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的皇帝會不會很好奇自己死後會得到什麼謚號或廟號?

會不會有自己喜歡的用字,示意太子大臣們死後就給他這個號?


還是會在意的

春秋時期有個楚成王(他就是打敗宋襄公那個楚王),被兒子逼死了(弒親禽獸+1
)死前問謚號,回答說「我們已經決定了,就叫你楚靈王」

結果我們未來的楚成王就發脾氣了(╯‵□′)╯︵┻━┻(我還在老歪脖子樹上面天天地盯著你們呢!)

「好好好,經過再次研究,我們決定封您為楚成王,得啦吧?」┐(′-`)┌

好好好,我放心去死了(~ ̄△ ̄)~

值得一提的是楚成王自己也是個弒親禽獸。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經暗示過自己的謚號。長孫皇后被李世民視為「良佐」,身後謚號為「文德」,所以又稱文德皇后。很多人都誤以為「文」是李世民自己的謚號,「德」才是長孫皇后的謚號。因為在長孫氏之前,皇后的謚號一般為兩個字,其中前一個字是其丈夫的謚號,後一個字是自己的謚號。但這個習慣在李世民那裡遭到了「破壞」。從目前的記載來看,長孫氏死後是直接被謚為「文德」的。
李世民這麼做有很深的用意,謚長孫皇后為「文德」,其實就是他在給皇后上謚號的同時給其他人一個暗示,把自己的謚號也給定了下來,所遵循的依然是皇后謚號全稱為「帝謚加本謚」的模式。
後者的推測是有旁證的。長孫皇后去世於貞觀十年,此前李世民給朝臣上的全是單謚,長孫氏是第一個得到復謚的人。接著是貞觀十二年去世的虞世南,他一開始也是單謚懿,不久李世民認為一個懿「未盡其美」,特意下詔賜雙謚「文懿」。其後得到雙謚的還有:高士廉,謚文獻;魏徵,謚文貞;房玄齡,謚文昭。
這是給後人一個再明顯不過的暗示:「我的皇后、我的大臣謚號都是「文某」,那我呢?」李治不是傻子,自然心領神會。


有啊 明朝嘉靖皇帝
他表示自己不想要世宗這個廟號
結果死了以後大臣們就給他定了世宗


曹睿是生前就把自己的廟號給欽定的,都不帶示意的。

有司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咸熈之舞。帝製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武之舞。——三國志魏明帝紀 裴注

至於說李世民的,這就牽強了。差不多唐朝開始,文臣謚號加文,武將謚號加武,另外雙謚也絕非就那麼幾個,段志玄,卒於貞觀十六年,謚號庄肅(一說「忠壯」);李靖卒於同年,謚號景武,蕭瑀卒於貞觀二十二年,更是有三字謚號貞褊公(再附註這幾個都是凌煙閣成員)。再有,李世民需要用自己老婆或者臣子來給自己定謚嗎?李世民給他爹的謚號是太武皇帝,他自己什麼謚號,用腳趾頭想不出來??

這種選擇性挑選材料的做法,實在不能忍。


吃完飯再多兩句嘴,警惕歷史發明家。把歷史當故事講固然增加趣味性,但是發明家們往往做一些添油加醋扭曲事實之行徑。

楚成王謚號一事呢,載於《左傳》: 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謚之曰:「靈」,不瞑;曰:「成」,乃瞑。 啥意思,討論謚號的時候,楚成王已經煙氣了,大家討論謚號為靈,不肯合眼,改成了成才瞑目。《史記》記載內容為:冬十月,商臣以宮兵圍成王。成王請食熊蹯而死,不聽。丁未,成王自絞殺。商臣代立,是為穆王《楚世家第十》 這死後閉眼的事,太史公都沒採用好吧,還虧得在這講故事。

李世民的,原因我也說了,好奇的是,搜出在「李建成吧」看到了一樣的回答,讓我不禁浮想聯翩。


一般開國的,接手的,這兩個自己都知道,朱棣那個是意外,嘉靖改的,不過改的很好,大清很搞笑,一堆祖那也罷了,皇太極和多爾袞不搞,吃現成的順治康熙倒是不客氣,那兩個要是看到康熙打吳三桂打成那德行還自詡功績能吐血,好奇以後的人是怎麼定義我們這個時代的幾朝大帝


謝邀,謚號是朝臣和新皇帝為先皇擬定的,一般是按照他的政績來的。《說文》這樣解釋:「謚,行之跡也。」也就是說,根據死者的生平事迹表達褒貶之意,所謂「勸善戒惡」。其中有褒揚的,比如:民無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經天緯地曰文(如漢文帝),克定禍亂曰武(如漢武帝),博聞多能曰憲(如唐憲宗),等等; 有批評的,比如:亂而不損曰靈(如周靈王),好內遠禮曰煬(如隋煬帝),動祭亂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漢哀帝),在國逢難曰愍(如晉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殤(如漢殤帝),等等。


突然YY。
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
沒準大魏文帝和文宣侯的謚號是從名字上起的。


不見得會欽定一個廟號吧,這就像指定自己死後別人給他燒面值八億還是十億的冥幣。最多指定墓地和陪葬,沒法操心死後別人的行動。
除非是秦始皇那樣,創建二世、三世的體系。。。


謝邀!


然而我並不知道。


秦始皇。

他直接把謚號這個制度給廢了。

所以秦始皇是沒有謚號的。
跟武則天的「無字碑」是一個道理。


謝邀,如果擴大下範圍,那麼南越武王是生謚,記得看過周文周武也是生謚,


恭王有疾,召大夫曰:「不穀不德,失先君之業,覆楚國之師,不穀之罪也。若得保其首領以歿,唯是春秋所以從先君者,請為『靈』若『厲』。」大夫許諾。
王卒,及葬,子囊議謚。大夫曰:「王有命矣。」子囊曰:「不可。夫事君者,先其善不從其過。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矣。有是寵也,而知其過,可不謂『恭』乎?若先君善,則請為『恭』。」大夫從之。——
《國語》卷十七·楚語上。

楚共王是楚莊王的兒子,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在泌之戰中擊敗內部不合的晉軍,飲馬黃河,稱霸中原。可是共王在位期間先是在鄢陵之戰中敗於晉厲公和欒書率領的晉君,自己本人也被晉將魏錡射中眼睛,後來又被一代雄主晉悼公全面壓制,楚國失去霸主之位,這就是楚共王臨死說的「不穀不德,失先君之業,覆楚國之師,不穀之罪也」。臨死時,覺得自己羞見先人,讓大臣們給自己上謚號靈或厲。共王死後,大臣們想聽從共王的遺願,子囊認為楚國是大國,給君王議定謚號時應先君之善,過而能改謚號恭。就是楚恭王,也是楚共王。


皇帝忘了,大臣倒不少,特別是李東陽那個梗最好玩。


有啊,比如秦始皇,這就是他自己給自己定的。當然,這不是廟號


從人性角度出發肯定會在意的。誰不希望有個威武霸氣的代號流芳百世。誰希望自己被後人譽為漢廢帝漢哀帝等等?


不是登基的時候就開始修陵墓嘛?(道聽途說)


沒啥好奇的吧,一般開國皇帝安邦定國以後,會有禮部將所有的事情規劃好,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有定例,皇帝死了該叫啥就叫啥,再不濟也是拿一些寓意特別好的字來湊一湊,怎麼奉承怎麼來。當然,特例除外,比如亡國皇帝和非正常死亡皇帝,新朝新君給一個侮辱性的廟號謚號啥的也很正常,這還好奇個屁?


推薦閱讀:

查理五世為什麼沒有統一整個歐洲?
宋太祖為什麼一直不把趙德昭立為太子?
什麼是郭德綱老師口中的相聲的「王者之風」?
哪些皇帝的謚號,一看就很有故事?
宋朝歷代傳統是否「得國不正」?

TAG:歷史 |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