看人類的愚蠢,要獲得人類的智慧,七十年已是夠長的時期了。一個有智慧的人如充分長壽,在七十年的興衰中,也盡夠去視看習俗、道德和政治的變遷。他在那人生舞台閉幕時,也應該可以心滿意足地由座位立起來,說一聲「這是一出好戲」而走開吧。


以本人多年為未來做綵排的經驗來看,專註於當前會讓人活得更滿足與幸福


題主已走火入魔,讓老衲為你排憂解難吧!

樓上回答的人都在說怎麼選擇和自己的體會,進入了題主所設置的框架裡面,那我要說其實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呢?
我分析了一下,其實題主心裡的困惑是
我到底要過怎樣的生活呢?
好!那我先來分析一下題主的題目,在回答題主的問題
題主說人生的每個階段,意思是一年一個階段呢?還三年一個階段呢?還是一個月一個階段呢?其實你發現,人生是一個緩慢的連續性的過程,沒有什麼階段,如果有,那就只有一個,就是由生到死!
下面題主的困惑是應當積極學習為你未來的繁華富貴進擊呢?還是享受當下知足長樂?
我的答案是 既然階段都不存在了,這兩件事還有什麼矛盾么?
有!起碼題主是有的,因為每個人都會受環境的影響,在題主一定會受到環境干擾的情況下,有的人默默學習耕耘,告訴題主自己將會擁有的美好未來,有人吃喝玩樂,告訴題主活在當下才是最開心的,有人已經成功了,站在高處說,只要你努力,總有一天你也像我一樣這麼牛逼,於是題主困惑了,迷茫了,內心兩個慾望的聲音互相響起,一個是現在去追求就能得到的快樂、妞、朋友等等,一個是遠處夢想的聲音告訴你,想成功,就要吃苦,默默耕耘,這兩個慾望互相鬥爭,讓人糾結,其實這也可能是我們很多人內心的矛盾,不過我是胡亂揣測的心理活動,哈哈哈
那麼,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了真正地問題所在,解決辦法是什麼呢?
我就不告訴你..............這不符合知乎的分享精神,哈哈
答案是 你想成為什麼樣人,就做什麼樣的功!
你不會現在還不清楚自己的目標吧?
如果你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並且很強烈地想要去達成它!題主的兩個選擇也並不矛盾,就像我開篇說的,你已經走火入魔了,受周圍環境影響太深,所以,你首先要跳出這個環境去思考你的問題,最好換換環境!其次,你對生活沒有清楚的規劃,不知道你是學生還是上班族,如果是上班的話,假設你每天7點起床,跑半個小時步,(活在當下)然後去吃早餐,順便把今天的新聞看了(關注未來,最好是看看自己未來想進入的領域的新聞)9點上班,先把你手上的工作做好,(當下)並在工作中去思考、發現問題,鍛煉自己的思維(未來),下午7點下班,可以約一下自己喜歡的妹子,(當下)當然妹子不可能天天有時間,以一周兩次為好,或者和朋友聚會,(當下)一周一次,然後你一周還有四個下午,你可以去報個培訓班,夜校,(未來)或者直接回家自己看書,學習(未來)假設你7點下班,11點睡覺,那你一周有28小時可以安排,你能做的事可以非常多,足夠你學習和享受生活,比我說的會規劃的更好。
難道這樣不是一邊活在當下一邊朝未來努力么?
這有什麼階段不階段的呢?
如過題主是每天都在這麼想,每天下班先開電腦擼一把,那麼,我說的這些也只能呵呵了
最後,祝題主好運!
手機打字,好累啊!是叫大老婆揉呢?還是二老婆呢?哈哈哈哈


首先,套用維特根斯坦老爺子的話,現實的區別有時候沒有言語之間表現出來的區別那麼大。舉個例子,新中國49年成立了,從言語上看,48年於是變成了舊中國,49年變成了新中國,兩者應該差別很大,但是現實卻是中國不可能因為一句儀式上的宣誓而瞬間變成一個新國家,可能差別並沒有我們看上去的那麼大。 回到題主這個問題,為未來做準備這個事兒和享受當下這個事兒之間的區別在現實當中真的那麼大么? 我覺得也不是。相反,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或許比兩者之間體現出來的衝突更為明顯。比如,一個普通人完全有能力以一種愉悅享受的心態去為未來做準備,這未嘗不是一種享受當下。 或者,一個普通人也完全有能力帶有使命感目標明確的享受當下的每一時刻。

其次,我覺得樓主可能更想問的是,是不快樂的為未來做準備更值得(更經濟)還是做當下自己喜歡的事情更值得。這說白了是一個利益衡量的問題了。我們誰都不能做誰的人生導師,方向性的選擇需要依託於一定的價值觀。樓主可以想想,自己認為怎麼樣做從自己人生的整體上去宏觀的分析,帶來的收益率更大。換句話說,誠然,理想的情況誰都會說,當然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長期能帶來最大收益率的事情最好了。 但是,如果現實只能二選一的話,是更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能提高你整個人生的收益(這個收益包括但不僅限於金錢,還有快樂 幸福 幫助別人過程中帶來的自我價值認同感等),還是去為更好的未來去犧牲一些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機會(這裡更好的未來也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概念,首先需要問自己的是什麼樣的未來自己覺得更好,或者更直白點兒,你更看重什麼,這還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個人認為,怎麼想怎麼做都沒有任何問題。重要的主要有兩點。第一點,了解你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看重什麼,自己的秉性在那裡,自己的能力在那裡,還有,想要怎麼樣的生活狀態。第二點,結合社會的情況(自己的家庭情況,之前的教育背景,朋友圈的價值觀等與自我無關的因素)做一個選擇。只要想清楚這些,做什麼都是對的。想不清楚,怎麼選擇都是錯的。即便做到別人眼中的成功,對你來說也不過是個贏者的詛咒罷了。


這個問題簡直困惑了我多年啊!作為一個從小被媽媽教育:「現在不要打扮不要交朋友不要談戀愛不要看閑書,現在學習好了,將來這些都會有」的人。我心裡深深地嚮往著第二種生活。但現在工作了之後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地一直抱著第一種態度過人生:看小說對人生有幫助嗎?果斷要看社科類的書啊!就這樣拿著本科畢業證每天朝九晚五過日子嗎?果斷應該去考個證啥的啊。做每件事之前都會想著這件事做成了將來對我有什麼好處?有時候連自己都受不了自己啊!
想來想去,其實我覺得最最核心的就是要找到一樣你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不是三分鐘熱度的興趣,而是可以持續好多年甚至一輩子的興趣。(當然是一種可以作為事業的興趣,睡覺發獃啥的不算。。。)這樣每天學習,積累這方面的知識既是享受當下,又是為將來某一天厚積薄發而做準備。
其實未來這件事,就算你拼盡全力也很難準備個萬全。成功太難定義,也太偶然。所以我覺得活在當下是最好的選擇。


看了題主好長的問題補充,再看了那麼多人長篇大論的回答,我現在有點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了,那些回答的哥們姐們,你們真的知道題主想表達什麼嗎?

按照我的邏輯分析來說,這個問題是不會存在的。

首先這兩方面並不矛盾,完全可以放在一起來說,就是:專註於當前,為未來做綵排和當跳板。當然,這是有個前提的,就是你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或者說更高層次一點: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為之去努力。某一天,當你達到了自己的目標或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你過去的堅持專註努力,不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綵排和跳板。

那如果沒了這個前提,也就是你並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或者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題主所說的第二種態度就根本不存在了。你都不知道目標是什麼,要專註於什麼東西呢?來看看題主對這個態度的描述:"另一種態度是專註當前,深入挖掘目前人生階段的資源,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這樣的好處是比較享受當前的過程,然後可以發現自己之前沒有認識到的可能的人生道路。缺點是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打算,從而可能疏於提早計劃和準備。"太長了?那我們再縮短一點:"另一種態度是專註當前,深入挖掘目前人生階段的資源,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再提取一下關鍵詞,我們就得到這樣一個結論:題主專註於的東西就是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可是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你帶著急切的心態去尋找,一切就會變了味,就好像你抱著想談戀愛的迫切心情隨便找了個人在一起,大部分結局是後來發現這個人並不是你真正喜歡的,然後分了。(好吧,這個比喻並不恰當,而且會引起另外一個問題的爭論,只是我詞窮了,大家就湊合著看吧)所以這第二種態度本身就是不應該存在的。

綜合以上分析,題主的情況應該是這樣的:有一條路很明確的擺在眼前,走下去會到達哪裡,會擁有什麼都很清楚,而且自己目前就走在這條路上,可這條路並不是自己很想要走的;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走哪條路。這就和大部分大學生一樣:選了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可自己又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我一直都堅信我們的人生有一條路是我們應該去走的,有一件事是我們應該去做的,可它在哪?我們不得而知,也急不來。生活總有一天會告訴你答案,或早或遲。有時候那件事可能已經來到你的身邊了,我們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如果說有什麼辦法能夠判斷,我的做法是這樣的: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自己"這件事我不去做會後悔一輩子嗎?"如果會,那就去做吧。

最後,我給題主的建議是:活在當下,把能做的事情做好了,這樣你就不會碌碌無為了。不要去專註於尋找興趣,尋找興趣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可以專註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你找到了自己不做就會後悔的事或者自己的興趣所在,那就去專註吧。就算放下全世界。


看個視頻吧,羅輯思維,有一期:成大事者不糾結。
希望能解決你的問題。


不和你扯哲學蛋,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是錯的,你最好把教育分成兩階段。從小到考上大學是A,上了大學A就沒用了;大學畢業後是B,B你一點沒學過;大學期間是AB之間的混亂期,啥想法都可能有。

至於問題嘛,直接給一個答案,也許很難理解。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不由自己的,你沒那麼多應該可以選,都是你的幻覺,你覺得自己選擇了其實還是瞎眼的隨波逐流。唯一應該的是,1)閉上嘴,2)理解周圍、3)理解世界、4)理解內心深處,5)再看看自己還能做點啥。根據你現在問的問題,你目前位置大概是-1。


在我看來,我覺得應該活在當下。
悲觀來說,下一秒誰都不知道會怎樣,或許你少吸了那麼兩口氣,或路口闖出一輛車,你就沒有未來了。未來是很飄渺的事兒,所以你應該過好當下
樂觀的說,未來其實是由無數個當下來決定和構造的。好好做好今天的你,一步一步的,不浮躁,不著急,慢慢的,你就會到達你想要的未來。


最近也在為這個問題糾結,具體來說就是眼前有一份工資不錯而且已經上手的工作,但自己不喜歡也不看好這個行業;但想從事的那份工作門檻高起點低,在正式工作之前需要大量的自學。

我最後還是決定選擇放棄現在的工作,從頭學起。考慮了很多因素,最終讓我下定決心的還是我認為自己還年輕,不是說年輕就輸的起等得起,而是我相信年輕時的激情和學習能力能夠讓我快速適應這個行業。我見過太多的人到中年以後,一是因為沉沒成本,二是缺少自信,很難再去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態。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分年齡階段來看,年輕時就應該多看看多試試,到一定階段後也差不多該知道自己喜歡、適合什麼東西了,這個時候就應該專註下來。關鍵還是你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要追求什麼,這三個東西有時候其實是矛盾的,喜歡的不適合,適合的不喜歡,喜歡又適合的卻又滿足不了自己的抱負理想。

回到正題,我覺得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因為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放鬆當下,因為優秀是一種習慣,一個人只有成功過才能成功。趁著你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要追求什麼的時候,趕緊專註於現下的事情,培養自己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意識和習慣,當你充分了解自己後,才能快速切入到改變之中,把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做成功。你會說這是不是跟我的決定矛盾?但我想告訴你,當我在為我的選擇做準備的時候,我依然保持著在現在這個團隊最靠前的成績。知乎上有很多關於智商高有什麼優勢的問題,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智商高的人學習能力更強,從而有更多的試錯機會。對一般人來說,一條路選對了繼續專註走下去就能成功,但如果走錯了就是萬劫不復。而對於一個有著快速學習能力和隨時學習習慣的人來說,即使走錯也能重新開始。但如果智商不夠高,比如我自己,卻又想專註當下又想為未來提前準備,就只有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這話老得掉牙,但對我自己來說,努力的自己總比不努力的自己更能取得成績。


生活是一個複雜性趨於無限的方程,不可控的變數太多,你再怎麼努力也只能有限的控制一小部分變數(而且這些變數現在看來是有利於未來的,但換了一個環境之後是不是還有利就值得商榷了),因此,生活是沒辦法被準備的。


我想現在能有資本專註於當前,應該是因為曾經把現在當做未來的跳板和綵排吧,肯努力才會有資本。


推薦閱讀:

如何在平凡單調的生活、工作中尋重心,保持強大的內心支撐?
中國的獨生子女應該繼續奉行「父母在,不遠遊」,還是應該走自己的路,讓父母「空巢」去吧?
知足常樂是否等於沒有上進心,為什麼?
人生最大的成長來自何處?
做事都沒動力,什麼都不想干,對什麼事都沒興趣,人格有缺陷怎麼辦?

TAG:人生 | 人生規劃 | 人生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