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份飯菜每隔幾小時就加熱一次,永不停息,它能永遠不餿嗎?

「幾小時」可酌情縮短,總之就是確保在餿之前就加熱。


不好意思,做不到。

————普通熱菜的水平————

你幾小時加熱一次,如果不是加熱到沸騰的話,你的做法正常情況下只會餿的更快。

37℃大概就是你的體溫,或者熱水澡的溫度,或者說,你一般吃東西,大體都在這個溫度附近,也就是常見熱菜的溫度。

我以前養細菌的時候,培養的最適溫度一般是37℃。

這個溫度,對不大腸桿菌的生長非常的嗨,他們可以愉快的生長著。一些工程菌49度還是easy。

Optimum growth of E. coli occurs at 37 °C (98.6 °F), but some laboratory strains can multiply at temperatures up to 49 °C (120 °F)

黴菌溫度大概也差不多,20-30度左右。

———較高溫度———

當然,你要是加熱到更高,比如燙嘴的水平,65℃,那麼,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的菌都不會繁殖了,耐高溫的例外。

65℃的高溫飲食會對食管產生損傷,從而提高食管癌的風險。

但是前兩天還有人在跟我爭議說沒人喝65℃的水,我只能說,拿衣服!

———沸騰———

如果你加熱到100℃?或者更高,比如121℃?那放心,這個永遠不會餿。

我們實驗室一般情況下培養基滅菌的溫度就是121℃。用的是類似下圖的高壓滅菌鍋

當然了,沸騰也會遇到極端例子,比如,瘋牛病就不懼這溫度(這句話只是針對水沸騰這個溫度可以殺滅一切微生物的說法,主要是被抬杠怕了並不等於說朊病毒可以發餿,人家是發瘋)。


不能,這裡默認餿指的是食物變質,原因如下:

首先,多次高溫加熱滅菌是可以杜絕微生物導致食品腐敗的,當然這裡的加熱至少要達到煮沸的程度,且時間也要足夠久。@李雷 君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不好意思@不到)

但是,食品變質或者說影響保質期的另一個主要因素,脂肪的氧化的問題,加熱並不能解決。除非食物能一直處於無氧的環境中或者本身脂肪含量非常低。

另外,多次長時間的加熱,會導致食物內高分子成分(蛋白質和澱粉之類的多糖等)的分解,也會導致很多小分子成分(很多風味物質)的分解和揮發,這些最終都會嚴重影響食物質量,可以說不是餿勝似餿。

最後,討論一下@楊影楓 提到的老鹵,這是一個很特殊的食物。老鹵並不是配好一鍋鹵,一直煮煮煮不長菌就可以一直使用的。滷水定期需要通過過濾,去除浮油等工藝來控制其中的脂肪含量在較低的水平,防止脂肪氧化;滷水還需要經常添加香料等來彌補其風味物質的消失;再加上滷水主要成分是十分穩定的水,這才造就了一鍋香飄十里久煮不壞的好鹵。

媽蛋,寫餓了,中午加個鹵鴨腿==!


高壓高溫滅菌可以,但是加熱次數多了還是會有「餿味」


121度消毒後扔無菌台里開紫外線吧


理論上似乎可以保持較長時間不餿,但是加熱肯定會損害口感,比如說很多菜熱過之後就會變成菜乾或菜泥狀,主要取決於加熱設備是微波爐還是蒸鍋。


可以的, 只要加熱到121度持續30分鐘 (用高壓鍋)。


我們開一下腦洞。

已知:一份菜從正常到發餿,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發餿:指「飯菜培養基」培養的細菌分解飯菜有機質過程中產生的氣體分子濃度積累達到人類鼻子能感知到的水平,引起人不舒適感的狀態。

已知:加熱可以降低液體培養基對氣體的溶解度,使氣體分子從液體培養基中析出。無法在培養液中積累。

只要在氣體積累達不到人類感知能力前加熱使之析出,就可以保證飯菜不發餿。

1、一次加熱結束,空氣中的微生物接種到「飯菜培養基」中,繼續分解其中的有機物,將有機物轉變為菌體。

2、加熱,將前一階段繁殖的菌體被殺死,變成培養基內的「菌體殘骸」

3,重複1、2步驟∞

最終剩下的,是一鍋失去了形態和結構,褪去了顏色和氣味的:

細菌版滿漢全席。

你可以和別人說,我請您吃:


蒸細菌、蒸藍藻、燒放線、燒衣原、燒立克、燒支原、鹵蕈、鹵……
……
……
大腸埃希氏,芽孢桿菌屬!

嗯,你一定會被人打死的(?????)


類似的問題我考慮過:水泥罐車一直轉裡面的水泥是不是永遠不會凝固。。。


你考慮過亞硝酸鹽的感受嗎?


雖然是理科生,但是我物化生也學的不好,我只知道——

我家的菜只要加熱超過了三次,就會被麻麻無情地倒掉,並附上一句:「這你還吃得下去?」


你看多少度加熱了

巴適殺菌就是加熱一次,然後封裝好就不會餿了。

你要是每次加熱到40到50度(微波爐叮一分鐘),還是會餿的。

還有感染了孢子真菌什麼的,不是你普通加熱就不會餿的。


有時候剩菜聞好像沒壞,熱一下,餿味


好巧,這個問題我也曾經思考過。(說明我的思想也是沒譜的)
很多答案都說多加熱幾次就沒水分了。其實我們可以換個思路:為啥非得要來點有水分的食物呢?你們可以考慮加熱乾脆面啊!
多加熱幾次,肯定是碎的。基本上搞個幾百次以後就是有調料的麵粉了。餿應該不會,畢竟餿掉這事肯定是要有水分和細菌參與的。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氧氣。麵粉也是有機物,加熱到最後應該就是炭粉了吧?
那玩意兒是沒餿,可也沒人肯吃吧?


我覺得
首先飯菜不會餿
可能經過很多很多次的加熱
飯菜會變沒


做個思想實驗。考慮幾個控制變數:食材(主要考慮含蛋白質、脂肪、糖類三大營養物質);加熱方式(微波爐——損失水分的加熱方式,蒸煮——不損失水分);加熱溫度。

先定義餿。這裡認為餿是含S,N的營養物質分解產物揮發的臭味和味覺上的怪味。餿的充要條件是有機物分解產生某些臭味物質。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有機物是餿的充分非必要條件。以下實驗以蛋白質為例說明,不斷加熱食物,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會分解,所以

【結論】食物有可能餿有可能不餿。

以下結果全部臆測,歡迎討論,謝絕抬杠。

case1:微波爐,非液態食物。可能結果是脫水脫水脫水成硬邦邦一塊,如果加熱溫度高,可能著火。結果:缺水,有機物分解,甚至碳化,但過程中不一定產生臭味物質,可能不會餿。營養物質變化什麼的,反正提出「永不停息」,題主大概也活不到吃上它的一天。

case2:微波爐,液態食物。假設是牛奶,分散體系失衡,然後逐步脫水,進入case1.

case3:蒸煮,半固態,低溫加熱。加熱時間夠長,蛋白質還是會變形、逐漸水解。加熱一鍋多肽寡肽寡糖會怎麼樣?嗯,不知道……如果你活了足夠長的時間去不斷加熱,沒準你在培育生物演化的「原始湯」。蛋白質二硫鍵之類的結構被破壞,可能餿

case4:蒸煮,液態食物,高溫(一百多度)。假設是牛奶,蛋白質和還原糖心連心(美拉德反應),蛋白質變性水解……巰基、氨基發生各種反應,非常可能餿。時間足夠長,大概能凈化出清水吧。

case5……

【編不下去了】


永不變質,不可能的。100度也有細菌存活。
他會酸化,最多幹掉。


你喝過幾十年老湯的羊肉湯么


有句老話 剩飯熱三次 狗都不願吃


不好吃


於是…這不就變成了個恆溫培養基嗎…


推薦閱讀:

減肥茶的原理是什麼?
如何看待老乾媽、老乾爹、友加「礦物油超標」一事?
是不是所有的物質燃燒時都會發光發熱?
用茶水作為日常飲用水是否健康科學?
有什麼化學式適合紋身?

TAG:健康 | 食品安全 | 化學 | 生物學 | 食品保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