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狐突廟在清徐很神秘,一直沒開放,裡面有哪些文化遺迹?


亦文亦物談山西古迹藝術:清徐狐突廟為宋元古建 鮮有人知 保存十分完好

(感謝邀請,本文約1100字,閱讀需用時4分鐘)

清徐狐突廟,可能是晉中一帶規模最大的狐突廟了,清徐當地又被稱其為「狐神廟」、「利應侯廟」。如果有朋友去過平遙鎮國寺,就會發現在鎮國寺西側緊鄰的也有一座院落,裡面是一組元代古建築,那座廟就是利應侯廟,他們供奉的都是狐突神。

狐突,跟狐狸等動物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是一個人的名字。春秋時期,晉國有位大夫名為狐突,他是晉文公的親姥爺,堅持「忠臣不侍二主」的原則,最終被晉懷王所殺,山西狐突廟供奉的就是他。

清徐狐突廟,位於清源城西部五公里馬鞍山山麓,這個村子叫西馬峪村。我在今年4月份去尋找的時候,通過百度地圖定位就能找到這個村,但是廟卻深藏在巷子裡面,已經快到村西接近山腳的位置,問詢當地人一般都能知道。

它坐北朝南,佔地面積不小,正門不開,從東旁側的跨院可以進來。雖已經修繕完畢,但沒有正式對外開放,只能在外圍看看它的獻殿、殘餘戲台和正殿後身(背後有菜園高地,可以看到後檐和側面的梁架以及院中的古宋槐)。

它是依山而建,據柴澤俊先生推測為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創建,重修於元代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明清也有修繕,主要建築為宋元結構,前後兩進院落。前院為戲台、鐘鼓樓、碉樓、廂房、獻殿;後院較小,有碑廊和正殿,一共佔地約有3畝。

從目前的情況看,前院殘損嚴重,戲台已經燒毀,鐘鼓樓也是後期修復而來,獻殿保存完整,後面的正殿保存完好。

獻殿,是外院的主要建築之一,造型別緻,別具一格,古稱「膳庭」,始建於宋,現存建築為明代,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斗拱為單昂式,後檐有幾根石柱,來自大明正德三年,斗拱裝飾為捲雲紋加螞蚱頭耍頭,應是清代重修所致。

獻殿前後有窗,明亮開敞,東西立有明清的碑記8通,兩山牆還有明清壁畫數十平米。在院內,有一株古槐樹,直徑約有1.6米,為宋代古槐,距今800多年歷史,蒼勁挺拔,枝葉繁茂。

再向後是正殿,面闊三間,分為前室、後室。前面為單坡頂勾連卷棚,進深四椽,卷棚歇山頂,前檐為單抄單昂三踩斗拱,清代作品痕迹,即為抱廈。門楣上刻有「三晉名臣」、「功著晉邦」等清代牌匾,內里原有木質神龕三座,為狐突神、白龍王和黑龍王。

後殿為狐突夫婦的寢宮,也是全廟最古老的木構遺存。舉折平緩,用料碩大,斗拱古樸,單檐歇山頂,進深四椽,前後用兩柱,為徹上露明造,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由於大木損壞,元代曾經修繕過,為宋元風格的古建築。

狐突廟目前還沒對外開放,愛好者可以在外圍拍些照片,殿內無法參觀,應該是清徐年代最為古老的木構建築,2006年選入第6批國保單位。

(地面太低,為看個究竟上樹,別學我)

關注【亦文亦物】,自駕實地考察,看更多山西的頂級國寶文物、古迹藝術


   狐突廟


狐突廟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大夫狐突而建。廟始建於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增補擴建。廟址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現存獻殿、正殿與碑廊等建築,佔地面積1875平方米。

  獻殿面寬七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布灰筒瓦覆蓋,琉璃剪邊,斗栱三踩單昂,明間平身科斗栱出45度斜昂。殿之明間辟板門,余間皆裝直欞窗。殿內山牆繪壁畫60餘平方米,內容為利應侯布雨、回宮圖。

  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明嘉靖年間擴建為前後二室,前為朝堂,後為寢宮。前殿為卷棚懸山頂,後殿單檐歇山頂,以勾連搭形式相連接。殿內現存元代彩塑8尊,狐突夫婦像高2米端坐中央,兩側為侍女像6尊,高1米。前檐明間懸「三晉名臣」橫匾一方。左有配殿,內各塑黑白龍王夫婦坐像。獻殿及兩側碑廊共存歷代石碑18通,詳細記載了狐突事迹及狐突廟建制沿革。

  2006年5月,狐突廟作為宋至清時期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狐突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這地方,有句俗語:糊塗廟裡糊塗神!今天才明白,似乎是從狐突廟裡供奉狐突神演變來的大白話,因為我們這地方大多是明初移民至此,好多文化和習俗應該和山西有關!晉冀一家親,大槐樹下分,轉瞬十甲子,風俗傳至今!只是文筆少,口授留話音,狐突非糊塗,廟裡有真神。


山西是我國重點古建築最多的省份,其中,名氣不算大的狐突廟位於太原市清徐縣馬玲村。廟始建於北宋(1190年),明(1535年)增補擴建。廟址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現存大殿、正殿和碑廊等建築。廟宇為紀念晉國忠臣狐突所建。2006年狐突廟作為宋至清時期的古建築被批准列入第六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於「國寶」。

狐突廟並不神秘,文中」神秘的國寶古迹」應改為「國寶級古迹」。


推薦閱讀:

小麥澆蒙頭水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時間?
日本的傳統文化是如何保存至今並發揚光大的?
茶是在唐代以後才普及的,那唐代以前,普通人家和富貴人家都是喝白水還是什麼?
「日本倭寇」「韓國棒子」「印度阿三」「俄羅斯老毛子」這些稱謂的由來?
北京南城到底有什麼特點,為什麼總是成為相聲里被取笑的地方?

TAG:文物 | 民俗 | 文化 | 旅遊 | 太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