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沉默對於心理諮詢的意義?
」在不能共享沉默的兩個人之間,任何言詞都無法使他們的靈魂發生溝通。」梅特林克這麼說,如果我們引申到心理諮詢的過程,會讓你對於諮詢中的共情、傾聽和反饋,有些什麼感受?你會怎樣處理沉默?如何評估沉默?
沉默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話題。曾經在一次參加團體諮詢時,主持者在宣布了規則之後便沉默了,於是團體的成員出現了焦慮、困惑、擔心,有些成員開始試圖打破沉默,表現出形形色色的反應,每個人都會在沉默的狀態下進一步認清了自己。在平常的聚會時,人們往往會找些話題,而不允許沉默的出現,所以在成長團體中,沉默的出現往往是非常令人新奇的。記得有一次我帶一個成長團體,過程中我表示說將不再說話,之後學員們經歷了不安,好奇,疑惑,詢問,以及沉默,團體結束後大家都反饋很好,覺得是一次難得的與眾不同的體驗。
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的沉默有時候也是很有意義的。有一次心理諮詢時,與來訪者說了一會兒話,但感覺到難以形成互動,我試圖鼓勵她多說一些,但她仍沒有內容可以呈現。於是後來我便放棄了努力,跟她一樣陷入沉默之中。在沉默的最初是有些焦慮的,之後我試圖想打破沉默,但又忍住了,後來我的心慢慢地定下來,並開始讓思緒隨意的飄動,我注意到對方也是平靜的樣子,並未有焦慮不安。這樣彼此沉默的狀態差不多持續了半個多小時。最後還剩五分鐘時,我打破了沉默。此時我們倆臉都紅彤彤的,體驗到了一種莫名的輕鬆與愉悅感。這真的是一次神奇的體驗。
當然,有些來訪者會用沉默作為武器來折磨諮詢師,這也是她們在生活中慣用的方式,比如那些喜歡以冷戰的方式來表達不滿的夫妻。在諮詢過程中對於這種沉默的處理,是比較棘手的。諮詢師想努力打破沉默,但對方就是不配合。如果一直沉默著,空氣中的張力會越來越強,讓諮詢師為難。對於這種類型的沉默,總體而言是需要處理的,不能被動的沉默著,否則是在重複來訪者不良的模式。
沉默也跟人格有關。有些具有分裂樣人格的人,可以長久的不說話,對於這些人,沉默並不能起到幫助的作用,諮詢師需要主動的打破沉默。對於那些特別容易焦慮的人,諮詢師的沉默有時候可以讓他們看清自己,放下焦慮。
在卡巴金的正念練習中,會特意安排學員們用一天或幾天的時間,保持靜默的狀態,連續幾天不說話。這可是新奇的體驗,過程中那些習慣性的行為反應,都會暴露無遺,而心情在整個過程中會逐漸的恢復平靜。
在平時生活中,沉默是檢驗兩人關係狀態的試金石。能夠彼此沉默著而又相安無事的人,往往表示彼此關係的融洽,無需通過說話來防禦焦慮。所以心理諮詢,或者團體諮詢時出現的沉默,有時候可以成為增進關係深度的途徑,當然這需要藝術性的運用。沉默也是檢驗一對戀人感情深度的指標,在熱戀下,兩人可以彼此凝視無語而又感受到心靈的連接,真正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從我個人的經驗理解,題主引用的「沉默」是指「有他人在場的獨處」。
簡單解釋兩句,「有他人在場的獨處」是真正的獨處能力的早期基礎,或是過渡形式。幼兒在自我尚未成熟時,來自於母親的支持補償了幼兒的不足,使得幼兒在母親在場的情況下,可以獨處。比如,母親在離孩子兩三米遠的地方坐著,靜靜地看著孩子玩耍,孩子偶爾會去檢驗一下母親是否還在關注著自己,但大多數的時間裡,都可以沉浸於自己的遊戲。換句話說,就是在一個好客體支持下的獨處。
值得強調的一點是,獨處能力是情緒成熟的重要體現,所以,如果在諮詢中,能夠讓來訪者發展出「有他人在場的獨處」能力,就有機會使其逐步發展出更為健康和成熟的獨處能力。看到這個問題就情不自禁的進來了。 @李飛揚 老師回答已經說明了大概的狀況了
我也就隨便說說,也是拋磚了。
沉默對於心理諮詢的意義我認為在於兩個方面,一是諮詢師一是來訪者
當一個諮詢師剛剛開始諮詢的時候,很擔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來訪者的沉默,而當一個諮詢師慢慢的諮詢時長長了以後,就不再會對沉默那麼感覺到尷尬。
有時候,在沉默開始的時候,短暫的沉默對於一個諮詢師來說還好,可是一個稍微較長的沉默,有的諮詢師會自己保持沉默,有的諮詢師會開始覺得有點焦急,有的諮詢師甚至會考慮自己率先打破沉默,會有很多種的處理方式。在我的角度看來,對於沉默的處理方法不同也從側面說明了諮詢師的態度和功力。因為,來訪者的沉默對於諮詢師的意義於我看來是檢驗諮詢師的投射的一種好辦法之一。能夠承受住沉默,精心、盡心的去觀察沉默和感受沉默會給諮詢師帶來很大的成長。尤其是,當你想打破沉默的時候,更需要去詢問自己打破這個沉默的原因是什麼,沉默帶來給自己的情緒體驗又是什麼?
而從來訪者的角度來說,沉默的意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來訪者在建立了基本的咨訪聯盟後,會逐漸的開始變的話多起來,但是若是一直都是話很多也並不正常,因為這很可能是說明了這個來訪者在迎合或者欺騙諮詢師。如果我們將一個來訪者的心理比作是城堡中的寶藏,而來訪者的話語就是我們的指引,贅述就是影響指引的干擾,而沉默即是接近寶藏真正途徑的示警也是打開城堡寶藏防禦的開關。
我記得在一堂諮詢課上,老師在點評我們設計的諮詢的時候,就說到了這個。我們很多同學的諮詢設計都是很順暢的設計,對話清晰,思路清楚,問題也很容易被發現。老師對此的評價是:「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也體現了諮詢技術,可不真實」。老師只表揚了一個給設計當中加入沉默的一組,也可以看出一場諮詢當中沉默對於諮詢的意義所在。於我看來,沉默對於諮詢的意義就是讓諮詢更完整,也讓咨訪雙方都可以獲得成長。
最後, @俞林鑫老師說的,有些人的沉默是刻意,這反倒可能是基礎未能建立之下的情況,我這裡就不多做贅述了。只是把範圍卡在了咨訪關係基本建立之後的沉默,這樣也好說一點,要不然怕是一本書也說不全。謝邀。沉默本身只是一種action。它是一種狀態。如何理解一個狀態在一種情境(context)下所代表的含義,我們要首先對該情景深刻理解。題主問到的是心理諮詢情景下的沉默,那麼我想就只針對這一種沉默回答。之所以闡明這個boundry,或者說這種探討局限,是因為看到其他人的回答都有些混淆了心理諮詢中的沉默和生活中的沉默。「無聲勝有聲」,甚至「無言的連接」,這些對沉默的理解非常生活化,疏忽了心理諮詢中的沉默其實有其非常深刻的科學意義。
這種科學意義要首先從來訪者是從哪裡得到了沉默。生活給了他/她什麼?他/她的聲音又是在什麼時候,怎樣的過程中,一點點變弱,最後沉默的?
各位讀者對心理學,對心理世界,想必都多多少少有些好奇。我們如果潛心思考,就會發現當一個人在生活中,在處理自己與自己,或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中,碰到瓶頸,往往苦悶不可抒發,或者恐懼,或者沮喪,或者孤獨,或者憤怒,etc。。。這種種情緒無關緣由,在發生的那時那刻,都是overwhelming,讓人不舒服,讓人痛苦甚至難以承受的。這種痛苦讓我們慢慢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和父母大吵一架於是跑出去找朋友玩兒,被最親密的友人忽視或不理解於是學會內心重新平衡這份友情的重量,好讓對方下次不那麼輕易的傷到你。。。本質上講,這些自我保護,都是變相的逃避那些stimulator,避免那些讓我們經歷這種情緒的人或事。但現實生活中往往這些人就是我們生活中最親近的人(比如父母),我們沒有辦法徹底逃避。於是溝通變得單薄,談話局限於流水賬式的彼此報告,或者單向報告。在最親密關係里,愛的表達找不到出口,痛苦的渴望也難以啟齒,於是沉默。。。 說到任何動心肝的話題,或者最隱秘情緒的時候,只有沉默。
這種在生活中形成的沉默趨勢,或者沉默習慣,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有,那些談天說地 只要不需傷筋動骨反思自己 就能侃侃而談段子不斷的人 往往可能是心理諮詢進入診療階段時最沉默的那群人。這種生活中自然產生的沉默傾向,在心理學理論上講,要依賴積極的自我修為來抵抗。具體來說,我們每個人 從孩童開始就一直在鍛煉一種self-discipline,即自我修為,也可稱自律。健康的自我修為確保我們在痛苦情緒壓身的時候,不逃避,不轉移,而是在保有最善意推測的前提下,進行積極認知 消化 並成長。這個過程的痛苦,非親歷不可言喻。因為要原諒自己,要包容他人,要有愛,更要有同理心。這種自我修為,都應該從健康的parenting 即父母之愛父母之訓導中得來。可惜在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這樣的幸運接受到如此健康的,不控制不壓抑,只求理解和親密的家庭之愛。也是我為什麼很喜歡一句話: 「沒有意外出生的孩子,但一定有很多人意外變成了父母」。縱使你的誕生和存在一定是有意義的,但你要發揮這種意義,活出這種意義,卻需仰仗你的父母,而他們中的很對本身就是意外。他們本不該做父做母。
脫離年幼時的禁錮,很多成年人找到了自己的一點點聲音,更因為其他領域的獲得找到了渴望更多聲音的動力,於是渴望了解自己,渴望心理諮詢和真實的成長。但習慣性的沉默,加上自我修為的匱乏,漸漸導致人情感世界的麻木。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管他/她有沒有在定期做心理諮詢,他們對自己情緒的感知是麻木的,對導致情緒的事件的理解也往往是扭曲的。他們需要時間,需要引領,更需要耐心,自己對自己的耐心 和諮詢師對來訪者的耐心,都一樣不可或缺。
在專業心理諮詢中,當來訪者沉默,諮詢師要允許這種沉默,卻不可放任這種沉默。了解這份沉默傳達進諮詢關係的訊息是什麼,對來訪者下一階段的修復和成長至關重要! 他/她是在無意識的重複過去的逃避機制 即練習自我麻木,還是在開始品味一種被自己長期以來自我保護意識隔絕起來卻從未正視從未消化的痛?ta在被這種痛嚇到了么?驚到了么?ta在認知這種自我局限的時候狀態如何?(即身體其他體征:有沒有眼神溝通,手掌狀態,上身坐姿,胳膊的擺放,腿腳與椅子或地面的貼近狀態等等等等)這些綜合體征給了諮詢師什麼訊息?諮詢師此時此刻要讓自己充分體會到強烈的同理心,即這份痛苦人人皆有;如果是諮詢後期,諮詢師甚至開始體會到一種欣賞,一種歡欣鼓舞的對來訪者的肯定,肯定ta努力認知自我的勇氣。這些情緒綜合共情,由諮詢師自身傳遞給來訪者一種無條件的接受(unconditional acceptance),在這種接受的前提下開始邀請來訪者一起挑戰沉默,練習在孩童時沒有練習好的積極自我修為。
沉默可以說是專業心理諮詢(無論諮詢師採取哪種診療手段)中最富裕的收取信息的渠道之一。也是諮詢關係成敗的關鍵要素。寥寥數語,不能嚴謹探討,歡迎各位評論討論!應邀。
題主的問題,最終落腳點在對沉默進行評估和處理。想做好這一點,就得修鍊內外功夫。所謂外功,指的是具體的臨床技術。這部分我不談。因為已經有很多討論臨床技術的書籍反覆、充分、詳盡的討論了怎麼應對沉默。這一部分我不覺得自己能比那些作者寫的更精練和透徹。所謂內功,指的是對沉默現象的理解、面對沉默時我們的反應等部分。這是我們要重點談談的部分。
心理諮詢是兩個人的事。沉默當然也是兩個人的事。想要弄明白咨客為什麼要沉默,沉默對咨客有什麼樣的意義,我們還是要從諮詢師的沉默說起。
在最早弗洛伊德放棄了催眠療法,改用自由聯想加躺椅的方式做治療的日子裡,心理諮詢大概是這樣進行的:咨客躺在一張躺椅上,分析師坐在其身後。這樣保證咨客看不見分析師,而分析師能看到咨客。在做治療的過程中,咨客躺在躺椅上,任由自己的思想徜徉,把所有闖入腦海的想法不加評判的表達出來,分析師儘可能保持沉默或者少評論。(至少弗洛伊德建議的理想狀態是這樣,儘管他本人在自己的治療里從來沒有真正做到他自己說的那樣。)分析師的這種姿態叫做「技術性中立」,弗洛伊德打了個比方,「空白屏幕」。
之所以這樣安排諮詢的設置,是因為弗洛伊德是這樣理解癔症的精神病理的:癥狀,是致病的、附帶著強烈的情緒的記憶被壓抑(表現為遺忘)後,通過一系列心理過程產生的。要想治本,就要把這份記憶重新找回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要求分析師在治療過程中盡量減少對治療過程的影響,給病人留下足夠的心理空間,任其自由聯想,自由的將情感和記憶的碎片投射在分析師這張空白屏幕上,再經過分析師的工作,來尋找關於消失的記憶的線索。
這段文字,是對早年精神分析治療過於簡單的簡化,而且現代的精神分析早已不這麼講了。但是,其中空白屏幕的作用,對理解沉默的意義,還是有幫助的。
也許,沉默,在治療里,最重要的心理學意義,就和國畫里的留白一樣。諮詢師的沉默是為了給病人留下足夠的心理空間。這個空間,越乾淨,越寬敞,病人在這裡就越可以放心的做回自己。現在的自己,過去的自己,種種愛恨情仇,嬉笑怒罵,才能慢慢上映。然後,治療就成功了。對於諮詢師來說,最顯功力的,並不是學會了多少理論流派,掌握了多少臨床技術,而在於能夠為自己的各色病人提供他們所需的心理空間。而搭建這個空間,沉默是最重要的手段。
說到這兒,再說病人的沉默。
病人的沉默與諮詢師的沉默有同樣的意義:留下一段空白,讓內心裡的某些東西有空間能夠冒出來。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人說,沉默具有非常豐富的心理學意義。比如阻抗,比如防禦,比如移情,比如思考,比如回憶。尤其是前語言期的經歷,那些在我們還沒學會說話以前就已經有了的經歷。更重要的是,沉默的片刻,是充滿了各種情感的片刻。可以說,每一個沉默的片刻,都是一座金礦。
面對這樣一座金礦,我們的反應是什麼?幾乎所有的人都熟悉「尷尬的沉默」這樣的表達。「尷尬」,百度百科解釋的鏈接:尷尬(漢語詞語)。在這個解釋里,每一個條目,說的都是主格的體會和表現。也就是說,「我尷尬」是因為「我覺得窘迫」、「我難為情」等等。也就是說,當人們處在「沉默」這種「令人尷尬」的境地時,考慮的都是自己會怎樣怎樣。也就是說,會考慮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做了什麼不得體的事情,說了什麼不恰當的言語,對方會怎麼看待我等等。這是人性,諮詢師是人,自然也不能免俗。當面對病人的沉默時,這才是讓我們最難處理的部分。
首先要加強我們的學習:如何理解心理臨床工作?——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中,病人才是真正的中心和重心。如何理解沉默現象?——價值連城的「金礦」!其次,可以開展針對沉默的適應性練習。比如兩個人相對而坐,一言不發保持沉默一段時間,然後相互分享剛才沉默時的情感體驗和所思所想。讓自己熟悉沉默的味道。減輕在臨床實踐中對沉默的陌生感。再次,去做個人體驗。(總是個人體驗個人體驗!沒有兩百小時個人體驗的經驗,你千萬別出來說你是心理諮詢師!當然了,如果你天生麗質,那不在此列。)通過類似的過程,我們才能在面對沉默的時候把我們關注的重心從自己身上放到來訪者身上。
當然了,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自然就會流露出穩定、自然、真誠的關心等心理治療的核心態度。有了這個,你想怎樣處理沉默——等待、面質、忽略、陪伴……——都沒有關係,跟隨你自發的反應就行了。因為比起你怎樣做,你提供的這種穩定、接納的態度本身就是具有療愈力量的。
沉默是人際交流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在心理諮詢中也有可能出現。但沉默背後的原因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具體原因具體分析具體對待,不可一概而論。
有的沉默是因為過於想表達而一時無從談起。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其實有千言萬語想說,但或因為一時語塞,或因為沒找好突破口。這時的諮詢師如果能誘導當事人打開突破口的話,那麼不但可以打破沉默更可以讓當事人得到很好的宣洩,諮詢師也可以收穫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有的沉默是因為當事人被諮詢師說破心事而感到尷尬或無言以對。這也是比較好的現象,至少說明諮詢師對於當事人的把握程度很好,有了進一步溝通的機會。這時如果諮詢師可以採取安慰的方式以及有針對性的給予幫助,那麼打破沉默的同時就是來訪者解決問題的開始。
有的沉默是因為當事人遇到了自己試圖迴避的話題。這些話題要麼是當事人不願意說的且跟諮詢無關的,要麼是跟諮詢有關鍵聯繫的,這時的諮詢師如果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性,那麼完全可以用繼續分析或繼續誘導的方式或鼓勵的方式來讓當事人面對敏感問題。真正無關的,諮詢師可以主動繞開。
有的沉默是一種默認,當事人對於諮詢師的看法是認同的,只是可能不願意用言語承認。這時,比較好的方式是誘導當事人說出來承認。這樣的話,諮詢就可能有實質性進展。
有的沉默是一種抗拒,當事人抗拒的不僅是當時的話題,更可能是諮詢師這個人。這是比較麻煩的情況,需要諮詢師在理解和感同身受的前提下幫助當事人緩解情緒,以利於諮詢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有的沉默是一種反思。當事人在諮詢師的幫助下對自己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就可能一時沉默,或是思考或是接受了諮詢師的分析和建議。這種情況下,適當時間的沉默可以保持,這樣有利於當事人理清思路和記憶。
總之,面對不同的沉默,諮詢師首先要做的是判斷沉默的原因,然後是採取不同的措施來應對沉默。或是繼續諮詢,或是也保持沉默,或是緩解當事人的情緒,或是暫時迴避話題,或是乘勝追擊。至於如何判斷,那就要看當時話題的程度以及當事人的反應過程了,再加上對當事人表情等細微處的察覺,才能有個比較準確的判斷。沉默是一種壓力,如果諮詢師能感受到沉默的壓力,那麼相應的,來訪者也同樣感受到了沉默的壓力;
這個壓力可以是一種工具,讓來訪者的「防禦」凸顯出來,藉由這個「防禦」,可以解讀出更多的東西;
對於沉默的理解教科書上就那麼多,我也不用在這裡照本宣科,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的實際情況要根據每個諮詢師的閱歷來理解!在我看來沉默是一種思考,也可能是一種阻抗,也許有很多。。。但是無論是什麼,其實沉默的真正意義是心理諮詢效果的體現,當然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界定,因為人的心理過程是一個複雜的變數問題,不是正態分布,而是偏態分布的微觀分析。因為人的情緒和情感是複雜的,神經系統和體液學說更是變化莫測。所以在諮詢過程中對於沉默的處理是要慎之又慎,不要過多依賴與書本上的知識,要懂得根據氛圍與環境以及對方性格來客觀的分析沉默的背後是什麼。
這問題真的很好,很久沒碰到這麼想說幾句的問題了,不過本人從事諮詢的時間不長,資歷略顯不足,權當拋磚吧。
由於我本身就不是很喜歡說話的人,現實生活中也不是一個八卦的人,即使講話講到一半都不太會引起我去刨根問底那種。所以,不難想像諮詢中,尤其是女性的來訪者,往往都會抱怨兩句「為什麼你都不說什麼話,就在那裡坐著?」「你就在那裡看著我,有什麼好看的?」
曾經開始的時候,我也驚慌失措過,尤其是面對來訪者的哭泣和沉默時,總覺得應該做點什麼事情,經歷的次數多了就知道做什麼都顯得不合適,最好的方式就是什麼都不做,或者只是簡單地把紙巾推向來訪者,看著,等著。
說回諮詢的過程中,諮詢中沉默的出現是在所難免的,或者換一個說法,沉默是必須的。
首先要做的當然是沉默的評估,為什麼沉默?沉默分好幾種,是思考性的沉默,是無話可說的沉默還是防禦性的沉默?
然後是反應,我認為在團體時如果沉默超過5分鐘那就需要干預,但個體諮詢中,我認為不需要干預,如果碰到那種就是對坐著,那就對坐著到結束,沉默的討論也放到下次諮詢中,當然這樣的來訪者我沒碰到過。
我很喜歡沉默的時刻,這是觀察來訪者最好的契機,一般情況下,來訪者都不能承受長時間的沉默,他們會試著打破沉默,另外說一點,作為諮詢師我認為應該學會享受沉默,享受諮詢過程中的沉默。
在沉默的過程中,我的目光不會離開來訪者,「他的手會怎麼放?」「他有哪些小動作?」「他的目光在哪裡?」「他現在是不是開始焦慮了?」等等,現在回想這些情節我都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這才是最真實的來訪者。
或許和在學校做諮詢有關,我所面對的來訪者大多是人際關係的問題,而面對沉默往往又是人際敏感性最突出的地方,所以在沉默過後總能找到一個切入點。沉默被打破之後,話題必須聚焦在來訪者面對沉默時的焦慮、壓力和想法和應對方法,這才能使沉默的意義放大。
沉默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一個有經驗的諮詢師可以在沉默中發掘很豐富的資源用於分析工作,當然,前提是這個諮詢師有足夠的承受沉默的能力,才能跟隨著沉默發現沉默背後的意義。那麼,做為諮詢師,又該如何理解和處理沉默呢?
作為動力性的諮詢師,因為工作的核心是理解行為背後的潛意識意義,所以,當沉默發生的時候,通常諮詢師會觀察、感受這個過程,而不是主動打破沉默,當然,這並不是說諮詢師絕對不可以打破沉默,只是當諮詢師有打破沉默的衝動時,需要先去理解,自己要打破沉默的衝動的潛意識意義是什麼,如果打破沉默,對諮詢帶來的影響有可能是什麼,是會推進諮詢的進展?是打破僵局?還是因為自己無法承受其中的壓力?這其中的動力不同,處理方式也會不同。
沉默可能意味著阻抗:心理諮詢的過程往往是很艱難的,在諮詢過程中,求助者需要面對曾經歷過的創傷性體驗,需要體驗與諮詢師的關係,這個過程,他可能會體驗到強烈的恐懼、羞恥、無力、憤怒等等,於是阻抗就發生了。而沉默,可能就是表達阻抗的一個方式。比如,當一個人內心感受到對諮詢師強烈的憤怒時,他暫時還沒有能力直接向諮詢師表達憤怒,於是就閉口不談,這樣,他的沉默本身也就有了攻擊的味道。處理這樣的情況,諮詢師需要有能力共情到他的憤怒,幫助他感受到他在這裡是可以安全的表達憤怒的,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先處理掉阻抗,然後才可能進行更深入的工作。
沉默的後面可能有強烈的恐懼:這也是比較常見的情況。當諮詢進行到某個階段時,我們忽然感覺諮詢似乎進入了停滯狀態,求助者要麼說很多很多話,要麼講很多治療室之外的話題,要麼會重複之前已經談過很多次的話題,要麼沉默,好像無話可說了。這也是一種阻抗狀態,諮詢的無法深入可能是喚醒了求助者內心深層的恐懼,甚至他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的恐懼,但是他的身體感覺到了,或是他的潛意識已經開始逃離了。當他保持沉默的時候,他就可以讓自己離那個恐懼遠一點。當遇上這樣的情況時,諮詢師需要敏感地捕捉此時所呈現出的這種特別現象,並將這種現象鏡映給求助者,試著去與他討論這些沉默背後的動力,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也非常考驗治療師對不確定感的耐受力,如果治療師無法承受其中的壓力的時候,求助者可能就變得更加無法進入工作狀態了。
沉默可能是壓力的轉移:在諮詢過程中,長時候的沉默會帶給諮詢師非常大的壓力,因為沉默的過程中,諮詢師很明晰的知道對方的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事實上,有些時候,求助者恰恰是用沉默的方式將他無法承受的一些壓力轉移給了諮詢師,當諮詢師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變得焦慮起來,求助者可能反而會感覺到一些輕鬆。因為他的成長過程中可能就是缺少無應的,現在,諮詢師感受到了與他成長中相似的壓力,他自己就會從這個壓力中被解放出來。或者說這是一個投射性認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將諮詢師置於自己曾經處於的位置,從而可以讓諮詢師感受到自己曾經感受到的那些體驗。在這種情況下,諮詢師與求助者去討論承受壓力時的艱難體驗,會很有幫助的。
用沉默表達攻擊:這也是非常常見的,當求助者對諮詢師有不滿的時候,可能會用沉默的方式表達抗議、藐視、不屑、無奈等等,即「我懶得答理你」或者「我就是不跟你合作」等等,處理這樣的情況,也是需要諮詢師先共情到求助者沉默背後的情緒後,才有可能進行更深入的處理。
用沉默測試關係的安全度:「我什麼都不做,我看看你會怎麼對待我」,或是「我不說話你能把我怎麼樣?」等等,當求助者對治療聯盟的確信度還不夠高時,就會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測試治療師會如何對待自已,測試這個治療師是不是值得信任的,面對這個的測試,有時治療師內心會被激起強烈的憤怒,但是治療師需要確保的是去理解這個憤怒,而不是在憤怒的牽引下見諸行動。只有通過了求助者的安全測試之後,諮詢工作才可能順利進行下去。
工作性的沉默:當求助者的內心被觸動到時,他可能一下子進入沉默,還可能會哭泣,諮詢師此時可能會感受到被感動,感受到溫暖欣慰等等。這種工作性的沉默,諮詢師可以保持沉默,關注、陪伴就可以了,因為此時不管說什麼樣的語言,可能都是蒼白的,不如與他一起感受他的內心世界,這會讓他真切的感受到來自諮詢師的愛的情感。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沉默是指當需要求助者進行自我探索而回答問題時,求助者出現了停止回答與探索的現象,阻礙了諮詢的順利進行。來訪者的沉默有6種類型,包括:懷疑型(不信任諮詢師及進行的諮詢方案)、迷茫型(不知道應該向諮詢師傾吐什麼或者是不知道自己應從何說起。)、情緒型(由於自己的情緒反應而照成的沉默不語)、思考型(針對諮詢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因為思考而導致的沉默)、內向型(由於來訪者本身性格屬於內向型,面對諮詢師容易出現的緊張與焦慮而引起的沉默)、反抗型(由於對諮詢的反抗或者對諮詢師的抗拒而造成的沉默不語)。針對不同的沉默類型,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需採取不同的措施。首先,諮詢師在來訪者出現沉默時首先要保持鎮定,不可慌張。對於懷疑型的沉默者,諮詢師要給予鼓勵和必要的保證;對於迷茫型,其處理方式是先進行耐心的等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後,應立即有所反應,不宜讓來訪者長時間處於沉默狀態;對於思考型,處理方式是耐心等待,不貿然提問,切不可隨意打斷來訪者思考;對於內向型,處理方式為熱情和耐心地加以引導,切不可急躁,不耐煩;對於情緒型,其處理方式是及時發現,尋找原因,採取主動和好,鼓勵宣洩策略;對於反抗型,其處理方式為善於;理解,耐心對待,注意方式方法。以上是針對不同的沉默而採取的處理方式。
正如其他答主所說,諮詢中的沉默確實是一個又複雜、又有趣的議題。由於沉默本身具有模糊性,它可以傳遞的信息非常豐富。最初,弗洛伊德把諮詢室中的沉默視為「最有力量的抵抗」,可是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看到了沉默的益處以及它的複雜性(Lane,2002)。其實,諮詢室中的沉默並非溝通的缺席,而是溝通的一部分。
1. 諮詢中的沉默意味著什麼?
在談如何處理沉默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沉默的含義是什麼。如果把沉默分為「來訪者開始的沉默」和「諮詢師開始的沉默」,那麼我們會發現他們各自具有不同的意義。
來訪者發起的沉默,可能包含的這些含義:
情緒表達
沉默可能在傳遞來訪者的情緒,這些情緒可能包括:憤怒、恐懼、沮喪,無興趣,退縮或者是空白的情緒狀態(Lane,2002)。
防禦與抗拒
來訪者有可能會把沉默作為一種審查機制,以防自己說錯什麼。而有的時候,沉默也是一種對談論的特定話題,或者談論潛意識中的想法、感受的一種抗拒(Lane,2002)。
反思
沉默有時候表達了來訪者對諮詢內容的困惑,或者說他們需要時間來組織一下自己想法、感受。沉默給他們一個反思的時間,通過這個機會,他們可以探索自己的感受、會自己的情緒。跟隨這樣的沉默之後的,很有可能是來訪者的自我暴露,因此諮詢師最好不要打斷這個對來訪者而言非常重要的體驗過程(Sharpley,2005)。
在處理來訪者發起的沉默的時候,諮詢師需要意識到它的複雜性。想要較為準確地理解沉默的內涵,首先要在沉默出現時不要陷入過度的焦慮。
其次,需要諮詢師仔細地觀察來訪者,來確定沉默在此的功能究竟是什麼。如果在來訪者因反思而陷入沉默的時候,諮詢師給予理解,並且維持沉默狀態,那麼來訪者和諮詢師之間的關係會更加融洽(Sharpley,2005)。
另一方面,由諮詢師所發起的沉默可以是一種諮詢技巧。諮詢師的沉默可以是一種溝通方式,來傳達安全感、理解和包容。當語言不足以表達、或者會產生干擾的時候,沉默就可以作為備選的溝通方式。
不過,應用任何一種諮詢技巧的前提都是「靈活」和「理解」,在使用沉默這種技巧的時候,諮詢師需要綜合考慮來訪者的特質,以及諮詢中陷入沉默的具體時刻,然後再決定究竟怎樣的回應才是合理的。
不論沉默的內涵是什麼,它常常會給新手諮詢師帶來焦慮,因為在他們看來,「沉默」=「諮詢陷入僵局」。但實際上,非但如此,甚至很多研究都支持——沉默可能對咨訪關係是有益的。
2.什麼是有益的沉默?
在新手諮詢師眼裡,沉默似乎意味著作為諮詢師的他們缺乏了某種技巧(Moursund,1985)。而且,由於沉默具有模糊性的特點,哪怕有經驗的諮詢師也可能從中體會到焦慮不安,他們會擔心來訪者會把沉默誤解為反對、冷漠等(Walen, DiGuiseppe, Wessler, 1980)。
但實際上,沉默不僅不是諮詢陷入僵局的體現,甚至是咨訪關係變得更加融洽的過程。有的學者認為,諮詢師應當對沉默具有更強的容忍力(Hackney,1971),因為在恰當的時候,支持性的沉默可能是諮詢師可以提供的關懷方式中,最有力也最有用的一種。不僅如此,Sharpley(2005)通過實證研究指出,咨訪關係更加融洽的諮詢中,沉默的總時長明顯更長。尤其在最初的幾次諮詢中,沉默可以成為建立融洽咨訪關係的有力的工具。如果諮詢師處理得當,那麼沉默可以傳遞一種接納的態度。
另外,沉默由誰開始,由誰來終結,也會對沉默所產生的效果也會有所影響。Sharpley(2005)在研究中指出,有利於咨訪關係的沉默,往往是由來訪者來終結的沉默。換句話說,無論由誰開始沉默,打破沉默的最好不是諮詢師,而是來訪者。不同的沉默的方式中,最容易帶來融洽的咨訪關係的,是諮詢師問了一個開放性問題,使來訪者陷入沉默,最後以來訪者的自我暴露來結束它。
所以,諮詢室中的沉默很可能幫你營造一個融洽的咨訪關係。面對諮詢中出現的沉默,諮詢師不僅不必過度焦慮,甚至需要對它有一些容忍力。
3. 什麼是有害的沉默?
不過,並非所有的沉默都是令人愉快的。儘管沉默可以作為一種諮詢技巧來應用,但是如果處理得太粗心,太隨意,它可能會製造一種距離感,傳達一種不感興趣,不投入的態度,這甚至會導致工作聯盟中信任和安全的破裂(Lane,2002)。
在沉默中,語言是缺失的,因此非語言信息,如肢體語言等,對於來訪者來說就非常的關鍵了。有研究證明,在初期的電話訪談中,沉默出現的越多,對方尋求之後的面對面諮詢的可能性就越低(Blumenthal, Tulkin, Slaikeu, 1976)。這可能是因為在當面諮詢的時候,沉默中依然可以有非言語信息來傳達「支持」,比如諮詢師的眼神,表情,肢體語言等;而在電話中,語言作為唯一的信息傳遞信號,它的缺失讓沉默完全喪失了支持性的表達,讓來訪者失去了被關注的感受。
另外,具有一些特質的來訪者可能會對沉默非常敏感。比較敏感脆弱來訪者、需要情感連接和支持的來訪者,他們更有可能視沉默為忽視和冷漠。諮詢師沉默很有可能會破壞與這類來訪者的咨訪關係。因此和這些來訪者之間出現的沉默,應當更謹慎地進行處理。否則會為來訪者帶來剝奪感、忽視感,甚至會使得來訪者退縮。
沉默不是藏匿,有時候反而是一種展示。如果仔細「傾聽」沉默,它的含義可能比你想像的要豐富的多。
參考文獻與資源:
Blumenthal, D., Tulkin, S. R., Slaikeu, K. A. (1976). Analysis of temporal variables in telephone calls
to a suicide and crisis service: A comparison of clients who show for appointments and those who do not show.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3, 177–182.
Hackney, H. L. (1971). Development of a pre-practicum counseling skills model.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11, 102–109.
Lane, R. C., Koetting, M. G., Bishop, J. (2002). Silence as communication in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2(7), 1091-1104.
Moursund, J. (1993).The process of counseling and therapy. Prentice-Hall, Inc.Sabbadini, A. (1991). Listening to silenc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7, 406–415.
Sharpley, C. F., Munro, D. M., Elly, M. J. (2005). Silence and rapport during initial interviews.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8(2), 149-159.
Walen, S. R., Diguiseppe, R., Wessler, R. L. (1980).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對於諮詢中的沉默,我曾有過親身的經歷。早些時候我在做個人體驗的一次諮詢中,足足沉默了半小時,最後這個沉默是被我打破的,因為我無法忍受沉默中的焦慮和著急,我感覺當時我心裡充滿了對抗和不滿,我不滿意於諮詢中總是需要我講些什麼,我覺得我的諮詢師應該更加敏感的覺察到我的想法和我的情緒,而不是需要我去告訴她,我認為她應該理解我,應該看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但是我的諮詢師卻不是這樣的,這讓我很生氣,不想和她說話。最後我覺得錢我也付了,來也已經來了,一直沉默下去我的諮詢就沒有意義了,於是開始了一堆憤怒的發泄和抱怨,沉默被打破,我們之間也邁出了新的一步。這種沉默,事後在我看來更像是我和我的諮詢師在做一個對抗和權力的爭取,這個背後自然是很多的原因,但是我覺得當我願意去打破沉默的時候,是因為可能模模糊糊的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可能有些來訪者即使長時間的沉默之後,也不一定會意識到這點,這個時候諮詢師一些適當的詢問是比較合適的,比如「你是否希望我說些什麼呢?」或者觀察沉默過程中對方的面部表情或肢體變化,去感受來訪者身體傳遞給我們的感覺,是畏縮的,是攻擊性的,是緊張不安的,還是舒適的,那麼針對這些不同的軀體表現我們可以做出一些猜測,嘗試的去試探來訪者內心的感受,這種試探是一種慢慢去感受他的感受的過程,其實也就包含這傾聽,共情,反饋了。
還有一次沉默的經歷,在那次諮詢中,作為來訪者,那時我感覺我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我的腦子因為諮詢師提到一句話,瞬間開始了高速的運轉和聯想,諮詢師在等著我,直到看到我面部的表情發生變化,她問我在想什麼,我感覺那個過程是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一種感受,非常美妙的感受,而且也很不願意被別人打破。
我想所謂的共享沉默,其實就是相互的感受吧,當我們無法用言語來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這種沉默伴隨的身體表現就是我們彼此感受之間微妙關係的時刻。
謝邀
# 梅特林克說得好:沉默的性質揭示了一個人的靈魂的性質。在不能共享沉默的兩個人之間,任何言詞都無法使他們的靈魂發生溝通。對於未曾在沉默中面對過相同問題的人來說,在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套話。 ——周國平《在沉默中面對》
在我看來共享沉默的過程就是共情的過程,來訪者此時此刻的沉默自有其自己的原因,諮詢師尊重來訪者,無條件接納來訪者,在共享沉默之時就是雙方靈魂溝通之時。能夠上升到靈魂的層面,這就意味著諮詢師和來訪者建立了良好的諮詢關係,那麼就可以認為諮詢師已經共情到了來訪者。
在我第一次面對面與人諮詢的時候,是在監獄與一名犯人諮詢。 在諮詢過程中我頻繁打破他的沉默,「你沉默的時候在想什麼呢?」「能告訴我你剛才在想什麼嗎?」 在這次諮詢的中間,我已經感到他的阻抗很強烈,而且要把這段關係修復好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在諮詢開始的時候,他第一次見到是稱我為「醫生」,最後離開的時候是玩著旁邊的東西。
這次諮詢是十分失敗的諮詢,第一段我在網上摘抄下來的,回想起來,我根本沒有讓他有足夠的時間沉默,而且我自己也過於急躁,與導師傾談的時候,導師說了一句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他說這是心理諮詢的準則 ,不能生硬地去做諮詢,隨著來訪者的心思,慢慢走進他們的心裡。
沒有足夠的耐心,沒有足夠的尊重,沒有足夠的接納,根本無法共享沉默。
梅特林克的《青鳥》寫道:「大多數人從生到死始終沒有享受過身邊的幸福,是因為他們有一種錯覺,認為物質享受才是幸福。其實,真正的幸福是用一顆無私的心幫助他人而帶來的精神享受,助人為快樂之本。」
物質是第一性,我們都以物質為基礎;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我們有高級的心理活動。人類能夠享受物質活動帶來的精神滿足,能夠通過改變認知來改變行為,能夠改變心理而使人向上,這也是心理諮詢的出發點。
最後總結就是我的著重點就是共享沉默,能夠共情到來訪者。在我的諮詢過程中,沉默主要是發生在來訪者情緒高潮之後,會有一段沉默。這個時候,我不願意馬上打破沉默,而是有意安靜一會,也讓來訪者能好好體會這種情緒,有時候是大哭、哽咽過後,有時候是面紅耳赤、滔滔不絕、激烈言辭過後。。。,我很享受這樣的沉默,往往通過這樣的情緒過程,來訪者會更打開自己,看到自己的真實,之後的諮詢就變得特別的順暢,效果往往也會更好。
和不太熟的人聊天,還不是朋友,比較小心翼翼,容易沉默,這個時候比較尷尬,找話題,自說自話,還不如就沉默,如果能通過一起沉默,變得熟悉,也是不錯的。如果經過沉默,再也不聯繫,也沒什麼,不算什麼不妥。
沉默也分很多種情況,比如來訪者陷入沉思,這時諮詢師最好不要打擾他,這也許正是一個轉變的契機。也有的沉默,是來訪者出現了阻抗,需要諮詢師另想辦法。
突然想起準備諮詢師考試的那段日子。。。
好問題。
今天恰好經歷了很多的沉默,對沉默有了新的理解。
1.是耐心的等待。
2.是無聲的關注。
3.是咨訪雙方共同給對方容納的空間。
有時候來訪者需要足夠的「醞釀」才能把內心深處最難觸碰的東西掏出來。這個就是沉默的意義。
只代表今日所感,可能明天有別的感觸。沉默分類型,有可能是阻抗,也有可能是思考,但無論是哪一種,諮詢師都有必要在一定時機打破沉默,促進來訪者傾訴,才能進一步了解來訪者,引導來訪者的認知。
本人非心理學專業人士,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曾經做過十來次心理諮詢的來訪者,基本上每次都會經歷一到兩次的沉默,大多在傾訴完或和諮詢師討論完時發生,只有一次是因為擔心諮詢師對我的看法而打斷的,其他時候我特別享受這種沉默,內心是空白的,平和的,感覺特別好,就算是有些沉重的沉默也能讓我更能真切的體會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
心理諮詢中的沉默和獨處 ,冥想 ,跑步時的放空都有些相似,私以為:獨處和冥想都能緩衝情緒,放鬆自己。而跑步放空除了放鬆外還有多巴胺的愉悅。心理諮詢中的沉默既有傾訴後的暢快,也有承認痛苦的無奈,還有清除成長障礙的豁然開朗,最主要的是這個成長的過程,你不是孤獨一個人的,而是有人一直陪伴著你的。
感謝我的諮詢師沉默有很多教科書式,策略性運用和理解等……
最近有來訪者訴說出,是其當時在諮詢中沉默了四十多分鐘沒說的,對日其生活和心靈都非常震蕩的事情。
當時大概這類沉默有十來次。
穩定長程幾年的來訪者,我能感受到當時對方的發展變化和又怎麼(過渡)退回去的我的困頓感……還好對方堅持下來,並且能訴說出來,繼續工作。
推薦閱讀:
※將「以結果為導向」作為人生態度和萬事準則,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你認為塔羅占卜與心理諮詢可以結合到一起幫助當代的都市人嗎?
※察覺心理諮詢師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作為來訪者該怎麼辦?
※想自學心理諮詢師,要看那些教材?
※如何判斷自己應該找心理諮詢師還是心理醫生?
TAG: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