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史料真的被大規模銷毀過嗎?

我在好幾個地方看到有關季漢的史料被有計劃的銷毀這樣的說法。很像請教知乎上的大神,除了三國志上自相矛盾的記載,可還有其他的證據?如果真有,是誰刪的史料??


(╯‵□′)╯︵┻━┻

全他媽怪陳壽!

這個話題,其實說是陰謀論也沒錯,說不是陰謀論也對。
事由根本是陳壽丫的老小子自己惹出來的。
他尼瑪是根本不管後人撞穿牆抓破頭啊你造嗎。
能穿越回去我特么得把陳壽五花大綁,老虎凳子辣椒水嚴刑拷打,把肚子里的貨全吐出來你造嗎。

一切都源於《三國志.蜀書》里的一句話。
《後主傳》:「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普通話:國家不置史官,好多事兒沒人記呀。諸葛亮政務處理得好,可像這種事兒也不周全口牙。
這是陳壽老小子自己說的。

事實是怎樣呢?他特么自己翻供啊!就尼瑪在同一篇後主傳里啊!
《後主傳》:「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史官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
這個人是誰!這個史官尼瑪是誰!別特么告訴我此人姓史名官啊!
最可氣的是不止一次你造嗎!
要是就這一次,後人都可以當丫是筆誤你造嗎!

《先主傳》:「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里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
《費禕傳》:「後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

陳壽,孫賊,你丫夠了。
不是說「行事多遺災異靡書。」的嗎?!這又是景星見、黃氣見、無宰相位的,都啥啊??
更可氣的是,裴松之也來湊熱鬧。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建興九年冬十月,江陽至江州有鳥從江南飛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千數。」
災異靡書,這上千隻傻鳥墮水的事兒是誰記下來的?!

好吧,牢騷完了,正經點。

針對這個問題,歷來有兩個說法。
一派認為蜀無史官,另一派則認為蜀有史官。蜀有史官派里,對此事的解釋也有差異。

無史官派的觀點,從李彪開始。
《北史.魏書.李彪列傳》: 「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譏。」
到後世的史家,也有許多人堅信蜀無史官,並且旁徵博引,應對陳壽的言論。
他們從各方面分析季漢不置史官的原因,但在旁人看來,總會有牽強的地方。
至少到今天,無史官派勢微,認為蜀有史官,似乎已成通論。

那麼陳壽提及的國不置史,卻頻繁出現的異相與景耀元年的史官,是怎麼回事兒?
蜀有史官派里,對這些的解釋,歷來有這麼幾個比較主流的說法。
1、陳壽小心眼說。
2、季漢史官乃歷官說。
3、季漢史官制度殘缺說。

陳壽小心眼說是從劉知幾開始的,劉知幾也應該是質疑陳壽的第一人。
對於考證季漢史官問題,有開闢性的作用。
只是陳壽作為當事人,他的言論比較有權威性,所以劉知幾當時遭到不少人的反對。

劉知幾在《史通.曲筆》里寫了這麼一段:「案黃氣見於姊歸,群 鳥墮於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無宰相氣,若史官不置,此事從何而書?蓋由父辱受髡,故加茲謗議者也。」
劉知幾認為,如果沒有史官,前邊那些事兒就根本不可能記下來,陳壽也沒法知道。
陳壽這是因為他爸比當年受了刑罰,所以懷恨在心,惡意毀謗人身攻擊諸葛亮。

可是這說法其實也很陰謀論啊不是么……
劉知幾的結論有一個預設的前提,就是陳壽對諸葛亮有怨恨。
而且是個心眼小,報復心強,記性好的小人,所以才會幹出如此令人髮指的壞事兒。
通過蜀書的描述,怎麼也看不出來陳壽有這麼大怨氣。
更別提他的史評和傳記經常說一套寫一套。

陳壽說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然後他怎麼寫的?
《諸葛亮傳》:「三年,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亮性長於巧思……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借司馬懿的嘴,繞著彎誇諸葛亮。陳壽嘴巴說不要,身體還是很老實的嘛。
真的看不出來有多大怨氣,所以故意詆毀諸葛亮的說法很難成立。

第二點就是季漢史官實乃歷官的說法,在當今算比較主流的觀點。
這批學者以劉咸炘、金毓黼和盧弼為主。

劉咸炘的證詞:「郝懿行筆記又舉《華陽國志》《後主志》稱,大長秋南陽許慈普記載籍典章舊文,又舉西州《後賢志》王化弟崇蜀時東觀郎陳壽秘書郎,不知此皆不足駁陳氏也。陳氏所言無官者,乃記注之史黃氣群鳥不必史官所言,蓋蜀本多術數之學;至奏景星見者,乃占天之史官許慈王崇卻正則掌書之官,皆非記注之史。知幾所謂典校無闕,乃掌書之謂,而屬辭有所則臆度之詞。東觀乃真記注之職,然沿舊制而有此官,未必有其地行其職,不然則承祚躬為秘書郎,豈善忘至此即誣諸葛,又何如是之拙乎?」

劉咸炘的觀點,簡單總結如下。
1、異相是歷官記錄的,乃占天之史。
2、陳壽說的無史,指的是沒有記注之史。王崇這批人,都是掌書官,不是記注官。
3、季漢延兩漢舊制,所以才有東觀的職位,但未必能行使其職責。
4、陳壽自己就是秘書郎,怎麼可能善忘成這樣?想污衊諸葛亮,又怎麼會用這麼笨的辦法?
5、所以三國志里的史官不是記注官,陳壽是在哀嘆沒有後者。

就是說,他不反對東觀郎是史官,但他認為在季漢,東觀郎其實是個虛職
這也是一個沒有證據的預設前提
我們來看看金毓黼和盧弼的補充吧。

金毓黼的證詞:「茲考《華陽國志》、《後賢志》,王崇於蜀為東觀郎,入晉後著《蜀書》,頗與陳壽不同。今陳書不見崇名,知幾所見《蜀志》,若非崇之《蜀書》即《華陽國志》也。《三國·蜀志·後主傳》景曜元年,亦有『史官言,景星見』之語。此所謂『史官』乃太史令之異稱,實歷官也。或據此以為蜀有史官之明證,殊為失考。」

簡單說,金毓黼先生也認為,三國志里出現的史官是歷官。
他的論據是,史官一詞,乃是太史令的異稱。
如果因為這一點,就堅信蜀有史官,則過於武斷了。
不過他也認同,王崇曾任東觀郎,這似乎和金先生的結論有些矛盾。
只是對這個東觀郎的作用,金先生應該也認為是個虛職。

最後來看一下盧弼的話。
他說:「弼按季漢輔臣贊所頌述皆當時可傳之人,承祚自注云失其行事,故不為傳。評語所謂註記無官,行事多遺者,此也。劉說為允。」
盧弼的意思就是頂劉咸炘,給劉咸炘點了個贊。

那麼季漢的東觀郎真的是虛職么?三國志里的史官又真的是歷官么?

《後漢書.百官志》:「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時、星曆。凡歲將終,奏新年曆。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丞一人。明堂及靈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靈台。靈台掌候日月星氣,皆屬太史。」

你乍一看,似乎太史令確實只管星象曆法,景星見之語,當出自任此職者。
但事實上兩漢的太史令,一大職責就是要負責做記錄,將一切災異祥瑞進呈報告。
古代記錄天相,不是為了找外星人,是為了對應現實生活,推演世事,或者引導輿論。
陳壽所說,行事多遺災異靡書的現象,恰恰只在沒有史官的時候才能發生。

換言之,太史令確實管曆法,但他不是專職歷官。太史令也不是唯一的史官,但是史官之長。
太史令成為專職歷官,要到魏晉後期,增添了著作郎這個職位,此後太史令才漸漸專管天文。
劉、金幾位先生,把魏晉後的太史令與兩漢的太史令一概而論了。

那東觀郎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通典·職官》:「後漢圖書在東觀,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書監一人,掌典圖書古今文字,考合同異,屬太常。以其掌圖書秘書,故曰秘書。後省。」

東觀是雒陽城南宮中的一座高樓,專門囤各種記錄與書籍,類似於皇室的圖書館。
從漢明帝令班固於東觀修史開始,這裡慢慢變成了修史和藏書的固定場所。
後來相應而生了特定的職位,所謂秘書監,以及其屬官秘書郎。

因為要在東觀修史,所以各種資料典籍都要存放在東觀。
存放在東觀後,為了便於查閱,又要有人專門負責整理這些慢慢增多的文檔。
於是就有了東觀郎,因為就近查閱資料,修撰古籍,變成了專門修史做記錄的秘書官。

幾位先生認為季漢東觀郎為虛職的說法,靠不住,只是他們的假設。
這種假設不能證明其真,也不能證明其偽,只是幾種可能性之一。那就不該認為確鑿無誤。

很多人以此為論據,就誕生了季漢史官制度殘缺說。
我手頭找不到現成的論文可以引用,大概簡略敘述下他們的觀點。

1、所謂註記無官,特指劉備與諸葛亮時期,因為戰亂多事,無暇顧及。
2、蜀漢內部派系鬥爭導致記注官無法發揮作用。
3、國不置史不等於沒史官,他們可能是光吃飯沒幹活。
4、裴松之搜羅那麼多資料,都沒有新鮮熱乎的蜀漢史官註記,可見他們確實沒幹活。
5、蜀漢的資料缺乏系統性的整理,導致過於混亂,乃至遺失。

看一下陳壽的履歷吧……
《華陽國志.陳壽傳》:「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少受學於散騎常侍譙周治尚書、三傳,銳精史、漢,聰警敏識,屬文富艷。初應州命,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大同後察孝廉,為本郡中正。

他給姜維當過秘書,還擔任過圖書館管理員……
陳壽,孫賊,丫自己就是註記官
我們目前可知,可靠的季漢註記官名單有四個人:郤正、許慈、王崇、陳壽。
「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
所謂註記無官云云,決不可信。那這註記官是不是真的不幹活呢?

『史官乃歷官說』與『季漢史官制度殘缺說』都認定了一條。
要麼是沒有註記官,要麼是註記官沒好好乾活兒。
這其實也都是沒有證據的預設前提……

事實到底是怎樣?
提前聲明一個事兒,東觀郎也好,太史令也罷,這都是內朝官。
季漢延兩漢正統,官制照舊,諸葛亮作為丞相,他是外廷之長,管不著內朝官。
因為怕被非議,被蜀中的反對派揪小辮子,諸葛亮對於人臣本分一直都守的很嚴。

那些說他跋扈的論調不要信,都是毫無根據的揣測。
為了維護蜀中勢力平衡,自己荊州派的馬仔都得被迫犧牲掉,有這樣跋扈的嗎?
所以說,是否真的註記無官,也怪不著諸葛亮。
陳壽說他猶有未周,到底什麼用意,咱們先不提,請容我列一個書單。

王崇《蜀書》、譙周《蜀本紀》、常璩《華陽國志》、陳術《益部耆舊雜記》、佚名《雲別傳》。
如果真的註記無官,或者註記官光吃飯不幹活,這些東西都是怎麼蹦出來的?
陳壽在編撰《三國志》的時候,有曹魏和東吳的半成品可以直接借用。
他修《蜀書》時,不可能無中生有。

在《三國志》,哪怕是《蜀書》里,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量的類似現場記錄一樣的對白。
這些東西,如果沒有一個原始文檔,陳壽是編不出來的。
有人認為陳壽憑藉的是當事人的回憶。
以他所處的世代,經歷過季漢初期的人基本都死絕了。
他上那裡採訪當事人去?

劉禪在景耀年間,開始相繼給以往功臣追評謚號。
「三年秋九月,追謚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

「四年春三月,追謚故將軍趙雲。冬十月,大赦。」

這說明季漢對早期事業的總結性工作已經展開,這種工作離不開東觀秘書郎陳壽這種註記官。
沒有註記官幫助整理資料、檔案,針對政治環境做出建議,追謚工作根本無法進行。
景耀年間的追謚活動,其實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季漢的註記官們是必須得幹活的。
他們在當時必須得整理大批量的早期檔案。

《華陽國志.陳壽傳》:「吳平後,壽乃鳩合三國史,著魏吳蜀三書六十五篇,號三國志。」
小常同學偷偷陰了陳老前輩一把,這三國史必然是包括了季漢史的原始文檔。
所謂鳩合,就是亂七八糟的大量聚集。王崇、譙周、常璩等人看到的東西,陳壽沒道理看不見。
而且以陳壽當時的條件,他能接觸到的材料只會更多。

「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一句徹頭徹尾的謊言。
結合其書中的其他記載,這句謊言是如此刻意。
陳壽在睜著眼說瞎話,而且故意又留下了線索,告訴你他在撒謊。

如果以季漢史官制度殘缺,或者文檔管理不善做結,無疑是很穩妥的說法。
但這兩種結論也並不是有確鑿的證據來支持。
史官制度不完善不等於沒有史官,有史官但是連年征戰也不等於史官就不幹活。
說真的,與曹魏、東吳比起來,季漢的政治環境相對而言要穩定多了,沒道理史官無法展開工作。
相較之下,季漢史料遭銷毀,未嘗不是一種說法。

為什麼歷代的專業學者不採用這種說法呢?
一來是因為與銷毀說相比,其他結論所需要的推測相對少。
二來支持銷毀說所需要的很多推論其本身根本就無法進行。
三來銷毀說涉及的政治問題要更加複雜,會更容易脫離史料。
因此這不符合專業學者治學的原則,所以銷毀說只能停留在陰謀論的層面,無法堂而皇之的考據。

不過銷毀說未嘗不能作為一種思路來研究。
而且如果我們假設其為真,許多詭秘難測的事情就都說得通了。
從人文的角度講,這其實也是一種期盼,渴望有更多的史料以待發掘。

更深層次的推測,請參考姬喵喵的答案。
這傢伙腦洞太大,我這是在用肉體幫他堵洞啊。


我無奈地這樣認為——一定銷毀過,而且陳壽很得瑟地表示,就銷毀了,咋地吧。

證據?沒有證據,被銷毀了還去哪裡找證據?唯有陳壽陰沉地一邊提到蜀漢無史官,一邊寫,有景星現,史官建議,改元景曜,這是蜀漢滅亡前六年的事兒,兩句話都在後主傳中。

什麼意思?呵呵,沒什麼意思,就這些意思,你自個琢摩——兩面我都寫了,真相是啥自己慢慢猜,這是一種寫在臉上的得瑟。

沒有史官,意味著沒有官方檔案,沒有官方檔案,還不是由著他寫,只要不和其他人的片段記憶和記錄衝突就行了,這中間玩貓膩的孔隙大了去了。

另一個間接性的坑是,對於劉禪的評價。

陳壽對於劉禪的評價是非常溫吞水的,認為劉禪類似齊桓公,但是另一個蜀漢歷史的作者則認為劉禪很渣,不巧,這個人寫的史書,也只有劉禪的評論部分還看得到,剩下的,全部消失。

從這個間接性的坑可以推測,對蜀漢歷史的銷毀應該主要集中在劉禪統治後期,即諸葛亮,蔣琬和費禕去世以後的事,在費禕去世之前,劉禪和執政大臣的力量對比仍然均衡,但是等這些人死,姜維上台以後,就出現了黃鶴,哦不,黃皓坑爹事件,陳壽由於和黃皓關係不好,被排斥,姜維執政時期基本不呆在成都,後方的事兒由誰打理?我猜,是陳壽本人,陳壽擔任姜維主簿的記錄在官方史書晉書中被完全抹去,只有在華陽國志內才看得到,為什麼要抹掉這個事實?

直接可以推測,他身上有太多的秘密,而這些秘密和姜維有直接關係,他和姜維的關係不但他自己不想公佈於世,西晉的那伙人,也未必願意知道。

陳壽到了洛陽以後,同很多當年在蜀漢一起混的同僚關係都很差,開始,張華和荀某都非常賞識他,但是後來,荀某對陳壽的態度就發生了大轉變——我猜這是三國志成書以後的事情。唯有張華一直賞識陳壽,想把他提拔成自己人,乃至進入九卿,但未能如願。

陳壽一直我行我素,和他在蜀漢之時一樣,他對功名興趣不大,三國志寫完後,人生已經圓滿。

他就像那種身上背負著漫長過去的人,保持低調,保持沉默。

不久,張華事敗而死。

再不久,陳壽在洛陽病逝。

然後。。。然後就是持續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時代了。


俺又來做補充了哈。

古人著史這件事,本來就政治意義濃厚,就算不被政治「挾裹」,當事人也不能不有政治上的考量。

而魏晉征蜀伐吳,都是內部派系博弈,在外政上的體現,兩代司馬並不是為了統一而統一,都是非常明確的為了給自己政治上加分,國內對立派系的反對聲音也很大。

ok,如果蜀國史料被全面引用,那麼姜維、鍾會、鄧艾那點事就繞不過去,鍾會又是司馬昭的頭馬,司馬昭力壓反對派意見而伐蜀就會蒙上陰影。

理論上,不管怎麼樣,都已經滅蜀,中間那點波瀾算不上事,但在政治博弈的角度不能這樣看,反對派們才不管你功大於過什麼的,只要是損人利己的事情,就會被不斷放大,花式吊打。

如果伐蜀中間的細節又被抖出來,還被記在史書里,反對派們絕對笑裂了,時不時拿先帝鞭屍,借古諷今。

所以,有可能陳壽為了避免掀起政治波瀾,甚至有可能受到了某種壓力,直接就說蜀國那些事,俺也記不清鳥。


陰謀論挺有意思,我想也試著挖掘挖掘,瞎扯淡一下。
寫個開頭。按照姬喵的想法,蜀漢的後期史料被銷毀過,銷毀的目的是為了儘力隱瞞一些驚天大陰謀,這個陰謀涉及到陳壽自己。而陳壽又是姜維的人,姜維又牽扯到鍾會,牽扯到那場匪夷所思的滅蜀戰,和鍾會的反叛。那麼從滅蜀這條線,姜維怎麼會和鍾會牽扯到一起,從這個問題又可以牽扯到費禕遇刺案。如果從費禕再發散一下,就牽扯到了街亭。從鍾會反叛又可以陰謀到什麼呢,那又牽扯到曹魏的統治鬥爭,牽扯到郭皇后因曹髦事件後與司馬家的鬥爭後續。
真是一出好戲,考試完了之後看情況寫吧。爭取把姬喵的想法補個三分之一二。


1、任何一個政權,擊敗了敵對政權,佔領了新的領土後,都會大規模的銷毀敵人的史料。曹魏也不例外。
2、陳壽的《三國志》在中國史書中,還算是較為公允的一本。
3、想替曹魏說句話的是,銷毀蜀漢史料,世家應該出力更多,這應該是銷毀蜀漢資料銷毀得比其他朝代嚴重的原因吧。想想九品中正制,這個從三國延續到清朝的秩序鏈,是如何來的。


下士聞道,大笑之


推薦閱讀:

魏五子良將為什麼沒有夏侯兄弟?
劉備見過荀彧嗎?
同是復興漢室,為何荀彧不去幫助劉備呢?
為什麼諸葛亮會被稱為「葛公」或「葛侯」,而不是「諸葛公」?有什麼深層原因?其他複姓有類似叫法嗎?
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如何證明自己是諸葛亮?

TAG:三國 | 季漢 | 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