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刻本字體設計方面,國內有什麼進展嗎?

日本欣喜堂的「漢字書體二十四史」受到許多國內字體愛好者的追捧,不知國內進展如何?
----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字體設計門與路,更多字體設計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古籍、刻本字體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了。哪怕你不經常逛書店,飯店菜單、電影電視劇海報、接頭散發的廣告單,都可以經常看到他們的身影。我個人將國內古籍、刻本字體分為兩類:一類追求舊時代字體風格特徵,同時適合現代印刷排版的,如方正清刻本悅宋、方正宋刻本秀楷;另一類,忠實還原善本中刻字形態的數碼輪廓字體。大眾對字體設計的需求不會拘泥於一種或者幾種設計風格,所以字型檔廠商還需要設計出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字體。於此同時,相較於「宋黑仿楷」這四類傳統字體,目前古籍、刻本字體種類較少,未來中文字型檔在古籍字體設計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在這裡,忍不住要說一句,不要再用看不清字體風格的字型大小使用古籍、刻本字體啦啦啦~~~那麼小的字型大小,展現風格特徵如此強烈的字體,設計師你到底圖啥呢?


為適應現代印刷排版需求,設計古籍、刻本字體,簡單的複製原有字形可能效果並不理想。

以宋刻本秀楷的設計過程為例,宋代印版的基本版式為:四周有粗線邊框,行間有行格線,每版中心有中縫,中縫內有魚尾及線條裝飾,並刻有篇名、頁數、刻工等內容;文字正文用大字,注釋用雙行小字;受竹簡的影響,豎排,且閱讀方式為從右向左。在這種版式中,對書體風格影響最大的是行格線。縱向的行格線限制了字元的橫向空間,束縛了書寫的左右取勢,而字元的上下空間相對較為寬鬆,久而久之,便促使字形朝瘦長的方向變化。字面寬度在行格線的束縛下較為統一,字高卻差別較大,字體重心高低不齊,如若簡單換成橫向排版,忽高忽低的重心,會影響文字整體的韻律感。

《攻媿先生文集》

同時,印版是雕刻工手工刻制而成,由於字與字之間相互呼應避讓,獨立的字形會隨上下文不同而有所變化,當製作成在固定字框中的印刷字時,字形則要做適當的調整,只有這樣,每一個字形面對不同的「鄰居」時才回協調一致。

再如,哪怕設計者一心想忠實原版,百分之百復刻原有字形,這也是相當困難的。宋刻本秀楷是依照《攻媿先生文集》與《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中的字形設計而來的,當把文集拿來,用高清掃描儀掃描放大,在電腦上逐一查看細節,效果就是下面這個樣子。兩條橫劃均存在墨跡不勻,邊緣不清晰的現象,筆劃交叉處交代不清楚,撇捺似乎有墨跡暈染加粗的嫌疑,如何做修改,這也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不同設計師數碼化字形輪廓的結果自然會不盡相同。

左為《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中的「夫」字,右為宋刻本秀楷中的「夫」字

此外,古籍刻本中的字,雖然舊筆形字居多,要想製作滿足現代繁體字編碼要求的字型檔,也會經常遇到字不全的現象,而設計簡體字編碼的字型檔,缺字的困擾則更加嚴重,設計師只得重新設計缺失筆畫,搭建出具有古籍神韻的簡體字形。

宋刻本秀楷前期出的大樣,圖中的空白框表示未曾在古籍中出現的字

當然,如果設計師將《攻媿先生文集》與《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中的字簡單數碼化,不做過多修改,也不補全字元,同樣也可以設計出一套宋刻本秀楷,不過此時字體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方正除了已經開發的清刻本悅宋、宋刻本秀楷、潤扁宋等之外;方正還在對聚珍仿宋進行新字形的開發。
同時還主動引進了欣喜堂的金陵(粗、細)、龍爪、螢雪。通過幾年的時間已經把它們開發成了中文的字型檔了。已經可以面市,有的客戶已經用上了:)
在將傳統刻本字體開發成字型檔的過程中,遵守國家標準的字形規範是一具「鐐銬」啊,哈哈。

日本欣喜堂的「漢字書體二十四史」受到許多國內字體愛好者的追捧,這是文化的國際交流、傳承與發展的熱絡表現,這是挺好的事情。欣喜堂開發出整套字型檔的也沒有太多,多數是字樣。字數太多,完全實現實在非一日之功。
傳統是創作的寶貴資源,應當通過各種互動與交流(包括國際間的、不同文化的)來促進對傳統資源的不斷挖掘,煥發其生機活力。希望字型檔知識產權得到廣泛而切實的認同,讓社會上眾多的設計師能夠通過字型檔創作得到價值認定,這樣,寶貴傳統資源有望快速數據化新生。


從古代出版物尋找靈感,是字體創作的一種方法。國外許多著名字型檔廠商如Adobe (Adobe Jenson體), ITC (ITC Founders Caslon體), Linotype (Linotype Didot體)均有許多這樣的字體作品。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方正前幾年推出的宋刻本秀楷、清刻本悅宋這兩款字也非常受歡迎。大家為什麼喜歡這類字體,我想是因為那種特有的韻味,是一種古人的審美情趣。關於復刻和改造古籍字體我和欣喜堂今田欣一先生有過交流,得出的觀點是一致的:古籍字體不能原樣照搬,必須改造以適應當代的審美和橫排與豎排並存的設計需求。

中國古籍字體原版是豎排的,縱向重心都不錯,但是橫排效果就很不理想了,必須進行設計調整。下面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左圖:古籍字原樣描繪,「之」字的橫過於傾斜,與「一」字不協調;

右圖:調整後,與其他字就協調一致了

方正字型檔近期也將推出欣喜堂今田欣一先生授權的四款字體:金陵(粗細2款)、瑩雪、龍爪,敬請期待。


感覺最近幾年好多字體設計師的作品基於古籍字體

但是感覺他們對古籍字體比較隔膜,有些代表性的字體沒有進入他們的視野。

北宋最具代表性的字體是歐體,以北宋本通典爲代表。

還有北宋末年的瘦金體,以廿四史中的晉書爲代表。

還有南宋福建地區刻書的建刻體,以文選六臣注,建安劉氏毛詩註疏,余氏公羊傳等爲代表。

這些代表字體中,以北宋歐體的程式化最爲突出,非常適合製作字體。

但是這個至今未見相關的作品

希望字體設計師能與古籍研究者多作交流。。


進展挺多 成果鮮少
比如這裡https://www.behance.net/zeronihility


除了康熙字典體,沒見過太令人滿意的。。。


揚州廣陵刻印社應該可以解答


瀉藥

不是專業人士,個人對字體稍微有些要求罷了,近年來國內字體給我的感覺是可選擇的中文字體變多


欣喜堂除了知乎或者TIB等一些小眾平台,其他並沒有什麼人談到吧,吹捧更談不上了。方正、漢儀、厲向晨、應永會等做這方面的設計。


推薦閱讀:

如何學習章草?
歐陽中石的字怎麼樣?
為什麼練字要用鋼筆?
成字先寫橫還是先寫撇?
王羲之有沒有真跡存世?

TAG:字體設計 | 書法 | 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