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中德軍在即將攻破莫斯科的時候突然停止進攻,結果給蘇軍喘息機會而導致最終進攻蘇聯失敗?

如題


「他(郭靖)獃獃的想了良久,只聽得簫聲越拔越高,只須再高得少些,歐陽鋒便非敗不可,但至此為極,說甚麼也高不上去了,終於大悟,不禁啞然失笑:「我真是蠢得到了家,人力有時而窮,心中所想的事,十九不能做到。我知道一拳打出,如有萬斤之力,敵人必然粉身碎骨,可是我拳上又如何能有萬
斤的力道?七師父常說:『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壓斷脊。』 挑擔尚且如此,何況是這般高深的武功。」 」
-------《射鵰英雄傳》

郭靖明白了,題主明白了么?


德軍從來沒有「即將攻破莫斯科」。

不知道為什麼,我國的網路上始終活躍著大批的納粹粉,或者說德國軍迷。這些人往往無視反法西斯陣營的英勇戰鬥,而對二戰德軍頂禮膜拜。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蘇聯是幾乎靠著一己之力打敗了擁有大半個歐洲的納粹德國,而且是在自己首先遭到德國全力以赴的突然襲擊的情況下取得的勝利。這是對蘇德戰爭的基本認識。

其實二戰中最值得粉的,我個人認為是蘇聯紅軍,尤其是在蘇聯境內作戰的時期(在境外作戰時軍紀太差)。紅軍的英勇、頑強簡直超出了人類想像力的極限。

德國人絕對沒有手下留情,惡劣的氣候條件也絕不是僅僅對德國人不利,但是蘇聯紅軍硬是在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陷入絕望的時候從巨大的失敗走向巨大的勝利,最終埋葬了法西斯德國。

無論蘇聯後來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她在二戰中的無上光榮不容抹殺。

-----------------------------------------------------------------------------------------------------

看到評論中一些想當然的答案,覺得有必要補充幾句:

首先:美英的援助確實對蘇聯人起到了一些幫助,這是事實。但是並不能因此斷定蘇聯人沒有這些援助就會失敗。

有人評論說道奇卡車為蘇聯紅軍的後方運輸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我希望閣下能夠明白一點:如果沒有道奇卡車,這些運力並不會直接消失,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會被蘇聯人用其它方式進行補償。差別只在於蘇聯人會忍受更多的痛苦,打敗德國人的時間會延緩。但是並不能因此導致德國勝利。

其次:相比於德國在東線投入的巨大兵力,北非戰役的規模是非常非常小的。我們今天對北非戰役很熟悉,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這是英美在諾曼底登陸之前最拿得出手的戰績,而英美控制了世界輿論。就算德國人在北非大獲全勝,對最終的戰局也不會有決定性影響——只要蘇聯人在莫斯科、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基輔、喀山、維斯瓦河與第聶伯河、波蘭、東普魯士等地的勝利結果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德軍就是不費一槍一彈消滅了北非的英軍也還是一樣完蛋。

第三:冷戰時期出於意識形態鬥爭的考慮,西方國家在宣傳領域對蘇聯在二戰中的作用進行了刻意的削弱,而且西方國家也刻意把二戰中的蘇聯紅軍描繪成一支只知道驅使年輕人送死的軍隊,以此來抹黑蘇聯。

事實是,蘇聯人在二戰中是自發的英勇戰鬥,並不是靠什麼督戰隊的機槍驅使的。如果某些人還沒有聾的話,請去聽一聽蘇聯在二戰時期傳唱的歌曲,不是真正英勇無畏的熱血青年根本寫不出那樣的旋律。

第四:不要因為德軍打出了較高的交換比而認為德軍理應獲取勝利。我們應該看到,在巴巴羅莎計劃中,德軍四百五十萬人的大軍對蘇聯發動了不宣而戰的閃電偷襲,蘇軍的損失數百倍於偷襲珍珠港,幾千架飛機被炸毀在飛機場上,幾百萬人的一線部隊來不及動員就被分割包圍逐個殲滅,所以後來扭轉乾坤的蘇聯紅軍幾乎是在沒有老兵和熟練指揮人員的情況下匆忙組建的。而且由於一線部隊已經幾乎全軍覆沒,所以這些全部由新兵蛋子組建的部隊立刻就要上戰場去面對全世界裝備最先進、訓練最精良、實戰經驗最豐富的德軍。

我請問各位德軍粉,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德軍還打不出大交換比,他們還活著幹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紅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就算傷亡大,你們又有什麼立場嘲笑他們?

最後:二戰的反法西斯性質是舉世公認的。如果你想打著普世價值的旗號來抹黑蘇聯紅軍,請你不要忘了,對二戰性質的裁定是包括普世價值燈塔國家在內的所有東西方陣營公認的,哪怕在意識形態對立最尖銳的時期,西方也不認為二戰中的蘇聯紅軍與德軍的交戰是什麼成王敗寇的事情。為納粹招魂是可恥的,也是很愚蠢的。


說個不算主要,但仔細琢磨下很有意思的原因:

看bbc七十年代紀錄片《二戰全史》對德軍某中級軍官的採訪,此人參加了閃擊波蘭和法國的戰役。他接受採訪的大概意思是說:

所有人都知道蘇聯在地圖上大得離譜,但我們初期進展很順利,每天推進的距離都遠遠大於當初在波蘭和法國的時候,樂觀情緒瀰漫在軍中,大家都覺得莫斯科就在前方不遠。然而幾個月過去,一百公里荒原前面又是一百公里荒原,我們明明前進速度很快,可城市卻彷彿永遠像天邊一樣遠,我們就像一群在宮殿中爬行的螞蟻一樣渺小,士兵們士氣開始低落,大家都有了錯覺,感覺這是一個無窮大的國家,我們都想回家了。

可見那時歐洲的普通士兵哪怕把地圖背得滾瓜爛熟,蘇聯的實際幅員也會超出他們內心的認知範圍,當這種矛盾感在進攻發起後一天天凸顯,大部分人都會產生對自己認知的懷疑,進而影響士氣。

當然這並非蘇德戰爭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但這種「人的認知範圍同樣有時而窮」導致的種種現象在今天依然經常出現,且其原因常常被忽視,因此上面的例子還是很有意思,值得玩味一下的。


根本的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打不過。

納粹德國不僅沒有打下莫斯科,而且也沒有打下蘇聯另外兩座重要城市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莫斯科戰役中,蘇聯軍隊凍死凍傷的人數比德軍還多得多。被圍困的列寧格勒裡面因為飢餓寒冷等原因死去的蘇聯軍民高達幾十萬。你要比慘,比困難,比損失,蘇聯人哪點不比你慘?可是既然打仗了,大家都拼了,你扛不住,我扛住了,你就得認慫。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看到的二戰歷史是在英美西方主流文化過濾下的歷史。德國人打蘇聯,拿破崙打俄國,失敗都怪冬天太冷。彷彿西方侵略者的失敗都是遺憾的失敗,光榮的失敗,非戰之罪。

稍有腦袋的人都應該問問,俄國冬天氣候情況是機密信息嗎?是需要臨戰才知道嗎?那些戰爭天才們不懂嗎?這是最基本的知己知彼啊!你要是連你要押血本進攻的地方的氣候狀況都不清楚,沒有充分準備,你說你不完蛋誰完蛋?

-----------------------------------
補充一些具體原因:

德軍之所以打不過,有以下原因:

第一,嚴重低估了蘇聯體制的動員能力。按照朱世巍的說法,德國在二戰期間的動員程度遠比不上蘇聯。最獨裁的元首跟慈父比起來還是太弱了。德國百姓在二戰時還保持相當高的生活水準,德國一直無法做到像蘇聯那樣刮出最後一粒米投入戰爭。德國自以為憑藉自身的戰術優勢,可以使自己在較高的舒適度下贏得戰爭,在打莫斯科時尤其如此。而蘇聯在高度集中的體制下,國家一切的資源都投入戰爭,刮掉了所有能夠搜羅的資源,廢棄一切所有制帶來的藩籬,把全民的舒適度降到瀕死狀態,二戰期間蘇聯很多後方居民連活下去都有困難。投入不同,產出自然不同,這和冬天有什麼關係?

第二,嚴重低估了蘇聯體制的凝聚能力。如果單說動員,蘇聯的人口、幅員、工業資源這些元首和他的將軍們事前都是可以計算的。可是他們無法計算的是蘇聯軍民的戰鬥意志,無法計算紅色蘇聯所迸發出的人類罕見的承受損失和保持戰鬥意志的能力。按照之前戰爭的正常邏輯,連續幾個集團軍甚至方面軍被圍殲,數百萬精銳損失殆盡,一般國家早就投降了。臨時招募的平民士兵根本拉不上前線就嘩變了。如果元首面對的是一戰時的沙俄,他恐怕早成功了。可是紅色蘇聯就是不倒,無論你給他多大的殺傷,他依然鬥志昂揚。戰爭在力量相當的時候,戰鬥意志和精神就會發揮更大作用。在蘇聯體制的運轉下,大批大批未經充分訓練的新兵在烏拉聲中無畏地沖向德軍,這種場景用西方的理解就是政委帶著督戰隊在後面端著機槍掃射,西方人的腦殼根本無法理解,蘇軍是政委帶著大家沖在最前面,傷亡率出奇的高。什麼叫衛國戰爭?聽過《神聖的戰爭》,《莫斯科保衛者》嗎?蘇聯全國上下同仇敵愾,慷慨赴死,是包括德軍在內的西方人難以理解的,這超出了他們文化理解的範圍。這樣打不垮擺在眼前的鋼鐵意志,是不是比冬天更讓人脊背發冷?

第三,莫斯科是鐵路樞紐,後勤決定了戰爭結果。查看莫斯科的地圖就知道,莫斯科是周圍放射狀鐵路的中心,蘇聯所有兵力和資源都很容易向莫斯科運送集中,而前線德軍就沒有這種條件,德軍在克服俄國人的軌距等困難之後,到莫斯科的確已經是強弩之末。希特勒也知道要切斷莫斯科周圍的鐵路線,可是前方部隊根本做不到,幾次向莫斯科側翼的突擊都失敗了。內行人談後勤,外行人談戰略。後勤跟不上,什麼戰略都是胡扯。


在蘇德戰爭初期,德國法西斯軍隊在取得了一系列堪稱輝煌的勝利後,卻折戟於莫斯科城下,其舉世聞名的「閃電戰」也歸於破產。在通常的戰史敘述中,主要觀點是當年俄國的冬天來得太早,德軍自上至下又驕傲自滿,缺乏準備,導致後勤部門沒有準備好冬裝,使前線士兵戰鬥力大為下降,終於成為了強弩之末。

實際上,希特勒完全沒有忽視俄國的冬天,早早就下令開始準備。這從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從1941年8月初發出的不計其數的命令、訓令和通報中可以看到。據《戰爭與後勤》一書的作者克列威爾德的話說是:「這些文件的內容,從適當住所的勘察到防凍油料的供應,從冬季服裝到馬匹疫病的處理,簡直細到了無法再細的地步。」回過頭來看,在蘇德戰爭初期,由於德軍的攻勢進展太快,縱深大大擴展,其後勤供應能力就已捉襟見肘。如當時中央集團軍群每天所需的補給約為25列火車,而德軍後勤部門只能保證每天8~15列火車的運量。即便如此,德軍仍所向披靡,殲滅蘇軍幾百萬,直殺到莫斯科城下。那麼,為什麼到了冬季後就不行了呢?

原因也很簡單:在中歐溫帶地區長大的德國人大大低估了俄國冬天的嚴寒。僅以前述的火車運輸為例,德制火車的給水管道造在鍋爐外側,這在德國的冬天完全可行,但到了俄國就不行了。當俄羅斯嚴寒的冬天突然到來時,德制火車的給水管道結上了厚厚的冰層,強度不夠,轟然破裂。以致達到90%的火車機車都開不動了,勉強能開動的也必須緩慢鏟雪才能通行,因為俄國的大雪把鐵路全覆蓋了,厚度達一米以上!結果就是到了1941年11月上旬,從中央集團軍群到整個東線的後勤運輸已徹底癱瘓了,儘管德國人在從東普魯士、波蘭到明斯克、基輔的倉庫里囤積了如山的大衣、羊絨衣、防寒靴、手套、毛皮頭套、攜帶型暖爐等冬季必需品,但卻根本無法運到前線。而一線的上百萬德國士兵,就只能在冰天雪地中哆哆嗦嗦地苟延殘喘,成千上萬地被凍死凍傷,徒然將命運交給了上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如顯示該用戶不存在,請點擊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果然不出所料一堆人開始怨天怨地怨空氣怨後勤怨蘇聯人開掛

然而德軍閃電戰初期補給沒問題的時候東線單月陸軍彈藥消耗不超過11萬噸,莫斯科會戰期間最困難的單月彈藥消耗量也有近7萬噸,德棍有什麼資格抱怨後勤不行的?德棍吹牛皮的時候拿野戰陸軍人數去跟蘇軍總兵力去比強行德軍以少打多甚至兵力懸殊,開始甩鍋的時候開始找輔助部隊(其中包括負責輸送物資的帝國鐵路等組織)開罵了?不過也正常。畢竟德棍的世界裡只有德軍是人,輔助部隊不是人,根本不配算進東線總兵力拉低強大無比的德軍的對蘇兵力對比
我話就放在這裡,德軍要麼學學第6師團在布甘維爾的死亡衝鋒(帶了不到1000發山野榴炮彈主動進攻死亡5000擊斃美軍不到300的死亡衝鋒)別帶那麼多武器彈藥挺直腰板伸長脖子讓蘇軍殺個痛快全部死光,要麼把臭嘴閉上別嗶嗶後勤

先說一下,德軍的實力被高估嚴重。整個莫斯科會戰,中央集團軍群吃進去大約60萬補充兵力或整建制兵團的兵力,打完僅各師缺額(按補充到完全滿編而不是補充到被砍以後的編製的滿編算)60萬。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會戰前也有一定缺額,這一因素會使估計的德軍損失偏高,同時中央集團軍群除下屬各師建制內的兵力以外,各級指揮機關、獨立作戰部隊、後勤和戰鬥保障等部隊等也存在一定缺額這會造成對德軍損失的低估。綜合分析,中央集團軍群整個莫斯科會戰從1941年10月到1942年4月損失有可能達到120萬人。德軍十日報告里當然不是這麼說的,不過考慮到十日報告的世界裡總人數達到2000多萬的德軍傷亡900萬(其中死亡被俘失蹤300多萬)就全軍覆沒,這個報告並沒有什麼可信度

同期蘇軍損失:莫斯科防禦戰階段、莫斯科大反攻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損失分別是658279、370955、776889人。合計1806123人
德軍交換比沒高到哪裡去。即使是前期打了個殲滅戰的其他情況下也是如此
關於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變化情況我後文中會寫到

關於始怨天怨地怨空氣怨後勤怨蘇聯人開掛,其中前三個是個調侃。天氣和後勤是真有人拿出來用來給德國人洗地。關於天氣已經有答主貼過了。很顯然第一當年莫斯科附近並沒有特別冷,第二12月5日蘇軍開始頂著風雪反攻,德軍躲在屋子/掩體/戰壕里蹲坑伏擊,打不過才撤,第三嚴寒不是蘇聯法師放的,雖然蘇聯人打仗喜歡在主要方向集中兵力兵器但不能人為集中嚴寒,寒冷天氣也不是只凍德軍不凍蘇軍更不會只凍中央集團軍群不凍北方、南方集團軍群

關於莫斯科當時的氣溫,從別的答主那裡盜個圖

著重扯一下後勤

先說一下基本觀點:德軍在莫斯科的戰敗,後勤和天氣是一部分原因,但主要原因在於德軍就是打不過。不僅進攻攻不動而且蘇軍反攻初期防禦也很踉蹌。具體情況後文中具體分析

----------------------------------分割線------------------------------------------

先展示一下什麼叫真·缺乏彈藥+補給崩潰

以日軍頂級精銳的第6師團在布干維爾戰役中的第二次總攻擊(song ren tou)為例

戰前日軍的彈藥儲備和火力配置是這樣的:

——可以清楚的看到,150mm、100mm榴彈炮分別只有兩門就算了,炮彈居然只帶了多達40+80=120發……請問你們是去逗逼的嗎?
野戰炮兵聯隊參戰兩個大隊六個中隊12門94式山炮,每門備彈100發,而且:
對手真的不是國軍是美軍
對手真的不是國軍是美軍
對手真的不是國軍是美軍
對手真的不是國軍是美軍

可以,這波人頭送的很好,我服

於是打出來的結果是這樣的……

結合這個生動的案例,想必讀者朋友對於後勤保障已經有了一個初步、基本、直觀的認識了

----------------------------------分割線------------------------------------------

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始討論德軍後勤問題。先貼個圖:1941.6-1943.5東線德軍陸軍彈藥消耗

既然有具體數據,那麼就來計算一下。為方便計算,6月22-30日視作1/4個月,以1941年6-10月為第一階段,1941年10、11月為第二階段,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為第三階段。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按照德棍的說法,後勤問題始於1941年10月的俄式泥濘,因此姑且劃分出補給沒問題的進攻階段和補給可能有問題的進攻階段。同時考慮到1941年12月5日蘇軍發起冬季大反攻並且1941-2年冬季戰局的反攻持續到1942年4月(莫斯科大反攻第二階段持續到1942年4月20日結束)所以劃分一個防禦階段

根據計算,第一階段東線德軍陸軍彈藥總消耗量340896噸,每月平均彈藥消耗104891.077噸,第二階段總消耗量158598噸,每月平均消耗79299噸,第三階段總消耗429204噸,每月平均消耗85840.8噸

也就是說雖然第二、三階段雖然東線德軍的彈藥消耗量低是低了點但遠遠沒有低到所謂「補給困絕後勤癱瘓」的程度。誇大德軍後勤上的困難,將德軍遭遇的後勤問題定性為直接造成慘敗的不可抗力,顯然淡化了德軍戰場表現的拙劣

更何況,彈藥不是你要多少就能拿到多少,也要看德國的彈藥產量。1941年德軍僅陸軍就在東線耗彈583041噸,超過德國1941年全年彈藥產量(54萬噸)。如果沒有之前的庫存的話,德軍早就補給困絕了

當然,即使是1940年及以前生產的彈藥由庫存,德國在1941年底的彈藥儲備還是不高

火車除了運送彈藥以外,還輸送補充兵和增援部隊。具體的數量我之後會提到

相比之下空軍方面倒是確實可以說被蘇聯的氣候限制住了。因為在1941年11、12月東線德國空軍出動架次數急劇降低,明顯低於正常水平。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

1941年底德國空軍出擊架次數確實比正常情況下低。這樣才可以說是被氣候限制住。陸軍那種波動程度就不要拿出來說了

說這些是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東線德軍陸軍的彈藥消耗量,從1941年到1942年4月雖然有波動,但總體波動幅度並不太大。在這一認知的基礎上在分析其它問題

總結一下這一部分:德軍要麼向日軍學習不要帶什麼彈藥挺直脖子死亡衝鋒讓蘇聯人殺個痛快,要麼把數以萬噸計的彈藥拿去用,但是把嘴閉上別嗶嗶

------------------------------------分割線------------------------------------

為什麼二戰中德軍在即將攻破莫斯科的時候突然停止進攻,結果給蘇軍喘息機會而導致最終進攻蘇聯失敗?——這是題主的正題

然而所謂的德軍將要攻破莫斯科根本就是扯淡而已。首先必須明確,蘇軍之所以發動冬季大反攻,完全是因為通過交戰發現德軍實力在防禦戰階段已經受到了不小的消耗,如果果斷投入預備隊連同前線蘇軍共同發動反擊則有取勝的把握

——出自朱可夫回憶錄

——出自蘇修官方版二戰史

蘇聯方面的文獻寫的很清楚,11月的防禦戰就是一邊在前線跟德軍互相消耗一邊積攢預備隊,消耗到恰當時機後突然投入預備隊實施反攻以求獲得巨大戰果。德軍的進攻能力在下降是個有利因素,蘇軍的行為只是充分利用了這一因素並通過時機的精確把握將其加以最大化。而德軍的進攻能力是不會自行消失的,所以冬季戰局是蘇軍憑本事爭取到的有利戰機

而實際的交戰情況中也證實了朱可夫等人的判斷,雖然蘇軍沒有圍殲德軍重兵集團,但也算是收復了大量領土、人口,給中央集團軍群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中央集團軍群在蘇軍大反攻中的情況尤其是前兩個月的情況,根據德方資料具體分析一下

-------------------------------分割線-----------------------------------

1941年9月底10月初東線德軍作戰態勢圖http://pan.baidu.com/s/1kVFMGQV
1942年4月20日東線德軍作戰態勢圖https://pan.baidu.com/s/1pLwbKiZ
對比態勢圖可知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會戰中大致的兵力調入調出情況是。12月第8、28、5步兵師改編為獵兵師之後在會戰結束前前往北方集團軍群戰區。第1騎兵師後撤改編為第24裝甲師。第3裝甲師於42.3轉移到哈爾科夫方向。第14摩托化師和第167
步兵師情況不詳。而增援多得多。
從北方集團軍群至少3個師:第339、215、707師。此外從其它方向調入至少17個師:第88、211、208、139、385、331、391、215、216、342、253、386、328、330、83、205步兵師,第442特種師。此外還組建了幾個戰鬥群。1941年9月底德軍準備發起布良斯克·維亞濟馬雙重會戰初期,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有約70個師、193萬兵力(含空軍、輔助部隊),到1942年4月20日冬季戰局結束、蘇軍冬季大反攻徹底終止時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有大約90個師了

不過按照德式官僚主義的「不死到臨頭不好好辦事」作風以及出於對形勢的錯誤估計,德軍直到冬季大反攻中被蘇軍暴打了一頓以後才想起來要往東線增援大量兵團

除整建制調入兵團以外,德軍還輸送補充兵以彌補消耗

從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中央集團軍群就吃進去22.55萬左右補充兵。考慮到還增援了20個師和一些獨立作戰分隊。估計中央集團軍群在整個莫斯科會戰期間得到60萬補充

也就是說中央集團軍群的鐵路運輸癱瘓這一說法根本不能成立,否則60萬兵力根本不可能一步一腳地徒步走到前線

然而結果是,冬季戰局結束後的1942年5月1日德軍清點兵力然後一份報告遞交到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手裡,赫然寫道:中央集團軍群平均每個步兵師缺編6900人,北方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中這一指標分別為4800、2400……
90*6900=62.1萬……
如果計入集團軍群、集團軍、軍指揮部和直屬單位以及獨立作戰/後勤等各種部隊的缺額,則中央集團軍群的總缺編人數將進一步上升……
更何況,中央集團軍群平均每個師缺編百分之四十幾的兵力也就算了,其它兩個集團軍群遠遠沒有被扁地這麼慘。單論1941-2年冬季戰局中央集團軍群根本就是德軍中最大的害蟲

所以寫到這裡已經可以得出基本結論了,在莫斯科城下擊敗中央集團軍群的因素中嚴寒和後勤問題是可以列進去的,但後勤問題遠遠沒有一些誇大其詞的說法中所說的那麼嚴重。至於嚴寒,總不可能只凍中央集團軍群不凍北方、南方集團軍群。都是德軍,都在挨凍,為什麼唯獨中央集團軍群損失特別大呢?當然是因為中央集團軍群在冬季戰局期間表現比另外兩個集團軍群差

總結一下這一段:中央集團軍群戰五渣,冬季戰局期間德軍內部作戰效率墊底

具體:吃進去60萬兵力打完僅各師缺額就達62.1萬以上(戰前也有一定缺額)。綜合分析,估計中央集團軍群整個莫斯科會戰從1941年10月到1942年4月損失可能達到120萬人
同期蘇軍損失:莫斯科防禦戰階段、莫斯科大反攻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損失分別是658279、370955、776889人。合計1806123人
德軍交換比沒高到哪裡去。即使是前期打了個殲滅戰的其他情況下也是如此

--------------------------------分割線-----------------------------------

關於中央集團軍群的實際表現德軍內部自己也有評價:
At the start of the Soviet counteroffensive, the situation of Army Group
Center was very grave. Already on 4 January 1942, in his diary F. Halder noted
the sharpening of the situation, while his entry on 13 January was almost
completely devoted to the situation in the Rzhev – Viaz』ma sector. Noted at the
outset as 「A particularly difficult day」, the entry has this to say about Army
Group Center: 「Several desperate phone calls from commander of army group
…」, then offers the following comments on the situation: 「Consequences for
continued supply of Fourth Army cannot yet be predicted」; 「The gap north of
Medyn is as perturbing as ever」; 「To clean up Rzhev, the army group … can
expect no success」. Repeatedly, Halder notes orders or proposals to close gaps
in the German line. K. von Tippelskirch later wrote that it seemed that the
Fourth Panzer, Ninth Army, and the 3rd Panzer Army situated between them:
… were facing a catastrophe. Russian forces broke through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Ninth and Sixteenth Armies to Belyi. There they
were deep in the rear of the Ninth and Fourth Panzer Armies. The
forward detachments of the enemy』s developing envelopment reached an
area northwest of Viaz』ma. The Ninth and Fourth Panzer Armies were
nearly encircled. If … the railroad between Smolensk and Viaz』ma had
been cut, the fate of both armies would have been decided.

——哈爾德在日記里表示形勢非常艱難,(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打來了幾個近乎絕望的電話,對第4集團軍繼續進行補給的影響效果尚不明朗;梅登以北的缺口一如既往的令人不安;集團軍群對於清理勒熱夫周圍的蘇軍沒有什麼把我

蒂佩爾斯基赫:蘇軍從第9、16集團軍(北方集團軍群)的結合部突入,並已經深入第4、9集團軍的後方。如果蘇軍切斷了斯摩棱斯克-維亞濟馬鐵路那麼我們中央集團軍群就藥丸

蘇軍的攻勢過於猛烈,以至於希特勒都看不下去。雖然在軍官團的世界裡希特勒每次都禁止撤退但這次希特勒是允許中央集團軍群後撤的:
On 15 January, Hitler authorized a German withdrawal.Hitler acknowledg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war, I』ve had to order the withdrawal of a large sector of the front.」
——希特勒對此定義為整個戰爭中第一次他被迫命令德軍在一大片戰線上撤退

As early as the first ten days of January 1942, with Army Group Center』s divisions and regiments hard hit by casualties (according to Grossmann, on 10 January the XXIII Army Corps』 206th Infantry Division numbered 2,283 men; its 102nd Infantry Division had 2,414 men while its 253rd Infantry Division had 2,380), the Germans began to commit auxiliary units into the battle. For

example, west and southwest of Rzhev, a group formed from supply and construction units, march battalions and Luftwaffe personnel was thrown into the fighting. However, already in January, new divisions from Western Europe were transferred here to the central sector of the Soviet-German front.

——簡單概括一下:蘇軍冬季大反攻打到1942年初的前10天,中央集團軍群下屬各步兵師中被打得只剩2000多人的都有(例如第23軍的第206師:2283人、第102師:2414人、第253師:2380人)。嚇得德國人趕緊從西歐整建制的調兵遣將壓壓驚。然而遠水難解近渴,德國人的應急措施是把後勤部隊、工程建築部隊、補充兵、空軍人員趕緊(作為步兵)投入戰鬥。此類兵力投入戰鬥後傷亡情況有時非常感人

——接下來是B站吃瓜群眾發言時間:

通過以上分析已經基本可以肯定,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蘇軍冬季大反攻期間損失慘重,節節敗退。雖然從1942年2月開始勝負的天平逐漸逆轉,但只限於戰術反擊,偶爾給蘇軍所謂的集團軍包個餃子實際上吃進去只相當于軍級規模(1942年初蘇軍取消了步兵軍軍指,由集團軍直接指揮各師、旅和加強單位,所以編製小的集團軍相當於之前的步兵軍),離攻下莫斯科相去甚遠。德軍不是不想攻下莫斯科,是根本沒有那種實力。至於天氣原因和後勤原因則都存在但都被誇大了。需知嚴寒不是蘇聯法師放的,雖然蘇聯人打仗喜歡在主要方向集中兵力兵器但不能人為集中嚴寒,寒冷天氣也不是只凍德軍不凍蘇軍更不會只凍中央集團軍群不凍北方、南方集團軍群,至於後勤,彈藥消耗量擺在那裡,數據是德國人自己統計的,無法否認

綜上,認為德軍是能打下莫斯科不去打的言論可以收回去了

-----------------------------分割線-------------------------------

本來還以為多有本事,原來是把社科院那點東西當寶貝的主。社科院的蘇德戰爭史水平才什麼檔次?喜歡看就慢慢看,別整天爆神論誤導觀眾就可以了,謝謝合作。否則的話

所以說自己好自為之

否則的話就是這種下場


借用 @張今朝的回答,並且可以再次補全:
——————別人答案分割線——————
說的好像冬天是蘇聯法師放的一樣,只凍德國人不凍蘇聯人,反正德國人失敗總是在德棍看來都是有理由的。
天時不好很重要。
1、太冷。科爾松戰役。2、太熱。 庫爾斯克戰役 。3、不冷不熱,不能給敵人造成阻礙。諾曼底戰役。4、陽光太好了。阿登戰役。5、陽光太差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 。
地利所謂天時不如地利,某種程度上,地皮不好更加損害運氣。
最麻煩的事:東線公路不好,妨礙德軍車輛機動;西線公路太好,不便於妨礙敵人車輛機動。具體小事例1、林地太複雜。 列寧格勒戰役 。2、城市太立體。 斯大林格勒戰役 。3、山路太崎嶇。高加索戰役。4、地勢太平,不能給敵人帶來阻礙。莫斯科戰役、羅斯托夫戰役,法萊斯口袋戰役。
人和所謂地利不如人和,雖然德軍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某些情況下還是不幸出了紕漏。
最氣人的事:法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波蘭人捷克人 斯洛伐克 人保加利亞人(以下省略若干)。。。。。。。不幫德軍幫盟軍。
其他一些小麻煩
1、客場作戰,氣氛影響。害得德軍三個月攻不下蘇聯首都莫斯科。
2、主場作戰,干擾太大。害得德軍半個月被蘇聯攻克首都柏林。
3、 羅馬尼亞 人幫德軍。害得德軍在 斯大林格勒 被包了餃子。
4、 羅馬尼亞 人幫盟軍。害得德軍在羅馬尼亞又被包了餃子。
5、義大利人幫德軍。害得德軍輸掉了北非戰役。
6、義大利人幫盟軍。害得德軍需要整整一個集團軍群守衛狹長德爾義大利半島,結果救不成諾曼底。
7、希特勒不肯聽職業軍官博克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
8、希特勒聽信職業軍官萊布元帥和龍德施泰特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
9、希特勒不相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冬季風暴。害得德軍在 斯大林格勒 被打斷東線脊樑
10、希特勒輕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巴巴羅薩。害得德軍陷入了二戰最大的泥潭。

——————補全線——————
後勤太長,補給困難,導致德軍遠征莫斯科失敗。
後勤太短,容易暴露,導致德軍在阿登和柏林又失敗。

先被偷襲損失慘重,男人戰死太多女人都要上,從莫斯科遠徵到柏林的蘇軍:。。。。。。

先被日本偷襲,又被德軍潛艇各種菊花鑽,太平洋大西洋兩頭打的美軍:。。。。。。

曼不群:我就是寫寫回憶錄自我安慰,zz非要當真理怪我咯?

我只是打臉狂魔的搬運工:

怕冷?說得好像德國人個個都是養尊處優沒見過下雪的非洲白人貴族似的——或者說德棍的邏輯就是為了這個?因為德國人太嬌貴,所以輸了很正常?

又或者。。。那麼多中二小白喜歡納粹德國的原因,就是在於推鍋邏輯吧:天氣不行怪路況,路況不行怪路程,路程不行怪手下,手下不行怪敵人(你幹嘛有援軍呢,你幹嘛住那麼遠呢,你幹嘛不通知好我呢囧),反正就不怪自己。錯的不是我,是世界!

所以希特勒就被半個世界的人民聯手中二修正拳K死了。

打仗不行後勤不行,永遠都是自己的鍋。真以為戰爭是考試啊?考差了就找比自己爛的心理安慰?


隆美爾:要是多給我點給養我就拿下開羅了。

古德里安:要是多給我點坦克我就拿下莫斯科了。

保羅廝:要是多給我幾件皮大衣我就守住斯大林格勒了。

元首:地主家也沒餘糧啊。

-----------
納粹軍備部長斯佩爾戰後回憶,希特勒為東線軍官授勛時,某上尉說他的連隊一路突進,因缺乏彈藥才被迫停下來。元首怒吼:軍工生產不給力,拖了我們軍隊後腿!斯佩爾喊冤:後方兵站彈藥堆積如山,卻沒有足夠的車皮和鐵路運送到最前線。

衛國戰爭中最大的蘇聯叛徒、「俄羅斯解放軍」首領弗拉索夫本是莫斯科保衛戰中的英雄,斯大林親自授勛,事迹上了真理報,結果在反擊中被俘,在俘虜營里看到越來越多的蘇聯俘虜,認為大勢已去叛變。1942年德國仍不認為自己會失敗,蘇聯的勝利還很遙遠。


---------------------------------------------------------吐槽部分---------------------------------------------------------------------
知乎上有些問題總讓我懷疑是否和題主活在同一位面。
何來的德軍即將拿下莫斯科?

(紅線為12月5日德軍進攻頂點的戰線)
關鍵問題在於,德軍加里寧和圖拉都沒拿下來,鉗形攻勢的兩翼都沒伸出去,北翼糾纏在莫斯科-伏爾加運河一線,南翼的古德里安糾纏在圖拉地區,所以德軍無法對莫斯科形成合圍。
而二戰中,裝甲部隊正面強攻大城市最著名的一個戰例叫做「斯大林格勒戰役」——巷戰從來都是裝甲部隊的噩夢,德軍此前在華沙、鹿特丹、巴黎等大城市都極力避免正面攻打大城市,而是選擇靠圍困和或者威懾迫使敵軍投降。
而事實上,保盧斯的16裝甲師8月底就摸到了斯大林格勒郊區,卻從未能攻克之。所以看到德軍離莫斯科近就認為勝利在望,顯然極為天真。

---------------------------------------------------正經答題的分割線--------------------------------------------------------------

至於德軍未能拿下莫斯科的原因,已經有多個答主說明了——是俄國的rasputitsa(無路季)導致的地獄般的後勤條件,直接導致德軍即使在贏得維亞濟馬這樣偉大勝利的情況下仍然無法迅速攻克莫斯科。

另外需要著重指出的一點是:所謂的「遠東部隊拯救莫斯科」是西方在缺少蘇聯一手檔案的情況下臆造的神話
事實上Niklas Zetterling根據蘇聯一手檔案在他的The Drive on Moscow 1941中詳細列出了9月30日-12月2日莫斯科防禦戰期間到達莫斯科的全體蘇軍的序列,其中抽調自遠東蘇軍的部隊序列和到達時間列明如下:
October 10
32nd Rifle Division (Far East on June 22, 1941)

October 31
78th Rifle Division (Far East on June 22, 1941)
413th Rifle Division (began forming in Far East on August 6, 1941)

November 1
58th Tank Division (Far East on June 22, 1941)

November 5
112th Tank Division (began forming in Far East in August 1941)

November 9
415th Rifle Division (began forming in Far East on September 8, 1941)

來自遠東軍的蘇聯部隊共計只有4個步兵師和2個坦克師!
而蘇軍同一時段內組建和到達莫斯科的援軍,共有31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22個坦克旅和2個坦克師。僅從數量而言,遠東援軍只佔蘇聯援助莫斯科部隊的十分之一強,而且在11月中下旬最危急的階段,並沒有任何遠東部隊抵達莫斯科


鋼鐵雄心4,我選日本,開作弊器,資源無限、部隊無限、建設無限等等等等……(不要說我惡趣味,我就是想試試)

把中國收了,然後干蘇聯。干蘇聯,干蘇聯,干蘇聯啊干蘇聯~~干著干著,我撤兵了。

蘇聯的國土縱深,可以說就算毛子自己躺下讓你干,你都干不過來,累都累死你。

這還只是遊戲,做了弊的遊戲。現實中呢?一個補給不上,你就死球了;一個降溫,你就死球了;一個錯誤,你就死球了。

戰略縱深是最可怕的。


事實就是,德軍不是突然停止進攻了,而是真的打不動了。鐵血宰相俾斯麥期間的普奧戰爭,百度百科說得比較官方,最後結局是法皇出面調停,有意思,說是俾斯麥有政治眼光,不打了,扯淡,打到對面首都了你說不打了,原因是什麼?真的沒錢了。打仗是皇帝打,可苦了管錢的俾斯麥了,容克地主階級為基礎的帝國,錢從哪兒來?從地主來,借不到錢了,軍餉都有問題了,還打個屁啊,見好就收吧,請個大佬簽個對我們有利的條約,戰爭目的達到了,完事兒。回到蘇德戰爭,為什麼突然停止了?你以為元首想停啊?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後勤就是全部。你對後勤的重要性其實認識還是不夠充分,雖然你嘴上說「後勤有很重要的成分在」,但是理解不夠充分,什麼都能排除,就後勤不能排除,順帶說個事,俄國的鐵軌間距和德國不一樣,想在俄國鐵路上運輸,只能用俄國火車,因為歐洲鐵軌一個標準,蘇聯自己一個標準,你想想德國人吃了多少屎……那叫一個痛苦。外行談戰術,但是後勤跟不上,什麼戰術都是扯淡,打不動了,進攻沒有力量,就三種原因,一是不想打了,不打了,二是兵力不夠了,三就是後勤跟不上了,不外乎此,你把這三種打不下去的原因都排除了,就有了談戰術的空間了,因為能打了。現在能不能打都解決不了,談怎麼打不是扯淡嗎?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德國人到達了自己戰略進攻能力的頂點。
納粹德國迷信武力,一心想奴役東歐人民,所以喪失民心。連日本人都知道搞東亞共榮圈,德國人在政治連日本人都不如。
佛拉索夫這種主動的帶路黨,納粹都不在意,可見一斑。
但是從軍事上,進攻蘇聯就是一個災難。德國人的閃電戰,是一種追求速勝的戰法,適合德國這種資源缺乏,底蘊不足的國家,但是蘇聯廣袤的大地,和糟糕的後勤 讓閃電戰成為不可能。


不是停止進攻,而是蘇軍遠東部隊在兩軍力量消耗過大的關鍵期突然出擊,導致德軍無力對抗新出現的援軍而被迫敗退

情況類似於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里,已經將最後的預備隊都投入了戰場,英軍也開始出現動搖,但此時普魯士軍隊投入戰場,拿破崙再無兵力對抗,遂敗


他(張無忌)心下卻越來越不明白:「我外公和宋大伯都是武林中一流高手,但招數之中,何以竟存著這許多破綻?外公這一拳倘若偏左半尺,不就正打中宋大伯的胸口?宋大伯這一抓若再遲出片刻,那不恰好拿到了我外公左臂?難道他二人故意相讓?可是瞧情形又不象啊。」
  其實殷天正和宋遠橋雖然離身相鬥,招數上卻絲毫不讓。張無忌學會乾坤大挪移心法後,武學上的修為已比他們均要勝了一籌。但說殷、宋二人的招數中頗有破綻,卻又不然。張無忌不知自己這麼想,只因身負九陽神功之故,他所設想的招數雖能克敵制勝,卻決不是比殷、宋二人更妙更精,常人更萬萬無法做到。正如飛禽見地下獅虎搏鬥,不免會想:「何不高飛下撲,可制必勝?」殊不知獅虎在百獸之中雖然最為兇猛厲害,要高飛下撲,卻是力所不能。張無忌見識未夠廣博,一時想不到其中的緣故。

——《倚天屠龍記》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後世之人往往有資料文獻為參考,因此可對戰局作出正確判斷,是以居高臨下,開上帝視角。可正處於時代進程中之人往往因受到歷史局限或各種原因而不能爾。


題主可以去關注一下俄羅斯的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裡面就有詳細提及題主提出的問題。
1941年至1943年德軍意圖攻破莫斯科的那段時間,德軍的進攻戰線拉得實在太長了。北至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南至高加索山脈。
其實早在莫斯科戰役前,很多德軍將領都反對進軍高加索地區,但是希特勒當時義無反顧地想奪取蘇聯的南高加索油氣資源和糧食,在爭奪戰略資源的同時削弱蘇聯的實力。但是兵力的分散導致德軍進攻莫斯科期間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德軍進軍高加索就註定了其攻佔莫斯科的計劃必定會失敗。
為表述清楚還是貼張圖(圖片來源百度)圖中右下角地區就是高加索。
補充:如果當時德軍不打高加索,結果也不好說,可能德軍最後能攻佔莫斯科,摧毀蘇聯大多數工業設施。但是也可能蘇聯從高加索地區出兵,使德軍腹背受敵從而被一舉殲滅。如果題主是希特勒的話,對於打不打高加索的問題應該也是不好做出抉擇的吧。

再貼兩張圖吧,大家可以看看:第一張是德軍剛發動蘇德戰爭時期的戰爭形勢,第二張是1941-1942年間的戰爭形勢(圖片來源百度)

簡單地說,蘇聯就是一個有著戰略縱深的國家。隨著戰爭的進行,德軍不斷往前推進,戰線卻越拉越長。蘇德戰爭期間德國投入戰爭本國陸軍總兵力也就300萬人左右,就算計入其僕從國的兵力,一共也就500萬上下。區區500萬的兵力,部署在2500km長的戰線上,還要維持戰略進攻的態勢。北打列寧格勒,中打莫斯科,南意圖打高加索。德軍想攻下莫斯科實在是難上加難。


實際上是進攻失敗了,蘇聯在莫斯科,3天內光市民都動員了60萬人,建立了3層防線,各種鐵路設施上面全是炸彈這類玩意。
德軍離莫斯科最近就是一個攻擊小組到達了莫斯科郊外,大約就突破了第三層防線一會兒,照了幾張照片以後就撤退了,然後德軍再也沒有離莫斯科那麼近過了。


糾正一下題主的一個錯誤認知:德軍攻勢並非在莫斯科突然停止的,在此之前已經開始被遏止。縱觀蘇德戰場上德軍主動發起的幾次戰役,進程幾乎都一樣:德軍精心準備發起進攻,俄軍一潰千里,德軍向前推進,俄軍慢慢穩住陣腳開始阻擊,德軍推進速度迅速慢下來,幾隻行動速度較快的裝甲部隊明顯快於步兵,形成突出部,側翼暴露出來,俄軍調集優勢兵力,兩翼包抄開始反擊,德軍不得不撤退,或者撤退不及被圍殲。歸根結底,一方面是德軍對於蘇聯的戰略縱深估計不足,另一方面是紅軍在戰略資源方面擁有優勢,因此德軍的攻勢註定無法持續,而紅軍則會在消耗戰中不斷壯大。
巴巴羅莎行動沒有摧毀蘇聯軍事工業,大量工廠轉移至烏拉爾山脈以東繼續生產,從那一刻起,德軍已經輸掉了蘇德戰爭


很多人買車都有這樣的體驗,花自己所有的錢買了一輛配置最好的車,買了以後還是後悔,我當時應該再加錢上一個更好配置的


德國中央集團軍司令 博克元帥有一句名言 戰爭中誰投入最後的預備隊 誰就獲得了勝利 當博克元帥的軍隊進入到莫斯科之後斯大林投入了新組建的第一突擊集團軍在幾個月前在維亞濟馬被全殲(拿不準) 一舉將德軍打出莫斯科 而這時德軍已經到了進攻頂點 部隊急需休整 後方沒有補充兵員和物資補給 所以才停下腳步 不過插一句話 就算德國人打下了莫斯科 就一定能打贏蘇德戰爭么?


看圖就好,二戰德國打波蘭,打法國,打英國時的補給線絕對不超過500公里,而且沒有雙線的作戰的顧慮,西歐二戰時又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鐵路密度很高,運輸物資很高效,補給很方便。

然後打蘇聯的時候,補給線隨隨便便就要超過1000公里,戰線寬度也超過1000公里。蘇聯因為國土大,鐵路密度不高,無法保證補給效率。另外德國還非常缺石油,就算德國製造了大量卡車,缺油也是然並卵,最後只能在冬天靠著最原始的辦法拉補給。我看到有答案找到資料證明當時德軍補給不缺乏,這當然沒錯,其實關鍵不是缺補給,而是補給效率跟不上,打著打著就要停好久。讓德軍想複製幾周滅亡法國的閃電戰在蘇聯身上變得沒有可能性。當時德國並沒有進行戰時總動員,如果不能幾個月內滅亡蘇聯,那結果必敗無疑。德軍總攻莫斯科前很多將領也知道情況不妙,基本上抱著賭一把的想法打的。結果賭輸了唄......

同樣抱著速戰速決思路進攻中國和美國的日本就更迷之自信了,維持這種補給線,我覺得換成現在的美軍都很吃力。


推薦閱讀:

中國足球不行,能不能用梟龍和飛豹來跟阿根廷換梅西,一個中隊的梟龍或飛豹就遠超梅西的身價,這可行么?
動畫片《舒克和貝塔》里的舒克開的飛機是什麼型號的?
如果換作蘇軍來守上甘嶺,戰役的走向會如何?
三國演義里武將對決一回合有多長時間?
現在世界上還有通曉奇門遁甲這一類學問的人存在嗎?

TAG:軍事 | 戰爭 | 蘇聯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蘇德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