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汝官哥鈞定五大窯有什麼異同?


噠噠噠,我來啦~今天終於閑了,我就喜歡這種冷門的。
哎呀這種問題在知乎只有7個人關注,古玩這品類在年輕群體中不太樂觀啊~
以下海圖預警,手機黨迴避。

在我們說五大名窯前,先說一說傳說中的

  • 柴窯

柴窯是什麼呢?
當年五代的時候,有個很作的皇帝周世宗,名叫柴榮。一天,剛剛下過雨,天空一碧如洗,萬里清明。周世宗一看這顏色甚好!就叫來給燒窯官。對他說:「這下過雨後天空的顏色老子很喜歡,你速速給老子做一個來!做不來的話給你咔嚓了!」(雨過天晴雲破色,者般顏色做將來。)

那官員惶惶恐恐地琢磨了很久,據說最終終於給這作死的燒了過來。至今都不知道長什麼樣子,所以只能給個汝窯的青瓷給大家看個感覺。大概長這樣:

(這個是水仙盆,不是貓食盆哦~)

比較接近哈,肯定要比這個通透清雅。
歐陽修曾經這樣形容柴窯: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彷彿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

連歐陽修都說不可奪得了,揀著碎片都當個寶貝,可見它的珍貴。

為什麼要先說柴窯呢?
因為汝官哥鈞定五大窯裡面,最接近柴窯的,就是

  • 汝窯

(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汝窯,是北宋晚期產於汝州境內的瓷器,今天的河南一帶。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論》里這樣說:「汝窯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媚,薄甚亦難得。」
其他我相信大家都看得懂,土潤滋媚,什麼意思呢?大概就是整個瓷器表現出很潤澤的感覺,就像上面刷了層油。個人理解啊,我也不知道準確不準切。
汝窯以青瓷聞名於世,是僅次於柴窯的存在,位五大名窯之首,台北故宮21件,北京故宮17,上博8,英國7,其餘大概10餘件,世稀之珍,基本現在市場上的汝窯都是假貨。

  • 官窯

其實凡是國家官方窯口生產出的瓷器,都是官窯。北宋官窯在開封,南宋在杭郊一代,北宋時期的官窯是這樣的: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 官窯粉青花觚 )

它有個很大的特徵,就是紫口鐵足,口部釉薄。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它的口部呈現一種紫色的質感,底部無釉,可以看得見胎色。口部釉很薄,這個瓷器展現一個沉穩端莊的感覺,展現皇家的權威。

  • 哥窯

哥窯是五大窯裡面唯一命名比較怪的。因為北宋一對兄弟開掛似地,燒的一手好瓷器。哥哥的窯口叫做哥窯,弟弟的窯口呢,可不叫弟窯,叫做龍泉青瓷。這裡不多贅述。
哥窯長這樣: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 海棠式盆)

對了我忘記說,瓶子上的裂紋行話里叫做開片,汝窯的開片很小,就像蟹爪抓過的痕迹,哥窯開片比較大,釉面光澤如膚之汗,紋理是金色,行話叫做金絲鐵線。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瓷器表面很光澤,行話叫做寶光,瓷器燒出來後,火氣消掉了會呈現一種特有的光澤,時間越久光澤越好。如膚之汗就說像是人流過汗一樣。
這個我曾經有幸摸過一回,滑膩膩的感覺有層油,但手卻是很乾燥的,很神奇。
金絲鐵線顧名思義,結合圖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插一句關於開片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尤其是內開片。也就是大家說的冰裂紋。
這玩意看起來是裂的,但摸上去是完全光滑的沒有一點割手的感覺,因為開片在裡面,外面一層透明的釉包裹著,近看會看得出,反正就是很神奇。

  • 鈞窯

鈞窯其實其實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顧名思義就是官方和民間的鈞窯。鈞窯其實創始於唐,興於宋,色彩華麗奪目,閃瞎汪眼。順帶一提,這個窯口是最容易出窯變的。如果大家不知道什麼是窯變,我可以在後面解釋,但如果這個答案沒有人贊我就不浪費時間寫了。(沒錯我就是以此騙贊你打我啊~)

(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

它的特點嘛,蚯蚓走泥紋。什麼意思呢?很簡單,就和蚯蚓在泥地理穿梭的那種感覺。(打了個寒顫,軟體動物接受無能)
順帶一說,如果鈞窯呈現一色紅更是世間無雙,宋代整個審美以文人清雅為主,能出這麼一個瑰麗的實在難得,如圖感受下:

價值連城,快來隨我獻上膝蓋。

  • 定窯

終於寫到最後一個啦!High five! []~( ̄▽ ̄)~* 
定窯是五大窯裡面為一個純民間燒造的窯口。創於唐代定州,今天的河北一代,興於北宋。
特點是薄地有光,潤澤如玉。
意思就是它的胎很薄,有寶光,質地就像玉一樣。我在南京念書的時候去南博,有個定窯的蓮口碗,薄的跟紙一樣,很像玉做的,電筒的光打上去有類似透明感,很漂亮。可惜我找不到照片了不然可以給大家看看。

(上海博物館藏 定窯白瓷枕)

定窯是唯一一個五大瓷器中以白瓷著稱的。偶爾還會有墜釉的現象,行話叫做油滴,我沒找到白瓷的油滴,等以後找到再貼上。


油滴也是窯變的一種哦~我就是不告訴你窯變是什麼啦啦啦啦~


------------------------------------------第一次修改的分割線--------------------------------------------------

經知友們提點,說我圖配的不對,我把圖全改了一遍。謝謝指正!不過語氣請不要那麼嚴苛好咩,我很玻璃心的T^T

-----------------------------------------9.29.更新---------------------------------------------------

我按約定來更新啦~點贊的各位真的謝謝了,才疏學淺不勝惶恐。

窯變
窯變是什麼呢?看見評論里有同學已經百科過了。但我覺得說的不太好理解,我用自己的語言再解釋一遍:
製作瓷器的時候,為了製作出不同的釉色,會加入諸如鐵、銅等金屬元素。這些元素在燒造時經過高溫作用,有時會產生化學反應,導致燒出來的瓷器會產生某種色彩的異變。通常這種異變色彩絢麗奪目,就如我上面給出的定窯紅斑碗。
古代人迷信,覺得這種一定是妖物作祟,通常都會砸了以驅除妖物。
所以窯變異常珍貴,一個就價值連城。

油滴的窯變,我記得沒錯的話還有個美名叫做「墜淚」我也不敢肯定還請大家指正。因為這個有點像是蠟燭燒掉時滴下燭油得名。圖片我也給過了,就不再貼了哈~

再次謝謝點贊的諸位。我也是個門外漢不敢稱是懂行的,與君共勉:)

--------------------------------------------------------------------------------------------------------------------

提醒一句:
收藏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什麼把全部家當拿出來買個瓶子之類的蠢事千萬別干,專家打眼的情況多了去了,更何況一個碰運氣的門外漢。別想撿漏的美夢。
而且行內規矩,出了門恕不退還,騙你錢也不違法亂紀,只能由你自認倒霉。

以上五大窯口,不要妄想你能撿著任何一個的漏。你遇見的99.999999……%都是假的。


關於瓷器的故事我可多啦,有興趣我講給你們聽呀~

碎覺去啦,就先寫到這吧~

PS.
由於個人才疏學淺,部分資料經百度百科驗證。你們不會覺得我查百科很low吧~

-----------------------------------------------------update 11.18.--------------------------------------------------------
感謝知友 老潘 指正,奉上黑釉茶盞的窯變圖。
相關資料請戳鏈接:
宋代婺州窯黑釉茶盞淺識(圖)_陶瓷

油滴窯變由於很多朋友質疑,暫刪去,等以後諮詢過再貼出來好了。
再次感謝各位指點。


2016年不能再拖延了!!我來更新一發~

第一次回答這麼高端問題好緊張……應該會拖拖拉拉答很久~求各種訂正答案幫我順利度過考試TAT

先說到底宋代五大窯到底是「柴、汝、官、哥、定」還是「汝、官、哥、定、鈞」。柴窯據說是五代時期後周世宗柴榮創設,窯口應位於河南鄭州(就是被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取代的那個後周~)。除了眾人傳頌的「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1],還有《景德鎮陶錄》中所描述的「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2] 但是不論如何描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柴窯的存在和窯址的位置。近年來有些文章將柴窯與耀州窯聯繫,五代時期耀州窯確實在技術和生產上較唐朝有很大飛躍,但是黃堡的考古發掘至今沒有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一猜想。因為名聲太響但是從來沒有證據,柴窯就被鈞窯取代,而現在所說宋代的五大窯口也就變成了「汝、官、哥、定、鈞」。

汝窯
北宋時期的官窯(當然隨著後續發掘報告的出版,北宋汝窯與南宋官窯,甚至於北宋官窯的討論也日見增多)。現在市面上應該僅存60~70件,具體數目完全忘記了TAT。記憶中的拍賣記錄屈指可數,如1992紐約蘇富比的汝窯小盤和2012年香港蘇富比的汝窯葵花洗。自陳萬里先生開始,無數學者和考古學家投入巨大的精力來追尋汝窯窯址的秘密。終於在2000年對汝窯的中心燒造區有了確定的答案。[3] 汝窯是用木材而不是煤為主要燃料。青瓷是在還原氧氣氛中完成燒造,因此所使用的燃料,窯內溫度,窯內氧氣含量,甚至於加溫和冷卻的速度與時間都會對釉色造成影響。因為是滿釉裹足,汝窯的瓷器都是被置入匣體中由支釘撐起進行燒制的,因此在器物底足也會有支燒的痕迹,一般為均勻分布的橢圓形芝麻粒大小的印記。汝窯在銳角處或有脫釉現象。器物多見開片,但也並不是絕對。有些器形由同代玻璃器皿而來,如紙槌瓶。金口鑲的碗口多為修補器物損傷。 汝窯的露胎處大多為淺灰色,既我們現在常說的"香灰色"。

我們對汝窯最直接的印象應該如下圖一般

圖1. 青瓷碗,北宋後期(十一世紀後半期-十二世紀早期),汝窯,高7cm、口徑17cm,大英博物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大英博物館,倫敦。林柏亭主編,《大觀:北宋汝窯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62[後皆稱 『大觀』]。

圖2. 青瓷碗,北宋後期(十一世紀後半期-十二世紀早期),汝窯,高7cm、口徑17cm,大英博物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大英博物館,倫敦。《大觀》,64。

*是的是的,是高宗皇帝乾隆同志無處不在的題詞~*


--------------------------------------------2016年3月23日更新------------------------------------------

然而,拋開我們對汝窯存在的刻板印象,汝窯不僅僅是天青釉單色瓷,其實具有非常多元化的裝飾手法。因為傳世品中很少有花紋裝飾,只能從窯口發掘報告中尋找例證。汝窯初期的裝飾手法有刻、劃和模印三種,主要的題材有蓮花、牡丹、鹿紋、龍紋、魚紋。[4]

圖3. 清涼寺汝窯址出土初期鏤孔瓷盆內壁鹿紋,北宋,汝窯。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彩版面三一。

圖4. 清涼寺汝窯址出土初期瓷器蓋頂紋飾,北宋,汝窯。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彩版面三三。

汝窯進入成熟期後天青釉成為了主力,裝飾手法以模印為主,蓮花也成為了最常見的紋飾之一。這個時期很多造型也在高麗青瓷中有所展現。

圖5. 清涼寺汝窯址出土成熟期瓷熏爐,北宋,汝窯,高13.6cm、口徑15cm、底徑16cm,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彩版面一六五。

圖5. 清涼寺汝窯址出土成熟期瓷器蓋和熏爐,北宋,汝窯。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彩版面一二七。

還有這次在國博"大象中原"特展看到的汝窯瓶

圖6a. 汝窯天青釉瓷瓶,北宋,汝窯,1987年河南寶豐清涼寺汝窯窯址出土,河南省博物院藏。

圖6b. 汝窯天青釉瓷瓶紋樣。偷老師PPT的圖片TAT找不到來源呢~~

關於汝窯的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小討論,雖然引人入勝卻是我力不能及的問題了。只是拋磚引玉點出幾個話題,歡迎大家提供資料繼續討論~~首當其衝的應該是汝窯的性質,我非常同意汪慶正先生的定義,既:"清涼寺汝窯遺址是一處燒造品種豐富,延續時間較長的民間窯場。它的性質同定窯相似,即在大量生產民用瓷的基礎上,因稍早精良,而被宮廷選中,奉命燒造御用器物——汝官窯。"[5] 關於汝窯】張公巷窯與北宋官窯間的討論也非常有趣。是否使用瑪瑙末如釉燒造,也是一個沒有定數的問題,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這和一般用於釉料的石英砂沒有太大區別,同時瑪瑙中所含的鐵也可幫助著色,加之汝州附近生產瑪瑙,現在依舊留存有古礦洞遺址,汝瓷釉中加入瑪瑙也是有可能的。[6]

請原諒我完全不知道中文腳註的正確格式。。。。跪下謝罪TAT
[1] 許之衡原著、葉喆民譯註,《飲流齋說瓷譯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26。
[2] 蘭浦原著、鄭廷桂增補,《景德鎮陶錄》,卷七,http://zh.wikisource.org/zh/景德鎮陶錄
[3]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址2000年發掘簡報&>,《文物》,2001:11,4-22。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126。
[5] 汪慶正、范冬青,周麗麗,《汝窯的發現》(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27。
[6] 馮先銘著、馮小琦選編,《馮先銘談宋元陶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9。


汝官哥定鈞對的,柴窯一樓講得差不多了。就釉色和燒制工藝補充幾點,器形暫且不提:
汝窯:
老子真的很喜歡汝窯的東西啊,看著就讓心裡很舒服,更不要說摸了,但是老子人窮啊,幾億的東西哪裡摸得起啊。
年紀大了就容易碎碎念,再次進入正題,汝窯,常稱傳世汝窯,因為窯址至今沒有發現。汝窯中傳世汝窯是宮廷用的官窯,而臨汝窯則是民用窯,這裡就不講了。傳世汝窯已知器物不到百件,台北故宮有二十多件,羨慕死人了。北京故宮和大英各有十多件,(北京故宮:大英,我們來談談)。還有很多分散在私人收藏家手裡。
之前 布了個丁有提到芝麻丁,一般瓷器燒造放在匣缽里都是器底支撐站住,這樣就會導致器底無釉,答主語死早不知道此處該如何形容,不過這不重要。你要知道古代工匠智慧超群,這怎麼能難倒他們。所以就有了芝麻釘,採用幾個支點在燒制時支撐器物,這樣就讓器物基本可以上滿釉了。其實芝麻丁不是汝窯最早用的,之前湖南地區五代北宋的岳州窯也用過芝麻釘。汝窯芝麻釘一般為單數,比如三個、五個。橢圓形的盆有六個芝麻釘的。

一般器物底部無釉,圖侵刪

岳州窯芝麻釘,圖侵刪
但是汝窯的芝麻釘比岳州窯小,也算是技術革新了?

汝窯芝麻釘
汝窯大多數釉色偏暗,亮釉是少數。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一般石英差別不大,就是含鐵較高,對汝釉的特殊光澤可能有一定作用,而杜綰《雲林石譜》卷下「汝州石」條也記載:「汝州瑪瑙石出沙上或水中。」所以汝窯的確可能釉中有瑪瑙的存在。不過汝窯窯址沒有找到,別的也都是道聽途說,所以也都只是猜測,並沒有人敢打包票。

官窯:
其實汝窯鈞窯定窯都算官窯,不過這些窯口不僅僅為政府做事,也出產商品瓷。而所謂的官窯是完全為政府服務的窯口。宋代官窯有浙江餘姚越窯、北宋汴京官窯以及南宋杭州修內司還有郊壇下官窯。
一般說的官窯是汴京官窯和修內司官窯或者郊壇下官窯。
汴京官窯的遺址也沒找到,有人覺得在開封市地下六公尺(米)處,對的,不同的書用不同的單位,要分清楚,臣妾真的做不到啊,求知情人士揭開謎底!
官窯有一些釉色跟汝窯還蠻像的,幾年前去北京故宮,汝窯跟官窯放在一起,燈光也不好,反光一塌糊塗,幾乎一模一樣(其實大多數並不是)。官窯也有一些底部也用支釘,不過也有用圈足的。
有人說官窯師承汝窯,有人說官窯就是汝窯,不過這事不靠譜的說法,兩者區別還是蠻大的。

定窯:
定窯還是白瓷居多,也兼燒黑釉、醬色釉、綠釉。白釉裝飾有刻畫劃花印花三種。定窯除了白釉出名以外,還有很出名的大概是從大約北宋開始使用的覆燒(有些地方作「復燒」)工藝。
原來的燒制用匣缽是一個匣缽一樣器物,比較浪費空間,但是定窯用覆燒之後一個匣缽可以裝五個相同器形的器物,節能高效。
覆燒大概是這樣的:

圖侵刪

就是每一個都倒扣著,然後匣缽的壁上會有墊圈。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圈墊圈支持一隻器物。
為什麼要節能:你造原來燒制瓷器要用多少種多大量的燃料嘛?勞民傷財啊簡直!
話說覆燒的確提高了產量,但是碗口無釉是個大事兒啊,官窯都是大佬們在用,劃傷嘴巴都是要掉腦袋的大事兒。這可難不倒聰明勤勞的燒磁工人們。芒口這種工藝就被創造出來了。

圖侵刪

芒口就是口沿處包的或金或銀或銅的圈。白瓷加上金銀銅三種邊都好看的緊有沒有?
然後定窯還有就是刻花劃花好看得緊。印花我還沒有親眼見過,但是古代工匠真的很用心思製作器物(廢話不用心掉腦袋啊!!)

鈞窯:
鈞窯是北方的青瓷(南青北白,北方白瓷多),開創了使用銅的化合物還原作著色劑,甚至有說鈞窯啟發了後來的釉里紅(中國陶瓷史,1982)。鈞窯的紅色燒制是因為燒制時用還原氣氛(降低Fe2O3)來使銅的化合物還原,這和釉里紅的原理是一樣的。而紅色和藍色互相融合,又 呈現出紫色。
個人不是特別喜歡鈞窯的青中帶紅,覺得加上紫口鐵足顏色太重了(其實是因為自己手腳不協調老是摔跤,身上的淤青不就是紅藍紫三色),可是who care對不對。
而紫口鐵足是因為鈞釉非常厚,燒制的時候器口的釉掛不住,燒成後器口的釉較薄,隱隱現出里瓷胎的顏色。鐵足也是因為釉太厚,所以燒制鈞瓷的時候往往器物底部一圈不上釉,以免釉把底部和匣缽粘到一起。

紫口,圖侵刪

鐵足,圖侵刪

鈞窯還有一種特色叫做蚯蚓走泥紋。人懶直接引用書里的了:

中國陶瓷史,1982,P262
這種紋的形成原因是由於釉層在乾燥時或者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部分流入而填補裂罅所形成的。鈞釉的釉層特別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因而出現裂紋和縮釉等現象出現。

蚯蚓走泥紋,圖侵刪

哥窯:
哥窯也是傳世哥窯,就是窯址至今沒有找到的意思。章生一章生二的傳說是在《浙江通志》跟嘉靖四十五年的《七修類稿續編》裡面提到的,但是離哥窯的時代已經蠻久了,可信度大打折扣。
哥窯釉也頗厚,所以很多器物也有紫口鐵足的特點。
至於金絲鐵線,剛才在某個答案的評論裡面看到說是燒造完浸在墨汁當中,我就呵呵了。幾千度的高溫浸在墨汁當中不是立馬會爆掉嘛?冷卻下來再浸那現在為什麼做不出來。
哥窯的金絲鐵線至今仍是個迷,跟龍泉窯的關係也是爭議頗多,所以這塊真的不知道些什麼好,大概就爛尾了吧。。。

放兩張喜歡的圖片能騙到贊嘛?

我們上博的哥窯五足洗,器口有幾點地方沒有釉,可以直接看到黑胎。

這是台北故宮的哥窯海棠式盆

——————————我也是正文分割線—————————————————————————
現在票數第一的那個妹子說的油滴窯變,油滴結晶是黑釉的裝飾,最出名的是建窯,很好看。現在被日本人發揚光大了,咳咳。書里有看到說定窯也有,不過應該也是黑釉的油滴結晶,說是結晶很小,我從沒見過,也沒找到照片。

Reference:
馮, 先銘. (2001). 中國陶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硅酸鹽學會. (1982). 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以上答案涵蓋了大部分要點,但因為知乎畢竟不是雅昌、盛世這樣專業的古玩論壇,答案里還是存在一些疏漏甚至錯誤。大概說幾點吧。


逛古玩論壇的大多都有一個印象,就是在各大高古瓷論壇里總是出現關於「三大難題」及其破解的帖子。這三大難題分別是:柴窯到底是什麼?北宋官窯是什麼?哥窯到底是什麼?

因為這三個窯口迄今為止都沒有發現明確的窯址,而在中國陶瓷史里由都佔據很重要的地位,所以爭論一直很大。一方面,如果某個觀點能得到業內認可,提出者將在這個領域掌握話語權成為權威,甚至名留青史;另一方面,如果能證明自己手裡的某件器物屬於三大窯口的任何一個,那麼帶來的經濟利益是可觀,甚至可怕的。在名+利的誘惑之下,無數體制內外的人都蜂擁而上。(我不否認有一些人探討這個問題的動機是單純的學術追求而不是名利,但所佔比例真的少得可憐。)

關於柴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件公認的標準器,任何的推測都是依據文獻進行。因為從紙面來的東西總是有局限的,所以我比較贊同的對柴窯問題的意見是:不可盲目否定柴窯的存在,更不可盲目將柴窯與某個既定的窯口(湖田窯、耀州窯等等)划上等號。

關於北宋官窯,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在黃河覆蓋下的老開封城遺址里。除了清宮舊藏的一些器物相對可靠,其他的多半欠缺說服力。2004年出版的南宋官窯論文集中,大英博物館對一件館藏器物「亞歷山大碗」進行檢測後比較謹慎的判斷為可能是北宋官窯,倒是我看到比較可靠的論述,即北宋官窯的特點大致上是:產於河南的青瓷,工藝非常高超。現在有種說法認為北宋官窯是龍泉窯,因為實在沒有嚴謹的論證也只是一種猜測。

關於哥窯,章家兄弟的故事真實性我認為存疑,因為龍泉出土的類哥產品與傳世哥窯有明顯不同。從檢測一致性上,老虎洞官窯元代地層的哥窯標本與傳世哥窯最為接近,在沒有更明確的證據之前,可以說哥窯很可能是官窯里的某一類產品。

關於定窯。相比於其他幾個窯口,定窯的產量非常大,普品的價格也很親民,幾千幾萬的東西很多,不是個個都天價。鈞窯要細分的話可以分宋鈞、元鈞和金鈞,高價器物也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門類上。但只要是爭議很小的汝、官、哥器物都是天價,不但對於平民階層遙不可及,大部分土豪也只能看看熱鬧。排名第一的答案在這點上有所錯誤。


古代對五大名窯的記載,基本上應該是柴,汝,官,哥,定。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明代格古要論,曹釗把柴,汝,官,哥,定都放在了古窯器論靠前的位置。而後來《景德鎮陶錄》和清代《陶雅》更是已經明確了五大名窯的地位,均窯的追求,應該始於明末,在清代中後期進入五大名窯,故格古要論並未記載,所以前面說五大名窯是五十年代後才有的說法純屬胡扯。唐白瓷和五代白瓷雖然和定窯有接近的地方,但是和定窯還是有根本的區別,定窯只指北宋以後定州所產白瓷。
五大名窯是一個重要的考古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古代就有汝官不分,汝均不分,官哥不分的說法。單從一點考證確實不好區分。我個人認為,汝窯跟其他窯口區別最大,汝窯是支釘燒造,圈足掛底滿釉其他窯口絕無。拿蚯蚓走泥紋區分汝均,不如直接看釉色,因為均窯並不是每件都有蚯蚓走泥紋,那大量沒有蚯蚓走泥紋的均窯你怎麼分? 哥窯是最混淆的,金絲鐵線的哥窯沒有找到過窯口,而我們浙江哥窯窯口出土的瓷片跟官窯非常接近,按有些專家的說法,故宮的金絲鐵線哥窯沒有發現窯口,沒有瓷片出土,系明代早期仿品,宋哥窯窯址出土的瓷片是比較接近龍泉窯的青瓷,當然這種說法故宮的專家肯定不會認可。哥窯之謎沒有發現窯址之前,哥窯的標準我不能多做論斷


荷蘭人,單說一下現代的汝瓷和鈞瓷吧。

汝瓷產於河南汝州,鈞瓷產於河南禹州,都屬宋代五大窯。

汝瓷風格清雅樸素,最著名的是青瓷,嚴格來說應該是天青色。徽宗提有「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汝窯開窯於北宋晚期,靖康之後,汝瓷也隨之消亡,前後不過二十年,因此傳世不多,南宋時期已經十分珍貴,今日價值,不必多說。汝瓷最大的魅力在於開片,開片本質上是一種釉面缺陷。瓷器的胎和釉成分不同,物理性能也不一樣。物質受熱膨脹,遇冷收縮。瓷胎比瓷釉的膨脹係數大,瓷器燒成冷卻的時候,收縮幅度大的胎體就會把玻璃質的釉層拉碎,釉面出現開片。但由於胎體本身完整,而且胎釉結合牢固,釉層即使開裂,也不會剝落或起翹,絲毫不影響使用。正是這種無意的缺陷早就了瓷器的獨特魅力。光線照射下光澤的變化形成了冰片一般的美感。

由於失傳已久,現代汝瓷工藝的開發一直跟不上。近幾年逐步發展,在汝州當地已經逐步產生了一批現代汝瓷大師。時代在變化,汝瓷也不再囿於天青一色,多了豆綠,卵青等等諸多釉色,造型、工藝、釉質也在不斷吸收其他瓷種的長處發生變化。市場方面由於復興時間尚短,所以汝瓷市場還比較混亂,且一般工藝品價格較其他比較低。

鈞瓷起於東漢,成熟於唐,勝於宋。最大的特點是配釉複雜,加之獨特的「窯變」現象,使得鈞瓷擁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美譽。建國之後,鈞瓷的發展很快,這幾年已經逐步形成產業。現代鈞瓷技藝也日臻成熟。

鈞瓷最大的魅力在於窯變。窯變是指釉料中的礦物質在高溫爐火下發生的獨特化學反應。由於釉料化學成分複雜,細小的配料變化經過窯變可能產生出奇異的效果,這種效果就是在技術經驗積累如此發達的現在,也基本屬於不可控的狀態。這就使得鈞瓷的燒制在某種程度上含有「碰運氣」的成分,也正是這一份運氣,使得鈞瓷更加珍貴。市場方面,現代鈞瓷的發展十分興盛,大師很多,作品也各具特色。鈞瓷的收藏市場相較於汝瓷也成熟的多。

現在,技術的進步帶來的變化是不言而喻的。雖然瓷器作為收藏品價值連城,但是如果想要以此謀生,小子還是奉勸各位入行需謹慎。當然作為平頭百姓,平時花個幾百幾千塊錢買兩件近代大師的精品放在家裡細細品玩,還是頗有怡情之效的。

最後放上兩張當代汝瓷大師朱文立老師和孟玉松老師的作品。

朱文立老師的作品,筆架。

孟玉松老師的作品,蓮花碗。


排名第一的答案蠻清楚了。我來說個普通人快速了解版本吧。

汝瓷,看起來就是淡雅的青色。汝瓷是市面上最少的,全世界大概有近70件,主要在台北故宮。其他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英國大英還有幾件。個人現在很難拍到,因為很少有人會拿出來了,也極貴。2012年的汝窯葵花洗蘇富比拍了2億多港幣,還是修補過的!買主是劉鑾雄。。。。汝窯特點天青色,蟹爪紋,香灰胎,芝麻釘之類的。排名第一的答案里貼的柴窯其實就是汝窯的水仙盆,台北故宮有一個。乾隆把這個叫貓食盆。。。。

官窯和哥窯,普通人看就是白底或者青底上面很多小碎片。官窯和哥窯有點難分。也有說法是說南北方人發音不一致,導致大家以為是兩種窯。主要特徵紫口鐵足,金絲鐵線。鐵線的出現是燒完以後把瓷器扔在墨汁里,瓷器開片的裂縫裡面就有了黑色。

汝窯的大部分、官窯和哥窯都有開片。開片是指瓷器胎體和外面的釉的膨脹係數不一樣,胎體膨脹比外面的釉要更厲害,於是就 外面的釉被崩開,形成開片了。

鈞窯簡單來講就是各種很美麗的彩色,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銅和鐵是瓷器裡面2種主要的顯色的元素。鈞窯主要是銅,會產生各種變換的紅顏色。而且紅色是非常難控制的(所以釉里紅比青花要難稍很多)。鈞窯的瓷器都產生了窯變,沒燒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是什麼顏色,出來就各種美麗。

定窯簡單來說就是白瓷,很多都是雕刻了花紋的。

其實,除了這些著名的宋代窯,後來瓷器的顏色和花紋都有了更加繁多的變化。現在的技術也更成熟,有非常好看的釉色。如果不是古玩玩家,沒有必要一味追求欣賞這五種的。當然,宋代的審美比較文人比較清雅,比起元青花的異國風情,粉彩的細膩柔美,鬥彩的百花爭艷,可能更耐尋味。

題主如果對瓷器感興趣,除了這幾種以外,可以再看看粉彩,鬥彩,還有各種單色釉。我個人非常喜歡藍釉和甜白釉。這裡貼一張大英博物館的各種藍釉的瓷器。還有甜白釉,拿在手裡的時候你真的會覺得甜而白,看那種柔潤的光澤,和白的乾淨喜氣。

這是我手邊的一個窯變的碗,哈哈,很神奇把。台灣師傅燒的。不是鈞窯哦。

如果題主想繼續了解淵源的話,《馬未都說收藏》的陶瓷上下冊就不錯了。如果想欣賞陶瓷,博物館去現場看是第一,第二可以看博物館圖冊、拍賣圖冊,還有馬未都的《瓷之色》,《瓷之紋》。這是我手邊有的幾本書,都蠻好看的。可讀性很強。

貼一些這兩年在拍賣市場上的瓷器,還有價格,畫質比較粗糙。要看的話,還是要去博物館哈


汝官哥均定是所謂的宋代五大名窯。
題主真心想學呢,很多陶瓷鑒賞書上都有仔細講異同出。
個人放五個代表作,大家隨意感受下好了:
汝窯蓮花碗

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還沒找到窯址,傳世更少

鈞瓷

定窯


已經有答案講得很精彩了,我補充幾點器物之外的內容吧。
我不太理解最高票答案為何能獲得如此之多的贊。這個答案,引用的圖片都是一些百度圖片里的東西,比如天青無紋水仙盆之類的。這種圖片經過無數次的翻拍、調色、壓縮,顏色早已經失去原來的面目了。就盯著這樣的東西去領略什麼「雨過天青雲破處」,簡直是緣木求魚。而且解說也大多都是抄來的,找硬傷有硬傷,要乾貨沒幹貨。諸位點贊的知友,你們真覺得這種圖片質量,能表現出五大名窯的神采嗎?反正我是看不出來,反倒有一種逛景德鎮仿古街的感覺。
所有回答裡頭,質量最高的是 @布了個丁的回答,雖然這位知友只是簡單地講了一點汝窯,但配圖質量,實在甩出最高票答案一百條街。這樣的圖片質量值得給一萬個贊。講古瓷,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最好的教材就是高質量的圖片。高質量,就是色彩還原要準確,不能偏色。圖片解析度要高,要能充分展示細節。沒有看過足夠多的實物或者圖片,光記得一些「雨過天青」、「紫口鐵足」、「金絲鐵線」之類的高大上名詞,不但學不明白,還會越學越糊塗。還拿景德鎮仿古街說事,仿古街上隨便挑個三五百塊錢的瓶子,能同時滿足「雨過天青」、「紫口鐵足」、「金絲鐵線」這三個高大上的特徵,但又怎麼樣?本質還是地攤貨。

我就借 @布了個丁的配圖說說汝窯。汝窯歷史上,以無紋者為貴,既然是以不開片者為貴,那自然是有開片的居多。汝窯的開片有顯著特徵,是斜開片。回到布了個丁的配圖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個「斜開片」的特徵。斜開片有兩個意思,一是開片的紋路整體是斜的,有一定規律,不是雜亂無章的斜。另一重意思,是開片的每條紋路本身也是斜的,就是開片的小裂紋並不是與瓷胎胎面呈垂直角度,而是與胎面有一定的夾角。相當多古瓷的自然開片都是這樣的,不是像今天故意做出的傻大粗笨的開片效果。做出的開片效果,在高倍放大鏡下看,就是一條裂縫,而古瓷的「斜開片」,裂紋在釉面是接近閉合狀態的。這就使得古瓷開片看起來若無若無,含蓄深沉。這才是「開片」之美。布了個丁的配圖,非常好地展現了宋代汝窯的這種開片特徵,但是只獲得了10個贊,呵呵。 @蔣新野的配圖也很好,但是贊數少得我都不好意思說了。
世界上偉大的博物館太多,憑一人之力,一輩子是走不完的,所以能看看自己暫時不能去、或者永遠都去不了的博物館裡的藏品實拍圖,是一場精神盛宴。有的博物館明令禁止不許拍照,有的博物館不置可否,但不管怎麼樣,博物館裡光線暗、人又多,拍照實在是件辛苦活。我膽子小,怕被博物館裡的保安罵,性格也懶,進博物館從來不掏相機。所以我特別佩服能在博物館裡拍照分享的朋友。


宋代「五大名窯」的概念本身就是十分錯誤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陶瓷鑒定者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僅僅根據清宮舊藏提出的概念。列出的五個窯中,除了汝窯在北宋晚期、定窯從唐代一直燒造到金代晚期,哥窯的窯址至今未有發現,官窯的位置產生爭議且很有可能被埋在開封城下深達八米的黃河御土中。鈞窯更是金代後期才開始發展,而且上面回答者貼出的圖片這種被鑒定者認為是宋代官鈞的東西其實是明代的。另外上圖的定窯圖片也是錯的。


@家裡有三隻豬的答案寫的很好了。比高票的要更準確些。補充一點定窯的。

實際上,在瓷器的燒制歷史上,白瓷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存在。瓷器在燒制的過程中因為胎土的選擇,總是難免出現一些雜質(像鈞窯的偏紅就是因為加了銅)很難燒出純正的白色。

一般而言,因為有氧化鐵,以前燒出來的東西都多少偏青。雖然也有各種窯口燒出過白瓷來,但品相都不及定窯。而定窯的白瓷因為氧化鐵的含量低,瓷化程度更高,才能燒出純正象牙白。這在瓷器的發展歷史上是個很重要的節點。


汝窯青釉洗——北宋

官窯粉青釉海棠式套盒——宋

官窯粉青釉葵花洗——南宋

哥窯五方倭角洗——宋

哥窯葵口盤——宋

鈞窯月白釉紫斑蓋罐——元

鈞窯天青釉托盞——北宋

鈞窯玫瑰紫海棠式花盆——北宋

定窯白釉化花萱草紋碗——宋

該說的 九逸 已經說了,建議看看書逛逛首博,方可真正了解五大名窯的異同~


推薦馬未都 百家講壇 瓷器篇 講的細緻又生動 穿插很多小故事和感悟


來這裡學習的 看完感覺汝瓷挺好看


圖文並茂


嗯 宋代的汝窯真心美 我可以呆在博物館裡面看它半小時


關於哥窯多說一句
哥窯的開片和汝窯不一樣 並不是釉層的破裂而是燒制過程里在釉層裡面的玻璃質填充
所以摸起來應該是完全平滑的而且使用過程中也不應該會被茶湯染色(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出土的哥窯和現代哥窯開片有顏色的都是燒制時染色的)
竊以為現代附和潮流 可以被茶湯「開片」的哥窯都是不尊重傳統哥窯工藝的青瓷類別工藝品


推薦閱讀:

中國古玩界的真正重量級的大師有哪幾位?他們都有怎樣的故事?

TAG:宋朝 | 瓷器 | 古玩 | 古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