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珠三角地區普通話使用的現狀如何?

我是江蘇人,我們這邊,同學之間都用普通話,只有和父母親戚說方言,甚至現在小孩子和父母都是普通話。我去上海,也發現如此。但前次去廣州,發現,廣府話還是很強勢。那現在普通話在珠三角發展的怎麼樣呢,小朋友們說普通話嗎,整個趨勢是如何的?


2015-02-19補充:
我的答案只是描述我看到的現象。但發現這個問題不斷地有人來回答和評論,看到很多人討論更深入的主題。我補充一點我的看法。很難說我的看法是針對什麼觀點,但大致上會涉及以下幾種說法:

* 粵語是古代的普通話
* 有多少個聲稱保護粵語的人真的去了解標準粵語語法?
* 粵語強勢是地域優勢使然(原用於解釋為何廣州人在外地或各種場合顯得很堅持講粵語)
* 講粵語是抵制北方文化「入侵」

首先,我是廣州人。有些人可能會關心這個影響我說的話的說服力。

語言學研究,一方面跟所有學術研究一樣有其原生的學術興趣的動力,另一方面也有著現實必要性,例如,便於與人類的其他語言在統一的概念體系下比較,理解人類語言現象的共性或特性,或者便於其他人更快地學習一門語言等等(這是我這個外行的理解)。也許也可能會以保護甚至搶救一門語言為目的,但這也許甚至只能說是語言學家的興趣,或者部分語言學家的理想,但很難說誰的責任。

隨著社會變遷,大家說什麼話、發什麼音,這個潮流我看是少數人很難扭轉的。去聽上古、中古和近代北方語言,有些朝代完全聽不出是什麼,有些朝代像客家話,有些像粵語,但都還是相差很大,叫今天的客家人和廣州人去那個朝代是無法正常交流的。所以,從現實的角度,我們只能討論現在的粵語。現在的粵語,是歷史上沒有過的。一來,它不是古代的普通話,二來,你保護不了多長時間。

說「粵語是以前的普通話」的問題還在於誤解了什麼是普通話。不管它是以北方方言為主的什麼語,它變成了國家標準,寫在了教科書上,成為九年義務教育的考核內容。因此,它跟其他方言不一樣,它比較不用擔心「沒人講」就「沒落」,或者「講著講著就變了」。這麼做對不對,可以另外爭論,但如果說粵語以前普通話,估計是沒認識到這點。之所以要設立普通話的原因、後果、利弊,則是另一個宏大的爭論了。

一個時代,一個歷史時期語言當然還是穩定的,可被定義的。詞典、字典和語法書可以作為一個語言的基本定義等等。可是,他們是給學這門語言的人用的。例如,方言地區要學普通話,所以中國學生要查字典,字有寫對寫錯,詞有用對用錯。如果不是被設立出了一個標準必須去達到(例如普通話之於中國考生)沒有人會care自己的母語是否標準,自己家人怎麼說的就怎麼說了。粵語不是普通話,當然,也有標準,但也許只有去應聘電台或電視台播音的情況才會關心是否「標準」。除此之外,讓人想學一門語言的最直觀理由,就是為了文化交流。如果這個語言描述了另人嚮往的獨特的文化,自然有人想學。例如香港流行曲、TVB劇讓很多人想學粵語,部分人嚮往香港的文明和香港人的精神氣質,也會因此想學粵語。哪怕是在廣州,廣州中學生嚮往香港中學生,也會學香港年輕人的發音和用詞。但是當他們出來社會,他們仍然還是主要跟跟周圍的人打交道,環境的變化會讓一個人的口音和用詞再度改變。我想所謂「地域優勢」的影響也許有,但語言主要還是依賴環境因素。

最後關於文化入侵,我覺得文化和入侵沒什麼不好。我本人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語言,想它繼續存在,關鍵是要有人講。文化傳統也是一樣。如果沒有人自發地去做,它就是失去了生命力。不是什麼都要靠像「普通話」那樣來硬性規定可以保護或改變得了的。在市場經濟下,有生命力的文化,自然會有經紀人願意去炒紅它。古老文化的生命力,是否人為能夠為其「加血」?「與時俱進」的改良,算不算「加血」,還是已經面目全非,這好像還是個哲學問題,到最後我們已經沒必要糾結我們是在保護一個舊東西還是只是按當下市場規律做事。因此我文化入侵是個偽命題,既不喜歡動不動說日劇美劇是文化侵略,也不喜歡說普通話是北方文化「入侵」。可以說「影響」、「流傳」,總之不是什麼需要「抵抗」的事。

以下是原答案:
=============================
劉竹溪的幾條是符合實際的。但覺得說得太淺。我在他說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補充。

「新廣州人」
作為80後我是跟著改革開放長大,於是也是跟著「民工潮」的興起長大。因此,你去飯館越來越多地遇到不說普通話沒辦法點菜的情況。其他依此類推。

現在必須改叫「外來務工人員」,是因為來廣州「打工」的各種學歷層次都有。甚至電視台的粵語節目的製作人員也不得不聘請外省人。本地人很少讀博的(我是異類),這麼多單位都要招博士,所以變成很多「中層幹部」也不是廣州人。他們來廣州,他們的老婆、父母也能接來廣州,所以很多賦閑老人帶小孩都是「新廣州人」。感覺上「新廣州人」可以佔到一半。

為什麼廣州小孩和家長說話還是用粵語?
讓提問者很納悶的一點其實是,江蘇等其他地方早就自然地都說普通話了,為什麼廣州還是主要說粵語。這個問題的原因不太好解釋。

一個原因其實在知乎其他關於方言和地域歧視的問答中已經多次解釋過了,那就是要看你這個方言傳統上是不是經濟發達地區或者有學識的人使用,在說方言時有沒有自信。其他有些方言代表著家鄉小地方,說普通話才意味著本人已城市話;但粵語沒有這個問題。珠三角(所謂南番順地區,廣府話主要發源地,廣東其他地方有潮汕話客家粵西話幾種不屬於粵語,也沒有粵語的這種強勢現象)傳統上也有一大批本地文人墨客、舊時代的大地主有錢人世家之類的,講粵語不會顯得是沒文化,沒上過學。

但不完全是這個原因。學校教育中普通話的角色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裡所說的角色不是指它佔多在的比例,是不是主角;而是它給人的感覺、色彩。其實,普通話只是一個語言,跟粵語的區別只在於讀音和辭彙等方面。但是,專門作為「普及普通話」的內容,則往往帶有鮮明的文化烙印。小時候我上小學,語文課學習「春天到了,燕子回來了」,都白高興一場。這樣的情況佔據在人教版語文課本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高三各冊的每一頁。也就是說,凡是這些東西,凡是這些文章里所表達的情感情緒、評價、生活習俗、政治傾向……一切的一切,廣州人都不感冒,也沒法體會。所有這些就是都要用普通話的一切和一切。要用普通話學的,內容就一定是不廣州的;內容不廣州的,就一定是用普通話學的。普通話作為語言,無形中就跟北方文化等同了,或者說變成了它的標誌。北方人是沒有這種隔閡的,春天到了燕子確實回來了,課文里的情緒和用新的語言講你能體會的事,你會覺得這不過是換一個語言而已,講的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我看這個因素不止廣東有,地方文化強的南方地區方言也強些的還例如四川地區。

所以這就造成了,說普通話直接就代表著整個文化上都「不是廣州人」這麼嚴重,不是因為要跟「新廣州人」交流,是不會用的。整個傾向是能不說就不說,而不是能說就說。

術語和書面語和語言的豐富性
中小學教師有不少本地人。堂上用普通話,堂下還不能用粵語嗎?「老師啊,呢題點解揀A嘅?」然後無論是動量守恆,還是古文的互文現象,還是非限定式定語從句,廣州的老師可以一直用粵語解釋,不用插播普通話。學生之間爭論物理問題互相請教就更沒需要說普通話了。

我老家在江蘇江陰,但是我在廣州出生長大。回老家,我發現,那裡的小孩跟家長說話,不時會插一句普通話詞語。廣州人說話也會。但是,具體插的什麼詞語有區別。老家小孩插的普通話,是表達某個日常的意思用的,但稍微文雅的例如書面辭彙或者成語、著名詩句,或者目前電視新聞比較流行的用語(例如「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等,這些詞本來就從來沒被用方言去念過,所以就算在私下交流也習慣了用普通話說這些詞。像「動量守恆」這些術語,也都用普通話。但是,也許是我說過的廣東有文人墨客講粵語的傳統,所以成語詩句,文雅的辭彙用粵語不會覺得彆扭。粵語還有文白易讀現象。作為方言的粵語跟普通話之間沒有「俗」和「雅」的區別,講粵語也可以很雅。我猜也許其他地方的方言同時也代表了俗,所以故意講普通話似乎成為了一種脫俗的方式。然後,什麼「科學發展觀」這些,粵語新聞也總是在講,這些官話用粵語念的傳統也建立了,因此粵語跟普通話也沒有了「官」和「民」的區別,講粵語也可以很官方。

而廣州人在粵語中插播的普通話,則多是需要表達具有北方文化特色的意思的情況,插得也很少。

也就是說粵語本身的豐富性,使得一切都可以用粵語表達。當然了,借用外來語更加豐富了粵語,但是這種豐富是另一個情況。

政治上的考量
Wikipedia上說:

改革開放初期,由於鄰近廣東的香港普遍說粵語,為了方便香港人、華僑回國投資,以及抗衡香港電視對廣東的影響力,以防止不利中央的信息流入廣東,中央政府容許廣東一些地方電視台、電台以粵語廣播。受此影響,廣東珠三角地區粵語使用者沒有明顯減少,這也是粵語能繼續頑強生存的前提。

粵語的異化
前面說了,一是「新廣州人」帶來了講普通話的一個巨大的現實必要性;二是本地人在講普通話方面自然形成「能不說就不說」的傾向。光兩者其實是不衝突,也相安無事的。新廣州人可以學粵語,也可以不學。對於本地人,在「不能不說普通話」的場合,那就說唄,沒什麼問題。但是兩種文化和群體之間的滲透,也會導致新廣州人講的普通話和老廣州人講的粵語都發生了一些異化。新廣州人假如在廣州呆久了(呆上十幾年也不說粵語的有的是),他講的普通話,老廣州人聽都覺得很順耳。因為你發現他已經極其嫻熟地在運用廣州話才用的倒樁語法和語氣助詞。隨隨便便就「丟」(diu2,不是屌diao),「是(shi)咩」,「好心你啦」……但卻是完全地道東北口音的,有的是。而粵語話也出現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異化,例如舒膚佳沐浴露廣州的粵語版說「五種髒東西來源」(ng5 zung2 zong1 dung1 sei1 loi4 yūn4),「掉發」(diu6 fad3)等。「髒東西」是口語,粵語口語不說「髒東西」,而是說「污糟嘢」。要麼你就別用口語,你講「污漬」,那就用普通話和粵語都沒問題。粵語也不講「掉發」這倒不是口語的問題,而是粵語上認為事實上頭髮是異常脫落了,不僅僅是「掉下來」這麼簡單,所以是說「led1 頭髮」。有很多這樣的廣告,在粵語台播出的時候可能懶得投錢去從新寫一篇文案,但又想占點便宜因此又用粵語去念原來普通話的文字,導致類似這樣的尷尬。除了廣告之外,電視節目里也經常有主持人把普通話的詞用錯誤地「譯成粵語」。例如,普通話說「動不動就生氣打人」中的「動不動就」,地道粵語也是用這四個字」。但是,由於「動」(指東西移動,人活動)這個詞,粵語口語是用一個念yug1的字,而「不」(否定助詞)在粵語口語里也是用一個念ng4的字(常寫作「唔」),結果有經常主持人就把「動不動」的粵語念成「yug1 ng4 yug1」,以為這樣才是地道粵語,其實弄巧反拙,聽起來特別彆扭。但太普遍了之後發現也沒有人批判於是大家似乎還接受了。粵語節目主持人本人很可能就不是廣州本地人,入音發不準,分不清陰上陽去,陽平陰去的大有人在。在廣州的電視台里,真正懂講粵語,水平又高的主持人已經不多了,很多話劇演員出身轉行做主持的,主要不是他們懂主持,還是實在找不到「同聲同氣」,能跟本地老百姓講講城市新聞百態的主持人太少。整天分不清陰上陽去,本地觀眾會轉檯的。原本電台主播本來是最佳人選,因職類的關係,既精通主持業務,粵語也非常標準地道,但無奈不是每個電台主播的形象都適合天天晚飯時間出鏡跟大家聊天。

談談香港電視台的粵語,很多北方朋友看港劇學粵語,能夠學得很地道,讓本地廣州人都大吃一驚;但畢竟港劇里的語言現象太貧乏(TVB體就是這一問題的突出體現),跟日常廣州人香港人交流用的粵語相比實在是太有限了。同樣的問題也包括香港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娛樂節目。

大概就是這些。


很多人都想到粵語 ,卻沒想到客家話 和潮汕話, 這兩種話可是連省級電視台都沒有的,非純客地區只能看粵語的和普通話的,真的是要麼被粵化 要麼就普化。潮汕話還有大後方閩南話,我們客家話真是流失人口厲害,哎 不說。請客家人多講客家話 自家人講自家話 ,教小孩客家話!


據了解,在市區里的零零後小孩,相互之間不說方言而說普通話的比例非常大!!!


粵語在淪喪。
語言是使用工具,用得多,發展保護就好;用得少,自然就消亡得快。

學校教學只用普通話,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進入學校就接軌,於是從學話期就教孩子講普通話了;
學校裡不講粵語的老師越來越多,只會講普通話的小朋友越來越多,小朋友不愛說粵語了,回家跟家人也不說粵語的比比皆是;
網路文化影響之下,粵語使用規範越來越混亂,粵語節目中也經常能聽到「給力」(粵語發音)這種彆扭的詞彙。

全賴香港文化的浸淫,纔讓粵人對粵語保有自豪感和親切感。但總的來說,粵語發展(或者保護)堪憂。


整個珠三角地區我說不了,但我家的情況倒是可以說說:目前住在廣府郊區。家中五口,奶奶,爸媽,我和四歲的弟弟。家裡通用粵語。
我奶奶能聽懂部分普通話,能說一點點粵普(老人家口音自行想像);
我媽江西人,能流利使用江西話、粵語、普通話,普通話的話帶點江西口音(是的我媽就是這麼厲害);
我爸,恩,會說普通話,口音介乎與我和我奶奶之間;
自己的話是粵普無障礙切換,但很多帶有韻味的粵語熟語我不懂也不會用,這個十分可惜,以及有時候講話帶成語或詩的時候要切換普通話;
最後是我弟,剛過四歲生日,我媽在他開始學說話不久以幼兒園要說普通話為由只教他普通話,導致現在我弟只能聽懂粵語而不會說,會的那些還是我這倆月在家逼他學的,不過現在我爸媽日常生活中也只跟他說粵語並且要求他講粵語,相信不久之後還是能調回來的,畢竟環境擺在這裡。(個人覺得小孩子說方言很有生活氣息)

再說學校,小學是在某村小上的,班上同學百分之九十八都是本地人,大部分會說粵語,只有少數外省的幾個不會,初中的話情況差不多,到高中後班上的外地同學增加,大概有百分之三十不會說或者不想說粵語的。同學平時交流的話大部分是粵語,如果有不說粵語的自動切換普通話。現在郊區小地方外省人士也逐漸多了起來,普通話出現的頻率也增多了,放學時間小區底下哇啦哇啦叫的大多是是普通話,前幾天偶爾聽到一對兄妹講的是粵語簡直感動哭。(郊區的粵語情況應該比市區好點)

出了學校,粵語在這小地方里還是妥妥的佔優勢,不信的話菜市場轉兩圈。

題外話:本人對「廣州話」一詞十分之反感,說粵語的不止廣州這麼一個市,還有中山、韶關、東莞等等等等!

又:答主生於粵北地區,兒時隨父母遷至廣府, 也正因如此對「廣州話」一詞反感。據同學所說我粵語的部分用詞跟純廣府人略有差別,但廣州各個地方其實也都帶點口音。

妥匿,個人信息不想泄露~


未必準確,但是可以參考!


我是佛山三水人,13年高三到廣州畫室畫畫,同宿舍4個廣州本地人,2個不會說粵語,其中一個連聽都聽不懂.畫室其他同學更甚,潮汕的深圳的沒一個會說,湛江茂名粵西那邊的一半一半。
上大學後更不用說,不看gps我都不確定我是在廣州,身邊全是說普通話的,街邊吃的全是什麼隆江豬腳飯,柳州螺螄粉,重慶麵館,木桶飯之類的.(沙縣蘭州的就不用說了)但是想早碗雲吞面,對不起,沒有…
現在的學校怎麼教我不知道啦,反正我上大學之前,老師上課基本上除了朗讀,都是用粵語的。但是我現在和我的弟弟們聊nba,說「高比」「詹士」「居里」「艾榮」等,他們會有時不知我說的是誰…
別的不說,以前我們看珠江台是全粵語節目的,現在一大堆普通話節目就不說了,連解說恆大,宏遠的比賽都是用普通話!!其他的例如公共台,現在除了「dv現場」還有粵語節目?
廣東這邊是可以收到本港台翡翠台,但是現在還有人看?我其他台全是高清信號,一轉過去就他媽各種變形圖像,說是AV畫質都是侮辱了AV,現在AV都各種1080藍光無損了好嗎!還有就是我小時候半夜偷偷爬起來看翡翠台本港台播鋼煉,播海賊王火影什麼的,每次都是播到要打了就插《三水新聞》,還他媽是普通話版的,這是我心中永遠的痛o(▼皿▼メ;)o


單純吐槽所謂古代粵語區有文人墨客用粵語學詩作文的傳統,因而形成了如今粵語可以直接操作書面語的局面。這個現象描述的沒錯,因為粵語區也許從來就那麼特殊(直接用方言操作書面語)。

但如果這麼描述是為了暗示:這是古人的一般做法(古人「都用」方言操作書面語),如今只在粵語區完整保存下來,而在其他地區喪失了。那麼這個描述就具有誤導性。因為古人讀書是非常注重使用正音,盡量避免方音的。各方言區,尤其是文教興盛的區域,平常講話是一套音,讀書時會用另一套模仿「正音」的「讀書音」。這正是「正音」傳統長期以來對方言區讀書人施加影響的痕迹。與江浙、江西、安徽、福建等省鼎盛的文風相比,兩廣自古荒傖不文,故而無所顧忌,不主故常,率爾開卷,輒用鄉談,習以為常,恬不為怪。

粵語用方言念書,的確可以是當地的傳統,但從整個中國的文化傳統來看,恰恰是反傳統的。


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廣州、深圳 、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門、肇慶共9個城市。

我是一個廣州郊區的學生吧,以我的經歷來說,廣州越是中心的地方,粵語越純,基本上廣州在生活上(非工作)都是用粵語,工作上也很大部分用粵語。

我身邊的佛山、東莞的同學也是說粵語的。中山、惠州、江門、肇慶應該是講他們的獨特的語言。例如惠州多數是講客家話。

然後普通話普及較廣的就是深圳和珠海吧,大概是由於外來人員比較多。

總結:1、廣州、佛山、東莞等相信以後還是繼續使用粵語為主
2、以我身邊為例子,80後的人用普通話交流沒問題,不過會有廣式普通話的情況


在廣東土生土長,讀了十多年書,現在高二,父親一邊是廣東人,講粵語,母親一邊是江蘇人,講普通話。

1.我們這一代,在學校裡面的教學都是用普通話的,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大部分是普通話,因此基本上從我這一代10年之內在學校讀書的普通話都說得很溜的,至少是比較正常的普通話,電視里說那種,所以和全國各地所有說普通話的人交流都么有障礙。但是現在學校里挺多人不會說粵語了...但聽懂是沒問題的。

2.我父輩這一代,這個要看教育情況,一般廣東本地人來說的話,教育程度越高的,講的普通話就越好,但也並非絕對,如果家裡面有講普通話的親戚的話也會有助於提升。聽懂普通話對大部分人來說都不是問題,但說出來的話也可以勉強說,就是比較彆扭,有粵語音,有時候有些詞會說錯,變成混合了普通話和粵語的詞。

3.我爺爺輩這一代,其實要求他們說普通話基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我爺爺這一代的廣東本地人受到的整個教育都是基於粵語的,他們學習母語的時期甚至普通話都還沒有確定,因此只能是說有一部分好學的爺爺輩會說,一部分人能聽懂,但也比較含糊。

至於上面提到的電視台的問題,之前不是有過很激烈的討論嘛
這邊可以接收到本港翡翠台,因此很多人會通過看這兩個台來學習到粵語,但其實現在粵語的電視台不多了...普通話的台完全是主流
本土的節目倒是有一些情景喜劇,比如《七十二家房客》《外地媳婦本地郎》這樣的節目是講粵語的,其他都是普通話了。
多說兩句...其實電視上的普通話電視節目的發音其實害人不淺,很多詞的發音完全亂來的...


在我小學的時候,學校里老師都有不會說普通話的,那時候上課沒有強制規定使用普通話,同學之間沒特殊情況一般說粵語。初中情況也類似,但是班上外地的同學比小學多,所以在跟他們交流時會照顧到說普通話。後來,高中的時候學校的老師大部分都不是本地人,無論上下課都是說普通話,而且教育局也規定老師上課只能說普通話,可是同學之間還是粵語為主流...我們這一輩,自小受香港文化影響,看的電視台聽的歌曲廣播甚至某些書籍都是以粵語為主,我覺得這並不會影響我用普通話與別人交流...
說到現況,身邊現在還在上幼兒園的親戚小孩子,確實對於粵語越來越陌生。首先,現在幼兒園教的都是普通話,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也是普通話,有親戚小孩子反映不說普通話會被批評。其次,小孩子習慣普通話之後,回家常常也說起普通話,現在的年輕家長出於對孩子學業上的幫助,也會遷就小孩子在家說普通話。(不像我以前小時候,我爸媽普通話確實是說不好,所以我從來不會在家說普通話)所以最後,現在身邊很多小孩子確實是不願意說,甚至是不會說粵語了。
其實這真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


我的廣州表妹(我不是廣州人,粵北,也是說白話,但口音略有不同)喜歡說普通話,喜歡看國產劇,喜歡芒果台。。。

這在我看來簡直不可想像,我小時候在農村,看的是珠江台,裡面播的全是後來成為經典的港劇,錄像機時代看的是周星馳周潤發成龍。。。音樂上聽的全是粵語歌,頒獎典禮看港台的十大中文,tvb的十大勁歌金曲,商台叱咤樂壇,新城勁爆。。。後來搬到城鎮,直接看是翡翠亞視,內容還是上面的那些。以前一看到普通話的電視台,直接就是按遙控轉檯,完全不習慣用普通話的節目和電視劇,所以到現在都無法理解年三十幾億人在一起看春晚這種惡趣味。也無法理解趙本山的小品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因為對我來說,黃子華棟篤笑才過癮。當然也造成了我到現在說普通話,很多字音都說不準,所以如果用普通話,有時連充分表達自己都有困難。即使現在打字,雖然打出來的不是粵語,但心裡默讀的聲音卻依然是白話。

所以,要說趨勢,我相信未來普通話會佔據絕對的優勢,假如居然不是統一的話。粵語或許會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堅持,但終究會式微。你或許要在很偶然的情況下,在一些很深的巷子里找人迷路時,才聽到有人吼出那麼一兩句,隱約猜得大意是呼叫小孩回家吃飯,但當你豎起耳朵想再聽真點時,聲音卻已經消散在彎曲分岔的小巷裡了。

我的態度是,只要不是政策干預,一種語言,或者說方言,如果因為經濟文化發展等自然原因,將要消亡,那就消亡吧。因為那表示人們已經不需要它,人工發起什麼什麼行動去倡議維持,只是苟延殘喘,沒有任何意義。但我自己來說,將來若有孩子的話,我希望他(她)講普通話的時候,也能學好粵語,至少和我說話時,我會感到親切些吧。


小孩子是不會說普通話的,在入學前。基本上入學的小孩都會用普通話跟我溝通。
上了歲數的老人,普通話也不是很流利,但是都是會說。
公安局,人社局,市政府等國家機關,由於公務員基本都是廣東人,所以都是用廣東話交流。包括廣東省長黃華華他們都是用廣東話溝通。
廣東的本地電視 tvs1到tvs6 包括廣東體育,都是用廣東話。包括廣告也基本上都播放粵語版。


廣東這個地方我知道的不僅有粵語,還有潮汕話和客家話。粵語的影響力最大,所以說潮汕和客家話的人有一部分會說粵語。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堅持不說粵語,用普通話跟廣州人溝通的。

粵語跟普通話對抗的還是挺成功的,相對於其他語言來說。比如,在部分服務行業如商場導購,菜市場賣菜,會粵語是最基本的。

大抵如此


我想了想還是補充下吧,評論有人非要扯上講粵語的優越感來。我就不懂了,我們只是單純的覺得自己的母語很好很diao啊,怎麼就被刺激到了呢?每個人都會說自己的家鄉話啊,也會覺得自己家鄉話很好啊,為什麼就廣東人覺得廣東話好會被說成有優越感?!!!這能不能算地域黑了?!!
-----
廣府人當然講粵語
粵語可不單單是方言了,而是聯合國承認的一門語言,高中英語學過啦Cantonese
在溫哥華會粵語基本在本地華人圈子裡混好了
在外留學的小夥伴也基本分為「華人圈」和「粵語圈」
粵語還是很屌的


我只是亂入的,畢竟我沒什文化
強勢這個詞我認同,局限於題主所謂的廣府話(姑且認為這是廣州話)受到了政府以及廣州人民的保護程度。廣東有自己的地方電視台,是粵語播報。廣東的公共交通播報站點,粵語,英語,普通話(具體順序不清楚)。單是這兩點就足以證明粵語在當地的受保護程度。

非常值得說明的一點是,廣東至少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個,你講粵語,不管你講的好不好,那我廣東人也跟你講粵語。你講普通話,就算我的普通話爛到你根本聽不懂,我也跟你講普通話。所以從這個方面,強勢我又是不認同的。

會粵語真的非常值得驕傲啊,感覺像是掌握了一門了不起的語言技能呢。粵語的使用度非常廣泛,中國就包括了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國外像新加坡之類的粵語也是通用語言。像是我之前去美國,去澳洲那些國家玩,從機場免稅店的導購,到市區商場,到路邊餐廳,到哪裡都好。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反正我是都碰到廣東人了,或者是會說粵語的中國人。基本都不用說英語呢。

身為廣州人,我真的非常驕傲啊。當然了,這可能是每個地方的人都有的一種自豪感。我當然要把我大廣東的語言發揚光大,一直流傳啦。其實不止廣東,每個地方的人都應該注重學習普通話的同時掌握地方方言。


可以說粵語在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有些尷尬。
廣東人普遍的普通話水平應該是全國最差的。說實話,在外省的時候,幾乎一張口就暴露廣東籍的身份其實真的挺丟人的。林夕在《其實我很快樂》中寫到,我們常常覺得人家說粵語不標準很山,殊不知自己說普通話不標準也一樣會讓人看不起。不止一位我接觸過的語文老師表示說,來自母語的語感幾乎是廣東學生寫作的最大障礙。

很多粵語俗語正在失傳。跟婆婆輩的長輩一起,他們說得很溜的俗語,95後表示聽不懂,甚至連父母輩的人理解起來也頗費力。雖說每聽一個都在當時很用力地記了,甚至恨不得拿筆記本記下來,可是還是感覺太多飽含濃郁傳統粵味的在離我們遠去。這實在令人惋惜、令人痛心卻也無能為力。
作為95後,小學時代已經離我有點距離了,記得當時在家裡爸媽總是為我各種奇葩粵語發音正音,比方說「牛」「同桌」「松子」就是我當時的梗。再看看現在的蛋蛋後,據說情況更糟糕了。有些小學生幾乎不能用粵語流利地說一段話,粵語表達卡殼了還得普通話補上。


什麼叫做廣府話很強勢?
你自己不說家鄉語言跟廣東人說廣東話有毛關係


強勢個屁哦 差到死 小孩子都是一口純正的普通話 毫無口音 毫無特點 聽起來很生硬
還有 這只是我的親身經歷 熊孩子大多數都是講普通話的~但並不排除說普通話的孩子裡邊是有大部分不熊的 但我每次坐地鐵聽到吵死人的聲音基本就是說著普通話的熊孩子了


自吃奶時起,聽的就是粵語,自會說話起,說的就是粵語。所以順其自然,說的就是粵語。植根的語言、植根的文化、植根的傳承。天生的。


不會說粵語的朋友來廣州絕對不用擔心語言的問題,因為大部分說粵語的人對粵普兩種語言的切換能力都很好,你說粵語,大家也會對你說粵語,你說普通話,大家也自然對你說普通話。
我們辦公室開部門會議以上的一定有普通話,如果幾個人的會議,大家都廣東人,一定是說廣東話。
昨天去考科目一,有個教練在大家面前說注意事項,40多的大叔,說著超級蹩腳的普通話,我聽著好累,但是也佩服啊,因為他尊重照顧所有人。
反倒是有很多其他省份的朋友,你們不要吐槽我們的廣東音就是了 ,尤其是40多歲的本土廣州人,很多的普通話確實說著困難的。


推薦閱讀:

「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是否存在語病?
蛤蟆為什麼是「蟲」旁?
黑格爾說漢語不宜思辨的理由是什麼?
明明是「孫悟(wù)空」卻為什麼大多被念成「孫 wǔ 空」?
為何簡潔的文言文被音節和字元較多的白話文取代?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廣東省 | 漢語 | 普通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