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機機頭上有一根細長的針狀物,為何西方國家的沒有?
其實戰機機頭上那一根細長的針狀物不單單中國戰機才有,西方國家很多原型機或技術驗證機上都有。這根細長的針狀物叫做空速管,是感受氣流的總壓和靜壓,並將測得的壓力數據傳送給大氣數據計算機、飛行儀錶的裝置。簡單點說,就是主要是用來測量飛行速度的。空速管的安裝位置也比較嚴格,一定要在飛機外面氣流較少受到飛機影響的區域,一般在機頭正前方,垂尾或翼尖前方。
我們都知道用於作戰的飛機一般速度很快,巡航速度有時就超過音速,加力時可以達到音速的1.5到2.5倍,甚至更高。這類飛機有些共同特點,比如都是分系統設計,如發動機系統,駕駛系統,武器系統,航電系統等等。飛機駕駛員座艙是獨立的系統,當飛機高空高速飛行時,駕駛艙是密閉而不能和外界通透的。飛機正前方機頭頂端有一根尖尖的長管,還能為飛行員提供經過迴旋預熱的進氣以緩解駕駛艙的高空壓力。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飛機,在原型機試飛階段、氣動數據積累的早期階段還是都要在「頭頂」安裝測量精度高的機頭空速管,在大量的試飛測試中獲得了足夠充足準確的氣動數據和可靠的修正係數,數據計算機的修正程序可以支撐起數據的修正補償後,機頭空速管才會在量產機型中取消,轉而使用機頭側面小巧的機身進氣管或嵌入式大氣數據感測技術。
空速管其實是戰機「落後」的一種象徵。空速管的最大缺點是結構重量過大,對地面活動的影響也比較多。我國現在新戰機都已經取消了空速管的設計,比如我國的殲-20,在原型機之後,就取消了機頭空速管這一裝置,採用了更為先進的嵌入式大氣數據感測器系統。其他新服役的戰機,如殲10B/C,殲16和殲20,幾乎都取消了機頭空速管了。現在西方國家的三代機及四代機的生產型號除了F-16,鷹師外,基本上也都取消了機頭空速管。
其實,目前所有的戰鬥機和所有的飛機上都有這個部件。它叫作皮託管,是由義大利人皮托發明的,又叫「空速管」。它通過測量氣流總壓和靜壓以確定氣流速度,從而獲得飛機當前的空速,以及攻角、側滑角等數據。把它等同於大氣數據計算機,並說中國已經不用了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只是這個部件安裝的部位各不相同,長度也不一樣,所以你才有這樣的錯覺。這個部件之所以要以管狀伸出機體表面一定距離,是因為在飛行時機體表面氣流會產生一個附面層,使皮託管無法測到真實的氣流壓力,但它伸出的長度卻只是因不同國家的設計風格而異,中國戰機長期沿襲的前蘇聯風格一般將其安裝在機頭頂端,因而皮託管在機頭也伸得較遠。西方國家的不光戰鬥機,包括客機也需要這個部件,只是安裝位置不同。下圖就是波音737機頭的皮託管,再下方圖是F-22A戰鬥機機頭的皮託管和蘇-27戰鬥機機頭的皮託管,明顯可以看出長度的區別,但原理和作用是一樣的。
湊巧的是,由於皮託管需要加熱以防結冰,而且會增加飛行阻力,最近美國聯合技術航空航天系統公司(UTAS)正委託以色列Ophir光電公司開發基於瑞利散射原理的大氣數據激光系統(LADS),可望5年內代替商業飛機上傳統的皮託管。與皮託管不同,它適用於所有飛行高度和所有飛行條件,包括零速度和所有迎角和側滑角下,可測量完整大氣參數(溫度、速度、迎角、側滑角和高度),未來還可望探測飛機前方的紊流,進而提高安全性和舒適性。
小小防務觀察來回答,喜歡請關注作者。空速管,西方國家也有,到了四代機,像美軍F-35、咱們的殲-20,採用嵌入式大氣數據感測技術。空速管自然就不用了。
從前,空速管作用很大:在飛機的機頭或機翼上一般都會有一根細長的方向朝著飛機的正前方管子。這就是空速管。空速管測量飛機速度的原理是這樣的 塞斯納空速管 ,當飛機向前飛行時,氣流便衝進空速管,在管子末端的感應器會感受到氣流的衝擊力量,即動壓。飛機飛得越快,動壓就越大。如果將空氣靜止時的壓力即靜壓和動壓相比就可以知道衝進來的空氣有多快,也就是飛機飛得有多快。
你說的西方戰機沒有空速管,是因為安裝位置不一樣,不一定安裝在機頭的。國外戰機70年代前,空速管安裝在機頭正前方。從70年代開始,國外的戰鬥機轉而採用機身空速管設計。雖然在數據採集的精度上,機身空速管要差於最佳位置上的機頭空速管,但通過對稱設置多個L型空速管,利用大氣數據計算機更強的數據處理和修正程序的誤差補償,也可保證測量的精度,也在定程度上了降低了這一機載雷達天線前方不透波結構對雷達工作的影響。
來看看我們的情況,在我軍裝備的戰鬥機中,採用機頭進氣方式的殲-6/7的空速管是安裝在機頭下,可以設置相當長的探桿,缺點是結構重量過大,對地面活動的影響也比較多;殲-7將空速管縮短後移到機頭側面;殲-8 II和殲轟7則採用較短的機頭錐空速管;蘇-27/殲-11和殲-10也是機頭雷達罩前空速管,只不過利用安裝位置優勢縮短空速管長度。在2014年亮相的殲-10B和JF-17上則是進一步取消了機頭空速管,這一特點也在國外多型戰鬥機的新升級改型中出現。
嵌入式大氣數據感測系統(Flush Air Data Sensing System),簡稱 FADS,它是利用飛行狀態與飛行器表面壓力分布之間的相關關係進行大氣數據測量的,在飛行器前端(或機翼前緣)布置一系列測壓孔,通過測壓孔將氣流經引氣管路引入位於飛行器內部的壓力感測器倉(內置壓力感測器陣列),敏感得到飛行器表面的壓力分布數據,採用預先設定的一些演算法,從測得的壓力分布數據中解算得到大氣數據參數(迎角、側滑角、動壓和靜壓)。優點不言自明。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我們都坐飛機,當然啦,我是打過飛機的。我說了打的不是真飛機,不要想歪了啊!而是打靶。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飛機在天上邊飛,有時會遇到雷雨天氣。飛機就能好的一加油門兒就衝過去了。雷沒有打著,如果飛機老了,或者飛機有毛病了機器,比如六缸不工作了!這個是不就得硬著頭皮從雷雨裡邊走過。大家把眼睛睜大看好了,我告訴你們答案。他就是一根兒避雷針。避雷針。避雷針,這就是一般的情況下都安在飛機的前邊。不安在飛機的後邊的原因。如果裝在飛機的後邊就起不了作用了。大家都聽明白了沒有?
這個其實是子彈打完以後近距離格鬥用的,就是戰鬥機專用刺刀,近距離格鬥時,只要對準敵機一個衝刺過去,不管戳到哪裡,對於空戰來說都是致命的傷害,飛機絕對沒用了,駕駛員只有跳傘了,好,只要駕駛員一跳傘,這時候就可以進行第二次刺殺了,將駕駛員刺殺於空中。所以說這個針狀物大家不要小看,空戰利器
小編是實在沒話題聊了還是有意在嘲笑一下中國軍機?因為這問題前不久曾出來過。既然冷飯再炒,那我就再一次給你科普一次。那叫空速管,較高速戰機一般都裝該設備,隨著技術的進步,三代半以上戰機的空速管已由外露式改為內鑲式,就是說看不見伸出來的管子,不等於沒裝空速管。中國的殲20就是這樣,所以,別動輒外國怎怎樣,小編了解清楚之後再炒冷飯不晚。
機頭的細長針狀物叫空速管,早期戰鬥機是都有而且很長,三代機變的比較短後期生產的三代機都取消了機頭空速管,而是將空速管和應急空速管都安裝在機頭雷達罩的側面,中國的殲十,B,C和殲20都取消了機頭空速管。
空速管,應該都有的,這是戰鬥機標配,不能缺少。
學名:飛機射管。只有戰鬥機前面才能安裝1米—1.2米的中空管狀設備。由於裡面中空,在戰機高速飛行狀態下,特別是作超音速飛行時尤為重要。起到飛機亢奮時期的平衡作用。管內裝有特殊材質的液體。在飛機處於強力加速狀態下,由於與空氣摩擦會產生巨大熱量。此液體可以緩解飛機溫度急劇上升。以穩定飛機的性能。如果處於戰鬥狀態下,還可以發射液體到導彈的頭部,具有非常粘性的液體。導彈追逐目標過程中防止電磁干擾,以達到一擊即中目標。
你們都不懂!這是避雷針!閃電打雷都不怕??還空速管!……
推薦閱讀:
※手指頭堵住槍口,槍真的能炸膛嗎?
※越南擁有110餘萬軍隊,為何越南軍隊最擅長布置竹籤陣?
※為什麼二戰中德軍在即將攻破莫斯科的時候突然停止進攻,結果給蘇軍喘息機會而導致最終進攻蘇聯失敗?
※中國足球不行,能不能用梟龍和飛豹來跟阿根廷換梅西,一個中隊的梟龍或飛豹就遠超梅西的身價,這可行么?
※動畫片《舒克和貝塔》里的舒克開的飛機是什麼型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