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形」是什麼意思?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通常的理解是,大道無形,故舊形而上,器用之物為有形,是為形而下。
「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來指從抽象到具體的、以思辨方式為主的研究思路.
「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來指從具體到抽象的、以實證分析為主的研究思路.

「形」是什麼,實際上他們是在更深的意義上把「形」作動詞便用,「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 意思是說,可見則為象,具形則成器,「在天成象(天象可見),在地成形(形,名詞,同器),」因此「形」的深層意義就是「成」或「化」:即「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中諸動詞的用法,但「形」的這種意義與「易」有區別,「形」不是指事物的自身變易,而是人對事物的觀點、方法和行為,它的主體就是人的理性,因此「形而是學」無論是作為思想、觀點、方法或者是學術,其中的「形」的本義都是中國理性的體現,「形」就是廣義的闡釋,這是中國文化中最精粹最深遂的學術理性


form


今人釋古代哲學,用當代漢語,尤其要用很多和漢辭彙,實在是隔了一層,不妨直接理解更好。

先看幾個大家的解釋:
朱熹 《答黃道夫》:「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卷中:「形謂已成形質。形而上猶曰形以前,形而下猶曰形以後。陰陽之未成形質,是謂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
鄭觀應 《盛世危言·道器》:「成人成物,生天生地,豈後天形器之學所可等量而觀,然《易》獨以形上、形下發明之者,非舉小不足以見大,非踐跡不足以窮神。」

再看看這個:
《禮記·樂記》: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莊周《莊子·天地》:物成生理謂之形。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現在明白多了吧。


理解古語需要刨除後人解讀時添入的東西。
本句「形」指客觀存在的東西,如石頭、山水、組織、國家。
「形而上」就是「形之上」,客觀存在有形體的東西,它之上的存在就是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是凌駕於客觀存在之上的,是一個抽象的比喻。
形而上者謂之道,就是」抽象概念「就是」道「。
其實原本的意思就這麼簡單。人能理解抽象概念,能總結事物的規律,就是掌握了」道「,就很厲害。

」大道至簡「,老子一開始就說了,不要想複雜了。小孩子都能懂的東西才是真理。


能夠看到、聽到、聞到、摸到,能夠說的出來的東西......


形,井彡。水風井卦,因此形即為上水下風之光彩。形之上者,水也。水幾近於道。


形就是形態, 形式 可以被感性直觀,被經驗到的現象,形而上就是超感官,超越現象之上的意思


事物發生的現象,為之形;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為之道。形而上者,為之道。即在事物發生的諸多現象的基礎上所推算驗證而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為之道。


看到以上評論,莫衷一是,「形」到底是什麼意思呀?能有個正確的、權威的答案嗎?


推薦閱讀:

同時學習《易經》在思維方法上對學習 Objective-C 有沒有指導性幫助?
手機號帶7好嗎?
研究理論物理的如何評價易經?
如何看待易經找人的作用?
八卦鏡在家居風水中所啟用有哪些作用?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