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有哪些流派?不同流派之間有哪些淵源?
以來內容來自本人參加李鳴老師精神分析微課的聽課筆記,版權歸屬李鳴老師(已在末尾加上了李鳴老師的介紹供大家參考):
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學派總共有一千多種,寫進教科書的就有兩百多種,主要可以分為五大類:
- 精神分析/精神動力學派;
- 行為主義/認知行為學派;
- 存在-人本主義學派;
- 家庭治療學派;
- 文化學派。
區分這些學派的主要出發點是「如何看待人性」。
精神分析/精神動力學派:
從未停止被抨擊;
經典精神分析源自弗洛伊德對癔症病人的研究;
新弗洛伊德的代表人物——阿德勒、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
後弗洛伊德的代表理論——克萊因的客體關係理論、科胡特的自體理論、鮑比的依戀理論等;
共同特徵——從衝突的角度看待人性,強調兒童期決定成人心理特徵。
行為主義:
最初的經典/操作性條件反射——聯想機制/因果機制;
從學習的角度看待人性,認為是刺激-反應的模式構成了人格特徵;
新行為主義——中介因素中認知的作用非常重要,從而導向認知行為學派,甚至認知學派(討論閾下認知、認知的形成等,和精神分析有類似之處)。存在-人本主義:
都是從整體看待人,認為精神分析與認知行為主義都是片面地看待人;
對探究現代人的焦慮、死亡和孤獨的觀點上有獨到之處;
強調人對自我的價值觀、對成為今天的自己負有全部的責任;
存在主義強調人的高度的自我存在意識與確定個人存在價值的責任感與責任心;
人本主義強調人的潛能、自主、自我控制、自我實現;
它不是嚴密體系的單一學派,是一個強調人的尊嚴、價值的多學派的鬆散聯盟;
它沒有專屬的技術和手段,更多是一種哲學思想。家庭治療學派:
更多是種哲學思想方式,強調從系統的角度看待人,認為如果脫離了系統的背景,人的行為就會很難理解、或被誤認為是荒謬或異常的;
很多理論可以用於進行家庭治療,如精神分析理論、認知行為理論等。文化學派:
認為每個人都生活在文化中,每個個體都是一種亞文化;
強調心理治療要根據個體所處的文化與亞文化來設計。註:個人只有對李鳴老師說家庭治療更多是種思考方式而沒有專屬技術的說法未能完全理解(本人接受的是「中德班」家庭治療學派的訓練),因為雖然知道也有精神分析家庭治療與認知行為家庭治療,但是結構式家庭治療、系統式家庭治療、經驗性家庭治療(對應於國內的薩提亞家庭治療)等流派應該也是有自己專屬的理論與技術才對,希望以後能夠聽到李鳴老師的進一步闡述。
附:李鳴老師介紹
「中德班」一期中方教員,精神醫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諮詢心理學碩士,哈佛醫學院博士後,在精神醫學方面具備深厚的理論背景,是蘇州廣濟醫院(國內最早的精神專科醫院之一)的前院長,在案例方面累積了豐厚的經驗。
閱讀了樓上大家的回答,感覺從各個角度來講都已經很全面了,我來補充一個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剛好在國內還屬於比較年輕的流派——ACT接納承諾療法。它是由美國內華達州大學心理學教授Steven C. Hayes博士及其同事於20世紀末21世紀初所創立,是一種以有關人類語言、認知的關係框架理論和功能性語境主義哲學為基礎的經驗性行為心理治療,採用接納、認知解離、正念、觀察自我以及價值、承諾行為等改變過程以創造心理靈活性。
具體介紹可見我在問題:現如今心理諮詢治療有哪些治療手法? - 知乎中的詳細回答。
說起不同流派之間的淵源,我想在此回答一個在日常教學和諮詢過程中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就是ACT與其他傳統流派之間是否存在矛盾?有何不同?
ACT的哲學基礎,是功能性的語境主義哲學,而不是還原主義。原來的動力取向也好,或者是精神分析也好,或者是認知行為,都屬於還原主義,就是說,它們希望能夠用過去的某些原因來解釋現在的行為或者認知,或者當下的狀態,而這樣的一種解釋似乎成了一個定論。而ACT所基於的功能性語境主義,和還原論不同,也和我們比較熟悉的社會建構論不同。
如果我們用功能語境主義跟來訪者一塊去探索家庭環境跟他內心世界之間的關係的話,那我們首先要跟來訪者明確,他現在、當下已經脫離了原來的家庭環境,或者說已經進入了新的人生階段,探索家庭環境對他當下內心世界的影響,對他來講意味著什麼?——這個話題,實際上才能確定了我們ACT這樣的行為取向。
這是我簡要的一個回答,希望能對您的問題有所作用。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的學生,這是隨時可以背出來的啊!就不翻譯了
1. Psychoanalytical
2. Adlerian
3. Person-centered
4. Gestalt
5. Behavioral
6. Cognitive-behavioral
7. Group
8. Family/couple
9. Feminist
10. Existential-humanistic
11. Reality therapy
12.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主要是這些。一些新生的而且比較多人用的有
12. Solution-focused
13. Expressive therapy (包括art therapy, music therapy, psychodrama therapy, dance therapy, yoga therapy等等)
14. Narrative therapy
15. Multicultural issues專門針對特殊群體的,例如有些諮詢師擅長做特殊宗教的諮詢,比如說你給基督教徒做諮詢你就要熟悉聖經,用神的話語來幫助他或者可能會請牧師到場之類
16. Career counseling特殊之處在於它的重心是把一個人的性格和合適的職業配對起來,而不是像以上其他療法那樣治療心理問題。很多時候做職業諮詢就算看到了來訪者的心理問題,除非非常嚴重,或者對方提出疑問,一般都不會去治療。
@熊希靈已經說得差不多了
要了解心理諮詢的流派,先得了解各個心理學派
因為有時候這些搞心理諮詢的人懶得起名字就直接用心理學現成的,有時候又自己獨創一派,直接祭出一大堆名詞,是個人就要被砸暈。
嗯,這題不用思維導圖來答太可惜了
下面大概展示一下心理學發展之初到現在有影響的學派和心理學家們,當然這只是簡略的不能再簡略的歷史
整理自維基和百度百科(渣技術不要吐槽……)
現今的心理學大致分成了十個學派,但事實上沒有那麼嚴格,有些交叉與包含關係很難理得清
下面引用鄭日昌教授的《當代心理諮詢與治療體系》
一、精神分析治療源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
理論依據:
- 精神層次理論
- 人格結構理論
- 性本能理論
- 心理衝突理論
慢慢更吧,算是自己進行一個梳理
發覺被知乎微博分享後,確實挺開心的,但也有點誠惶誠恐。
我寫的這個答案其實就是把我考研期間的筆記搬運上來了而已,也就是說,任何認真學習過心理學導論的人相信都能比我答得更好。
因此被指出疏漏是一定會的,但限於精力,不一定再修改答案了。
借用赫爾曼·艾賓浩斯的名言:心理學有很長的過去,但只有很短的歷史。
我對心理學的學習也如是,與諸君共勉,且行且珍惜吧。
====================================================================
我來耗費點精力梳理下吧,肯定不完整,權當拋磚引玉。
單就心理諮詢這個領域而言,與其區分流派,更合適的區分是區分其方法:
1、領悟療法(Insight therapies)。這種方法又可細分為:(1)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2)以來訪者為中心的諮詢(Client-Centered Therapy).(3)積極心理療法(Therapies inspired by positive psychology).(4)團體治療(Group therapy)
2、行為療法(Behavior therapies)。又可細分為(1)系統脫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2)厭惡療法(Aversion Therapy)(3)社交技能訓練(Social Skills training)(4)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3、生物醫藥療法(Biomedical therapies)。又可細分為(1)藥物治療(Treatment with drugs)。(2)電休克治療(ECT)。((3)腦部刺激技術(Brain Stimulation Techniques)。
以上方法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還是不細表了。我的專業方向不是心理諮詢,心理諮詢的具體發展歷程待其他專業人士來回答吧。
===============================================================
下面說說心理學領域,真正分流派主要都是針對整個心理學研究而言的:
1、最早的流派是構造主義(Structuralism):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奠基,由其徒弟鐵欽納Titchener(1867~1927)發揚光大。(事實上馮特本人不算是建構主義者,只不過由於他創立了心理學第一個實驗室,因此被認為是讓心理學從哲學與生理學中獨立出來的第一人,因而名氣比鐵欽納大。其實就是構造主義在抱馮特大腿)。
主要研究意識是由什麼元素構成的,也就是試圖把意識當成化學分子式來分解。
2、第二個有影響力的流派是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由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創立。
這個流派與構造主義針鋒相對,他們主張把意識看作流動的水,不可能一塊塊分割開來研究。重視意識的作用而非組成。
3、第三個有影響力的學派則是格式塔學派(德語:Gestalt theorie):由魏特海默(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三位德國心理學家在研究似動現象的基礎上創立。
格式塔學派的重要觀點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對心理學的研究要從整體來看待,不可割裂各個元素。
4、1913年左右,就該到我們公眾最為熟悉的學派出場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創始人自然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其後貢獻比較大的還有阿徳勒(Alfred Adler, 1870-1937),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這個學派的最大貢獻無疑是對無意識(Unconsciousness)的發掘。而吸引公眾眼球的地方無疑在於弗洛伊德的力比多(libido)概念,即性衝動是人們很多無意識行為的根源。
這個學派最大的問題在於提出的理論太過大框架且缺乏重複可驗證,能解釋很多問題,卻很難預言任何一個問題。所以被排斥於現代主流心理學之外。
5、其實在1900年左右出現,對心理學界影響最大,幾乎統領了心理學近半個世紀的學派,當屬行為主義(Behaviorism):由華生(Watson)創立,其名言:給我一打嬰兒,我能讓他們成為任何我想塑造的人物。行為主義對於後天培養的自信可見一斑。
行為主義最早的主要觀點是:要研究看得見的行為,不去研究不可捉摸的意識。
其後將行為主義真正發揚光大的人物有兩個:(1)巴浦洛夫(Pavlov),雖然他並不是心理學家,但他發現經典條件反射的貢獻是里程碑式的。(2)斯金納(B.F.Skinner),通過鴿子啄食的模擬得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為心理學在社會實際領域的應用拓開了渠道。我們如今的各種獎懲制度就有這套理論的貢獻。
二戰以後,班杜拉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等人沒有辦法再滿足於舊的體系,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行為矯正技術等大大推動了心理學新的發展。然而他們在當時被詬病為「不是純粹的行為主義學家「。可見要突破一個舊的體系是需要多麼大勇氣。
班杜拉等人突破了舊的體系,成為了後來一個重要流派」認知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
6、我們現代公眾也比較熟悉的另一個學派,在1960年左右出現,是人本主義(Humanism):由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等人提出,代表人物還有羅格斯(Carl Rogers)。
人本主義學派重視人本身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是可以主動追求幸福的,而不是被無意識或者環境強化影響所支配。這個學派最著名的理論公眾很熟悉:馬斯洛需求理論。將需求分成了7個層次。
然而人本主義學派被詬病的地方與精神分析派差不多,也是得出的結論框架太大,缺乏重複可驗證性。
7、二戰之後,計算機信息科學的長足發展,催生了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代表人物有皮亞傑(Jean Piaget),西蒙(Hebert Simon)等。
這個學派的重要特點在於重視研究思考的精神過程,可以說重新回到了研究意識的層面。而計算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撐:信息加工論。現代記憶的理論基本來源於此。
這裡加個小插曲,小小崇拜下西蒙這個人:最早本科博士都是政治學,自學的數學、計算機,教的是心理學,最後拿了經濟學諾貝爾獎。
8、跟認知心理學一同起步的還有生物學派(Biologic Psychology):代表人物很多心理學界的人都恐怕聞所未聞,James Olds, Roger Sperry等等,主要研究人和動物行為的生物學基礎。這個學派我也不太熟悉,略過不表。
9、1980年左右,心理學界又是一聲雷鳴,進化學派(Evolutionary Psychology)吹響了號角:以David Buss, Martin Daly等人出版的一系列研究為標誌,進化學派以自然選擇和適應生存的視角,非常合理地解釋了人類一系列行為的產生原因。
然而後來人們發現,進化學派的理論同樣是框架太大,看似什麼問題都可以套上去解釋(我在這兒答題是因為這樣的行為能獲得女性關注,從而增加交配機會),難以得到重複可驗證。總體而言,這個學派啟發性大於實際研究結論。
10、最後一個心理學派(長呼一口氣,終於要完了),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誌。
很多心理學界之外的人,一談到心理學首先想到的都是心理諮詢,好像心理學非得研究有病的人似的。積極心理學流派正是致力於消除這種誤會,從一個積極的角度來研究心理學: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這段來自百度百科,實在累了,就不自己碼字了)
===============================================================
大概就是這樣,倉促碼字難免疏漏,歡迎指正。
參考資料:Weiten W. Psychology: Themes and Variations: Themes And Variations[M]. Cengage Learning, 2007.Wow,心理諮詢或者說心理學的流派實在是非常廣喔~前面的小夥伴講的特別棒,小編再加一點心理諮詢行業的實際情況:
我們簡單來看一下我國主要的心理諮詢專業流派:
前兩名當然是大名鼎鼎的精神分析學派和認知行為學派啦~
在簡單心理和北京大學的406位頂尖諮詢師當中,80%的諮詢師接受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訓練;36%的諮詢師接受認知行為訓練,足以見得這兩大流派的地位。
而事實上,成熟的諮詢師平均會有3-4類流派的受訓經驗~這些流派包括(不限於):
(圖片來源:《簡單心理 x 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 2016心理健康調查報告》,詳細數據和更多結果可以戳:2016心理健康認知度與心理諮詢行業調查報告 - 簡單心理
其他流派還包括存在主義、完形治療、超個人心理治療、敘事治療等等,就不逐一介紹~
在歐美等較為成熟的行業環境中,精神分析/心理動力、認知行為、家庭治療是三大主流心理治療學派。其他學派等形式也百花齊放,繁榮發展。
流派的影響更多體現在諮詢師對來訪者的理解角度/方式和干預方法上,排除其他因素影響,單純就流派而言,並無治療效果上的優劣之分。
要記得,流派與流派之間的差別,遠遠小於諮詢師和諮詢師之間的差別。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來找我們玩!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可以戳: 在線心理諮詢_心理測試_心理學知識 - 簡單心理
作者:簡單心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心理諮詢學派的區別說到底是方法的區別。
當代心理治療的四種主要基本療法是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人本療法和認知療法,其他療法都是依託於這四種基本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精神分析療法是以精神分析論為基礎,旨在幫助人從領悟中解決心理上的問題。精神分析理論的代表人物是佛洛依德和榮格,但是榮格在後期與佛洛依德的思想出現了分歧,但二者的心理治療都把重點放在了潛意識層面,因此單純在技術層面而言,其許多技術手段如釋夢、移情、闡釋、積極聯想等方面存在共同之處,但因為兩者的思想的差異性也導致了其中的具體差異性。榮格對於東方思想的研究也使得榮格派治療在中國更為人所接受,其治療的基本四個階段以及當中對應的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四個階段是:傾訴表白階段、詮釋階段、教育治療階段、個性化階段,具體技術包括釋夢、移情、積極聯想、沙盤技術等。但是由於中西方的文化傳統差異,尤其對於榮格的原型的象徵意義,再加上精神分析治療對於治療師的能力水平要求較高,因此對於榮格派治療的應用率難度較大。
行為療法以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按一定的治療程序, 來消除或糾正人們的異常或不良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與精神分析注重於了解個人過去的衝突如何影響當前的行為截然不同, 行為治療直接地注重於行為本身的改變。行為療法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系統脫敏、厭惡療法、角色扮演、自我調整等。由於行為療法的簡單明確,在國內發展較快。
人本療法是以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人本治療家的目的是促進求助者對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的探討,並協助他找到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幫助求助者更充分地變成他能變成的那樣的人。其主要技術手段包括:真誠、溫暖、共情等。人本療法被在國內普遍被接受,但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很突出,與自閉的求助者之間的溝通不暢,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等。
認知療法是以認知建構論為理論基礎,旨在幫助人改變對人、對己、對事物的錯誤思想與觀念,從而改善個人與其生活環境的關係。認知療法的代表理論是艾利斯的ABC理論(A代表事件本身,B代表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代表個人對事件的情緒反應後果),艾利斯認為,心理異常是因為個體思維中的非理性信念,長期堅持不合理信念就會引發不良的情緒體驗。因此其治療思路就是扭轉個人的不合理信念,重新構建合理信念。中國佛家宗派之一的唯識宗就是一種建構論的思想體系。
事實上,現在的心理治療不再局限一家思想,由多元化逐漸走向統一,針對不同的病症、不同的病人採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階段採用合適的方法,因此對於心理諮詢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於心理學,我的兩位老師說的兩句話很有意味,對大家也可能會有一些啟發吧。。。(之前在另外一個問題裡面引用過)
1.我們學心理學,首先的是完善自己,其次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小心翼翼的幫助其他人.
2心理治療,你學到的所有技術,都是先用在自己身上,然後把自己的表現力和感知力提上來,用一個融通的人,去跟你的來訪者互動,從而提升他的表現力和感知力。所以,所有的技術,都是讓治療師先在自己身上用起來的。而真正的工作,其實不用技術,只用你的人就夠了。這個才是心理治療的本質。
北京師範大學的鄭日昌教授,在2006年高教社出版的《當代心理諮詢與治療體系》一書中列舉了11種主要的流派。分別為精神分析治療,阿德勒心理治療,存在主義治療,以人為中心治療,格式塔治療,交互分析治療,行為治療,理性情緒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現實治療,家庭治療等11種主流理論。這是一部有360多頁的著作,題主有興趣的話可以閱讀該書。
我想題主應該更想知道心理學流派之間的關係。心理學史應該能滿足您的要求。不過學科史都是大部頭,比如楊鑫輝主編的心理學通史光是外國卷分上下兩冊上千頁。可想而知要想幾筆概括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
那啥,就是吐槽這問題好難,拋磚引玉而已,but給俺點贊同實在有點過意不去啊,鄙人的論文催的嗷嗷緊,沒空總結了,等有空了不負眾望填這坑~么么噠
只記得BETA,詞居然都記不清了。
B: Background? 弗洛伊德,Alder, Jung etc.
E: Emotional? Rogers?
T: Thinking? Piaget? Aaron Becker?
A: Action? behavioral? Skinner?
應該有好多人把,
都忘了:( 只是記的可以從這幾個方向分析了。而且這幾個詞是為了,好記。
本篇探討心理諮詢流派的側重點、現狀、還有一部分流派歷史相關的信息
流派排名不分先後,不分主次~
這第一名的位置當然是精神分析學派,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創建的學派,也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治療學派之一。
這個學派的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治療時間長,在國外都是要求上百個小時的治療,在中國由於國情也是30個小時起跳(是不是有種看計程車跳錶的感覺?)。
第二個突出特點,治療過程是諮詢師和來訪者潛意識的對話,因此在和初訪者的諮詢過程中,諮詢師不會觸及較深層的潛意識(潛意識就像洋蔥,扒開一層還有一層)。
舉個例子,在這個學派的諮詢師個人成長課上這種對話就直接的多,一個諮詢師說來上課前和老婆撒謊說自己是去旅遊,督導師直接說你是在為你未來的出軌行為做鋪墊。是不是相當刺激,直指你心底最隱秘的東西。哈哈,明白了嗎?所以為啥療程長,因為要用普通人能夠接受的語言,逐步引導來訪者認識自己的潛意識,層層深入,而我們人的潛意識層數又特別多,所以這需要時間(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
所以如果你有錢,有閑,問題又自我感覺特別嚴重需要深八,又有堅強的毅力和決心,那麼你可以選擇這個流派的治療,因為它確實有效,而且解決地很深入.
完形治療,這個學派以完形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是德國人創建的(德國人對心理學的貢獻非常大),也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治療學派.這個學派認為人對事物的感知是一種整體的認知,人本身也追求事件的完整,如果某件事上未獲得完整的解決,就會出現問題,直至這件事重新被完形。
是不是很抽象,好吧,那麼舉個例子,某天一個小孩把自己的牛奶打翻了,他或她哭了,可是那天恰好媽媽沒有耐心(或者媽媽不在爸爸沒有耐心),於是以"不許哭"來解決了這個問題,結果小孩從此留下了心理陰影,也就是在這件事上沒有獲得完形。然後他或她可能在成年後就這個心理陰影就各種作,直到作到自己都覺得自己有問題了,就去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然後諮詢師一通深八八到了這罐牛奶這,然後告訴來訪者那個心底的小孩,牛奶打翻了你很難過,你的傷心被接納了,於是來訪者獲得完形,各種作從此就被治癒了。
當然實際情況會複雜得多,因為未被完形得事件發生時間越久就越難被治癒和發現。
這個流派的治療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很多方面,比如說"我負責"的技術總讓我聯想起某些公司新員工勵志培訓.另外一個有名的治療技術"心理劇"也廣泛應用在團體心理治療上。
要說這個治療的存在的缺陷,我個人覺得對來訪者有限制,因為治療技術中有類似預演和重現你的未完成事件,例如「空椅子」技術,對著空的椅子想像對面坐著的是你未完形事件中對你造成傷害的人,你要把自己當時想說的話說出來,很多人表示,比較難接受這種技術,他們無法對著空椅子去想像,但是對於可以接受這種技術的人療效就很好,可以解決很多陳年舊傷,因為很多當年的當事人可能根本就從我們的生活中退出了。
好吧,這個流派的治療技術其實施展起來還是很酷炫的,就是要來訪者可以接受。
行為主義療法,這個流派的理論先驅是巴甫洛夫和桑代克。巴甫洛夫本人並不承認自己是心理學家,因為他本身的主要興趣和成就在生理學上,就是他用汪星人做的那套經典的條件反射試驗,成功地登上我們的生物教科書。但是他很好的給行為主義療法提供了理論基礎,並且當他在研究腦的工作機制時,將視線轉向了精神病人,因此不自覺的扮演了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
這個學派認為人的所有行為,包含正常和不正常的,都是經過學習獲得的,所以可以通過學習消除。
這個流派的治療主要是針對異常行為的,通過糾正行為來治療心理,它的技術中我個人覺得最廣泛的應用就是代幣獎勵法,現在小朋友學個什麼,老師都用貼紙做獎勵,這就是明晃晃的代幣。這個流派我個人覺得針對小朋友特別有效,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青少年訓練營都是針對行為的矯正。
對於比較嚴重的強迫,恐懼行為也是有效的,但是操作需要環境配合,並且環境設置要求也比較嚴格,操作性要求比較高,如果操作不當後果是很嚴重的。而且個人感覺這個流派相對缺少溫情,更強調的是行為的改變。
------------另外3個流派的分割線--------------
人本主義,這個流派認為人有自我實現的趨向,所以這個流派主張通過諮詢協助來訪者發展自己的潛能,自我醒悟,自我實現達到療愈。
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馬斯洛和羅傑斯,馬斯洛就是那個提出人的五層需求的人。
這個流派的諮詢師沒有什麼酷炫的諮詢技術,都是通用的諮詢技術,無條件關注和傾聽,開放式詢問、鼓勵和自我揭示等等。
所以這個流派的諮詢師很nice,因為要開發來訪者自我醒悟的能力,遇到從小被強勢家長和老師教育大的人,碰到問題總愛問「大師,這個怎麼破?」,兩個人起步的配合就非常卡。
理性情緒療法,這個理論認為刺激和行為之間,存在認知的作用,所以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可以有效改善行為。
舉個例子,2個小朋友都考了100分,一個因為媽媽答應自己會給獎勵而高興地回家了,一個卻覺得沒有拿到唯一的第一名而有些沮喪。同樣的刺激(100分),因為小朋友的不同想法(認知),得到了不同的行為。
這個流派的諮詢師會注重在諮詢中發現來訪者的不合理認知(非理性觀念),然後和來訪者進行「辯論「,讓來訪者發現自己認知的不合理性,通過反覆練習強化進行改變。
這個治療對於比較理性的來訪者效果很好,但是如果你個人比較偏感性,在治療的過程中會覺得太冰冷。如果你本身邏輯性不強,會無法理解諮詢師辯論時的邏輯。所以這個療法非常適合理科的同學。
家庭治療,這個學派認為人不是孤島,每個人都是在社會群體中生活,人和群體相互影響。因此諮詢師會探究來訪者和他重要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改善群體之間的互動從而改善來訪者的問題。這個重要的生活環境通常是家庭,所以這個流派被稱為家庭治療。對於兒童的異常行為改善較為明顯,促進整個家庭成員的成長,療效比較快。
用老師的話說:"一個家庭那麼多成員,經過諮詢後肯定起碼有一個人有觸動,會發生改變,一個人的改變會帶動整個家庭的改變。"
局限是這種療法通常會要求整個家庭成員同時進行諮詢,很有可能會導致諮詢無法啟動,另外對於諮詢師要求比較高,需要經過系統的家庭治療訓練。
-----------作者有話說的分割線---------------
以上就是國際上比較通行的諮詢流派。
當然現在心理諮詢發展的新的理論也是非常之多,據不完全統計有200個左右,咱們就只聊這幾個比較「高大上」的流派,他們的特點就是理論體系發展時間較長,結構比較完整,在諮詢界也獲得普遍的認可,有較多成功的案例可查。
當然諮詢師一般都不會只學習過一種流派(現在流行融合風嘛),加上個人的風格,所以在處理個案的時候相同流派的諮詢師也會有不同的風采。但是對於諮詢師有通用的衡量標準,就是要傾聽、共情、尊重來訪者。如果你在初次接觸的時候就對這個諮詢師感覺不好,別猶豫,那可能不是你的錯,當然也可能不是他的錯,只是你們兩個不match。別太迷信權威,有時候找諮詢師和找對象類似,一定要適合自己的。
19世紀以前,心理學一直隸屬於哲學的範疇;19世紀中葉,由於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引進了實驗的方法,才使心理學成為一門實證的科學,並最終從哲學中分化出來。
心理學學派的紛爭:
1 構造心理學派 代表人:馮特 鐵欽納
主張心理學應該採用實驗內省的方法,分析意識的內容,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如感覺、知覺、思維、情感等,以及它們如何連結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他們用所謂內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現象以找出構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因素。
2 機能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杜威 詹姆士
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整體,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 行為主義學派 代表人:華生
該學派認為,構造主義研究人的意識,而意識無法眼觀,無法觸摸,研究意識不足以,也很難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因此華生主張心理學要拋開意識研究,而進行對行為的研究。該學派的觀點也是一種典型的環境決定論觀點。
4 格式塔心理學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
認為整體大於部分的相加,因而反對把心理現象分解為元素,主張從整體上來研究心理現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學,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學。
5 精神分析學派 代表人: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源於本能和原始的衝動,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滿足,並被壓抑在潛意識中,就會導致精神疾病。把壓抑到潛意識的情緒和體驗挖掘出來,加以舒發,就能獲得治療的效果。弗洛伊德海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本我(快樂原則) 自我(現實原則) 超我(道德原則)
當代心理學研究主要取向
1 人本主義心理學
以羅傑斯和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一切不安的根源在於缺乏對人的內在價值的認識;認為人有自我的純主觀意識,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人本主義重視人自身的價值,提倡充分發揮人的潛能。
2 認知心理學
它把人看作是一個類似於計算機信息加工系統,並以信息加工的觀點,即從信息的輸入、編碼、轉換、儲存和提取等加工過程來研究人的認知活動 。
以探討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和腦的機制
汗,竟然沒有催眠療法?建議有機會搜一下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相關資料。教科書和真實的治療是不一樣的
最近看到新東方第三屆高峰論談上的錢文忠教授的講話我很受啟發,作為從事三十多年教育的我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今天我們對中國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許很多所謂的素質教育、賞識教育、快樂學習的口號,希望這些能警醒一些家長和老師,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錯了,現在的孩子說也說不得,有多少學生家長和老師說他們幾句就離家出走、更嚴重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就拿湖南的案例來說;責任全在學生本人嗎?他為什麼不考慮他行為背後的結果,當他用刀把老師捅成蜂窩時他的內心是多麼的憤怒、大家站在他的角度上想一想,難道家長、老師、學校、社會沒有責任嗎!所以:我們國內現在的教育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在我的個案諮詢中,有許多家長對我說:過去我們生活多麼艱苦,飯都吃不上,還不經常受爸爸媽媽的打罵,大家好好想一想,過去的傳統教育針對的是一家好多的兄弟姐妹、大家沒有窮、富差別、攀比之心。現在我們受教育的對象是獨生子,時代不同了,現在的互聯網這麼發達,我們的孩子思維幾乎和世界接軌。
還有的家長非常委屈的訴說;特別是單親家長,就像欠自己孩子好多,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自己不吃不喝去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得來的結果是什麼啊!
還有一批家長到國外待過一段時間,或者聽國外的朋友說:國外的教育怎麼怎麼樣,就想模仿國外的教育,大家好好想一想,國外的教育能適合我們的國情嗎?
總之希望大家給點建議
心理諮詢流派
一、現實療法 ,由格拉澤(William Glasser,l925—— )創立於60年代。其要點有:
1.人都有愛與被愛兩種基本需求。如果它們不能得到滿足,人就會產生焦慮、怨恨、自暴自棄等消極情緒反應,並可能產生逃避現實、不負責任的慾望。因此,心理諮詢的目標在於減少來詢者不負責任與自我毀滅的意向。
2.人都具有自主自立能力,也具成長動力。因此心理諮詢的作用在於,使來詢者在生活中區分「成功的認同」與「失敗的認同」,增加對前者的體驗,減少對後者的體驗,這樣才能充分滿足個人愛與被愛的需求,感受到個人的價值。
3.「現實療法」重視現在超過重視過去。它強調過去的事實無可改變,因而應將眼光放在現在與將來的發展之上。它主張諮詢者在協助來詢者面對個人的痛苦、失敗經歷時,要幫助他看到個人的潛能及以往的成功經歷,從而認識到生活中還有許多美好的東西存在,可供自己選擇和享用。
4.「現實療法」十分注重承擔責任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並將其當作心理諮詢的核心,強調人只有積極面對現實,才能承擔責任,獲得「成功的認同」。在操作方法上,「現實療法」十分強調面質(confrontation),制訂具體計劃,不接納借口,不用懲罰等技巧。
二、格式塔療法 ,由佩爾斯(Frederick S.Perls,1893—1970)創立於60年代,其要點如下:
1.人都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諮詢的中心任務是幫助來詢者充分認識到自我在現實中的存在和感受。由此,心理諮詢不求為來詢者的困難做解釋與指導,而是鼓勵來詢者主動承擔責任,主持自我的治療與改善。
2.人應該將精神集中在現在的生活與感受當中,而不要對過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許多焦慮都產生於不能正確對待以往生活向當前生活的過渡,以逃避現實的做法來處理個人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壓力。這嚴重阻礙了一個人的健康成長。
3.使人積極面對現實,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幫助他完成內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結」(unfinished business),這通常指個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靈創傷和刺激經歷所留下的不良情緒體驗(如懊惱、悔恨、內疚、憤怒等)。它們猶如一個個心緒,系住了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自由活動。而要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現實生活,就必須排除這些「心結」的干擾。
4.在諮詢手法上,「格式塔療法」強調幫助來訪者由「環境支持」轉向「自我支持」,以便來訪者從一開始就不依賴他人,盡量控掘個人的潛能。
三、來詢者中心療法 ,由羅傑斯(Carl Rogers,1902—1988)創立於50年代。其要點如下:
1.人都有能力發現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並加以改進。所以心理諮詢的目的,不在於操縱一個人的外界環境或其消極被動的人格,而在於協助來詢者自省自悟,充分發揮其潛能,最終達到自我的實現。
2.人都有兩個自我: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其中前者是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自我感覺,而後者則是個人對「應當是」或「必須是」等的自我概念。兩者之間的衝突導致了人的心理失常。人在交往中獲得的肯定越多,則其自我衝突越少,人格發展也越正常。
3.這一療法很強調建立具有治療作用的諮詢關係,以真誠、尊重和理解為其基本條件。羅傑斯認為,當這種關係存在時,個人對自我的治療就會發生作用,而其在行為和人格上的積極變化也會隨之出現。所以,心理諮詢人員應該與來詢者建立相互乎等、相互尊重的關係。這樣即可使來詢者處於主動的地位,學會獨立決策。
4.在操作技巧上,這一療法反對操縱或支配來詢者,主張在談話中採取不指責、不評論、不干涉的方式,鼓勵來詢者言盡其意,直抒己見,以創造一個充滿真誠、溫暖和信任的氣氛,使來詢者無憂無慮地開放自我。
四、理性情緒療法 ,由美國心理諮詢專家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 )創立於50年代,其要點如下:
1.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精神煩惱和情緒困擾大多來自於其思維中不合理、不符合邏輯的信念。它使人逃避現實,自怨自艾,不敢面對現實中的挑戰。當人們長期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時,便會導致不良的情緒體驗。而當人們接受更加理性與合理的信念時,其焦慮與其他不良情緒就會得到緩解。
2.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3個特徵:1)「絕對化要求」,即對人或事部有絕對化的期望與要求;2)「過分概括」,即對一件小事做出誇張、以偏概全的反應;3)「糟糕透頂」,即對一些挫折與困難做出強烈的反應,併產生嚴重的不良情緒體驗。凡此種種,都易使人對挫折與精神困擾做出自暴自棄、自怨自艾的反應。
3.「ABC理論」:在誘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個人對此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和個人對誘發事件所產生的情緒與行為後果C(Consequence)這三者關係中,A對C只起間接作用,而B對C則起直接作用。換言之,一個人情緒困擾的後果C,並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而是由人對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所以,B對於個人的思想行為方法起決定性的作用。
4.「理性情緒療法」的目的在於幫助來詢者認清其思想中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乎邏輯、理性的信念,以減少個人的自我挫敗感,對個人和他人都不再苛求,學會容忍自我與他人。
五、認知領悟療法,源於霍姆 (Homne) 關於人的內隱行為是人心理的操作者之觀點。而這一療法是由一系列人共同創立的,其要點包括:
1.它十分強調認知過程對人的情緒變化和行為動機的支配作用。它主張通過改變來詢者的認韌模式,並輔之以行為療法的技術,來矯正人的不良情緒和行為。這祥,隨著來詢者認知方式的改變,他的憎緒和人格降礙也會隨之得到緩解。
2.雖然「認知頓悟療法」很重視人的認知方式對他心理變態和人格障礙的影響,但它不像「精神分析療法」那樣,一味追究來詢者早年生活經歷(主要是指3歲前後)對當前行為的潛意識作用,它主要探討來詢者當前認知方式對他行為表現的影響。
3.「認知領悟療法」很強調來詢者對自己問題癥結中的非理性、非邏輯觀念的深刻須悟,並以此來幫助來詢者置新認識、評價自我,建立合乎情理的認知模式,擺脫非理性觀念對自我的干擾。
六、交互分析療法
「交互分析療法」由伯爾尼(Eric Berne,1910—1970)創立於50年代,其主要觀點有:
1.人格由3種自我狀態組成:「父母式自我」(Parent Self)「成人式自我」(Adult Self)和「兒童式自我」(Child Self)。其中P代表父母的價值觀,是其內化的結果,偏向權威化;A是個人對外界環境的客觀反應與評價,它既不情緒化,也不權威化;C是人格中的兒童慾望與衝動的表現,是其本能部分,偏向情緒化。這3種自我狀態,構成了人格衝突與平衡的基礎。
2.人皆渴望得到他人,特別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愛護與肯定。這通常包括父母、師長、領導、朋友、戀人等人物。個人在人格成長中得到關愛與肯定越多,則其人格衝突便越少,自信心則越強。正面的「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與「兒童式自我」之間的交互作用,會產生積極、正面的生活腳本(life script)。反之,則會導致不良的人格表現,使人在交往中充滿焦慮和自卑。
3.心理諮詢的目的,在於使來詢者成為一個統合之人(integrated person),使個人從「父母式自我」與「兒童式自我」的交互模式中解脫出來,增強「成人式自我」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學會與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並在交往中學會自我反省,是「交互分析療法」的核心任務之一。
4.在操作技巧上,「交互分析療法」十分強調傾聽分析的作用。它旨在推動來詢者深刻反省其人格中「父母式自我」與「兒童式自我」的衝突,以「成人式自我」的眼光來審視個人的生活腳本,積極地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增強自信心。
七、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論由弗洛伊德所創立。它內容龐雜,包括潛意識理論、人格理論、性慾理論及精神防禦理論等方面。其理論要點綜述如下:
1.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又稱無意識)三個部分。其中意識指人能夠知覺的心理活動,前意識指人平時感覺不到,卻可以經過努力回憶和集中精力而感覺到的心理活動,潛意識指人感覺不到,卻沒有被清除而是被壓抑了的心理活動。弗格伊德認為,許多心理障礙的形成,是由於那些被壓抑在個人潛意識當中的本能慾望或意念沒有得到釋放的結果。
2.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本我」是個人原始、本能的衝動,如食慾、性慾、攻擊欲、自我保護被等。它依照「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是個人在與環境接觸中由「本我」衍生而來的。它依照「現實原則」行事,並調節「本我」的衝動,採取社會所允許的方式行事。「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依照「理想原則」行事,是人格的最高層次,也是良知與負疚感形成的基礎。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 之間的矛盾衝突及協調構成了人格的基礎。人慾維持心理健康,就必須協調好三者的關係。
3。人在維護自我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時,常對生活中的煩惱和精神痛苦採取某種自圓其說或自欺欺人等認識方法,以求心靈的自慰。弗洛伊德將這些認識方法稱作「心理防衛機制」,通常包括解脫、補償、合理化、投射、轉移、升華及理想化等方式。弗洛伊德認為,這些心理防衛活動多是無意識的,它們對人體的心理健康可起積極作用,也可起消極作用。
4。為使人們領悟其心理障礙的根源,人們需要接受精神分析的治療,通過移情關係的建立來重塑人格。在這當中,心理分析師通常使用解析、自由聯想、催眠、釋夢等技巧來疏解思考「本我」與「超我」的衝突,減輕「自我」的壓力,更好地面對現實。
八、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源於「行為主義」理論,它強調通過對環境的控制來改變人的行為表現。其理論基礎包括俄羅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P.Pavlov, 1849—1936)的「條件反射」理論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一1949)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B. F.Skinner,1904—1990)等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等,主要有如下要點:
1.人的所有行為都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其中強化對該行為的鞏固和消退起決定性作用。強化可採取嘉獎或鼓勵(正強化)的方式,也可採取批評或懲罰(負強化)的方式。由此,學習與強化,是改變個人不良行為的關鍵。
2.心理治療的目的在於,利用強化使來詢者模仿或消除某一特定行為,建立新的行為方式。它通過提供特定的學習環境促使來詢者改變自我,擯棄不良行為。由此,它很注重心理治療目標的明確化和具體化,主張對來詢者的問題採取就事淪事的處理方法,不必追究個人潛意識和本能慾望對偏差行為的作用。
3.「行為療法」的常用療法包括「系統脫敏療法」、「鬆弛療法」、「模仿學習」、「自勇訓練」、「厭惡療法」、「泛濫療法」等療法,其核心均在於利用控制環境和實施強化使來詢者習得良好行為,矯正不良行為,重塑個人形象。
追溯藝術治療的起源是在在史前時代的人類因對於大自然等許多現象感到畏懼與恐慌,又不明白其道理,所以在岩洞中留下許多的壁畫,以表達其敬畏之心。而到了近代精神醫學蓬勃發展的時代,如弗羅伊德與榮格等心理學大師亦採用繪畫的方式來記錄夢境與分析。因藝術具表達、符號象徵與創作等元素在,故近代將藝術應用在精神疾患者的治療上。
根據美國藝術治療師協會之定義:「藝術治療提供非語言的表達與溝通機會,在藝術治療之領域中有二個主要取向:一、藝術創作即是治療:透過創作的過程,緩和情感上的衝突,提高當事人對事物的洞察力或達到情緒凈化的效果;二、把藝術作品應用於心理狀態之分析,對作品產生的一些聯想,有助於個體維持個人內在和外在經驗的和諧,使人格獲得重整。」藝術治療較關心的是個人的內在經驗,所以治療的過程、方式、內容和聯想變得非常重要,因為每一部份都反映出個人人格發展、人格特質和潛意識的內容。
藝術治療之內容涵括了繪畫、舞蹈、音樂、文學等方面,均可當作治療之媒介;可以是單獨進行,也可以是團體形式。想想自己有多久沒有拿起筆隨性塗鴉一番,或者隨著音樂的旋律舞動自己的身體?在創作的氣氛下,是一無危險、無威脅性的環境,可穿越時空限制,所經歷的,是自我的對話,對卸下防衛的自己有更深層的認識與了解。
許多精神疾病的患者除了如幻聽與妄想等癥狀導致害怕、恐懼等不穩定之情緒,注意力無法集中,也有許多慢性患者已喪失對自我之自信與低自尊,在社交上表現退縮與畏懼,而藝術如繪畫等活動除了可增進認知與手部精細動作等功能外,更有助於患者具體表達情緒與面對問題、建立自我之價值觀,進而發展出合宜之社會行為與社會角色。
藝術治療在國外以及該有一些歷史了,但在國內發展的還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比較有代表的是韋志中,他在實踐中總結出來表達性藝術治療技術《石頭的故事),也在繪畫藝術治療方面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有他創造的繪畫治療技術「十年、我的六個家、前世今生」等,在個體心理諮詢中,已經得到良好驗證,是比較有效的本土心理諮詢技術。並且在雲南師範大學、山西太原、青島成龍心理諮詢師培訓中心等一些單位的邀請下,韋志中教授前往當地主持了(繪畫藝術治療工作坊),並且取得圓滿成功。
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undt)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的誕生。之後一百年的時光里,心理學取得了迅猛的發展,逐漸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下面就其中幾個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作簡要介紹。
精神分析學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該理論主要來源於治療精神病的臨床經驗,重視異常行為的分析,強調無意識(subconscious)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意義和價值。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一切個體和社會的行為,都源自於心靈深處的某種慾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慾(libido)的衝動。慾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著人們,並表現在人們正常和異常行為中。慾望或動機收到壓抑或不合理的防禦,是導致神經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
行為主義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華生、斯金納、班杜拉
該理論認為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對象不應該是意識,而是可以觀察的事件,即行為(behavior)。心理活動可以用刺激(S)和反應(R)、習慣的形成、習慣的整合等實現和還原。強調條件反射對行為發生的作用。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斯金納(Skinner)班杜拉等人則強調環境對人的行為的作用,他們認為,人是在和環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學習和經驗決定了一定人成為什麼樣的人。該理論此後廣泛應用於程序學習、行為治療和生物反饋等領域。
人本主義
代表人物:羅傑斯、馬斯洛
該理論著重於人格方面的研究,並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向善的,他們不是受無意識慾望的驅使,並為實現這些慾望而掙扎的野獸,強調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人們就會力爭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標。
認知心理
代表人物:皮亞傑
瑞士心理學家最早通過一些列精巧的實驗,揭示了兒童思維發生髮展的規律(即認識發生論)。此後隨著自然科學,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進步,間接推動了認知學派的發展,孕育出一些新的理論,這些理論把人看成一種信息加工者,一種具有豐富的內在資源,並能利用這些資源的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積極的有機體。目前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結合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主要研究腦機制、認知活動與神經系統的關係、腦發育與認知、神經網路等。已成為當今心理學研究最前沿、最熱的領域。包括最近火爆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亦屬於認知神經科學與信息技術結合的交叉學科。
以上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同時歡迎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精神、心理、腦洞、反雞湯)ID:fightclub2017
http://weixin.qq.com/r/SUR8ZFrEtAfLrR4H9xF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在這裡引用的書是《情緒聚焦療法 》平裝 – 2015年1月1日
萊斯利·S.格林伯格 (Leslie S.Greenberg) (作者), 郭本禹 (編者, 譯者), 孫俊才 (譯者)
這是文中的序言,談到心理諮詢流派非常多,目前美國心理諮詢協會(APA)做了大量研究以後,選擇了24種最重要,最受歡迎、最具時代精神的理論,是在2009年以後出版的,我國安徽人民出版社和重慶人民出版社一共買了19本書的版權。上面那本就是其中一本
當然,目前美國最推崇的心理治療方案是《認知治療》和《人際關係治療》(圖3,美國心理協會的官網)
查了下說是有七個流派~!?有點多啊。。。我覺得吧,就好比每條路都能到紫禁城,但是走的遠近和方法不一樣吧。個人傾向於最晚出現的人本主義。
本人認為,心理諮詢所有的幫派,無非有以下三點:一是方向問題:所有的諮詢應該以人為本,即人本主義是方向,是根本,人本強調對於人本身的關注,強調的是目前、現在的狀況如何?此時此刻怎麼樣?它認為,人雖然也受本能和環境的影,但是,人是有極強的主管能動性, 人是可以去突破和改變的,當然也需要有一定的付出和代價。二是;精神分問題。 精神分析技術解決的是左的一面,它的根基是本能決定論,強調人的一切行為主要是由於人的本能、人的內在、以及人的過去的成長經歷造成的,主要是關注過去的事情;而行為主義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走向了右的,行為主義主要強調人的改變,關注未來,它的根基在於強調環境對於人的影響,解決的重點在於人的未來怎麼樣?怎麼改變?如何改變?因此,我認為,在心理諮詢領域,除了這三個流派要重點關注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術的問題了。什麼認知、完型、交互、現實、存在、家庭等療法,通通都是術的問。說道再遠一點,根據美國的心理諮詢專家經驗報告顯示:在心理諮詢的真正效果來看,真正起作用的並不是心理諮詢師有多麼高的治療技巧和方法,最為關鍵的還是來訪者個人的努力改變。如果非要給我們心理諮詢師打分的話,心理諮詢師可能只佔到30%左右,其他70%都是來訪者個人的能量。因此,如何獲得來訪者對於我們心理諮詢師的信任,才是最最重要的了哦!
大致可以分為,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
這問題也太大了。根據西心史章節名稱自行求助百度百科。
目前來說心理諮詢主要的流派有精神分析,認知,人本,行為等等
很多人把催眠治療也納入心理諮詢的範疇,但是其實催眠屬於完全不同的領域。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親眼看到別人夢遊的經歷,那是什麼樣的情況?
※為什麼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神經敏感的人更容易精神衰弱嗎?
※誰來給 Sheldon 推薦幾本書,使他變成和 Leonard 一樣能和像 Penny 那樣的普通人正常交流?
※為什麼洗完澡照鏡子會感覺自己比平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