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和舞台戲劇,在表演方面對演員的要求有什麼不同?

源自問題「演技好壞的評判標準是什麼?」下的這個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70035/answer/13205619


電影和電視已經差別很大了,跟戲劇就更大了吧,但基本功當然都是一樣的,比如台詞、形體等;

具體各種表演理論我知之甚少,但講到三者區別,在我看來主要區別來自於呈現手段,或者說載體:舞台、電視屏幕還是電影院大銀幕。
載體不同,對表演有著截然不同的需求。

戲劇要掌控舞台,而且因為可以跟觀眾現場有互動感,每次表演都有即興的部分,沒法NG的,所以為什麼那麼多人熱愛舞台藝術,就是因為每次表演都是不可被複制的,而且那種臨場感帶來的滿足,是在攝影機前無法獲得的。
單從表演功力而言,無疑舞台表演(戲劇、戲曲、音樂劇、歌劇等所有舞台藝術)相對電影、電視綜合要求更高。

電視的表演主要靠對白支撐,有位前輩說國產電視劇其實是廣播劇混搭評述連播的視頻版(大意),就是說其實你不看畫面,一樣可以聽的。
雖然有點絕對,至少對國產電影大體是這樣。
所以電視表演中,台詞太重要了,工作強度大,經常是工作人員歇,兩組輪換,演員不歇,連軸轉。

電影因為銀幕大,觀看環境封閉,所以電影表演更注重細節,非常細的細節。
比如《色戒》里梁朝偉和湯唯的表演,比如《無間道》里劉德華和梁朝偉的對手戲,你在電視、電腦上看和在銀幕上看,從觀眾角度在表演層面能獲取到的信息量差別巨大。
一個細微的眼神流轉已經在敘事,一個不易察覺的面部肌肉的不自覺抽動已經在傳遞情感,一個後景廣告牌上的字幕已經在揭示謎底。。。
所以電影的表演方法跟前兩者又完全不同,其中最主要的關鍵詞就是「控制」。我們經常看到演員在電影銀幕上「演過了」,但你把它放到電視劇敘事環境下,可能剛剛好,你要把他放到話劇舞台上,沒準你還覺得他感染力不夠呢。

比如吼叫表演派繼承人馬景濤,人稱吼叫教主,基本上都是在用舞台表演的力度(不是方法)在小屏幕上表演,這要讓他演個電影,估計你得揣著大力丸進影院。


搬條小板凳過來,我也說說自己的一些工作感受嘞。

先說電視劇。電視劇交給表演空間更多,因為台詞量非常大。在這方面,我覺得自己經驗還算豐富一些,自己表演上相對輕鬆一些(求輕拍),更多的難度在於挑戰不同的角色。比如在《房前屋後》的時候演執拗的乖閨女,《你是我兄弟》就要執著求愛的英子,在《林師傅在首爾》里又得演小花痴。每個角色的定位不同,台詞量、語態、口氣都會不一樣,所以,每個角色之前的表演準備比較關鍵。

我記得拍《林師傅在首爾》的時候,非常有意思:一開始,導演沒有讓我演朴善美這個韓國角色。後來試鏡後導演們覺得:樂樂你有這個潛力呀!然後居然把這個韓國姑娘的角色交給了我!當時還挺忐忑的:親們!我可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大妞呀!

後來那段時間裡,我就瘋狂做表演準備,最主要的功課是每天看韓劇,找韓國人說話的那種感覺,慢慢地也就進入角色了,有了韓國人說話的那個味道。韓國人說話什麼味道呢?現在要有屏幕我能跟你們學一段,典型就是比較誇張、語氣比較強烈,最明顯的特色是有很多語氣的助詞,他們說話前經常會加一個「哦」!然後再開始說。那段時間,我就每天「哦哦哦」 不停,逮誰跟誰哦。

經過準備後順利開拍,進展順利。有一天,張瑞希團隊的小夥伴們問我,您是韓國哪裡的?我說,我是中國人呀?他們都驚呆了:天吶,原來你是中國人?我們一直覺得你是韓國人呢!我趕緊解釋:我正經崇文門的!

這部戲演完後,我也有了後遺症,就是入戲太深,受害最深的是身邊的人,他們可能遇到一個假的樂樂。一開始大家都還好,你剛拍完戲嘛!演完皇帝的人有段時間難免說話頤指氣使,演了太監一段時間有點娘,都很正常,後來終於有人忍無可忍懟我:樂樂,你以後說話能不能不要再哦了?哦哦哦,哦你妹呀!

拍《房前屋後》的時候又是另一種狀態:我演的媛媛是個單親家庭的女孩,要做的功課又不一樣了:我記得當時功課也做得比較認真,努力去感受那種內心體驗,她的性格和家庭環境有關係:在一個重組家庭里,角色尷尬,內心敏感;表面順從,內心抵觸;表面溫和,內心澎湃;他尊重父親的決定,但是並不喜歡那些決定,總之,始終是一種壓抑的狀態。

為了更好表現她,在形體上,我也做了很多設計:比如說話的時候表面上很禮貌,實際上是平靜中帶著一些冷漠,保持一種強烈的距離感;甚至走路的姿態也會因為這個心理狀態變得不一樣,不自如、很收斂、很控制,非常不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屬於遛邊兒走的那種。這些言行舉止,這就是演員詮釋角色的需要。

演出《你是我兄弟》的時候,用上的是自己青春期的那些人生經驗(捂臉)。青春年少、情竇初開的時候,如果你特別喜歡、特別迷戀一個人,你的目光會隨時緊跟他,只要他出現,目光就會鎖定他,即使在千百人群里,你也能一眼找到他,並一直跟隨他。電視劇里我演的英子對鄧超飾演的老二的感情就是這樣:千萬人群中,只要他一出現,就會感受到他,眼光再也離開不了。有這個目光,感覺自己心甘情願做什麼都樂意。這是當時我對這個人物的理解,之後所有動作設計也就順理成章:性格耿直,敢愛敢做,愛自己所愛,認定了就不會更改。

所以,這三個人物的動作線和人物設計完全不一樣:朴善美是偏卡通化、韓國化的,媛媛一個是壓抑內斂的形象,而英子是一個心直口快、隨性潑辣的。同樣是走路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朴善美會蹦蹦跳跳,媛媛會溜邊走,而英子則會大踏步前行、雷厲風行。我覺得,電視劇表演,最緊要的是感知每個角色的日常,進入角色。

下面說說電影表演。

電影的表演則更精一些。我其實從這幾年才開始嘗試大熒幕,從《飯局也瘋狂》里嘗試打戲,到《惡棍天使》的克瑞斯、《情聖》里的沈紅,都是喜劇角色。相比之下,電影的表演更為細膩,拿捏需要更為精準,電影藝術也更為精鍊。如果你完成了多餘的表演,電影要麼承載不下,要麼被剪輯掉,所以對演員的表演要求是——更精準。而表演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溝通、求突破的過程。

電影表演的過程非常精細,精細到什麼程度呢?我也舉個栗子:

拍《情聖》有一場戲:肖瀚帶著悠悠回家,開門的時候,全家人都在,沈紅舉著蛋糕,冷眼看著他。這是一場室內戲,空間狹窄,調度不會太多,更多的是需要演員用自己表演去完成導演要求:尷尬,看破不說破,化解尷尬,冷眼旁觀,內心翻滾……

如果這是電視劇場景,一般會出現爭執、口角、大喊大叫甚至廝打這樣的環節,並輔助大量提升戲劇衝突的台詞,這是一個非常能帶起故事高潮的情節,這一場戲之後,隨後的收場、誤會、澄清、和好等等,至少有好幾集的表演空間,足夠一個演員去進入「被背叛者沈紅」這樣一個角色,完成表演。

如果這是一個舞台劇場景呢?不一定像電視劇表現得那麼綿細,但是在台詞和表情上會比較誇張。為什麼呢?因為舞台劇的表演,需要保證坐在最後一排的觀眾都能聽見看到,如果表演幅度不夠,舞台效果就出不來。同時,對每一個觀眾來說,視角只有一個,不能像影視劇那樣多機位拍攝,多鏡頭剪輯,還不能NG,所以需要情緒飽滿、情感到位、一氣呵成,在「三一律」的規範下完成這段表演。

而在電影里就不一樣了:劣勢是時間高度壓縮,整場戲只有3分鐘;空間局促,沒有轉場;優勢是,多個機位、可以NG、可以剪輯,用電影特有的蒙太奇語言來表達。

在表演上我是這麼完成的:假設現在進來的不是肖瀚,是自己老公俞白眉(這一招在拍這這部戲的時候屢試不爽233),我會怎麼辦?從女人本能角度,必然會驚訝、質疑甚至憤怒;同時,沈紅這個角色不是那種一哭二鬧三上吊女人,她識大體、顧大局,況且一家人都在場;更重要的是,她對老公肖瀚是有信任的,這信任建立在一起生活長久的了解基礎上。考量完這些再對一下劇本要求,整體的表演應該是:隱忍、看破不說破、讓他自己化解尷尬。

這場戲幾乎沒有台詞,一共不到三分鐘,我努力用表情來演這種情緒(前方自戀多圖,請躲避!!!):

剛進來時的錯愕、強裝鎮定:

老公戴上生日帽了,帶著微笑看著他,等他自己解釋:

肖瀚說,我介紹一下的時候,冷眼看著悠悠:你說吧,是誰?(景別有點遠,只有我自己才會注意的角度哈哈哈)

介紹家人時被跳過的微怒:心虛了吧?

終於放在最後介紹,斜眼,鄙夷:你還沒有給出應該有的答案。

被介紹完「我媳婦」以後,得到初步答案了,禮貌地對客人悠悠一笑:

但是還沒有說出介紹悠悠是誰呀?這時心率手錶響了!看著肖瀚的手,情緒又變:

陷入僵局時,湯懷突然出現。會怎麼樣?冷眼旁觀:

湯懷說是自己女朋友,救場來的!我反正是信了:

目送 湯懷帶著悠悠走,順便看看死裡逃生的肖瀚(我就看看 ,我不說話):

到這裡,這一場戲就結束了,整個過程雖然只有短短不到三分鐘,沒有一句台詞,但是在演的時候,有很多功課要做。沈紅要把她的內心感受傳達給觀眾,應該就需要這種精細的表演。

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了,不停在說話打哈哈哈化解尷尬的肖央,表演的情緒轉變也非常劇烈,要求也非常高,這也是符合他的性格特點的。在這一靜一動之間,觀眾就覺得這夫妻關係很有趣,甚至陷入思考:如果是我們自己,怎麼辦?

這就是電影表演的特點。這也是電影的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場景了,放在電影史上,也許不值一提。這樣一幀一幀地分析,但願大家不要嫌我羅嗦自戀(捂臉)。

最後說說舞台劇吧!

這是我偏愛的一種表演形式,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一種,我可能需要用一輩子時間去慢慢的體會,慢慢揣摩。和很多演員一樣,我覺得舞台有一種獨特的魅力,站在舞台上的那種感覺是一種享受,尤其是當你和很多非常優秀的舞台劇演員合作過以後,清楚地知道舞台上的那個「好」的標準在哪。從十年前《翠花》,到後來全國巡演過的《分手大師》,經過長時間舞台訓練,我的感受是:每一場都不一樣,真的不一樣。有的台詞,你因為今天下午看到一則悲傷的新聞,念白情緒都會和昨天不一樣,更奇妙的是,和你對戲的演員能清晰感受到這種變化!

我記得那一年演《諾亞方舟綁架案》,和曹雲金搭檔。戲裡有一句台詞是這樣的:

我家人不同意我們在一起,我要去找我男朋友去了。我男朋友今天來接我了,我要訂婚了,他特別好,是個白領多金的帥哥。不像你。

這句台詞既是戀人之間鬥嘴,也是故意氣他。在一開始演出那幾場的時候,我更傾向於認為這句台詞是調侃,語氣一直是是趾高氣揚。曹雲金也都適應了,我說得越眉飛色舞,他那個角色越無動於衷。

演到第十幾場某一天,我在台上說到這些台詞,突然感覺非常傷感:我情緒一下子變了。是呀,一個姑娘都對你說了這麼嚴重的氣話,而對方不接茬,她的內心會有多難過呀!想到這裡,我眼淚突然下來了,一點防備都沒有,儘管語氣沒變,曹雲金當場嚇了一跳。站在台側的經紀人趕緊問:怎麼了?樂樂是不是被什麼東西撞到了?

這就是舞台劇表演的特殊之處:每一場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你演得越來越多,對這個人物了解越來越多,越能走進人物的心理,把握和拿捏得越準確。

最後總結一下:其實這三種表演形式是共通的,都屬於表演範疇,只是實現形式不一樣。對於一個幾種形式都嘗試過的演員來說,重要的是努力用一個匠人的精神,去磨礪自己的演技,體會不同的表演模式的區別。我爭取把自己的人生經驗放進表演里,創造更多經得起推敲的角色。

就回答這麼多啦!


這幾年學English Theatre.

它要求你有較深的文學功底,從經典名著如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十二夜/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到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對角色有個人的見解與體悟。

它要求你做嗓音訓練。咬字發音、語調、聲量等。吊嗓子算是基本功了。曾經試過拿著一本笑話書練哭嗓。

它要求你反應敏捷有力,所以也有一定的體能訓練。舉例,每堂課開始時老師會要求你以金字塔狀姿勢四肢著地而屁股翹起,手拿抹布保持姿勢擦地。(基本肯定要是家庭主婦用這姿勢做衛生,不出三個月就瘦了)還有很多靈敏度訓練,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時常要做frozen scene. 也就是老師給一個題材或主題,三分鐘內呈現一個靜態畫面以表達該題材,以小組呈現為主。

偶爾還得寫詩,替歌詞配劇情等等。還得自己負責服裝、道具等。

此外,舉個栗子。
偶像劇要求主角好看是最基本的,有演技則更好。而舞台劇則是不太關注外表的,因為實際上表演者離觀眾有點距離。他們的肢體語言必須豐富且有感染力,還得適度誇張。沒人看見表演者的眼淚,則以哭嗓,身體的姿態為主來呈現。

私以為舞台劇展現了人類的多變性藝術性與創意性,好比隨意而成的線條創造出的美感。電影則是關注細節,劇本、演員、特效等要極度精緻推敲,是細膩的素描。電視劇種類繁多,主要看劇情發展動向和演員外貌或技藝,就像漫畫。


這跟這三種藝術形式的載體有關。
電影有剪輯、在大熒幕上放、特寫較多等特點,所以要求演員表演要能有瞬間的爆發力、短時間進入情緒的能力等,且表演要非常的細膩,富有詩意,且必須「走心」,因為那麼大一塊熒幕,那麼大一特寫,你走不走心一眼就看出來了==另外,電影的構圖是導演決定的,拍哪不拍哪也是導演定,所以演員一定要學會用局部去表演,比如眼睛、手,等等。
電視也是剪輯完成,但是是大眾傳媒,在電視上播,拍的時候也以多機位連貫排一場的形式較多,所以演員要求在表演上更鬆弛,更貼近生活中的狀態,也需要更多的連貫性。
話劇是舞台藝術,觀眾離演員比較遠,且是在一段時間內不停歇的完成演出的,因此演員動作表情一定要誇張,全身都要進入表演狀態,且要非常注意構圖和其他演員之間的關係、刺激反應的等,一氣呵成。個人覺得這個最難也最過癮。


業餘時間演過兩部話劇,沒演過電視劇,就從表演的角度說說吧。我感覺舞台劇和影視劇最大的一個區別是,影視劇可以通過鏡頭組合(長焦、近景、特寫、長鏡頭等等)來表現情節,而話劇則只能通過演員的表演。為了能讓台下的觀眾看明白情節,話劇演員在表演時與影視劇演員有一些區別。
第一,表演誇張。話劇(其他舞台劇也類似)相比較電影、電視劇表演是比較誇張的,肢體幅度很大,表情變化豐富。話劇觀眾距離演員遠,即使是小劇場,最後一排的觀眾離舞台也要5、6米。如果演員動作幅度不夠大,表演不夠誇張,觀眾很可能看不清演員在做什麼。
比如要表現一個人哭泣,影視劇演員可以只做出悲傷的表情,讓眼淚靜靜的划過臉龐,導演也會給演員一個特寫鏡頭,畫面里只有這個演員的一張臉,觀眾自然就明白了。但是在話劇舞台上沒有特寫鏡頭,觀眾看到的是整個舞台和這個舞台上的所有演員。如果一個演員只是默默流淚的話,觀眾可能根本察覺不到這個演員在表演哭戲。所以演員必須有大幅度的肢體動作,比如走到舞台上離觀眾比較近的位置(稱為台口),臉上做出誇張的表情保持4、5秒,然後突然坐到地上哭天喊地、兩腿亂踹,大聲喊道:「弟弟,你死的好慘啊,我沒能救活你啊」等等,就是為了讓觀眾看明白,我現在是在表演哭。
第二,當演對手戲的時候,影視劇演員一般是對著對手演員表演,而舞台劇演員通常是對著觀眾表演。比如說同樣是兩人對話情節,影視劇里通常是兩個演員面對面表演,導演先給一個全景鏡頭,然後哪個演員說話就給哪個演員一個面部特寫;但是話劇舞台上,兩個演員都是對著觀眾表演,誰念台詞誰就向觀眾方向走幾步,說完台詞後再後退幾步把表演空間讓給下一個說台詞的演員(稱為舞台調度)。
話劇中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能讓觀眾看明白,如果演員背對著觀眾表演(稱為背台),觀眾就看不清演員在演什麼,甚至聽不清演員的台詞。
現在感覺到影視劇中有時也會借鑒舞台劇的這種表現手法,兩個演員對話時不是面對面,而是都面向鏡頭的方向,誰說台詞就把鏡頭焦點切換到誰身上。這樣的好處可能是希望觀眾同時看到兩個人的面部表情,避免鏡頭切的太碎。
第三,話劇更重視對台詞的處理。由於影視劇一個鏡頭可以不停重拍直到導演滿意,還能夠後期配音,還可以配上字幕,所以影視劇演員對台詞的要求沒有那麼高。據說有些演員在片場根本不說台詞,就不停的從一數到十,台詞完全靠後期配音。
但是話劇對台詞要求就高很多。一方面話劇不能配音,一般也不提倡帶麥克風,所以演員必須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要送到最後一排觀眾耳朵里;另一方面台詞有時候是演員之間約定的暗號,比如台上的演員說道哪句台詞的時候,台下的演員就要上場;或者說道哪句台詞的時候另一個演員就要開始念自己的台詞。這種關鍵的台詞(稱為氣口)是絕對不能說錯的,如果說錯了,該上的演員沒上場,該接的台詞沒接上,就會出舞台事故。
我之前演過的一部話劇就出現了這種舞台事故:有個演員有兩段獨白。本來設計的是,他念完第一段獨白最後一句,演員A上場表演;他念完第二段獨白最後一句,演員B上場表演。結果這位演員把第一段獨白的最後一句念錯了,念成了第二段獨白最後一句。導致演員A以為改戲了就沒敢上場,演員B直接就上場了,中間漏掉了一大段戲。


舞台上的表演更注重能量的控制,熒幕里則更需要細節的表現


Q:當時覺得演電視劇和演話劇有什麼區別嗎?
A:我覺得沒什麼區別,能演舞台劇,演電視劇就是手到擒來;但演影視的未必能演舞台劇。我不贊同把演員分
成舞台演員、影視演員。在表演領域,演員應該是無所不能的。不能說你面對機器你就發怵,在舞台上面對觀眾就撒歡;或者反過來,對著機器你無所畏懼,對著觀眾就犯難,這都不是好演員。我挺佩服前蘇聯的那些表演藝術家,比如《辦公室的故事》那兩個演員都是舞台演員,在鏡頭面前表演得非常自如,給他們配音都覺得
他們的演技始終壓著你。

以上來自馮憲珍的一段訪談。我覺得說得簡單又在理。


電 影——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電視劇——相貌耐看、適當賣萌;
舞台劇——手舞足蹈、歇斯底里。


演戲劇的可以演電影~~演電影的可以演連續劇~~重點:這個關係不可逆,逆向行駛就會發現力不從心~~


覺得舞台劇最需要功底,十年磨一劍都是正常的,短短几個小時的爆發力和渲染力,不容出一點錯,當然最近也喜歡看演員笑場,我的惡趣味。電影燒錢,大銀幕,缺點都會被放大,渾身上下都要有戲,電視劇。。。可以經典可以腦殘。
可是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泰國都派新人去演電影,有知名度了才能去演電視劇,匪夷所思。


用拍電影的方式拍電視劇 是包餃子喂狗---前輩曰


前幾天在計程車上 正好聽到個節目 說《茶館》的 比較話劇版本和電影版本
舞台劇 都得靠語言和肢體 尤其是語言 你得讓全劇場的人聽的見 音量和語調都可能會誇張一些
而電影 那麼個屏幕 就算是屏幕後的空間是無限的(電影空間上的) 但是觀眾還是喜歡真實性強的
你的語言語調都是和常人一樣的 那表情和眼神可能就成了關鍵

場景調度肯定也是不一樣的 劇場是各式各樣的 甚至有環形的 電影的場面調度 肯定是得考慮攝影機的範圍 然後景深也是得考慮的


簡單點說。舞台需要誇張,肢體,言語都需要。

電視需要生活,越貼近生活,越真實


推薦閱讀:

影視劇里有哪些情節讓你念念不忘?
IMDb 為什麼會忽然解禁?對國內的電影評價網站會產生什麼影響?
大家對《長城》電影里響起陝西話的秦腔怎麼看?
2016年有什麼進口電影值得期待?
舊版《機械戰警》的經典之處何在?新版有哪些地方值得期待或擔心?

TAG:電影 | 戲劇 | 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