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和攝影之間應該如何溝通?

雙向的。謝謝


我想試著回答一下
我從北電攝影系電影攝影班畢業,做過攝影師也做過導演。
頂到最高的回答說得好「希望導演懂一點攝影,但別太懂」。
確實是這樣的,導演之所以是導演,是要求他對於影片的整體質量負責。整體質量自然包括了電影最直觀的對於畫面的控制。

在做攝影師的時候,你需要根據劇本、拍攝場地限制、演員現場表演來尋找出最適合傳達導演意圖的表現方法,並且一定要列出B計劃甚至C計劃!因為現場永遠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突發情況,比如電車突然被叫停(看製片能力了)、進度太慢導致必須搶進度趕時間、演員表演太過生澀等等等等。
所有的創作都要放到前期。分鏡、氣氛設定、鏡頭設計這些東西是務必在前期就做好而且在前期就和導演敲死的。對於攝影師來說,前期才有創作,現場只有執行

作為導演,你需要控制的事情太多了。現在看來從攝影師轉行做導演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反而從剪輯師轉行做導演有更大的提升空間,因為導演的職責是講故事,從攝影師轉行的導演往往太過於糾結於單場戲甚至單個鏡頭的質量,而忽略了這場戲或者這個鏡頭之於整個影片的敘事效果。而剪輯師往往能夠先從大局故事入手,可能會更好的從整體拿捏故事走向。
作為導演和攝影師的交流應該從劇本階段開始。你的劇本風格是什麼樣的,尋找相對風格對口的攝影師。
接下來和攝影師講解你的故事,你的人物以及心理變化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從最終效果來看,情緒的傳達並不只由演員的表演來承擔,鏡頭的設計也能夠傳遞出不同的情緒。鏡頭要與故事人物心理相搭配,才能達到最終的效果。導演需要和攝影師根據劇本確定一個大概的風格基調。簡單來說就是導演給攝影師一個符合劇本故事的大方向,剩下的就交給攝影師好了。


作為一個攝影,我希望導演懂點兒攝影,又不要太懂。
導演不懂攝影,沒法溝通。有的要求不現實,有的即使你攝影發揮好了,人家也覺察不到你攝影的功夫何在。委屈!
導演太懂,特別是攝影轉導演的,很可能導演就把攝影師當一掌機使喚,攝影完全沒有創作空間。燈位機位焦距運動全給你安排好了,你就負責摁一開機鈕。憋屈!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我覺得就是一個分寸感的事兒。
拍電影是一系統工程,前期又是一體力活。每個坐在主創位置上的人,都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體力精力和心力。自己別偷懶,也別越俎代庖。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導演在攝影方面,不懂就別裝懂,很懂也給人留點空間,你太霸著攝影的事,肯定顧此失彼,畢竟你的精力時間有限。

攝影怎麼跟導演溝通,
1.千萬不要跟導演吵架,永遠擁護導演的權威。
2.不要把問題丟給導演,當某種方案無法實現時,給導演一個或者N個備選。
3.創作多少有分歧,但永遠別在現場跟導演掐,你們該討論該掐的問題都應該在籌備期解決,而不是到了現場再去掐去磨,這是一件極其低效的事。


李屏賓訪談摘選,原載放映頭條:專訪攝影師李屏賓

與多位導演合作過,您經驗相當豐富,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溝通方式?
李:跟王家衛、或者在大陸跟徐靜蕾、田壯壯合作都有學問,我看到的東西跟他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他們思考、看東西的方式是"習慣性"的,我則是靠"直覺"看、去發現哪個地方是有趣的。之前我幫姜文拍《太陽照常升起》,他找到完全像紅土地的紅色山脈,他要的是沙漠中的那種天氣,可是拍了兩天卻下起雪來,全隊兵慌馬亂、驚慌到不行,製片很憂慮地認為完了,經費、預算、進度都要受影響,我卻說:」為什麼不拍,有錢都買不到!「我說這個是老天給你的,這裡的天氣要有所變化根本很難,等一年都不一定拍得到這場戲,從大陽光到下雪都有,這樣是好到不行阿,為什麼不拍呢?為什麼憂慮呢?他擔心不能連戲,我馬上就提供連戲的方法,所以就剩下怎麼轉場的劇情問題而已了。後來我們拍到大家嘴巴都是笑的。所以,有時候我覺得」改變「是必要的,不能太僵硬地固執在文字上,因為文字跟鏡頭分鏡都是紙上作業、紙上談兵,事實上到了現場,很多東西不一定能如意,如果全部都要照原樣進行的話,挫折跟失敗一定會經常發生的。所以應該讓自己脫離文字、甚至學校、基本教育的包袱,才容易達到目的,也才能在很少的經費裡面完成一件事情。我覺得聰明的導演,可以選擇一場戲用一個長鏡頭、也可以用三、四十個短鏡頭,一個導演不需要先想分鏡,而是要在現場觀察:跟這場戲焦點有關係的什麼東西?就拍他說話嗎?還是拍外面的風在吹、或是一個小東西?哪些可以幫助劇情?哪些可以一起襯托簡單的內容?-這比較難,但是也比較有意思。

請談談與其他導演的跨國合作經驗,例如陳英雄導演《夏天的滋味》、行定勛《春之雪》、田壯壯《小城之春》。

李:《夏天的滋味》是陳英雄第一次在攝影棚拍片,他對燈光有一種安全感,但是如果看不到燈就他會擔心,他一直強調要多一點燈,所以我就用很多燈打在外面的樹上、草上(笑)!後來他其實有發現我這樣做,但最後他說,我做的是對的。導演在現場雖然有monitor可以看,但是他不知道光到底在哪裡(笑),其實透過monitor那麼小的東西,很難了解光色的對錯,包括我自己看也是很難去批評的,因為空間中有太多微妙的變化,很難一口斷定或指認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

我幫行定勛拍《春之雪》,他每天都分好鏡頭,擺在每個人前面,一到現場就跟演員排一次,試完畢就問我:」Mark桑,你要怎麼拍?「他聽聽我的建議,就把他自己的東西收起來,照我的來拍,拍完以後他說,那可不可以再拍一個另外的master?第一次比較容易找到好位置、角度,第二次就會比較困難了,所以我又再找一個給他,然後以後每天都是這樣子,他不分鏡了!我有一天問他:」為什麼你不把你的想法告訴我?「他說:」你想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我覺得比我的好,所以不用管我的。」他想知道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從哪邊看?每次導演拍兩到三個master後,一場戲就結束了。所以幫他拍的時候,我的壓力很大,像考試一樣,每天現場有上百個日本人看著我說,怎麼拍?但也是很有意思,畢竟我是看戲而不是看那些人,對我來講是沒有壓力的。

田壯壯十幾年沒拍戲,拍的時候分鏡做的很好,第一場戲我只擺了一個鏡頭就拍完了,他就覺得這樣一個鏡頭也很好看阿,然後拍了兩天以後他跟我講說:「屏賓,我們每場就一個鏡頭好了,因為你每個鏡頭都夠,不用分鏡頭!」(笑),他本來分很多鏡頭,但是現在那些是多餘的,反而只有節奏快慢是導演需要去調整的,也就是他決定每場戲多長、要什麼內容;跟陳英雄也有類似的事發生,他還沒有講出是什麼,我一擺,他馬上說:「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其實這是一種感覺,但是往往會被現場環境限制,所以他在講的時候,我就察覺現場能夠呈現這個感覺的是什麼。

比方跟周杰倫拍戲,片子講校園。校園電影在台灣風光過很長一段時間,現在電視上也常常在播這種很老的電影;我第一個想法是,千萬不要被歸類,希望整部片子感覺比較清新。他有很多想法,也很努力準備,我盡量在旁邊幫他,當然在色塊方面他是完全沒有意見的,我剛開始會提供他一些選擇,但之後他就不管了,光色我就自己做了,他有時候會跟我講說,這個太暗、太亮,但其實我都正在做、還沒完成,最後做出來的結果還是一樣的。所以有時候合作的關係是…是不太清楚的(笑)!


各當其職,導演需要有對畫面有想法的攝影師。這樣交流起來是躍躍欲試,是興奮之極,是一拍即合,是「操」就是他了!就這感覺


總而言之,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導演說啥你幹啥,前提是這導演牛的一逼,如果不牛逼瞎弄的貨,也是導演說啥你幹啥


產品經理和設計、開發即視感。


推薦閱讀:

攝影愛好者有意轉行改從何入手提高?
攝影是為了創作還是還原?
怎麼樣的照片才算是好照片?
如何成為圖片庫簽約攝影師?
想改行當攝影師 各位給個建議?

TAG:電影 | 攝影師 | 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