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院用 Revit 出結構平法施工圖的難點主要在哪裡?
現在設計院運用Revit中,模型架構已經比較明確(模型劃分與鏈接、坐標標高體系、協同體系等),建築專業已經可以在不增加太多工作量的情況下出圖了,設備專業做管綜也有聲有色,結構現在摻進去做協同和出模板圖也沒問題。
我們結構總工因為沒看到出圖案例,數據交換也不成熟,一直向上頭幫我們頂著壓力,堅持結構專業不出圖。儘管結構專業的人大都重視計算而輕視繪圖,由於複雜工程都沒法自動出圖,cad圖也是人工畫,所以可以先忽略數據互導。
但在一些學術交流會上,只看到中國院說他們結構專業可以90%出圖、深圳華森出模板圖,其他就沒看到案例了。如果不考慮導模型這項,只把他當成一個CAD軟體來人工配筋出圖,不知道有沒有同行嘗試過,會遇到什麼問題和難點?有什麼解決方法?能分享一下經驗嗎?
背景:公司所有項目皆用Revit出圖。
Revit可以很方便的出平面圖剖面圖。
細節做法,revit裡面有個library,可以與CAD互導。可以把常用的細節在cad里畫好,然後全部導入revit的庫並分類,以後如果要用什麼可以直接引用。如果有需要可以通過revit里標示(Anotation)的功能局部修改。
配筋圖,具體的標註(柱尺寸,抗剪措施)等可以直接先出平面圖,然後再用標示(Anotation)功能標示。revit沒有用過,不過我出於個人愛好自己用vba寫了很多AutoCad 自動2d/3d交互,自動配筋出圖的小模塊。雖然是德國標準但是改一改是可以用作國標的。由於沒有資金支持沒能統一整合成一個大的軟體。國內同行如有興趣可以私信我。 謝謝。支持我的朋友請點個贊。
看到這個問題還是很欣喜的,看來你們有個好領導,我只是一個小繪圖匠,也不是結構專業的,所幸略懂rv,也不敢說指教了,只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結構圖並沒有繪製過比較規範的,只是曾嘗試過用revit單獨出圖,從三維的模型框架來說,基本上沒什麼問題,而配筋不建議全部配置,只需要給詳圖的構件配置,主要難點在於相關的標註,梁平法的標註並不容易做,不過這種族只要積累起相應的族庫,也很容易。
再說一些尚未實施過的想法,加密區和架立筋無法用構件注釋說明,則可以於模型上添加,不過工程量太大了,板配筋如果需要出圖,也可以如此,還有什麼注意點我也想不到了。
最後,雖然有三維軟體,但並不代表著不再使用二維軟體,有時候想要達到某些效果,一個工具是不夠的。
最後的最後,又想到點也許有用的東西,國內的廣聯達和魯班等算量軟體,我認為他們是最早想到將圖紙變成數據模型的先行者,使用的人會把圖紙變成相對的算量模型,而為了方便多人協作,他們將圖紙的原標註捨棄,類似柱子裡面的配筋,這已經在參數化的構件中可以看到,而無法點擊查看的部分,他們才會標註,不符合傳統規範,但是就新時代前的半成品,這方向很不錯,方便簡潔,而未來畢竟屬於bim。
專業不對口,爪機也無力,希望這亂糟糟的信息能幫到你
其實我不是很清楚為什麼國內覺得revit直接出圖有很大困難,有可能是國內圖細節比較詳細。
我只是簡單介紹下這邊圖一般是什麼樣的,歡迎討論。
我們模型一般是LOD 300,就是說不含連接細節。所以結構細節有兩種方式顯示,一個是在3D的背景上用2D component來做,比如這個,第一個是3D模型,我們只有主要結構部件,第二格式細節圖,bolts全部用2D component來做。這裡要說明一點,2D component是一個2D的族,包含結構屬性,能用component的就不要用手畫,或者用CAD導入,這個理念我覺得要轉換過來。手畫的是沒有任何屬性的,十分不便與修改。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在3D裡面做出一個局部細節,這種情況一般用在複製性高的時候。
一般來說,LOD每增加100,就會增加大量工作量,性價比的話,設計方模型到LOD300就足夠了,因為施工的時候,GC會根據他們需要繼續深化。
剩下就是一些平面圖:
私以為,結構工程師不要把對結構BIM的關注放在計算軟體與Revit的模型互導和協同上,BIM號稱可以統一計算模型與繪圖模型,但實際上要實現完全的統一可能遙遙無期,而不完全的統一根本達不到施工圖的要求。並且,計算模型本質上是一個簡化的模型,而Revit模型追求的是信息量的完備,隨著設計的深化,Revit模型的信息量會遠大於計算模型,這兩者有不可統一的矛盾。
私以為,即使到了BIM階段,計算模型與BIM模型分開並非不可接受的情況,糾結於兩者的統一而使得結構BIM得不到發展,無異於捨本逐末。
私以為,設計院對結構BIM的關注點應放到以下2個方面:
1)使用BIM軟體繪製施工圖,逐步減少CAD輔助的部分。現在對結構BIM有一個說法,叫統一「兩張皮」,是指統一計算模型與BIM模型,個人認為目前實際上是「三張皮」,分別是:計算模型、Revit模型和CAD,因為現在號稱的BIM出圖,很大一部分其實還是在CAD里完成的,能先統一Revit和CAD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2)探索設計院BIM模型如何用到施工上。如果設計院的BIM模型只用來出圖或者提高出圖質量,實際上是產生不了效益的,或者說不能說服甲方給錢,只有將BIM模型與施工結合,設計院的BIM模型才有賣點。
利益相關:華森結構部新進員工,不滿一年。
首先說明,華森並沒有在實際項目中用revit出模板圖,題主所說的我猜是只用於展示的。今年(2015)YJK,探索者,PKPM前前後後都來了公司,了解結構的需求。YJK和探索者給了我們試用版,我們用了之後發現很多問題(有時間補充)。
核心的難點是,計算模型和revit之間數據交互。簡而言之,在施工圖過程中,我們所有的構件(包括截面,配筋信息)都有可能更改的,這些更改的信息能否從計算模型傳導到revit,或是revit傳導到計算模型才至為關鍵,YJK和探索者現在都能實現第一次傳導,但是不具備交互傳導,這樣的話,一次成圖可以,這當然只能用來展示。所以目前用revit出圖只是一個願景,暫時不具備實際操作意義。
我們發現的一些問題已經反饋到了探索者和YJK,他們今年應該會不斷提出新版本,能不能最終用revit出圖,只能拭目以待了。
沒困難啊,我們部門裡面結構專業最先達到全Revit出圖啊,並且我說的是結構平法!只不過有時候節點構造圖及總說明拿已有CAD圖外部參照進來,懶得Revit裡面弄了!積水坑,異型加腋粱等處理起來麻煩,自己做族通過可視性及參數控制,也可以實現。
另外,我說的混凝土結構(題主問的是平法),鋼結構還沒機會試。
我是結構專業,不知上邊回答的有多少是結構工程師。我們部門都是工程師自己分析自己BIM建模,沒有專門建模工程師。
還有我同意之前一個的結論,BIM雖然可以平法,但肯定是臨時的措施,是用更先進的東西來就和2D的平法,額外增加了工程師的工作量(圖紙里仔細看,還是有瑕疵),希望不會長久。
梁配筋(我們單位的出圖習慣跟平法不太一致,我們是下往上看,所以梁為實線)
板配筋
其他幾個相關回答:
如何向別人介紹BIM?簡潔又能讓對方立即明白? - Speedeagle 的回答 - 知乎
現在是2017年了,你們覺得中國BIM的這條路走對了么? - 知乎
VR+BIM技術兩者如何高效的結合應用? - Speedeagle 的回答 - 知乎
怎麼實時共享revit模型? - Speedeagle 的回答 - 知乎
哪些revit插件讓你感覺眼前一亮? - Speedeagle 的回答 - 知乎
BIM在國內三邊工程的環境里如何生存? - 知乎
什麼牛逼能讓你吹一輩子? - 知乎
難點在於固有老員工思維而新員工沒時間學領導不敢擔責任
謝邀,結構的問題就出在平法出圖上了,平法本身就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簡單方法。私認為,想利用BIM工具出圖,就一定不能受平法的制約,結構應該儘快拋棄平法。
現在,沒有好辦法,其他院所隨意說吧,為了BIM出圖而BIM出圖,意義不大,不是市場導向的行為,而是一種刻意滿足。
BIM是美好的,美好的願望就是以後結構專業的再也不用畫施工圖了,然後施工的拿著ipad看著3D的模型建造就行了,哈哈哈。然而願望始終是願望啊,設計院這麼多要完全普及還是要時間的。
Revit感覺簡單的結構是可以的,複雜的多高層的結構真是運行的很慢很慢,要麼配備很好的電腦,即便這樣其實這行業多數人還是習慣於CAD的表達方式吧。
難點:
1.設計院的大小,項目的數量,員工的水平直接決定有沒有資金和需求用Revit,至少實際使用群要佔主體吧。
2.同樣CAD能表達,對於相對使用陌生的Revit在Deadline擺在面前的情況下應該還是選擇CAD。
3.把Revit當成一個CAD軟體來人工配筋出圖?那不是多此一舉么lol題主也是幽默感十足啊!
其實感覺目前Revit對建築專業的幫助要比結構大吧。
首先你得有個非常清楚的legend。當年做renovation時,畫地下室防水改造特別複雜。考試給老師看,老師看了半天。告訴我最好又建step by step 3D又畫施工圖。revit是我用過的非常好用的軟體,但無論啥軟體都有缺點不足之處。比如revit的建component也是苦逼。我覺得畫圖,只要在出圖紙標準範圍內,用不同軟體揚長避短就OK了。
PKPM軟體主要是結構分析計算,大多設計人員,並不用PKPM進行繪製施工圖工作。用PKPM進行結構計算後,把結構計算的結果導入繪圖軟體CAD中,進行施工圖的繪製。這是過去的設計流程。 目前採用BIM技術進行結構設計的流程是,建築專業用revit繪製建築模型後,把建築模型導入PKPM,標註等二維信息,是否導入是不影響計算結果的,所以無需關注。在結構計算完成後,把經計算調整後的修正模型再次導入結構施工圖設計軟體中,進行標註,繪製出符合國標的施工圖即可。
作為一個結構工程師最怕是什麼?是改圖!!!如果改一點就要全部核過,那誰受得了?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簡稱平法)是把結構構件的尺寸和鋼筋等,按照平面整體表示方法製圖規則,整體直接表達在各類構件的結構平面布置圖上,再與標準構造詳圖相配合,即構成一套完整的結構施工圖的表達方法。它改變了傳統的那種將構件從結構平面布置圖中索引出來,再逐個繪製配筋詳圖的繁瑣方法,是混凝土結構施工圖設計方法的重大改革。以陳青來教授為代表的一批老一輩學者所研發的這一成果極大地提高了建築行業結構設計施工圖表達的整體效率。
但是,在BIM技術日漸成熟和逐步推廣的背景下,三維設計和可視化已成為必然。這些新手段的運用改變了傳統的設計模式。平法施工圖中符號和數據的分離很難適應BIM下的建築表達和協同設計。為了適應BIM的要求,需要將傳統的平法進行信息化改造,即需要將平法的抽象注釋符號所表示的信息和圖元信息以可存儲和可交換的數據形式內嵌到BIM模型中。為了實現這種目的,CBIMS也需要做出相應的修改和完善。
誠如自名「小瘋子」的網友所述:設計院所提交的結構設計施工圖是用來指導施工單位幹活用的。圖面簡潔清晰、表達一目了然是設計院採用二維平法製圖的主要優勢。目前施工單位的現狀是首先對設計單位的施工圖紙進行消化理解,然後進行翻樣。也就是拿平面整體表示方法繪製的混凝土結構施工圖結合有關標準圖,計算和繪製料單,然後由技術工人拿著料單在現場加工鋼筋、成型及進行現場安裝。料單中體現了每根構件的名稱,數量,形狀簡圖,尺寸長度等信息。
如果設計院已實現了三維鋼筋模型,直接利用三維模型導出每個構件的名稱、數量、形狀、簡圖、尺寸、長度等信息,這樣還管它什麼平面圖紙呢?
事實上當務之急是需要充實繪製模型人員的現場施工知識,比如熟知鋼筋原材料的下料長度,料筋的安裝順序,這樣不就可以服務現場,達到最終的目的(又或者設置一個專門優化出料單的人員也是可以的啊)。這樣不就可以避免施工單位二次消解圖紙,甚至發生誤解設計人真實意圖的現象發生嗎?
真可謂一語中的啊。
既然BIM技術已然實現了三維設計和可視化。BIM技術有強大的統計構件數量、開列詳細材料清單的功能,為何還要採用在平法之抽象符號或注釋塊中添加參數變數的技術手段,將平法注釋符號與BIM基礎模型信息建立起內在的聯繫,創建出高度智能的注釋符號族,應用於實際的BIM項目中,以求實現全部的結構施工圖依舊採用平法表達呢?
所以,用 Revit 出結構平法施工圖的命題本身就是個棄簡就繁之論。
本人施工單位,個人認為結構設計的圖紙是拿來幹活的,這個也是設計院設計二維平法製圖的原因。目前施工單位的現狀是拿著設計單位設計的平法結構圖紙,然後進行翻樣,也就是結合圖紙和平法圖紙,計算和繪製料單,然後拿著料單現場加工鋼筋成型,後進行現場安裝。
料單中體現了每根構件的名稱,數量,形狀簡圖,尺寸長度等信息,如果實現了三維鋼筋模型,何苦還需要平法,直接利用三維模型導出每個構件的名稱,數量。形狀簡圖,尺寸長度等信息,這樣還管它什麼平面圖紙呢?
基於以上的闡述,只需要解決繪製模型人員的現場施工知識,比如說知道鋼筋原材料的下料長度,料筋的安裝順序,這樣不就可以服務現場,達到最終的目的(又或者設置一個專門優化出料單的人員也是可以的啊)。這樣不就可以避免施工單位理解圖紙錯誤達不到設計人員的要求。
所以設計的模型只要能達到現場施工安裝要求,則就是成功的。
我最關心的其實是Revit 3D model是否可以有效的通過轉借口變為Etabs 或者Sap2000 model 以及CSI系列各版本的文本兼容性 其餘的功能感覺對於一個搞結構分析的好像並無太大作用
請請教下三個問題,1.revit如何建立層高表?我想用明細表建立,直接提取模型中的標高,構件的混凝土等級、抗震等級等這些信息,但是感覺不是太好弄。有沒有什麼辦法呢?主要是想實現層高表與模型聯動。2.revit中的尺寸標註非常丑,怎麼自定義,並且要求輸出cad後的圖層和線型都跟二維一致?3.目前我可以實現標準邊緣構件(如L型、T型、端柱型、及簡單的Z型)里的鋼筋的自動排布,但是遇到節點大樣複雜的時候,像地下室及一些複雜牆身大樣時,很多還是在cad里畫。revit真心沒法弄裡面的鋼筋,你們是怎麼處理這塊的啊?
看了幾個高票答案,全是國外的工程師的答案,看來國外在這方面走的比較遠一些。
但是國外出圖不用平法,出圖標準比較深,所以更適合使用revit出圖。
對於國內而言,在大院裡面(利益相關)確實是說的比做的好聽一些,我們院也只有一個BIM中心實現了出圖90%,其他部門確實應用比較少,但是院里現在有強制性要求,每年必須有BIM完成的項目,所以也在積極推進。
我們部門也在BIM正向設計中積極實踐, 結構專業也不再拘泥於模板圖,也向配筋圖更近了一步。revit平台里已經有了平法表示的方法,利用YJK的插件進行導入計算結果,手動複核修改配筋,因為信息比較多,確實修改起來比較麻煩。(暫時還不能指望YJK直接生成的施工圖用於施工圖,都是要人工核對修改才行,更不指望模型數據互通,這些都是在測試階段)
revit在結構專業中的作用與其他專業相比確實小一些,所以還是需要領導的支持、時間的支持才行。
個人以為,現在施工單位都在自己做模型用於指導施工,設計院還沒打通BIM之路,多少有些難堪。
我覺的結構應用RVT困難不在出圖上,而在結構計算上,結構的計算要簡化為分析簡圖,這個和BIM的概念是相悖的,所以又說回來了,RVT在結構上只能出圖用,而對於結構和BIM主要工作都不在出圖上,這個就是結構和BIM合作的尷尬之處。
你想一下,如果我們能直接給施工單位和業主以及審圖RVT模型可以不?如果他們都學會了,而且樂意的話。
revit的好處在於可以把建築結構暖通和水電組合在一起,減輕了各部門獨立作業再把施工圖整合到一起的難度,畫結構圖幹嘛要用revit?solidwork更方便
revit就別出structure detail了,平法這種原本就是平面的為啥要在revit裡面再畫一次? double work..
目前我這裡revit建模以後只出平面圖,其他梁板柱各種detail全部cad畫
順便吐槽一下,revit出的圖簡直讓人看哭了,很多時候連最基礎的虛線表示遮擋關係都要調半天,和CAD相比完全是降低工作效率。
對於結構專業 個人認為bim就是一個笑話推薦閱讀:
※在做建築草圖設計階段,REVIT和SKETCH UP在各方面各有何優勢及特點?
※2017 年 BIM 行業薪資水平如何?
※有哪些適合全面系統地學習 BIM 的書籍?
TAG:建築 | 土木工程 | 設計院 | BIM | AutoDeskRev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