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和涮羊肉有什麼區別?

看新疆大盤雞和土豆燒雞塊的區別後有感。


涮食是一種飲食方式,和煮食、烤食、生食的稱呼一樣,都是食用方式的一種。而火鍋是涮食方式的典型代表。包括了各地特色形式的火鍋方式。華北地區的火鍋,川陝的火鍋、閩粵的「打邊爐」、江浙的「吃暖鍋」,在歸類形式上都是火鍋。通常在翻譯的時候也直接用Hotpot來代替。
而特定地區往往有特定樣式的火鍋——如高火筒(又作火筒、火膽)形制的銅火鍋,主要集中在晉蒙冀地區以及東北遼寧地區。

不過涮食的方式是近代飲食方式定型後的定義。
在古代,「涮」這個字很晚才用在涮食的意思上。從唐宋到清早期,「涮」字專用於洗滌,和涮食並無關係。至少清中早期還壓根沒有這一說法。

在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段內,這種「肉片」+「滾水」+「即食」飲食方式,甚至不叫「焯」、「汆」,而叫做瀹(yuè)、汋(通「酌」)或煠(通「炸」)。直到清乾嘉年間,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里仍不稱其作「涮」——「內肉及菜湯中薄出之。內,今之納字。薄音博,迫也。納肉及菜於湯中而迫出之,今俗所謂煠也。助甲切。古人曰瀹。亦作汋」。迫出之,這正是涮食法的典型特徵。與焯(古通「綽」)的做法十分相似。清乾隆年間的翟灝著有《通俗編·雜字》:「今以食物納油及湯中一沸而出曰煠(通炸)」——從油鍋或湯鍋里下鍋就焯出來(一沸而出),叫炸。

(這兩人都有南北地區長期生活的經歷,因此將「涮」這種烹飪方式稱做「煠(炸)」應也非某一地俗謂。)

到清末民初才有明確稱為「涮」的:「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沃湯其中,熾於天下,盤置雞魚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五分教內教外,均以涮羊肉為快。」——《清稗類鈔》

所以,涮羊肉這個稱呼不過短短百餘年。
例如明清兩代的宮廷宴席中動輒便有「火鍋兩個」、「羊肉片一個」的記載,而且還常位列首位。只是不稱之為涮羊肉。一般叫做野味火鍋。
形制上,去故宮博物院的有空可以認真找找,這兩種都叫火鍋:

現而今保留下的北京傳統涮羊肉,也沒有說從頭到尾只吃羊肉的。
粉絲、白菜和豆腐三樣基本沒跑兒。
反倒是山西、山東、東北地區的火鍋,大量保留了燒肉、白煮肉、水氽丸子等漢民食用豬肉的習慣。

簡單結論:
涮羊肉,是高筒銅火鍋的一個分支。
高筒銅火鍋是火鍋的一種派別。


閩粵人笑涮羊肉粗野簡陋,川渝人笑涮羊肉單調乏味,北京人說你們不懂什麼叫北方、什麼叫冬天

火鍋武林天下,閩粵之地的火鍋好比東邪黃藥師,落英神劍掌、蘭花拂穴手、彈指神通等武功皆是繁複非常、儀態俊美;蜀中火鍋好比西毒歐陽鋒,招式狠辣、蛤蟆功內勁猛烈、中毒者五內俱焚;涮羊肉好比北丐洪七公,為人質樸敦厚,降龍掌法雖只十八式、卻方正大氣,傳之久遠。

議事先論器,涮羊肉必是紅銅爐子,氣派非常;中燃炭火, 噼啪作響;只有這器物才最能保證涮鍋里的水常開著,羊肉入內翻滾幾下即熟。從體驗上來講,存在感比其它火鍋形式強得多。

無論川渝、潮汕還是粵港澳,四季不甚分明,火鍋並沒什麼時令講究,北京卻大不一樣。試想凜冬將至,任屋外北風呼嘯,白雪紛飛,窗外房檐下冰棱根根垂結,只需抱住涮鍋這一法(請讀4聲)寶(請讀2聲),室內外渾然是兩個世界,小心窩裡暖暖的,大半是這反差感給襯出來的。正如酷暑中一聽冰鎮可樂咕嘟咕嘟一口下肚、再打個恨不能把滿腔熱意一氣排出的嗝,那爽快勁兒,不經歷一次你永遠無法想像~

數九第一頓,便應是涮羊肉。羊肉一物,性熱性燥,可唯獨冬天吃了非但無礙,最是溫補。底湯還要加上蔥姜枸杞甚至參片海米,同有怯寒增鮮之效。當初運輸還不發達的時候,羊肉講究要用張家口的羊,更好些的得數錫林郭勒的羊。單是這口肥羊,過去就不是別地的火鍋能置備的,畢竟近水樓台接草原,得天獨厚。

老北京的火鍋之所以稱之為涮羊肉,就是因為要以吃羊肉為主,等把羊肉吃個大半飽,才會涮點白菜、豆腐、粉絲等清口。北方人不如蜀人會享受生活心思細密,也比不上東南沿海物產富饒,要論起火鍋口感繁複味道厚重那是大大不如,可無論何等山珍海味,在斯時斯地都比不上羊肉的功用——吃完那是油光滿面、紅潤非常、神完氣足、四肢百骸無不舒坦,就算走進風雪之中也渾然不知數九之寒了~

許多美食,要置於它所產生的環境氛圍、歷史文化、時空情境中,方能體會到其妙處,否則好比夏蟲語冰,難及要點。美食之道博大精深,各人自有各人的喜好,正所謂「文無第一」,實在不必爭一時之氣非要論個高下,有這精力倒不如花些心思去探尋一下各路正宗,自錮於一己門派之內而不能嘗天下之大,實在是太過可惜的一件事。


涮羊肉一般來講指的是老北京的銅鍋涮肉。清水加蔥姜枸杞的鍋底,靠麻醬韭花醬豆腐等調成的料的滋味給涮羊肉調味。主要就是吃涮羊肉,豆腐白菜粉絲是基本配菜。作為一個北方人冬天吃涮羊肉再來一瓶牛二太爽了。
火鍋就是各地「火鍋」的統稱啦。四川火鍋啊打邊爐啊暖鍋啊各種不同的吃法,底料和料碗都有所不同的。


最大的區別是,火鍋允許扔進去煮,涮羊肉不允許,肉不能離筷子,涮兩下就得拿出來!

你說三秒鐘肉不熟?那是你的肉切的太厚!


首先,說說涮鍋的起源,元世祖忽必烈行軍打仗,發現煮整塊羊肉實在太耽誤行軍速度,於是在偶然機會,軍灶的廚子們清湯寡水的把羊肉切成片,蘸點兒鹽巴,熟的快。後來這種方式得到了發展,現在的銅鍋涮肉扣上蓋子是不是一個蒙古騎兵頭盔的形狀?至於火鍋的起源,真的不知道了,因為是單純的把東西放到一起煮。其次說說吃法,老北京涮鍋膛窄肚深,設計原因在於讓食物容易熟,基本用筷子放下去打散,涮兩下,見還有一點兒紅,撈出,蘸麻將,蝦油,肉勁道。而火鍋呢,把食材放入鍋里燒開為止,吃法因地而易。其實這就是關鍵,涮和火鍋煮的區別。再說說材料,涮鍋的素材嚴格說只有三樣:白菜,豆腐,粉絲,為何?因為沒有味道,能保持原湯味兒。而火鍋卻是什麼都可以煮,只要能吃的東西。各地火鍋的食材都不一樣。最後說說涮字的來歷,很多朋友駁斥涮羊肉並不是北京的特產,其實答案就是北京特產。在1978年?我記不住了,那會兒新華字典里沒有涮這個字,而是刷羊肉。而老北京有句土話,叫洗一洗,涮一涮。所以北京人習慣叫shuan羊肉,久而久之,新華字典里就把這個字按照北京話加了進去,就有了涮羊肉。關於火鍋和涮肉還有很多不同關於細節上,有興趣一起討論。


我覺得之所以涮羊肉能夠在北方興起是因為內蒙古的羊肉質量好。我是蒙古族,從小在草原長大,現在家裡還有萬畝牧場,我們家每年都起碼要吃10隻整羊,而且烹飪方法相當簡單,水+鹽+肉。這是因為我們的羊肉質地好,沒有膻味兒,更沒有農藥殘留,激素飼料殘留物。也許是游牧民族生產方式造就了這樣簡單粗曠的烹飪方法,但是在今天看來,我認為越是新鮮,越是高級地食材越需要簡單的烹飪方法,一把鹽、一瓢清水足以讓羊肉發揮它大自然所賦予的美味。如果羊肉質地不好責需要大把大把的調味料來掩蓋膻味,或這種那種味道。
北京緊挨著草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八百年前蒙古族在北京的生活成就了今天的涮羊肉,涮羊肉主要是吃肉,現在的涮羊肉湯底還是清水,只是多了幾片鮮姜和大蔥,幾粒枸杞而已。涮羊肉對肉質要求非常高,但是今天的北京人也沒有幾個能吃出來羊肉的好壞了。
所以我覺得涮羊肉是對高級食材的一種簡單烹飪方法,人們吃的是羊肉的鮮,大自然的味道。在內蒙古牧區牧民們吃火鍋還是清水煮肉,蘸韭菜花或酸奶。
火鍋則是在吃調味料給人們帶來的味蕾的衝擊,什麼都可以煮,什麼都可以吃,尤其現在辣已經快成為中國味道了。火鍋對肉質,菜品要求不高,只關注油碟、麻醬、鍋底而已,其它隨便吃。

配圖中請忽略鍋底,看看羊肉。


涮羊肉的大名就叫 北京羊肉火鍋,以羊肉為主,有自己風味蘸料的火鍋品種。
我認為通過鍋的類型去判斷是否是涮羊肉的辦法不對,紫銅鍋不一定只用來涮羊肉。
請看這個德國攝影師在80年代拍的一組中國飲食的圖片

網上說這個是涮羊肉,個人覺得不是。從他這一套圖片的拍攝來看,應當是南方某地的某種火鍋,而且鍋裡面的食材明顯也有著一些南方飲食的特色。
所以涮羊肉,主材羊肉,蘸料是麻將韭菜花,蔬菜是大白菜粉條的,應當就是涮羊肉。


當然有區別,很大,很大的區別。
四川火鍋,廣東邊爐,北方的涮羊肉,這些都是把食材扔到鍋中煮出來的。
涮羊肉是北方叫法,前面兩種火鍋根本不吃羊肉。四川火鍋是牛肉,鵝腸。廣東邊爐則是以魚,海鮮為主。
涮火鍋時,聽隔壁的幾個妹子聊天,道:我最不愛吃羊肉,這鍋里要是放了羊肉我就不吃了。
那天是在聚寶源。
我排了一個小時的隊。
他們家的招牌是手切羊肉,久涮不老。
什麼叫久涮不老?就是把羊肉扔里然後跟對面溫潤如玉的男神唾沫橫飛聊了十分鐘後回過神兒來。
卧槽我羊肉還在鍋里涮著呢!!
這時候再撈起來,味道還是棒棒的。嗯,大抵如此。
說到男神,某次閑聊,他說:麻醬嘛,我當然知道,四川人很愛打。
······
然後我就拉黑了他(當然是假的,卧槽男神啊怎麼可能為了這麼簡單的食材拉黑當真就輸了。)
總是不喜涮肉時候好幾種味道的底湯,幾十種小料。什麼XO醬,花生醬,亂七八糟的醬。
去年在大理呆過半個月,那時候吃素,但是不知道怎麼就想起來麻醬了。於是找了古城內唯一一家火鍋店。
進門一看,嚯,我包場了。
坐下又看蘸料,圍著那能有七八十樣的醬料找了一圈兒,才在角落裡看到芝麻醬。
甜的!!
甜的!!!
我長這麼大頭一次吃甜芝麻醬!太反人類了!!!
抖著腮幫子吃完這一頓,已經不記得是怎麼爬出門的了。

回了帝都第一件事兒是去南門,進門後先來碗濃濃的麻醬,灑少許香菜碎,唇齒留香,通體舒暢。
涮羊肉冬夏皆宜,個人更愛夏天,三五好友圍著炭火銅爐,桌上擺冰鎮扎啤,烏汁酸梅湯各一壺。

不能說了,餓了。


作為一個大吃貨,這兩種---(四川)火鍋和涮羊肉完全不同好不啦

1.涮羊肉

一般以北京地區,還有內蒙地區正宗
底料:一般清水做底,加點蔥姜蒜等調味,鍋里不放鹽!!後續改良版的可以再輔以党參,紅棗,枸杞等,

涮菜:顧名思義,只刷羊肉(至於什麼樣的羊肉啥的,這個只是裡面的講頭,不在此題範圍內考慮)
但是一般涮完肉之後,都會輔以白菜,粉絲(注意:不要別的!)用涮完的肉湯煮了,再配上剩下的底料,再加點湯熱乎乎的吃一碗

蘸料:一定要芝麻醬,和韭花醬,還有紅豆腐乳,香菜,辣椒什麼的,可以根據自己口味酌情添加
2.火鍋

火鍋一般是重慶四川地區的正宗

底料:分為紅湯和白湯,白湯沒啥特別想說的,四川人民主吃紅湯
紅湯---是大師傅用上好的花椒,辣椒,豆瓣醬,牛油等等秘方炒制出來,再加水

涮菜:什麼都可以往裡招呼了,比較有特色的是各種下水,什麼豬腦,黃喉,毛肚,百葉
總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火鍋涮不了

蘸料:油碟和干碟
油碟:香油+蒜末
干碟:辣椒,豆子,香菜等,吃的時候舀一勺火鍋里的湯
當然現在各地店裡的,都是什麼都端出來,你隨便放,也OK的

說了這麼多,總的就是去北京,去內蒙,去成都,去重慶,真真切切的吃一次,就馬上知道區別啦


毛肚手切 炭火銅鍋 尾油添肥 七上八下 麻醬韭花 少放香菜多擱蔥花 踢了吐嚕 燒餅油炸 白菜粉條 豆腐必備 其他吃法 都是異端


涮羊肉就是麻醬+羊肉+牛肉

火鍋=各種菜+雞肉鍋+魚肉鍋+排骨鍋+各種亂七八糟的鍋

哎~想念涮羊肉,更想念北方的冬天


半個內蒙人,半個山東人,北漂數年,終於有人問這個問題了,可以寫點大招了。關於火鍋和涮肉的說文解字前面有人說了,就越過這一塊,從我知道的視角說起。

涮肉,最基本的吃法,是以白水、湖鹽煮食羊肉,以食鮮為主的吃法。非常忌諱加入香料,即便是邀請外人食用,也最多放一點蔥姜蒜。內蒙人堅信,新鮮的羊肉,即便白水食用,也是可以吃出各種特有的滋味(最後附錫林郭勒羊的分別和辨認)。如果是用高湯、或者辣椒、香料等調出來的湯底,統稱火鍋。內蒙人大多不喜火鍋,因為重料會掩蓋羊肉本身的味道,不少內蒙人去北京或者上海工作,都少不了要被坑幾頓,就是因為火鍋重料掩蓋下品羊肉的膻味,最終不得不拖朋友從錫盟把肉寄過來吃,也有不少人又回到錫盟,就是捨不得這一口牛羊肉。內蒙早先是沒有涮肉的,大多是大塊帶骨肉,直接煮食或者烤制,煮食也僅用一把鹽做調味。清朝年紀,山東人中的回民逃荒,到北京開涮肉坊,從多倫進黃羊和錫盟羊自己宰殺,切成薄片才有了當下涮肉的說法。請切記,早年間的涮肉也都是用內蒙人的白水煮肉的方法,只是多了切片的變化,以及在蘸醬上的豐富。

涮肉的食用方法原始,這也就聚焦於羊肉本身的特質。以錫盟羊來說,羊種分烏珠穆沁羊和蘇尼特羊,國家剛解放的時候還有黃羊。從飼養方式分全年散養、半育肥、全育肥。羊的年歲分5個月大小羊,8個月大羔羊,2年的大羊。東來順早年間用的便是黃羊,後來是蘇尼特羊。不過現在它們連蘇尼特羊都不用了,呵呵……。以錫林郭勒盟的東蘇旗蘇尼特羊來說,全散養的蘇尼特羊主要放養在錫林郭勒盟的戈壁區域,草場生長有大量的沙蔥。散養出來的蘇尼特羊肥少瘦多,白水煮食可以吃出沙蔥的淡味,而且白水煮的時候幾乎不出沫。蘇尼特羊身上的各個部位加工出來有各自的名字,羊上腦肉、羊後腿肉、羊肩肉、羊頸肉、月牙骨肉(高鈣肉)以及市面主要流通的羔羊卷肉。每個部位的肉涮的時間都不盡相同。以上腦肉為例,這部分肉最為滑嫩,入鍋一燙,肉剛變色就可以食用,鮮美無比。其次涮肉還有一個講究,就是一鍋白水,吃完一頓涮肉,湯水不渾濁,這是一個標準。

涮肉也會配蘸料,但還是用比較原始的吃法,配韭菜花醬。汪曾祺大家在其《談吃》的《韭菜花》一文中有言。「這韭菜花不知道是怎樣做成的,是清炒的,還是腌制的。但是看起來是陪著羊肉一起吃的。「助其肥羜」,羜是出生五個月的小羊,楊凝式所吃的未必真是五個月的羊羔子,只是因為《詩·小雅·伐木》有「助其肥羜」的成句,就借用了吧。但是以韭花與羊肉同食,確是可以肯定的。北京現在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或以為這辦法來自蒙古或西域回族,原來中國五代時已經有了。」 只是當下,涮肉的蘸料配方越來越多,有自助的也有獨家研配的,相對自由。上兩張自己拍的蘇尼特羊上腦肉的照片。

涮肉說完再談火鍋,火鍋雖然說是近百年才出現的產物,但實際上是歷史進程的自然產物,煮食是每個地域的人都會使用的方法。只是每個區域的物產、口味有偏差,才有了各種各樣的叫法和湯底。比如成都以煮鴨腸毛肚為主,山東現在多食肥牛,湯底各不相同,因為所煮物不同,煮的時間和口味也就不盡相同。從內蒙人的角度來看,火鍋和涮肉的區別就在於,火鍋必然是有湯底的,或者高湯、或者辣湯,遍觀其他省份,也大都如此。

火鍋煮食可配蘸料、濕料、粉料,若是極濃厚的湯底,不用配料,煮熟即食也可以。常常多配各種其他的配菜或者多種肉,肉湯的味道不會蓋過底料味道。

還是以內蒙羊肉來說,老人大都喜歡吃手把肉。不過我現在吃火鍋的時候,通常會用重慶的火鍋底,煮帶骨羊排吃。味道極美,帶著骨頭的羊肉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比純肉更香一點,再煮點菠菜、白菜之類,吃乾淨之後放一把火鍋面再吃完,就是一頓飽飽的火鍋。

關於四川成都和重啟的火鍋照片都刪掉了就不上了,上兩張正在吃的羊排火鍋。

附:《當你以為自己吃著錫林郭勒草原羊肉裝13的時候,就已經挨宰了啊少年》節選

錫林郭勒本地羊,有且只有包含兩個羊種,烏珠穆沁羊和蘇尼特羊。這兩種羊主要的飼養地,在錫林浩特市周邊牧區以及錫林郭勒盟內的東烏旗、西烏旗、東蘇旗、西蘇旗,這名字很好記對吧……這兩種羊本身的飼養也是有差別的,蘇尼特羊主要是在戈壁區域散養,區域內有沙蔥這種植物,是蘇尼特羊的主食,所以八個月大完全散養的蘇尼特羊,用白水煮出來直接吃,有沙蔥的淡味。這也說起來,當年老北京的東來順涮肉,剛開張的時候就是用的錫林郭勒盟的蘇尼特羊,這個是有史可考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蘇尼特羊瘦多肥少,非常適合煮食。當然我也要撕一下東來順,畢竟他們的沒落也是有原因的,他們現在幾乎完全不採購蘇尼特羊,因為產量少,而且價高。好,再說烏珠穆沁羊,這種羊就活的比較好,散養在水草豐富的草場區域,而且錫林郭勒這些羊的草場,本身就有很多野生的芍藥之類的草藥,烏珠穆沁羊是不挑嘴的,長成八個月後,肉質本身可以吃出較香的芍藥味,口味極鮮,幾乎沒有膻味。因為這種羊,脂肪層比蘇尼特羊稍多一點,而且羊排的肋骨要比其他的羊種多兩肋,這是獨有特徵。基本上蒙餐的大廚們會選擇這種羊進行烤制。記得在北京工作的時候,時常請朋友來家裡吃羊肉,都是吃得肉湯不剩打著飽嗝出門。哦,對了,理論來說,老北京羊蠍子,應該用錫林郭勒盟的蘇尼特羊,但是……我吃了不少老北京羊蠍子館……失望那麼大……

不過,這兩種羊基本被統稱是錫林郭勒羊了,而且如果不是職業的廚師或者老餮,幾乎不會分辨蘇尼特羊和烏珠穆沁羊~


謝邀
炭火銅鍋清湯麻醬鮮切羊肉白菜豆腐粉絲糖蒜
九宮辣鍋香油蒜泥毛肚鴨腸黃喉貢菜麻辣牛肉
就這樣


根兒正苗紅衚衕串子,小時候不知道區別,長大了走南闖北重慶成都闖了一遍,恍然大悟。
以下有借鑒家門口涮肉店老闆的觀點,不喜勿噴。
銅鍋涮肉有講究。涮肉是品,要義在嘗鮮。首先來講,講究的肉要用草甸的羊,講究手切,牛逼的羊肉分七種,瓜條啊羊腱子什麼的,一個地方一種味兒,比如黃瓜條吃肉香,鮮羊肉有奶油味兒,不蘸小料光吃肉也不膩,像凍肉什麼的那是下等了,一涮就散,不新鮮,凍八百年也一樣。其次鍋要用紅銅鍋,清水湯里放上大蔥薑片枸杞香菇,意在提鮮。開鍋先放肥肉,讓湯有肉味兒。吃的時候自己涮自己的,別跑到別人那兒去,毛肚七上八下,肉三涮一提嘍就吃。而配菜則是老三樣,白菜粉絲凍豆腐,先吃肉後喝酒,邊吃邊聊,要的是享受。不僅是涮鍋,上等的北京菜都講究原味,此處引用家門口涮肉店老闆的話,「清湯出原味,辣椒能放,跟香油一樣一小點提鮮,要是肉啊菜啊一大盤子辣椒囫圇一炒,食材本身什麼滋味兒都沒有了那不合規矩。」扯遠點兒豆汁兒啊鹵煮啊都是南城兒的東西,南城以前都是平頭百姓啊(然而我南北城通吃==)
重慶火鍋最早來自江邊拉縴的工人,重麻重辣配烈酒來去除一天勞累,什麼都能放,比較平民化。從這來看就分出階級了。
總結下,火鍋吃熱鬧,涮肉吃情調,嗯就醬吧。


涮羊肉吃完以後身上沒有味。


哈哈……為什麼我這麼BT,總喜歡在深夜認真的回答這樣的問題
報復社會報復社會
——————————
作為一個資深吃貨,又出生、生活在國內關於吃相當講究的一個城市
我得認真的回答一下你們的問題
先說下為什麼我們這裡很講究吃吧……

沒錯,資深山西運城人
黃河「金三角」指得就是我們了……

雖然說這個黃河金三角目的是發展經濟的
但是運城經濟似乎完全沒有因為這點發展起來……
反而特殊的環境造就了它的飲食……
(吃貨怎麼什麼東西都能聯繫到吃上面呢?)
看看運城本地團購的日常
1、

這就是本地非常著名的新絳火鍋,沒錯新絳不是新疆,是本地的一個縣城
火鍋非常的著名……外地很多朋友根本沒有吃過
(必須說明的是,現實中的火鍋比網上這些圖片效果要誘惑的多)
(可惜我平時沒有留下圖片 ,所以只能團購下截圖)
——————————
2
當然這也是本地的日常

這被我們稱為涮鍋……
——————————
3

這個呢,被稱為涮羊肉…………
——————————
4

這個被稱之為砂鍋
——————————
5

再小一點,類似風格的這個被稱為 裝碗, 這就是著名和河東四小碗
——————————
注意,回答您問題的時候到了
其實在我們看來,涮鍋 涮羊肉才比較像
火鍋砂鍋比較類似
但也不是一樣的哦~~
——————————
你說的涮羊肉(3號),我們一般喜歡叫做銅火鍋涮羊肉
涮鍋(2號),我們有時候也叫做涮羊肉(一般都叫涮鍋)
不同的是,3號銅火鍋的那種一般都是清湯(學東來順的)
2號,本地幾個大企業,比如一尊黃牛,他們都是用煲至少8個小時的大骨高湯
然後精選內蒙小羔羊……或者雪花肥牛……(容我咽下口水……)
——————————
而我們本地正宗的火鍋(1號),和砂鍋(4號)是類似的
不同的是,火鍋是先將食材「碼好」(堆疊好),然後加入高湯,上方佐料,基本半熟之後加入蔥末、蒜末、香菜,中間配合木炭,上桌之後邊加熱、邊吃的
砂鍋是基本上做好之後,砂鍋起到保溫的作用
——————————
而且大家食材的側重也不太一樣
1 、火鍋喜歡用大肉丸子、燒肉、酥肉、白切肉,然後輔之以粉條和白菜墊底,熱氣騰騰,香而不膩,配合上本地的大熱饃饃,再來半斤汾酒,那叫一個……

2、涮鍋注重高湯的質量和食材的高檔,上檔次的涮鍋都是全國取材,配合上超過40種以上的各種小料……3、5個好友,開兩瓶紅酒,聊聊新聞、說說生意……那叫一個品位

3、涮羊肉講究食材的細分和新鮮,講究吃出食材本身的味道,幾個有品位號這口的夥計,帶上兩瓶竹葉青,細品慢咽,絲絲入味……那叫一個愜意

4、砂鍋種類繁多,價格實惠,冬天身子冷了,一個人找家裝修精緻的砂鍋店,三鮮、羊肉、魚丸砂鍋隨心來上一份,再來一個剛打出來的餅子……酒水嘛……那就果粒橙火熱薑汁可樂吧……那叫一個自在

5、裝碗,早年都是宴席上才有的菜(現在地方菜飯館也有),三叔六伯的聚在一起,相互寒暄著,吹著牛逼,一人面前一碗「熬菜」,喝著羊湯,就著熱和的餅子,吆喝著乾杯……這時候……什麼酒水還重要嗎?,要是感情有,咱們喝啥都是酒!,那叫一個熱情

——————————
好了,兄弟們,你們分清差別了吧……
再說說運城為什麼餐飲這麼豐富
(這只是說了一個火鍋類的,你知道水餃、湯餃、餛飩、餃子、蒸餃、燒賣、鍋貼的區別嗎……汗……回頭有機會再說這個吧……我餓了……)
——————————
最開始的前文已經說了
運城三省交匯……離小吃聖地西安,人口大省河南,都很近
古時候就是河東大地
是黃土高原上難得的一塊盆地中的平整地域……
這就導致……
1、太原一打仗(太原也叫龍城、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啊!)人們往南跑……
2、西安、洛陽一打仗(那地方十朝古都……仗多了去了!)人們跨國黃河往東跑……
3、河南一發洪水(黃河媽媽脾氣不好),就往地勢高的北跑……
沒錯……他們最後都跑到了運城……
這裡周圍都是太行山脈……好逃命
這裡盆地氣候宜人……農業好
這裡依賴黃河天塹……容易守
這裡地勢高於河南……水災少
各地的人來的多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好的那一口,自然餐飲就豐富了起來……
不過……
這裡經濟確實不好……
但這裡還真是一個過自己小日子的好地方
——————————
硬生生的廣告
歡迎關注 「大嘴茶館」 知乎專欄 和微信公眾號……不要太有趣哦~
公眾號 dazuicg


火鍋是一種烹飪工藝;來川渝地區你就知道,涮羊肉不過是浩瀚的火鍋烹飪工藝中的一種特色吃法罷了。


在大內蒙的時候認為是沒區別的,naive!
一伙人說吃火鍋想都不用想就是去涮羊肉,記憶中也沒有人提羊肉這個字眼,只提火鍋兩字大家就心知肚明。
這種單純美好的默認在南方那個下著淅瀝瀝小雨、潮濕冰冷的下午幻滅了,宿舍的幾個基友提議火鍋搞起,本人是積極贊成的。
來南方好幾個月了,牛奶也幾乎斷了,肉就更別提了,榨菜肉絲里的肉就算多的了,然而肉絲連筷子粗都沒有,算了,說多了全是淚,平時二斤涮羊肉沒有一點問題,這次可要大飽口福了,一顆賽艇!
到了飯店搞了一個像電鍋的東西,心裡還嘀咕怎麼不是用煤塊的那種銅鍋,轉念一想可能用電成本低,電就電吧!
點菜的時候點了些韭菜、香菇、生菜,還有一些什麼亂七八糟的菜記不住名字,沒有肉肉?正尋思著,一哥們點了骨肉相連(並不知道這是什麼菜,管他呢,反正是肉,等著大快朵頤吧,內心是愉悅的。),要了幾瓶啤酒,當時有點納悶為毛不點羊肉卷呢,估計吃法不一樣,也沒有說,可能最後會上。
Whatever,反正能吃,先吃這些墊一墊。
上菜時,大跌眼鏡的事來了,一盤骨肉相連,算是開眼了,是串在一起的肉丁,
but,WTF!這貨還沒羊肉串肉多,日狗了。
Fine!等下吃涮羊肉吧。
時不時來口啤酒,一邊聊著南北差異,酒喝光,菜吃完的時候,基友們說好了撤吧。
一下就懵了,忍不住說還沒吃羊肉啊!
什麼羊肉?
逗我!火鍋不是吃羊肉的嗎?
哪有?我們這沒那一套。
下巴都掉了!
褲子還沒來得及脫,就說完事兒了?!
就跟基友們說我們那邊的火鍋是有火焰的,豆腐、粉條、菜呀什麼的都是配菜,配菜呀!羊肉是主菜,是王道啊!最後來點面,很細的那種。這最多也就是麻··辣燙··吧··
哦,沒有羊肉撒。
木有羊肉吃個毛火鍋!
摔!
最後含著淚來了碗熱乾麵填了下肚子。

才知道火鍋和涮羊肉是有區別的,區別還蠻大!
好憂桑。


火鍋可以涮牛肉,涮羊肉只能涮羊肉。


在腐國留學,天冷了自己煮小火鍋吃,一個特軸的四川室友看到我吃火鍋除了放羊肉還會放蔬菜豆腐丸子,偶爾還用麻醬蘸料就非要嚷著說我吃的不是火鍋,是涮羊肉,呵呵,難道只有麻油蒜泥的川渝火鍋才能叫火鍋嗎??


推薦閱讀:

麵條出鍋後如何長久保持筋道?
紅燒帶魚怎麼做最入味?
陝南寧強的核桃饃怎麼做,好吃嗎?
如何劝说不吃肉的人?
贛縣有哪些美食推薦呢?

TAG:美食 | 烹飪 | 火鍋 | 涮羊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