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神經內科醫生是什麼樣的體驗?

感覺目前對人腦的研究還是太少了。所以70%+的患者的病好像都不能確診。。有想從醫的志願,想請大家談談體驗。謝謝


神經內科醫生是怎樣的體驗?
說件平常的門診經歷,讓你們了解下神經科醫生怎麼思考和診斷的;尤其說說自己的不高興,讓你們高興高興;但最終要自我吹噓的。

另外講個故事而已,不對任何細節負責,也不接受各種詢問,附內心感言,對理解醫生思路和選擇正確就診姿勢有幫助。

分割線……
風和日麗的春天下午,本來該愉悅的出門診。但因為感冒與痔瘡的折磨,心情和天氣就非常不相稱。可門診不是隨意停和改的,於是帶著上墳的心情上班,一路伴隨菊花綻放桃花感,就像一條丟了骨頭的狗。

自然是痛苦不堪,亂糟糟的環境里傾聽患者訴說痛苦,絞盡腦汁在五分鐘內判斷怎樣應對,隔幾分鐘擦一次鼻涕,繼續體會痔瘡造成大姨媽感。

屋漏偏逢連夜雨,最後五個都是抑鬱焦慮患者,每一個都費盡唇舌,簡直口乾舌燥。其中兩個終於信任的去取葯了,另外兩個半信半疑的離開了(愛信不信,難道我還剖開心靈給你看,開藥是為治病而非拿回扣)。

最後一對五十歲左右的夫婦,婦帶著緊張表情和一疊檢查結果走進診室。檢查結果正常,癥狀符合焦慮引發的軀體化癥狀。告訴她口服些抗焦慮藥物,但她希望住院檢查。言談舉止流露出各類不滿,畢竟她堅信自己患有嚴重而可以治癒的疾病,是醫生無能查不出來,所以更需要家人的關心,與醫生「高度的重視」。
(類似患者很多,對醫生依賴又懷疑,像過冰河的狐狸,需要冰面的承載,又懷疑冰面會裂開。執念深,醫生意見與己相同則喜,不同則怒。)

婦激動的第六次重複:我頭暈,脖子僵,背痛,有時心慌,還老出汗,晚上睡不好,記憶力也差,明明是身體很難受,你怎麼說我焦慮?

我也內心煩躁,面無表情的第六次重複:不需要住院,先吃一個月抗焦慮葯再來複診,相信你感覺會好一些的!實在不放心,還可以去精神科諮詢下。夫也無可奈何的看著「愛妻」。

內心崩潰的我默念:痔瘡,鼻涕,還有情緒,要淡定,淡定。然而婦不出所料的第七次重複自己的癥狀。直到
一個女孩沒敲門就走進診室,打斷了她的陳述。

這是往日我最反感的行為,今天卻有救星的感覺,尤其救星自帶感人的天使面孔和魔鬼身材。我一向喜歡看顏值下菜碟,也反感焦慮婦的絮叨,但還是對天使拉下臉:門外等候,這位還沒有看完。(別的醫生我不知道,我個人最討厭插隊,擅自闖入診室,「就問一句話」,「不看病,就問一問」等各種行為。)

小姑娘可憐兮兮的站在那裡,有些口齒不清:我前天來神經科門診看過,醫生又讓我去風濕科,風濕科醫生看過又讓回來神經科,還說就讓我來您這裡,可門診又說已經沒號了……

我雖然講原則,想想小姑娘醫院裡走馬燈似的轉悠三天有夠可憐。而且我最終還是看顏值的,於是讓她門外稍候。耐著性子安撫焦慮婦,好在夫完全認同自己老婆焦慮(我完全能想像他終日面對一個內心不安,車軲轆話的女人,是什麼感覺,真誠同情),攜妻離開。帶著菊花不適感,擦乾淨鼻涕,晚下一會兒班,把女孩兒叫進來問清經過。

她一周前,自己也不清楚怎麼回事兒,上樓時腿一軟就從樓梯上栽了下去,摔得七葷八素。回家歇倆鐘頭才緩過來,第二天覺得吃飯喝水有點兒咽不下去,說話都像感冒帶著鼻音。這兩天更嚴重了,但今早又好些。

當然緊張啊,前天看門診,同事為她查頭顱磁共振。(肯定是懷疑脫髓鞘病,脫髓鞘病常見於年輕女性,損害小腦,會共濟失調,可以解釋從樓梯摔倒;損害腦幹,會延髓麻痹,可以解釋吞咽障礙,言語欠清。同事乾的漂亮,千元的磁共振就診斷個七七八八,思路簡潔明了,贊一個!)

她:然而磁共振報告完全正常!
我:what?片子我看看!
她:沒帶,我以為正常就不用帶了。
(卧槽,很多病人以為重點在報告結果,常常不帶原始影像片。其實神經科醫生結合患者病情,帶著目的和線索閱片,有時能看出影像醫生忽略的問題。我也不能理解自己花錢檢查,卻捨不得給醫生看片子的做法。)

我:以後呢?
她:醫生看了片子,想了一下,讓我去風濕科看。
(可能磁共振確實正常,所以又懷疑她患有肌炎,皮肌炎或者狼瘡一類的自身免疫病。肌炎或皮肌炎可以解釋無力摔倒;狼瘡可以損傷腦幹,也可以解釋吞咽障礙,言語不清。可是仍舊不太像啊!)

我:那麼風濕科怎麼說?
她:風濕科大夫看完,搖頭,疑惑的說不太像,要不就仔細查一查,開了一堆化驗單和肌電圖檢查;後來又想一想,還是說不太像,覺得是你們神經科的病,指名讓我先來你這裡看看,如果沒什麼說法就去做檢查。

看來有挑戰性了,我知道這兩位同事都很優秀,他們撓頭,我多半也會被挑落馬下。拿過化驗單看,抽血化驗就兩千多元,加上肌電圖沒準要三千了,估計風濕科同事沒抓沒撓,就實施了「散彈戰術」。
(臨床醫生碰到疑難病無從下手時,有時會被迫採用全覆蓋式檢查,冀望獲得線索;美劇實習醫生格蕾中有一集就是這麼做的;在一些疑難病非常集中的知名醫院,為避免誤診漏診,散彈戰略成了常規方法;這也是很多患者抱怨大檢查,甚至懷疑醫生從中牟利的原因之一。)

更加不敢怠慢,讓她脫鞋躺在診療床上。查病理征,陰性(不考慮椎體束損害)。查腱反射,正常(不像椎體束和周圍神經損害,多發性硬化和格林巴利都不像)。完全沒有肌握痛(不像肌炎,那樣肌肉會很痛)。閉目,伸舌,呲牙,鼓腮,下頜活動都很好,雖然自己覺得有鼻音,但我聽不太出來(說明顱神經也都還好)。眼瞼也沒有下垂(不像重症肌無力)。

可是抬大腿力量就差了,輕易就被我一隻手按了下去(胳膊扭過大腿),怪不得從樓梯上摔下去。為了避免她維持美女形象,不好意思用力,我讓她站起來做下蹲動作。她面有難色:我怕摔倒!然而我堅持,於是她蹲了下去,果然一屁股坐在了地上,雙手撐地才起來。(髂腰肌肯定有問題了,絕不是精神心理因素導致的。)

一頭霧水啊,今天翻船了。也只能查肌電圖了,風濕科同事已經想在前頭。我無奈的讓她先去約肌電圖,她也一無所獲的失望離開。我充滿挫敗感的坐在那裡,滿腦子疑惑,暫時忘記了菊花不適。

靈感總是一瞬間的,我罵了自己一聲蠢貨,快步走出診室,果然比我還鬱悶的她並沒有走遠。

我:閉眼
她:幹嘛?
我:用力閉眼
然後,用手指毫不費力就撥開了眼瞼。(眼輪匝肌果然還是力弱)
我:最近看東西有雙影嗎?
她:有過一天,可後來好了?
我:晚上,或勞累後感覺怎樣?
她:工作輕鬆,不累,可晚上差些。

卧槽,只是全身型重症肌無力而已,英名險些付流水,安排她住院,然後輕鬆愉悅的回家治痔瘡,忘了一天的勞累痛苦,幾天後結果確診了重症肌無力。她或許需要接受胸腺手術,但即使治癒也可以在男朋友那裡名正言順的撒嬌:我擰不開飲料瓶蓋!

重症肌無力導致面肌無力,所以閉目力弱;眼外肌無力,所以出現看東西雙影;咽喉肌無力,所以吃飯喝水難以下咽;四肢近段肌肉無力,所以大腿沒勁從樓梯上摔了下去;重症肌無力癥狀波動,所以她差兩天,好兩天;重症肌無力不能耐受勞累,所以白天活動後,晚間容易加重。這個解釋完美的對應了她所有癥狀。

為什麼連續兩個醫生都想不到重症肌無力,因為90%以上的重症肌無力患者都會先有眼瞼下垂,睜眼無力的癥狀。所以來了一個例外的,腦迴路就直接跳了過去。重症肌無力並不是每天見,而這種表現的重症肌無力更少見,但少見和沒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中國的醫生每天看的病人太多,好處是經驗多多,壞處是思維定勢,所以陰溝裡翻船,馬失前蹄的事兒並不少見。

最後,當病人告訴醫生,我某處不舒服時,醫生應當遵循以下理念:
先考慮常見病的常見癥狀
再考慮常見病的少見癥狀
然後考慮少見病的常見癥狀
最後考慮少見病的少見癥狀

以上


謝邀
我也不是神經內科醫生,我是癲癇科醫生,不過我們科是在一個巨牛逼的神經內科主任監督下,由一名神經外科主任帶著開展工作的。彙集了神經內科醫生和癲癇外科的醫生。
很多時候看的病就是神經內科的病
神經內科的病還是很有意思的
神經內科醫生的查體也是非常棒的
神經內科常用的葯就是丙球和激素
神經內科沒有什麼太多檢查和操作
所以,最近醫院在搞傻逼的葯佔比檢查,就是葯錢佔總費用的比率
規定神經內科不能超過50%
神經內科主任懵逼了……
怎麼控制都不可能達到
因為神經內科主要就是靠藥物
比如那些腦梗的病人,每次回來就是開藥,怎麼辦,你總不能叫別人每次回來都做一個磁共振複查一下吧
神經內科的醫生們想死了
神經內科醫生現在真的很頭疼,除了要和疾病做鬥爭,還要和這些傻逼政策做鬥爭
我對他們表示同情


當一名神經內科醫生是無奈的,因為神經內科的疾病大部分無法治癒,醫生能做的只是緩解病情,延長患者生命。但是隨著病情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病人生活質量的惡化,和患者及家屬的質疑。
作為神經內科醫生,長期生存在自我肯定和否定之間,在成就感和挫敗感之間徘徊,真的很虐心。


謝 @Klaith 邀
我們醫院廟小,神內科主要就是腦梗,所以真的沒什麼特別說的,不好意思哈。。。不過神經病學的魅力還是很大的,畢竟在檢查檢驗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神經系統定位診斷學仍舊是一本很重要很重要的書,解謎一樣的疾病診斷是我的最愛


謝邀,我只在神經內科實習過,如果整天泡實驗室,你做不了一個醫生,神經內科的技術都是在病人身上練出來的。查體,診斷,介入,康復,沒有哪個是在實驗室學的。還有,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如果查體不熟練,你人不顯得成熟,病人會很反感你。


我國的神經內科起步較早的還得說是東北的吉林白求恩醫科大學 當年的饒明利教授 吳江教授都是中國神經病學病理方面的專家,就是他們通過病理分析 搞清楚了腦出血和腦梗死的病變過程 當時沒有CT 能做出這樣的成就是需要多年的觀察積累以及病人屍體的貢獻。這個學校目前與瑞典的卡洛琳斯醫學院保持著很好的合作關係 話說那個學院更牛叉一些 搞家族病 病例能有三百年的。每年的諾貝爾獎就在那裡頒獎。
說到這就得提到設備帶來的變革,由於神經影像的快速進展,現在神經內科醫生查房很多時間實在看片子 經常糾結於查體定位診斷與影像表現不符合時候的困惑。也許我們對於腦的工作模式還是沒有完全解開。因此尚存很多疑惑。
神經科判斷疾病嚴重程度與房地產商一樣,強調三個因素 位置 位置 位置。因此Miller Fisher提出 學好神經內科 先學解剖及定位診斷 而目前的神經內科醫生能力正在弱化。
基層醫院的神經內科 大多數時間在看腦血管病,因此我轉行做了神經介入醫生。看著血栓拉出來,血管通了 好有成就感。
神經內科醫生在同行里很牛叉 屬於內科平行的二級"學科。因為複雜,轉科的學生很崇拜。但是其他科的醫生會說。你們治療好過幾個病人。確實。療效差。是神經內科目前發展的最大障礙。
過去很多人得的怪病。其實和神經內科有很大關係。不一一列舉。提一個大家知道的。肌張力障礙。患者像蚯蚓一樣有節律的蠕動。但是治不好。
最後說一句。中醫在神經內科方面有一定作用,西醫也說不清楚,就是眼看著有效。不能否認這一點。因此中醫院的神經內科病人與西醫院的一樣多。


神經內科是一個獨立的二級學科。我們的教材叫神經病學。我們的標誌性物品是叩診錘和瞳孔筆。我們每天要查看病人的瞳孔,敲敲他的反射,劃劃他的腳底,吃喝拉撒都得管。接觸的一大部分病人是腦卒中病人,為他們明確病因,藥物治療,康復鍛煉,再啟動二級預防,妥妥地轉到下級醫院繼續康復治療,以慢慢提高生活質量。很多人多多少少留下後遺症,但最終能夠生活自理或承擔一定社會工作。偶爾在門診碰到來複診的管床病人,她還認得我,握住我的手,我特別開心。肌肉病,遺傳病,變性病,很多正如大家所認識的,可能最終我們能做的只是明確診斷,治療我們無能為力。這些病的診斷、鑒別診斷迂曲複雜,但經過病史、查體,藉助檢查終於峰迴路轉,將所有問題一一給出合理解釋,那種感覺太棒。
這裡,是一個充滿人情冷暖的地方。有帶著妻子來看病的事兒老頭兒,有點擰,總是有很多問題,但卻細心的為老伴兒紀錄了所有病情變化,求醫過程,整整一大厚本的文件,井然有序,一目了然。年輕的小夥子是個鋼琴家,突然的疾病降臨,失語,失認,失算,失讀,變得傻傻獃獃,像個小孩,一切要從頭學起,只有坐在鋼琴前還是行雲流水,令人驚嘆。兒女帶著母親來住院,最終明確是運動神經元病,僅在住院的半個月時間裡老人家的行動耐力便有了明顯的下降。家屬懇求不要告知老人真實病情,但老人能感受到自己還在進展。出院時,老人坐在輪椅上暗自抹眼淚,我寬慰她沒事的,囑咐老人好好吃藥,轉身便落淚。初入行,如此令人唏噓印象深刻的事很多,而神內博大精深,值得探索學習的很多,因此能保持內心和知識上的新鮮感。而我,喜歡被人需要,願意被人需要。對於這些原本沒有關係的人傾心傾力,有時候想想,對於家人反而關心太少,慚愧。


我做神經內科的。有人說做癲癇,其實這是神經內科的subspecialty。神經內科下面包括神經血管 neurovascular disorder,神經電生理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退行性病變 degenerative disorder,肌病 myopathy,movement disorder,cognitive disorder, 神經接頭疾病 neuromuscular junction disorder,免疫系統疾病 等等。神經科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科學,查體,病史非常重要,關係到定位。定位正確了,檢查就有目的。
神經系統非常複雜。如果你看到神經內科醫生說這是個有趣的病例,基本上就是指少見病例。Dr house 里採用的病例,有很多都是神經內科疾病。經常有內科,眼科,五官科,風濕科要求神經內科會診,理由是查不出疾病原因,看看是不是神經內科疾病。比如有個病人輾轉看了很多科室,吞咽困難,過了好幾個月轉到神經內科。結果是bulbar onset als 就是常說的漸凍人。

先睡覺明天繼續


一層樓的病人七成是腦梗,兩成是腦出血,剩下一成病因待查,待查的一半查不清楚,但是上了激素就見好出院了。。。


我是一個普通縣醫院的神經內科醫生,曾經在全球最大的醫院進修一年!說說我的感受!
這輩子都不要得神經內科的病,沒有一個好治的!
現在神經內科大部分都是腦血管病,其次是頭暈頭疼的,癲癇的,還有帕金森病等其他更少見的病。我感覺罕見病裡面大部分都是神經內科的病,根本就治不了!腦血管病裡面大部分又是腦梗死,以前叫腦梗塞,得上一次一般情況還有第二次,專家統計即使每天吃藥每年還有六分之一的複發率,這個幾率很大的!


神經病學是內科學皇冠上最亮的明珠。


神經科是最難學的一個專業,解剖太複雜。神內科疾病除了大部分腦血管經病其它疑難雜症最多,診斷也最困難。好多病難以確診,就算是確診,治療上也是困難重重。神經科真正能治癒的病沒幾個。作為一個縣級三級醫院的醫生,最多見的還是腦血管病,隨著介入手術的發展,比以前好乾的多了,談話也容易的多了,成就感也大多了,暫時就想到這麼多吧


不是神經內科醫生,但論文是關於腦卒中的猴模型的構建,和神經內科醫生有很多接觸。同時一個好朋友也是神經內科醫生。最大的感覺就是,這是一門非常有挑戰性,非常有意思的學科,值得終生為之學習。雖然目前很多疾病控制不好,但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總之,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問題太多了,喜歡這個學科。


我們的法寶阿司匹林,甘露醇,激素,就這三個,基本平趟


作為一個小城鎮的三甲神經內來說,忙且無聊,大部分時間都在忙著寫病歷,夜班也不會有太多的大處置,患者巨多,住院時間長,平均半個月左右,想好好乾會很充實,想混也不會有什麼大風險,比起消化,心血管等內科以及大多數外科都要安逸。


看了以上幾位的答案,深有同感,事實就是這樣,神內很多病都治不好。
但是,如果想研究人腦的話,為什麼不搞神經外科呢? (≧▽≦)
效果立竿見影,哪裡不對切哪裡!


治療三大法寶,激素抗生素維生素…


先佔個坑 回科了再好好寫

神經內科醫生的體驗好多階段

剛剛選科之後的感覺是:啊 前面五年白學了 且不說前面的基礎和臨床課涉及神那的不算多 如果你不是走腦血管方向的話 你會發現面對一堆完全黑人問號的名次
所以只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從頭啃起
你以為大三學過解剖就可以了?神經解剖完全不會啊 重頭學
你以為大三學過病理就可以了? 肌肉病理是個嶄新的體系啊 重頭學
╮(╯▽╰)╭ 然而學過就忘了


在家晚飯,吃飽後,洗碗時頭暈,大腦如果凍樣震顫感,腳下海綿感。不眩。晚飯兩時後頭暈緩解。頭暈時伸舌居中,閉眼抬手對指良好,語言清晰。

在外晚飯後,不頭暈。

各科檢查找不到原因。神內檢查完:丁螺環飯後吃,果然晚飯後不頭暈了。(只有神內注意到在外晚飯,回家不頭暈,聯想到在外晚飯,飯前沒有吃丁螺環)


作為一名神經內科醫生表示:天天都是腦梗,感覺好無聊啊。如果不是在大醫院,《神經病學》里記載的其他多種多樣的病一般是見不到的。
還有,其他人說過了,大多數神內的病都治不好。用上級醫師的話說就是,我們神內的病給你診斷清楚就不錯了,還想治好,你想多了。
又及,如果醫院規定有平均住院天數,神內還是不錯的,因為病人需要住的時間比其他科的病人長。
至於天天泡實驗室,根據現在衛計委的要求,只能是學術型的專利。作為一個臨床醫生,只要能發出來文章就好。


推薦閱讀:

把神經接地能不能起到麻醉效果?
全身麻醉的時候不空腹會怎麼樣?
做靜脈麻醉下的胃腸鏡安全嗎?
口腔醫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檢驗檢疫工作前景哪個更好?
口腔小手術麻醉費收 160 元是否合理?

TAG:醫生 | 神經內科 | 醫學 | 麻醉 | 豪斯醫生House |