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後,救命恩人上門為何被斬殺?


劉邦殺掉的這個救命恩人叫丁公,為什麼要殺,要講清楚這個前因後果,我們必須將丁公和另外一個人聯起來講,才知道劉邦是多麼的高明。

跟丁公合起來講的這個人,就是季布。

古語說,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古語中的季布,就是眼前的季布。季布初為項羽屬將,《漢書》上說,季布替項羽率兵對打漢軍時,「數窘漢王」,可見季布在戰場上對劉邦是相當不客氣的,搞得劉邦極為鬱悶。於是項羽一滅,劉邦便發文告天下,重金賞購季布,如果敢有窩藏的,就誅他三族。

當時季布逃亡在外,先躲在周家,周家又把他送到朱家。 朱家是當時著名的大俠,善待季布,讓季布好吃好喝,然後親自上京城去找人,救季布之困。

朱家找的這個人是誰呢?就是長年替劉邦駕車的夏侯嬰。朱家告訴夏侯嬰,說劉邦求季布這麼急,難道就不怕他逃跑到南方當山大王么,真這樣的話,那就等於資助敵國,不利漢家天下呀。你不如把這個道理告訴劉邦,讓他赦免季布。

在漢朝歷史上,夏侯嬰是個老好人,從來只見他救人,極少見他殺人。於是他就去找劉邦,做了一通工作。劉邦似乎想通了,果然就將季布赫免了,然後拜季布為郎中。

季布被劉邦赦免的消息頓時傳遍天下。 這時候,丁公出現了。

丁公是什麼人呢?

他是季布母親的弟弟,季布應叫他舅舅吧。他認為,季布當初數辱漢王,漢王不但放過他,還給他封官。而我丁公當初在戰場上放過漢王一馬,我要去找他,他應該感激不盡吧。

丁公是什麼時候放劉邦一馬的呢?這個事情要講彭城之戰講起。

眾所周知,劉邦曾率諸侯五十六萬兵殺入項羽大本營彭城,並且想設宴高歌。項羽聽說後,率三萬騎兵殺回,將劉邦數十萬大軍打得鬼哭狼嚎。

劉邦逃出彭城西時,當時率兵追殺劉邦的人就是丁公。 當時劉邦跑得真急啊,連自己兩個親生孩子都踢下車去,還覺得車子跑得不夠快。當丁公即快要追到面前時, 劉邦突然昂頭對他喊道 :「兩賢豈相顧厄哉?」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咱們都是賢人,賢人何必為難賢人呢?

丁公估計平生沒受過什麼領導的誇獎,見劉邦稱他為賢人,就勒馬而立,放劉邦走了。

按正常人的思維,這個被放一馬的恩情劉邦要報的。 如果我們用正常人思維稱量劉邦,那就不是真正的劉邦了。

丁公一到,劉邦非但不感激,並且馬上叫人將他綁了在軍中遊行示眾,然後公開說道:「丁公為項王臣屬卻如此不忠,他就是使項王失去天下之人。」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當初丁公將劉邦殺掉,項羽的天下就不會被他劉邦搶了。

說完,劉邦就斬了丁公,又公開說道:「如果想學丁公的,就是這個下場!」

季布丁公,這一放一斬,倍顯劉邦役人之術。放季布,彰顯的是他寬容之懷,斬丁公, 警示的是只有忠誠他劉邦有才出路,任何想賣主求榮的,都不得好死。一軟一硬,恩威分明,處理得多麼巧妙恰當,堪稱帝王經典謀人之術!


劉邦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平民帝王,權術駕馭方面確實有異於常人的地方,今天的唐東星說歷史就聊聊劉邦的天下後,赦免曾數次擒拿他的季布,卻將在危難之際放他一馬的丁公斬首示眾的故事。

季布初為項羽屬將,是霸王麾下公認的五虎將之一,《漢書》上說,季布替項羽率兵對打漢軍時,「數窘漢王」,可見季布在戰場上和劉邦勢不兩立,幾次率軍追殺劉備,搞得劉邦極為鬱悶。於是項羽一滅,劉邦便發文告天下,重金捉拿逃亡在外的季布,嚴令敢有窩藏的,就誅滅他三族。

季布在跑路期間,先躲在周家,周家又把他送到朱家。 朱家是當時社會鼎鼎有名名的大俠,善待季布,讓季布好吃好喝,然後親自上京城去尋找門路,伺機解救季布。

昔日替劉邦駕車的夏侯嬰,如今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漢朝貴族,朱家通過關係告訴夏侯嬰,說劉邦捉拿季布甚急,難道就不怕他逃跑到南方當山大王么,真這樣的話,那就等於資助敵國,不利漢家統治呀。你不如把這個道理告訴劉邦,讓他赦免季布。

在漢朝歷史上,夏侯嬰是個老好人,從來只見他救人,極少見他殺人。於是他就去找劉邦,做了一通工作。劉邦此時還沒有老邁昏庸,想想果然有些道理,長袖一揮就將季布赫免了,然後拜季布為郎中。

夏侯嬰(?-公元前172年),即汝陰文侯,又稱滕公,泗水郡沛縣人(今江蘇沛縣)人。

季布被劉邦赦免的消息頓時傳遍天下,以前和劉邦作對的各路豪傑紛紛點贊,宣誓不在和劉邦統治的漢朝為敵,自願隱居山林。

偏偏這個 時候,丁公出現了。

丁公是誰?

其實也不是外人,

他是季布母親的弟弟,按照倫理季布應叫他舅舅。他聽到季布被赦免的消息,想想大外甥當初數辱漢王,漢王不但放過他,還給他封官。而我丁公當初在戰場上放過漢王一馬,我要去找他,他應該感激不盡吧。

丁公放劉邦

丁公是什麼時候放劉邦一馬的呢?這個事情要講彭城之戰講起。

大家還記得有名的「彭城反擊戰」嗎?劉邦曾率諸侯五十六萬兵殺入西楚首都彭城,並且想設宴高歌。項羽聽說後,率三萬神兵天降,將劉邦數十萬大軍打得鬼哭狼嚎,順便俘虜了劉邦的家人。

劉邦逃出彭城時,當時率兵追殺劉邦的人就是丁公。 當時劉邦跑得真急啊,連自己兩個親生孩子都踢下車去,還覺得車子跑得不夠快。當丁公即快要追到面前時, 劉邦突然昂頭對他喊道 :「兩賢豈相顧厄哉?」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咱們都是賢人,賢人何必為難賢人呢?

丁公估計平生沒受過什麼領導的誇獎,見劉邦稱他為賢人,就勒馬而立,放劉邦走了。

按正常人的思維,這個被放一馬的恩情劉邦要報的。 如果我們用正常人思維稱量劉邦,那就不是真正的劉邦了。

丁公一到,劉邦非但不感激,並且馬上叫人將他綁了在軍中遊行示眾,然後公開說道:「丁公為項王臣屬卻如此不忠,他就是使項王失去天下之人。」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當初丁公將劉邦殺掉,項羽的天下就不會被他劉邦搶了。

說完,劉邦就斬了丁公,又公開說道:「如果想學丁公的,就是這個下場!」

可惜了霸王

季布丁公,這一放一斬,倍顯劉邦馭人之術。放季布,彰顯的是他寬容之懷,斬丁公, 警示的是只有忠誠他劉邦有才出路,任何想賣主求榮的,都不得好死。

一軟一硬,恩威分明,處理得多麼巧妙恰當,堪稱帝王經典謀人之術!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從草寇野兵到功成名就當上帝王后,就有剿殺部分功臣的「嗜好",甚至連救命恩人也不放過呢?這個還真得從人性的固有弱點上去解析一下 :

漢朝的孔融能讓梨,不是他本身就有多麼高尚(畢竟他還只是個孩子啊),而是中國封建儒家思想德孝化教誨的結果 !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句剜骨名言 :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 在懷柔的"杯酒釋兵權"小計中,也突出了一部分世人的自我獨立性。很多時候,道德與私慾相比,就顯得太渺小了啊。所以,後來就有了《道德經》、《三字經》等來約束和教誨國人啦…而我認為 : 人之初,性本惡…也是在強調儒家思想的教誨性,讓人去變 善 了。

朱元璋從和尚到將軍,是在多方同鄉好友的鼎力相助下才得有輝煌地位;最後榮升為帝王,也是在各路心腹的拼力廝殺中得以實現的。作為帝王的他,為了彰顯自我威嚴、凸出最大權力和利益,朱老先生還是不忘剷除異己,摒棄同鄉,清洗功臣,重修(編撰)自我(朱重八和和尚的渾名就戛然而止了),以維護其最高統治地位 !真所謂是 : 用則貴,不用則廢;狡兔死,走狗烹…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能夠納(是採納,不一定是去堅定實行)諫、寬以待臣,但也是為其江山能夠長存永固,只不過是轉了個彎、玩了個障眼法罷了。不然,他天性仁慈,就不會有玄武門之變,滅了他的二同胞兄弟 !後來的帝王將相也深諳此道 : 阿哥與太子互斗,皇帝與臣子相持(殘)…都是固有人性的自私與貪戀在作祟。而某些粉飾,多是出於某種時局的需要 !

說又說回來,在歷盡血雨腥風之時,在爾搶吾奪之中,在互相傾軋之間,在生死存亡之際,人的心靈和道德已被衝擊得驚悚不堪;每一個從戰火中浸染出來的將帥,都會不自覺地想到了晉陞(權利)…否則也不會拼著寡命去奮勇前行 !而沒有一定隱忍和霸道的人物,是"熬"不到將相或帝王的 !

作為草民級、"流氓」式的劉邦,出道於一個非常陳舊的時代。在群雄共同顛覆首個帝國一 一秦朝中,他親自參入了各派慘絕人寰的廝殺,骨中里就生就出一種暴戾;在楚漢相爭中,劉邦集團最終"熬「得了江山。劉邦在坐居帝位後,他本能地意識到 : 天下乃劉氏之天下,非劉氏子孫而不能立也 ! 所以後來也分封了很多劉姓王。為了能讓子孫更好地獨霸江山,減少不必要的鬧騰,劉邦在謀士的"指引"下,果斷地鏟剿功臣,極盡一切可能地收繳權力(兵、政等),甚至連左膀右肱也不容"溜走」,遺留下救命恩人,也終將是後患無窮啊 ! 誰叫他"知道"的太多了呢?所以說,就劉邦的秉性和出身,去斬殺救命恩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



圖片源自網路。

謝邀,這個事記載在《史記?季布欒布列傳》中,原文如下:

季布母弟丁公,為楚將。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及項王滅,丁公謁見高祖。高祖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斬丁公,曰:"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

這段記載要注意三個細節,第一個事由是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也是項羽手下的將領,當年劉邦彭城兵敗的時候,丁公率兵追擊劉邦,在彭城西兩兵相接,劉邦招架不住時大喊,你我都是英雄,相煎何太急呀。這一招居然管用,丁公放了劉邦一馬,帶隊撤了。第二個細節是項羽失敗後,劉邦做了皇帝,丁公主動跑到宮裡謁見劉邦。第三個細節是劉邦把丁公押到軍中示眾,說了一番警示忠誠的話後把丁公給殺了。

記住這三個細節,再與對季布的處理,劉邦的用意就一目了然。我們還是讀史記的原文:

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有名於楚。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陽周氏。周氏曰:「漢購將軍急,跡且至臣家,將軍能聽臣,臣敢獻計;即不能,原先自剄。」季布許之。乃髡鉗季布,衣褐衣,置廣柳車中,並與其家僮數十人,之魯朱家所賣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買而置之田。誡其子曰:「田事聽此奴,必與同食。」朱家乃乘軺車之洛陽,見汝陰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飲數日。因謂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數為項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視季布何如人也?」曰:「賢者也。」朱家曰:「臣各為其主用,季布為項籍用,職耳。項氏臣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而漢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王之墓也。君何不從容為上言邪?」汝陰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俠,意季布匿其所,乃許曰:「諾。」待間,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當是時,諸公皆多季布能摧剛為柔,朱家亦以此名聞當世。季布召見,謝,上拜為郎中。

這個段記載我們也記住四個細節。第一個季布是個名人,為俠任氣,一諾千金,在楚地很有名望。第二個劉邦是重金懸賞要季布的人頭。第三個季布是經名門望族朱家打通劉邦的貼身護駕夏侯嬰陳述理由後才被敕免的。按懸賞公告的規定,朱家應罪及三族。第四個劉邦因季布和朱家有摧剛為柔的價值,才好人做到底,召見季布並拜為郎中的。

兩相比較,一死一活,劉邦的作為完全是形勢需要的一場政治秀。

劉邦在汜水之陽登上皇帝寶座後,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局面呢?功臣爭功吵個不停,諸侯封蕃各懷異心,項羽雖死,其手下將領藏匿民間,隨時東山再起。一句話山河破敗,政局不穩,民生凋敝。亟須一個忠於職守,效忠新朝的典型以昭示天下,季布和丁公正好是一對正反相稱的典型。季布丁公雖都數窘迫劉邦,險些要了老命,但季布忠於職守,失敗後能摧剛為柔,甘願當奴隸種地,且名氣很大,具有正面典型的一切要素,把他立起來,可以號召項羽舊部歸順新朝,也樹立了劉邦不計前嫌的胸襟。丁公如果不主動找劉邦請賞,也許沒事,你這時找正被功臣爭功鬧得一頭皰的劉邦,正好成了背主邀功的反面典型,拿來殺一儆百,就是正好撞在槍口上的事情,還為劉邦標榜忠義不殉私情貼了金。還有一點也促成了丁公必死,就是季布的赦免,劉邦有收回懸賞成命的不爽,畢竟現在己做了皇帝,君王一言,駟馬難追,出於政治需要放了季布一馬,但這個失言的惱怒,全由他舅舅頂了,丁公一人受了兩重過,成為政治手腕的犧牲品。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這一故事的評價完全是從政治角度考量的,原文如下:

臣光曰:高祖起豐、沛以來,網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獨以不忠受戮,何哉?夫進取之與守成,其勢不同。當群雄角逐之際,民無定主,來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貴為天子,四海之內,無不為臣;苟不明禮義以示之,使為臣者,人懷貳心以徼大利,則國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斷以大義,使天下曉然皆知為臣不忠者無所自容;而懷私結恩者,雖至於活己,猶以義不與也。戮一人而千萬人懼,其慮事豈不深且遠哉!子孫享有天祿四百餘年,宜矣!

司馬光可是仁義為先的正人君子呀。


古時候的帝王,在帝王權術方面能夠玩出高度的,朱元璋算一個,劉邦也算一個,這兩哥倆真的有太多相似之處,從一窮二白起家,聚齊當時天下半成的能臣武將,拿著一手好牌,沒有一點鬆懈,贏了個盆滿缽滿,最後都做上了皇帝,之後呢,兩個人為了江山穩固,開始有計劃有預謀當然也是有一點愧疚的清算功臣,連對待以前對自己有恩,或者穿過同一條褲子的患難兄弟,也捨得下死手。

朱元璋殺的是小時候一起放牛的老夥計,這個故事突然想到的,很有趣,查了一下,是這樣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一天,他兒時的兩個個夥伴來京求見。一個夥伴估計是想到能撈到油水太激動,沒動腦子就說:「萬歲,你不記得嗎?那時候咱倆都給人放牛,有一次,我們在蘆葦盪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著吃,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這很傷面子,朱元璋二話沒說,把那人拖出去斬了,另外一個靈機一動,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子當兵,多虧蔡將軍。」這個多委婉,朱元璋給了他一個縣太爺做。

劉邦殺的人是誰呢,丁固,之前劉邦和項羽爭天下,基本敗多勝少,有一次被丁固追得走投無路,只好哀求丁固把他放了,丁固還真實誠,劉邦逃過一劫。後來劉邦做了皇帝,丁固來求官,被劉邦拉出去遊行示眾,殺了。在我看來,原因無非這幾點。首先,作為帝王,必須要有威嚴,即使自己以前是無賴,現在做了皇帝,有了龍氣,霸氣也能側漏了,丁固的存在,讓劉邦不時會想到以前狼狽的過往,殺了就沒事了;其次,丁固作為項羽手下,沒有盡到一個下屬的責任。在楚漢之爭如此關鍵的奪位之戰中,丁固能把自己這個三軍統帥放掉,讓主公項羽功敗垂成,這樣的人,實在沒必要留著;第三點,作為屬下,在主公敗亡後,想到自己以前救過現在江山皇帝的命,就來求官,大有挾恩求報的意思,劉邦怎麼能留。綜上三點,丁固死得不冤,只不過太悲催。


帝王心術耳!公元前205年,項羽、劉邦在彭城大戰,劉邦敗逃,項羽部下將領丁公(名字叫做丁固)率兵在彭城以西追上了劉邦,眼看劉邦束手就擒。劉邦情急之下,回頭對丁公喊:「我知道你的大名,你我俱是英雄,何必互相過不去!?」也不知這句話有什麼魔力,丁公鬼使神差地帶兵返回,放劉邦一條生路。於是,劉邦成功突圍而去。劉邦滅了項羽,登基稱帝後,丁固自忖曾有恩於劉邦,就大大咧咧地去拜見劉邦,誰知劉邦卻把他帶到軍隊中遊行示眾,並大聲宣布:「作為項羽的手下,丁固不忠誠、吃裡爬外,這樣的人,留他不得。」說罷,劉邦命人處死了丁固並語重心長地告誡眾人說:「後世做臣子的,切不要效仿丁公!」

劉邦對待丁固的做法,是典型的帝王心術。

於私,似乎劉邦應厚待丁固,畢竟知恩圖報,不能忘恩負義,是人之常情。

於公,殺一個丁固,可以震懾那些背主求榮的人,從而鞏固漢朝政權。

劉邦是何人?漢朝的首位帝王!帝王者,無私也!

由是可知,劉邦斬殺丁固不難理解了吧。


謝謝邀請,季布作為項羽的將軍在戰場上數次企圖置劉邦於死地,讓劉邦狼狽不堪的逃命。丁公也是項羽的將軍在執行任務時私自放走劉邦,救劉邦一命。也就是說,要殺劉邦的季布沒有問罪還被封官。而放劉邦的丁公被劉邦給殺死了。劉邦之所以這麼作,是在玩帝王術,和常人相反的思維和處理方法。因為是帝王,他不知道救命之恩,沒齒難忘嗎?非也。他是在告訴部下,忠於主子和背叛主子的兩種結果。如果劉邦是普通人,這樣做的話,被人罵的把八輩祖宗都給翻出來了,恩將仇報,忘恩負義,不識好歹。三國時,曹操殺死了和馬騰串通一氣,準備除掉曹操的京官黃奎後,吿密者苗澤(黃奎家的下人)上前求封官,曹操說,你為了升官發財,害死你主人一家,我要你這種不仁不義的人,作什麼。拉出去殺了。他們都在釋放一種信號,需要下屬的忠義。


劉邦稱帝後的一大傑作,就是赦免季布,誅殺丁公為後人標秉。其實劉邦是個睚眥必報的人,丁公不智而自取其辱。

丁公本項羽部屬,劉邦兵敗彭城,曾被丁公追殺,天不滅劉,丁公竟然稀里糊塗的放走了劉邦。丁公對劉邦確有救命之恩,但他萬不該在劉邦赦季布後去居功請賞。我想劉邦殺丁公原因有以下幾點:一,立國不久,急於樹威。丁布本項羽部將,不能忠於職守,是謂不忠,不忠之人即使有恩於我也不能留。告訴部下只有忠於我劉邦,才是你們的唯一出路。否則,殺無赦。二,丁公是季布的舅舅,赦季布本非劉邦本意,但君無戲言,不能出爾反爾。只能把氣出在丁公身上,也算出了一口惡氣。

劉邦以一介平民得天下,始終是顫顫驚驚,唯恐部下不服造反。是受其出身及個人修養局限,始終不敢放大格局,是疑人也用,用則必疑。最終必然大開殺戒,誅戮功臣。立非劉姓不可王的聖訓。雖有帝王的馭人之術,但無帝王的容人之量。劉邦晚年身邊幾無可用之人。不得已用曹參,陳平為相。簫規曹隨雖是千古佳話,也與老黃無為而治相合,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曹參並無相才,不得已而為之也。

劉邦殺丁公有其狡黠的一面,也暴露了不自信的一面。


看了一下幾位的答案,科普了一下自己的歷史知識,先謝謝大家。大家的答案概括起來講就是,救命恩人是項羽的叛徒,如果對叛徒好,那難保自己也被背叛,必須殺雞儆猴告訴所有人叛徒的下場。

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回答一下,這個角度是只需要看題目不需要任何歷史知識就可以答的,是從人性的角度去分析的。

人類,一旦興旺發達,就有掩蓋自己悲慘不堪過去的本能,僅僅為了防止跌份兒(丟人現眼不體面)。

劉邦遇到救命恩人的時候,一定是快要丟了命的時候,有多慘多困窘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這麼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你一個作為臣子的跟皇帝翻舊賬,下場能好嗎?

這種舊賬,臣子不能翻,要翻,只有皇帝自己翻,為什麼,皇帝自己翻的舊賬,重點在於對比當初創業的艱難和今天勝利的榮光,這是一種通過對比誇大自己功績的做法,翻舊賬的重點不在當時餓得連耗子都吃了而在幾日不吃飯仍舊艱苦作戰。

古今中外,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祝跟著大佬一路爬上來的兄弟們能善終。

配圖:劉邦。圖侵刪。


推薦閱讀:

TAG:劉邦 | 救命恩人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