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沒有將成昆寫死?
如題。對於這樣一個全書最大的反派,一切黑幕的幕後推手,罪大惡極且和主角義父有血海深仇的仇人,為什麼金庸(謝遜)只是將他「打瞎雙眼,廢去一身武功」了事?
本問題還可以理解成:謝遜為什麼顯示沒有殺成昆?
ps:原著小說中謝遜對此作過解釋,但個人認為有些不符合謝遜的性格。
因為打死,從來不是武俠世界裡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
金庸可不可以打死成昆?當然可以,但那樣,金庸的成長何在?他與尋常武俠作者又有何區別?又何以作品被那麼多的讀者奉為經典?
我說這些話,當真不是套話。
為什麼這麼說,聽我慢慢道來。
《倚天屠龍記》的故事內核是什麼?這個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解讀,但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戲謔的說法,即,張無忌整本書都在救人:從被張三丰送下山來到蝴蝶谷,跟隨胡青牛學醫,就開始救治被金花婆婆所傷的一眾江湖人士;隨後小小年紀,千里護送楊不悔到西域崑崙;光明頂上,小處救小昭,大處排難解紛當六強,威震天下;隨後,武當山解救張三丰,萬安寺營救六大派,直到最後解救自己的義父金毛獅王謝遜。
我說這些不是為了啰嗦,而是要各位看清金庸在這本書里所表達的東西,不是直接說出來的,而且通過張無忌的所作所為表達出來的,即「仁恕」兩個字。
既然大主題是這兩個字,那麼每個人物的結局,自然也都與之一致:謝遜自然不可能完全寬恕成昆,但他在三渡每日的佛曰熏陶之下,卻也領悟許多;不說玄之又玄的佛學奧義,至少清醒了許多,學會了辯證地看問題。
其一,是自己殺的人已經比成昆還多,罪孽更重;其二,是成昆畢竟是自己的師傅,自己的武功是他所授,也必然有過師恩。
明白了這兩點,謝遜在最後本來可以殺死成昆,卻也沒有動手,只是戳瞎了他的雙眼,廢去了他的武功,隨後也自廢武功。他對成昆說,我的武功是你所授,但妻兒也是你所殺,我現在自廢武功將師徒之情還你,廢去你的武功戳瞎你雙眼是為報復,從此你再也看不到我,我也再看不到你。
這是他所能做的最合理的處理方式了。
至於題主說和謝遜的性格不符,我只想說,題主是不太了解謝遜。
謝遜的形象被很多影視劇偏移了,詳情見下面回答,也是我寫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287447/answer/76791304?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from=singlemessage
金花婆婆曾經說,謝遜心腸最軟了,整個明教出席她婚禮的,只有謝遜和陽頂天兩個人,陽頂天是一代宗主,胸懷寬廣;謝遜呢,就是真正的為人寬厚,待人摯誠。但也許正是如此,所以一旦遭逢巨變,性情反而走向另一個極端。
謝遜文武全才,性情俠義寬厚,卻又不似張無忌過於仁恕,而是深明江湖詭譎,當斷則斷,該心狠手辣時也絕不容情。可以說,沒有發瘋前的謝遜,是那個故事裡,最完美的一個江湖人物了。
金庸甚為讓人佩服的一點,就在於給人物的結局。
就以各大反派boss而言。
早期的金庸其實也和別人沒什麼區別,一死了之:《書劍恩仇錄》張召重死於狼群之中,《碧血劍》玉真子被主角袁承志所殺。雖說理所應當,但這些處理可謂是簡單粗暴,而且這些反派其實過於臉譜化,無法給人留下任何印象。
到了後來,金庸的反派越寫越好,甚至很多人認為金庸擅長寫壞人……
比如《射鵰英雄傳》里,一心只追求武功天下第一的歐陽鋒,因為逆練九陰真經而致走火入魔,瘋瘋癲癲,到了《神鵰俠侶》,則和畢生宿敵洪七公,鬥智鬥力,以致身死,臨死前卻清醒過來,二人大笑之中,一切恩怨情仇盡數消弭;比如《天龍八部》中,掃地僧如同神人天降,化解一切恩仇,讓蕭遠山與慕容博死而復生,互相救治,終於大徹大悟,雙雙出家,遁入佛門等。
這是金庸的進步。
這是江湖。
畢竟不是現實,如果當真殺人者死,那麼所有書的結局,肯定沒有任何人能活下來。試問,書中哪一個英雄人物沒有殺過人犯過錯?如果只是一味地以殺止殺,以暴易暴,那這個江湖除了血腥暴力,也就一無所有了。
那金庸作品,也就淪為了不入流的地攤貨了。
因為成昆是來自中原的少林和尚,他要是西藏的和尚,比如血刀老祖,金輪法王,就死了。
我記得有一個成語,叫做「生不如死」!
核心矛盾如果不是由主角親自解決,也必須符合主角的核心精神。張無忌就是原諒色的主角,由他主導、義父執行的核心復仇,怎麼可以不原諒,那樣整個文學作品的精神就被撕裂了嘛。
成昆是《倚天屠龍記》所有恩怨的製造者,罪大惡極,萬死不足惜。
然而,狹義江湖不同於現實社會。
老百姓的生活是柴米油鹽。江湖豪客的生活是恩怨情仇。
柴米油鹽的浸潤中,生老病死是天大的事。
恩怨情仇的江湖裡,忠義誠信比天還大。
所以,現實世界的盡頭是死亡。江湖的盡頭則是孤獨。獨孤求敗,當他真正無敵於天下,只求一敗的時候,他已經死了。
記得瑛姑和裘千仞這對宿敵吧?裘千仞打死了瑛姑的兒子。瑛姑兒子被殺,青絲變白髮。此後的一生,她苦苦尋找裘千仞報仇,她在思念兒子。這是江湖對瑛姑最大的殘忍和悲痛。裘千仞後來終於懺悔,在得到瑛姑的原諒後才安心圓寂。看著是死去,其實是超脫。
所以,死,從來不是對一個罪惡滔天的人最大懲罰。
對成昆來講,廢了他的武功,刺瞎他的雙眼,讓這個野心勃勃的大惡人,苟活在這快意恩仇的江湖裡,要比讓他死去要殘忍百倍。
這才是金大俠的江湖。
「痴孩子!你義父承三位高僧點化,大徹大悟,畢生罪業一一化解,你該當代我歡喜才是,有甚麼可難過的?」
金庸先生的父親,在1951年的被判處死刑槍決,後被平反。此等與【時代】的無可奈何的恩怨,金庸先生選擇了「放下」。
不知與這樣的經歷有無關係,金庸先生在處理小說中的恩怨時,也多採取了「放下」這種終極了結方式。
絕大部分的武俠小說、仙俠小說,人物主要在兩種框架之內掙扎:
1、包含愛恨情仇的江湖框架,
2、社會道德框架
而金庸先生的許多作品,增添了一個更為深奧複雜的,以佛教為主的宗教框架,賦予人物更有深度的成長空間。
書里謝遜與成昆的恩怨寫的很明白:
恩情:
我在十歲那一年,因意外機緣,拜在一個武功極高之人的門下學藝。我師父見我資質不差,對我青眼有加,將他的絕藝傾囊以授。
仇怨:
我父母妻兒,弟妹僕役,全家一十三口,盡數斃於他的拳下。
如果一切順利,按照江湖恩怨分明的原則,謝遜了斷恩怨的方式為:
1、十三拳打死成昆,了斷全家十三口的滅門之仇;
2、廢去武功,了斷授業之恩。
最後書中的結局是,弄瞎了成昆眼睛後,打了他兩拳,然後自廢武功。
只做到了了斷恩情。剩下的十一拳為什麼不打了?
被以少林三僧、空見神僧為表徵的佛法化解掉了。
早期的謝遜打死了空見神僧,悔恨不已。同時,空見神僧以自己的性命,在謝遜的心裡種下了一顆向善的種子。原文這樣說:
...不由得萬分慚愧,跪在他的身前說道:『大師,你有甚麼心愿,我一定給你了結?』他又是微微一笑,說道:『但願你今後殺人之際,有時想起老衲。』
在少林寺地牢的日子,謝遜日夜受三僧佛法熏陶,明教眾人救他之時,已能誦讀《金剛經》,已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意。獲救後,書中寫道:
渡厄說著上前解開了謝遜身上穴道,說道:「謝居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佛門戶廣大,世間無不可渡之人。你我在這山峰上共處多日,那也是有緣。」
謝遜站起身來,說道:「我佛慈悲,多蒙三位大師指點明路,謝遜感激不盡。」
這裡,空見種的種子已經發芽,渡厄又澆了點水上去。
與成昆的決戰,打倒成昆後,書中說:
忽聽得渡厄說道:「因果報應,善哉,善哉!」謝遜一呆,第三拳擊去,在中途凝力不發,說道:「我本當打你一十三拳七傷拳。但你武功全失,雙目已盲,從此成為廢人,再也不能在世間為惡。餘下的一十一拳,那也不用打了。」
然後謝遜自廢武功,以江湖人最看重的尊嚴為代價,了卻了與其他人的恩怨。
至此大徹大悟。
以開篇殺人如麻的謝遜而言,不殺成昆確實與性格不符。
但是三十多個章節過後,謝遜成長了,開悟了。
謝遜文武全才,於諸子百家之學無所不窺,一旦得渡厄點化,立悟佛家精義,自此歸於佛門,終成一代大德高僧。
成昆該不該死,當然該死!但偏偏沒死!
這是為了成全謝遜的仁恕啊,而張無忌身上的仁俠之心也更有說服力了!
另外也是解決一件江湖公案,我tm連成昆都不殺,你們好意思殺我嗎?
為了讓謝遜活著啊。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貫穿情節的一條暗線就是寬恕,張無忌恕了父母之仇,恕了周芷若的背叛,恕了朱元璋的反叛,謝遜恕了成昆,群雄恕了謝遜,如果謝遜快意恩仇,這本書就變成雙標了,謝遜必死,才能符合主題,但是如果群雄非要砍死謝遜,那麼主角張無忌必須要保護,不然就是不孝,衝突必然死人,此為不義,這樣主角就有了污點,所以只能不死了,至少不能是謝遜殺成昆。
金庸的佛家情節極重。佛講渡人,而非殺人。
殺了反派,快意恩仇,只能泄一時之憤,卻不免去了些世人憂患的現實以及俠義為懷的格局。
留個伏筆寫續集,
中國人的觀念里,死並不一定就是懲罰,有時候反而會是一種解脫。
我們看一個大老虎被判無期遠比看到他「被跳樓」來得拍手稱快。
看一個明星人設崩塌之後的各種低劣表演掙扎遠比看他直接退出娛樂圈銷聲匿跡來得解氣。
一個人的本來面目被揭穿後,還要接受所有人鄙夷的目光而活著才是最大的恥辱。
唯獨在這個時候,各種施加諸在他身上的殘忍,不再有人會認為是殘忍,反而猙獰著享受。
其實在倚天屠龍記里,金庸沒有寫死的另一個人更加悲苦。那就是掉下懸崖沒摔死,卡在洞里沒窒息死,還天天等著張無忌扔果子苟延殘喘了五年的朱長齡。
每每讀到這一段,我都一邊覺得解氣,一邊又有一種氣息凝窒的感覺。咬著牙齒說虐得好!
還記得生死符么?最痛苦的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金庸和梁羽生的小說「神同步」問題?
※沈浪、鐵中棠、楚留香、陸小鳳、小魚兒你最喜愛誰?
※如果讓你寫一本小說,排名前十的高手應該如何設定呢?
※怎樣評價慕容復這個人?
※如果用秦漢背景寫一本武俠小說,會有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