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認為《紙牌屋》中的Francis Underwood是一個貫徹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人?


首先致良知。

其次知行合一,應為即是願為。

知其惡而行其險者,違背了自己的良心。

所以此人不算。


跟知行合一的不怎麼像,跟靚坤的「說好殺他全家就殺他全家」倒是挺貼切的。


知行合一
知,良知
你覺得他是一個有良知的人么?

他的行動力的確很強,這也是歷史上存在過的一些爭論。
但我覺得知是前提。

------ 補充 ------
看到 @周楠 的提問?回答?我覺得還是補充一下。

陽明學本身就是非常強調行動的哲學。就是因為這個,很多信奉陽明學的會做出一些比較驚人的舉動。
日本大鹽中齋在浪華髮動叛亂;長門的吉田松陰密謀討伐幕府,入獄,斬刑;周防的東澤瀉在慶應年間發動勤王運動。
作家三島由紀夫受憂國之情驅使,煽動自衛隊員發動兵變,失敗之後剖腹自殺。

以上內容截自 岡田武彥 &<王陽明大傳&> 。
這些歷史很容易讓人覺得 陽明學 == 極端行為
但更長時間的歷史應該會解釋清楚這一切。

所以看到 Underwood ,會聯想到陽明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起碼我不覺得驚訝。


說一下我對問題的看法吧。
1、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怎麼想的就怎麼做」,而是更接近於「所想和所做本來是一回事」的一種描述。認可知行合一,也就是認為不一定非得用通過外部繁瑣的格物手段(行)來提高自己的知(致知),而是可以通過內求內省的手段來提高,並且後一種手段在我的理解里是更為本質的。心學也可以看作是圍繞著這四個字展開的。
2、木下先生是否知行合一。廣義的說,所有的人都是「知行合一」的樣本。因此評價一個人是否知行合一,就是對知行合一理解不對,就落了下乘,嗯。俠義的說,守仁先生說知行合一,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致知修身,而木下先生顯然不將此視為目的,所以也和「知行合一」扯不上什麼關係。
ps、善惡良知。既然說到所有人都是知行合一的樣本,那麼我們就這個問題正好可以拿木下先生分析一下知行合一,順便說說我對善惡良知的理解。
首先,良知和知是一回事,說到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時候用良知,說到物、事、行這些時用知。(孩童更接近聖人)。從良知角度說,木下先生顯然是一個被權力慾望蔽其本心的人。在良知被遮蔽的情況下,他的各種陰謀詭計和殺人不能被稱為「知行合一」,能反證這一點的是劇集中他衝動想去救烤肉店老闆的時候,他說:「我不能把自己的士兵丟在戰場上。」這是木下先生的良知在閃耀的時候,但是很快他就剋制住了自己。
如果此時木下先生不管不顧的去救了,那才能真正稱的上是「知行合一」。


看了上面的回復,木下只想當總統?那紙牌屋第三季他就應該看報喝茶,反正已經當總統了嘛。


你有沒有注意一個細節,木下在父親的墳墓前,說等我死了之後,看望我的人要排著隊;你覺得一個廢柴總統可以做到這些嗎,換句話說,如果他像諸位所說的那樣,目光短淺,沒有計劃,他又怎麼在艾俄瓦初選後,對Claire說,你這樣會讓我們所有的計劃落空,我如果落選總統,那麼什麼都沒有了,沒有計劃,沒有決策,沒有下一步該怎麼做;他怎麼會背負極大風險,把救災的經費投入就業法案;他怎麼會和Claire說,以後會支持你競選總統?


Frank一直在下一盤棋,他從開始就知道他想要什麼,他要的是純粹而煊赫的權力,和不輸給任何一位帝王的功業;為了這個目的,他可以捨棄一切東西,即使是Doug,即使是Claire,即使是在搭建紙牌屋,也要不惜一切代價去做。


不知道題主認為的知行合一是什麼;我只知道Frank就是這樣的人啊。一個不擇手段的暴君,一個玩弄權術的政客,一個有血有肉的君王。


如果木下先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那麼他在做黨鞭的時候就應當有一個鮮明的政治主張,並且踐行之,就如同林肯總統一樣。

他現在是行動力超高,但目標狹小,如果他想成為知行合一的人,那麼當總統只是作為手段,不能作為目的。那樣的話,他會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符合理想的,而不是只是對自己的行為不在乎而已。


知是良知


只是行動力強......


不然吧,有些被過度解讀了,說是厚黑倒合襯.


哈哈哈哈,對!我認為這是顯然的。先佔個坑,不過應該不會來答。


不是,木下同志和bbc那位都太執著於權力地位了。


這個人其實按馬基雅維利那一套,或者鄧氏理論來評價比較好吧。王某的那一套總感覺已經不合乎這個時代了,套用起來難免有關公戰秦瓊的感覺


推薦閱讀:

知乎裡面有才學的人太多了,頓時覺得自己白目,怎樣顯得不是那麼井底之蛙?
如何讓不是親身經歷所獲得的知識或經驗真正成為自己擁有的東西?
大神們都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
為什麼人很難做到知行合一?人在認知到行動之間經歷了哪些過程?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和馬克思的實踐論有何異同?

TAG:王陽明王守仁 | 知行合一 | 紙牌屋HouseofCar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