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陳小春發微博為粵語叫屈,稱『』唐詩宋詞大多為粵語寫』?
唐詩宋詞真的是粵語所寫嗎?粵語在中國古代語言體系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而現在粵語地位又如何?對於陳小春的這篇微博又當如何評價?
附上新聞截圖
強烈反對陳小春的這部分看法。
本熊認為他混淆了粵語和古代雅言的界限,片面地將古代雅言等同於粵語,甚至傾向於等同現代粵語。
(一)啥是雅言
(我這麼懶一定是複製粘貼)
雅言,就是夏言。中國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於是出現了「雅言」。《論語·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辭海·雅言》條說:「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孔穎達在《正文》中說:「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中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現在的陝西西府方言為最接近周朝雅言的語言,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古老的發音。
也就是說,古代(先秦時代)的普通話是雅言,且為中原雅言,和嶺南還是有點差距滴。
對於雅言是否算作當時的民族共同語學界還沒有定論,不過大多數認為其功能上確實承擔了民族共同語的作用。(畢竟會使用雅言的都是貴族)
(二)雅言的發展
先秦時代,雅言的使用是書面語與口語結合的,古人怎麼寫作他八成就是怎麼說話的(從語法上說)。
秦漢以後,出現了對雅言的加工,大家又開始不好好說話了。政府為了交流便利推出了安卓大腦和蘋果大腦都能使用的普通話――官話。
但這個變化的過程是非常漫長複雜的,南北朝以前可能還和古雅言差別不大,少數民族一來這就亂了。於是漸漸出現官話的書面語與口語分離。
所以,唐宋時期的書面語和口語是不一致的,然後你指著書面語寫的唐詩宋詞和我說照著粵語念,逗我玩兒?!
(三)人口遷移對方言的影響
中國有幾次大的人口遷移,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金完顏良,蒙古入侵,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
每一次大的人口遷移必然對方言產生顯著影響,大到語法辭彙,小到個體語音聲調。
經過這麼多磨難,當年的雅言也不是雅言了,粵語也不是現在的粵語。。。
我可能做了假中國人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
(四)古粵語在古漢語中的地位
沒什麼大的地位講真的,唐時期官場被北方士子壟斷,宋也較少輪到「廣東」學子,所以粵語的影響力是十分有限的。
(五)現在粵語是啥地位
(又是我這麼懶一定複製粘貼)
一、北方話。以北京話為代表的漢族共同基礎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70%。
二、吳語。又叫江浙語,以上海話為代表。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8%。
三、湘語。也稱湖南話,以長沙話為代表。使用人口占漢族人口的5%。
四、贛語。也叫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代表。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2.4%。
五、客家話。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主要分布於粵、桂、閩等省部分地區。
六、閩北話。以福建話福州市為代表。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1%。
七、閩南話。以廈門話為代表,分布閩、粵一帶和台灣大部分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2%。
八、粵語。也叫廣東話,以廣州話為代表。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5%左右
孰輕孰重看官各自掂量吧。
(六)熊眼看小春
理解陳先生對自己母語的高度認同和自豪,但理解不認同。講方言的是少數人,使用普通話的是多數人,用「入鄉隨俗」做道德綁架要求別人學習使用你的母語站在道德高地上不冷咩?你去了人家湖北那地兒也老老實實學人家方言撒?咋個子說上普通話了嘞?
(其他)方言保護問題
方言作為一種語言,有其存在的作用和意義,這部分我們當然應該提煉去保護。但我們也應當看到方言與現代社會發展的矛盾,有些不適應的地方該消失就消失了去吧,別捨不得,正月里剪頭並不會死舅舅。
此公代表了娛樂圈可喜的的文化姿勢水平。
鋤禾日當午ng5
汗滴禾下土tou2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fu2
最簡單的邏輯,全國各地方言不計其數,絕大多數即使都說各自方言,大家都能互相聽懂,只有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範圍內,到現在方言跟中原地區都無法溝通,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只能怪老祖宗不夠狠,沒有像滅絕東夷萊夷一樣滅絕古越國語言
古漢語本身就是隨戰亂南遷的,可以說越往南有越古的趨勢。古詩詞用南方方言讀出來的韻味確實要好很多。很多古詩在普通話裡面已經不押韻了,方言才壓
當然,古代也沒粵語,不能說是用粵語寫的,只是粵語保留的古漢語成分更多推薦閱讀:
※「f」「h」不分是哪裡的方言?
※王勃的《滕王閣序》用方言朗誦,是否依舊氣勢磅礴?
※北京方言「格兒屁」是否是來自德語詞「krepieren」?
※「吳語方言版的《孫子兵法》」這句話是不是有問題?
※你知道那些因方言差異鬧的矛盾或者笑話?
TAG:方言 | 粵語 | 唐詩宋詞 | 陳小春Jordanc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