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的今天,你會如何看待王朔的《我看金庸》?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10年過去,依然如是,我們看看1999年王朔怎麼看金庸的:

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情節重複,行文口羅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干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擋橫兒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個推動著。

我認為金庸很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於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

武俠小說本來就是通俗文學,就金庸的影響力而言在武俠中首屈一指,夠得上武俠之代表,稱得上四大之列,談得上是社會現象。其實紅樓夢當時也就是個手抄本,通俗和經典本來就無矛盾可言。王朔出文集那時,也曾京城紙貴過,銷量比同時出的《追憶似水年華》好的多了,王朔那時也算一小俗,然而只火了一陣子,都還夠不上「四大俗」之列呢。(咱就是個俗人)

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為什麼是童話?看武俠和看言情一樣,是對感情(豪情和愛情)的宣洩。因為它們虛構了一個尚武的奇情世界,充滿了俠義恩仇和英雄主義。王朔說是歪曲了中國人的形象也是無可厚非,王朔在文藝評論中不當的引入了政治話語很不上道,同時也說明了他本人不愛看童話。(他早已經過了青春期了)

然而金庸對社會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在群眾中的生命力遠大於王朔,至少已三四十年不褪色,而且很可能持續下去。他的小說,對於沒看過24史,少看了些經史子集的朋友,可以提高他們的品味,增加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潛移默化地對青年加強愛國主義和全民族團結的教育,這是十分有益的,和我國主流媒體的立場也是一致的,所以不缺人叫好。

至於文學上的地位,我不敢妄言。金庸小說是類型小說,只能放在類型小說的價值體系裡面評價,王朔說的很多缺點,有些是類型小說的構成要素,無法避免。不信可以看看中國十年來網路文學的迅猛發展,王朔為何不分析一下版稅上億的唐家三少的《斗羅大陸》?

王朔和金庸相比更貼近主流一些。但金庸的作品對傳統的章回小說和武俠小說無疑是個前所未有的突破,把連載的通俗小說寫到這份上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然而王朔是個不懂武俠小說的人,而且文藝理論水平並不高,因此任何一個金庸的書迷都會找出王朔該文中各種槽點。

金大俠當年慨然回擊過,妙趣橫生,在此摘錄:

一、王朔先生髮表在《中國青年報》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對我小說的第一篇猛烈攻擊。我第一個反應是佛家的教導:必須「八風不動」,佛家的所謂「八風」,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一共八件事,順利成功是利, 失敗是衰,別人背後誹謗是毀、背後讚美是譽,當面讚美是稱,當面詈罵攻擊是譏,痛苦是苦,快樂是樂。佛家教導說,應當修養到遇八風中任何一風時情緒都不為所動......

二、「四大俗」之稱,聞之深自慚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龍先生、瓊瑤女士,我都認識,不意居然與之並列。不稱之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筆下留情。

四、王朔先生說他買了一部七冊的《天龍八部》,只看了一冊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灣版和內地三聯書店版的《 天龍八部》都只有五冊本一種,不知他買的七冊本是什麼地方出版的。

然而金大俠大可不必和王朔較真的,因為那反而成全了他:

07年王朔作客《可凡傾聽》,再提起金庸,說:

「怎麼你了,你就八風不動了,說明你還是動了,要不怎麼感覺到風來了」,「我拔旗子,擒賊先擒王,誰也別冒充宗師,不允許,板磚伺候,冒充大師就啐你,因為你不是完人。」

這真是現實版的《我是流氓我怕誰》。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說過:「人們對一個作家的評價,需要100年才能達成一致。你必須先等他的那些有影響力的朋友死了,然後再等他的追隨者都死了,才能對他有一個公正的評價。」

對我自身而言,金庸筆下的「喬峰」讓我明白了男人的「義」,「令狐沖」讓我知道了什麼是「豪爽」,「趙敏」的腳踝被摸開啟了我的情竇,「段譽」教會了我「痴與專」的重要,「楊過」讓我相信了要堅持做獨特的自己,更美妙的是每次閱讀時心境進入小說世界的夢幻體驗。

世界在變,而俠義的精神不會變——這就是持續的生命力。

我想,過一百年我還是會感謝兒時結識了金大俠和他筆下繽紛的武俠世界,而即便是那個垂垂老矣的時候,我依然不知道,也不會關心——王朔丫是誰。


答題不易,請關注小編

這裡有頭條上最好看的武俠小說連載


朔爺作為資深的社會玩家,從一文不名走到今天確實不易。當年發表在主流媒體的幾篇小說曾經引起這個社會的震動,也引起軒然大波,從此王朔紅了,也從此成為是非纏繞的話題人物。王朔曾經怒懟媒體,近乎罵街,然而人們並不覺得有什麼錯,因為那些八卦媒體的節操路人皆知。但是懟到金大俠,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議論和不平。包括同樣作為一個金粉的我這樣的偽文學青年,也覺得朔爺的某些觀點有失公允。

和很多越老越平和圓滑的人不同,朔爺年紀越長反而言辭越激烈。豈非咄咄怪事?

首先,朔爺為什麼喜歡放炮?我覺得首先是這個世界確實有很多值得噴的人和事。朔爺生平信奉不裝哲學,但是也夾雜著玩世不恭和對生活的狡黠和變通。從出道以來他就遭到主流的抨擊和持續的批評,但是其天才的文學力量又使其擁有了一眾粉絲的支持。所以朔爺自信,但又自我保護意識很強,這種自我保護意識的逐漸加強和對不公待遇的憤怒又造成了對外界的火力全開而造成誤傷。在王朔看來,即使貴為大師,也別裝。而且,他根本不覺得近現代中國文壇存在什麼大師,當然,他是拿曹雪芹做標準衡量的。金庸就是他眼裡不應該稱為大師的大師,連帶他的作品也必然遭到王朔的唾棄和不屑。我覺得,在這裡,是不是文人相輕的傳統文化起了一點點作用呢?

此外,還不得不分析一下地域因素。周立波曾經說過,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沒法比,吃大蒜是香了自己臭了別人,喝咖啡是苦了自己把清香留給別人。這應該被看做江浙代表的南方人和北京代表的北方人天然的隔閡和嫌隙。王朔是地道的北京人,金庸是才氣縱橫的江南才子。也許在王朔眼裡,你端著咖啡就是脫離了普通大眾,我嚼著大蒜卻是在品嘗生活滋味。嗯,忽然想起立波和本山德綱也很難尿到一個壺裡去。其實是中國太大,放在歐洲,就跟法國人嫌棄英國人土老帽一個樣。

實事求是的說,作為兩位大師的擁躉者,我覺得朔爺對金的看法還是有些偏見的成分。武俠文化就是製造一個成人的夢,這不可以么?這個世界不能沒有批判者,不然他不會變得更好,同時這世界也需要歌頌者和造夢者,給人們一點信念和追求的勇氣。


從一個讀者的觀點說說看。

年少時,喜歡看金庸。也曾看過純文學,喜歡卡夫卡,契訶夫,國內作家喜歡郁達夫,端木蕻良(現代作家,中學時喜歡他的短篇《鵰鶚堡》),但是基本看不明白,基本屬於裝X,在女生跟前炫耀,多年後也記不住內容。從可讀性來看,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入門低,可讀性強,對於缺乏民族文化和文學基礎的初級讀者來說,非常適合。

讀金庸小說最後一本是天龍八部,高二時。十年後,已經參加工作5年,對於人生和文學有不一樣的認識。喜歡看川端康成(雪國,睡美人),春上春樹,國內作家喜歡看巴金,路遙,史鐵生。他們給我帶來對於人生的思考,更真實,更深刻,這是金庸小說,不具備的。相比較他們,金庸小說經不起推敲與考證,情節雖奇,卻難和情理,人物雖多,卻不免簡單。當然,這段時間工作忙,讀書的時間很少。

近兩年,又重新讀金庸,主要是看新修訂的版本,忽然又感興趣了,網上又找來了連載版看,說實在話,連載版更不連貫,如天龍八部里的三善四惡,周芷若傳位張無忌等,新修版則過於偏向佛家說教。但是,仍從中收穫很多。對於金庸小說有了新的認識,不再著眼於情節和武功,看點更多了。看笑傲江湖的江湖紛爭,感慨於職場複雜,學會鬥智斗勇,看天龍八部,不再執拗於民族偏見,學會包容不同意見。每每面臨不公時,看狄雲學會釋然,學會堅忍。

也曾看過王朔的小說,看上去很美,動物兇猛。對於人生的看法很深刻,也很有獨到見解。對於王朔金庸,我的看法是,領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文學裡的純文學與通俗文學,如同球類運動中的籃球與足球,不能拿科比對戰羅納爾多。王朔的小說在純文學裡,只能算一流,算不上拔尖,更夠不上大師,金庸在通俗文學領域,確是宗師。

最後說一下,讀書習文,有收穫就好,魚翅燕窩再好,也不能天天吃,包子饅頭扛餓,吃多了也想開開葷。背出師表,看到了鞠躬盡瘁,背陳情表,懂得了烏鳥私情。沒必要非得一比高下。


八方吹不動,一屁過江來。從來文人總相笑,以為己有才!不過找亮點,炒作賣酸菜。不然世上誰知曉,老子何門派?一首詞道罷,什麼都說明白了。不過意猶未盡,啰嗦之人總想多說幾句。十年前王朔趁著名聲大噪想找些人來懟,可找什麼人呢?總不能找些無名之輩來懟吧?他搜腸刮肚猛然想到了當時紅遍大陸港澳台的四大天王、瓊瑤、金庸等,他們個個比之他的名氣大的不知多少。王朔不過寫了幾部小說拍成了電視,著實紅了幾年。不過也就是文學藝術影視圈內,和四大天王、瓊瑤、金庸他們的名氣深入到街頭巷尾山溝農村的普通百姓家比,王朔直到現在其實人早把他忘了。今日不提,九零後也沒幾人知曉,提了也是沒幾人了解。所以他借著當時的名氣信口開河胡言亂語譏諷他們。沒想他們理也不理他,只有金庸大俠人老火旺,中了他的奸計,跟他懟了一場。於是就有了當時轟動全國的開撕大戲。八方吹不動,一屁過江來就是他們論戰的名句。用力懟,終於有大俠接招,金庸來個降龍十八掌打得王朔口吐鮮血,幾乎暈了過去、、、、、、須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王朔也許經歷那場大戰還未緩過氣來,如今可能正在閉關修鍊,遲早還想想出一招化解降龍十八掌的絕招,一雪前恥、、、、、、


先說說金庸,金庸的小說為武俠類通俗文學,擁有的讀者世界各地,成千累萬。可以這樣講,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讀過金庸小說的人。金庸先生的作品,被譽為「成年人的童話」,給眾多的讀者帶來了閱讀上的享受。再來說說王朔,王朔的小說,本人沒讀過,記憶中王朔的作品被拍成過影視,最讓人難忘的是九十年代初的電視連續劇《渴望》,曾經感動了當時的國人。若說藝木上的造詣,對這二人,不予置評。但若說到閱讀量和擁有的讀者,我想金庸先生的作品是不容置疑的。再說到做人的態度,金庸先生也肯定比王朔強。記得九十年代末期,王朔寫不出作品了,就以魯迅先生為靶子,開罵魯迅,在當時的文化界被眾人怒斥。試想,連魯迅都敢開罵的人,拿金庸來洗涮,就太正常不過了,對於王朔這樣的人,最好是別去搭理,他罵誰說誰,權當鄰家小狗叫了幾聲罷了!


所謂曲高和寡,不少真正好的文學作品只有有了一定文學基礎和社會閱歷才能完全看懂。

而最好的作品卻屬於層層剝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大眾而可深挖,比如紅樓夢,大眾完全可看成父母包辦婚姻來看。

所以所謂紅遍華人世界的作品也許僅僅是因為小學生就能看懂,其中的道理相對簡單而已。

簡單舉個例子,比如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如果現實中確實有這麼一個人,根本就無法與人相處,所謂快意恩仇,不過是根本不懂得交流,一言不合就開打而已,不然的話阿朱怎麼會死?還有洪七公,說殺的人都是惡人,你有什麼資格說別人是惡人,估計冤死的少不了,不過是自吹自擂罷了,就扯上大俠了。關鍵是裘千仞聽到這些以後羞愧地自殺,你見過哪個惡人不是因為價值觀扭曲,而是一時糊塗?更覺得可笑。

那些完全靠彼此誤會不解除推動情節發展的小說大抵如此,主角白痴而已。

之所以這麼流行,是因為這些所謂正面人物有如此多的社會基礎,現在所謂不理智的噴子不就是這種人嗎?


王老闆和金先生的小說,在下皆用不到3天時間通讀全文。

如此一說,倘若有觀者,必加鄙視:小兒,王老闆(金先生)作品天上難尋,地上難覓,必細讀方可品其精華。你這廝卻囫圇下去,讀者二字,您配嗎?

當然,我這種吞棗讀者,是廣大讀者的真實寫照。作為通俗小說的作者,就是為了迎合大家口味去寫小說,實現商業的目的。如果能結合點歷史(金先生),貼近時代(王老闆),說明含金量就更高了那麼一丟丟。

說到這裡,就要提到于丹大娘(下簡稱於大娘)。大娘用通俗的話語講了論語,被廣大文化工作者所鄙視,鄙視的原因,大家也基本知道。但是大娘這種通俗的講經典的方式,還是有助於像鄙人這種看不下去經典去理解經典的。畢竟知識不是為了供奉在廟堂,而是要讓更多人知道和應用的。

好,跑題結束,扯回到王老闆和金先生。畢竟王老闆,你寫的東西,也沒有《戰爭與和平》(說實話,文化有限,沒看過,強行搬上來就是找噴)那種所謂的史詩級巨著,那你看人家何必憤青憤中憤老的去和金先生較勁?

寫到這裡,顛三倒四用手機碼了點字,其實就是想對王老闆說,都沒啥史詩巨著,何必噴別人。做好自己,多寫點讓我覺得開心的京城痞子小說,那該多好?

另:王老闆,你要是噴的金先生能重新寫小說,我就腦殘一回,氪金,給你充點Q幣啥的,沒QQ就留下微信和支付寶。


從趣味性來說,金庸小說比王朔的要強很多,金庸小說更有吸引力。金庸對傳統章回小說的回歸在中國引起了廣泛的共鳴。而王朔在新文化運動後,也在探索新的路徑,語言文字受老舍的影響,幾十個字中沒有標點停頓,讀起來彆扭。從故事角度來講,金庸依附歷史又虛構歷史,自主性強,讀起來感覺酣暢淋漓。王朔的故事人物則在歷史的背景中掙扎著適應或沉淪,有很強烈的無奈感。王朔對金庸瓊瑤的評價我看過,比較激烈,我肯定不會全盤接受他的論點,但也不能說他講的全錯。金庸和王朔通過作品,都影射了自己對歷史、現實的反思與批判,這方面我比較認同王朔的歷史觀。以作品說話,金庸在小說暢消度、創造衍生影視方面超過王朔n倍;從純文學的角度和對現實的深刻認知上講,王朔可能稍勝一籌。


王朔說的有道理,雖然方式可能會不被很多人接受,當然內容還會異於很多人的觀點,估計又要被罵了。

王朔先生對金先生(查良鏞)作品的評價是有依據的,也算是客觀,金先生也有成長的過程與經歷,誰都不是神仙,文學創作大多數著名作家也都是一步步成熟的,不過很多讀者因為金先生讀物通俗易懂符合當代通俗價值觀,被很讀者自己認可,所以很多人都會容不得別人說金庸不好,這彷彿在實際中是變相拉低了他們的認知高度一樣,其實大可不必,王朔所評連金先生自己也沒有說什麼,而且專業所致金先生自己應該也會感到受益。至於王朔的說話方式,業內都早已習慣,並無惡意為多,相信憑藉金先生的閱歷也會欣然之。而王朔也不需要蹭誰的熱度,大家簡單一點;大家要有胸懷接納意見!

有見不得別人發表意見的功夫,不如真的好好讀讀金先生的文章(作為晚輩在下被吸引,每部至少細讀三遍),作為覺得王朔有問題的,也不如去讀讀王先生的文章,其實能感覺到寫作的敏銳和作者內心的柔弱,細膩的對待自己要發表的言論,認真思考後冷靜表達觀點,多讀書,不偏見,最後收益的還是自己!


王朔的認知有局限性。當然了,是人都有局限性。但王朔這種人既然已經成名,就應該一日三省,避免自身局限性帶來的認知誤區,更不應該拿這個試圖影響大眾或者無意中傳遞給大眾錯誤的結論。

百年後,金庸還是金庸,會有更多人領略到他書中宣揚的傳統文化。

而王朔,決計是成不了氣候的。雖然王蒙說過王朔是「微言大義」,也被很多人推崇,我也曾特別喜歡他的一些小說。但其終究是文化不高,格局太低。這就是為什麼王小波去世了,卻仍被時時念想,作品不斷再版的原因。王朔則相反。


推薦閱讀:

王朔是否已經江郎才盡?
《陽光燦爛的日子》好在哪?
王朔和伍迪艾倫有什麼共同點?
如何評價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這本書?
誰能給90後解釋下93年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過把癮》的「里程碑意義」?

TAG:金庸 | 王朔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