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漢皇帝的存在感這麼弱,今天的普通大眾基本都不了解東漢有哪些皇帝?


主要是傳播問題吧,除卻想要了解的人之外,普通大眾對於歷史,基本上都是從影視還有小說中了解


漢朝分西漢,東漢

近乎完美的漢光武帝劉秀,雖然很少人知道,但在史學界可是如雷貫耳


這位皇帝本只是個破落皇室宗親,母親早逝,父親本是一個縣令,在自己七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自己和大哥劉演還有妹妹,由叔叔撫養長大,長大後的劉秀曾經上過洛陽太學,算是個正宗的高富帥,後來天下各地叛亂,和大哥劉演一起參加義軍,因為缺少馬匹,劉秀就騎牛上陣,也是第一位騎牛上陣的天子,因為大哥功高蓋主被更始帝劉玄殺死,劉秀韜光養晦,最終單槍匹馬入河北,娶了真定王劉楊的侄女,以此為基業,白手起家橫掃天下,延續了漢家江山,也是第一個和唯一的光復並且延續了朝代的帝王

這位可是開國皇帝


漢明帝劉庄和兒子漢章帝劉炟


個人認為這兩位創造的明章之治,不遜色西漢的文景之治,在父親光武帝末年,全國載於戶籍的人口為2100多萬,到漢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激增至3400多萬人口

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永平十六年,命竇固徵伐北匈奴。其後,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次年,復置西域都護。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明帝之世,吏治比較清明,境內安定。


漢章帝


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衣食樸素,實行「與民休息」,並且「好儒術」,使得東漢經濟、文化在此時得到很大的發展。這時思想也比較活躍,如王充等。此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章帝還兩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區重新稱藩於漢。因為明、章兩代大體承繼了光武之施政方針,勵精圖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稱「明章之治」。


漢和帝劉肇


個人認為是東漢皇帝里,除卻光武帝劉秀之外,天資最高的皇帝了,九歲登基成為皇帝,因為年幼,政權由竇太后把持,竇太后把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布誥命;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弟弟竇景、竇環均任中常將,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圍的顯要地位,從而 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外戚竇氏權勢滔天

然而年幼的漢和帝,把一切都看在心裡,十四歲的漢和帝就利用宦官,橫掃了外戚,廢除罷免了竇氏許多的子弟,十四歲的漢和帝從此親政,此後他每天早起臨朝,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

平定域外

西北有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餘國;東北有烏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單于,將遼東收歸,改為渤海郡。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過少數民族的叛亂。

使用寬政

和帝當政時期,曾多次下詔賑災救難、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獄的廷尉陳寵,便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據經典,而「務從寬恕」。


漢和帝十分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而漢和帝也常常下詔書責怪自己,永元八年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漢和帝下詔說:「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憂民之心,殷殷可見。嶺南出產生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歷險,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和帝批示:「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愛民之意,發自肺腑。

在位期間,班超敗貴霜帝國,竇憲橫掃北匈奴,在燕然山上刻下了封燕然山銘,2017年8月15日宣布,在蒙古國發現遺迹

這位皇帝九歲登基,十四歲從外戚手裡奪權親政,卻在二十七歲就駕崩了



謝謝邀請!之所以東漢皇帝普遍不受關注,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一點,東漢夾在知名度很高的西漢和三國時代中間,即使是兩漢之間「新朝」的王莽,都比東漢大多數皇帝「更出名」。西漢那麼出名,很重要的一點是,它奠定了以後中國的大部分版圖;再就是,做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漢族,以及相關辭彙——漢人、漢語等等,無不與之有關。


三國時代,自不必說,所謂「亂世出英雄」;而且,歷史有個奇特的現象——亂世也多名人。這樣,使整個時代的眾多人物,知名度都提高了一大截。

再就是,文學著作如《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等的廣泛流傳,以及民間故事、說唱藝術的某種程度上的宣傳。據說,清朝還是後金時,因為漢文化水平不高,努爾哈赤就明確提出,要求領軍大將和諸王貝勒,把《三國演義》當兵書去讀。


夾在這樣的兩個時代,東漢的皇帝,除了頭和尾的兩位,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和漢獻帝劉協以外。其他的皇帝,即使是做出了不小貢獻的第二位、第三位——漢明帝劉庄和漢章帝劉炟,也不怎麼出名。甚至還不如諸葛亮《出師表》里,被點差評的「桓靈二帝」。


另外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東漢的皇帝,多是「沖齡繼位」,有的甚至是在襁褓之中,即被宣布做了皇帝。而且,不僅繼位年齡小,駕崩時的年齡也小。這就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翻不起大浪」——無論是好名,還是罵名,都很難留下。至於知名度,幾乎為零了,現在看起來也就幾無存在感。


我們往往將東西兩漢並稱為漢代,其實東漢和西漢並不相同,他們是兩個不同的王朝,只不過都是由姓劉的建立的罷了。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所以他登基稱帝之後,還以「漢」為國號。因為劉秀的漢朝首都在洛陽,相對於劉邦所定都的長安,洛陽在東邊,所以人們稱呼劉秀所建立的漢朝為東漢,而稱劉邦所建立的漢朝為西漢。

東西兩漢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王朝,持續時間數百年,以至於我們今天中國人中最大的一個族群就叫漢族。不過,很多時候,東漢的光輝往往被西漢所掩蓋。別的不說,就說這裡所問的皇帝的話題。西漢先後出過很多有名的皇帝,比如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等等。而到了東漢,除了光武帝劉秀為人所熟知外,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漢獻帝了。而漢獻帝往往被人們看成傀儡皇帝的代名詞。

就整體素質而言,西漢的皇帝要好於東漢。東漢的皇帝,在開國皇帝劉秀之後,漢明帝、漢章帝還大體繼承了劉秀的勤政。但是,漢章帝英年早逝之後,漢和帝十歲即位,從此後東漢王朝就陷入到外戚專權與宦官專權的交替循環之中。漢和帝去世後,不到百天的漢殤帝即位。之後是十三歲的漢安帝。漢安帝去世後,十一歲的漢順帝即位。漢順帝去世後,兩歲的漢沖帝即位。漢沖帝去世後,六歲的漢質帝即位。接著是十四歲的漢桓帝。之後,漢桓帝和漢靈帝,則是被人們視為昏君的典型代表。諸葛亮《出師表》里說劉備經常「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除了開國皇帝劉秀之外,東漢的皇帝很少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且不說漢武帝那麼雄才大略,即便是漢宣帝這樣的傳奇皇帝,東漢也沒有。

所以,人們會覺著東漢的皇帝,沒有什麼可值得稱道的。


我在此說明一下:

一、東漢中後期的皇帝不少年齡小,又死得早,在位時間短,沒有時間去處理國事。比如殤帝只在位220天,少帝在位206天,沖帝在位148天,質帝大約2年。皇帝更換頻繁,走馬燈似的。數量要較西漢皇帝多,不研究歷史的人如何記得住呢?

二、東漢的皇帝與西漢的皇帝相比,缺少血性,整體素質不高。由於主公不雄,自然屬下就會放肆。這樣一來,皇帝自主權力大大縮小,缺少文治武功,沒有拿得出來的故事,如何進行流傳呢,普通人自然知道的不多。很多人知道的皇帝都在前期,不在中後期,畢竟前期像光武帝和明帝都是有所作為的。

三、東漢的基業是由豪強地主支持得來的天下,不少皇妃皇后在朝中都有後台。於是皇帝的娘家人很容易執政,而皇帝被控制久了,就想親政,只有利用宮中太監。如此一來,外戚和太監之間殺來殺去,輪流控制朝中大權,有時也可能暫時妥協,總之皇帝基本讓架空,從而導致在東漢中後期政治極度黑暗。而一旦進入外戚和太監專權,他們就希望皇帝是弱主,不能出現像漢武帝那樣的雄主,這樣一來皇帝的命運堪憂,搞不好就會讓整死。於是東漢中後期士大夫參與政治的空間大大壓縮了,政治權力扭曲,東漢終於陷入惡性循環,於是恆靈二帝這樣的昏君再出現一二,國家立即陷入絕境。

四、正因為主弱而權力掌握在一些奸人手中,皇帝唯一要做的要麼是裝傻子,韜光養晦,要麼整天吃喝玩樂,不問政事,做個享樂皇帝,無事一身輕。處於國家權力的中樞,卻每天做著老百姓做的事情,浪費著國家的資源,耗盡政權的合法權威,占著茅坑不拉屎。即便當皇帝時間再長,卻拿不出實實在在的政績,時光都荒掉了。如何讓後人長久的地記住你呢?有點本事的皇帝時間短,沒有權。沒有本事的皇帝樂得享受,什麼都不願意問?於是乎東漢著名的皇帝就少了。


東漢皇帝存在感還弱?

劉秀誰不知道,漢獻帝誰不知道,漢昭烈帝誰不知道?

更不用說三國演義里出鏡時間雖然短但是作為開頭的桓靈二帝。


這和東漢皇帝的歷史作為有很大關係,目前來看,除了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之外,其他的皇帝基本上很少作為,主要是東漢多為少主,也就是小皇帝,基本上歷史作為很少,歷史上對於沒有歷史推動力的人,關注度就更不會太多。

另外就是負面內容較多,歷史上黨爭比較厲害的幾個王朝中,東漢算一個,也就間接的滅了皇帝關注度,而且東漢宦官和皇親國戚的太過於強大。

另外太多歷史事件,皇帝作用很小,班固班超之類歷史上嚴格來說算是單幹,皇族作用不大。

三國歷史影響力太過於強大,讓東漢的歷史名氣嚴重削弱。


什麼存在感,忽悠罷了。想當初王莽推行新政,搞得天下大亂,自已也死於非命。農民造反不計其數,劉秀乃皇室之後,亦加入了造反行列,經十數載東征西討而坐上了東漢開國皇帝的寶座。也曾興盛一時也。靈帝之時,佛教傳入東漢,蔡倫的造紙術,張衡的地動儀,都是世界聞名的創造,雖有桓獻之亂,而分三國,但成績抹殺不掉的,好東漢!


其實東漢還不錯,太學生挺多,最好的尊儒時代。司馬光也說了,雖然權臣宦官當權,但仍然有楊震杜喬陳蹇等忠義名臣,源源不斷,從下到上匡扶社稷,因此,東漢朝廷黑暗,但是社會相對穩定,國力人口等不低於西漢唐朝。這個和當時社會倡導的儒學分不開的。估計東漢是儒學風氣最好的時代,以後得朝代,有氣節潔身自好的文臣越來越少,讀書就是以當官為目的。


東漢存在196年(公元25——220),共14位皇帝在位,平均每位在位14年。除了前後兩位皇帝(光武帝、獻帝)在位時長之外,其餘皆短,(更有些未越年)在位時間短故難有作為,此其一也。

其二,東漢迎外帝多達五位(安帝、懿帝、質帝、桓帝、靈帝),皇帝外迎,能抓到實權可見有多難。

其三,外戚與宦官交替掌權,皇權旁落。最後大將軍何進要誅宦官集團,向西涼借兵,導致董卓帶兵進京,把持朝政,最後廢立皇帝,將帝國帶向滅亡。


普通大眾?其實對每個朝代的皇帝了解都不多。東漢皇帝相對來說更少,原因有兩點。

一,東漢皇帝普遍幼年繼位且短命。年少還不懂事就當皇帝,能幹出什麼讓人能記住的事?

二,外戚專政,宦官弄權。這也是皇帝年幼造成的,外戚或宦官把持朝政,霍光,竇憲等等,皇帝一死,他們又重立幼君,不斷掌權,陷入一個循環中。


推薦閱讀:

如何勸說媳婦放棄購買大眾車?
如果大眾推出 C 級豪華車型市場前景怎樣?有無可能影響到 Audi A6L 的銷售?
大眾廉價車項目有什麼意義?前景怎麼樣?是否會對自主品牌產生不利影響?

TAG:漢朝 | 大眾汽車 | 東漢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