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水下憋氣超過 3 分鐘?

我巔峰狀態都沒超過2分半,到後期已經出現瀕死幻覺,顯然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
據說魔術師輕鬆憋氣5分鐘,還是在水下。
世界記錄是22分鐘……


。看了大家很多的回答,我覺得有些過於複雜了。

我可以教會大家在陸地怎麼憋氣超過三分鐘,四分鐘甚至五分鐘,但是如果你在憋氣的過程中為了達到這個數字而一直忍受痛苦,其實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件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

另外要注意在水下憋氣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一旦你超過自己的生理極限,發生事故的時候身邊沒有人可以及時給予救援的話,你100%會溺水,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大多數泳池牆壁上都貼著紅色的大字「禁止潛泳」。

我不會在這裡講過多的理論和技巧,這裡面的知識和技巧真的太多了,而且前面大家已經分享了很多。

但首先我要糾正幾個我看到的值得商榷的觀點:

普通人憋氣時間在1分鐘左右,延長屏氣時間會帶來極大的危險:失去意識、腦損傷、死亡。

普通人的閉氣時間在1分鐘沒錯,但是在安全的範圍內繼續延長閉氣並不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任何的傷害。相信我,沒經過訓練的普通人在自己真正受到傷害之前,老早就憋不住了。

自由潛水世界冠軍Guillaume Nery前不久和幾個科學家做了一個試驗,在憋氣的情況下使身體處於缺氧的狀態,其中一次超過7分鐘的憋氣使他接近了自己的最好個人成績,但是在這個情況下,他們發現大腦並沒有任何的異常,而且Guillaume已經自由潛水超過了20年的時間,大腦和正常人並無兩樣。即使是失去意識的時候,人也僅僅是進入了自我保護的階段,暫停身體的所有活動以確保大腦還有充足的氧氣消耗。

在吸氣準備階段,多深呼吸,多來幾次.這個過程是盡量將體內二氧化碳排出,讓肌紅蛋白存滿氧氣。

如果你用一個指夾式的血氧儀去測試,無論你有多深多使勁呼吸,你的血氧飽和度正常人的範圍都是在95%-99%。所以超呼吸並不會讓血紅蛋白儲存更多的氧氣。相反超呼吸會使血液呈鹼性,這樣血紅蛋白會和氧氣分子結合的非常緊密,以至於在在身體需要氧氣的時候沒法將氧氣分子釋放到血液中去。

吸氣階段,深呼吸,覺得吸滿了,其實沒滿,用嘴繼續一口一口的把空氣包進肺里,直到自己覺得肺部已經不行了,然後嘴裡包最後一口氣.

確實會使肺部儲存更多的氧氣,但是在這個階段使用血氧儀去測試,你會發現你的心率從65一下子升高到130左右,氧氣消耗翻倍。所以這個技術不能用。

憋氣階段,如果能不動肯定不動,大腦最好一片空白.憋氣和跑長跑一樣,1/3的時候一段困難期,那時候想呼吸的慾望十分強烈,頂過去就好了.在最後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將肺部的空氣吐到嘴裡再吸進去作小循環,能再頂十幾秒.最後慢慢吐氣,又能頂幾秒.

人的大腦佔到全身氧氣消耗的25%左右,儘可能放空確實可以放鬆,但我們都是人,做到大腦一片空白其實是不可能的一件事。而當我們什麼都不想的時候,恰恰會有非常多消極的想法進入腦海中:「我到底還能憋多久」 「我不行了」 「憋不住了」 等等。

「將肺部空氣吐到嘴裡…………」這樣做沒有任何的好處,我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更多的動作只會消耗更多的氧氣。

其他還有太多我看不過來了,但是具體的延長閉氣的小技巧有這麼幾個:

在使用這些技巧之前,必須先確保一個前提:如果你不是自由潛水員而且身邊沒有潛伴,千萬不要在水中嘗試,哪怕是你家的浴缸。

1. 放鬆 (降低氧氣消耗)

- 在開始憋氣之前,躺平在地面,使用腹式呼吸的方法,吸氣3秒,吐氣6秒。注意這裡僅僅是將腹部吸滿,吐氣的時候是被動吐氣,也就是讓體內的空氣自然釋放出來。你可以牙齒閉合,然後舌尖輕輕放到牙齒後方來控制空氣流出的速度。如果你有血氧儀,你會發現你的心率大大降低,這也就說明你的新陳代謝降低了,氧氣消耗也會低很多。

- 進入到憋氣階段,用大腦掃描全身每一個部位,確保身體每一個部位都是放鬆的,小到一個腳趾,大到整個背部和腹部。一開始你沒有什麼感覺,但是隨著體內氧氣逐漸消耗,你的體內會產生二氧化碳,這個時候你會慢慢察覺到胸部會有灼燒感,腦部和臉部開始發熱,這個時候不用擔心,你體內還有足夠的氧氣。這個時候保持憋氣,並且放鬆你的腹部,你會發現腹部開始出現緩慢和有規律的抽動,這是你的大腦提醒你,體內二氧化碳升高了,你需要將二氧化碳排出,但是體內還有足夠的氧氣。這個時候繼續保持憋氣,千萬不要把肺里的空氣吐出,因為你吐出來你會舒服很多,但是你同時吐出了大量的氧氣,憋氣的時間會大大縮短。隨著憋氣時間增加,腹部的抽動會開始變得幅度更大而且更為頻繁。我的建議,每次數10個抽動,看一看最後憋氣的時間,如果你覺得還很輕鬆,下次就再多忍受3-5次抽動,慢慢的,循序漸進的訓練,憋氣的時間便會慢慢增加。

- 大腦如何放鬆,我剛剛說了大腦占身體25%的氧氣消耗,所以我們需要借用瑜伽里的Meditation冥想術來放鬆自己的精神,聽起來玄乎,其實不然。我們要做的,就是開始想像比如:你前方10米有一個房子,房子里是花園,開始憋氣的時候,你開始想像自己慢慢走著,去感受去看,路是什麼樣子,石頭路還是泥濘的小路,慢慢走,到了房子門前,門是什麼顏色,門框是什麼材料,鎖是什麼樣子,你掏出鑰匙,插進鎖孔,打開門,都看到了些什麼植物和花朵,越詳細越好。我的教練Aharon Solomons教會了我這個方法,但是我並沒有看到任何的花朵,我只看到了韭菜、蘑菇、圓白菜、大蔥和西蘭花等等。。。

2. 吸入更多的空氣

我們體檢的時候,醫生通常會讓你大吸一口氣,然後使勁吹,我教大家一個可以將機器吹爆的辦法。

通常我們吸氣,只用到了呼吸肌的50%的潛能。呼吸肌有兩部分,橫膈膜和肋間肌(排骨)。舉例說,我們跑步的時候,用的就是肋間肌。你現在正在讀我寫的這些文字的時候,就是用的橫膈膜。區別在哪裡,用橫膈膜的時候,你的腹部會凸起,用肋間肌的時候,你的胸部會突起。

我們測量肺活量的時候,直接調用了肋間肌,但是如果你首先使用橫膈膜(瑜伽里的腹式呼吸),將肺的下半部填滿,這時候你的腹部會鼓起來,讓你沒法再用橫膈膜吸氣的時候,你會開始用肋間肌(胸腔)開始吸氣。這時候你的肺部才真正被填滿,再去測肺活量才能嚇到護士寶寶。

3. 還有很多很多的延長閉氣的辦法,但是以上這兩個我認為足夠使大家閉氣時間延長很多,有些人可能2分鐘,有些人也有可能5分鐘,但是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多久多久,而是用這些知識來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和學習自己的身體,發揮自身更多的潛能。如果要我說,陸地上憋氣真的不好玩兒,我歡迎大家加入到自由潛水員的大家庭裡頭。

如果你愛上了這種感覺,歡迎與界拓自由潛水學院,一起探索地球71%的藍色世界。公眾平台微信號:freefallfd


本人恰巧剛開始學自由潛水,看到這個問題覺得下面很多答案不夠負責,太缺乏安全考慮。尤其有一個漫畫里的packing技巧,那都是高階自由潛水員才會練習使用的技術,使用不當會造成肺部損傷。尤其在水中,任何損傷的產生都非常危險。

關於這個問題,我倒不是說你一定要學自由潛水。但是安全意識先要清楚,然後我會給你一個訓練方向。

首先,問的是在水下憋氣3分鐘。
先單說閉氣可能導致兩種生理狀況,BO (Black out 黑視)和LMC(loss of motor control 喪失自主控制),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大腦缺氧導致的。BO的狀況相當於電腦進入休眠節能,信息不會丟失,人進入昏迷狀態減少癢消耗,如果不是在水中,大多過一會會恢復。LMC是身體開始不自主運動,思維意識混亂。如果在安全的地面,這兩種狀況基本都不會致死。但是在水中則不同,如果沒有人即時施救,兩種狀況都極有可能導致溺水死亡。

所以沒有人救助,切勿自己嘗試水下挑戰閉氣極限,尤其使用不當的準備方法。

再說說閉氣的練習和閉氣前的熱身。
前面很多答案中提供的方法,簡單來講可以短時間極大突破閉氣時間,但是另一方面也極大增加了BO和LMC的風險。
比如說讓你閉氣前高速頻繁呼吸讓自己進入頭暈狀態(我們叫超呼吸或者過度呼吸),這種方法可以延長閉氣時間的原因是它可以極大減少血液中CO2含量。而人類閉氣時產生的呼吸反射(橫膈膜抽動)是體內CO2含量增加導致的,而不是O2含量低導致的。所以當你使用超呼吸後,CO2含量過低導致你很長時間沒有呼吸反射,雖然不會有呼吸慾望,但隨時可能讓你進入低氧狀態,而身體是不會直接告訴你已經低氧的,當到達低氧臨界點的時候,BO或者LMC就會產生。而且有時候甚至不當的「深呼吸」也是超呼吸。

科學的方法應該是通過逐漸的訓練來提高,切勿隨意單獨使用不當的方法水下閉氣。

而方法基本是兩個,一個是訓練CO2耐受,一個是訓練O2利用率,還有就是訓練心肺功能。這個都需要時間來提高。

單說單獨一次正確的閉氣準備吧,首先要學會腹式呼吸(即使用腹部膨脹的方式用橫膈膜吸氣),並且以吸1吐2的時間關係來呼吸一段時間。比如吸氣3秒,吐氣6秒。這個吸氣不能太實太滿,而是自然吸滿感(通常是70%)。這樣持續2分鐘,在這兩分鐘里要試圖放鬆身體,放鬆精神。在最後一次盡量吐氣然後盡量吸氣(腹式呼吸滿了之後繼續胸式呼吸),但是不要吸的過滿讓自己覺得頸部非常緊繃。然後閉氣一分半後停止。這個流程做完再重複一次。然後再吸1吐2個3分鐘,這時你身體基本準備好更長的閉氣了。然後這次試圖閉久一些看看能到多久。在閉氣的過程中要盡量不要去想時間、肺部或者橫膈膜壓力感受這些東西,盡量放空自己或者分散注意力想放鬆的事情,全身肌肉要試圖放鬆,尤其嘴 舌頭 頸肩還有腹部。當到達一定時候橫膈膜會開始抽搐,這就是CO2含量上來了,提醒你要呼吸了,這時候通常一個人的氧氣還是夠繼續使用一段時間的,所以可以試圖繼續放鬆,盡量無視或者分散注意力離開橫膈膜,不要用身體其他地方用力抵抗抽動痛苦。我個人通常還能撐個15-30秒。之後綳不住了就自然的大口呼吸,在閉氣後自然的快速呼吸是不會導致超呼吸頭暈的。

如果要繼續長期提高閉氣時間,則需要科學的方法結合起來保持一段時間的訓練,通常有個把月下來很多人都可以到4分鐘以上了。這最好找找詳細的訓練方法吧。

2016.10.25更新:個人8月初一開始無準備閉氣是1分45,使用正確方法準備後,可以達到2分半,在10月初練到4分40了,最近暫時沒有再大強度練習,只是每周再做一下保持訓練,不過12月初在陸地上坐著達到了5分鐘。我想和更知道如何放鬆精神和身體有關。

其實理論上,如果一個人放鬆恰當準備合理,在水中理論上可以閉氣更久,因為哺乳動物都有一種潛水反射,人的面部接觸涼水之後會降低心率,集中供氧於大腦,減少氧氣消耗。但是還是要提醒,切勿使用不當的方法閉氣,切勿獨自水下閉氣,哪怕一個人頭埋在水盆里也是很危險的。


如果你只是想超過三分鐘,那非常簡單,本人正在考的潛水長課程中間有幾個游泳測試,其中一個水下五十米的憋氣游泳,要求穿腳蹼一口氣游50米,游泳是次要的,主要是憋氣,之前進行一到兩分鐘的呼吸調整,滿吸氣到肺部完全充滿,然後吐氣到肺部全空,如此反覆兩分鐘,讓自己的身體充滿氧,然後下水憋氣就可以了,還有就是當你有想呼吸的時候,喉嚨會有一個本能的反應,這時你要抑制住自己想要呼吸的慾望,其實你的身體里還有一些氧,從這個反應到你實在不行了,大概都能有最少30秒,我只試了一次就輕鬆超過兩分半,你可以試試。


首先說下憋氣的危險性,通常情況下,普通人憋氣時間在1分鐘左右,延長屏氣時間會帶來極大的危險:失去意識、腦損傷、死亡。周圍一定要保證有醫療救助。
1.放鬆,降低新陳代謝: 人在靜息狀態時,每分鐘新陳代謝消耗大約0.36升氧氣。禁食12小時、靜躺時氧氣消耗量會更低,只有每分鐘0.27升,肺里空氣可以支撐的時間會延長33%。
2.過度呼吸: 屏住呼吸之前過度呼吸能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水平,研究顯示,這種做法有時可以使屏氣時間延長一倍。但副作用是,過度呼吸趨向加快身體耗氧和產生二氧化碳的速度。此外,過度呼吸會限制腦部供血,腦部的血液供應本可以保護大腦不因缺氧而受損。
在吸氣準備階段,多深呼吸,多來幾次.這個過程是盡量將體內二氧化碳排出,讓肌紅蛋白存滿氧氣。
3. 吸入純氧:通常,新鮮空氣中只有21%的氧氣。研究顯示,吸入純氧能夠使屏氣時間翻倍。但這樣做也會增加潛在的危險,一旦肺內的氧氣都消耗完,肺的某些部位可能會萎縮。
(以上方法來自環球科學雜誌《我們憋氣能憋多久》)
——————————————————
4.吸氣階段,深呼吸,覺得吸滿了,其實沒滿,用嘴繼續一口一口的把空氣包進肺里,直到自己覺得肺部已經不行了,然後嘴裡包最後一口氣.
5.憋氣階段,如果能不動肯定不動,大腦最好一片空白.憋氣和跑長跑一樣,1/3的時候一段困難期,那時候想呼吸的慾望十分強烈,頂過去就好了.在最後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將肺部的空氣吐到嘴裡再吸進去作小循環,能再頂十幾秒.最後慢慢吐氣,又能頂幾秒.
—————————————————

  • 訓練憋氣要小心,因為經過訓練後的憋氣事實上身體是處在非常缺氧的狀態下,而且你自己很明顯的體會就是沒有任何不適,好象根本就不想喘氣。所以如果不注意或者心臟和肺功能不好的話,很容易就那麼過去,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沒氣了。好的自由式潛水愛好者以及憋氣高手也時刻面臨這樣的生命威脅,所以如果你按照方法練習憋氣的話一定要當心,不要一味逼迫自己延長時間。

不攜帶空氣瓶,只通過自身肺活量調節呼吸屏氣盡量往深潛的運動叫Free diving,自由潛水,國際上有個組織叫AID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Apnea)世界自由潛水協會,這個組織有不同星級:

AIDA 一星自由潛水員, 8m CWT, 1"15" STA, 25m DYN.
AIDA 二星自由潛水員, 16m CWT, 2" STA, 40m DYN.
AIDA 三星自由潛水員, 24m CWT, 2"45" STA, 55m DYN.
AIDA 四星自由潛水員, 32m CWT, 3"30" STA, 70m DYN.

其中:
CWT,深潛競賽(Constant Weight)是目前最具競爭性和受歡迎的比賽,使用連體的腳蹼,依靠自身的力量,下潛,上浮。世界紀錄120多米。

STA,游泳池閉氣比賽 (Pool diving - Static),潛水員在泳池裡不動。男子紀錄是11分多一點,女子紀錄是8分。

DYN,游泳池閉氣游泳比賽 (Pool diving - Dynamic),比賽可以使用腳蹼。男女記錄都是200多米,男子遠一些。

自由潛水是高危險性運動,想要嘗試的需要接受專業訓練。

另外,憋氣的影響:憋氣對運動良好的作用有:憋氣時可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張力的增加,可為有關的運動環節創造最有效的收縮支撐條件。但人們只看到憋氣對運動有利的一面,並不知憋氣還會對人體產生負面的作用。憋氣的不良影響主要有:一是憋氣使胸腔內壓上升,造成靜脈血回心受阻,進而心臟充盈不充分,輸出量銳減,血壓大幅下降,導致心肌、腦細胞、視網膜供血不全,產生頭暈、噁心、耳鳴、眼黑等感覺,影響和干擾了運動的正常運行;二是憋氣結束時,會出現反射性的深呼吸,造成胸膜腔內壓遽減,原先滯留於靜脈的血液迅速回心,衝擊心肌並使心肌過度伸展,血壓也劇升,這對兒童的心臟因承受能力低而易使心肌過度伸展、鬆弛,對老年人因血管彈性差、脆性大而容易使心、腦、眼等部位的血管破損,都將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
——————————————————
附上環球科學的文章
環球科學:我們憋氣能憋多久

誰在設定屏氣極限

  什麼決定了我們能憋氣能憋多久?通常的分析認為,這受制於大腦對氧氣的需求,但實際上,通常早在大腦或身體消耗完所有氧之前,人就會喘氣。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數十年,現在,科學家也許已經接近了答案。

  撰文 邁克爾-帕克斯(Michael J. Parkes)

  翻譯 朱機

  深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其實,你正在做一個很不可思議的動作。平均而言,人類每分鐘會不由自主地呼吸12次左右,這個呼吸周期和心跳一樣是人體兩大生物節律之一。大腦無需意識指揮就可以根據人體的需要調整呼吸節奏。同時,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有意識地屏住呼吸。這種本事可以防止水或灰塵進入我們的肺,在肌肉活動之前維持胸腔大小,以及一口氣說上一長串話。屏住呼吸對我們來說是輕鬆自然的事,沒想到科學還沒法對這種能力的生理機製作出合理解釋。

  (要是你還憋著,先鬆口氣吧。)

  我們先來考慮一個似乎很簡單的問題:憋氣能憋多久是由什麼決定的?研究這個問題其實相當困難。雖說所有哺乳動物都會屏氣,可誰也沒法去跟實驗動物說,你憋個幾秒鐘不要呼吸。所以,只能在人的身上研究屏氣。屏氣太久會造成大腦缺氧,隨之可能會失去意識、導致腦損傷甚至很快死亡。正因為存在這些危險,很多可能提供有用信息的實驗因不道德而不能開展。甚至,過去一些意義非凡的研究也因為違背現在人體實驗的安全準則而無法重複。

  不過,研究人員找到了別的途徑,開始著手回答有關屏氣的問題。他們的發現不僅能推動人體生理學發展,也許最終還能通過醫學和法律措施來拯救生命。

  屏氣極點

  1959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醫學院的生理學家赫爾曼-拉恩( Hermann Rahn),採用了一系列獨特的方法來屏住呼吸:減慢新陳代謝、過度呼吸、以純氧充盈肺部等,最終屏氣時間達到14分鐘左右。愛德華-施耐德(Edward Schneider)也做過類似的事。他在紐約米切爾軍事機場的航空醫學軍事技術學院工作,後來又去了衛斯理大學,是研究屏氣的先驅之一。據他的描述,在20世紀30年代, 一位受試者曾在類似條件下屏氣長達15分13秒。

  科學研究及日常經驗告訴我們,多數人在最大程度地吸入空氣後,最多也只能屏氣一分鐘左右。為什麼不能憋得更久呢?單靠肺部所能容納的氧氣可以支 撐大約4分鐘,但幾乎沒有人能在不經過訓練的情況下,讓屏氣時間接近這個數值。同樣,在一分鐘這個限度,需要呼出的二氧化碳(細胞消耗營養物與氧氣所產生的廢氣)在血液中也尚未積累到有毒濃度。

  人浸沒在水裡可以憋氣憋得比較久。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在水裡有更強的動機來屏住呼吸:避免水進入肺部。水生哺乳動物和鳥類在潛水時會降低自身新陳代謝率,但人類是否也有這樣的經典潛水反射還不清楚。不過,上面所說的規律仍然適用:潛水員屏住呼吸後,不到真正缺氧的地步就會感到迫切需要吸上一口氣。

  施耐德觀察到,「實際上,就算在水裡,人也幾乎不可能由於主動憋氣而憋到失去意識。」在非常環境中,或許偶爾會出現失去意識的情況,比如極限潛水比賽;也有奇聞軼事提到,有小孩因為憋氣憋太久而暈過去。但實驗室研究結果確認,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是不會因為自己屏住呼吸而昏迷的。氧氣不足或二氧化碳過量會損傷大腦,但在那之前,就會有某些原因讓我們到達研究人員所說的屏氣極點(break point),從而忍不住喘氣。

  解釋屏氣極點,有一種合理的假設認為,體內有專門的感受器來監控屏氣相關的生理變化,並在大腦「宕機」之前啟動呼吸。根據這種假設,上述感受器要麼可以察覺出肺和胸腔的擴張時間過長,要麼可以監測出,血液(或大腦)中氧氣濃度在下降(或二氧化碳濃度在上升)。但這些想法似乎都站不住腳。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英國倫敦查靈十字醫院亞伯-古茲(Abe Guz)實驗室的海倫-R-哈蒂(Helen R. Harty)與約翰-H-艾西爾(John H. Eisele)分別通過多種實驗,排出了肺部中存在體積感受器的可能性。當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帕特里克-A-弗盧姆(Patrick A. Flume)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他們的實驗顯示,無論是肺移植病人(肺與腦之間的神經連接中斷了),還是脊髓全麻的病人(胸肌的感覺感受器被阻斷),都無法長時間屏住呼吸(不過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這些麻醉實驗沒有影響到膈肌,後面我們就會講到具體原因)。

  另外,研究似乎還表明,所有已知的監測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的化學感受器(化學受體)都沒有參與屏氣機制。人體中,已知唯一可以監測低水平血氧濃度的受體位於頸動脈,就在頜骨角下方,此處是向腦部供血的通道。而監測二氧化碳濃度的化學感受器位於頸動脈和腦幹,腦幹控制著規律呼吸等不受意識控制的功能。

  到達屏氣極點的強烈感覺如果是由氧氣的化學受體引起的,那麼一旦沒有反饋,人們就應該會把自己憋到昏迷。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卡爾曼-沃瑟曼(Karlman Wasserman)的實驗室的研究則表明,即使切斷頸動脈的化學受體與腦幹之間的神經連接,病人仍然無法把自己憋暈。

  此外,如果單憑氧氣濃度低或二氧化碳濃度高就能決定屏氣極點,那超過某個閾值後,人就無法繼續屏氣了。可無數研究說明事實並非如此。按上述假說,氣體濃度觸發屏氣極點之後,在動脈內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恢復到正常水平之前,人是不可能繼續屏氣的。但這有悖於科學家在上世紀初無意觀察到的結果。1954年,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沃德-S-福勒(Ward S. Fowler )正式記述過這樣的現象:實驗者屏氣達到極點之後,即使只是吸入一口窒息性氣體(asphyxiating gas,經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氣體),也能夠立馬再次屏氣,甚至第三次屏氣,儘管這會使血液中的氧氣濃度變得越來越低。

  此後的研究進一步確證,這種不尋常的重複屏氣能力與吸入窒息性氣體的次數、體積都沒有關係。實際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約翰-R-里格(John R. Rigg)與莫蘭-坎貝爾(Moran Campbell)在1974年證明,當受試者試圖呼吸時,堵住呼吸道就能讓他們繼續屏氣。

  綜上所述,所有這些涉及重複屏氣方法的實驗都說明,深吸一口氣的需求與肌肉本身的動作有某種關係,而與交換氣體的功能沒有直接關係。胸腔擴張後自然有收縮的趨勢,除非吸氣肌讓胸腔保持在擴張狀態。因此,研究屏氣極點的科學家便開始在控制呼吸肌的神經、機械機制中尋找答案。除此之外,他們還想弄清楚,屏住呼吸是讓驅動呼吸肌的呼吸節律在意識的控制下中斷,還是讓呼吸肌無法表現出無意識的自動節律。

  無法重複的實驗

  正常的呼吸節律從腦幹發送興奮信號開始,神經脈衝通過兩側的膈神經(phrenic nerve)向下傳遞給肺部下方、形如碗狀的膈肌,收到信號後膈肌收縮、肺充氣。神經脈衝停止後,膈肌放鬆、肺收縮。換言之,某種節律性的神經活動模式(中樞性呼吸節律)可以反映呼吸周期。直接由膈神經或腦幹來測量人類的中樞節律目前還存在技術和倫理上的困難。不過,研究人員發明了間接記錄中樞呼吸節律的方法:改為監測膈肌的電信號、呼吸道所受的壓力或自主神經系統(比如心跳節律)的其他變化,例如研究呼吸性竇性心律失常的個體。

  義大利米蘭大學的埃米利奧-阿戈斯托尼(Emilio Agostoni )採用的就是這些間接方法。他在1963年發現,可以在屏住呼吸但還沒到極點的人身上檢測到中樞呼吸節律。2003年和2004年,我們也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做了相關的實驗。當時,我和研究生漢納-E-庫珀(Hannah E. Cooper)、麻醉師托馬斯-H-克拉特布羅克(Thomas H. Clutton-Brock)用呼吸性竇性心律失常的例子說明,中樞性呼吸節律不會停止,屏住呼吸時也始終存在。因此,屏氣肯定與抑制膈肌的節律性動作有關,很可能是通過膈肌的自主、持續收縮完成的(多個實驗已經表明,正常呼吸要用到的其他肌肉或結構與屏氣沒有關係)。與此類似,屏氣極點可能依賴於由膈肌傳回腦幹的感覺反饋,比如說反映膈肌伸展的程度或異常的疲勞程度。

  假如真是這樣,麻醉膈肌,阻斷感覺反饋傳到大腦應該就能極大地延長受試者的屏氣時間。上世紀60年代,坎貝爾曾在倫敦翰默史密斯醫院,做了一項堪稱至今最聳人聽聞的一項屏氣實驗,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和上述推測一致的結果。實驗中,兩名神志清醒、健康的自願者同意接受麻醉,以靜脈注射箭毒素的方式使全身骨骼肌暫時性麻痹(除了一段前臂因為要在有需要時打手勢而沒有麻醉)。自願者靠呼吸機維持呼吸,關掉呼吸機就相當於屏住呼吸,自願者到達屏氣極點時就打手勢,示意把呼吸機再次打開。

  結果令人震驚。兩位自願者高高興興地讓呼吸機停了至少4分鐘,最後是監控的麻醉師發現,他們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高得嚇人,於是中止了實驗。等麻藥的勁道過去之後,兩位自願者都表示,既沒有感到窒息的痛苦也沒有覺得任何不舒服。

  顯然,如此大膽的實驗極少有人敢去重複。也有一些人試圖複製坎貝爾的工作,但沒成功,他們那些勇氣十足的自願者很快達到屏氣極點,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濃度幾乎還沒來得及上升。實測結果表明,自願者選擇提早結束測試,可能是因為撐開氣門的通氣管(這是一種現代安全措施,當年坎貝爾的實驗沒採取這項措施)造成了不適,而且這些自願者十分清楚,這項實驗可能危及生命。儘管如此,另外一些也很引人注目的實驗同樣認為,麻醉膈肌能延長屏氣時間,比如上世紀70年代,馬克-I-M-諾布爾(Mark I. M. Noble)在查靈十字醫院古茲實驗室所做的實驗。他與同事沒有採取全身麻醉,而是使用了一種生命危險要小得多的辦法:麻醉兩側膈神經,使得只有膈肌麻痹。用這種方法,受試者的平均屏氣時間延長了一倍,而且降低了屏氣時常見的不適感。

  最好的解釋

  因此,綜合不同的實驗證據,科學家推測,膈肌是通過長時間地主動收縮,來使胸腔保持擴張,從而達到屏住呼吸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沒有正常收縮,膈肌會向大腦發送刺激信息,而屏氣極點的出現,可能就是因為大腦受到這種刺激。在膈肌長時間收縮的過程中,大腦最初也許會收到一些模糊的信號,讓我們隱約覺得不舒服,但最終會信號刺激會變得讓人難以忍受,這時就是屏氣極點。隨後,自動節律再次控制呼吸。

  雖然這種假說尚不完滿,但與現有的一些結果很吻合:一是福勒觀察到的、任何使膈肌放鬆的動作都能讓人再次屏氣;二是肺充氣和調節血液氣體對屏氣時間的影響。僅僅讓膈肌放鬆一點點、呼出一點點氣,就可以削弱膈肌感受器發送的信號,延遲屏氣極點。提高血液中的氧濃度和降低二氧化碳濃度,也可以讓膈肌中提示疲勞的生化標誌物減少,增強屏氣能力。任何可以不讓大腦監控這些信息的方法都能延長屏氣時間,例如阻斷膈肌和腦之間的神經連接。大腦對不適信號的忍受程度還有賴於情緒、動機和轉移注意力不去默算時間的能力。

  實際上,對於這些實驗結果,上述假說只能作出最簡單的解釋。因為,有些實驗的受試者實在太少,沒法得出可靠的結論,而倫理上又絕不允許科學家重複這些實驗。可以揭開屏氣之謎的關鍵證據仍然缺失。

  而且,諾布爾和古茲實驗室當年所做的另一項驚人實驗(如今因為道德倫理而不能重複),得到的結果與上述假說並不一致。他們用麻醉兩對腦神經的方法,讓三位健康實驗者的屏氣時間提升了兩倍。所麻醉的兩對腦神經是迷走神經和舌咽神經,前者從腦部出發,支配胸部和腹部的器官,後者支配聲門、喉部以及咽喉處的其他組織。這一實驗結果似乎說明,不用影響膈肌就能控制屏氣,不過也有可能是,迷走神經也攜帶了膈肌發出的部分信號。喉部本身的肌肉不太可能參與屏氣:1993年,澳大利亞外科醫生馬丁-門德爾松( Martyn Mendelsohn)從受試者的鼻孔插入攝像機,以便觀察氣門。結果發現,氣門在屏氣時常常保持著打開狀態,他的這一發現似乎證實了膈肌在屏氣中起關鍵作用的推測。

  拯救生命

  人類的屏氣能力受哪些限制,更好理解這個問題在醫學上有重要意義。比如,治療乳腺癌時,病人會接受放療,目標是讓整個腫瘤接受致命劑量輻射的同時,又不損害周圍的健康組織。放療過程中,病人有好幾分鐘暴露於輻射,此時必須儘力讓胸部保持不動。可是要這麼長時間屏住呼吸是不現實的,目前實際運用的是短脈衝輻射,在病人吸氣間隔,也就是胸腔運動最少的時候進行照射。但是,每次呼吸胸部都會移動,之後不一定會精確回到原來的位置。我和醫學物理學家斯圖爾特-格林(Stuart Green)、臨床腫瘤學家安德里亞-史蒂文斯(Andrea Stevens)以及麻醉師克拉頓-布洛克(Clutton-Brock)在伯明翰醫學院慈善基金(University Hospital Birmingham Charities)的資助下,正在嘗試讓屏氣時間延長到能夠進行放療。

  對那些需要強行拘禁嫌疑犯的執法人員來說,了解屏氣的知識也很有價值。全世界每年都會有一些人在拘押期間意外身亡。新陳代謝率提高、胸腔壓縮、血氧濃度降低、血液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等都會縮短人的屏氣時間。因此,相比放鬆狀態的人,憤怒的人在掙扎或被強行壓制時可能需要提早吸氣。

  2000年,查靈十字醫院的安德魯-R-康明(Andrew R. Cummin)帶領團隊開展了一項研究,他們讓八位健康的實驗者先中速騎車1分鐘,再盡最大可能呼氣,然後屏住呼吸,觀察會出現什麼狀況。結果發現,受試者屏氣的最長時間驟降至15秒,平均血氧量急劇下降,其中兩人出現心跳不規律。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強行羈押過程中,短時間呼吸停止也許會導致原因不明的死亡」。執法機構需要仔細謹慎地制定有關運用監禁的規則,並且認真觀察監禁情況。

  這些關於屏氣的研究為人體生理學的很多重要方面打開了窗口。當然,將來還會有更多開創性的發現,尤其是關於膈肌本身——讓我們屏息期待吧。

  精彩速覽

  屏氣時間的長短是由什麼決定的?通常早在大腦或身體消耗完所有氧之前(對氧氣的需要是顯而易見的限制因素)人就會喘氣。

  什麼因素限制著我們對呼吸節奏的控制,這一直是個難以研究的問題。但數十年研究的結果顯示,膈肌起著重要的作用,膈肌收縮會使肺擴張。

  目前最合理的假說認為,膈肌向大腦發送信號,說明它收縮的時間以及它對氧氣消耗程度或二氧化碳上升水平將做出的生化反應。起初這些信號僅引起輕微不適,到最後大腦發現不適感非常強烈時,就會迫使呼吸再次開始。

  屏氣極點如何產生?

  屏氣極點,是指屏住呼吸一段時間後感到不得不喘氣的那個時刻。和冥想、吸入純氧、清除體內二氧化碳等方法一樣,訓練能夠延遲屏氣極點的出現。但要找到真正決定屏氣極點的因素卻十分困難。不過,研究工作已經排除了某些可能,或許我們快要看到科學解釋出現了。

  已被排除的假說

  血液氣體化學受體:人體中只有頸動脈內有感應血氧濃度的感受器結構,而頸動脈和腦幹中有感受二氧化碳的感受器。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氣體交換是呼吸的關鍵目的,所以這些感受器作為屏氣極點的控制器似乎是合理的。但事實則不然:如果是由它們來控制,那麼這兩種氣體的臨界濃度就百分之百決定了屏氣極點,但實驗結果並非如此。

  肺部體積感受器:監測胸腔或肺部擴張程度的感受器也可能決定屏氣極點。然而實驗顯示,切斷或麻痹相關的神經並沒有影響屏氣極點。

  目前最合理的假說

  膈肌向腦發送神經信號:膈肌收縮使肺充盈。大多數證據認為,膈肌向大腦發送「不適」信號,告知大腦已經屏住呼吸多長時間。然後,大腦在潛意識中衡量該信號以及其他因素,最後判斷出多大程度的不適感是能夠忍受的。

  冠軍的秘密

  屏氣時間超長的人往往遵循以下四條關鍵原理。但是,延長屏氣時間會帶來極大的危險:失去意識、腦損傷、死亡。周圍一定要保證有醫療救助。

  肺部極度充盈:有些運動員能讓肺部極大擴張,超過正常的最大限度。他們運用一種叫做口腔抽吸的技術,有節奏地運動口腔底部以吸入更多的空氣。不過,肺部壓力增大會提高動脈氣體栓塞的風險,血液中的氣泡會損傷大腦或冠狀毛細血管。

  放鬆,降低新陳代謝: 人在靜息狀態時,每分鐘新陳代謝消耗大約0.36升氧氣。禁食12小時、靜躺時氧氣消耗量會更低,只有每分鐘0.27升,肺里空氣可以支撐的時間會延長33%。

  吸入純氧:通常,新鮮空氣中只有21%的氧氣。研究顯示,吸入純氧能夠使屏氣時間翻倍。但這樣做也會增加潛在的危險,一旦肺內的氧氣都消耗完,肺的某些部位可能會萎縮。

  過度呼吸: 屏住呼吸之前過度呼吸能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水平,研究顯示,這種做法有時可以使屏氣時間延長一倍。但副作用是,過度呼吸趨向加快身體耗氧和產生二氧化碳的速度。此外,過度呼吸會限制腦部供血,腦部的血液供應本可以保護大腦不因缺氧而受損。

  驚人的紀錄*

  1:00 分鐘普通人在水外屏住呼吸能堅持的時間

  8:06馬丁-斯喬帕阿倫克(Martin `tepaLnek),2001年7月3日,邁阿密

  9:04赫伯特-尼奇(Herbert Nitsch),2006年11月13日,埃及赫爾格達

  10:12湯姆-賽特斯(Tom Sietas),2008年6月7日,希臘雅典

  11:35斯特攀尼-米夫薩德(SteLphane Mifsud),2009年6月8日,法國拉克羅

  *面朝下靜止在水中取得的成績,不包括一開始吸入純氧所用的時間。

  本文作者

  邁克爾-帕克斯是英國伯明翰大學體育運動科學學院應用生理系的高級講師,他同時就職於伯明翰大學醫院的維康信託基金臨床研究協會。

  本文譯者

  朱機是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博士,主要從事神經發育研究。除了科研,她還喜歡翻譯科學、科普作品,最新譯作是講述各種離奇自體實驗的《冒煙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齒》。

百度經驗:http://jingyan.baidu.com/m/article/6d704a13d1123228db51cac6.html
AIDA官網:AIDA International


我個人有個憋氣小技巧,關鍵在於憋氣前的吸氣,吸氣時候不要一口氣吸進肺然後開始憋,在之前先深呼吸幾個回合,排出肺里的二氧化碳,讓大腦處於"富氧"狀態,最後深吸一口氣開始憋氣,這樣成績會有顯著的提高!


David Blaine專門有一個Ted Talk講他如何憋氣17分鐘。不過他那個紀錄需要先吸純氧,而且紀錄是在08年創下的,之後已經被Goran Colak提升至了恐怖的22分30秒(17分鐘已經很恐怖了好不好。。。)請直接點視頻:
David Blaine: How I held my breath for 17 minutes

常人可以借鑒的一點大概就是多加練習——隨時隨地嘗試憋氣,漸漸就會覺得自然了。


不帶氧氣直接吸空氣憋氣這個運動叫做Static apnea,目前紀錄保持者是Stephane Mifsud,11分35秒。


漫畫叫海之子,有很多關於徒手潛水和憋氣的專業技術

這是簡單的方法
@孟德爾


安排好後事,心無雜念,放手一搏。


一,先直接給幾個概念,一個人的閉氣極限取決於血液含氧量。但是讓人產生強烈呼吸慾望的是co2的高濃度。對大部分未經訓練的普通人來說,所謂的閉氣極限並不是身體含氧過低,只是處在co2濃度過高階段,所以大部分人的閉氣極限只是他的忍耐極限,離身體的閉氣極限還很遠。
二,由上,影響閉氣時間的幾個因素,血液初始含氧量,閉氣時的耗氧量,對co2的耐受程度,低氧的極限值。
三,相應的要提高閉氣成績,就要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1,通過呼吸方法,增加體內的含氧量。多鍛煉,提高血液攜氧能力。超呼吸也能提高血紅蛋白攜氧。或者提前吸純氧。
2,減少閉氣時的耗氧量,比如提前放鬆,比如激發哺乳動物反射(包括冷水鋪面,包括多組閉氣熱身),比如選擇合適的環境溫度,比如別吃太飽,比如等自己衰老了再練習閉氣,,,
3,通過練習,提高對高co2的耐受,因為畢竟大部分人也就是一兩分鐘,在體內氧含量足夠的情況下,就已經耐不住呼吸渴望了。(所以不要試圖用吐氣來延長閉氣時間。因為你吐的都是氧氣啊)
4,低氧練習不多說了,那是在接近極限,危險問題開始產生,我想另外說些安全問題。我想不起名字了,某位自由潛冠軍是死在自家泳池裡的,所以切記,絕對不要獨自一個人練習閉氣。
我只是aida學徒,自測最好閉氣時間六分多點,這成績應該算中下游,是大陸最萌的教練@銅峽谷 的弟子,大家可以私他了解更多更有趣更專業的自由潛知識。我邀請他啦。大家等更好的答案吧。


不邀自來。除了危險性我給排名第一的答案沒有幫助。
先說我自己,最長紀錄4分23秒。
-----------------------
要憋出相對好的成績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動,無論你是坐著還是漂浮在水中,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效果是差不多的。最重要的是保持身體的放鬆,緊繃肌肉是需要體力的,耗氧量會增加,自然難以持久。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下面兩點就未必了。

2.帶著手錶一起憋。很多時候你別不住了不是你真的憋不住了,而是因為你對現狀的未知感,感覺自己憋不住了。當你有了手錶之後,你可以很明確的知道你離自己的極限還差多少。
手錶的另一個作用是把節奏的控制量化,而非基於很容易陷於前後比較的自我感覺。比如我知道要把第二口吞氣放在2分30之後才可能突破4分10秒。把氣呼乾淨以後還能堅持30多秒不到40秒。
解釋一下我說的第二口吞氣:在憋氣前最後一口大口吸氣會有一大波空氣留在口腔沒有進入肺部,什麼時候把這口氣吞下去對最後結果有重大影響。

3.最後一條大幅延長時間的辦法是,在憋氣前做幾次預熱。你會發現無氧生存的能力一次比一次更加持久。我的猜測是人體在預熱之後對低氧高二氧化碳的環境適應能力增強了。希望人體運動或者其他相關專業解惑。個人的經驗大概是
第一次1分40秒就不太行了,
第二次大約2分20~40
第三次3分30
第四次4分+。


用嘴快速深呼吸,一分鐘以上。
你會發現慢慢的臉開始發麻,眼發花,思維遲鈍。這時你血液中的氧含量過高,處於醉氧狀態。
這時開始憋氣,能提高一到兩分鐘的成績。甚至前兩分鐘你都感覺不到憋氣,只是醉氧在減輕,慢慢恢復到正常血氧含量而已。
本人通過這個方法極限達到過5分鐘。
(我是在陸地上的,評論區很多答主指出來了,在水下採用這種方法很危險,千萬不要用!)


自由潛愛好者,菜鳥水平,最好成績靜止水域4分15,

以下說的請不要在水下嘗試,有生命危險,

其實一點不難,主要是自己保持冷靜,慢慢腹式深呼吸(胸部不動),掌握節奏,十來個來回後,先腹式吸氣,再胸腔吸氣,吸滿,再全部吐盡,最後一次大口腹式吸氣,再胸腔吸滿氣越滿越好,憋氣,基本隨隨便便過2分鐘,多練練就3分鐘了


以前看探索頻道有一期介紹過,印象最深的就是。。。。需要反覆變換姿勢。


先在陸上憋氣超過3分鐘


我的肺活量4200毫升左右,以前在游泳池憋氣時,一般是一分半到兩分鐘。
去年我看到了sun ye等人的回答,按照他們的方法,比如超呼吸,聳肩,放鬆,忍受痛苦等,游泳池內平均提升到了兩分半,最高三分半。床上靜躺最高四分半(也許有漏氣)。臉泡水盆沒多次測過。

今天看了王奧林的方法,感覺受益匪淺。改天試一試他的方法。

我在游泳池中憋氣三分半的方法:
憋氣前盡量放鬆全身。準備憋氣時,深呼吸幾次,然後正常呼吸,重複幾次,準備個兩分鐘。
然後先腹後胸加聳肩,吸足氣,扎水中,身體放鬆,腦放空。(如果有人每十五秒提示一次時間更好)
口中只含少量空氣,否則含住太費勁,容易泄。
憋氣前一分半,幾乎沒有感覺。一分半開始,有些氣悶,想吐氣。但此時氧氣還充足,要頂住,千萬別吐氣和吞氣。
兩分後,腹部開始抽動,說明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已經上升不少了。視身體條件和當時的狀況,靠意志堅持住。整數關口前更要堅持。
憋到實在撐不住時,可上浮。大致感受一下到達忍受極限時,腹部抽動的頻率,以後憋氣時可作為參考。

只要量力而行,就對身體沒什麼損害。但為防萬一,憋氣時一定要有人陪同。

提升方式是,鍛煉提高肺活量,提高二氧化碳耐受能力,降低耗氧速率,提高意志力。


22 分鐘那個哥們天生肺活量驚人,後來也做過很長時間的訓練,而且他刷記錄的時候吸的是純氧


湊個熱鬧拋個磚
一練肺活量,憋氣基礎的基礎,小時候在學校軍樂隊待過幾年,高中體檢肺活量5000+,憋氣2分半左右沒壓力。上大學開始抽煙,肺活量悲劇的跌到2900,憋一分鐘都感覺能憋死。
二練心理素質,在空氣中憋氣和在水中憋氣完全是兩種概念,兩種感覺,我第一次潛水的時候一開始緊張的大口喘氣,氧氣瓶的供氧量都跟不上,更別說沒有氧氣瓶在水中憋氣。


以下轉自一個游泳論壇的游友的方法:
關於憋氣,一般人呼吸就是胸腔呼吸,好一些的用到腹腔。自由潛水至少用到4段,腹腔-橫膈膜-胸腔以及聳肩(聳肩可以多進接近10%的空氣),而且在憋氣前最後一次呼吸之前,要做2個套路呼吸準備動作。然後經驗多了之後,在水裡會很快觸發哺乳動物的潛水反應,心跳變慢血液集中到大腦和心臟,這樣耗氧就低了,憋氣時間也久了;包括腹部痙攣的呼吸反應,經驗多了也自然知道怎麼去處理,自己的極限是幾次。
另外平時也會做一些練習,最經典的就是氧氣表和二氧化碳表(注意每天只能做其中一個,絕對不可以一天做2個!!!),具體就是:
氧氣表:
1-準備動作後,憋氣2分鐘(也可以從短一些或者長一些開始,看個人能力)
2-套路呼吸2分鐘
3-憋氣2:15(也就是在第一次的基礎上加15秒)
4-套路呼吸2分鐘
5-憋氣2:30(就是再加15秒)
6-套路呼吸2分鐘
7-憋氣2:45(就是再加15秒)
8-套路呼吸2分鐘
........
一直到第八次憋氣,如果從第一次2分鐘開始的話,那麼最後一次憋氣就是:2分鐘+15秒x8=4分鐘
然後結束,正常呼吸。

二氧化碳表相對變態一些:
1-準備動作後,憋氣2分鐘(也可以從短一些或者長一些開始,看個人能力)
2-套路呼吸2分鐘
3-憋氣第一次的長度
4-套路呼吸1:45(也就是在第一次的基礎上減15秒)
5-憋氣第一次的長度
6-套路呼吸1:30(就是再減15秒)
7-憋氣第一次的長度
8-套路呼吸1:15(就是再減15秒)
........
一直到最後一次(第八次)憋氣前,如果從第一次憋氣後是套路呼吸2分鐘的話,那麼最後一次套路呼吸就是:2分鐘-15秒x7=15秒
然後結束,正常呼吸。

二氧化碳表比較難一些,氧氣表時間久一些,如果是在床上的話,卡表的人容易睡著:)我自己是按時間錄了音頻,邊放邊做的。


我很喜歡游泳,年輕的時候可以一口氣蛙泳游50米,甚至75米

要想憋氣,首先要降低對氧氣的消耗量,在水中全身舒展,不要做任何動作,完全放鬆,甚至利用水的浮力團縮成一團,腦子也不要多想,進入冥思階段,目的就是降低氧氣消耗量

氧氣消耗量降下來憋氣時間就長了

另外在憋氣之前要多大口吸氣幾次,讓身體氧氣濃度提高

輕鬆憋2分鐘


我以前看到的,大概說是吞氣入胃,等到憋不住了再用


推薦閱讀:

中国人学潜水到底跟中国教练学还是外国教练学比较好?(英语很好的前提下)?

TAG:健身 | 生理學 | 潛水 | 自由潛水 | S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