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諮詢者跟心理諮詢師發生浪漫關係怎麼辦?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嗎?發生後容易自拔嗎?
有這麼一個人,他/她能夠無條件地包容你、理解你,他/她願意傾聽你的所有煩惱與快樂,你在他/她面前能夠毫無保留地宣洩情感,他/她從來都是把你放在第一位。
這,是不是正是你理想中的伴侶?
然而,這個人,你對他/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卻是一無所知。他/她對你來講是一個靈魂的夥伴,但又是一團難以捉摸的謎題。他/她彷彿近在眼前,又遙不可及。
這,是不是更增加了你對於他/她的浪漫幻想?
因此,來訪者愛上心理諮詢師這樣的情況,自古以來都經常在發生。這在心理諮詢上稱為移情作用。最早弗洛伊德所述的移情,是指來訪者把性慾在潛意識中轉移到諮詢師身上。如今,客體關係理論所述的移情,是指來訪者把童年時代對一個客體(人)的感情,多指父母,在治療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轉移到另一個客體(人)身上。移情可以是正面的,比如說來訪者的母親對幼年的他關愛有加,諮詢師剛好又是一個跟母親年輕時有點像的,善解人意的美女,那來訪者就容易對諮詢師產生積極的、溫情的、仰慕的感情。移情也可能是負面的,比如說來訪者的母親對幼年的他極其苛刻,儘管諮詢師還是那個善解人意的美女,來訪者可能也會對她產生害怕、憎恨、躲避的感情。
依照移情理論,很多時候,來訪者愛上的並不是這個心理諮詢師本人,而是心理諮詢師代表的一種理想和期望。比如,有個來訪者聲稱愛上心理諮詢師是因為她從來不打斷他的談話,那可能代表的是,這個來訪者在現實生活中感到沒有人真正在關心他,在乎他,他需要一個關懷的、包容的環境。
因此,心理諮詢界的倫理與法律是,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發生性關係是嚴重違背倫理而且有時違法的,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發生浪漫關係(非肉體接觸)是嚴重違背倫理。這完全是出於保護來訪者的角度考慮,因為來訪者完全有可能會被心理諮詢師利用,成為一段虐待情感的受害者。
我上學時的第一課,就是在講這個倫理道德,而且這一「黃金定律」在諮詢師的職業生涯中會被反覆講,反覆考,反覆提醒。到最後我都覺得奇怪,怎麼還會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和來訪者發生浪漫關係呢?
當然啦,我也明白,諮詢師也都是人,一男一女(或者一女一女或者一男一男)在一個舒適的小屋內,點著燈,談著心,難免會有些情思萌動。如果諮詢師也不小心動了情(這在心理學上成為反移情),那他/她一般會找同事、督導、或者自己的心理諮詢師來諮詢這樣的情況。如果諮詢師覺得他/她的情感,已經阻礙了他/她與這個來訪者的工作,一個有職業道德的諮詢師應該及時地把這位來訪者轉介出去。(顯然,弗洛伊德在這兒給我們做了一個壞典型)
大部分心理諮詢師,其實是鼓勵來訪者表達自己對諮詢師的情感的,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這有利於未來諮詢關係的發展,以及有可能發現來訪者潛意識中的感受與期許。有些心理諮詢師還會跟來訪者解釋「移情」的現象,有些會幫助來訪者理解兩性之間的「愛」與「關懷」、「共情」、「理解」等的不同,有些會把來訪者的表白視作諮詢關係中交流模式的突破。
總之,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應該帶著尊重與理解來處理來訪者對自己表達的浪漫感情。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MentalHealthStation,一個簡單有趣的心理隨筆。
基本上,其他回答的同學把各種可能性都說的很清晰了。
大家可以看出來,在這種比較特殊的浪漫關係中,哪一方是決定性因素?
毫無疑問,是諮詢師!
來訪者是非常容易對諮詢師產生好感的,為什麼?
因為對於來訪者,諮詢師可能是強大的、有力量的、善解人意的,總而言之,是一個過度理想化的形象。那麼諮詢師真的完美嗎?
當然不是!諮詢師只不過是一個凡人,諮詢只不過是360行中的普通一行,如果諮詢師都是聖人的話,那教育體系都打散,大家都去深造心理學好了。
但是對於來訪者來說,諮詢師就是一個聖人,這個聖人居然還特別關心他(或她);另一種情況是,來訪者把諮詢師當作了生命中曾經出現過又離開的重要人物(比如戀人);不論哪種情況,都可能讓來訪者「愛」上諮詢師。這個打了引號的愛,就是所謂的「移情」。
回到諮詢師的角度,這時候該做什麼?
一方面,應該幫助來訪者認識到這種移情,理解到這種感情為什麼會發生,這可能成為促進諮詢前進的動力;另一方面,如果感覺到不能很好的幫助來訪者梳理清楚移情,甚至感到自己也有對來訪者的好感,那麼應該及時將來訪者轉介,自己也應該及時接受督導。
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放任、甚至鼓勵來訪者繼續愛上自己,最最不應該的就是真的和來訪者發生「浪漫關係」。就像前面筒子說的,這是觸犯了諮詢行業的鐵則。
為什麼不能浪漫呢?
因為這種關係,根本就是不平等的,根本就不是正常的愛情。
對一個處於心理困擾當中的人,利用咨訪關係來博得對方的好感,這是極不道德的。
我想這種可能性非常小,當諮詢師身上神聖的光環褪去,回到正常的會生氣、會沮喪的普通人,而來訪者依然期待得到諮詢過程中那樣「無條件的接納」,這種「浪漫關係」還要怎麼繼續呢?
1、來訪者對諮詢師產生"理想戀人"或"理想父母"的移情,在諮詢過程中是常會發生的現象。這是由於「諮詢師」的身份和所處的位置決定的,和現實生活無關。
2、這種情況下,來訪者在看諮詢師時像是看一面鏡子,而諮詢師看來訪者卻是不存在這面鏡子的。一個合格的諮詢師是必然知道這只是「諮詢室」中的移情的現象,而非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人因為長相或者人格魅力等等因素而發生的二人關係,是特殊條件下的產物,隨著諮詢結束,來訪者的移情也會自動的結束在諮詢室里,不會真的如想像中被帶入到來訪者的現實生活。而這些,來訪者不知道,諮詢師自己是知道的。
3、就是說,這便宜即使想占,頂多也就是一次性的,還要冒著必須丟掉飯碗的風險。關鍵是你占完便宜後,來訪者會幡然醒悟的。
4、最後,給出一個通俗易懂的解釋希望對你的理解產生幫助:就像鄰居家小女孩會說「長大了我要嫁給我爸爸」一樣,如果把來訪者比作來求助的小孩,那諮詢師扮演的就是父母或老師的角色------孩子有時會對自己喜歡的對父母或老師表達「愛意」(即使他當時還分不清自己的愛是哪種意義的愛),但是你作為「爸爸」,會真的因為女兒的示愛就和自己的「女兒」去亂倫么?
這種情況可能發生。諮詢師在這方面的規定我不清楚,但心理學家的倫理道德手冊規定,在諮詢完全結束2年以後才允許心理學家和來訪者產生職業關係以外的關係,比如朋友、戀人關係。在產生戀人關係之前,該心理學家必須先向資深心理學家諮詢。這個規定是為了更好的保護來訪者,因為在諮詢過程中,心理學家和來訪者的關係可能不完全對等,來訪者可能很脆弱,甚至對心理學家心理上有依賴情緒,容易被利用(exploit)。
另補充,這種情況在現在以認知行為心理療法的主流心理學家身上很少會出現,因為認知行為療法一般療程較短(每周見面一次,療程12周左右),對於童年過往、意識形態上等話題較少涉及。精神分析療法相對更容易產生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諮詢師和來訪者見面頻繁、時間長(一周可能見面數次,療程以年計算),移情又是治療的一部分。這是三個問題。在回答這三個問題之前,我先明確一下界限,假定來訪者這方已經做出了明確的表示——愛上了諮詢師(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感,這是另一個問題,王怡蕊同學已經解釋過了),現在一切選擇權都交到諮詢師手裡。這三個問題,我都是站在諮詢師的角度做的回答。
第一,當諮詢者跟諮詢師發生浪漫關係,(諮詢師)怎麼辦?
——從這個「怎麼辦」就能看出來,題主也知道這件事不該發生,一旦發生了就不好辦。的確就是這麼一回事。說白了,這就跟殺了人,犯了法,意外懷了孕,再問「怎麼辦」是一樣的。
你說能怎麼辦?事情做下就只有承擔。一笑傾城,再笑傾國,願賭服輸,也就是了。當然,不至於像殺人越貨那麼極端,只不過心理諮詢這個圈子,怕是混到頭了。這個觸犯的是鐵則。
話說回來,若為的是真愛,丟掉區區一樁營生和一世虛名又算得了什麼。
只不過……就要說到第二個問題,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嗎?
很不容易發生。倒不是說,諮詢師都是坐懷不亂的柳下惠。只是幹這一行的,入行之初就會被告誡:來訪者對諮詢師產生好感——或者用分析性的術語叫「情慾移情」——最常見不過,可他們愛上的卻並非諮詢師本人,只不過是這個二元關係中諮詢師所處的「位置」。並無真愛可言。
如果諮詢師想利用這種情感,占點便宜,技術上倒是可行的(據說早期做精神分析的老前輩們也不是沒做過這種事)。但是今天的諮詢倫理設立了絕對禁區,前面說了,沾著一回你這輩子就要轉行了。你確定要拿職業生涯換一次身體關係嗎?而且你明知道那個人愛的並不是真實的你。
最後一個問題,發生後(諮詢師)容易自拔嗎?
迄今為止——至少在專業圈子內——我沒有聽說過有哪位同行冒天下之大不韙做這種事的。假如真的有人做這樣的選擇,我想他/她應該已經鐵了心,那不但是不易自拔,也是不想自拔的吧。
三個問題,一個個來回答。
首先來看諮詢者(一般稱為來訪者client,回答問題需要,還用諮詢者)和諮詢師發生浪漫關係。不知道你所說的浪漫關係究竟是什麼意思,可以具體說明一下,比如諮詢者和諮詢師在平時生活中有約會,諮詢師和來訪者確定戀愛關係,諮詢者和諮詢師發生性關係,諮詢者經常送禮物給諮詢師,諮詢師接受了等。我從「浪漫關係」的主動方角度看,可以做一個簡單劃分:
1.浪漫關係的主動者是諮詢者。咨訪關係是一個很微妙的感覺,在異性的諮詢過程中,諮詢師的關注、傾聽和情感的投入會讓諮詢者感覺到似乎在談戀愛一樣,這是諮詢者自己的幻想。但幻想對這個諮詢者來說,就是現實,TA會將所有諮詢中發生的事情放在浪漫關係的框架下理解,如果諮詢師沒有能力處理這種強烈的移情反應,其結果往往是咨訪關係破裂,諮詢中斷,諮詢者感到絕望和暴怒(諮詢師沒法回應諮詢者的需要,他們會感受到強烈的壓力,只能選擇退出)。
2.浪漫關係的主動者是諮詢師或者諮詢師接受了諮詢者「浪漫關係」的請求。諮詢師利用工作的特殊性,與諮詢者談戀愛甚至發生性關係。這是法律和專業倫理所禁止的。心理諮詢的基本原理就是通過咨訪關係修復諮詢者內心的創傷。所以移情是必然會發生的。前面有人論述了移情,我再做一點補充,移情時刻發生著,我們對某個人多看一眼,這都是移情的表現,只是有的移情很細微,沒有覺察而已。人際關係始於移情,沒有移情,我們也沒法與他人建立關係。但諮詢者對諮詢師的移情具有特殊性,它往往伴隨著諮詢者的退行,因此在關係中處於弱勢一方,再加上理想化色彩,諮詢者很難拒絕諮詢師的要求,其中就有控制和剝削的色彩。諮詢者失去其主體性,成為諮詢師的工具,而不是心理諮詢中諮詢師要成為諮詢者的工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諮詢者將經受兩次創傷。
這也是諮詢師職業的雷區,不能觸碰。
其次關於容不容易發生,要看心理諮詢師的理論取向,一般進入長程動力學取向的諮詢者,更容易出現想像或真實的「浪漫關係」。嚴格的當代動力學取向諮詢師,無論在諮詢中還是諮詢後,都不會與來訪者發生咨訪關係以外的「關係」,但其它流派的諮詢師,在諮詢結束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可能不會嚴格遵守。
再次發生後容不容易自拔,要看諮詢師的處理。如果諮詢師能在設置里和諮詢者一起討論TA的想法和行為,比如TA想約諮詢師吃飯,想一起看電影,甚至想發生性關係等,這些表達可以幫助諮詢者區分想像和現實,並且確定自己的想法並沒有那麼恐怖和齷齪,這可以強化其現實能力,看清現實後的哀傷可以幫助諮詢者整合內心的狀態。如果諮詢者陷入太過強烈的感情中,諮詢師沒法與之工作,那隻能結束諮詢,轉介給同行(想想布洛伊爾和安娜·O的故事)。最可怕的是,諮詢師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維持這種浪漫關係(不要否認被人愛是很爽的事情),諮詢者和諮詢師合謀造成一種完美的錯覺,這個諮詢者在諮詢師這裡表現很好,但正常生活的功能沒有改變甚至變差,這種虛假的療愈只會讓來訪者越陷越深,以至於完成依賴諮詢師。移情有正向移情和負向移情之分。如果只有正向移情,負向移情沒法表達,諮詢師沒法表現攻擊性和失望,其結果就是養育了一個巨嬰。諮詢師對咨訪關係的理解決定了諮詢的效果。
最後,《捫心問診》第一季中勞拉的諮詢過程很清晰呈現帶著性色彩的移情是如何給諮詢師帶來衝擊、誘惑和掙扎,以及諮詢師最後在面對勞拉誘惑時的反應對勞拉的治療作用,有興趣的可以找來一看。
正式學習心理學六年了,一直也是斷斷續續從事學生心理諮詢工作中,而且本身自己也是一個愛反覆自省的人,沒事愛找心理學老師聊天。,,,,簡而言之,在接觸心理學後,我一直在諮詢師和來訪者的角度上變幻。。 。。那麼,這種題主說的情況有沒有呢?
有,大大的有!!我分兩方面從自己的經驗中來談談。
一,我做諮詢師的時候,就是面對學生,大部分是本科生的時候。態度就如一般諮詢師那種,傾聽,包容幫助你情感的發泄,你可以無憂無慮向我訴說痛苦,而且我還會安慰你幫你建立自信和對未來的處理問題的能力提升。情到深處我也會自我分享自己的例子等等。。。一句話就是,我對他們很好,小娃娃都是感恩戴德,真的有很多小娃娃聊的最後要加我微信要號碼什麼的。。然而,這是作為心理諮詢師最起碼的素質,我不會給!!
所以,情動,有,那麼,作為諮詢師控制理性最重要。
二,我作為來訪者去向我自己的心理學老師諮詢的時候。同理,天吶,覺得世界太美好了,溝通如此容易!你的所有都被理解!你的所有都是合理!你比你想的更好!你可以做到更好!!
這時候我就會在幻想,和一個心理諮詢師談戀愛多棒!你一個眼神他都能理解。但是事後還是會控制住自己,因為明白他給你的諮詢也是為了幫助你,與愛無關。
所以,對於移情和反移情出現是正常的。所以要合理對待。
那麼同時要理性處理。這就需要諮詢師要有很強大的內心和基本的職業操守。
我一直覺得,問題出現不可怕。迴避不處理才致命。
移情效應,如出現這種情況。應當停止諮詢並轉到其他諮詢師。職業道德中是有明確規定的。否則有可能被吊銷執照。當然這是在美國的規定。中國也是這麼規定的但沒聽過具體例子。我感覺這種情況發生的確會有發生。而且幾率不會太低。如果你經常性的把諮詢技術應用到生活中。就會感覺到
參閱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40418/
Oh Tony Soprano
之前有個問題是說某心理諮詢師專門給二奶諮詢,然後就給富翁戴綠帽,人才兩收的。
這種現象叫做情慾性移情。
諮詢期間,心理醫諮詢師與諮詢者發生感情,不僅違背了職業規範,而且這樣的諮詢效果也會受到嚴重干擾。
嚴格來說這隻說明了一件事:心理諮詢師的職業能力不合格。
在1946 年的《移情心理學》中這篇文章中,榮格論述移情形成過程時提到,一旦無意識內容形成匯聚成一體後,無意識就會破壞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意識層面的信任關係,通過投射創造出一種幻想的氛圍,這種幻想的氛圍要麼導致雙方持續的誤解和錯誤地解釋,要麼創造出令人不安的和諧的氣氛。後者更加麻煩而且會破壞治療,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來處理。(「Once an unconscious content is constellated , it tends to break down the relationship of conscious trust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by creating , through projection, an atmosphere of illusion which either leads to continual misinterpreta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s, or else produces a most disconcerting impression of harmony .The latter is even more trying than the former which at worst ( though it is sometimes for the best!) can only hamper the treatment, whereas in other case a tremendous effort is needed to discover the points of difference. )他還使用了很多的詞語來形容這種氛圍,如「像霧一樣」;「充滿了危險的極端的緊張……你會發現自己處在無法穿透的混亂中……」(「the situation is enveloped in a kind of fog…..」 ;「 it is charged with dangerous polar tensions….one finds oneself in a impenetrable chaos….」 )(Jung,1946)
至於已經和自己的心理諮詢師發生了浪漫關係——
俘獲了一個人,卻要他/她付出整個事業的失敗,而你的好感卻建立在對方的工作內容里....
恐怕等戀情最初的高熱退散以後,很難維繫。
詳情請參照最近熱播美劇《情婦》
如果諮詢者產生移情 心理諮詢師會結束對諮詢者的治療 轉介給其他諮詢師的
@陳永仁
不能發生。發生了,就不能再從事心理諮詢工作,永遠!
不要因為影視作品裡面很常出現這個情況,大家就認為,生活中都是這個樣子的。
影視劇裡面還經常總裁喜歡上小白女主呢,現實生活中天上會掉總裁么,別說總裁了,小富帥都基本沒有吧。
藝術是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也就是說,有沒有可能諮詢師和來訪者有感情呢,當然是有的啊,但是是不是一定就會發生感情呢,比例高么,其實不太高的。那麼容易自拔么,其實還好啊,來訪者也就是當時的移情作用,等他們走出困境他們就會發現喜歡不是諮詢師這個人而可以是諮詢師這個身份上的很多人。至於諮詢師,也可能是喜歡上自己可以幫助別人的光環而已。
這中間有沒有純粹的脫離了身份的戀愛呢,當然也會有,概率上存在。
之所以諮詢之前要設立這個不允許諮詢師和來訪者談戀愛,是因為,很多時候這個所謂的好感是假象啊。
如果真的,真的,是真愛。那麼,就辭職,過幾年安全時間,還喜歡的話,就在一起吧。
你看看威爾和漢尼拔。
參考美劇《漢尼拔》
非常容易發生!
當一個內心脆弱、感到沒有人懂自己的感受、沒有生活支撐的心理疾病患者遇到一個耐心、溫和、懂你的所有痛楚、想方設法幫你走出困境的心理諮詢師,那種感覺就是在許久的陰天里,一抬頭居然看到了太陽。真的會覺得他有著神一樣的光芒和力量!如果心理諮詢師相貌再好一點(貌似一般諮詢師相貌都還不錯,至少是溫和的,讓你感到非常舒服),患者是很難有抵抗能力的。
而且把一男一女關在一個房間里進行如此深入內心的交談,總會萌發點異樣的感覺吧。所以一般一次諮詢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因為時間長了真的會出事的吧。
好在諮詢師都有很好的職業道德,又忙著幫患者看病,不太有閑工夫想多。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沉默對於心理諮詢的意義?
※將「以結果為導向」作為人生態度和萬事準則,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你認為塔羅占卜與心理諮詢可以結合到一起幫助當代的都市人嗎?
※察覺心理諮詢師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作為來訪者該怎麼辦?
※想自學心理諮詢師,要看那些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