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歷史中有哪些曾經被奉為經典,而後就被迅速淘汰的設計?

相信在汽車發展史中有很多設計都曾經被奉為經典設計,被大眾所追捧,那麼其中有哪些設計在這之後又迅速被淘汰掉的呢?


非常感謝題主的邀請,首次被邀請,今天就讓我們聊聊汽車的經典設計,我也一定全力一答,緊扣"經典但又淘汰"。


1、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殺式車門"。
提到這個車門,或許很多朋友一開始還會納悶這個名字的由來。
其實,這種車門,準確地說是後門的開始方式與我們現在的車相反,與前門也相反,就是對開式車門。
在汽車誕生之初,幾乎所有的車的車門都採用這一設計。這是因為汽車車廂的最初設計完全參照了馬車,換個角度,就是把馬換成發動機,然後輪子改進下。衡量汽車動力的標準也形象地稱為"馬力"。

這樣的設計有一個好處,上下車非常的優雅。然而在當時,由於工業的發展還達不到高的要求,因此車門往往有鬆動,有時候受到外力以後,尤其是人靠車門上,或者高速的氣流作用,車門突然打開,人就會飛出去。這就是此門的命名由來。
而現在,大家熟知的勞斯萊斯也是保留了這種經典設計。

此外,例如寶馬i3,馬自達rx8也是這一設計,但這更多是因為沒有B柱因此設計成對開門。

2、半隱藏式後輪拱。經典設計,例如凱迪拉克fleetwood和雪鐵龍cx。

為什麼如此設計呢?站在當時的角度,天馬行空的設計年代,那就是為了酷,未來感科技感。但是後輪萬一爆胎拆起來也很煩啊……


3、高尾鰭設計風格,傳奇設計師哈利厄爾。如果你還是不知道我在說什麼,那麼你一定在美國電影中見過下面的車的,屁股。
的確是汽車中的戰鬥機……包括福特雷鳥系列,龐蒂亞克火鳥系列,都採用了這個在當時紅極一時的設計。

4、鍋蓋輪轂。
提到這個,大家肯定知道,因為以前的老車,大都採用這一設計。我最先想到的是老賓士。鍋蓋輪轂復古,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鋁合金的剛性已達到非常高的標準,為了追求動感,輪下減重以及剎車片的冷卻,鍋蓋輪轂也漸漸消失。
現在還有,大眾甲殼蟲和賓士S邁巴赫,為了復古,但同樣採用鋁合金材質。

5、超大前擋風玻璃,我個人喜歡叫它一體式前擋。
別以為這是特斯拉Model X的首創。

其實在此之前,雪鐵龍的畢加索和歐寶的雅特,賽飛利也採用過此設計。
雪鐵龍c4畢加索的超大前擋雅特GTC特別版

歐寶賽飛利,視野開闊
優點不必贅述,大視野讓你開車非常愜意。缺點就是貴,成本高,所以很少有車採用這種設計,並且,由於前擋的上橫樑的延後會對安全性額外地做出研發方案,增加研發成本。

6、說一個經典但延用至今的。保時捷左手鑰匙。

相信很多車迷朋友都知道左手鑰匙的來歷吧。在最初的賽車時代,車手在開賽後需要飛奔進車內,爭分奪秒。而為了節省時間,左手發動汽車右手同時排擋是好的選擇,保時捷也將此設計沿用至今。
設計這個行業,怎麼說呢,隨著技術的發展,長江後浪推前浪,經典可以被淘汰,但從來不會被遺忘。


翻燈應該算一個

(圖侵刪)
有贊好開心


我能想到幾個:

1.上世紀50年代初的寶馬Isetta開門設計

如今越來越流行的對開門設計勾起了我對這台可愛小車的回憶。前開門設計也不可能在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出現。(想想追尾的時候。。。)
設計優點嘛,在停車時,可以將車頭直接沖向路邊,然後打開車門直接走出,有效利用停車空間。

然而千萬不能停錯方向。~( ̄▽ ̄~)~

開不開門了。。。倒車。。。

2.寶馬z1的升降門設計

只生產了8000台,在海外二手車市場相當火。
車門通過機械裝置做上下垂直動作,將車門隱藏在車子的側梁內。當初號稱可以使駕駛者在駕駛時放下車門,對地面有更加直接的感覺。
這樣美好的願望當然在現行交通法規的規範下香消玉殞了。

3.轉子引擎

已經有人回答,不贅述。

4.化油器

應該也算快要過時的設計了吧,化油器個頭不大,但內部綜合了大量系統,結構非常複雜。化油器的主要缺點是向氣缸充氣和混合氣的分配並不理想,影響發動機的動力性和經濟性的提高,對達到排放要求很不利,所以現在化油器被電噴全面取代。

5.老款賓士B級百葉窗天窗

確實是很有想像力的設計,可以完全打開,全景天窗的開創者,可能是因為玻璃佔比例太小而不再出現。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純手機碼字,小心臟撲通撲通的。。。

分割線

經典與否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標準,畢竟我只是一個90後,上面的兩台寶馬的實車我也無福得見,只能在雜誌和電腦上看看他們的資訊。見識鄙陋,文詞拙劣,廖作一笑

分割線

6.老大眾5氣門發動機(存疑)

在國內用過五氣門發動機的,就是當年的神車,大眾的捷達王。而在那個年代引入中國的汽車,發動機大多只有兩個氣門。
大眾設計五氣門發動機的本意在於增大進氣量。發動機在高轉速運行時,單位時間內進入氣缸的混合氣體量非常大,進氣阻力將是影響發動機動力發揮的重要因素。根據流體力學,在發動機進氣過程中,油氣混合氣體所受到的阻力是和進氣截面積成反比,和油氣混合氣體的運動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如果要想減少進氣時所受到的阻力,增大進氣截面積,即增加一個進氣門將是可行的辦法。
這樣的發動機為何會銷聲匿跡呢?除了大眾的機油問題,結構複雜,低轉速區間動力響應性差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五氣門發動機由於氣門體積大,難以布置缸內直噴系統,大眾狂推的FSI發動機也都是4氣門的。


轉子發動機應該有一席之地


三角轉子啊!

我還記得初中時候的物理教程講到內燃機的時候提過一次三角轉子,我就一直看著物理書上的圖在想它的運行過程。物理老師手上的四衝程活塞機簡直就像上個世紀的產物,三角轉子這樣到魔性的發動機不要太帥!

三角轉子發動機本來叫汪克爾發動機,腦洞來自數學家發現的勒洛三角形,像上圖這樣把 3 個等半徑的圓重合起來,兩兩互相經過圓心, 3 個圓相交的部分就是勒洛三角形,或者其發現者所稱的「曲邊三角形」。簡單就是這個三角形任何方向上的寬度都是定值,使用截面定寬圖形的柱體搬運東西不會上下發生抖動。這種數學和工程的融合真的是神來之筆啊…

汪克爾引擎採用了這一特點,用勒洛三角將發動機缸內在任何時候都能分出三個部分,而且可以同時進行進氣,壓縮,點火,排氣四個衝程。轉子轉一周做功了三次,而四缸活塞發動機要轉兩周才能做功一次。這是何其的腦洞啊…

在德國的NSU研發出了轉子發動機之後,卻沒有車廠願意使用轉子發動機,因為材料和製造工藝的問題,起初對此感興趣的GM,Benz都放棄了對轉子發動機的決逐,最終在西德第一任總理康拉德搭橋下,馬自達忍受了嚴苛的條件,於1961年和NSU簽了轉子發動機的轉子發動機授權協議。

但是馬自達的轉子發動機生產很不順利,因為材料的問題,在轉子發動機日積月累的轉動中,內部零件菱封出現了極高的磨損。

馬自達為了應對轉子發動機的磨損,成立了「RE研究部」,研究部內的工程師被稱為「轉子47士」。馬自達的社長也親自提出「技術は永遠に革新である(技術是永遠革新)」的口號。

終於在1964年馬自達在混入了碳素的鋼材代替了原先的菱封,量產除了第一台三角轉子汽車——馬自達Cosmo。這也為後面馬自達走向輝煌鋪下了路。後面才誕生了馬自達RX7,馬自達RX8這樣的神車。

而馬自達rx7,其他語言都是廢話,只需要八個字「高橋涼介高橋啟介」。GTU蟬聯七年冠軍,GTO屢次刷榜,連勒芒都打敗了寶馬530贏得了總冠軍。

而真正的大招是馬自達787b在1991年拿下了勒芒24小時拉力賽的總冠軍!這也是迄今唯一一個拿下勒芒24小時的日本廠(為一路領先23小時出故障的豐田默哀一秒)。787b領先程度直接導致第二年禁賽…你說是不是黑科技…但是最終因為油耗,污染,使用壽命各種原因轉子發動機走向了落寞。而在新能源的浪潮下,未來很有可能是混動和電動的天下,汽油機可能要不了多少年就會離開歷史。不知馬自達的rx vision概念車會不會成為轉子的絕唱。

加油!Rotary Engine!技術は永遠に革新である!


FR車的後置變速箱設計,能讓車軸荷50:50,思域EG,EK的前雙叉臂後多連桿懸掛,能消除前驅車轉向不足的問題
直列8缸的FR車,古董車超長的引擎蓋就是因為這些直列發動機
還有直列6缸發動機,發動機過長侵佔車內空間
還有極端輕量化不考慮碰撞安全的車身,比如標誌205GTI
還有機械式懷擋

風冷發動機,太拖拉,保時捷,大眾,雪鐵龍,都有應用,因為保時捷無法精確控制風扇的風冷,導致排放一直沒辦法過關,96年只能停產了


Jaguar的立標:
沒猜錯的話,無法滿足外部突出物的最小半徑要求,所以取消了。
外部突出物的最小半徑要求來自歐盟安全法規 ECE R26,ECE R127 和 ECE R61。

補充一個:
賓士的「單根雨刮」,用在W201, W202, W124 和 W210上:

效果如下:

這個雨刮器裝在車輛的中間,在左右搖擺的同時還作伸縮動作,所以覆蓋面積很大。
優點是:上面說了,面積大
缺點是:這一套東西的成本比傳統雨刮貴好幾倍(好像是5倍來著,記不清了。),而且維護不方便(早期的設計里,那個負責伸縮的機械構件是全封閉的,想拆開上個油都不行)。好在質量非常好,很多用了30年還沒壞……

後來簡化的設計也從w140開始沿用在其他車繫上,主雨颳起拆開是這樣的:

不同的是,在旁邊加了一個副雨刮器作為補充,同時主雨刮器的角度(覆蓋面積)也從以前的接近180度縮小到了後來的樣子。


感謝題主邀請,現做回答:
1、火箭式車尾
在大約50年代左右,隨著當時美國經濟的發展,普通民眾都積累了非常大的財富,整體社會充斥著拜金和浮誇的風氣,而汽車做為高檔消費品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彰顯個人財富的最佳方式。
於是乎,誇張而又酷炫的火箭式車尾就應然而生,最典型的當屬老牌美式豪華品牌凱迪拉克 ,代表車型有1948年的60 Special、第三代的Series 62以及Eldorado,這些車型的顯著特徵就是「大面積的鍍鉻」、「寬大的車身」、「猶如大船般毫無操控感的懸掛」、「大輪轂」、「大方向盤」等等,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式肌肉車的起源之一。註:Eldorado是貓王生前最喜歡的車型之一,貓王對凱迪拉克品牌情有獨鍾。
至於最後為什麼漸漸消失,一是嚴重的安全隱患,二是雖然這種設計表面上看上去如戰鬥機的機翼一般,但實質嚴重違反空氣動力學,隨著人們慢慢重視科技而不是無聊誇張的外表之後,這種毫無競爭力的產品自然而然被市場淘汰了。
2、跳燈
最典型的估計就是頭文字D里的AE86了吧(卡羅拉兩門版),各種NB的漂移以及單挑GTR(天際線)的畫面讓人們對這款車從小就有這非常深的印象,其中車頭的「兩盞會閃小眼睛」再加上方方正正的車身設計,在這個如今「轎跑」遍地的年代,顯得更是情懷滿滿。
其實不光是AE86,曾經搭載跳燈設計的車車還有:BMW 8系、初代MX5、豐田MR2、本田NSX等等著名車型,可以說「跳燈」設計在當時不僅僅是一個非常流行的設計,而且同時也受到高端客戶的青睞。
那麼,為什麼「跳燈」如今已經消失殆盡?
原因除了日益嚴格的交通安全法規之外(斯巴魯新款森林人同樣為了行人保護,將引擎蓋部的進氣口取消,獨立設計了一個管路將空氣導流到中冷器進行散熱),跳燈設計自身的天生缺陷也使得眾多廠商拋棄這種設計,通俗來說,如果大量使用跳燈設計,那麼廠家對於車燈乃至前臉的設計就會帶來非常多的局限性,無法利用出色的車燈設計來吸引客戶的注意(這一點對於「燈廠」奧迪來說尤為不利)。
註:在下面回答中有些回答包括「轉子發動機」、「自殺車門」之類回答,個人認為因為這些技術或設計的使用廠家過於稀少,所以並不符合提問者「被奉為經典設計,被大眾所追捧」的要求。
謝謝各位的閱讀,歡迎微信關注全國首家非盈利性知識類汽車自媒體「蛋朝講堂」和我們共同成長
「蛋朝講堂」只做汽車乾貨,不撕逼!
by-蛋朝(田朝伍)


W140的倒車桿

W140(1991年-1998年)是賓士在進入電子時代之前最後一代S級,為了解決碩大的車身倒車問題,在這一代的早些S級上出現了倒車桿。
在車子掛倒檔的時候後備箱兩側會升起一對倒車桿,方便司機參照方位。但如果不是固定車位就沒有固定的參照物,司機就不能靠倒車桿來參照方位,所以有很大的局限性。97款就被雷達取代了。


1、邁凱輪MP4-12C感應式車門

邁凱輪MP4-12C上的那個滑動式電動感應車門是個新鮮技術,它的開啟方式非常酷,當你用手划過車門對應位置時,便可開啟車門。

這個讓你可以耍帥的功能,卻遠非想像那麼容易把控。

當你真正每天駕駛著它的時候,問題來了:你發現如果手滑過的線路不對,或者角度稍差就別想打開車門了。

對於這個問題,邁凱輪在更新產品是已經將12C感應式車門全都換成了按鈕開啟,現在還有誰在使用呢?就是那個現在很火的電動超跑,至於好不好用,你得去問車主。

2、雪鐵龍DS5車內後視鏡

法國高端品牌DS的設計總是那麼的「脫俗」,但是DS5卻有些脫俗得不尋常了。DS5獨特的造型,高挑的坐姿,在豪華品牌陣營中獨樹一幟。

不過期車內後視鏡的厚重程度也著實令人嘆為觀止,一個後視鏡底座把右邊視野擋了一大片,再厚實,也得看場合,您說是吧,設計師。

3、大眾邁騰等尾廂腳踢式開啟

大眾家族的腳踢式開啟,最早出現在邁騰,後來延續到CC和帕薩特上。這個功能只需要你靠近後尾廂,然後用腳在尾廂底部踢一下,即可自動開啟尾廂。

其原理是通過攝像頭偵測腿部動作來開啟後尾廂,應該說功能預想很不錯,但是這個功能在實際使用的時候,卻不盡人意。

你必須有出色的腳法,對於位置、角度、速度都要恰到好處,否則你就是踢到腳酸了,它也不會理你。

4、保時捷918 Spyder頂置排氣管

別以為好車設計就一定不會犯錯,保時捷918 Spyder的頂置排氣管就是比較失敗的設計,雖然視覺上絕對的高大上

不過為了防止進水,你可千萬別讓洗車師傅用水槍噴洗,更不能進自動洗車,只能小心翼翼地用抹布擦拭,而且還要反之燙傷擦車小工的雙手。

也許設計師認為這種車,洗車就得幾個私家洗車工伺候著。

5、大眾XL1電子後視鏡

大眾XL1在節油上,做到了極致,這一點所有人都會點贊,但是對於車上省去物理倒後鏡的做法,則引起一些爭議。

暫且不說電子顯示屏的解析度精度和成像效果,單就成本來說,兩塊液晶屏加兩個攝像頭,外加布線,只是為了降低那一丁點的風阻係數,明顯是得不償失,畢竟對於汽車,安全性才是首位的,況且這種做法帶來的節油效果並不那麼明顯。

6、雪鐵龍C5方向盤

雪鐵龍C5上那個方向盤,我想應該是受到無數車友的吐槽了,法國人設計方面有天賦,但從來都是不走尋常路,C5的方向盤的中間部分是不會隨著方向盤轉動而轉動的。

這種設計雖然也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對於多數人來說,還是困擾更多一些,至少新手是沒辦法通過方向盤上的LOGO來判斷方向盤有無回正了。


楔形車身,中置自吸水平對置引擎,跳燈

如果去掉跳燈,還有下面


蟹妖,但是非相關專業,無法很系統地回答您的問題。只能幫忙找了一些資料供您參考。
汽車史上十大經典技術與設計盤點!值得收藏
案例個個經典 汽車設計靈感原來是這樣來的
【說客】盤點汽車歷史上十大腦洞經典設計
汽車工業設計史上,有哪些經典的劃時代設計? - 汽車行業


這種後尾的車當時吊的不行,貓王最愛,後來因為安全問題停產了。


可以預見,懸浮式 C/D 柱這種雕蟲小技,很快將被看膩。


MAZDA 曾經用在929上面的四輪轉向技術


雙排前輪(4個前輪),看rush看到的 Tyrrell 34 F1

還有玩GT4時得到的獎勵,Chaparral 2J 空氣動力學的極致

外號吸塵器,SCCA Can-Am賽事中一戰成名,後來就被禁了- -後來的很多賽車都會利用簡單的地面效。


呵呵,F1中的V12 20000轉發動機吧,聲浪不能再好聽


謝邀
看到的遲了,很多都被大家答上了!我來做兩個補充吧!
首先要講跳燈啦!
跳燈的歷史就不多說啦!它因美國法律而生因美國而亡,不用說,超級大國,就是厲害!一部法律影響了汽車設計的歷史!
不過我對跳燈留下最深映象的反倒不是美國車,而是島國的JDM。
對,沒錯,就是《頭文字D》。下面放幾張頭D的圖

86的對決

赤城白慧星的FC3S

啟介的FD3S

健二前輩的180SX
最終,一代經典的跳燈設計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其次,我想跟大家講講踏板式駐剎
對,就是這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離合器的東西

這種設計多用於日系中高檔汽車,例如豐田皇冠,凌志,英菲尼迪之類。
它的初衷和電子駐剎是一樣的,提高中控台下方的儲物空間,但成本比電子駐剎少得多,能達到類似效果。可是許多人並不習慣這種方式,包括我在內!隨著電子駐剎的普及,這種設計在中高等汽車中正逐漸被棄用,不久後的將來,應該也是會被電子駐剎所取代!!


雪鐵龍的後輪轉向技術,在前輪轉向的基礎上讓後輪可以向左或向右最大轉向3度。低速時候轉向與前輪相反,提高汽車轉向靈活性,高速時候和前輪同向轉提高車身穩定性和轉彎時候的循跡能力,改善汽車的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尤其是高速變道時候,車子幾乎是平行從一個車道移動到另一個車道。大大減輕前輪在轉向中的壓力。這項技術後來轉讓給了寶馬。寶馬前幾年確實有車型裝備了這個技術,不過後來就沒有聽說有車子裝備了,不知道啥原因。至於其他廠商,估計因為專利問題吧,也沒聽說有用過這種技術的。
更新一下:寶馬現在也是有用這個技術的,新7系就有,不怎麼宣傳而已。至於其他品牌,見評論區


後置發動機也算一個。畢竟當年甲殼蟲,菲亞特都用過,當然只有911當成情懷與傳統保留下來了


推薦閱讀:

TAG:汽車 | 汽車設計 | 汽車文化 | 汽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