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共傳了十二帝,為何直到滅亡也沒出過一位昏君?
這個槽點太多了,因為滿清直到滅亡出現的昏君太多了。
當然前期滿清的昏庸無道君主幾乎沒有,努爾哈赤、皇太極 、多爾袞(實際掌權)、順治、康熙、雍正 都可以算得上的是勵精圖治,站著滿清滿族的立場都不算昏庸(劃重點 是站著滿族的立場,什麼揚州十日之類別過來挑刺)。
尤其是努爾哈赤 七大恨起兵,堪比鐵木真統一蒙古一樣的, 統一了女真部族,開了個好頭;
然後是康熙的重打天下(我再不喜滿清,也不得不承認 沒康熙的話,中國現在的版圖還是不是這個雄雞,還真不好說,起碼台灣也許早跟沖繩一樣被日本吞併了,台獨們也不用再抱著日爹的大腿叫囂了 );
雍正攤丁入畝 火耗歸公等系列措施的及時給滿清續命;(就連後來甲午完勝北洋的日本人,最欣賞的滿清皇帝就只有雍正,都沒他老爹康熙,兒子乾隆什麼事兒,因為沒雍正,康熙晚年的昏庸鬆散政策,沒個人鐵腕執政,扳回正確軌道,大清早亡了)
但是康熙時期正處於西方蒸汽機時代的工業革命,而康熙只是自己喜好這些西洋的「奇技淫巧」,對國內依舊是防漢愚民的套路,國家存亡是個p 只要滿人王天下就好,沖這點 康熙只能算半個明君,半個昏君,也難怪只能被後人調侃稱作 大酋長。
要是把康熙時期換成北宋時代,沒有被八股 乃至什麼狗屁的程朱理學禁錮思想的資本社會,而是數理化資本金融繁榮的兩宋時代,後來的中國很有可能平穩過渡到無君共和,或者虛君共和, 不敢說依舊是世界的中心 起碼不會好幾百年被列強蹂躪的抬不起頭。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乾隆算大半個昏君,完完整整一個執垮浪蕩的富二代,他的存在就是敗家,漢武帝敗了文景的家,起碼滅了匈奴,一掃高祖以來近百年的和親恥辱,打出了漢族華夏威名,讓匈奴變成了如今的匈牙利。
而乾隆了?敗家就是為了給自己湊個十全武功,裝個b而已,當然還有六下江南的尋花問柳,即將開播的如懿傳,如懿皇后被廢,就是勸解老公愛惜身體,別找小三,結果被ko了,乾隆瑜不掩瑕的所謂功績,也埋沒在大量的文字獄裡,作為滿清最有可能有大作為的皇帝,他確使整個國家繼續處於停擺狀態,甚至更甚,渣渣。
嘉慶道光就不說了,平庸到極致了,尤其是道光被幾千英國人揍得不理自理,鴉片戰爭 求饒似的簽了《南京條約》,揭開了晚清賣國的序幕,如果這都不叫昏庸,我覺得題主可以去看下精神科了。
重點扯下咸豐,他可是我認為滿清最昏庸的君主了,沒有之一,因為他媳婦 那個大名鼎鼎的葉赫那那_慈禧,要知道滿人之間 努爾哈赤一脈的建州女真和葉赫那那一脈海西女真是有世仇的,別笑 歷史記錄的確有,雖然後來統一了 也彼此通婚了,但愛新覺羅一脈始終防著這群部族。
但咸豐偏不,忘記祖訓好色娶了慈禧就算了(後來西洋方面的記錄雖然慈禧年老色衰,但依舊不掩年輕貌美的痕迹,雖然我沒怎麼看出來),還把慈禧置於西太后的託孤位置,這也給了慈禧聯合鬼子六奕欣發動辛酉政變奪取權位的機會。
晚清後來滅亡悲劇的根兒,就從咸豐開始了,事實也證明了晚清也的確亡在了慈禧隆裕,葉赫那那一脈的海西女真上,歷史真的很奇妙,咸豐敗家真的很徹底。
慈禧咸豐的親兒子同治,被慈禧慣成了個沉迷酒色的廢物,後宮不過癮 還出去嫖chang,成了中國歷史唯一一個在市井得花柳性病嗝屁的皇帝,這還不叫昏庸?笑
要知道明朝最會作的正德皇帝 朱厚照,雖然也沉迷豹房酒色,但人家好歹也兼顧吏治,滿清再怎麼黑,唐伯虎 王陽明等名人,半聖人就是他這朝出來的,而且正德還自封大將軍,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蒙古小王子。
對比下這下半身動物~同治,只能呵呵了(別扯他媽慈禧太霸道,武則天不霸道嗎?太平公主不霸道嗎?李隆基又怎麼奪位?改元天寶給大唐聲望推到頂點了了?西漢的竇太后不霸道嗎?劉徹不照樣 奪權打出了漢武大帝的威名)。
再後來的光緒,慈禧親兒子同治寵廢了,過繼妹妹的兒子光緒倒是不寵了,但管的嚴的咧,慈禧一眼瞪過去就要鳥褲子的節奏,被所謂的康大聖人康有為一吹就昏了,打雞血一樣急吼吼的變法,結果了?
不能都怪袁世凱打小報告,要知道臣不秘,則失身(別想多),君不密則失國,光緒後來困死瀛台,所用非人的愚蠢才是敗因(都是康有為等一幫練嘴,撈功名的書生,真正幾十年玩轉洋務的熟手大拿 李鴻章張之洞等視若無睹),心思是好的,但就是垃圾。
光緒的弟弟載灃雖然沒當皇帝,但他是晚清最後的實際掌權人,結果了?被袁世凱借孫文等革命黨給玩的廢廢的,直接給逼著奪了權。
最後的末代皇帝宣統溥儀,中國又一個歷史唯一,唯一一個妃子老婆主動離婚的皇帝,然後就是幼稚的跟著日本人復辟滿洲國,你說日本人逼著他,他也沒辦法,但為什麼他老爹載灃,就打死不去滿洲當權了?
宣統溥儀這種,也許不能叫昏庸,但也的確幼稚平庸到令人可笑。
最後要說的是所謂大清無昏君,也只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史官為滿清王命粉飾歷史太平,以及後來為了不激化民族矛盾的套路而已,但就算是如此當年的八旗滿族子弟為啥紛紛脫了祖傳的滿姓,都姓了漢姓了了?
如果不是昏庸無道,誤國誤家 至於這麼招人恨?
看到這個問題,小編就不淡定了,忍不住要來說上幾句。
首先昏君這個詞是有屬性的。這個昏是相對的,於己,於家,於國,於子民,於千秋。很多時候,他們的立場是相同的,但是更多的時候他們是相矛盾的。
滿清十二帝,清輝十三燈,沒有一個昏君,實在是胡說八道了。
首先是天命,努爾哈赤,滿清建國第一人,打下了整個基業。他對於整個滿清朝廷、皇族、以及八旗子弟來說是功不可沒,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是在當時就沒有人罵他是昏君嗎?在明國和朝鮮眼裡他只是一個蠻夷的酋長,君字是遠遠夠不著的。在其他部落眼裡,他是一個殘忍無道之人,被征服的後金和蒙古部落罵上一個昏君也不在少數。
後面的天聰,皇太極。對於清朝的崛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對於他治下的百姓來說卻是一個昏君。過度的壓榨,長期的戰爭,對於生產的輕視,如果不是明國和朝鮮的失敗。後金根本支撐不了多少時候。於家,他也算不上是個明主。於國僥倖的成分更大一些。於子民他是一個昏君,於千秋,呵呵,一笑而過!
多爾袞時代入主中原,從此時開始,於國,於子民,於千秋,歷代都算的上是個昏君。於己、於家也許還算的上英明。
順治和多爾袞差不多。接下來的康熙毀譽參半。於己於家還算可以,但是於國,還真不好說。三藩之亂讓天下多少百姓受苦。但是,他對於國土堅持,於千秋多少還是有所益處。所以,康熙對於他的子民來說是一位昏君。
雍正是滿清皇朝里最稱英明的一位君主,除了對他的家人以外,其他方面都算不上是個昏君。在他手裡,大清本來可以有個飛速的發展。可惜被他的兒子搞砸了。
那就是乾隆,號稱十全老人,殊不知,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昏君。滿清後期的衰弱基本上都是在他手裡就已經定型了。也許於己,他算是做的最好了。於家,他的繼承人也沒選好。於國、帝國開始隱患四現,於子民,百姓苦於重負和戰亂,於千秋,把帝國親手推向了滅亡。
嘉慶、道光,算不算昏君?算,沒有把乾隆朝的弊政改過來,反而發揚光大。
咸豐算不算?國都都丟了。明朝還君主死社稷,清朝儘是逃跑皇帝。
同治?實際掌權者慈禧。屢屢判斷失誤,國勢飄渺不定。慈禧於己到算得上不錯,但是同治呢,命也不長,於己也沒做好,更不用說其他了。
光緒比同治更差,宣統比光緒更慘。
清朝滿目都是昏君,可是為什麼偏偏大家看不到呢?
滿清皇朝入關對中國最大的好處就是,後世電視劇事業的蓬勃發展!
大清帝國是由努爾哈赤開創的少數民族政權,是我國歷史上繼蒙元之後,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
歷史上每一個大一統王朝的更替,都是由盛而衰的;所以通常開國之君和繼任的守成之主比較賢明,否則清朝也不會延續兩百多年。那麼我們就來來說說清朝的皇帝到底昏不昏。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後,一統中原便成為愛新覺羅氏的終極目標,皇太極繼位後,親征朝鮮,籠絡蒙古,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為進取中原打下堅實基礎。福臨繼位後在多爾袞的輔佐下,入關,一統天下,為滿漢共榮,也算頗有建樹吧;康熙撤出三藩,出兵台灣,親征葛爾丹,為維護多民族的統一,嘔心瀝血!更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雍正皇帝是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因為他的努力,清朝國祚得以延續更久;就事論事這些清朝前期的皇帝都可以稱之為明君。
乾隆繼位後,得益於雍正朝的積攢,使國庫充盈,國泰民安,收復準噶爾;但是乾隆閉關鎖國,多次下江南,揮霍無度,自詡『』十全老人『』,雍正:『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乾隆更是口出狂言:『』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國之人『』。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說,乾隆不能算明君,也不是昏君;嘉慶繼位搬倒和珅,也可以說大功一件,但白蓮教起義,對嘉慶朝的打擊也不小;道光帝崇尚節儉,但革職林則徐,發配邊疆,鴉片戰爭爆發後,道光甚至不知道什麼是『英吉利』;如此可見,道光與嘉慶也不能稱為明君;如果說乾隆,嘉慶,道光徘徊在明君與昏君之中,那麼咸豐卻是真昏庸,在內憂外患的艱難時刻,逃亡熱河,聲色犬馬,猝死溫柔鄉,成就了統治晚清半個世紀的毒婦慈禧,更是昏庸無道;同治早亡,也非善類;光緒由於慈禧的緣故,雖兢兢業業,百日維新,但終究無權,悔恨交加,先亡於慈禧;宣統年幼繼位在載灃攝政,革命浪潮席捲中原大地之時,大清也隨之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末代皇帝憑藉日本的扶持東山再起,建立偽滿,給搖搖欲墜的華夏中國,最致命的一擊,真乃賣國求榮之輩,昏君是也!
所以滿清並非全是明君,昏庸之輩,誤我中華,對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史無前例!
這是網上最近傳出了一種奇葩的言論,一開始我也沒怎麼在意這東西,知道後來是頭條上面隔三差五的都出現這一句話說清朝有12個皇帝沒有一個是昏君,為什麼他會亡國呢?
先不提什麼是清君,什麼是明君這一個偽命題。(這個事情你永遠都說不清楚,只能說哪個皇帝的功勞比較大一點,哪個皇帝的功勞,過錯比較多一點。人的是非功過永遠得看兩面性。在座的各位又沒當過皇帝,對於這件事情,我想誰也不清楚。)
我們說一下,在其位,謀其政……
皇帝的職責是什麼?保境安民?好吧,咸豐,同治,光緒說,我們不提這事好嗎?
那好,我們就說一下保境安民!
同治,光緒,咸豐,慈禧說,這關我什麼事?我大清積弱成疾,都是底下的官員相互扯皮!都是我軍隊久疏戰陣,才導致我大清被列國諸強打成這幅鬼樣!不是我的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時候,是誰在紫禁城醉生夢死,是誰撫須大笑,蠻夷何敢於我大清為敵,是誰不知進取,無視了林則徐遞與朝廷的奏本,與一幫儒生和腐化的八族子弟,一起空談大清的盛世,為自己的文治武功歌功頌德?
嘉慶說,我也不知道會這樣,怪我老子敗壞朝廷法度,敗壞財政,留一和珅挖空財政。
乾隆說,我不就多花了點錢嗎!至於老抓著我不放啊!你不看看我平了准格爾,大小金川,我為你們留下了這麼一個和平的江山,你們不思進取,怪我沒改革,你們遭打的時候不也一直在那花天酒地,你……就說你,咸豐,別人都在北京城裡面燒殺掠搶,你呢,現在避暑山莊一直在那兒尋歡作樂,等死啊!逃亡那天,你的隨從給你了兩顆雞蛋,你卻哭著把它吃下去,還說不好吃。你知不知道當時的平民老百姓,很多人連雞蛋都吃不上。至於說其他的人,比如慈禧,我就不說你吃上面的問題,當時的李鴻章可以說是大清的棟樑之才,可是你又是怎麼對人家的呢。自己聽從了儒生的建議,讓淮軍和北洋艦隊全部葬身魚腹,你還恬不知恥的讓人家去日本簽契約。是的30年的洋務運動成果和一班忠臣的信任全部毀於一旦,別和我說你是什麼女人就掀不起什麼風浪,或者說是自己命苦什麼的,當時的朝廷不就是你來運作的嗎?
慈禧說,我苦啊!我死了丈夫,死了兒子,死了自己的傀儡,連自己的好姐妹也死了,我一頭撞死算了!咸豐說,不要哭,愛妃,我們躲躲就行了,眼不見,心不煩,
同治,爹,你不管我了
光緒說,我還是接著待在紫禁城裡,免得親爸爸讓那個大阿哥取代我,我還是不做為了。
說這些。皇帝不是昏君的相信也只是看了這些皇帝在處理大清很多事情上不作為的態度。但是整個國家的國民花了這麼多的供奉去養了你們皇帝一家人難道就只是讓你們做吉祥物啊,當然現在來說,日本的天皇,英國的女王,都是名義上的皇帝不管任何實施,但是我們要知道在很多事情上來說,這兩位處理事情的能力和權威都不是一些剛剛上認識幾天的首相能比的。但是反觀大清後面的幾個皇帝。前幾代康熙呀。雍正啊乾隆啊,這三個皇帝可能是沒有遇到過西方列國內種強大的科技力量,生產所帶來的震撼,無法理解科技所帶來的生產力。可是後面的幾個皇帝可是實實在在的看過西方列國所帶來的那種科技生產力的。他們為什麼不求變通呢?他們為什麼一定要迂腐不化呢?有人說你看洋務運動發展了幾十年,也有成果,但是說真的,洋務運動。也是,等下那些大臣逼著他發展的。皇帝我在紫禁城裡面吃喝供奉完了,都有人給他養著都有人給他護著他哪管什麼科技什麼不柯基。當初慈禧在面對火車發展的問題上來說他還說火車的噪音太大,嚇到她老人家要所有火車改成騾馬來運輸。可見,這大清最高的統治者,在面臨科技這一問題上來說也仍然只是關心自己的權利是否保住的問題。如果說當時的中國有什麼蛀蟲的話,當時最大的一隻蛀蟲就是住在北京城裡面的那個皇帝一家。
人們一直說在其位謀其政。這不是一句空話,你既然是當時中國最高的權力統治者,那麼你面臨中國的發展問題的時候,也必須得擺出相應的態度,而不是不作為。不作為不犯錯就是好皇帝,就不是昏君了嗎?滿清的餘孽你們給自己祖先洗白的方式還真的有點像你們祖先那時候做的那幾件傻事兒一樣。
現如今,很多娛樂圈裡面的一些大佬拿著粉絲給他們所帶來的人氣效應而帶來的巨額收入,一面上卻對自己的私生活並不檢點。當然,干涉他人生活,這一點並不是我們所想希望的,但是你竟然擁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既然擁有如此龐大的粉絲量,那麼你在處理你自己的問題上就必須得慎重,因為這是你拿這麼多錢走,必須承擔的義務。並不是什麼你的愛好,所以在我們說你那些私生活不檢點的時候別和我們說我們不配去介入你的生活。如果真這樣的話,那麻煩你把你所收入的那些錢全部交出來。因為你的影響已經影響到了其他人的生活。
首先,中國自古以來皇帝是不是昏君都不是由人主觀判定,那由什麼來判斷呢?
這就涉及到中華文明一個偉大的文化傳統——編纂史書。
中國歷史上的史官體制是世界聞名的,從周代開始完善的政府主導的史館,一直遵循嚴格的職業規範,忠實客觀記錄一朝君臣民的言行,獨立於政治權力之外,連皇帝也無權過問史官撰寫的內容。
中國的歷史有一個最偉大的傳統,就是無論哪個朝代,當政權穩定下來以後,必然有人或國家組織完成前朝的歷史。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到所謂的「二十四史」,以及「二十五史」 「清史稿」。特別後來,編史已經成為一項國家性質的重大活動,參與其中的都是當時最博學的人。
西漢太史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清朝編纂的二十四史。
這些史書記載了華夏文明千年的歷史進程,承載著歷史王朝的的更迭,也是後人評判前朝的歷史依據。
到了現在,我國學者研究明朝的風俗,歷史,也要從清朝編纂的二十四史中明史尋找資料。
不過隨著古代封建集權制度的加強,史書記載的權威性逐漸受到王權的踐踏,其中清朝為了維護王朝統治的正統性,進一步加強了對史書編纂的干涉。
清朝的幾位統治者對《明史》修撰的重視可謂到了離譜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無不仔細審閱,乃至事無大小地就每個自己所「關心」的細節提出自己的「建議」並讓書寫者修改。當年明太祖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兩年多時間,元朝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規模最大的一部史書)也只花了兩年多時間,惟獨清朝,修一部明史竟然花了幾代帝王近百年的時間。
就清朝歷史來說,民國在清亡後,官方組織編寫的正史是 《清史稿》,這是當代學者了解清朝的重要文獻資料。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查找資料,了解當時編纂的參與人身份。
這是清史稿主編趙爾巽,清末漢軍正藍旗人,清代同治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
這是清史稿的編寫者,柯劭忞山東膠州人,清末民國官吏、學者。光緒十二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侍講、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清朝滅亡後感念舊恩,以遺老自居。
這些滿清遺老參與編寫的史書自然會摻雜些個人情感因素,對於清朝的皇帝也多有誇耀。
以十全老人乾隆帝為例,創議罪銀制度斂財,寵信貪官污吏,大修林園,導致民不聊生,乾隆三十九年爆發的白蓮教起義,歷時九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席捲楚、川、陝三省。
他寵信貪官和珅,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貪腐數額之大曆朝歷代未有聞之。
又如咸豐帝,咸豐繼位不久,即違背祖訓,吸上鴉片,並美其名曰「益壽如意膏」。
咸豐北狩熱河後,京師被英法聯軍侵佔。作為一國之主,他做不到天子守國門,不率軍民抗擊外敵侵略,卻以吸食鴉片來刺激自己、麻醉自己。
最後在外敵入京、義軍蜂起、社稷多難、江山危急之時,咸豐皇帝逃離皇都北京,躲進避暑山莊。而且因恐懼洋人,拒不迴鑾返京,可謂是昏庸至極。
這樣一個煙鬼皇帝又怎麼能算是明君?
中國王朝更迭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大家看待歷史修飾的君主,還是要擦亮眼睛,仔細分辨,不要人云亦云。
,
首先,相比滿清和大明,應該說整體來說滿清比大明好,但,請注意,是整體,不是局部,只是一個相對,從兩個王朝的晚期來看,則是大明勝過滿清。
滿清皇帝,拋開順治以上不說(說了也沒有用,畢竟只是打天下,不是治天下),從順治開始說起。
順治,一個睿智又糊塗的帝王。霸氣有餘,能夠統領眾臣,如果他在,未必有鰲拜的事,也不大可能出現吳三桂的鬧劇。可惜他為了一個貴妃,居然出家,奇怪至極,愚昧至極(真的假的不知道了,只是大家都這麼說。史書上說是早亡?我也不清楚??。)
康熙,大概看過康熙大帝的都認為康熙是個智勇雙全的人物。其實,我不認同。康熙,固然睿智,但閉關自守的心態已經開始出現,人家西方開始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革命,這貨卻喜歡農業,把明朝晚年出現的機械化和資本主義萌芽都掐死在搖籃里。同理,對於新興的天文地理科學,認作是歪理邪說,卻把八股文認作聖言,雖然不否認政治目的,但讓中國開始落後世界,卻起了很好的標榜作用。
雍正,大概是滿清做好的皇帝了。整頓吏治,充盈國庫,吸收西方新知識新技能,力求變革,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應該說的雍正。可惜這個老東西活得太短了。
乾隆,這個老傢伙應該分兩部說,一方面,卻有過人之處,把自家疆域倒是確實擴大了,但另一方面也是個敗家兄弟,六下江南將老爹的血汗錢揮霍的差不多了,還養了個扒私財的狗腿子(和珅),據說到死也沒捨得殺。另外,這個皇帝老兒還十分享受自己的那點微薄才學,喜歡到處留墨,有點才學的看了都想吐。至於開拓創新精神,和他爺爺,老爹就差十萬八千里了。
嘉慶,這位沒什麼提的上榜的,據說是他殺了和珅(真假就不知道了),可是,貌似沒他爺爺那般聰慧有魄力,所以,一輩子渾渾噩噩,至少我感覺沒有什麼事可提,包括好事還是糗事。
道光,這個,確實是一位勤奮的哥們,可惜,勤奮有餘,做皇帝,他不夠格。更要命的是,這哥們還一會兒一個主意,搖擺不定。林則徐虎門銷煙,就是他授權的,銷完又怕洋人尋事,把林大人給革職充軍了,後來又想起林老的好了,又要他回來。人家年紀大了,又不像皇帝老兒那般錦衣玉食,自然被折騰的嗚呼哀哉了。總結,道光這哥們的二十年是,十年發奮圖強,十年糊裡糊塗。
咸豐,他老弟一生做了三件大事,其一,打敗太平天國;其二,討了個後來把大清搞得天翻地覆的葉赫那拉氏老婆,;其三,被洋鬼子追的四處亡命。最後,跑不動了就一命嗚呼了,總算超脫了。
同治,這小老弟一心效仿祖宗康熙,倒也弄出個同治中興出來。可是他不知道怎麼搞得,居然會這麼不顧一切的尋花問柳,最終嗚呼了事。大概九泉之下,康熙怕要把他揍個半死。
光緒,純屬頭腦發熱型。當然他想改革,想中興,本意是好的,可惜慈禧不是孝庄,袁世凱更不是鰲拜,他自己又完全沒有康熙的能耐,搞不死那就真是奇哉怪也。
宣統,就是末代皇帝,這個龜兒子就不說了,反正把他愛新覺羅家族的臉都給丟盡了。
綜述,各位自己考慮,滿清的這幾個皇帝,他們到底是昏君,還是庸君呢???
後金入關的時候,滿人兵丁只有四萬多人,加上漢人兵丁,只有八萬多人,再加上不參加作戰的家屬和其他人員,也就是十二萬人。而後金的對手是中國,全國的人口是5000萬人,擁有的兵力是200-300萬人。後金就是螞蟻,中國就是大象。但是結局是,後金這隻螞蟻,最終吞吃了中國這隻大象。原因就是後金(滿清)一下出了三個傑出的領導人: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中間還有一個準皇帝多爾袞。你們想一想,如果這四個人都是「昏君」,後金如何可以打敗龐然大物的關內政權?
之後的康熙,雍正,乾隆,也是在歷史上口碑很好的皇帝。開國三大皇帝,加上一個準皇帝,都是人傑,後面一下子又出了「康乾盛世」的三大皇帝,這可是歷史罕見的。明朝的皇帝不少,除了朱元璋朱棣等三四個拿的出手的好皇帝,論質量,遠遠不如滿清。康熙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說了。雍正改革加反腐,他的功績現在也都很多人清楚。至於大家最看不起的乾隆,他也有很多功績,他平定了准葛爾(或者說是滅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新疆牢牢掌握在手中。如果沒有乾隆,今天的西部地區是不是屬於中國還是未有可知。
到了滿清晚年,雖然也出了幾個喪權辱國的皇帝,但他們也算不上是昏君,而是庸君。如果是沒有西方列強崛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從道光開始的幾位皇帝,在整個中國上還是不錯的,算得上中規中矩。滿清的稅收是中國曆朝歷代最少的,5%。如果他們是昏君,是不可能一直維繫這樣低的稅收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用他們和封建王朝的前任皇帝比,他們是合格的。但當時的中國已經不能繼續封關自閉,只有改革開放才能圖存。在改革開放這方面,這幾任皇帝是無能的,是昏聵的。之所以,他們沒有做到明治天皇那樣,首先是因為他們的身份是滿人,過大的改革會損害滿人的利益,第二,儒家的思想是保守的,並不提倡改革。他們雖然不能算是昏君,但也是庸君。
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做庸君就是國家的悲劇,所以他們被罵,不冤。
知識的搬運工:
台灣作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給9位皇帝作了一個打分排名,頗有意思,如下:
備註:以上各項,上等為15分,中等為10分,下等為5分。私生活及機遇兩項另有加減分,私生活上等加2分,下等減2分;機遇上等減15分,下等加5分。「本性 」指仁厚,「機遇」指國運及個人得位之機會。
評價昏君不昏君,這個好歹有個標準。第一次看到這個表格的時候,覺得真是有趣,時移事易,我們都可以給皇帝量化打分、排序,分個三六九等了。
再看內容,好吧。清代皇帝的水平還是差別挺大的。9位皇帝,排名居中的是咸豐,在其後的基本是晚清諸皇帝。這種情況下,說什麼「沒有昏君」堪稱笑話。
再看一眼打分的標準,道光的資質下、同治的教育水平下、道光和同治的統馭力下、順治道光同治光緒的應變能力下、順治咸豐同治的私生活下(本性尚可、體格和機遇非人力可為,略去)。
道光皇帝和同治皇帝三個「下」,能力欠佳,哪個看起來都不像是明君的典範吧。
至於題目中的「沒有昏君」,大概僅指的是責任感一項吧——看到了明代諸多混蛋皇帝的荒唐事,所以清代立國後就對皇子皇孫的教育抓得特別嚴(但是同治還混了個下,親媽手裡出敗家子)、培養其勤學勤政的習慣,因此沒有像明代那麼離譜的帝王。但是,僅此而已。
頭條號:明白人,手更原創、長期更新,講述中外古今人文趣事,歡迎關注,期待互動~
說清朝傳了十二代沒有出現昏君,其實這樣看問題是很片面的。清朝自建國以來一直是在壓力下存活,開始是三藩之亂,接著是大小金川之亂......。好不容易國內穩定了,歐洲列強又來了,接著是太平天國、義和拳,你方唱罷我登場如出現很不著調的皇帝,清朝早就滅亡了。
所謂說清朝皇帝都不錯,你是光是縱向的比較,拿中國歷史上歷朝的皇帝來比。還有一個比較法是橫行比較是,和當時世界各國領導人來比,清朝皇帝簡直是弱爆了。就拿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來說,在他的主政下拒絕接受外來的先進文化和思想,還自詡為天朝大國沾沾自喜,其實本身已極度落後。世界這時已進入工業化時代,社會制度已逐漸走向開明。咱們還依舊男耕女織,都是家庭作坊,天天還是三拜九叩自我封閉,嚴重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最後他的後世子孫在西方列強船堅炮利逼迫下,只好籤了很多不平等的賣國條約。
一個皇帝的好壞不要只看表面,要看他們在當時是否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推動作用。千萬不能拿老百姓的道德來評價他們,因為他們是帝王,社會進步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必須承擔。
清朝十二帝真的一個昏君都沒有嗎?
十二個皇帝一一說來太長,估計也沒人看,就來說說咸豐皇帝吧。
因為1840年和1860年兩次鴉片戰爭正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道光皇帝和咸豐皇帝這倆父子,對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下面請看正文。
文/馬小奔
一
1860年,咸豐十年,對於29歲的咸豐皇帝來說,這是他即位以來最難熬的一年。
大清帝國的盛世早已不再,他從皇阿瑪道光皇帝那裡接手的,只是一個遍地戰亂,內外交困的爛攤子,而且局勢一天比一天更加糜爛。
這一年,活躍於淮河流域的捻軍,攻掠了京杭大運河畔的商業重鎮,駐有南河總督的淮安,並焚毀清江浦二十里長的街市,以及屬於戶部的皇倉、屬於工部的四大船廠。
東南方向,被認為是心腹大患的太平天國,在與清政府的較量中,又一次地佔據了上風。
2月,太平軍將領李秀成出其不意地遠道奔襲並攻克了浙江省會杭州,浙江巡撫羅遵殿服藥自殺。4月,李秀成率領太平軍回師,徹底擊破圍困南京3年之久的江南大營。清軍統帥和春吞食生鴉片自殺,提督張國梁逃到丹陽後,溺水而死。
江南大營的覆沒,意味著清朝兩大主要軍隊之一的綠營徹底終結。在未來的歲月里,咸豐帝將不得不越來越依賴曾國藩私人色彩濃厚的湘軍。
不久,李秀成率領的太平軍如同海嘯一般,勢不可擋地向上海撲來。丹陽、無錫、常州、蘇州等城市相繼陷落,上海附近的一個外國觀察家寫道:「火光燭天,哭聲震地」。
而在遙遠的南方,華南重鎮廣州已經被英法侵略軍佔領長達兩年。大清兩廣總督葉名琛以侮辱英國王室的罪名遭到緝捕,被關在籠子里送到印度加爾各答予以展覽,不久客死異國。
面對這樣的「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信中痛苦地承認:「普天下處處皆賊繫上風」。
焦慮不安的咸豐皇帝忍不住徵詢翰林院編修郭嵩燾說:「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轉機否?」
二
然而,眼下最讓咸豐皇帝苦惱的事情,並不是遠在南方的太平天國,而是英法等國大使,這些可惡的洋人,一再堅持要求到北京遞交國書。
是可忍,孰不可忍?
清朝前期,西方各國派專使來華時,一般由禮部接待,並將表文、貢物轉呈皇帝,如果皇帝召見,則須按清朝禮制行跪叩禮。
例如康熙五十九年,即1720年,葡萄牙使臣裴拉理奉表來朝,康熙在暢春園接見了他。接見當日,禮部在殿階下正中設表案,康熙升御座。貢使在鴻臚寺官導引下將表文放到表案上,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後再膝行至御座旁親手將表呈給康熙帝,再行三跪九叩禮,最後由康熙帝賜坐賜茶。
到了乾隆五十八年,即1793年,英國派馬戛爾尼來華時,經過反覆交涉,最後覲見乾隆時採取了折衷的辦法,行單腿跪拜禮。
嘉慶二十一年時,即1815年英國使臣斯當冬來華時,乾脆就拒絕跪拜,最後被嘉慶趕了回去。
不過,1860年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848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天朝上國的美夢就已經徹底破滅。道光皇帝因為被迫割讓香港島,成為大清第一個死後不能在墓前立神功聖德碑的皇帝。
當然,對咸豐帝來說,打不過洋人也不要緊,那就乾脆閉起門來不見吧。當鴕鳥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躲在家裡繼續做天朝上國的美夢。
然而,根據1858年的《天津條約》,即便連鴕鳥也當不下去了。按照條約中規定,清朝政府應當無條件允許英法等外國在北京派駐公使。這不僅意味著洋人們以後將在天子腳下來去無阻,而且既不是來朝貢,也不是來磕頭稱臣。
想到這樣的情景,咸豐皇帝不禁不寒而慄。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帝將不帝,君臣倫理,無以為繼。
刁民們紛紛群起效仿怎麼辦,這可如何是好?
三
當時,這樣的看法,不僅僅專屬咸豐一個人。比如湖廣道御史尹耕雲不無擔心地指出:
「臣不知(夷人)進京之後,我皇上以何禮見之,使竟不出京,又當以何法逐之?今日京師,譬如人身元氣已虛,猶可令外邪入乎?伏乞皇上為宗社自重。」
吏部尚書周祖培高瞻遠矚地認為,讓洋人使臣進駐京城,有兩大不可容忍之處。
第一,國家「則凡有舉動,纖悉必知,既速且詳,動為所制。」第二,「附近禁城地方,任其建立,則宮禁重地,園庭處所,盡為俯瞰。」
山東道御史陳浚驚恐地說,讓洋人入住北京,就如同讓狼群在城內縱橫一樣:
「聽其異言異服之人,盤踞京邸,出入自由,則納侮藏奸,其弊何所不至。」「夷人桀驁性成,譬若豺狼,非可馴之物。古人云:『卧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況輦轂之下,豈可容豺狼群聚,能保其無意外之變乎?」
咸豐君臣的一腔情願在今天看來可笑且無知,但是在洋人看來卻只是軟弱的表現。英國國內,佔主流的民意強烈要求對清朝開戰,以教訓其拒絕通商和侮辱英國國王。
渴望與清朝打仗的心態,就連美國都非常強烈。《紐約時報》在一篇名為《中國戰爭的結束》社論中宣稱,「武力是唯一能讓中國人點頭的論點」。
弔詭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朝居然取得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勝利。1859年6月25日,原本打算前往北京交換《天津條約》的英法聯軍艦隊,在天津大沽口被僧格林沁率領的清軍擊敗。
僧格林沁信心滿滿地上奏道:只要類似的勝利再來一兩次,洋人的傲氣將會徹底消失,已經學乖的洋人,甚至可能就此全心順服。
咸豐帝接獲戰報後,忍不住歡欣鼓舞。在他看來,以後可以永遠高枕無憂,最起碼不用再擔心和洋人見面的問題。
然而,咸豐帝並不知道的是,大沽口慘敗對英國人心的震撼,遠遠超過了他的理解和想像。
目睹大沽戰役的美國傳教士衛三畏在寫給弟弟的信中,擔心地寫道,
「英國人隨之而來的報復,將是一場可能讓中國人受到比以往任何打擊還要慘重的災難。」
四
兵敗大沽的消息傳到英國不久,英國首相帕麥斯頓和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一致同意再次組成聯合遠征軍。最後,英法兩國一共調集了41艘軍艦和143艘運輸船,以及包括四千名印度士兵在內,總數約兩萬四千名的遠征軍。
這樣一支規模大的驚人的艦隊,不遠萬里橫跨大半個地球前往中國而來,哪怕是推翻清朝政府統治,都已經綽綽有餘。
然而這一切,咸豐皇帝並不知道。在他看來,洋人如果膽敢再來,僧格林沁一定會給他們好看,洋鬼子們也必定會再次遭受一場刻骨銘心的慘敗。
對於英國人、法國人來說,他們對於咸豐皇帝也一無所知。所有關於紫禁城的消息都來自於一個俄國人,根據他的說法,
「咸豐皇帝對於外國人的要求十分火大,只有少數幾個大臣敢跟皇帝陛下說與外交事務有關的事情。」
這個俄國人補充說,
「除此之外,皇帝陛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帶著妃子在圓明園的林區中駕馬度過。」
俄國人並沒有說錯。相比於沉悶的紫禁城,咸豐帝更願意住在春明錦繡,有山有水的圓明園。
所謂「上林宜夏不宜冬,冬孟乘時返禁宮」,每年入冬後,皇帝由圓明園搬回紫禁城,住上兩個月。來年元宵節前夕,便迫不及待地帶著宮眷和大臣從紫禁城出發,回到圓明園。
一年之中,咸豐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會在圓明園中度過,他在那裡批閱奏摺,甚至科考殿試也在那裡舉行。
據統計,咸豐皇帝於1852年4月22日正式駐園理政,直到1860年8月8日倉皇逃離圓明園。在有駐園記載的七年中,平均每年駐蹕時日長達216.4天。
1860年6月29日,英法艦隊抵達上海。「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酷愛京劇的咸豐皇帝在圓明園的美夢再也無法繼續做下去了。
五
1860年8月20日,在付出350多名士兵傷亡的代價後,英法聯軍攻佔了天津外海的大沽口要塞。《泰晤士報》的隨軍記者寫道,「只打了十天,就拿下白河要塞,報了一年前的慘敗之仇。」
一個星期後,英法聯軍在天津城外紮營,一路上沒有遭遇任何抵抗。
9月2日,清朝政府的兩名代表,分別是擔任欽差大臣的大學士桂良、直隸總督恆福抵達天津,雙方開始商量停戰協定。英國談判代表巴夏禮要求清政府按照規定批准《天津條約》,同意外國公使常駐北京,並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800萬兩白銀。
在氣勢洶洶的英法侵略軍面前,桂良只好向咸豐皇帝如實彙報:英法要求帶兵進京換約,並派巴夏里先期到北京看房選做大使館。
咸豐帝對聯軍的八項議和條件無不應允,但他對英方提出親遞國書一條表示萬萬不能接受,並大罵桂良:雙目已盲。並嚴詞痛斥道,「不準以顧大局為詞,再行瀆請」。
此時此刻,在咸豐帝的心中,談判的重點依然只有一個:阻止洋人進京。他告訴談判代表道:城下之盟,古之所恥。
9月7日,英法聯軍見談判無法繼續,決定繼續進攻北京。慌了神地咸豐連忙派出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與聯軍繼續談判。
然而,在談到額爾金以何種禮節覲見咸豐時,麻煩依舊無法解決。滿清皇帝通過三跪九叩的禮儀來維持王朝的威信,以此宣布天下之人,無論中外,統統臣服於皇帝陛下。
無論是載垣,還是穆蔭,都不敢在磕頭這個問題上鬆口,他們知道,這是皇帝的底線,「關係國體,萬難允許。」。
他們天真地提議讓額爾金站在遠處,這樣就可以不用面對咸豐皇帝,結果遭到拒絕。
得知和談破局的僧格林沁,於9月18日下午,出動軍隊扣留了以巴夏禮為首的談判代表團。全部25名洋人,包括額爾金的秘書羅亨利、《泰晤士報》記著鮑爾比、以及3名英國軍官和19名錫克騎兵在內,一起被押到圓明園訊問。至於巴夏禮和羅亨利二人,則被戴上腳鐐手銬,關進刑部大牢等候處決。
扣押巴夏禮的命令來自咸豐9月14日的手諭,他天真地以為,巴夏禮是聯軍「謀主」,有重要價值,必要時可以動用武力羈押一行人等。
巴夏禮被僧格林沁部俘獲後,當場被強迫按倒在地向僧格林沁跪拜。他回憶道:(僧格林沁說)「寫信告訴你們的人讓他們停止進攻。」
「這根本無濟於事」,我答道,「因為我根本無權控制或影響軍事行動。我不能欺騙閣下,讓你以為我寫的信會有如此效果。」
載垣旋即「報捷」咸豐,大拍皇上的馬匹:
頃接探報,知巴夏禮業已就擒,大兵亦已開仗獲勝。……該夷巴夏禮善能用兵,各夷均聽其指使,現已就擒,該夷兵必亂,乘此剿辦,諒可必操勝算。
可笑的是,大清國君臣恍然不知大禍已經臨頭,壓根不了解巴夏禮只是區區一個外交談判人員,既不是什麼「軍師」,更不是什麼「謀主」,這樣的人清軍就是抓100個也沒有用。
當天深夜,額爾金得知談判使團被扣留。談判至此徹底破裂,一切只能交由戰場解決。
9月21日,英法聯軍在通州八里橋遭遇僧格林沁的主力部隊。八里橋之戰充分說明了什麼是落後就要挨打,與其說是戰鬥,不如說是一場殘酷的殺戮。
當年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在英國軍隊最新裝備的阿姆斯特朗炮面前潰不成軍。一位英國軍官寫道:
「每一發阿姆斯特朗炮彈都在他們之間爆炸,一次就撂倒一群敵人」。阿姆斯特朗炮是此次英軍所攜帶的主力野戰武器,專用的12磅炮彈,炸開後可以變成49個尖銳的碎片,「威力嚇人,破壞之大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戰鬥結束後,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一萬人的英法聯軍總共卻只有12人陣亡。
有人沉痛地記下了清軍慘敗的情景:
「我軍馬隊在前,且均系蒙古兵馬,一聞洋人槍炮,一齊跑回,將步隊衝散,自相踐踏,我兵遂潰。」
9月29日,咸豐悄悄離開了圓明園,回到了他不喜歡待的紫禁城。第二天,咸豐一行倉皇出逃,如驚弓之鳥,日夜兼行。因御膳及行李帳篷等俱未齊備,當天,咸豐皇帝僅吃了兩個雞蛋,甚至和后妃宮眷們分食了幾碗小米粥。
六
咸豐帝一口氣跑到200多公里以外的承德避暑山莊,在他看來,離那些可惡的洋人越遠越好。
英法聯軍撤走後,受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弈?多次請求皇上迴鑾,但輸到只剩下底褲的咸豐依然糾結于洋人是否肯叩頭見他。
思前想後,咸豐決心不冒險回京。他最終拒絕了迴鑾請求,並在回復中說道:
雖然英、法退兵,但各國蠻夷尚有駐京者,親遞國書一節,既未與該蠻夷言明,難保不因朕回京,再來饒舌。諸事既未妥協,假使率意回鑒,夷人又來挾制,朕必將去而復返,於事體諸多不協,但恐京師人心震動,更有甚於八月初八日之舉。
最後,咸豐帝又特意加一句,本年回京之舉,該王公大臣等不準再行奏請。
咸豐十一年(1861)正月初二,咸豐帝即詔定二月十三日迴鑾。但是,二月中旬,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英國公使普魯斯相繼進駐北京。
與洋人相見的恐懼再次籠罩在咸豐的心頭,他甚至一度流露出了遷都西安的想法。
遷都西安的念頭被大臣們所阻止後,咸豐皇帝決定無限期的在承德繼續住下去。二月二十二日,從承德傳來上諭:朕躬尚未大安,諸王大臣請暫緩回密,不得已勉從所請,秋間再降諭旨。
事實上,咸豐此刻應該擔心的,已經不是洋人,而是自身的身體狀況。從前一年冬天開始,咸豐帝一直劇咳不止,紅痰時見,從醫學上來說,屬於癆病已到晚期。
另一方面,對於咸豐皇帝來說,圓明園不僅是他的出生之地,也是度過絕大部分人生的地方,更是所唯一認識的世界。圓明園被掠奪和焚毀的消息徹底摧垮了他的精神。
生命所剩無幾的咸豐,終日以「醇酒美人自戕」,似乎只有如此麻痹自己,才能忘卻人世間的一切煩惱。
1861年7月,一顆巨大的彗星拖著明亮的尾巴出現於西北天空,北京臣民心照不宣地認為這是皇帝即將離開人世的預兆。
1861年8月22日凌晨,清朝第七位皇帝咸豐在過完30歲生日之後僅僅一個月不到,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
死,對於咸豐皇帝來說也許是一種解脫,畢竟,他再不用擔心住進自己所不喜歡的紫禁城,也不用擔心見那些自己所不喜歡的洋人。
咸豐短短的一生,始終以洋人不肯叩頭相見為奇恥大辱。當初,郭嵩燾在回答咸豐帝提問時,認為洋人只想通商,因此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於通商,而非動武。
然而,咸豐根本聽不進去郭嵩燾的建議,在他有限的世界觀看來:閉關自守,才是保住國家強盛的根本之道。但他沒有意識到的是,
大清衰弱的根本原因並非所謂的「禮崩樂壞」,而是對外面真實世界的茫然無知。
這才是他的悲劇之所在。
推薦閱讀:
※如果當年李自成沒有抄吳三桂的家,而是與吳三桂合作,能將清軍擋在關外嗎?
※君臣關係中,如何看待父親向兒子下跪?
※如果滿蒙非中國的觀點成立,元清朝代是否可以看做中國人的亡國奴時代?
※為什麼乾隆要禁《大義覺迷錄》?
※元明清三代治藏,各有什麼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